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锡良: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锡良: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中国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怎样当,教师教育应当怎样来做?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当MOOC课程从大洋彼岸像旋风一样刮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念,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以前师生交往主要在课堂上,现在的课堂与课外已经很难分辨。许多学校并不知道这种情况的变化,还在用老标准衡量现在的教育与现在的老师和学生。
用微信发学科资料、考试,你试过了吗?
比如,上个月有一个山区来的校长到我们学校的校长班培训,培训之余在我们学校的一些课堂转了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回去之后就在自己学校的教师会议上声称,以后永远不进广东第二师院的学生,而且还要号召当地别的学校也拒绝接受二师院的学生。我不否定一些学生上课用手机玩游戏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一现象,但是在我看来,我的学生肯定是冤枉的。我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求学生存我的手机号,然后加我的微信。我有许多阅读材料都放在微信上,平时的交流探讨也多在微信上进行,包括个别的辅导、交流与对话。课堂与课下的界限是很难分开的。甚至某些考试也是在微信上进行的。如果看到我的学生在利用手机学习,就判定这样的学生不能要,至少对我来说是很冤枉的。
我现在手机里有1500多个信友,其中300多人是学校的学生,不仅有广东二师的学生,还有全国其他学校的学生。我每天发5到10篇思想性、学术性与知识性较强的文字资料,从多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同时,因为我教学生“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也需要有多种不同观点的文字资料,通过阅读训练思维,这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移动改变生活,也正在改变学习方式。
商业领域正在向电子商务化发展,将来的商业,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教育领域呢?也正在向可汗学院、MOOC课程与翻转课堂转化。传统农业的教育是个别化,也只能小规模化;工业化的后果是班级的出现,在大规模化的同时,却再也无法个别化、个性教学;而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个别化,以及大规模化可以同时实现。这个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了,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教师是靠整体形象服务学生的
现在的一些教师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比如说,从前大家诟病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能够落实的操作性的东西太少,现在是矫枉过正,教师教育几乎被弄成了教师技能培训。我的观点是,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技能性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一个好的理论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常常就是最好的实践。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劳动的手段与劳动的主体的同一性,教师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教师行为。
其他的职业只要利用自己部分的能力,形成某种技能就可以胜任。比如,一个面包师,完全不用考虑他是男的还是女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甚至也不要求性格是好是坏,只要面包做得香甜可口,符合卫生标准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行,教师身上的任何元素都会影响一个教师的形象。教师是靠一个整体的人的形象来服务学生的,教师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靠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扮相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教师这个职业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在工作的。
教师的职业技能如果说存在的话,也是作为人的整体而存在的。比如教师的语言,那其实不完全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的学识、教养与内心世界的自然反映,教师的语言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口才,而在于交流对话的恰当。而一个内心充满爱意与尊重的人,无论怎样说话,都会是比较得体的。再比如,传统教育很注重一个教师的字写得怎样。因此,作为师范生“三字”训练就很重要,因为“字如其人”,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古人读书先要练字,因为字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仕途。但是,现在黑板在学校用得越来越少,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越来越普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即使有一手好字,也被键盘毁了。当然,作为传统艺术与文化瑰宝,我认为还是要继承与发扬,但是,写字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确实被大大降低。将来不会写字的人不是不会用笔写字的人,而是不会利用键盘打字的人。现在人们的交流方式普遍是上网,方便快捷。除了情人要表达忠心爱意,留点字迹作为永久纪念之外,谁还会用毛笔与钢笔写信?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把教师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职业技能训练是一种严重的误区。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他首先喜欢当一个教师,喜欢才会深入钻研,才会工作不累,才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这种职业的门槛不能太低,这里的门槛不纯粹是学历,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未必适合当老师,甚至当一个小学老师。要承认有些人天生就是不适合当教师的,教师这种职业其实比一般的职业对人的天赋要求更高。因为,教师是以完整的自己在工作,所以相对完满、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与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的人格特征,还有就是对知识、思想与智慧的热爱,是成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有些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用不着太多的培训,有些人即使天天培训,恐怕也难成为一个合格教师。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有些人成为教师,完全是误入歧途,他如果去做别的职业可能是非常优秀的,当教师就会很糟糕。比如陈景润这样的人。
一个好教师一定首先是要热爱当教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自主发展方式,有了兴趣,知识不够,他会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技能不行,他会自我训练。学力不足,他会寻师访友。经验不够,他会认真积累与反思。这个过程,只要给他自由的空间成长的平台就够了。
一个新教师,究竟要怎样来评价?如果用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经验来衡量自然是不够成熟老练,但是,成熟老练的同时也会有弊端,那就是可能会因思想固化与经验老套而停止学习。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一个新教师有一种最重要的能力的话,我以为那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有不断学习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学生是客户,成功的教师要会营销自己
当然,也存在一种误用电脑新工具的现象。比如,当今教育部对大学的评估过度追求数字化,把许多老师逼向SCI论文量化因子,而完全忽略活生生的课堂与活生生的学生。再以大学教师为例,一个大学教师被教育部的电脑系统分割成一堆数字,对大学教师的评价是不能够完全数据化的。数据的东西只能够说明部分外表的问题,而不能够说明教育里的核心问题。
比如,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最重要的是对学术研究以及与学生交流探讨的热情,这两种热情是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热情能够化成数字存入电脑系统吗?还有作为一间大学,最重要的学术自由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大学精神,也是无法用数字测出的。教育部用一个管理系统企图控制全国每一间大学,这是荒唐的。现在每次管理系统要我出示一个教师的数字的时候,我都出示最低版本的那种。那上面有我的年龄、工龄、教龄,学历之类,但是,不能够说明更多的东西,而且那根本不能够代表一个作为大学教师的我。这些年来,我也不极力跟随这套评价系统走,否则,我就会变成一个非人,我得为中国的大学留点自由思考的种子。如果有一天,被这套评价系统评为不合格而下岗,我相信我凭自己的实力也会有谋生的本领。
教师的教学也要有营销意识。学生就是你的客户,你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与丰富思想、深邃智慧,就是你的产品,你的教学方式就是你的营销方式。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要看成是这个教师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营销自己是否成功。将来的学校内部的课堂会逐渐走向社会,“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当年由杜威与其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这两句话在互联联时代可以完全实现。校内的教师产生校外的影响力,这在过去只是一些名牌大学里的名牌教授才能够做的事情,今天美国的雷夫老师、热血教师这些纯粹的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也来到了中国。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也开始席卷中国,教育真正的革命其实已经来临,现在要追问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院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参见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0795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10:19 | 只看该作者
尚俊杰:谁动了我的讲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再造



谈到角色,很多人都讲:几百年前的医生来到现在的医院,发现他基本不会看病,但是几百年前的老师,来到现在的教室,似乎拿起粉笔仍然可以讲课。虽然这个说法不够客观,但是似乎也基本符合现状。不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可以促使教师角色再造,让来自古代的教师大吃一惊呢?
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在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对于医生来说,尽管没有采用流水线,但是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包括检验师、麻醉师、护士等等,这些人都和医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医生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对于演员亦是如此,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支持人员也是和演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演员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对于教师则不然,尽管学校也有行政后勤等支持人员,但是在教室中,不管教学仪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几百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享受医生或演员的待遇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每一位教师像医生或演员一样,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那么现在的中小学乃至高校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力成本。但是有了信息技术就不一样了,比如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让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就产生了规模效益,就可以为主讲教师配备辅导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甚至是专门批作业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像工厂一样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案例进行精雕细琢,或许真的可以收到比面授更好地效果。
如果真的这样实施,教师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形象,教师群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其中可能有主讲教师,有辅导教师,有助教,甚至还有“导演(教学设计专家)”、“舞美(课件设计专家)”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等,而其中每一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专业化或职业化。
当然,如果真的这样,对于大量从主讲教师变成辅导教师的老师,眼看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快被抢光了,思想上是否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呢?不过,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年的手工业者都非要自己完整负责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到流水线上负责某一道工序,工业化能实现吗?人类能够有今天的繁荣和昌盛吗?其他行业的人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教育领域就真的不能吗?
可能还会有人提出,教育不同于企业,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育人,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的教学团队或许有助于传递知识,但是在育人方面可能不一定行。其实不尽然,正因为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大量主讲教师,我们就可以安排更多的老师专门从事育人的工作,比如中学班主任能不能专职化呢?安排一些精通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或许可以给学生更加周到细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一个不能少”。
信息技术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传统形象
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能力。发明汽车、火车和飞机,是为了拓展我们双腿行走的能力;发明电话、手机,是为了拓展我们的听觉能力。但是具体到课堂教学,之前却比较少能拓展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一直给大家留下的是“粉笔+黑板”的传统形象。
我们仔细想想当前的信息技术的特征:几乎有无穷的存储空间,无限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快的带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尽管信息技术仍然有许多缺陷,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使用者来说,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成熟”的技术。
比如批改英文作文,不是英语老师不敬业,现在的班级都那么大,要想仔细批改每一篇作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英文作文自动批改软件,可以逐字逐句批改,质量也不错,已经在许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这实际上相当于扩展了教师的大脑。
再如现在家长都很注重个性化学习,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就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试卷、每一次问答都进行精心地分析,并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但是面对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教师再敬业、再努力,他分析得过来吗?人脑不行,电脑可不可以?能否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和分析能力,自动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呢?现在大数据(Big Data)比较热,社会各界都希望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比如大型超市可以通过分析购物小票数据发现人们的购物习惯和购物规律,据此决定超市进什么货、怎么摆放?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可以,教育就不可以吗?
事实上,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sis)现在已经变成教育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人们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然后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继而提供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如果以上都能实现了,教师可能就成为有一堆周边设备和技术支持的“超级教师”,就真的不再是“粉笔+黑板”的传统形象了。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再定位的平台和机会
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书中描写到,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阻碍地合作与竞争,因此世界变平了。后来又有人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吗》,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富裕的人们更加富裕,贫困的人们更加贫困,所以作者提出“世界真的变平了,还是变得更尖了?”
这两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我们分析当今的教师也很有参考意义。当MOOC课程推广到每一个偏远角落以后,究竟是让全球的教师“更平”了还是“更尖”了呢?
表面上看,因为MOOC课程的推广,部分优秀教师在全国乃至全球独领风骚,而许多教师尤其是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能就沦落为辅助教师或助教等,这样看起来似乎变得“更尖”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每一位教师理论上有了大量的机会学习优秀教师如何讲课,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普通学校任职的教师,过去很难有机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现在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让别人学习自己的课程,甚至有机会借此到名校去工作,从而更加有动力去积极地讲好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比如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平台已经使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名扬全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给其他年轻教师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你身处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信息技术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身份再定位的平台和机会。广大教师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在名校工作而“自傲”,也不必因为自己在普通学校工作而“自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变得“更平”了呢?
往大处讲,教师能均衡发展(更平了),教育公平可能也就容易实现了。最近几年,教育公平备受大家关注,社会各界都希望教育能够实现均衡发展。而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教师的均衡发展。比如现在备受各界关注的“择校”问题,实际上择的是“教师”,什么时候教师均衡发展了,教育公平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广大教师亦是如此。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压力也可以变为动力,或许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教师真的能够实现人类教育史上的华丽转身,从主要依靠大脑转变为依靠大脑和周边设备,从主要依靠经验转变为主要依靠数据,实现教师角色的革命性再造,或许能够彻底改变“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师形象。(尚俊杰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来源: 中国教育报,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7/16/c_126760528.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11:31 | 只看该作者
魏忠: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教育发展进入了窗口期




之所以说教育界在发生一场革命,是因为几个大洲不约而同地都在反思教育、讨论教育,都对大学不满意。当中国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往欧洲和澳洲的时候,欧洲的年轻人却都跑往美国,当历尽千辛万苦从英国转道美国考上名牌大学的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发现的确是一场关于退学创业的巨大争议,这场革命的中心又一次落实到了美国。有人说大学官僚了,有人说大学没落了,有人说大学不重要了,而背后的原因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原本只有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目前外面还要新、还要多、还要好。引起这场教育讨论的实质是,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而原有的大学和大学教育如果不随时间变化,将被学生抛弃。
1、平台开放时代
真正开端这场革命的,是一个澳大利亚人。2002年,住在沙漠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Martin Dougiamas 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平台,解决沙漠中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问题,于是MOODLE诞生了。与其它平台不同, MOODLE不收费,但是要求在此开发的插件和版本为全世界开放。于是迅速普及,世界各国的志愿者迅速将这个平台完善和升级,被中国人称为“魔灯”的平台在全世界的中小学普及,到2012年,世界各国的MOODLE平台已经超过百万。
2004年,密西根大学等8所大学在梅隆基金会SAKAI项目的资助下,开发了开源的软件SAKAI,与MOODLE采用PHP开发和课程展示模式不同,SAKAI 使用了资源模式和JAVA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研究性的资源和课程共享。2012年,门户超过20万,最大单个用户超过20万人,用户涵盖80%的知名大学。
有人把平台开放,也有人走向封闭。在美国期间,我从国内带的笔记本电脑配上WINDOWs被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事看作笑话,我环顾四周,确实都是IPAD或者苹果笔记本配上苹果系统,目前云已经深入人心,而苹果就是云的领航者之一。苹果收购了原本开源的教育平台BLACKBOARD,目前这个课程平台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苹果公司依靠其强势的品牌和巨大的内容能力,试图在云时代大有作为,然而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并不理想,BLACKBOARD远远落后于MOODLE和SAKAI。
通过MOODLE和SAKAI,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和电子书,还可以在线讨论、BBS、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原本你教我学的游戏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原本藏在电脑中的大量文本、视频等共享给学生,原本靠上课点名获得的日常成绩,可以从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得到自动统计。2008年到2011年,使用MOODLE和SAKAI这两个平台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两门课:《网络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交易与支付》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每学期15次作业和15次在线测试使一门60人的课程每学期的点击量达到11万次,这仅仅构成日常学生成绩的40%,另外的60%还得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源去做课程结业的作品:6个人一个小组真实地投标一个上海市政府采购集成项目,或者去攻破一个假设在平台上基于SCORM搭建的漏洞网站,而学生攻破网站的速度和数量,将自动计入平台并且给出汇总成绩。
(上海海事大学的魏忠老师的安全MOODLE课程,120用户2个学期学生点击达到13万次,图略)
2、内容开放时代
其实真正说起这场革命的源头,应该从1999年说起,不是来源于平台开放,而是来源于内容开放。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将最核心的C语言课程公开,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信息安全公司当副总,.net 正在退潮,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其它人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人士已经足够震撼了。我国的C语言教材都是翻译国外后经过若干次传递,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开始,包括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师生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方式,直接从原版的课程平台得到一手的教材、习题。
到了2010年,我和很多大学老师突然发现原本对哲学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的同学突然对此非常有兴趣了,作为班导师我希望看看究竟。原来,当年的哈佛的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系列课程,被人广泛传播,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通过对精彩的课程视频对关于公平和正义的有关几十本著作提高了兴趣。相比起来,很多目前的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确实难以适应新形势。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美国的革命》历史学在线课程引爆网络。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效仿,开放课程。不仅仅是政治学、历史学火爆,电子工程、高等数学等等课程,也吸引了动不动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注册用户学习。内容开放时代到来了。
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授课过程和平台本身 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很多的原有MOODLE用户、         SAKAI 用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和二次开发的公司非常警觉,这是因为,上一次的开发投入的Sakai只有 600万美金,而哈佛和MIT的这次行动6000万美金。
3、校园开放时代
当国内高校纷纷占领地盘,把学校搬往郊区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美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另外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与我们正好相反,中国把大学搬往人间稀少的文化沙漠,他们的校园不仅仅把有形的围墙拆掉,更把无形得围墙也正在拆得干干净净:与社区融合、与产业融合。2008年,当我刚刚从产业届进入高校的时候,怀揣着梦想拜访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津津乐道于我所在的新校区的高楼,夏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大学没有大树,我是不会踏入校门的。来到卡内基梅隆访问一年,3个月之内,就对夏先生的话感触颇深,我们的大学,正在朝着远离历史、大树和社会的方向越走越快。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在美国的排名一直是前三位,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只有百年的高校,如何在没有大树(几百年的大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的呢?1957年,当过美国财政部长的梅隆将自己的梅隆研究院与钢铁大王的学校卡内基大学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此之前,卡内基大学并非名气很大(不过当年中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合并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依然很小,直到今天只有几百亩地和6000学生,要是在中国的2000年前后,一定会合并成为一所很大的大学并且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听取了当时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的建议:学校只搞计算机。要知道,那是60到70年代,一个学校只搞计算机的决策出自于一个若干年后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口中,这个决策是多么果断。即便到了2012年,这个决策如果出自于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口中,也万万得不到支持的:学科只有计算机,大学都不能叫,得叫学院。
目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很多学院,然而,都是计算机:工程学员是计算机工程、管理学院是信息管理、金融学员是数字化金融、艺术学院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影视的特长是多媒体,其中的动画技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当年的只做计算机造成了开放的产业合作:INTEL、苹果等实验室都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而比尔盖茨唯一捐助的盖茨楼,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楼。中国人看见美国的大学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来自美国开国领袖杰斐逊,他建立了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并且自己搬到学校旁边,每天从楼上用望远镜监视学校的理念。
如果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你会对心灵的没有围墙感触更深:
Ø  这所学校已经几乎更少课堂了,除了50年前建设的教室外,新的楼和老的楼到处都是实验室;
Ø  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期末考试了,非常多的课程代以作品考核,我经常接到本科生老师的群发邮件,邀请我参加某门课程的结业作品展览,在一门嵌入式课程中,来自INTEL的工程师助理教授Herbert Simon,每年拉来的捐款部分用于这门课程学生们三人一组的真实作品演示,几十个小组的作品除了嵌入式的共同点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Ø  教师一半是产业界人士,除了教授编制,个个研究所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博士、博士后和像我一样的访问学者,他们都有可能讲座和讲课;
Ø  校园一半被产业占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产业赞助和合作的产物,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可以是工作岗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是:你要做出真东西;学生一半时间在实习,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到处在取得专业的收入,硕士生努力一些做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几乎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博士和博士后原本就有每年数万美金的收入;
Ø  一半的讲座来源于外校,我听取了20场左右的讲座,其中15场都来自于外校,与国内不同,听讲座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一半左右。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嵌入式本科课程作品考核,图略)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变革,而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变革,往往又是长时间的社会变革的积累的结果。云技术使得原有的组织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仅仅使用新的技术而没有估计到新的技术应用背后社会悄悄发生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那么,云与物联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固化原有的官僚体制。大学的围墙,从有形的开始打开,逐渐地无形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也逐渐打开,只有这样,才造成了这20年来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大学从知识的代理商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创新工场。
无形的围墙打破的同时,有形的围墙继续在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加爱开放。荷兰的Pavol Bauer教授2008年研究电力教学的远程趋势,他将国内不同的大学的从电力发电到照明的几十种分部在不通大学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学习,完成了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整体系统的课程学习,这个平台恰恰是通过前面所讲到的moodle平台和大学间的预约平台完成。2010年, Andreja Rojko 通过远程实验完成11个欧洲国家的学生的实体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课程、资源、远程控制、设计、反馈。大学的实验设备在物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发挥协作共享的作用。
校园的开放不仅仅是大学自主行为,更是大学之间的竞争以及大学面临不再是顶尖的知识传播者现实所采取的必然策略。2012年美国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同西部州长大学(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 WGU)对外公布签订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由此麦格希集团创设了一种“按教学效果收费”(pay-for-performance)的商业模式。在此模式下,麦格希将从使用了麦格希出版集团为特定的课程和考试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的WGU学生们那儿收取不同的费用。麦格希教育出版集团将提供一系列电子书产品和一系列行业领先的适配工具,这些工具中包括了麦格希为WGU大学的网络课程提供的LearnSmart工具。在这个新的价格体系中,大学先按一个较大的优惠折扣向麦格希的课程学习资源支付固定费用,然后,如果WGU的学生们在使用了麦格希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之后通过了课程考试(成绩是B及以上),那么WGU再向麦格希支付一部分额外费用。在这个“按教学效果收费”的新模式中,大学和学习培训公司要为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和在花费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质的教育材料负责。
这场教育的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呢?2012年4月27日,《经济学人》网站推出文章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下,世界已经发酵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就近生产、全面脑力时代、新材料和极简生产、3D生产时代、打印生产时代。《经济学人》将这种工业模式给出了比《第三次浪潮》更加肯定的时代主题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教育的最后堡垒被攻破而真正到来
云:
ü  软件既服务:主流的软件以志愿者创新+服务形式,而不是以收费软件形式存在;
ü  平台既服务:大量的知识以服务而不是交易形式存在;
ü  基础设施既服务:大量的信息载体以价值贡献而不是拥有为形式提供;
物联:
ü  全面感知:世界由终端变成网络,跨校和校企合作更加灵活;企业和高校边界模糊;
ü  可靠传递:不仅是信息,还包括情景和感知的实现;
ü  智能处理:社会化网络和移动终端
说起数据和在线教育,人们往往会重视云技术的应用,其实物联技术的应用贡献同样大的作用,物联本身对云提出的要求才使得云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云和物联技术所带来的大量教育的行为数据及行为经济学分析、元数据及其挖掘技术的成熟应用、社会化网络及其可视化和诱导技术的快速发酵、越来越小的终端和越来越大的数据共同促成了这场革命。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受限于技术水平,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即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可以称之为“学徒制”或“私塾制”,不难想象,这个时候的师生比例较小,教育主要依托个人和家庭来完成。
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书籍。随着书籍的普及以及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发生了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出现了。而且建立学校,慢慢演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青少年按年龄大小排序,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讲授为形式、共同接受教育。学校的建立,使“学徒制”时代的“师徒弟子”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解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人身依附和压迫,也打破了学徒制的师生小比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过程。
虽然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指导和评价。又如,虽然学校成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老师却持有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本质上还是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
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我在前篇文章中谈到,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的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换句话说,未来的老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其权威性将下降,师生关系将面临改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哈佛和麻省理工只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最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赢。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它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它的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相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成了“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Web2.0技术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而有效的加工来自于有效的情境互动。回到我在前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诱导平台”,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象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它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到学校去,则主要是是做作业、答疑,现有的学校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总之,和印刷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创造了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还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使个人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预见,由于“微学校”的兴起,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当中巨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这,也代表着人类本身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巨大解放。
在学校的衰减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将是高等院校,因为它们涉及到昂贵的学费以及曾经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学位。在一段时间的共存之后,新兴的在线教育将最终冲跨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未来幸存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还有一小部分,可能要借助良好的管理和其它增殖服务来吸引学生。
对中国的教育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或许还有额外的意义,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我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以上讨论而言,时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12:22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时代的教育诉求邝红军




中国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怎么理解这个说法呢?简单地说,它是指一个人一辈子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相对于今日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前人的生活环境是相对静止的,人们可以预见人生的每个阶段将会遇到的相应问题,因而可以为将来的生活事先作好准备,他们把“有备无患”当作信条就不足为怪了。
在一个变化不大的、相对静止的社会,人们所遇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年龄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主要不是因为外在社会的变化太大太快,而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更大、更复杂。有些人怀念童年时代,甚至害怕长大,就是因为怕遇到更多、更大、更复杂的问题。
有人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当今的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和人生阶段,你所面对的都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环境,换句话说,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在变,而且变化相当快。在这种情况下,“活到老,学到老”的主导因素已经不再年龄的增长,而是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环境,这样一来,仅仅是“活到老,学到老”还不够,还要时时刻刻主动学习。
为什么在信息时代要时时刻刻主动学习呢?由雅克·德洛克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作了很清楚的分析。[1]该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的流通、存储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它相应地对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1)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2)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的、多少称得上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
对于上述双重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用以下这句话作了相当形象的概括:“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特别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确切地说,面对快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知识和信息,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1)单纯从数量上增加教学内容或者说不断增加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2)同样地,不断延长学制年限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面对上述困境,路在何方?我的回答包含两个要点:(1)终身学习,即不再期待人生之初或在学校中学习和积累的知识能够无限期地利用,而是在人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2)学会学习,它要求掌握认识和学习的方法、手段、策略和途径,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来学习。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焦建利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课堂教学技术




视频地址:http://www.fengvk.com/web/content/900006.html
《课堂教学技术》是几年前应我们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之邀,主讲的一门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视频。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备课篇:重点讲解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搜索在线资源辅助备课;
2、制作篇:重点讲解了教师设计制作自己的教学用演示文稿;
3、演示篇:重点讲解了教师如何用演示文稿授课。
《课堂教学技术》视频长度1小时08分钟。
该课程视频现被上传到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微课网站上。读者可点击这个链接访问该课程。
有关批评、评论、意见和建议,可直接跟帖。谢谢先!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jiaojianli.com/256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7:19 , Processed in 0.0884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