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现象学:原理、方法与课堂学习研究实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8:5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现象学:原理、方法与课堂学习研究实例
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   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副总监  李树英博士
“聚焦一课,超越一课”,国际视野中的
科研、教研与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理论与实践
          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李树英博士


非常荣幸从香港过来,将我的研究和大家交流。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工作者,我的讲座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今天上午和大家谈的是“课堂学习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前教育学院学者提出:
谁是主导未来的教师教育?
大学师范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谁主导呢?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是师范教育院校。可是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说大学里学习的东西用不上。可见,如果大学的师范教育不走向中小学的职场,大学师范教育将面临一个巨大挑战,美国政府可能不会将这笔钱给高等院校,而是给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由此,提出了一个想法,即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怎样跨越。如果你想改善教学,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课堂开始。这样,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最近的项目投资2800万,做课堂学习研究。在很多的学校开展,香港有1200多所中小学,做了300多所,我们称为“课堂学习研究”


放录像(帮助学员理解清晰“课堂学习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进行数论教学实践)——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另一循环的课堂学习研究)
在录像中,有老师提出自己教得很明白,学生就是不明白。那其实是自己不明白,不知道怎样把孩子教会。把教学难点作为一个研究点,像会计师、律师,提高医术水平,研究自己的实践。课堂学习研究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操作的,是老师共同聚在一起研究怎样上好一堂课,选好一个课题,在内地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课堂学习研究是研究我们看起来很明白但孩子们不明白的东西,老师们共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学生角度找学生的需求,基于教师的分享和诊断,共同设计一个教案,让一个老师上课,其他老师看,把整个过程录下来,课前课后进行检测与访谈,检测与访谈是有技巧的,然后可自行操作。一轮上下来,做教师的研讨会,行动研究,最后做一个整体的检讨和反思,将成果在学校、区教研进行研究和推广。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的特色:learning study(吸收了日本课研以及中国内地的“教研”精华;经过科学研究论证;有一个清洗的理论框架;经过数百次实践和国际研讨;可操作性强,易于大规模推广)
1.       大陆的教研活动 teaching  study
2.       日本的授业研究  lesson study
3.       变易学习理论
青岛教研录像。青岛市二中,提前告诉教学内容,有教练、陪练、助手。
比赛时获一等奖的课很好,教师信息技术把握、英语表达、板书、小组活动都非常好。课后,我拦下她,问:“你觉得学生是不是学到了呢?”她未回答,回过神后:“觉得学到了。”我说:“你怎么知道他们学到了?”她说:“看他们的表情。”后我又拦下学生:“这堂课开心吗?”“开心好玩。”“老师的东西有趣?”“有趣。”“你们觉得难不难?”“不难。我们都学过了。”(学员笑声)
大陆通过教研可以将老师的基本功做得非常好,这当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往往忘了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有教会了学生才是你的本事。有的老师普通话不好,技术运用不怎样,但是学生就是能教好。我们的教研主要是共同研讨“怎么去教”。
日本的一个课研究,立足在教材内容这一方面。在日本授业活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主要是校内教师,按年级、科目组成不同研究小组,去研究一个特定的课题,透过讨论、观课与不断修订,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research lesson)。Stigler和Hiebert指出教师改善教学最有效的地方是实际课堂。他们并认为在国际比赛中东亚国家成绩表现突出既直接与这些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关。

什么是课堂学习研究?
是一种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做研究。普遍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实践工作者。
遵循计划、行动、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模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强调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研究的特色:它是设计性实验(design experiment)的一种形式
变易学习理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易是变化的意思。变易学习理论更多看成是课堂学习理论。
对学习的看法:学习必然指向某事物(Brentano),人们怎样理解某事物是与其觉识结构相关的;认知是学习者对所学事物的一种见解,而学习是改变或扩阔对这事物的看法,即对该事物有更全面及深入的见解。
教学聚焦于学科而非教师或学生,是否就能融合教师为本和学生为本的优点,使这些优点发挥得更好?
对学习的看法:
对所学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学习者聚焦于该事物的特征。(出示莲花图片,问学员看到什么?学员作答:绿叶,水、花、空间、色彩……。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你的意识结构就会不一样。生物老师、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医学老师看的角度和方法会不一样。生物看到花的结构和繁殖……
由于人们较长会留意到变动的东西,故利用不同的变易图示(什么特征变,什么不变),可助学生聚焦于特定的特征上。
学习必须透过审辩,而审辩必先经验“变易”。

课堂学习理论构架: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聚焦于学习内容;学习是培养对事物的某种见解;强调三个不同层面的变易。三个层面的变化:
V1: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观看录像:平面镜成像问题;地球是圆的。)
V2:教师对何为适切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许愿(青蛙许什么愿?通过开放式故事,刺激学生思维。一老师如此授课,拿一生日蛋糕,让学生许愿。课后访谈学生,问:学了什么?学生回答有:学到了很多许愿的方法;知道在哪里有许愿树;知道生日能许愿。问:老师为什么教你们许愿呢?学生回答:不知道。后来老师进行修改,改后进行访谈,问:上了什么课?答:中文课,阅读课。问:喜不喜欢?答:喜欢,因为学到了知识。问:学到了什么?答:一些事没有一定的答案;能学到很多没有结局的故事。问:喜不喜欢?答: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没有结局的故事?答:可以自己创作。)
V3利用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什么变,什么不变)(新诗教学,开放感观。整幅画切断,让学生自己联想。通过变化的形式从诗歌的角度开放自己的感官。)

课堂学习研究的个案(怎样制作)
课堂学习研究的影响:学生方面的进步(学生一定有学习成效)、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校本课程发展(以学校具体情况开发出的一套教材)。(建构学习共同体。)
  学生学习成果前后测比较。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观看视频:香港沙田崇真中学张文伟副校长。传统的是学院式的培训,这种是一种典型的校本模式,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一堂课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如何帮助改善教与学?
课程设计:教育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关键特征1、关键特征2)、教学策略(变易图示)、学习成果。
加拿大老师上课没有教材,自己编出适合学生的一套教材。每年都不一样,可能数学、物理相对好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去广泛收集。我们现在就是要提升校本课程改革,在加拿大做到了,香港正在做。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学习社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群是怎么回事?我个人认为首先是每个成员是开放性的,要分享,不是听从某一个教授或专家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也有一个危险:有了体,就有了形状,就有了边界,也就有了局限。边界是很模糊的,你在学习的时候须符合里面的东西,如果在共同体外就会遭到排斥。

课堂学习研究:确认课题中有价值的学习内容;确认关键特征;评估学生的已有知识;澄清教师的假设;运用变易作为设计教学的工具以成就教学。

介绍书目:卢敏玲《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教学科学出版社
……


互动环节:

老师1:荣幸有机会聆听,我们也一直在做课堂学习研究,对课堂层面的分析不是特别好,课堂层面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处于模糊的状态。希望指导。
李:怎么分析一堂课,是一个核心点。到过很多教育局,设计了一套量化指标,进行打分。包括深圳南山区,罗浮区,共同点都是在观课的时候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关于学生这一块特别少,事实上,就是要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关系。这个非常重要,课堂学习研究更侧重观察学生。当然观察学生光看还不行,还要访谈。访谈是少不了的。除了教师行为指标,学生的行为更要凸显出来。在之前录像青岛的比赛中,就有一个指标,指标主要看教师的行为,当然也讲到与学生的互动,但都是比较虚的。我们需要一个转向,转向学生的学习成效,能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也可重点观测几个学生,有目的去看,这在日本做得比较好,但是我想理念上需要有个转换,我们通常看老师比较多,学生层面要加强。)


老师2:很高兴受教诲。这个课堂学习研究,注重学生学到的东西,是不是对老师的教法有些忽略呢?这和教研方面有类似的地方,都有集体备课、评课,有相似的地方,您在课堂学习研究中提到两个地方:前测和后测。请问做这个访谈时人数的比率,在学生中的层次是怎样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不断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李博士会不会也把这种途径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模式?
李:老师提得非常好,三个问题:教法上是否侧重?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这个过程,老师是会把教法运用上去的。英语教学中交际英语还是以任务或小组活动中心的方法,在课堂学习研究中都会显现出来,不管用哪个方法,都会看到在教的时候,他的效果如何。用一种方法教所有课是不行的,而且在研究中不同方法应是可以共同分享的。
前测,是对所有学生做的一个测试,一个班40个学生都要做前测题,访谈只要选出高等、中等、低等学生作访谈。技术方面的在下午的个案中讲解。
模式的问题:是不是又固定化了。固定化后教学就没有生命力了。选的课题一定是有价值的课题。大陆做课题的时候比较虚,例如文化研究、活动等之类大而虚的,而课堂学习研究要选择比较细,比较实在的,过程是开放性的,然后课堂学习研究不是要求每一堂课都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上课模式化。它是老师的一种行动研究。


老师3:谢谢李博士。教学中我们首先是遇到困难,然后发现现象,孩子有困难,这是老师和孩子共有的现象,您的这套研究理论,非常适合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不懂得提问。按照李博士说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孩子和老师自身的盲点和局限,引领孩子提问,对自身学习的局限,更深入的了解和挖掘,帮助孩子都去超越和升华。
李: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刺激学生的思维,我想是通过此过程,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呈现的示范课。我们是在过程中各方都能看到教学中的盲点和难点,或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各方都能参与就非常好了。


老师4:我是来自湖北孝感的教研员,听讲座启发很大,李博士等香港同仁们做的课堂学习研究跟我们熟悉的厌倦的教研活动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在于:一是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我们很多的教研活动的选择上老师们是被选择的,包括县区级的教研员都是被选择,而课堂学习研究是执教同仁看到的具体的较小的课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改进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是研究关注点迥然不同,我是教研员同时管四个教研室活动,各地区都会为老师的名次而争执,为了让自己地区的老师获好名次和评委套近乎。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老师的展示,看秀得怎样。公开课秀不秀是个伪问题;三是研究主体不同。内地看起来研究主体是老师,但是方向、操作都是受官员、教研员控制的,教师成了配角;四是方法不同。我们被要求着评课,评课说奉承话,实际上心里没有底,我们关注点不是关注学生学,而是关注老师秀,而这样是不是对老师专业成长有用呢。非常感谢给予我的启发。
李:湖北孝感管老师说得非常好,谢谢,确实抓到了非常实质性的东西。作为专业的老师不能上完课就走,这样的老师不专业。社会上有对老师的误解,太简单了,学历到了就可以,拿到文凭就可以从教,当老师成了很不专业的一个职业。但是,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个形象要改变,而且需要老师自己来改变,作为专业老师需要想想自己怎么做。课堂学习研究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和途径,作为专业老师需要去思考。管老师四个方面我很赞同。老师们在研究时不是带功利目的的就好。


老师5:我是甘肃的老师,感觉李博士您的研究在东南的城市多一点,内陆的少。应该和我们的那些名师工作室、甘肃的集体大备课有相似之处,对学习内容探讨,初步的设计基本都有,只是我们前测薄弱,另外课堂学习研究有这样一个过程的循环,还有就是我们的系统性,明晰性不像课堂学习研究这样好。根据您的讲座,我提炼了以下几个关键词:信任。对孩子抱有信心和信任,不是孩子学不会,孩子不懂的我们也不懂,孩子懂的我们也不明白;了解。包括看到前测、访谈,都是为了能够更好了解;尊重。了解基础上要尊重,尊重孩子的心理、年龄、认知规律、现有基础,更多从孩子学习角度考虑;共同。课堂学习研究是教师和孩子共同成长;回归。再好的理念都要回到教学实际当中,做了才有感悟。
李:我都认同,东南做得较多。去了北京两所中学做过,行政职能过于强大,让老师感到害怕,还在摸索,西北地区都是可以做的。这是一套理念,需要经费的支持。我们做课堂学习的研究,参与的老师要安排代课老师跟他上课,保证全身心参与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全部要摄制下来,要花很多钱。有机会我们可以在小学做一做。五个词都很好,我们确实要回归。香港教师很怕做科研的,其实教师做研究者,就是研究自己的课,再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
老师6:补充一个:体验。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体验,是一种关系,这种理念或模式把老师和孩子共同的体验升华为内在和外在的精神高度,对学习的领会高度、智慧高度。
李:教育现象学这一块明天我会用一个上午讲。教育现象学和课堂学习研究两者的差别特别大,课堂学习研究技术化的程度更高,也关注到体验。但是真正的教育现象学是另外的做法。


老师7:听了讲座觉得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来自长沙东郡小学,一行五人,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数据的比值:具体怎么开展前测后侧,提高理论知识是个很大问题?
李:有一套阅读的前测题,讲完之后,再讲怎么操作。访谈怎么找到真实的东西。前测不是考试题,针对上课的内容科学设计出来的问题,很有科学性,下午详讲。


老师8:来自岳阳楼区,有思考与困惑:现在有这样的说法,对话课和阅读课的说法,两种课型提出的同时,也有课堂模式的形成,您说的模式形成教学就没有生命力,而课堂学习研究强调开放,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开放起来?究竟如何在平时的研究中实践?
李:课型:新课、复习课,词汇课,有经验的老师会慢慢形成一套方法。有一些课传授知识,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的侧重提升能力。课堂学习研究这个模式不是让上课用,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反思教学的模式。流程可能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一点。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会有一些思考。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前测?每一个律师也不是每一个案例都要做。

老师9:聚精会神讲,我也尝试去理解,因为也有一些思考,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课程教学有三个维度。然后我在听的时候注意到李博士很多的例子,基本上体现了前两个维度,但后一个是比较隐性的,不可量化,怎么样去监测关注及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李:课堂学习研究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东西,所以说在这个研究中,关注前面两个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可以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要用教育现象学来操作。有的老师天生关注他人的情感,就会有感染力,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哪怕是一个眼神就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老师10: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么操作的问题。我的关注点:方法都不是最根本的,而是后面的理念。现在的教研存在种种弊端,对此我有着切身体会。我们的教研工作不是不重视,也耗费了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我们有些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刚才管老师分析的我也非常赞同。我们不能“等靠要”,我觉得要做合格的教师不是容易而是很难,我想问的是作为合格的教师最根本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什么?
李:个人想法。作为好的教师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跟学生建立一种关系,为什么老师走进教师学生很快鸦雀无声,因为在眼神中传递了一种感情,老师很了解学生,和学生有一种关系,像父母亲和小孩,像朋友间关系,但又不像。然后对对方的体验非常敏感,他说话的时候知道背后小孩的想法。当然这种素养他不能培训,只能培养。有的天生就是麻木不仁的,有的可以让其慢慢养成。这是教学的黄金原则。



李树英博士简介:现任教于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与院校协作中心学科发展主任、优化教与学项目执行主任,师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著名国际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教授,是范梅南教授目前唯一的华人弟子,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学习、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等,曾翻译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李博士对教育现象学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推广做出了极大贡献。

                                                          文字录入、编辑:李金国       照片处理、上传:高远望、杨林




1.如何开展课堂学习研究:教育局、学校与课题小组如何进行三方合作
2.课堂学习研究的个案展示(小学、中学各一个案例)
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李树英博士
主持人唐泽霞:昨天报到现场拿到报名袋,有学员感叹会议议程安排非常丰富。确实是这样,刘教授、方校长希望能够给大家呈现一个个思想的盛宴、学习的场域、欢乐的场域。上午李博士从国际视野探讨了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的感受和大家也一样,有很多启发也有很多疑惑,到底怎样操作呢?下午就让我们静静地和李博士一起感受课堂学细研究的操作程序和课堂研究。欢迎李博士开讲。


李树英博士: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上午主要是课堂学习研究,“聚焦一课”,其实我希望的是“超越一课”,建构一个比较专业的学习社群。下午举两个例子。然后谈谈怎么去操作,怎样去建构一个学习团队,怎样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然后留时间给大家一起来探讨。
在座的老师不知多少是英语教师,我的学科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我举的例子两个都是英语的,不过我们团队做的其实各个学科都有,但是我通过英语的案例讲解会讲得更好一些。在此稍微解释一下,希望大家跟着我的思路来。


案例一:课堂学习研究——初中英语的个案分析
初三英语阅读课
团队成员:实验学校的老师,英语小组一共六位老师全部参与研究。香港教育学院我所在的大学派了两个人,一个是学科专家、一个是教师专业发展顾问。还有一方是教育局,学校发展主任,总共三方参加。三方的关系:项目是学校的,钱是拨到教育学院但都用于学校,支持他们,协助他们把课堂学习研究做好。三方关系是平等的,不是专家说了算,权力在老师手里。
操作过程就是上午所提出的流程,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进行数论教学实践)——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另一循环的课堂学习研究)
李博士针对初中英语阅读课,按照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讲解操作方法。重点结合课例讲述了前测、后测的设计与方法,并观看录像。
案例二:课堂学习研究——小学三年级看图说话
三年级一共四位老师,选择了“说”这一块内容,描述一个图片。通过看图说话,用移动的方式开展看图说话活动,比如:良好的顺序,正确的句子结构或语法来表达。
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课程对这一主题的描述以及TSA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小学第一阶段要求把一些信息呈现出来,想法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第二,因为要考试,因为TSA(全香港英语考试)。怎么考呢?看一个样卷,教育局全港测试2007年的样卷,看一幅图画,学生看三分钟时间然后用英语描述说两分钟,看这个年级的整体水平怎么样。
      看图(出示图片),你会怎样描述这幅画?请一学员描述。(中文大致意思:这是在图书馆,有的人在干嘛,这里很有趣,我也喜欢这里。)学生会不会这样描述呢?
选取9位有不同学业表现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这是一个先导测试,是前测的前测。
学生们过去常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学员回答:他们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词汇量不够,句型也不知道怎么组织,还有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看着但不说;混乱的方式描述;相同的句型;用手指指着;集中图画的一个部分。
设计前测题:两幅图。每幅图都要求学生去描述。
前测结果:设计评价标准:三个等级:没有理解;描述一个或多个部分,但没按顺序;按正确的顺序描述、组织两个或多个部分。
学生访谈:通过前测判断学生们描述这幅图的难点;学生们只能用零碎的词或短语描述;不能按顺序描述;只注意图画中的活动,对其他部分只稍作描述,如情感,或是活动背景;学生不能对图画中的某种情感进行描述。
确定学习内容:按良好顺序描述一幅图画的能力。
关键点:将图画内容划分为背景、活动和情感;将划分的这几个部分按顺序组织好,再融入个人的体验。
设计课堂
课堂教学
后侧访谈:你看到了什么了?学生在描述的时候都是I can see……,因老师有误导。
老师分享探讨
前后测比较
学生访谈比较
教师反思:忽略了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学习的先后次序
(日本剑道:手、破、离。给你一些形式,然后娴熟后打破这些规则,然后你就可以很自由的离开。)
在口语交际中,语言的运用能力:语言的技巧,语言的表演能力。语言的环境。信心和动机。最后达到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口语课重在流畅而不是准确。
前测后测三个月后,再来学校检测。
课堂学习研究怎样去操作?运作流程和详细说明
教院研究组(在定期会议进行讨论)(校内其他人出席,参加30/60小时的教学启导课程)——课堂学习研究小组(汇报进展内部分享)——全校(校内平行研究小组)
时间表的安排:小组成员须有定期会议时间,每次1.5小时;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跟进活动;小组成员可以在教职员会议中汇报进展及分享成果……
代课教师、实习教师:有机会出席会议;有机会参与观课……
计划完成后:在校内的不同学科范畴开展
计划完成后:建立校级网络以支援课堂学习研究的持续分享和发布
互动环节:
老师1我是烟台的老师,李博士主要讲述了英语方面的前测后测,请问在数学是否可以?我的前测和您的不同,想问三个问题:一是设置前测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您所在团队的老师选择什么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每一次访谈的时间大概要多久?您的案例中访谈的都是三个学生,我理解的这三个就是上中下三个层次,那么每次课的不同,选择的三个人都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李:因学科的不同,前测也会不一样。数学是在前测后测做得最好的,在英语和语文上面制作还有很多问题。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文科内凸显更重要。前测后测依学科不同而有不同。具体的依据是:检测学生已有的知识;诊断学生对所学内容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迁移能力如何(即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
访谈的高、中、低学生,请任课教师来挑选的,至于不同教学内容是不是挑不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至少前访谈和后访谈应该是相同的学生。
前测和后侧题目是不是一样的?我这里打印的试卷前测题有一个非常感官的直观认识,通常一样,但也可以不一样。数学可以完全不一样,同样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解答。英语可以是同样或类似的,但是这样的话出题要求更高,花的时间更多。
老师1:   我是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这节课用了以前哪些知识?这节课创新点在哪?本节课学习的障碍在哪?用到了以前的哪些方法?(以作业的形式写给我看)相当于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
李:这个做法很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老师2我既不提问,想换一个角度。今天上午受到了冲击,给我这个教研员以巨大冲击,我找到了课堂学习研究非常科学的方法作为一个参照,对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一个审视,我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其实又是迥然不同的,值得教研员和管理人员审思。下午,因为英语遗忘很多,收获没有那位回答的女学员收获多。如果弄一个后测,我可能学到的更少。此次是不是如李博士所说也需要有一个先导前测,老师来自的区域分布、老师授教的课程等情况,这样就能对学员有更清晰了解,这里听讲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小学语文教师。当然李博士您很具有专业精神。
上午李博士因时间关系,变易理论讲得很快。可是我还是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是变易理论,我想我还需要补课。
下午其实同样也受启发,我有对教研工作的反思,内地日常教研活动从活动开始,到发奖,因为获奖可以加工资晋申职称等,带有某种功利色彩,缺少香港那样对活动具体的精细的分析。我做了十几年教研员的工作,我觉得我们是凭着感觉,凭着经验在操作,使用的都是描述性的语言,是不是应该有更科学更精细的分析工具,向香港同仁学习,让我们的教学得到切实的改进。
李:管老师说得很好,也运用得非常好,用我所讲的内容来分析我的课堂。我真诚接受大家的敞开的开放式的建议。真的是这样,我其实没做到。之前我问过刘教授,是不是用一个中学,一个小学两个例子来说明,看来真的还应该改进。
变易理论,不是一天两天研究出来的,期望在简短时间讲出来不现实,它是一个系统的内容,我希望能引起大家一点兴趣,让大家再去研究。它来自于现象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大家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做一个引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进一步交流。
今天用到的例子都是英语课例,其他的学科不敢讲。其他的需要叫我的同行来讲了。
老师3来自岳阳。课堂学习研究是一个好方式。您今天说了源于审辩,我在之前做了一点功课,看了变易理论,提到变易有四种范式,但本人愚钝未曾明白,请指导?香港老师特别能够和我们敞开心扉。我还想问:教师授课时如何帮助学生审辩出或识别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或者说明天您讲课的时候把我们当作学生帮助我们识别您明天要讲解内容的关键属性。
李:变易学习理论有四种功能和图式。今天没有讲,指的是聚合、分离、对比、融合。这四个功能在上课的时候要灵活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把关键属性找到,在用这四种方法凸显出来。很难一下子讲清楚。我希望能够在网上再和大家好好谈。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会是好理论。明天上午讲的是现象学的东西,趣味性会比今天的好一些。
唐泽霞:感谢李博士、感谢老师们的真诚交流。我觉得,今天李博士通过个案让我们能够从个案的分析中了解课堂学习研究到底是怎样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研究的姿态。从李博士的那些访谈中,视频中,能够感受到他扎实、严谨、细致的研究风格,同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变化。当然要一下子了解艰深的专业词汇是有难度的,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讲座打开一个窗口,知道有一个“变易学习理论”。真正的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另外,我们还能从个案当中感受到老师们经由这样的研究怎样对待学生?就如同上午我提出的问题,李博士上午说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怎样去教,处处看得出李博士的课堂学习研究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同时,湖北的管老师也提出管理人员也可以从个案中感受到很多。虽然不能完全模仿,但有些东西是可以操作的,可以提供时间空间和物质上的支持。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大家坐在这里一天听课也比较辛苦,期望也很高,希望获得很多很多,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就一些问题及时交流和沟通,可能现场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话场域,希望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开展交流。
                                       文字录入、编辑   李经国  高远望   杨林













主持人樊杰: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第三个维度难以测量。通过课堂学习研究是可以测量的,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是李博士的最爱,是什么方法让其领略个体差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是什么让其如此衷情?今天就由李博士给我们来讲述现象学。
       李:非常高兴见到大家,希望今天讲得更有趣一些。介绍自己。香港教育学院,有职前培训。(展示教育学院图片)。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展示图片),这里是我的母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图片),后在外语系做教师,教研室主任,外语系主任,院长,然后到了加拿大阿尔伯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省份,在此读博。儿子在大学读三年级(父子照片)。做现象学先要了解说话的人,才能说话和叙事。儿子参加全加拿大羽毛球比赛获第三名,相当于内地的全运会。如果让我重新带我会怎么带我的孩子?作为一个家长、老师就是要不断去反思。
     我的研究兴趣:
教育现象学、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中的运用;
教师教育、教学的机智(实践智慧)
质的研究方法
课程学研究(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隐性课程学、运用现象学图式来做课研)
……
     案例:小学老师讲的一件难忘的事情。(梗概)
朱老师,漂亮,和蔼。我英语一般,到初二渐渐喜欢,每天盼望。一次考试终身难忘。英语单元测试,自我感觉顺利,除一个单词漏写,几乎满分。结果给了满分,老师表扬,当时喝了蜜糖一样,这是最高赞赏。其实老师不是没发现,而是在错的单词下划了横线。是为鼓励我,促使我更加努力,更加认真细心。
看一看老师难忘的体验,值得我们思考,用一种现象学的形式发问:
这是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类似的故事可能曾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什么孩子对这样平凡的故事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位老师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一个成绩很一般的孩子为什么渐渐喜欢上了英语,并且每天都盼望英语课的到来?
是因为老师关注他吗,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错误的单词下换了横线,把漏的字母写出来,同时给了满分,老师是不经意间做的,还是这个行动已经成为老师的一种体知呢?
老师这样做好像是有目的的,似乎在对孩子说:“我知道你错了,下次一定要更仔细一点儿哟!”
给满分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老师对孩子的表扬意味着什么呢?
给满分给孩子公平吗?这位教师是位好教师吗?
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学习对这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小小的故事当中有教与学吗?
还有更多的现象学发问……
那位教师当时意识到了她的那个小动作对这个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吗?
此刻她还记得这件事吗?
这样的小事对我们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有什么启发呢?
(大多在技术上的培训,我们做到了这些吗?)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提问,从课程、教育公平等提问。
人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看一幅图画,(大人牵着小孩,自己抱着儿子)当时孩子的体验,我的体验是什么样的?追踪人的生活体验。
现象学对人的探究:重新寻找生活的体验(research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非常好奇……
看图画(南行打工的图片)我会问:离别的体验是怎样的呢?这个小伙子大声说什么?仿佛在说:太太,我打工赚钱了就回来;另外一个小伙子拨开夹缝中看亲人一眼;另外一个脸上的神色非常伤感。
我们可能会好奇:
很投入的阅读的体验是什么样的?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当我们深深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时候,我们会怎样?
有的喜欢卧着阅读,有的在沙滩里阅读,有的在厕所,有的在黑暗灯光下,……这种体验是存在的,加拿大厕所里干净,摆着书;还有现代的阅读方式:平板电脑;躺在摇床上阅读,叫他他完全不知道;车上阅读,在水里阅读,在外面,(配合多个图片展示)这么多的情况,我们就会想阅读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对此,有人研究出了博士论文。我们可以试图创造一种好的阅读空间给我们的孩子们,加拿大的一些图书馆阅览室就提供给孩子这种阅读体验式的空间。
我们可能也会好奇:
以考试为中心取向的课堂学习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图片:教师上课,学生睡觉,课桌上堆积很多书籍资料)这种体验是什么样子的呢?
图片:小孩在考试,父母在外面蹲着等待。
生活中我们会对许多的体验感到好奇、想知道,但我们却显得麻木不仁,看得多了视而不见,丧失了对某些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现象学的视角驱使我们感到好奇,去体验,感受……
那么什么是现象学研究方法呢:
它是一个系统地探索人的生活体验的追问方式;
它是研究传统中最具人文价值的一个质性研究方法;
他最具人文性,是因为它尊重的独特性,而不是普通性;
因此我们说他是人文科学研究当中一个强烈的人文视角。
说起科学时,会联想到什么?
通常联想到自然科学、实证科学,以及那些与可见的证据,尤其是数据、模型和公式等,可是……其实科学可以分三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怎么区分呢?
(湖北管老师:过去一直将社会、人文混为一谈,现在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讲不清晰。)
19世纪末,狄尔泰最早提出,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物体,但当研究人的时候是当成一个物体来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主体,人,有主体性,各种社会属性,也研究物,但物就具有主体性,例如中央4台国宝档案节目,研究物,但会当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科学研究人和物,更多研究主体间性,你和我的关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些重叠。
研究方法自然研究有了不同:量的研究方法(quantitative):可测量(measurable)、可量化;质的研究方法:看不见;变化;影响;潜移默化。
对于人手的研究










   
     
  
展示图画:医生在学习,剪掉这根筋,看表情,实习生的表情麻木,病人完全被堪称一个物体。这就是典型量的方法。
(展示各种图片)
伦琴射线
病床上,完全变成物体,医生可以接好手指。
老师抚摸小孩的头部,这个手的力量比手术刀的力量更大。
弹钢琴的手,充满激情,非常投入
爱人的手
我们需要体会他的感受  这是一种体验:性格、热情、欢乐……把这种体验描述出来,就是非常好的材料。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握手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读一篇小文:
爱,是从手的触碰开始,小心翼翼的试探,惶惑犹豫的心情,从指间的轻轻碰撞开始一段痴恋。
直至十指相扣,把握住也就握住了一份心意和坚定,携手走进婚姻,无助时,总有一双手递过温暖。
而在深夜,有人轻抚你日益粗糙的指尖时,慢慢地感触更是要将热泪萦怀。
一旦爱将远去,首先被厌弃的和轻慢的仍然是这双手,所有诋毁的话语和憎厌的神情总是从对手的反应开始。
心手相连。
爱与不爱,都在手上了。——匿名氏
      现象学:由直接的体验开始,旨在描述一个现象不变的特征,区分对这个世界先于理论的体验和对世界的理论的或科学的描述;为探索人的现象提供一种方法。
以鲜活的生活体验为起始点
实践的现象学简单地说就是探究可能的人类生活体验。学生对座位的体验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喜欢坐后面呢?
现象学转向生活的实践经验。现象学的哲学:研究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实践的现象学:以职业实践、社区和运用伦理学为中心。
       关键词:先于思考的(pre-reflective);先于理论的(pre_theoretical);先于概念化的(pre-conceptual)
例如:小孩走,突然要摔跤,猛然伸手去抓他。这是是前思考的,为什么这样,小时候学了,做个好老师,要关心小孩,当然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是概念化的。
       梅洛·庞蒂:这个世界不是我所想象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体验过的世界。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法、批判理论、语篇分析、文化研究
叙事研究方法:性别研究、心理分析法、结构、后现代、传记式
       关键词:括弧(bracketing)、悬置(suspension)、还原(reduction)、解构(deconstruct)、重构(reconstruct)
现象学方法中所收集的数据
人的生活体验小故事(回忆、描述性的轶事、叙事、白描式的图片、录像、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小故事的形式)
这些数据首先应具有描述性,是生活体验的直描,不要夹杂反思的成分。(先要找数据,后面再反思)
       我们如何获取他人的生活体验?
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生动地描述自我或他人的生活体验,LED数据的要求:纯粹的描述,尽量接近原初的体验。
语言——作为理解人的体验的媒介
有未经反思过的原初体验吗?可能的体验?接近最原初的体验?语言的力量和局限;科学的语言与诗化的语言
运用还原法、括弧法、悬置法去追踪的过程之重要性。
   如何收集数据
现象学的访谈、现象学的写作、文学作品中已有的相关描述;重写和编辑
如何分析数据
焦点讨论、挖掘意义、主体性分析
寻找意义的实例
刚开学,兴致勃勃批改五年级第一张作业,陌生名字记下。发现一张特别,与我要求相差甚远,脏脏的印记,当时生气,肯定没认真画。上课了,环顾一眼,随意点几位同学认识一下。我深深记下那位作业特别的同学,个字高高,一脸憨厚,靠窗口最后一排。上课,不时盯着他,舒缓了心情,观察他完成作品的情况,观察后很吃惊,因为这个学生按照老师介绍的作业步骤一步一步认真画,不满意就擦掉,反反复复,执着。于是及时指导一些技巧,当时的心情就是对待我的一个心爱的学生。
这里面你看到了什么?提些问题?
学员1:我在读的时候,有些地方作了特意的停留。有几个关键词是故意停的。您当时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直接体验是唯一的道路。请直接体验。
学员2:在这之前,没有和孩子接触前,喜欢下结论。观察后才发现是一个非常欣赏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学员3:批改作业的心情是怎样的?看到一步一步修改,当时的体验是怎样的?学生得到老师指导的刹那心情是怎样的?
学员4:体验:看了案例后,想起了类似的现象。实习老师,上课起立,两个孩子高、矮。老师说还没站起来,孩子说已经站起来了。那个孩子本来只有那么高,站起来和别人坐下差不多;眼睛小,你怎么老打瞌睡。
学员5:学生的角度:当这个老师点名的时候心情怎样?课堂当中那样关注他时内心的体验又是怎样的呢?
学员6:老师说很生气,觉得没认真,一定批评。生气的模式?
学员7:是什么促使那位学生直接去找,而是先点名,认识后再处理?对待心爱的学生和不够满意的学生内心感受有怎样的差别?
大家逐渐上升到有教育意义的问题了。在提体验式问题的时候,先要找意义,有哪些生活意义,然后再找主题的分析,关于教育的主题,
现象学的发问:
教师为什么会兴致勃勃批改学生作业?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兴致勃勃?
看到一张反反复复修改留下脏脏印记保留变形的几个线条,教师为什么生气?你改的时候会不会生气,作为老师为什么会生气呢?
作为教师,通常会怎样表现呢,我们会生气吗?有些老师我才不管呢,错了零分。
这位老师此时对下一节课是否有了计划?是如何计划的呢?如何盘算的呢,一定要好好批评。
教师环顾教室一眼,随意点了几个名字。他为什么而这样做呢?为什么要深深地记下那名作业特别的同学?
上课的时候教师不时盯那名学生看,是什么让教师舒缓了一下批改作业时的心情?
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找他,是因为孩子在课堂上认真表现吗?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吗?
最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决定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是怎样动态的阐释、执行自己的课程计划的呢?
   小体验经常发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要寻找意义。(课件展示:在文章中标记了一些语句进行体验。)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假如你碰巧在观课,作为观察者,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点了几个学生的名字,之后就按照自己的要求一步步讲解,让学生做作业,最后展示了一个并不是很好的作品。更仔细一点,可能会让我们发现教师有几次盯着一个孩子看,有时在观察这个孩子,有时对这个孩子进行一下指导。
如果仅仅是这些,这只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美术课,但实际上,通过教师细腻体验的描述,我们却感受到了我们在课堂中看不到的东西。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随地都会有许多偶然的事件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事情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永远也想不到。
教学很难,因为它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更因为它具有:临场应变性、道德规范性、身体的体知、与学生的教育关系。
针对课程的决策,教育现象学更关注什么??
教育的关系、教育的情境、教育的行动。这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动环节:
学员1:李博士讲述了各种体验的表现和现象,那到底什么是体验,能用简短的几句话说一下吗,让我们加深理解。教育的行动种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外在的行动,其实身体内部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否也是体验。
李:体验从几个维度理解:时间性,体验时感受时间很短;空间维度;身体的感觉、感官。还有其他一些,如果能把这三个维度描述出来就具有规范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4:15 , Processed in 0.15825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