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阅文献===》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2:2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小学校  课题组
一一、          课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及阅读学习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课题组曾对本校225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1)学生的课外阅读书源少。有70%的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零,30%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2)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性不明确,缺少阅读方法。有读物的同学中把古诗作为课外读物的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去积累背诵;这说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和猎奇,而不是把阅读当作积累知识、丰富感情、借鉴写作技巧的一种方式。(3)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不广。把卡通漫画、武侠小说作为课外读物的占37.6%。(4)学生的阅读时间投入不多,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看课外书,没有养成每天坚持看课外书的习惯。
另《学语文》杂志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问卷调查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生语文阅读时间偏少,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语文阅读学习的时间,2小时以下的占20.9%,8小时以上的占有量13%;二是阅读数量极少,有65%的学生语文阅读几乎是零,有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14]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果继续下去,不但会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名人、专家都曾断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素质差的根源是缺乏课外阅读。一直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制约农村学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问题,二是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三是学校阅读氛围较差,四是家长阅读观念存在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更新教师的阅读观念,怎样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扩大阅读量,如何做好学生个体、学校及家长的相关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我们农村语文教师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2]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标准”不仅从“量”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还从阅读的“质”(目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可见这不仅是我国的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视,这也是一种“大语文观”的体现,这种理念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观点也是相通的。
2.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他不但强调了阅读是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且还道出了阅读是提高孩子智力的好方法。
3.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教授强调了阅读在一个人、一个民族在精神层面成长、进步的巨大作用。
4.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近代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他把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看成是一件人生大事情,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5.“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之言,道出了阅读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体、社会组织以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性。
6.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生活观”,基本意义是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4]却将他老师杜威先生的教育观进行了外延的改变,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生活处处是教育。从这个层面上讲,生活即阅读,生活就是阅读,生活处处是阅读。
7.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外在学习情境,通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5]
二、 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我校共有实验班5个(分别是:2010级一班,2011级一班,2013好二班,2014班二班和逸夫小学2011级一班),学生共计225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确定阅读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要求以及阅读指导情况。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主张“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深入探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课堂课型、教学模式的生成规律。   
    3.对比研究法。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某些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分析其异同,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规律。我们侧重于纵向比较。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有关阅读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三)研究的周期
    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存在的一些现状(兴趣问题、书源问题、阅读时间问题、阅读方法问题、教师观念问题、家长阅读观念问题等),从而寻求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策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2.通过课题研究,寻求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探索出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实效的策略。
    3.通过架构课外阅读指导课模式,探索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4.通过课题研究,促使研究教师自我完善,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与能力,形成大语文观,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阅读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我校课题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力求通过实践研究寻找出一条能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路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探索农村小学生解决书源的策略 。
2.探索如何保证学生科学的读书时间 。
3.探索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
4.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
5.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实效的途径及策略。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立项及理论学习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完成课题论证、课题申报、开题、课题组织,开展“鸣玉镇中心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组织参研教师认真学习,把握研究要领,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7月——2010年7月)实验教师根据各班情况探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及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1年5月),根据研究实情调整,同时整理研究成果,准备结题。
三、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验,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一)完成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完成了调查报告 。
   (二)归纳提炼了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
    1.解决书源策略
    农村小学生课外书种类极少。通过实验,基本改变了以前学生无书可读的现状。我们找到了解决书源的策略:
    (1)学生至少拿出自己的两本藏书与班上其他同学的进行交换;
    (2)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藏书与其他班级同学的藏书进行交换阅读;
    (3)学校出资购买了一批图书,图书室向学生开放;
    (4)动员学生每人提供两本以上的图书到班上,并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设立了保管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保管员借阅图书,这样就让学生能看到不同类型的图书,增加阅读量。各个班级的图书总量都达到了至少50本,解决了学生的读书源问题。
    2.保证学生阅读时间的策略
    (1)利用每天的早上课前的20分钟为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在课上与学生同读,教会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展示课,学生将一周来的阅读感受、所知道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等与同学交流。
    (2)课前三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在黑板的一角开辟了“伴我成长”积累园,每周一由学生轮流推荐一首古诗,每天一句名言,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一起吟诵。
    (3)每个周末,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一两篇喜欢的文章,可以完成老师设计的阅读卡,也可以完成自己设计的读书卡。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1)分段性要求策略。
     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阅读要求: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多读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中年级在阅读的同时,可以适当写点感悟,概括故事情节,摘抄优美的语句,在课内渗透读书方法;高年级则重在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张扬个性,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2)读书活动策略。
     低段可开展诗歌、古诗朗诵、故事会、名言大比拼等活动;中、高段学生可多开展散文朗诵、讲故事比赛、概括小说、鉴赏人物、课本剧、读书笔记展示、书籍推荐、辩论赛、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阅读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手段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手段。学生都是喜欢被欣赏的,因此,通过 “读书之星”、“荐书之星”、“故事大王”、“小小读书家”、“班级读书星”、“小小书虫”等称号的评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榜样作用策略。
      a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b学生往往崇拜自己的老师,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于是,每周教师都和学生一起阅读,在阅读中,还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诸如怎样浏览,怎样精读,如何摘录……或介绍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过程等。这样不仅使学生从中学到一点读书的方法,悟出一点读书的道理,而且是一种最具亲切感的读书示范。
     c同时,还要抓住身边爱读书的同学作榜样,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4.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读记结合。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了用符号法在书上圈圈点点,还可以作些批语笔记、摘录笔记。批语笔记是在阅读时,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便于以后阅读时提请注意,这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在读到精彩或者经典语句时,可以用摘录法把它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或读书卡上。读书的过程,不要忘了动笔。读记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华部分,特别对以后的再阅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2)读思结合。在课外阅读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品评,然后再对照其真实背景进行分析比较,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推测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真正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
(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在课外阅读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4)建立读书卡。教师专门根据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了不同的读书卡;有些班级由学生自由设计极富个性的读书卡,根据自己的爱好,将读书时间、读书的题目、主要内容、优美的词句以及读后的感受写在读书卡上,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记录下来。
(三)构建了四种阅读教学模式 。
1.“三步六环节”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设计理念: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尚处在阅读的初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都十分欠缺,为此我们提出让学生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提出构建《“三步六环节”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程序简介:
第一步:课前阅读,搜寻资料。
第二步:课内研读,探究得法。
      第三步: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2.“阅读笔记指导课”教学模式。
设计的意图:“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我校阅读课主要采用“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
      程序简介
  第一步:课前准备,确定材料。
  第二步,课内研读,精作笔记。      
  第三步:畅谈收获,运用拓展。
3.“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模式。
设计理论依据: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习得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德加.富尔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淘先生在谈到语文学习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要讲究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
四步八环节结构:
四步为:案例导入——目标导航——择法阅读——拓展导移
八环节具体步骤为:
教师(主导)      课堂结构        学生(主体)
       │             │           │
创设情景   ——   案例导入  ——  入情入景
       │            │                                      │
出示目标  ——   目标导航  ——  明确目的
    │                │              │
     点拨引导  ——   择法阅读  —— 享受阅读
      │            │           │
     总结拓展  ——   拓展导移  ——   运用阅读
4.“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模式。
设计意图:
力图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改革,解决我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不会阅读等问题。落实课标规定的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  
程序简介:
第一步:激趣导读,教师创设一定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想去读,愿意读。
第二步:师生交流总结学习课文的方法(勾画,批注,抓重点词句,写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文章等)
第三步:延伸课外,让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体会,相互补充深化阅读。
第四步:积累导移,教师深究拓展,启发诱导:你喜欢哪些词语和句子?看谁记得最快最多?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最后在习作中运用阅读。
    (四)课题开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了基础。
     1.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课题实验开始前,很难看到有学生会利用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时间争看书。自实施课题以来,由于实验教师想法设法(故事、童话、为古诗作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实验前的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87.6%的学生都认为是教师的安排和其他外因的作用,只有12.4%的学生认为是自生的需要,而通过几年的实验后,近60%的学生都认为阅读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2.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的一些方法。
他们会根据课外阅读卡的提示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根据文章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知道选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在自己的书上,会用符号法勾勾画画,会用批注阅读法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对文章的挑战。他们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学会了质疑与创新。他们经常交流读书心得与读书方法,交流彼此的思想与阅读体会,人人都享受了阅读的快乐。我校谈双妹同学在她的读书日记中写道:“每当我翻开书籍,里面那动人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感到伤心不已;读到分趣处,我常常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奥妙处,我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
     3.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
     现在实验班的学生读了文章后都会通过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感受都会以读后感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从理性上讲学生的阅读行为是主动的,学生的阅读感受也是自然流露的。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碰撞的火花,是读者现有体验与书中知识的有效契合,是读者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内心情感迸发的阵地,是读者在阅读成长路上留下的脚印。“开放、自由、个性”是读后感的内涵所在。如2011年级一班的王茜茜同学阅读了列夫 .托尔斯泰的《牛蒡花》后写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坚强不屈是生存的关键,顽强抗争是胜利的根本。是啊,要想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坚强。我们不能被一点小小的困难所吓倒,面对生活应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够丰富多彩。同班的庄洁漫同学在看了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后写到:我体会到季老先生用他的慧眼,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丝瓜的神奇。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其实也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只要我们认真的去观察,去发现,就能有所收获。另一同学周维在看了陈鸣的《当班长的烦恼》后所想到的是: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当班长的苦恼,当班长不管,班级乱;当班长要管,得罪人。要想当好一个班长不容易,就得有宽广的胸怀,公私分明,有极大的耐心,得以身作则……
     4.两年以来,实验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由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质量。实验班有一学生陈雪梅,在该班语文成绩比较好,是个聪明的孩子。但阅读习惯不够好,阅读时间不能保证,不爱做笔记,缺乏有效的方法,在阅读上没有理解透,这样对习作的帮助也不大,因此每次考试阅读和习作都会有不少失分,考分总是只有90来分。唐啸:学习能力和习惯都较差,比较懒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又不会阅读,一般的阅读题都不会做,作文一般就是记流水帐。因此语文成绩基本在及格的边沿。他迫切需要提高阅读能力,促使语文成绩的提高。两个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之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唐啸每次都能考及格,在五年级下期期末考试时语文成绩竟是85分,进步是摆在眼前的。陈雪梅不仅考试成绩提高到95分以上,她的作文多次获奖,她的作文《八十一分和一百分》还发表于《作文大本营》上,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激情高涨。
(2)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实验班(部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语文成绩(特别是阅读题的得分率)都有明显地提高。下表是实验前后一些实验班级语文成绩的对比:

2008年春期 2010年春期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生率 阅读得分率片区班级排名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生率 阅读得分率片区班级排名
2010级1班 83.4 95 80 7015 86.7 95.0 82.5 888
2014级2班 82.4 95 90 7519 88.595 82.5 8511
2011级1班 80.590 65 6511 85 94 70 826
   
    从此表所列的相关数据可以得知:实验班级不同年份的考试的平均分来看,平均分均增加了近5分;对阅读题的得分率进行了专项统计,实验班开展实验三年来,阅读题的得分率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可见课题开展的效果是明显的。
   (五)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变化。
    1.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验教师对阅读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到位。更新了阅读的理念,获得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指导课型模式,对我校的课外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开放式的阅读,由杜威的“教育生活观”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的认识以及对苏霍姆林斯基等相关阅读理论的诠释,通过新的理论的学习,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开展本实验以来,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实验教师们自觉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研究活动,经常进行反思。现在主动承担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的教师多了;主动撰写论文、案例反思的教师多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获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的有20人次,获南川区一、二、三等奖的有35人次。《浅谈批注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获重庆市级论文一等奖。论文《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四个问题及对策》、《对三种阅读教学的行为的反思》均获重庆市级二等奖。论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障碍及策略》获南川区级论文一等奖。论文《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获重庆市级论文一等奖等。冉鹃老师辅导的学生陈雪梅写的《八十一分与一百分》在《作文大本营》上发表。殷虹老师被评为南川区“优秀辅导员”。各实验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日教育》作文大赛中实验班学生的作品有多人获奖,实验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2.课题实验使学校科研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
本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教师教研科研的内容,教研科研工作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考核中又占一定的比重,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增强,他们积极投入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热点难点问题中来,学校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从中他们也尝到了课题实验的甜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教师都喜欢上了读书,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2009年下期,我校举办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办“课外阅读”为主题的黑板报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栏上展示了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等。有的班级的图书台上摆上了上百本图书,到学校图书室借书的学生络绎不绝,教师自愿购书来读的现象已悄然在校园内发生着。

四、研究结论与课题反思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三年的研究,课题基本探索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书源、保证学生科学的读书时间、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等策略和四种阅读指导课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较好的效果,阅读指导课模式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比较,本课题的成果在农村同类学校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反思
    反思三年的实验过程,运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还存在下面几个主要问题与不足。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利于学生终身阅读的教学科研难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面广,难度大,对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很高,要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策略有一定的难度。本实验只研究了一些有利于操作上的策略,在阅读指导课上,也只尝试了四种课型。研究显得是肤浅的、局限性的。
   (三)努力的方向
    本实验研究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如何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课题组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毕竟理论有限、方法有限、能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特别多,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可推广性。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重庆市南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生阅读策略研究方案》 2008-09-12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撰稿:卓华伦   
                                                     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5:21 , Processed in 0.60103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