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画大师柳子谷的命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08:0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柳子谷1985 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国画大师柳子谷的命运
作者:山东师大附中2010级10班毕如兰 指导教师:王醒
民国二十年
天气渐凉,秋风席卷着落叶,飘洒在行人的头上。然而大街上,却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人们豪爽的欢笑声,热闹的叫卖声,欢快的马蹄声,构成了此时南京城里的一片繁荣景象。南京的中央饭店里,永远有这样一群文人墨客,欢聚一堂,题诗作画。告别了恩师刘海粟,柳子谷只身来到南京定居,已经很久了。他也渐渐融入南京的文化圈,算得上小有名气。走在街上的他,正满脑子想的是赶回家完成昨日未完成的画作。时间不多了,还有一个月,画展就要举行了。此时的他,内心忐忑不安。不知自己的画,是否能够受得到人们的认可?自从妻子去世,他便立誓,若不成就一番事业,决不再娶亲。纵使自己的好友劝说多次……想着,他又加紧脚步,这次,一定要让自己的画,被大家认可,也好给自己可怜的女儿,赶紧找个娘啊。
第一次画展
阵阵寒风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在南京的中央饭店里,一场盛大的画展正在成功举办,前来观展的人们络绎不绝。面对自己第一次画展的盛况,柳子谷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笑容,最后一天了,迎接着每天必定早早到来祝贺,帮忙打理画展的两位好友——徐悲鸿、张书旗。“150幅作品5天内被定购一空,连我们两个都没份了,子谷,真是不简单啊,哈哈……”同是著名国画家的两位挚友,打趣地说到。画展还引来了许多的文人雅士,张大千和梅兰芳特意由外地赶来观展,就连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财政部长孔祥熙也前来参观购画,一时子谷名声大震。蔡元培的到来,更是让柳子谷感到欣喜。展厅外的桌子前,蔡元培拿着毛笔,苍劲有力地写下这样一行大字:坚贞君子节,正直古人风。
姥爷拿着手中的一枚图章,手有些微微颤抖。
“父亲当时的欣喜,难以形容。他请上海滩最著名的金石专家,选用上好的新疆和田玉,为他雕刻了这枚图章,这十个字,永远留念……”
洞房花烛夜,人生得意时
姥爷继续回忆着他所知道的那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日子。
“父亲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同两位好友徐悲鸿、张书旗关在房中题诗作画,三人依次画上梅竹松,取岁寒三友的寓意,表示三人友谊长存。后来,三人被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所认可,并称为金陵三画家。
出名后,誓言总算被打破。这才结识了我的母亲。母亲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两人很快便步入婚姻的礼堂。听母亲说,当时父亲要求婚事尽量从简,但悲鸿和书旗一再坚持,让参加婚礼的宾客当场即兴发挥,随作随挂,当日的大厅里,挂满了名人之作。这些作品让婚礼大厅的喜庆气氛凭添了书香墨气,彰显了婚礼规格之高,情趣之雅,这个别开生面的‘婚礼书画展’,完全是两位好友的心意,为此亲自操办。我记得后来,母亲每次给我讲起时,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父亲当时真可谓是洞房花烛夜,人生得意时”

图:1985 琴瑟悠悠伉俪情
解放前的国民党生涯
然而,谁又能想到,在他初次进入画坛的成功之后,还有多少艰难的路,正在等着他。
“应张治中将军之邀,淡漠名利的他,为了百姓,竟也开始了湖南通道及绥宁两县的县长生涯。从南京平稳安宁的生活中,来到这样一个穷乡僻壤。面对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局面,可谓是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看着人们连年饥荒,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整日整夜地伏案作画,画竹以赈灾,加之先前蔡元培赞他为‘画竹圣手’,自此,在民间便有了‘板桥第二’之美称。
本该是名利双收之时,却累出一身顽疾。加上战乱(解放战争),父亲不得不辞官回乡。一路上,老百姓沿途相送,争抢着上前赠上对联、匾额。直到走出城镇,父亲的眼眶依旧红着,一夜未眠啊,直到临走的最后一日,他还瞒着妻子,不顾身体地画了一夜……只为给当地百姓留下最后一点心意。
先后经过了湖南洪江、四川重庆返回南京,这时张书旗邀他赴美国,他考虑再三,没有答应。爱国如他,怀揣盼着解放的心情,父亲带着我们回到故乡。这一年,正是举国瞩目的1949。谁能想到,留在大陆这一步,却深深地影响了父亲的后半生……”
解放后的销声匿迹
“解放后,他来到杭州举办画展。谁曾想到,这里,竟是他解放后第一次,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次举办画展。再后来,辽宁,大连,沈阳……全国各地的举家奔波,各处都留下他的足迹,也留下他的墨宝。”
姥爷回忆着,声音有些哽咽。
“在大连,正赶上肃反运动。父亲的结论为:一般历史问题。那日,父亲听闻悲鸿走了的消息,痛哭流涕。政治任务没有完成,可却顾不了那么多,他打破当初‘只要悲鸿在,今生绝不画马’的誓言,在几十年后,第一次,为了悲鸿画马。好友的离去,让他一夜间苍老了许多。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消息,令老人开怀大笑。与自己的女婿,联手绘制了一副巨作《抗美援朝画卷》,这不仅是老人用他的方式,在记录着历史,也是在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胜利的喜悦。
然而就是这幅历时三年完成的沥血之作,在1959年被荐为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展的首选作品之际,一青年教师却说作品是“为彭德怀招魂扬幡”,就这样,一幅史诗巨制遭到灭顶之灾,造成了这样百年难遇的“奇观”。
文革的突如其来,是任何人没能想到的。中国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都遭受了相同的打击。在柳子谷身上,便是最典型的体现。
那样的罪名,足以让人“永世不得翻身”。
“文革期间,父亲被打,被斗,被抄家。他那么多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父亲那时已经不再年轻了,我们看着他被关进牛棚,牙齿所剩无几的老人,只能吃窝头充饥。而我们,也只有在家掉泪。财产都被充公了。其中,就连父亲一向最珍惜的恩师赠送的画,也被毁了……可他却还安慰我们,笑着说没事,‘看,画笔和纸还在,我还可以画画,真好。’就在那方刚刚能站的下脚的八平方米的斗室里,点着油灯,在珍藏的画纸上,画一朵花,或一只竹,只要能画画,他便没有怨言了。”
谁能想到,人生经历了那样完美开端的老人,结局是这般凄凉。
文革十年,让当初那位南京的著名画家,光芒被彻底掩盖住。不再有人知道他,不再有人关注他,也不再有人像当年那般欣赏他。直到1984年,才获得所谓的“平反”。
可老人却不以为然。对画画的执着,始终未曾改变过。日复一日的画竹,暗淡无光的十年,却成就了他的事业。这十年,正是他画画最多的十年。
当其他人在抱怨人生之时,他依旧向自己的人生理想前进着。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挠他。
生命的追怀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的意气风发不再,当初的伤痕累累不再,所有的痛苦与欢乐,被老人一笑而过。剩下的,只是他对艺术的永不停歇,对画画痴迷的依旧,对新中国的希望。每天仍在增加的,只是一幅幅画作,一幅幅他对生命的追怀。
姥爷回忆着,举家迁移到今天的济南,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直到改革开放,生活才逐渐平定下来,老人仿佛从来不曾受到任何时事的影响,每天在做的,都是画画。直到那一天,有位记者登门拜访……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健谈,平时的他,不善言辞,只知道埋头作画,然而那天,也许是自知天命,也许是与晚辈有缘,与那位记者可谓是促膝长谈,仿佛把这辈子积攒的话,全都说了出来。然而神情是那般笃定。”1985 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夜深了,老人安详地离开人世,留下了,最后一幅雪竹……同他的品格,气节,永远的,定格在历史上……
历史感悟:
这段历史的发现,起始于那枚传奇的图章。那是放在姥爷的书房,书架最上面的盒子里。精致的木雕,配着黄色的绸缎,包裹着那枚,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图章……印上印泥,纸上“坚贞君子节,正直古人风”十个大字,勾起了我的好奇。是什么,让这枚图章,变成了传家宝?
小时候读课本,认识了徐悲鸿,见到他的马。便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自己从未知道,原来曾经,姥爷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他的人生,还是那般的传奇。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在很多很多年前,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那便是自己生命的起源吗?自己的家族,曾经的一切,那段历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它展现出来。
民国二十年,可以想象是怎样的盛况。繁华的南京城,那些文人雅士组成的文化艺术圈。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当年南京中央饭店的图像。听着姥爷的讲述,我一次次感到心潮澎湃,一次次为那段历史惋惜,为它拍手叫好,为它感叹落泪。
除了姥爷的讲述,以及通过网络、书籍的了解。我还去了一趟山东省图书馆,努力地在寻找当年的影子。旧报纸,便是最好的选择。戴上白手套,轻微颤抖的双手慢慢翻开那一张张旧报纸。一则则新闻,为我再现了曾经。这些文字,如同下面的这样一则新闻,也许对其他人来讲,只是一则新闻,然而,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却从未有机会见面的亲人,在很多年前,留下的印记。
林主席参观柳子谷画展
昨(七)日为柳子谷君画展第二日,天气晴和,林森主席特往参观。此外参观者,计到王陆一、谷正纲、朱霁青、陈树人、邓家彦、夏斗寅、吴醒亚等一千四百余人。柳君亲自招待。林主席定《宝贵寿》、《艳锁春山》等二件,王陆一等购四十余件。
(原载南京《新民报》等1934年12月8日)
历史的潮流之下,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平白无故地被抹去自身的光彩。然而如今,又有几个人们还曾记得?不过都变成了一把尘土,飞洒在人间。
或许我们生在太平盛世,无法切身感受战争下的历史巨变,但我们可以去寻,去找,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原。曾做为国民党官员的老姥爷,在1949年的那一刻,决定留在大陆。我想,他也许知道今后的日子,但依旧怀着对故乡的不舍,不愿离开,也许,他认为,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那便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文革的伤害,岂是这样一位铮铮傲骨的老人能够承受的,所幸的是,他的淡泊名利,毕竟让他安详地走过人生。
第一次了解到历史,原来竟能这样改变人生。听着姥爷讲述,因为他的出身,没能在文革期间,上到理想的大学。直至今日,头发花白的他还为此耿耿于怀,这便是历史带给我们的遗憾吧。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在了解到的事情基础上,尽力去展现出最真实的历史。
从民国二十年代的繁花如锦,到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文革期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最终迎来晚年如晚霞般的最后一丝光辉。历史的潮流,同时紧紧地握着人们的命运沉浮。这便是一位国画大师走过历史的脚步。大起大落中,却始终带着一丝淡然,留给我们的,是那一抹惆怅……
不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朝代更替才叫历史,不仅仅是党派国家的战争才是历史。每个人的身上,都承载着历史。不管这个人是皇帝也好,平民也罢。我想,这次历史探究,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在平凡的人身上,去挖掘一段属于他的光辉印记。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如今的花样年华,更是稍纵即逝。当有一天,我们不复存在,属于我们的这段历史,不知是否,会被子孙铭记……

版权归《看历史》(原《国家历史》)所有,转载请与杂志编辑部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8:38 , Processed in 0.07927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