《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十大突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07:4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十大突围
朱枝春
教育就是要解放思维、开发创造、促进成长。成功的教育必然需要成功的老师,老师的发展和勤奋、开放与进步、眼光和习惯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要素。
当今社会的尊师之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体无完肤。一些教师忍辱负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新时期赋予了教师师德的新内涵:爱岗、敬业、高效、自信、科研、创新等,这就要求教师突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一位紧扣时代的脉搏的行者,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耕者,一位牵引教育方向的智者。
教师的突围主要在下列十个方面:
一、突围教育理念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的命脉。教育是发展,是成长,是社会文化以一定的方式、方法浸润到个体之中,从而使自然的人逐渐社会化的长期化过程。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实践层面上举步维艰,四面楚歌,在理念上一直畸形地繁花簇锦。各种教育理念的轮番轰炸、层出不穷,数量之多,漫延和变化之快,在当今中国的各项改革中可能无出其右。不乏一些急功近利、崇洋媚外、打着创新口号的教育观。指导着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这些媚俗的理念正在危害着中国的教育,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长期实践的理念,将教育变成商品和服务,是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变异的产物,应用效果难以达到现实的要求,是纸上谈兵。
教育必须要坚持对孩子的行为、品德、规范、认知的构建,决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场所。如果说成服务那就破坏了教育的规律。教育需要理念,但更需要理念的一贯性,而不是极端;教育更需要道德和责任。因此教师的理念突围,必须要脱离媚俗和旧的理念限制,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创新,还要坚持持之以恒;既不能全盘照搬他国的教育理念,又不能脱离国际先进理念,要有的放矢,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发挥综合作用的、高质量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突围体制的限制
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中国教育一直都是政治的脚本,牢牢地将师生束缚在学校里、书本里、极具感召力的空幻的世界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校教师的功利主义,缺乏传播知识的奉献和求真精神,使中国教育体制培训了不少头戴避孕套思考的学者、文人。由政治分配的教育资源,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单一的学制、狭窄的教学制度、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育原则,使中国教育批量产出同一规格的教育产品,造成中国特色性的和创新性人才紧缺。以效益为借口,穷奢极欲,不断地损害几代人的社会资源,导致教育价值的流失。
保守的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编出来的教材,只讲求深度难度,只讲知识性,缺乏趣味性;深且难的教材使学生只得接受灌输式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开发,降低了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难度大的课本使减负成为一纸空文,相反使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漫天飞舞;高考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不合理的教育目标扭曲中国人的梦想等等。因此教师要突围体制的障碍,在教育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解放自己、学生、知识、书本、技术和观念。
三、突围理想模式,立足教育现实
理想激发人的潜能和激情,解决人的方向和动力,理想的教育模式推动中国教育航向新路子。当下一些借素质教育之风帆打着新教育理念的大旗的人,企图用自己的理想去改变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短期内能见成效的,因此只能流于形式。很多新理念、新教材多是理想模式,缺乏对学生和教育现实的全面了解,缺乏实践的基础,想当然地用理想去改造教育现实。
教育问题的理想解决需要直面教育现实,走进教育生活,应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提炼教育学的学理,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合理化发展。教育需要多元化,但绝不是乱象,也绝不能乱象!否则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就泯灭了。自古以来,我国就主张教育多元化和人性化,反对刻板的、形式的、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强调人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注重人格精神的修炼。
有人说“现实的教育不理想,理想的教育不现实”,民族和国家教育需要自己的品牌,作为教师,自己要整合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教育理论成果,去分析解决教育现实的实际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突围师生观念
我国传统师生观念的主要表现是“师道尊严”。许多教师养成了具有专制主义倾向的人格,而对学生的态度采用的是一种“显形控制”的权威方式。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师生之间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氛围。
因此教师突围课堂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民主课堂,牢牢把握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让他们的人生光芒灿烂。
要从主宰者、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放弃课堂上语言霸权,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已成大众声音,以教为主逐步转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上来。要放低身段,低下头颅,有错误就要主动认错,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氛围。
五、突围课堂效率
曾几何时,学生厌学、课堂低效、教师厌教,“误尽苍生”的惊世质问更让教育人如坐针毡、反躬自省。
不少教师认为他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这种只重认知过程,忽略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完全消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其量只是教书,不是在教育。在有些教师看来,只要实施新课改,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的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奇招、变新法,急功近利,丝毫不关心学生的课堂收益。这种理解的片面性势必造成教学轻知识、重活动,致使效率低下、教学任务难以达成。
如何突围课堂如何使课堂更加精彩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突围课堂必须要根据课堂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间,教学语言精炼,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教学节奏要简洁明快,吃透吃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师生都能倾情投入。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六、突围教研教法
课题和科研是教师成长和成熟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职业角色,洗尽铅华,始终围绕“结点”、“原点”、“落点”,即: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让学生身心得到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是否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全面发展他们的认识和创造能力;关注学生的参与广度与学习效度,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与思维品质,学生的生成状态。
成功的课堂不能只单纯地追求知识的吸收,主要是享受过程的体验、收获,在于课堂的不可复制的价值和魅力,在于“人在课堂”、“课在人中”。
教师是课堂主要的实践者,教师的科研是随着教学活动过程而进行的,如果离开课堂和学生的教研教法,那只是叶公好龙。因而教师的教研教法的研究,不能脱离课堂和教堂活动的实际,脱离这些东西,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水之源;教研教法同时要突破各种理念的束缚,选取支架点,否则会无所适从。教研教法只是改进教育实践的手段,任何教研教法都必须为教育实践服务。教研教法必须要持之以恒,教育只有坚持长期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
七、突围教材和知识水平
教材的单一性束缚了师生共同成长,因此教师突围教材,要求知识面拓展丰富,就必须做到努力学习,否则使人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江郎才尽。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这突破教材首先要理解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求活创新,不偏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要讲求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
八、突围教育的常规流程
繁琐的常规流程束缚教师的创造力,也束缚和制约了学生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流程其实是制度的体现,美其名曰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实质是束缚教师创造的锁链。在流程培养下的师生是规规矩矩的、讲究形式和标准的、缺乏创新思维的。举个例子:高速公路上塞车,而这时有了病危儿童必须要从高速公路上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如果按照死板的流程,该儿童不可能有生命的迹象,因此必须打破常规流程,为儿童开辟一条绿色的通道,才有最大的希望挽救儿童的生命。
教师要突围常规的教学流程,并非要让教师为所欲为,而是要让教师得到解放,解放教师的手脚、大脑,充分发掘师生的潜能,让师生在教与学中出更多的彩,使学校教育成为一个鲜活的、动态的舞台。使师生成为真正的知识探索者、问题发现者、矛盾解决者、科学创新者。教育一旦自学、主动,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
九、突围教材的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的推行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体现了教育的一般规律,立足终身教育的宗旨。教材是新课标施行的载体,课程标准只能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和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突破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要符合学校的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的维度,才能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优质高效。
只有突围新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使课堂合理运转,达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决定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突围新课标就必须要精心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特点,揣测教材预设的目的和高度,精心对课堂目标进行重构,坚决贯彻以德育为核心、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即育才先育人的原则。
十、突围自己的习惯
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轨道,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教师的教育习惯是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带有惯性,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行为。有的习惯于欣赏、赞美,有的习惯于“思考”,有的习惯于“惰性”,有的习惯于稳定,有的习惯于维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习惯有些制约了教师发展的空间。制约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对工作和事业目标的追求,制约了教师的自我展示。教师要有优秀的教育习惯就必须要努力改变“稳定”、“维持”、“假定”等习惯,以积极的教育科研习惯,优雅的生活习惯,奋发向上的学习习惯等影响自己、他人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是每一堂课的缔造者,每一堂教学都应倾注着艺术和心血。只要坚定信念,开拓创新,做好上述突围,一定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受吴再柱老师的《乡村教师突围》的启发,谨在此表示谢意。
2014-11-12
附件: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3 03:22 , Processed in 0.08501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