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一)(1901?1949)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0: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一)(1901?1949)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吕世虎)

本文拟从课程文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发展变化的视角对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一个梳理,为思考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历史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的学校数学教育始于1902年。为了对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历史渊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首先对1902年之前40年数学课程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里把1862?1901作为一个阶段来考虑。

20世纪前半期(1901?1949)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阶段从时间上大体可以作如下划分:

1、1901年至1911年。一般教育史上称为清末初订学制的时期;
2、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到1922年。这段时间中国实行中学4年制,也称为中学4年制时期;
3、1923年至1928年。这段时间中国中学实行的是6年制,此期颁布了比较完整的课程纲要和学科课程纲要,这段时期也称课程纲要时期;
4、192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中国中学仍然实行的是6年制,此期颁布了系统的课程标准,这段时期也称为课程标准时期;

首先,对于1902年之前40年的数学课程作一个简单回顾。中国兴办学堂始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当时办的学堂有多种类型,如,专门学堂、普通学堂等。专门学堂培养的是翻译人员或者军事人员等等,开设一些语言、技术、数学等课程。普通学堂包括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等,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教育。普通学堂不同程度的设置数学课。当时,没有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宗旨的规定,更没有关于数学课程要教授的科目以及数学教学的要求的规定。这一时期使用的数学教科书主要是中国三种古本数学书(《算经十书》、《数理精蕴》、《几何原本》)和美国传教士翻译六本数学书(《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代形合参》、《代微积拾级》)。美国传教士翻译六本数学书的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这些内容分别在不同的学堂教授,但是各学堂教授什么内容是比较随意的。

在这一时期,没有关于学校教育宗旨(目标)、学校系统(学制)的规定;一些学堂开设数学课,但没有一个从国家层面或政府层面制定的统一的规定或要求。

1、1901年至1911年,清末初订学制时期的中学(5年制)数学课程。

自1902年起,中国有了正式颁布的学堂章程。从1901年到1911年,颁布过三个学堂章程,分别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和1909年的《改定学堂章程》。这一时期,实际执行的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堂章程规定的学制(葵卯学制)为:小学9年(其中分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3至4年,通儒院4至5年。该学堂章程里规定了各级学校要开设的数学课和课时数,其中,中学的数学课程内容和课时数为:第一年开设算术,第二年开设算术、代数、几何、簿记,第三年开设代数、几何,第四年开设代数、几何,第五年开设几何、三角。每年的数学课时数均为每周4课时。学堂章程中只规定了中学5年要学习的数学科目,没有关于每一个数学科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规定,比如算术学些什么内容,代数、几何学些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等,没有这样的规定。学校的数学教学只能跟着数学教材走。

这一时期,中学已经有了完整的数学教科书,但是当时中学的数学教科书还是以引进国外的教科书为主,中国自编的很少。引进国外的数学教科书中,主要是英国、日本、美国的一些教科书。如,英国查理斯密(Charles smith)著的《初等代数学》,日本长泽龟之助著的《新代数学教科书》,美国密尔(William.J.Miline)著的《高中代数》,日本菊池大麓著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立体几何教科书》、《平面三角法教科书》,英国克济(Casey)著的《新撰平面三角法教科书》、英国Hall与Knight著的《初等三角学》等等。此期使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美国的代数比较多,日本的几何比较多,英国的三角比较多。

这一时期,有关于学制的规定,也有关于中学要学习的数学科目和课时数的规定。但是,没有关于数学课程各科目内容及要求的规定。有比较完整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教科书自编的少,主要是翻译的。

2、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至1922年,民国初期的中学(4年制)数学课程。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中国从此进入了共和国的时代。1912年1月9日成立教育部。1912年9月3日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学校系统令中规定的学制(壬子学制)为:小学7年(其中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3至4年。学校系统令也规定了中学4年数学课程的课时数。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数学课时数是不一样的,男生的数学课时数比女生的多,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以法令的形式在学校系统里规定了男女的不平等。1913年3月19日,教育颁布《中学校课程标准》,其中规定的中学数学课程计划为:第一年开设算术、代数(男5/周,女4/周),第二年 开设代数、平面几何(男5/周,女4/周),第三年开设代数、平面几何(男5/周,女3/周),第四年开设平面与立体几何、平面三角概要(男4/周,女3/周)。与前一时期一样,《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只规定了中学4年要学习的数学科目和每年的课时数,也没有关于每一个数学科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规定,学校的数学教学也只能跟着数学教材走。

这一时期,中国自编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比较多了,中学更多的采用中国自编的数学教科书。教育部成立后,公布了修正审定教科书规程,一些私人商办书局组织人员有计划的组织编写出版了系列的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民国新教科书”,中华书局的“新制教科书”等等。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系列中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包括寿孝天编的《算术》、骆师曾编的《代数学》、黄元吉编的《平面与立体几何》、黄元吉编的《平面三角大要》等。商务印书馆的“民国新教科书”系列中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包括徐善祥、秦汾编的《算术》,秦汾、秦沅编的《代数学》,秦汾、秦沅编的《几何学》,秦汾编的《三角学》等。中华书局的“新制教科书”系列中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包括王永炅、胡树楷编的《算术教本》、《代数学教本》、《平面几何学教本》、《立体几何学教本》、《平面三角法教本》等。除了自编的教科书以外,还使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教科书作辅助,有些学校使用英文原版教科书。

这一时期,有了关于学校教育宗旨和学制的规定,也有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其中有关于中学要学习的数学科目和课时数的规定。但是,没有关于数学课程各科目内容及要求的规定。有完整系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教科书以自编为主,英美教科书为辅。综合来看,此期中国数学教育质量与英美日这三个国家水平相当。

3、1923年至1928年,课程纲要时期的中学(6年制)数学课程。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其中规定的学制(壬戌学制)为:小学6年(其中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6年(中学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3年,即33制),大学4至6年。该学制也称为“新学制”。新学制是模仿美国的学制制定的,实行综合中学制度,初中施行普通教育,但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中分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文理两组)、师范科、商业科、工业科、农业科、家事科(以职业为目的)等,根据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根据新学制,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中小学课程纲要,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该纲要包括总纲和各科课程纲要,其中规定中学实行学分制。初中毕业要求修满180学分,必修课占164学分,其余学分选修其他科目或补习必修科目。数学是必修科目,占30学分。高中普通科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即文科组,第二组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即理科组。高中各科毕业学分为150学分。其中普通科的公共必修科目64学分,占总学分43%,分科专修科目56?57学分,占总学分37%,纯粹选修科目30学分,占总学分20%。数学属于分科专修科目,文科组数学是选修,要求选择自然科学或数学之一种,至少6学分,理科组数学为必修,至少34学分。

“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初中数学课程纲要”和“高中数学课程纲要”,于1923年公布。初中数学课程纲要比较完整,包括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底限度的标准三部分。其中规定:初中数学科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以代数几何为主,算术三角为辅,采用混合方法。高中只拟了《高级中学课程总纲》,没有形成完整的高中数学课程纲要,只有一些专家根据总纲拟订的各科纲要。如,“三角课程纲要”、“几何课程纲要”、“代数课程纲要”、“解析几何课程纲要”等,各科纲要基本上包括授课时间及学分、教材大纲和说明三部分,没有教学目的和毕业要求的规定。高中理科组的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其中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二次曲线等。此期,初中数学课程实行综合课程,初中数学教材采用混编制,教学采用混合教授法。高中还是采用分科课程和分科教授法。

“新学制”颁布后,根据新的课程纲要开始编写新学制教科书。这一时期教科书的编撰出版仍由私人商办书局组织人员编写,经教育部审定后印行。当时出版的中学教科书主要有商务印书馆的“新学制教科书”和“现代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华书局的“新中学教科书”,科学会编的“实用主义教科书”和“中等教育教科书”等。一些前期所编的教科书也继续印行。各学校可自行选订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的“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陆续出版)系列中,初中数学教科书有段育华编的《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6册;高中数学教科书有何鲁编的高中《代数学》、段子燮编的《解析几何》、赵修乾编的《三角术》等。《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采用混合编排方法,由于师资缺乏,脱离旧轨,另创新法,学校不适应。因此,大部分学校仍采用分科教授的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另编了一套“现代初级中学教科书”(1923年陆续出版),其中数学教科书有严济慈编的《算术》、吴在渊编的《代数学》、周宜德编的《几何学》、刘正经编的《三角术》。中华书局的“新中学教科书”系列中,初中数学教科书有张鹏飞编的《混合法算学》6册(1923年陆续出版);程廷熙、傅种孙合编的《混合数学》6册(1923年陆续出版);吴在渊与胡敦复合编的《算术》1册、胡仁源编的《平面三角法》1册、胡敦复与吴在渊合编的《几何学》2册、吴在渊编的《几何学》1册、秦汾与张鹏飞合编的《代数学》1册;高中数学教科书有张鹏飞编的《代数学》1册、胡敦复编的《几何学》1册、余恒的《解析几何》1册,等。科学会编的“实用主义教科书”(1924年陆续出版)系列中,中学数学教科书有陈文的《新算术》1册、《新代数》2册、《新几何》2册、《平面三角》1册。科学会编的“中等教育教科书”(1924年陆续出版)系列中,中学数学教科书有陈文的《算术》1册、《三角》1册,曾彦的《初等几何》1册,何崇理的《几何》平面、立体各2册。这一时期,除了自编的教科书以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使用英文原版教科书。

总之,这一时期,中学采用学分制,实行综合中学制度。初中实行混合教学,高中采用分科教学。高中普通科数学实行文理选修制。有比较系统的数学课程纲要和按纲要编写的教科书,教科书实行审定制度。课程纲要要求初中施行混合教学,但一些学校对使用混合教学不适应,仍然分科教学。实际上,混合教科书和分科教科书并用。这一阶段,数学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的数学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1929年至1949年,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6年制)数学课程。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1928年10月改组为教育部)公布《中学暂行条例》,其中规定中学的学分标准为初中180学分,高中150学分。学制仍继续实行1922公布的壬戌学制,中学6年(初高中33制)。1928年5月,大学院组织“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编订中小学课程标准。1929年8月和10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公布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暂行课程标准,包括总纲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数学科有《初级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设14个科目,总学分为180分,其中数学30分;高中普通科设13个科目,总学分为150分,其中必修科目132分,选修科目18分,数学为必修科目,19分。

《初级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与《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 “目标、教材大纲、时间支配、教法要点、作业要项、毕业最底限度”6部分。《初级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数学的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大意(数值三角),数学教学采用“分科教学,或混合教学,可由学校依自己方便而施行。”课程标准中也呈现出两种系统混合的特征。为了照顾混合制,教材大纲按年级划分,又考虑到分科制,各年级教材只好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分别规定教学的内容。《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数学的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几何包括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高中普通科数学取消了文理分组。

暂行课程标准经实验3年后,由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根据各地实验的反馈意见修订,与1932年11月公布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包括总纲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数学科有《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正式算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4部分: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正式课程标准中,取消了学分制,采用时数单位制。初中设12个科目,高中设17个科目,初中数学仍然是混合教学与分科教学教学并提,各校自行酌定。高中取消了选修科目,高中数学文理不分科。正式算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三年课周时数为4,5,5。其中,几何从第二学年开设,且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的实验几何。高一、高二的周课时数为4,3,高三上、下学期的周课时数为4,2。

正式课程标准在1935、1936年间进行了修订,1936年6月颁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包括《修正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修正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沿用《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只是个别地方略做修改。修正课程标准中仍采用时数单位制。科目和课时比原来有所减少。初中设11个科目,初中数学仍然是混合教学与分科教学教学并提,各校自行酌定。高中设16个科目,高中数学又恢复文理分科。高中自第二学年起,数学分甲乙两组,甲乙两组三年的数学周课时数分别为4、6、6和4、3、3。甲组的内容要求比原标准高,增加了许多内容。例如,几何部分增加了立体几何、空间解析几何的大量内容,代数部分方程理论更加系统完整,级数理论更为丰富,更多高等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乙组的内容比原标准有所减低。乙组的数学内容中没有立体几何。

1936年的修正数学课程标准于1941年、1948年两次修订。1941年5月公布的《修正初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1936年的修正标准相比,教学时数有所减少(初中三年课周时数为3,4,4),内容略有调整。在体系上取消了混合数学,采用分科编排内容和分科教学。1941年5月公布的《修正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1936年的修正标准相比,教学时数有所减少(甲组三年的周课时数为4,5,5;乙组三年的周课时数仍为4,3,3),内容略有调整,甲组代数中删去了代数方程理论和级数理论的一些内容等,解析几何中删去了空间解析几何的一些内容。194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编写教科书和学校教学已经不起作用了,因此,这里不在赘述。

课程标准颁布后,根据课程标准先后编写了多种课程标准适用教科书。这一时期出版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单位,除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仍占主要地位外,还有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和正中书局等,出版的数学教科书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是我国清末至解放前数学教科书出版的鼎盛时期。当时出版的中学教科书主要有商务印书馆的“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华书局的“新课程标准适用教科书”,开明书店的“开明算学教本”等。

商务印书馆1933年根据正式课程标准编印的“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初中数学教科书有骆师曾编《初中算术》2册(1933年初版),虞明礼编《代数》2册(1933年初版),余介石、徐子豪编《几何》2册(1933年初版),周元瑞、周元谷编《三角》1册(1933年初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有虞明礼编《代数学》3册(1934年初版),余介石、张通谟编《几何学》1册(1934年初版),胡述五等编《几何学》1册(1935年初版),胡敦复、荣方舟编《平面几何学》1册(1936年初版),胡敦复、荣方舟编《立体几何学》1册(1936年初版),李蕃编《三角学》1册(1934年初版),徐任吾、仲子明编《解析几何学》1册(1934年初版)。这套数学教科书自1936年修正课程标准颁布后陆续根据修正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高中(数学分为甲组和乙组)代数有虞明礼、荣方舟编《代数学》(甲组用)2册(1936年初版),荣方舟编《代数学》(乙组用)2册(1936年初版)。这套复兴中学教科书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和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一直用到1949年。

中华书局根据课程标准编的“新课程标准适用教科书”中,初中数学教科书有陆子芬等编《初中算术》2册(1933年初版),余介石、胡述五编《初中代数》1册(1933年初版),余介石、胡述五、徐子豪编《初中几何》2册(1934年初版),张鹏飞编《初中三角》1册(1934年初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有余介石编《高中代数学》1册(1934年初版),余介石编《高中几何学》2册(1936年初版),余介石编《高中三角学》1册(1934年初版),黄泰编《高中解析几何学》1册(1934年初版)。这套数学教科书自1936年修正课程标准颁布后陆续进行了修订,出版了“修正课程标准适用”教科书,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有魏怀谦编《新编初中算术》1册(1939年初版),高季可编《初中代数新编》4册(1937年初版),陈修仁编《初级中学几何》4册(1939年初版),张鹏飞编《初中三角》1册(1937年初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有余介石编《高中甲组代数学》4册(1937年初版),陈荩民、王疏九编《高中乙组代数学》2册(1937年初版),余介石编《新编高中平面几何学》2册(1937年初版),吴在渊、张鹏飞编《高中平面几何学》2册(1937年初版),余介石编《高中立体几何学》1册(1939年初版),等等。这套新课程标准适用教科书中的部分初中数学教科书和高中数学教科书一直用到1949年。

开明书店根据暂行课程标准编写的“开明算学教本”主要是初中数学教科书,其中包括刘薰宇、章克标编《算术》2册(1931年初版),周为群、刘薰宇等编《代数》2册(1929年初版),周为群、章克标编《几何》1册(1929年初版),周为群、刘薰宇等编《三角》1册等。1932年后,开明书店根据正式课程标准陆续出版了一些数学教科书。例如,陈建功、毛路真编《高中代数学》(1933年初版)、陈建功、郦福绵编《高中几何学》(甲组用)(1936年初版)、刘薰宇编《解析几何学》(1933年初版)等。1936年后,开明书店根据修正课程标准编写了“修正课程标准适用”数学教科书,主要是初中教科书,其中有刘薰宇、孙瀚、张志渊编《初中算术教本》(1939年初版),杨晓初、杨明轩编《初中代数教本》(1939年初版),骆师曾编《初中几何教本》(1939年初版)等。194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最新课程标准适用开明新编”数学教本。

1946年以后,中学教科书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采用国立编译馆教科用书组依照新修订课程标准修改、编写的统一国定课本。国定课本是由编译馆委托正中、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等书局联合组织的“国立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印行的。

总之,这一时期,中学取消了学分制。初中数学混合教学在1941年的修正课程标准中彻底废止,采用分科教学。高中数学采用分科教学。高中数学自1929年暂行标准中废止文理分组直到1936年修正课程标准又恢复了文理分组。此期,有系统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按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形成了数学课程标准文本的基本框架: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教科书1946年前实行审定制度,1946年后,实行国定制。在课程内容编排方面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平面几何内容采用先实验几何后论证几何的展开方式,初中先开设一学期的实验几何,再逐渐进入论证几何,高中设有提高性平面几何内容。这一阶段,已经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数学教育体系,数学教育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是,此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尤其是1936年修正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太多。加之大学入学考试内容超越课程标准要求,有些大学入学考试还采用英文试卷,中学数学教学受考试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经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符合标准要求但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一些学校就选用国外的教科书(包括一些英文原版教科书),像《范氏大代数》、《斯盖倪三氏新解析几何》、《华氏高等代数》等一类的教科书比较流行。

参考文献:
[1] 魏庚人,李俊秀、高希尧. 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5.
[2] 魏群,张月仙. 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4.
[3] 马忠林,王鸿钧,孙宏安等. 数学教育史简编[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5]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6]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吕世虎)






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二)(1950?2000)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吕世虎)
20世纪后半期(1950?2000)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阶段从时间上大体可以作如下划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0年至1956年。教育史上称为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
2、1957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教育史上称为探索中国教育体系的时期;
3、1966年至1976年。这段时期是10年文革时期;
4、1977年至1987年。这段时期是文革后教育恢复时期;
5、从1988年至2000年。这段时期是教育发展时期。

通常,把文革以后叫做教育恢复和发展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尤其是1988年,应该是一个转折点。所以,这里把1977年到1887年作为一个阶段,1988年到2000年作为一个阶段。下面就按照这样的分期,对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一个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0年至1956年。全面学习苏联/教学大纲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中学的学制仍然是6年(初高中33制),初中数学周课时为4,5,5,高中数学周课时为5,5,5。195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数学精简纲要》。该纲要根据当时流行的数学教科书,规定了应授教材纲目和精简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精简纲要编辑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中学数学精简课本。中学数学的科目没有变化。教育部、出版总署于1950年的7月、12月和1951年的4月三次联名发布关于教科用书的决定,要求全国各大区统一采用精简课本,全国数学教科书基本统一为精简课本。这套精简课本包括史佐民、魏群编《中学师范适用算术课本》(1951年初版),刘薰宇编《初级中学代数课本》2册(1951年初版),刘薰宇编《初级中学平面几何课本》2册(1951年初版),骆师曾、吴维一译《范氏大代数(删节本)》(1951年初版),刘薰宇编《高级中学解析几何课本》(1951年初版),丘调梅译《葛氏平面三角》(1951年初版),刘薰宇编《高级中学立体几何课本》(1951年初版)。

195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考《数学精简纲要》和流行的课本以及东北地区使用的苏联教材起草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该草案提出两个方案,即“第一案”和“第二案”,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二案”高中不设平面几何,删减部分内容,有关内容放到初中平面几何中。1952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联,该标准未施行。

从1952年开始,中国教育领域全面学习苏联,提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照搬过来,然后再中国化”。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其中规定初中数学周课时为6,5,5,高中数学周课时为5,6,6。1953年7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其中规定初中数学周课时为7,5,5,高中数学周课时为5,6,6。1952年7、8月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领导起草各科教学大纲。数学教学大纲是根据苏联当时最新十年制数学教学大纲编译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1953年3月正式行文通知各地试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中的课时数是根据《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初稿确定的。该大纲的内容包括“说明”和“大纲”两部分。说明部分有总说明和分科目的说明,总说明主要表述整个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内容体系等;分科目说明主要表述各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内容安排等。大纲部分按年级表述各年级内容纲目及课时数。该大纲于1954、1956年作过修订。

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主要是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译和改编的。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1949、1950年间编译出版的苏联中学数学教科书,出版了一套12年制中学数学编译课本。教育部、出版总署于1952年5月、1953年6月两次联名发布关于教科用书的决定,规定全国统一采用编译课本,全国数学教科书又统一为编译课本。这套编译课本包括刘薰宇编《初级中学算术课本》2册(1952年初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初级中学课本代数》1册(1952年初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初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1册(1952年初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高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1册(1952年初版),刘薰宇编《高级中学立体几何课本》2册(1953年初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高级中学课本代数》1册(1952年初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高级中学课本平面三角》1册(1952年初版)。这套课本中,高中没有解析几何的内容。

由于这套编译课本是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颁布前出版的,与大纲要求不尽一致,给教学带来不便。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54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编辑出版了一套12年制中学数学改编课本。教育部、文化部于1955年到1959年联名发布关于教科用书的决定,规定用这套改编课本替换编译课本。改编译课本包括魏群、张玺恩、吕学礼、蔡德注编《初级中学课本算术》2册(1955年初版),余元庆、魏群、吕学礼、张效达编《初级中学课本代数》2册(1956、1957年初版),余元庆、奚今吾、管承仲、吕学礼编《初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1册(1955年初版),余元庆、奚今吾、管承仲、吕学礼编《高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2册(1955年初版),刘牧、吕学礼、张玺恩编《高级中学课本立体几何》1册(1955年初版),余元庆、魏群、吕学礼编《高级中学课本代数》3册(1956、57年初版),吕学礼、余元庆、管承仲、刘牧、奚今吾编《高级中学课本平面三角》1册(1956年初版)。

总之,这一时期,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教科书。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根据苏联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拟订的,教材是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苏联中学数学教材编译和改编的。数学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了“双基”的要求。大纲和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内容比较精简,编排注意兼顾学科的系统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科书采用国定制和集权管理。中学数学课程中取消了文理选修制,实行统一要求。但由于将苏联十年制课程用于中国的十二年制,高中取消了解析几何,数学教学质量与1949年前相比有所下降。

2、1957年至1965年。探索中国教育体系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1957年,为了纠正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的严重教条主义,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知识面窄、内容少、程度底的问题,教育部决定调整中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编写中小学数学暂用课本(通称“暂用本”)。1958年9月,教育部发出(58)普编陈字第205号通知,决定从1958年秋季开始,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教学。1959年上半年,教育部决定召开全国性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座谈会”,研究调整中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和编写通用教材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人员(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员)筹备座谈会并起草“关于修订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意见”的文件。筹备工作人员在起草该文件的过程中,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调查研究主要有:到工厂、农村、大学、中专、中学、小学调查不同人员对数学的需求和对数学教科书的意见;对我国1912年至1956年间颁布的代表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对东欧一些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以及对解放后与解放前、中国与东欧一些国家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专题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和基本内容,中学数学教材的调整和增加内容的过渡。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文件草稿,提交1959年11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座谈会上讨论。座谈会后,教育部根据代表们的意见,修改了文件,并于1960年1月向国务院文教办呈报《教育部关于修订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请示报告》。后经国务院文教办正式批准,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该文件中决定1961年暑假前初中算术下放到小学,1962年暑假前高中的平面几何下放到初中,1962年下半年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

根据请示报告中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12年制中学数学暂用课本。这套暂用课本1959年?1963年出齐,自1959年秋季开始使用。暂用课本一律署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暂用课本包括配套课本和补充教材两部分。配套课本有《初级中学课本代数(暂用本)》3册(1959、1960、1963年初版),《初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暂用本)》1册(1960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代数(暂用本)》2册(1963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立体几何(暂用本)》1册(1961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平面三角》1册(沿用1958年第2版),《高级中学课本解析几何(试用本)》(1962年初版)。补充教材有《初级中学课本算术(暂用本)》1册(1959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代数(暂用本)》1册(1960年第2版),《高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1册(1960年初版)。

1958?1960年,是全国中小学学制改革试验热潮时期。1958年1月在中共中央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大跃进”的号召,教育领域随之也开始了“教育大跃进”。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号召,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教育大革命”。195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试验改革学制的规定》,规定省、市、自治区应当有领导、有计划地指定个别小学、普通中学进行改革学制的试验。到1960年3月,各地试验的学制形式有:中小学7年一贯制,中小学9年一贯制,中小学10年一贯制,中小学542制,中小学92制,中学32制,中学42制,等等。1960年4月,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进行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1961年2月,教育部召开普通教育新学制学校座谈会,会议提出,缩小试验面,停止9年一贯制实验,只试验10年制,程度要求相当于12年制的水平。

学制试验中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课程改革方案。教育部于1960年2月先后在天津、北京召开普通教育座谈会,会议期间邀请部分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座谈,请他们对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检查和讨论,并提出改革方案。北京市座谈会上提出了两种改革方案。一种是北京师范大学拟订的方案,该方案是彻底改革的方案。这一方案中,中小学9年一贯制:先学5年小学代数,接着6、7、8年级学初等函数,9年级学微积分,与此并行,在7?9年级学制图。这一方案的基本精神是以代数代替算术,以函数统率代数,突出分析,打破欧氏几何体系,把必要的图形知识穿插在代数、制图等教材中,使中小学数学内容近代化。另一种是中小学532分段,1?5年级主要学算术,同时引进代数;6?9年级学代数,与此平行,学习平面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包括空间解析几何的内容:空间坐标、空间直线与平面、二次曲面),10年级学微积分(包括二阶微分、积分、定积分、泰勒公式、微分方程初步(一阶)、重积分)。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也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该方案中,小学5年学完全部算术,并引入代数;中学5年内学完原中学代数、几何、三角,并增设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改革方案编写了“中小学9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这套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其中包括《代数》10册,《初等函数》1册,《微积分学》1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册,《制图学》1册。这套教材在北京景山学校(1960年成立)和其他省市的一些学校进行试验,试验半年后,发现难以完成预定任务,又修改为十年制课本。1960年的学制试验中,还有华东师范大学编的“5年制中学数学课本”,这套课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出版,其中包括《代数与初等函数》2册,《数学分析》2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册,《计算数学初步》1册。

1960年10月,为了适应学制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决定组织力量编辑一套10年制新教材,并向中央文教小组报送了报告。教育部组成中小学教材编审领导小组,下设各学科编辑组和编审组,编辑组负责教材编辑工作,编审组负责教材审查工作。教育部从许多省市和大学借调一批优秀教师参加编辑工作,还聘请华罗庚、关肇直、丁尔升3位专家为中小学数学教材顾问。数学编辑组就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材体系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尤其是对“是增加否平面解析几何”、“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还是综合”等争论较大的两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十年制学校数学教材的编辑方案(草稿)》。编辑方案中确定:10年制学校数学分设算术、代数、几何三科;中学5年制(32制;高中暂不设解析几何;平面三角不单独设科,将其内容并入平面几何和代数中。根据该编辑方案编写了一套10年制学校数学课本,1961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套课本的初稿。这套课本在组织教师和专家审查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自1961年秋季起供10年制学校选用。10年制课本一律署名人民教育出版社。鉴于几何教材改革争论较大,编辑方案中的一些改革设想有待试验,初中平面几何、高中立体几何课本以12年制暂用本的名义印出。这套课本有《十年制学校初级中学课本代数(试用本)》3册(1961、1962年初版),《初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暂用本)》2册(1961、1962年初版),《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代数(试用本)》2册(1963、1964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立体几何(暂用本)》1册(1961年初版)。

1961年,中央文教小组指示,在总结过去编教材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一套质量较好的全日制12年制中小学教材。根据这一指示,教育部从1961年6月开始进行准备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具体承担这项任务。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查阅了古今中外的资料,对我国解放后与解放前(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包括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等)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情况作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60年10月草拟出《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供征求意见用)。该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发出后,收到了许多书面反馈意见。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一些座谈会,并派调查组到一些省进行调查研究,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专题研究。1963年上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小学工作条例(分中学和小学两个条例)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以及此前所做的比较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结果,在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起草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经教育部审查、修改、批准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名义公布试行。该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各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5部分。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三大能力”的要求。大纲中确定:初中阶段讲授初中代数和平面几何,三角的初步知识并入代数和几何中;高中阶段讲授高中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

根据该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3年编辑出版了一套“新12年制中学数学课本”,1963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本一律署名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套课本有《初级中学课本代数》4册(1963、1964年初版),《初级中学课本平面几何(暂用本)》2册(1963年第2版),《高级中学课本立体几何(暂用本)》1册(1963年初版),《高级中学课本代数》1册(未正式版),《高级中学课本平面三角》1册(未正式版),《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1册(1963年初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及据此大纲编写的教材本来是针对高水平学校的,但在推开的时候,所有学校都用了。这套课本正式使用不到1年,一些地区和学校就反映内容深、份量重,学生负担重。教育部随即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课本进行修改。由于1964年的课本已经印出,来不及修改,教育部于1964年5月发布《关于精简中小学各科教材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通知》的要求使用现行课本。1964年春,教育部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12年制课本进行修改,要在不改变体系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就是“中改”。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经过学习认识到,新12年制数学课本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上,这是对的,但做过了头,把一些烦琐内容误认为基础知识而带进了课本。为了划清基础知识与烦琐内容的界限,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人员到工厂、农村、学校、科研单位对各级各类人群所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于1964年12月制定出《关于修改十二年制中学数学课本的意见》。此《意见》经教育部报中宣部领导审阅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12年制课本进行修改,到1965年已全部修改完,并铅印成中学数学(征求意见本),全套共7册,包括初中代数2册,初中几何1册,高中几何、三角、代数、平面解析几何各1册。这套“征求意见本”(也称“白皮书”)报教育部、中宣部,中宣部领导看后指示“推迟一年再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进一步提高课本质量,把“征求意见本”发给各省市征求意见,准备再作一次修改。在征求意见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5年8月制定出《进一步修改中小学数学课本的方案》。根据此方案,对“征求意见本”作了修改,1965年10月铅印成中学数学(送审本)。教育部组织有关单位对“送审本”进行了审查。“送审本”和审查意见报给教育部和中宣部,中宣部领导看后指示“暂不使用”。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只以“未定稿”名义出版了初中代数上、下册和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其他都没有正式出版。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在经历学习并扬弃解放前和苏联的数学课程之后,开始探索自己的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期间,经历了“教育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波折,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学制试验和自编教材试验,但全国大多数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科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统一要求,学生没有选择性。《教育部关于修订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请示报告》是指导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作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改革重要成果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中,提出了培养“三大能力”的数学教学目标。《大纲》文本的结构为今后大纲表述提供了范例。从这两个课程文件的研制过程中可以看出,数学课程研制程序比较科学、规范,积累了数学课程建设的经验。此期,为了解决前一时期机械学习苏联造成的数学知识面窄、内容少、程度底的问题,数学课程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但对于“基础知识”的认识不够清晰。

1963年的数学课程,对数学水平的要求较高。现在很多人认为1963年数学课程比较好。1963年的数学课程对于培养精英是很好的,但是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从大纲和教材的内容水平的高低来评价数学课程。

3、1966年至1976年。10年文革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10年文革时期,学校教育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学校停课。此期,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由地方自编,文革前的中学数学教材一律停止使用。自1968年起,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着手自编教材。各地自编教材大多从1969年开始使用。很多地方编写的中学数学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被严重消弱。中学生的数学水平严重下降。期间,也有一些省市自治区在自编教材基础上协作编写教材。例如,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四省市协作编写的中学32制中学数学教材,从代数学起,5年学完平面解析几何大意;吉林、河北、山西、辽宁四省协作编写的22制中学数学教材,从代数学起,4年学完平面解析几何大意。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史研究中,把这段时期都一笔带过,认为这段时期是中国教育的黑暗时期。应该说这种评价有它的道理。但是,文革期间的数学教学还是有一些有益的经验,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4、1977年至1987年。教育恢复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7年,教育部决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编辑人员为基本力量,并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选借一批大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辑人员,以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形式,于1977年9月开始编写中小学教材。为了充实中小学数学编辑力量,一方面将经干校分配到各地的人教社编辑人员调回,另一方面从全国一些省市借调了16人,组建中小学数学编写组。教育部还聘请苏步青、关肇直、段学复、江泽涵、吴文俊、杨乐、张广厚、丁尔升等8位专家担任中小学数学教材顾问。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中学试行初中3年高中2年(32制)学制;5年的数学周课时为6、6、5、6、6。

中小学数学编写组1977年9月开始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起草过程中,编写组对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年底,写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数学编写组将征求意见稿油印成册,分送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师范院校以及专家、顾问、教师等征求意见,同时,派人到各地听取意见。1978年1月中小学数学编写组完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起草工作。1978年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于当年秋季在全国试行。该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5部分。大纲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了“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精简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增加微积分以及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的初步知识;渗透集合、对应等现代数学思想。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提出综合编排:数学课程不再分科,把“精选出来的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和新增加的微积分等内容综合成一门数学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从1977年秋季开始编写“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材”,1980年4月完成整套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包括《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数学》6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数学》4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包括: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初步、统计初步。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包括: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逻辑代数等。1978年秋季起陆续供全国使用。

在1978?1980年的使用中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教材增加了内容,部分教师水平一时跟不上,普遍反映内容太难;教材实行混编制,老师对合科教学不适应;学生负担过重。为此,教育部1979年10月和1980年10月两次召开中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座谈会,进一步研讨数学教材改革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会议草拟了《关于试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过渡办法》等文件。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材”进行了修订,编出了代数、几何分科编排的教材,1981年出版供全国使用。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12年制。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改意见》,决定把5年制中学逐步改为6年制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上述文件精神起草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作为编写供全国6年制重点中学使用的数学教材的依据。该大纲规定: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采用分科编排;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实行统一的数学课程,高二、高三实行单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制;分科选修分文理两科,理科数学设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三科,文科设代数和几何二科;单科性选修数学者,可选修必修数学中所没有的理科数学的内容。该大纲实行数学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试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多层次的改革实验,开始迈出了数学教学区别化的步伐。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编写了“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其中包括供理科学生用的《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3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立体几何》1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解析几何(平面)》1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微积分》1册。初中的教科书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81年分编的《全日制十年制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4册、《全日制十年制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几何》2册修订成的《初级中学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4册、《初级中学数学课本(试用本)几何》2册。

1983年8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提出:改革中学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逐步提高;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高中数理化生等学科实行两种要求。198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数学教学纲要(草案)》,把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分为两种:“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基本要求的课本称为“乙种本”,较高要求的课本称为“甲种本”。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调整。新编了基本要求的乙种本,包括《高级中学课本(试用)代数(乙种本)》2册,《高级中学课本(试用)立体几何(乙种本)》1册,《高级中学课本(试用)平面解析几何(乙种本)》1册;将原6年制重点中学供理科用的高中数学课本改编为较高要求的甲种本,包括《高级中学课本(试用)代数(甲种本)》3册,《高级中学课本(试用)立体几何(甲种本)》1册,《高级中学课本(试用)平面解析几何(甲种本)》1册,《高级中学课本(试用)微积分(甲种本)》1册。教学内容的主要差别是“较高要求”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多学线性方程组、概率和微积分。两种教学要求的数学教材从1984年秋季供各地选用。

1986年11月,为了适应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国家教委又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三项原则,对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进行了修订和审定,制订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该大纲规定:初一到高三6年数学的周课时数为5,6,6,5,5,5;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按分科编排;初中设代数、几何,高中设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概率、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改为选学内容。取消了微积分初步、向量和逻辑代数等内容。该大纲中首次在各年级教学内容后加具体要求。该大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颁发与实施前,作为全国通用的过渡性大纲。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基本要求。基础好的学校和地区在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要求适当调整。数学教材自1981年以来,随着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的调整,相应的进行了修订或重编。因此,这次颁布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后,中学数学教材未作大的变动,于1988年秋季供应各地继续使用。

总之,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学5年制向6年制的过渡。全国施行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采用国定制和集权管理。自1982年起,高中数学课程尝试选择性。基于文革的经验教训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数学课程关注“内容现代化”,但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不清。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只是1983年《高中数学教学纲要(草案)》中的基本要求,比1982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文科要求低,也比1978年大纲的要求底。从内容来看是一次倒退,6年中学所学内容比原来的5年还少了。1978年研制数学课程时增加的现代数学内容基本上都取消了,这也是对数学教学内容现代化认识的考验。

5、1988年至2000年。教育发展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1988年9月和11月,国家教委分别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作为编写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和进一步征求意见的依据。该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制初中与“六三”制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在基本要求上相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代数、几何两门课程。该大纲中首次对阐述教学要求的动词“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涵义作了解释。该大纲1992年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由国家教委颁布施行。同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适合不同学制(“五四”制、“六三”制)不同地区(沿海、内地;发达地区)的8套数学教材,实现了数学教材“一纲多本”。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编写的数学教材从1990年秋季在全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区进行试验,从1993年起在全国初中施行。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该大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衔接的大纲,内容比1986年的大纲有所增加。其中规定:将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综合编排;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在高一、高二开设,每周4课时,共280课时。限定选修课程在高三开设,分为理科、文科和实科三种水平。其中理科每周4课时,共104课时。文科每周2课时,共52课时。实科每周2课时,共52课时。该大纲于2000年作了修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名义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了一套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包括《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下2册,《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下(分A、B)3册,《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三册)》(选修Ⅰ、选修Ⅱ)2册。从1996年秋季起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后经修改在全国使用。

这一时期,还有两个数学教改实验。一个是从1978年开始,由项武义主持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验。1978年,北师大、中科院数学所、人教社、北京师院、北京景山中学成立《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1978年11月开始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1979年9月组成实验研究组开始第一批实验。《中学数学中小学教材》6册12本,第一版由北师大出版社1985年出齐。这套教材经修改,第二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三册1989年通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推荐在师资水平高、学生基础好的学校或班级使用。参照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修改而成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通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允许扩大范围使用。还有一个是从1982年开始,教育部批准中科院心理所《初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教材》正式出版,在22个省140多个班实验。

总之,这一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已经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施行“一纲多本”,数学教材逐步多元化。数学教材实行审定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施行分科编排,普通高中的数学课程施行混合编排。高中数学课程突出选择性,形成了“必修+选修+文理分科”的框架。

从2000年开始,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在数学新课程中施行合科(综合)编排制,高中实行学分制。

回顾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有许多共性问题,出现一定程度的循环。第一、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数学课程内容编排采用分科还是综合,是数学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次反复的问题;第二、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实行统一要求的数学课程还是有选择的数学课程在数学课程发展中也多次反复;第三、考试评价与数学课程课程的关系。考试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数学课程发展不同阶段看,数学课程受考试的左右时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设计实施;第四、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问题。数学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内容的现代化问题。但是,我国数学课程发展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增加现代数学的内容。数学内容现代化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实施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不同时期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第五、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都关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往往由于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涵义不清楚,会在“基础知识”与“烦琐知识”之间左右摆动;第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1929年?1949年,平面几何采用先实验几何,后论证几何的处理方式,而且采用分层设计,初中高中都有平面几何,高中平面几何是初中平面几何的提高。1950年?2000年,平面几何一直采用论证几何的处理方式。2001年新数学课程中对几何内容处理又采用先实验几何,后论证几何的处理方式;第七、数学课程内容的取舍。1902?1923,1952?1963,中国的高中数学课程中没有解析几何的内容。这20年的中学毕业生,尚无研究发现在中学没有学习解析几何而对他们的发展进而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需要有恰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魏庚人,李俊秀、高希尧. 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5.
[2] 魏群,张月仙. 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4.
[3] 马忠林,王鸿钧,孙宏安等. 数学教育史简编[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5]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6]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18:23 , Processed in 0.09283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