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家访的N种境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0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家访的N种境遇
——对重庆五类学校家访现状的调查
本刊记者   黄   瑞
开学第5周了,农村中学的吴老师预计家访10个孩子的计划只实现了50%。吴老师感触地说:“有些家访好像不受欢迎,访是访了,效果不怎么样。”相对于吴老师的委屈,城区一所示范校的郭老师态度很明确:“我没时间去家访,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城市家长自我生活空间意识强,搞不好还把好心的家访做成坏事。”
家访,这个曾经充满了温情,饱含着成长中无数回忆的家校沟通形式,今天却颇受争议。那么,在多种家校电子沟通方式冲击下,在应试教育功利化驱使下,在各行各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加大的今天,教师还在家访吗,你认为家访还有必要吗?
为此,《今日教育》记者走访了重庆沙坪坝、南岸、江北、北碚、江津、綦江、南川、秀山等区县,选取了优质学校、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民工子弟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0%的学校等五类学校,对它们进行了深度调研。
优质学校
不规定≠不作为,家校沟通超越方式的局限,追求更有效
[调查学校]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  重庆市第一中学
[调查采访] 树人小学位于重庆传统教育强区沙坪坝区,是城市优质示范校,荣获过“全国家长示范学校”的称号。校长杨志渭在回答中很在意区分“家访”和“到家访问”两个概念。他认为,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沟通现在比过去已越来越强,但到家访问的次数已越来越少。他的回答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开始。
《今日教育》:有人说,今天传统的家访处境尴尬,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志渭:今年春节,我开车与哥哥一起下午3点出发,在相隔15公里外拜访了两家亲戚,两家亲戚之间又相隔五公里。给两个亲戚拜了年,晚上七点赶回家里吃饭。一方面我们很高兴,因为过去如果没有两晚三天我们走不完两家亲戚,效率明显提高了。另一方面,虽然钱物比过去送得多了,但亲戚间没有过去那么亲了。这是不是与今天家访的处境十分相似:节奏快了,以拉家常的方式获取的亲情、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今日教育》:学校对于家访有硬性规定吗?
杨志渭:学校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有硬性规定。不过,到家访问只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对于方式我们应当给予教师和家长自由选择的空间,我们更看重的是沟通的效果。
《今日教育》:教师和家长对于家访的看法,你的了解是——
杨志渭:说实话,今天老师和家长都不愿在家里交流了,这种形式使家长和老师都有点别扭。这很像我们住进楼房后,很不愿带朋友到家里玩一样。原因有四:一是沟通的渠道多元化——电话、班级博客、飞信;二是家长比过去主动来学校的时间多了,家校沟通的目的不一定要通过在家里见面才能实现;三是社会节奏加快,现在的老师学习、工作和知识能力的升级换代压力比过去大多了,忙碌也是事实;四是现在老师家访可能比过去教本村孩子时距离要远多了,到家访问有困难。更何况有多少家长愿意教师到家慢慢聊,有多少家长愿意将几套房子的地址告诉老师?多少家长愿意放弃自己挣钱、应酬的时间来陪老师?恐怕老师以完成学校规定任务的家访也要预约吧。需要预约的不再是家访,很可能是“工作汇报”。所以要求家访也不是城里多数家长的要求。
《今日教育》:那么,你认为家访还有必要吗?
杨志渭:当然还有必要,但这种必要更多是针对个别学生。毕竟面对面的沟通,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相比较,花的时间精力会更多些,感情上靠得更近些。但是愉快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有想沟通的意愿。而且不要指望到家访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无独有偶,与树人小学相距约10分钟路程的重庆市第一中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学校,老牌名校,家访在这所学校的境遇与树人小学大体一致。重庆一中办公室主任张群力告诉记者,学校对于家访并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同时他也介绍了学校引导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系列活动。
《今日教育》:我听有家长说,3月22日学校有一场文明礼仪大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也邀请家长参加。请问这样的活动是偶尔举行,还是有计划安排的?
张群力:是有计划安排的。学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一起互动,全面育人。比如我们还有学雷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孝敬孝道活动、扶贫济困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文艺汇演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等等,里面都有家长们的身影。
《今日教育》: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张群力:通过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教师及时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征求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提高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
[调查故事]
3月7日,树人小学二年级(1)班的同学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教师——班级里的苗爸爸。今天,苗爸爸进行的是电脑知识的讲解。这是这学期杨老师和家长一起开展“苗爸苗妈进课堂”活动的第一站。
对于杨老师的认识更多是从她的班级博客“一棵苗中队”中来。全班家长中百分之百都会不定期打开这个班级博客,了解班级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个博客,二年级(1)班的家长和杨老师结合得更紧密。
打开《苗爸苗妈进课堂》的博文,可以看到开学之初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我们知道,老师和家长是同事关系,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教育的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您的孩子。我们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的苗爸苗妈也在进步与成长。”杨老师一直坚持,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上教师主动效果会好一些,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帮助孩子,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
3月14日晚9点多,重庆一中初一年级的班主任韩世坤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咨询如何与同学相处的问题。“孩子进入初中已步入了少年,自我意识加强,再加上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同学之间争执不相让的情况时常都有。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学会尊重对方。”韩老师的解答让家长十分满意。像这样的沟通,一周有时会有七八次。据了解韩老师所教班的家长文化程度高,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当孩子成长中有烦恼时,他们都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韩老师坦言,像这种家长有需求的交流效果通常会更好。
[调查思考]  城市优质学校中对于家访没有硬性要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对于家校沟通的不作为。事实上,这类学校在家校沟通过上已超越了方式,追求的是更有效。
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学校
家访规定“双百”,却苦于缺少配合
[调查学校] 重庆市江津区清溪沟小学
[调查采访] 清溪沟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生占70%以上。校长毛子宪就是清溪沟人,对于家访这个问题,毛子宪想得更深,带领教师做得更多。
《今日教育》:学校教师现在还家访吗,学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吗?
毛子宪:我们提出了家访达到“双百”,即家访100%学生,100%教师都要家访,并且要求有家访记录。
《今日教育》:目前这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毛子宪:最大的困难是隔代家长问题,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理,这些代理家长多为文盲,基本上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家校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今日教育》: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家访?
毛子宪:至少家访可以真实地了解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助于教师更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这些代理家长虽然帮不上忙,但是家访能让他们支持学校的教育。
《今日教育》:这么说来,在清溪沟学校教师承担了家校共育中更多责任。
毛子宪:的确,我们教育的重心就是养成教育。我们有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团队,像父母一样管这群孩子吃、穿、住、行、病。孩子入校后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今日教育》:空巢的现实无法改变,学校对家校共育有什么更积极的打算?
毛子宪:一是我们在学校设立了4部“亲情电话”以加强孩子、家长、学校三方联系;二是抓住家长逢年过节的机会进行有效家访,然后电话跟进。这些举措都收到了一定效果。
[调查故事]
清溪沟小学的代凯红是重庆市首届“最可敬可亲教师”。在她与留守儿童充满爱的故事里,家访就像一座七色的彩虹连接着家和校,如暖暖的春雨滋润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心。
2011年代凯红刚刚接手了一个班,班上一个叫小东(化名)的孩子学习抛锚了,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一天小东偷了别人的东西被发现后,索性偷偷跑回家不来了。放学后,代凯红叫上一个认识路的孩子去家访小东。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接待了代老师,交谈中得知那是孩子的外公外婆,他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已经几年没有回家了,小东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外公说:“他要读就读,不读就算了,我不敢逼他,要是逼出了什么事情,我负不起责……”最后代老师带着失望、心酸、无奈回了学校。
回来后代凯红反复想,“不能就这样放弃,这么聪明的孩子,不能就这样让他毁了自己”。于是,代老师一次次和小东的父母打电话:“找再多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家财万贯都换不回孩子的良好品行……”小东的父亲一回来就到学校跟代凯红聊了很久。小东又回到学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东一天天变了——爱学习了,爱帮助人了,成绩一天天好了,期末还考了个“双优”。
[调查思考]“双百”规定却苦于缺少配合,家访的尴尬也反映出当前农村空巢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群特殊学生,家校合育的担子严重倾斜压在学校这一边,这也考验着学校教育的担当能力。
农民工子弟校
争议在这里暂停的客观原因是农民工家庭对于家访有强烈的需求
[调查学校]重庆市江北区滨江小学
[调查采访]滨江小学被江北区政府确定为首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招收学校,是重庆市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当我们把家访这个有争议的话题抛给校长刘志时,反馈是:在学校家访很受欢迎,家校共育效果显著。
《今日教育》: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子女占全校生源比例是多少?
刘志:95%以上。
《今日教育》:为什么家访在学校没有争议?
刘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的性质——农民工子弟校。农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城里打工,有一所学校专门招收他们的孩子读书,他们对学校十分信赖,很支持配合学校的家访工作。另外教师通过家访走进孩子的生活空间,了解他的家庭环境,更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学生转变喜人,教师工作有成就感。当然,针对学校教育对象的这种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了“办民工满意学校”的号召,树立“办农村孩子乐园,做民工家长亲戚”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抬头走路,埋头学习,动手做事”的校风,家访在这里发挥出了教育正能量,所以各方都满意。
《今日教育》:学校有哪些举措提高家访工作的教育效果?
刘志:一是家长情况详细登记管理。农民工家长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中途换住址很平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访的工作难度。为此,学校开学之初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女花名册,详细登记学生父母姓名、务工单位或场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现租赁房地址、房主姓名等情况,专门管理。二是对于家访的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农民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子女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需要教师反复细致做工作。对此,学校德育处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班主任带着副班主任一起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规定时间内交还德育处,再由德育处进行统一整理和统计,对于现阶段的成绩给予表扬,对问题及时研讨对策。三是进行深度研究。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心城区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研究”,历时四年,探索总结出民工子女教育的“呼吸式德育策略”等6种方法,为家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调查故事]
程梅是滨江小学“中心城区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学生成长问题研究”课题的参研教师,研究方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分析了学生情况后程梅选择了何冰冰、罗仁良、陈红利、王亮等5名学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这几位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程梅对每一个孩子的家访少则2~3次,多则5~6次。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罗仁良说话能力增强了,陈红利没有因妈妈的离开而学习下降;王亮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在家访中尝到甜头的程梅开年之初就盘算下学期的家访:把全班45名学生家访完。片区这样划分:学校附近、大石坝、大庆村、盘溪和南桥寺。学生的选择:学困生、品学兼优生、贫困生、习惯有问题的学生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时间安排:放学以后、双休日和寒署假。
[调查思考]争议在这里暂停的客观原因是农民工家庭对于家访有强烈的需求。但是不可否认,主观上学校对于家访工作的细致管理、及时评估和课题研究,也为家访发挥出教育正能量增色不少。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
在寄宿制学校中通常会进行片区家访,学校家访的对象集中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调查学校]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学(农村小学)、重庆市秀山县凤凰中学(寄宿制中学)、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民办寄宿制学校)
[调查采访]对寄宿制学校采访中发现了家访的一种变式即片区家访。
《今日教育》:请介绍一下学校家访的情况。
田勇(秀山凤凰中学副校长):学校推行全封闭、全寄宿制管理。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更多更大。家访就十分必要了。学校制定了片区家访制度,时间主要是安排在假期以及周末,一般一年一次。重点对象为特殊学生。
《今日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片区家访?
郭晓娜(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我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区县,家长到学校一次不容易,没有办法多次和家长进行面谈。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每学期每个地区召开1~2次片区家长会。学校组织一个团队(一般是中层干部、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组成)。放假的时候护送学生回家,同时就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并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报给学校,学校再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
《今日教育》:个人家访和片区家访,你觉得两者有相通处吗?
郭晓娜:无论哪种家访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这就涉及沟通的艺术:一是态度好,任何时间任何问题都不厌其烦与家长沟通;二是情商高,总是能够抓着最关键的问题,解答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最后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三是目标一致,所有方法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很重要,那就是与家长沟通的次数很重要,当然根据情况不一定都是家访,平常QQ、电话多联系,慢慢地家长和老师成为朋友,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最终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调查故事]当金刀峡镇小学、秀山凤凰中学、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的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束后,学校提供的个案像事先约定好似的集中到了单亲家庭学生。在查阅了2012年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后,我们似乎找到了原因——调查显示,全市中小学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增多,共占10%。
汪兴会是金刀峡镇小学六年级一位班主任,班里39名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共有10人。汪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红(化名)的父母不到结婚年龄生下了她,母亲2岁离开家,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小红一直跟着年迈的婆婆生活。婆婆文化不高,对孙女缺少管教。
上学期,镇上的一位人大代表调研了解到小红到现在户口都没上,与汪老师联系。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小红的户口很快办好了。汪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找小红谈心,并动员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一学期下来,小红变化很大,同学们也愿意和她玩了。汪老师说:“对于像小红这样的问题学生,家访是教育的第一步。”
[调查思考]在寄宿制学校中通常会进行片区家访,片区家访能提高家访的效率。但无论是个别还是片区家访,良好沟通都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家访的个案集中于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今日教育》QQ群进行网络调查,进一步发现无论是哪类学校,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将是家访的首选对象,因为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偏差,需要特别关注。
后记
小样本调查很快结束了,家访的N种境遇的报道也出来了。报道最后一个字尚未落笔——家访,当何去何从?
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家访值得保留的都是家校有效沟通中最本质的追求——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学生成长问题的深刻认识、基于双方认可的开放互动。正如全国优秀班主任、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的做法,每接新班之前,她必利用暑假顶着酷暑,牺牲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家访,开学后,她已与学生、家长相当熟悉。桂老师说“大灵通小灵通,不如人灵通”。如此认识简单朴实,却启人深思。■
《今日教育》2013年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23:28 , Processed in 0.13603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