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金贵:打造“泥土味儿”科学教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1: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金贵:打造“泥土味儿”科学教育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汪金贵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手工制作

  采集标本

  做实验

  捕捉

  快乐的春游
  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汪金贵锃光瓦亮的头皮。这位55岁的农村教师早就谢顶了,稀稀拉拉的头发整齐地贴在后脑门上。
  他是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太平镇中心小学的科学课教师,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可当他推开那间狭小的科技展览室的门,所有参观者都惊呆了。
  一个又一个铁皮柜子里,藏着汪金贵10年来精心收集的“宝贝”:420多种昆虫和动物标本,100多种植物标本,300多件化石标本,26箱岩石标本……
  “本地区的鱼类16种、蛙类13种,我们全部都找齐了。”汪金贵颇为得意。
  回到办公室,他又搬出另一些“作品”:《动物分类知识》2本,70余万字;《植物分类基础》3本,200余万字;《昆虫知识简编》1本,70余万字。此外,还有关于蝴蝶、地质、56个民族、楹联知识、百家姓溯源等内容的材料各一大本,每本都像《辞海》一样厚。
  “这些都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编写的。”汪金贵轻描淡写。
  让大家惊奇的不仅是他的这些“宝贝”和“作品”,他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山林河滩,以天地为课堂,以自然为书本的教育方式更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学生得以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快乐,这所农村小学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数学通”变成“科学通”
  在三尺讲台上,汪金贵已经辛勤耕耘了34年。
  他1976年参加工作,在四川省乐山市太平镇杨河村小干了13年,其中有5年半时间担任该校校长。1989年,他调入太平镇中心小学,至今没挪过窝。
  汪金贵曾担任数学教师24年,当过数学教研组长,承担过市、区教研工作,称得上是当地农村小学教师里的“数学通”。
  1999年,太平小学原来教自然课的教师退休了,没有人愿意接这个活。领导考虑到汪金贵年龄大了,便安排他执教小学科学课。“领导是想让他轻松一下。”汪金贵的同事说。可汪金贵刚一接手这门新学科便一头扎了进去。
  他热爱这个,他有一股子倔劲。
  为了教好这门学科,汪金贵不断学习与科学相关的知识。10年来,他自费购书上百册,支出上千元。由此,掌握了大量的动植物及地质、地理方面的知识。
  在实践中,一旦有弄不懂的问题,他一定要问清楚。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不知名的蝴蝶。为了弄清它的名称,他查阅了很多书籍和网络上的资料,都没有找到。随后,他乘车去了峨眉市博物馆,依然没有结果。后来,他又到乐山新建小学向一位教师请教,这才弄清楚了这只蝴蝶的名称和科属。
  转眼间10年过去了,汪金贵从一个“数学通”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通”。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科学课教师,汪金贵是幸运的。因为在很多农村学校,科学课难以受到重视,而他对科学课的探索之路,恰恰与太平小学的科技特色之路不谋而合。
  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直是太平小学领导深思的问题。从学校开设的兴趣课中,学校领导看到了出路。学生既然如此喜欢科学课,学校为何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呢?
  如今,太平小学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1至2次大型科技专题知识讲座,每年组织全镇学生参加“三小”(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1至2次,在节假日展出学生科技作品,鼓励全校学生对作品“评头论足”。
  10年来,汪金贵一点也没比以前上数学课时轻松。除了科学课,他还担任着学校实验员、保管员、科普教研组组长及学校音响播放员等工作,并多次受邀去沙湾区的兄弟学校作专题讲座。
  看到他任务繁重,学校曾考虑给他少安排一些课时,可他总是说:“这些工作,我能干得下来。”哪怕是教室的灯具管理与维修工作,他也主动承担。“没有人算过他为学校节约了多少钱,但大家真的记住了这位热心肠的老师,由衷地敬佩他。”太平小学教师江登贵说。
  为采集标本被毒蛇咬
  在工作上,汪金贵总有使不完的劲。可每次组织学生外出采集、考察归来,他总是倒在沙发上就能睡着。
  10年来,他常常利用节假日,自费带着学生外出考察。为此,他不知爬过多少山,趟过多少水,流过多少汗。
  一天下班后,他又到山上采集标本,天黑时才回家。可爱的小孙子蹒跚地向他走来。汪金贵刚把孙子抱起,眼前一黑,几步踉跄,孙子被他甩出了两米多远。当家人听到孩子的惊哭声赶来时,汪金贵已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如今,他的孙子已经7岁半,成了他的“跟屁虫”。说到孙儿,汪金贵的脸上立即露出天真的笑容,乐呵呵地说:“他正在读二年级,特别喜欢收集、制作标本。每年暑假,都会跟着我一起钻到田间地头去。”
  为采集标本,汪金贵常常不顾自身安危。一次,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条毒蛇,凭经验,认定它的大小正适合做标本。他拼命追赶这条蛇,追至一个草垛,毒蛇钻进去了,只有一小段蛇尾露在外面。他用手抓住蛇尾,用力往外一拖。毒蛇趁被拖出的一瞬间,掉头用毒信一点,他的手背上顿时出现了一个豆大的红斑。很快,汪金贵的手背肿胀起来。可是,他坚持忍着伤痛把蛇捉回去制成标本后,才赶往卫生所接受治疗。
  大家都觉得汪金贵干得苦,可他自己从不叫苦,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目前,他一共收集了420多种昆虫和动物标本、100多种植物标本、300多件化石标本。“最珍贵的就是化石标本了,大多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叶虫’化石是其中最为珍贵的。”汪金贵颇为得意地说。
  除了收集、制作标本,汪金贵还自己动手制作教具300多件,收集了大量多媒体和图片资料,供全校教师随时调取使用。
  利用课余时间,他还收集资料编写了《动物志》2本,70余万字;《植物志》3本,200余万字;《昆虫志》1本,70万字。此外,他还整理了关于蝴蝶、地质、56个民族、楹联知识、百家姓溯源等内容的材料各一大本,每本都像《辞海》一样厚。其中,《植物志》图文并茂,分上中下三册,是汪金贵花了近两年的休息时间收集、编排而成的,目前,已被上传到“百度文库”,全国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可以免费下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在太平小学楼梯间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独特的农具博物馆。这也是汪金贵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收集来的,还配写了一段“农具发展史”的文字。
  这个博物馆里的展品一共60余件,其中一些展品连农村孩子都感到极为陌生,比如牛嘴笼、拌围子、篾撮……
  不“讲”科学知识的倔老头
  课堂上,汪金贵看着窗外的灿烂阳光对孩子们说:“凹镜有会聚作用;凸镜有发散作用。你们拿着手中的凹镜和凸镜到阳光下去试一下,看看哪种镜能够会聚阳光,起到加热的作用。”于是,孩子们便闹哄哄地“做实验”去了。
  汪金贵很少站在讲台上生硬地讲科学知识,他喜欢亲自带着孩子们去探究。“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喜欢科学课,学生对探究活动最感兴趣。”汪金贵说。
  在“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教学中,汪金贵让学生带上工具,去野外的菜地里挖掘。学生们一共挖到了20多种小动物,其中有许多小动物他们从来没见过。连续一周,不断有学生带着他们在泥土里找到的“小居民”来到实验室,询问老师这些“小居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动物的幼虫,吃什么……
  “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亲历一次探究活动后,他们的兴趣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能从多种途径获取大量与本次探究活动相关的知识。”汪金贵说。他自己也沉迷于这样的探究活动中。
  在汪金贵看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汪金贵说,“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
  2008年暑假,四年级学生张俊坤参加了学校科技小组活动,跑遍了全镇10多个村,一共采回50多种土。张俊坤说:“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怎样取样,怎样挖剖面,学会了观察土壤的方法。”
  在实验室做土壤酸碱度测试时,张俊坤所在的第三小组的1号土、2号土、3号土的PH值和其他小组的数值不一样。他们认真比对了多次,可数值就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在汪金贵的耐心指导下,张俊坤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一位同学把喝剩的小半瓶橙汁倒进了水槽。汪金贵什么也没说,往小烧杯里倒了点橙汁,让学生用PH试纸进行测试。一测,学生们就什么都明白了。汪金贵说:“同学们,记住,这就是科学!”
  在“水的张力”教学活动中,汪金贵让学生预测一元钱的硬币最多能盛多少滴水。胆子最大的学生说:“15滴!”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后才知道,小小的币面上居然能容下40至60滴水。这时,每个孩子的小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水的力量真神奇啊!”
  汪金贵说:“如果把学科学变成了讲科学、读科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和发展。”
  “如今,要问学生最喜欢哪门课,学生们绝对会说是汪老师的科学课!”汪金贵的同事江登贵说。孩子们就是喜欢他的“神通广大”,喜欢他的风趣幽默,喜欢他那亲热劲儿……
  天地是课堂,自然为书本
  汪金贵的教学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园内。对太平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天地是课堂,自然为书本。
  当前,农村农田杂草的防除,越来越依赖化学药品——除草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壤和水被污染、生态被破坏、杂草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四年级学生孙月红家住孙坝村,家里种植花生、蔬菜。爷爷、奶奶、母亲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几乎所有空余时间都花在除草上。人工除草,累得不行;打除草剂,怕打死庄稼。
  三年级学生刘世伟的爷爷从农业服务中心购回一瓶除草剂。刘世伟反复看了说明书后,将除草剂打到秧田里,可第二天一看,秧苗死了不少,很多杂草还活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刘世伟又回过头去看说明书,可说明书上列举的很多禾本科杂草名称,他和爷爷一种也不认识,什么是杂草,他们也不知道。
  为解决这些问题,汪金贵和孩子们进行了探索。
  2010年3月至8月,汪金贵组织开展了孙坝村河滩地杂草种类考察。活动历时6个月,共有217名学生、109位家长参与了采集活动,采集各类杂草423种。活动中,汪金贵还组织开展了“植物分类知识”、“标本采集与制作”、“农田杂草危害与防治方法”三场专题讲座。
  “采用农业措施防除杂草具有环保、廉价、高效的优点。”结合调查研究,汪金贵提出了7种环保的除草方法,并将这些知识编写成了宣传资料,印发给全镇的农民朋友。活动中,共向农户发放《常见杂草一览表》250份,《常见除草剂使用方法宣传资料》250份,《常见杂草防治方法宣传资料》250份。这次活动还收到学生的活动心得30篇,制作杂草浸制标本51件、蜡制标本39件。
  孙月红说:“参加了科技实践活动后,我才知道不是除草剂不好,是我们不知道杂草的学名,只知道一些杂草的土名。而除草剂说明书上写的都是学名。”现在,不用翻记录本,孙月红也能叫出三四十种杂草的名字。
  活动期间,刘世伟和爷爷一起采集了杂草30多种。在汪金贵的帮助下,刘世伟认识了这些杂草。“以后,我家使用除草剂,再也不担心打死庄稼了。”他说。
  豆腐干是太平镇最出名的土特产,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2009年暑假,汪金贵组织20多名学生开展了科技实践活动。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调查豆腐干作坊的生产状况、实地考察溶洞、体验造纸过程等内容。
  7月初,汪金贵带着孩子们对太平镇境内5家豆腐干作坊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师生们了解了豆腐干的制作流程,对豆腐干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与研究。他们还提出了如何改善太平豆腐干的生产环境,让太平豆腐干走出太平镇、走出乐山市的设想。
  五年级学生王紫灵说:“通过调查,我发现太平豆腐干真牛,日日供不应求,销路特别好。我家想在踏水镇农贸市场开一个‘太平豆腐干’专卖店,占领踏水市场。”
  六年级学生赵倩林则直接给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议:应帮助各作坊主迅速完善硬件和软件条件,完成相关的认证申请程序,并最终获证。这样,太平豆腐干食品质量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保证,最终成为引领太平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汪金贵组织的类似活动还有很多:在踏水溶洞,他给学生讲解溶洞的形成,介绍溶洞周围的植被情况,让学生在水中快乐嬉戏;在“节约废纸,保护环境”活动中,他指导学生把废纸变成再生纸;在“太平镇境内土壤类型调查”科技实践活动中,他带领60名学生对太平镇境内16个村的土壤类型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样,共选点164个,挖掘剖面42个,取土样86份。经过筛选、比较、专家鉴定,最后确定出不同的土种24个,制成太平镇境内土壤标本3箱,绘制了太平镇境内土壤类型分布图,对各类土壤肥力、酸碱度、含沙量进行了实验室测试。
  在太平小学,这样的活动每年一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传统项目”。
  珍惜每一个创新的火花
  每一个听说过汪金贵故事的人,都会为他捏一把汗。“安全重于泰山”,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和老师都要承担很大的“安全”风险。
  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学校作了充分的准备。
  预案是活动安全的保障。每次活动,太平小学都会制定科学全面的预案,成立外出安全领导小组,安排好人员分工,分工具体到学生途中安全、车辆状况、司机情况、线路情况等。
  2005年暑期,太平小学组织学生到山高路陡的范店、四峨山等地采集岩石标本。记者在这次活动的安全预案上看到:活动前,汪金贵老师对活动线路作全面调查,江登贵老师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其他老师督促司机检查车辆安全。活动中,强调安全驾驶,每位教师带好一个小组(3名学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采集标本时,教师作好指导,提醒学生正确、安全使用采集工具。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医院、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认真处理。
  “从宣传动员、制定活动方案到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汪金贵说。
  太平小学的努力赢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不少家长主动要求科技辅导老师带领他们的孩子进行野外考察、采集、捕捉,并亲自护送孩子参加学校节假日组织的科技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小学的科技活动中,没有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因为在汪金贵看来,带着孩子们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目的并不是增加分数、提高成绩,并不是获得奖项、赢得荣誉,而是要带着孩子们认识世界、感受大自然,一起体验这个有趣的过程。
  农村小学生的科技作品往往比较粗糙、科技含量不高。可是,汪金贵对这样的作品同样怀有极大的热情。汪金贵说:“我们搞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进行科技小论文写作的目的,绝不仅是参加竞赛,而是通过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件作品,而是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
  或许,恰恰因为汪金贵不追逐成绩,不贪图名利,他反而在科技教育工作中收获了累累硕果。
  他指导的许多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多次在区、市、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太平小学成了乐山市青少年科技示范(特色)学校,两项科技实践活动荣获省二等奖。他本人也于2005年至2008年,连续荣获乐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称号、乐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乐山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称号。他自制的教具(日影仪)参加乐山市第八届自制教具展示活动,获二等奖。
  接受采访时,汪金贵并没有提及这些荣誉。他的话很少,回应他人的赞扬时,他说:“这没什么,反正我喜欢做这些事,学生也喜欢。”他也没有向记者展示他的荣誉证书,而是不厌其烦地将一本又一本关于动植物和昆虫的“作品”翻开,神情专注地介绍其中的内容,志得意满,陶醉其中。
  ■记者手记
  缝合农村教育与乡土的裂痕
  我的老家在农村,每次回家乡都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守在村子里的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成绩好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留在城市不再回来,成绩不好的宁愿外出打工吃苦受累也不愿意返乡务农。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变成了让学生考出农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村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种努力的重要体现往往是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分数,将音乐、美术、自然等“副科”课程拿来上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周末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等等。
  当然,农村教师的这种良苦用心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但是,这也间接导致农村学生越来越疏离农村生活实际,少数农村学生嫌恶农村生活的闭塞与落后,甚至不能区别韭菜和麦子,不能辨认自家的农具,不懂得尊重大自然的馈赠。
  我采访过很多农村学校,大多没有涉及农村生活实际的课程,学生也因课程繁重没有时间在家务农。农村学校的自然课、科学课教师大多是“兼职”,或者是临近退休的教师,对待工作普遍应付了事。另外,安全问题也阻挡了农村学生走进田野、享受自然的脚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汪金贵用10余年的探索和坚守,缝合了农村教育与乡土的裂痕,显得尤为可贵。他从科学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切入,让农村教育重新散发出泥土芬芳,描绘了农村教育的美好图景,让人们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口号”之下看到一抹真正的“素质教育背影”,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
  或许,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让所有农村学校都像太平小学一样,让所有农村教师都像汪金贵一样,引领孩子们一边享受大自然,一边快乐地学习,这并不现实。但我始终坚信,如果我们自身拥有快乐的能力,那么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我们愁眉苦脸。同样,如果我们听从内心的呼唤,真心地希望并努力地像汪金贵那样贴近自然地教书育人,或许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我们“缴械投降”。
  汪金贵老师不是工作得很快乐吗?太平小学不也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吗?我们不是已经看到农村教育重新散发泥土芬芳的希望了吗?
  我相信,在这片厚实的土地上,像汪金贵这样不甘心、不忍心看到学生深陷应试泥淖的农村教师还有很多。但愿汪金贵的故事,能够让那些内心还有理想,还有激情,或者正在彷徨,正在遭遇困境的农村教师能够获得力量。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只要我们携手并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2:20 , Processed in 0.1068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