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开东:对联及文章写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09:4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开东:对联及文章写法
中午聚餐的时候,兄弟们说起了对联。
据说,当年张家港高级中学的严老师,住在王登越老师的楼下,住在施桂湘老师家楼上。某天严老师得一佳联:
举头王登越,
低头施桂湘。
在张高中,此对联一时传为佳话。
语文老师是最适合自娱自乐的了。突然就想起了我和对联的前尘往事。
很小的时候,很偶然看到一副全国悬赏的绝对。上联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此句正读倒读都是一样,而且符合事理,殊为不易。后来被安徽慈溪一个高中教师对出下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此联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堪为绝对。这个教师一下子获得了6000元奖金。但如果不在黄山脚下,这个老师还能否对得出来?
也许是这个偶然的插曲,也许是这么一大笔奖金,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从此关注起对联来。
据说,民国时,山西王阎锡山到无锡视察,登上锡山观景,突然间觅得一个上联:
阎锡山来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尽管是大老粗,但此联刁钻奇异,害人不浅。无数大才子苦思冥想,茶饭不思,也无能为力。
很多年过去了,新中国建立好几年了。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来到安徽天长县考察,遥望波涛浩渺的长江,突然间灵感爆发,对出了下联:
阎锡山来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两个姓名,两个地名,天造地合,巧夺天工。范长江仰天长叹,可是时过境迁,阎锡山又在哪里呢?
又想起当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的命题,陈先生直接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上联:孙行者。寻求对句。
陈寅恪本来设置的答案为——祖冲之。
谁知道考试完毕,没有一人对出来。只有一人对为“胡适之”。陈先生见此,大为叹服,惊为天人,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
原来,“孙”对“祖”,作为姓氏而对,也算普通。“行”对“冲”,都是平声,实在有点勉强。而“孙”对“胡”,则巧妙绝伦,既是姓氏,又让人产生“猢狲”的联想。而胡适之,开辟了新诗,倡导新文化运动,也有大闹天宫之意,不是猢狲又是什么?一个巧对,双剑合壁,天衣无缝。
这个学生就是中国一代语言学大师,北大教授周祖谟。
这样的事例很多。比较好玩的还有鲁迅小时候对的一副对联。
老师出的上联是:独角兽。“独角兽”就是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学生们七对“两头蛇”、 “九头鸟”。先生听了,连连摇头,说:“这些都是讨厌的东西,怎么能跟神圣的麒麟相比呢!”
这时,鲁迅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答道:“比目鱼。”
先生非常高兴,称赞不已。原来“比”虽然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与“独”正好相对。“比目鱼”同“独角兽”最为贴切。
梁启超从小也喜爱对对子,可谓才高八斗,远近闻名。
有一次梁启超和父亲一道去朋友家做客,在人家院子里偷偷掐了一朵海棠花,藏在自己的衣袖里。朋友看见了,十分不悦,装作不知道,出了上联为:小子暗藏春色。好个梁启超随口答曰:大人明察秋毫。
朋友哈哈大笑,惊叹梁启超的才华出众。当然也就不怪罪他了。
还是梁启超,在学堂里玩的时候,抓住了一只鸟,孩子们都很喜欢,可是又怕被师塾石先生知道了。就把鸟藏在转头后面,石先生发现了,趁孩子们不在的时候,弄死了这只鸟。还幸灾乐祸的出了一个上联:
有羽禽兽砖后死
怒火中烧的梁启超立刻反唇相讥:无毛畜生石先生。
有羽禽兽砖后死
无毛畜生石先生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简直一字不易。石先生尽管气得七窍生烟,但口头上还不得不夸奖梁启超对得好。梁启超能够成为后来文章的宗师,一个旗手,是和这些经历分不开的。
前段时间,朱永新老师发来一个上联,说是部长们之间的游戏,让我对一对。上联为:谁言清风不识字,却著成《四库全书》。
我看了看,觉得有些棘手。清风不识字,是一个著名的典故。
雍正8年,翰林院徐骏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本来只是写景抒情,但是却被指为存心讽刺,以“清风”暗指满清人不通文化,于是徐骏被杀。这是文字狱的著名典故。
但此处显然是用了本意,意思为,谁说清朝人没有文化,他们不是著成了《四库全书》。
我先对《四库全书》的对应物,很快对出了《三国演义》。清风不识字,我对了明月照沟渠。五分钟之内,我的对联拟好了。
谁言清风不识字,却著成《四库全书》,
人道明月照沟渠,亦写就《三国演义》。
朱老师非常高兴,回信说:开东,高手。
明月照沟渠,也是典故。明朝高明的《琵琶行》首次使用,原句为“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上联意思为,谁都说清朝人不咋的,不是著作了《四库全书》?
下联意思为,人都说明朝不咋的,不是也就成了《三国演义》?
个人觉得不算十分工整,但也需要蕙质兰心,灵犀一动,否则也是大海捞针,鲨口夺金。张藉说:“看似容易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此言得之。
我常常把功夫放在这些上面,人生也获得了无限的乐趣。有天上到了议论文写法,我对学生说,当年我学习写作议论文,从一个笑话中,得到了巨大的启发。学习,岂能循规蹈矩,鲁迅说,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实在是惊心动魄的语言。
曾经看到过一个笑话。据说是民国时的作文题《拿破仑和项羽》。
某考生知道项羽是楚霸王,可是不知道拿破仑是怎么回事。转念一想,可能是拿破仑就是拿起破轮子。于是,大笔一挥,笔走龙蛇:
“轮难拿,破轮更难拿,然羽能拿,因羽能力举千钧,况破轮乎?”
此段大妙,几乎包括了议论文写作的所有元素。
“轮难拿,破轮更难拿。”先蓄势,再递进强调。“然羽能拿”,一个转折,项羽盖世英雄之风采毕现,破轮和项羽之关系初现。何以如此?紧接着一个因果推论,道理充足,“因羽能力举千钧,况破轮乎?”一个“况”字,又领起反问,力透纸背。
我常常揣摩这些被嘲弄的文字,从中获得议论文写作的雷霆万钧,秋风扫落叶之气势。
学习,犹如练武,到达一定境界,摘叶飞花,俱能伤人。岂能循规蹈矩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7:17 , Processed in 0.11162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