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中国: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2: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连中国: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低效重复,拖沓冗长,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内无个性化的“人”。这个应该出现的“人”首先是作家。通过细心揣摩把玩文字,在字词句章中,作家的精神气质便会宏溢而出。辞章、句式、题旨一定是高度地契合于作家本人的。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字”内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叠,或止于听写字词句,或疏离“人”刻板地分析篇章结构,或机械低效地反复练习应对高考,久此下去,语文课至多是些知识的积累,想让学生学不生厌,也确实不易。但语文课还不应止于出现作家,更应该显现出授课教师自己。其间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作家是不会自己从作品中“站起来”的,他是经由文字,被阅读者从文字里“唤”出来的。学生当然亦能“唤”,有时甚至可以比老师高明。但学生囿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力差、表述力有限等因素,他们的“唤”难免零散、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会常常发生错误。没有教师“帮助”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他可以独立、完整、成功地将作家由文字里“唤”出来。其二,“唤”的过程必然是教师的气脉精魂与作家心魂高度契合的过程。作家其实是在教师的气脉精魂中“复生”的。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画出了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气脉精魂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

一篇作品无论多么卓异,如果没有遇到丰饶、精致、敏锐、同声同气的阅读者的发现、注入与开掘,它永远只是普通的一篇字与字的组合。作品遇有知音,是作品之幸,是作家之幸;能阅读到与生命相契合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在教师备课阅读的过程中,在那样的文字里,分明生成,织就,扑跌,腾荡着一个隐隐的你,一个理想状态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你,一个脱离了现实羁绊的你,一个为之悲欣交集的你……阅读就是实现生命。课堂,当然是实现学生;但实现不了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实现便无从谈起。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过程不仅实现了自己,在充分实现教师的自己的过程中也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己。一位教师,也只有在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他(她)流出的温度,卷起的波澜,昂起的气势,甚至于他(她)的唏嘘感叹悲情无助,伴着语言和文字才能化成道道甘泉,真正涌向流泻于学生的心间。这一切之所以得以完成,是因为在真实的生命本质的体验上,师与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竟是那样的容易交融与沟通,也是那般的相似。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教师在课堂中有了“自我”,教书育人对他(她)来说,就绝不是“干干”而已,他(她)会在生命的意义上“在乎”起来。他(她)在课堂上不仅最大限度地利己,也最大限度地利生利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绝不仅仅是在“奉献”,他(她)不仅仅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全班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生命因此而大欢畅,生命因相通相溶而大欢畅!文字、题旨,作品、作家,教师、学生,课堂、时空,心脉、灵魂,悲喜、古今,现在、未来,这些课堂的要素彻底而完整地交汇融合在了一起,忘记了今夕何夕。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深刻“改变”学生;也会深刻“改变”教师,会极大地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在课堂上,教师的心脉精魂,构成有亮度有温度的一束光亮,它播散流溢、无限呈现,构成了最可宝贵的、不断生成变化的独特而丰饶的课程资源。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既不写在纸上,也不刻在光盘里,更不存在网络里,它流动在课堂里,闪现在“人”的身上。

诚然,强调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并非忽略学生,也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处于权威之下的无足轻重的一个“受众”。但课堂上要出“火”,总得有先“燃”起来的人。教师与学生相较,教师似乎更应该,也必须先“燃”起来。师生之间当然可以相互点“燃”,但教师“先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策略。明白了这一点,在课堂设计上便不会舍本逐末。

在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一位教师这样的“实现”越充分,对学生的触动与影响便越深入与持久。学生的心会深刻而持久地“动”起来。学生的心“动”胜过多少课堂徒有热闹、此起彼伏的形“动”。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笔者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我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在课堂上,在学生深有所动晶亮的眸子里,我们有时势如山河,皓如星月,我们怎么不感谢这美妙高贵的课堂!课堂在深刻雕塑教师的同时,也深刻地雕塑着学生。一位教师生命的华彩,打在学生心里,才会终生不灭不息。教师生命的华彩是课堂最缺乏、最活跃、最生动、最感人、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它是神行天地的教师之魂,课堂之魂。如果一位教育者从未体会到人的尊严、生命的光焰,那又怎么能够苛求他的学生体会到呢。其实,阅读写作也罢,语文课堂也罢,语文教育也罢,说到最终,就是学生不断认识教师的过程。

语文课当然不能没有理性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但简单机械、分割肢解式的修辞分析,语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分析徒劳无益。语文课的低效干瘪与此大大相关。好的语文课堂呈现之前,必须经历这样的一种“遭遇”——就是作家以文字为媒介与授课教师的两相“遭遇”——这是两大生命系统交融冲荡式的“遭遇”。在备课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时时有来自生命本真的水浪冲出胸腔,泻于纸端。这二者常常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遭遇战,直杀得大地抖动,残阳如血。一位授课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理性又感性地构织安排教学目标、课堂类型、课堂层次、教学策略……这样的预设大气,本真,语文。这样的预设必将成就辉煌的生成。一位教师也只有经历了与作家如此的“遭遇”,他才会产生莫大的生命欲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在生命澎湃的涌动里,谁不想与人分享,谁想寂寞,谁甘于寂寞呢?学生在理解作品作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师,让学生的心志骨血与教师自己的心脉精魂彼此大幅度地无限深入地交织交融,这样课堂就唱响了生命之歌。这是一位教师职业的快乐,同时也是他(她)生命的快乐;这是一位学生上课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发现生命、搏动生命、建设生命而产生的快乐!学生这样的“动”,来自授课教师源自生命深处深情涌动、渴望分享的一份本真欲求。学生一旦“动”起来,教师便如飞鱼行于水中,他会不断地发现学生,赞叹学生;学生一旦“动”起来,学生会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师,钦仰教师,走向教师。“动”态的课堂是师生难忘的时光,是生命的欢歌,是生命的大畅行,是精神的大自由与大愉悦。笔者甚至觉得这亦是,人,下生依旧想为“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亦是教育最美最感人的境界。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下课铃虽响,“精神”却并不能很快退回到自己的躯体里,它将继续在体外畅行,他(她)的心依然悬浮于课堂的“境”中,并且久久“难以自拔”。他(她)咂摸自己的语言、动作、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他咂摸学生一个美好而会心的笑、一双晶亮的眸,一时机变、一种慷慨、一道灵感,他咂摸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咂摸里,几多遗憾几多兴奋;在这样的咂摸里,生命细腻,丰沛,美好。在这样的咂摸里,成就着一位教师的教艺,也丰润着一位教师的生命。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学生便会在丰沛情感、深化认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深深“印”在心里。课堂上的所感所得,将构成他们此后生命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原则。在他们今后的人生履痕中,还不时将课堂的气质播散出来;这样的“播散”,就是为官为商为人弥足珍贵的“书生气”。


改变语文,就改变了人;改变人,就改变了语文。

笔者是一位普通的、工作于一线的教师,我久久回忆并深深期待,那一次次绽放与冲荡出我气脉精魂的课堂。


连中国:一想到语文,我就高兴!一、分数有其两面性

社会上、语文界,有的老师将“分数”看得过于简单与绝对。一听说,要提升学生分数,就一股脑简单地将其归入“应试教育”,似乎促进学生分数的不断提升是一件见不得人、罪大恶极的事情。哪个孩子进入高中,不想有个光明的前途,不想顺利地升学,考入理想的大学。可以说,“分数”关涉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一位教师,有能力,有水平,有本事,不断有效地促进学生分数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上高三后,我对家长说,我是黑宋江,“兄弟们”跟了我快三年了,我得给“兄弟们”谋条出路。他们该是江湖上一等一的好汉。2010年高考,我教的两个班语文的平均分一个班为120分,一个班为126.5分。两个班各有一名同学的语文总分超过了140分(北京市共有6人)。暑假与学生聚会,我说,我可不想此时面对众多落榜的学生,与大家眼泪汪汪、悲悲戚戚地来谈咱们的语文素养。高考试题,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做教师今年已经16年了,这么多年,我对高考的评价是“大体不差”。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是。进入世界名校耶鲁、哈佛也是需要一定的“分数”的。而且就北京四中的情况而言,耶鲁、哈佛也从未“走眼”,它们选择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分数都是比较靠前的。“分数”里有一定的“素养”,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从不相信简单、机械地重复性训练可以给语文以高分。这样的训练得到110分上下,也许还凑合;语文130分以上的考生,一般还都是真有两下子的,并非一味靠“练”,更非靠“蒙”与“撞”。我的两名取得140分以上的学生,在语文素养上都是班内的佼佼者。

其实,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该感念“分数”,高中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谁在陪伴、鼓励、鞭策着我们,是谁在促成我们对自我不断地反思与纠正,仅仅靠“宏大的理想”还是不够的。科学、有效的分数推动了多少学生的发展!一个个“滚烫”的“分数”里又有学生的几多幸福的期盼与老师辛勤的付出!取消了分数,中国的教育将会“混乱”到什么程度,想一想也觉得可怕!诚然,在现实中不是每一个分数都是科学有效的。比如,徐老师文中提到的那个作文得了39分可爱的女生。如果我遇到了徐老师的情况,我也许不会为她改分,但我一定会对她说,你这篇文章就是60分。你大可放心大胆地写起来!这个世界上,并非都是“糊涂虫”;语文老师也并非都如你所想的那么“没水平”。再者,如果孩子的文章确有创意,给孩子将“39”改成“60分”,又如何?高考做不得主,现在还做不得主吗?徐老师执教多年,改就改了,只要锐眼在,总会大光明!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人说三道四,千古皆然,我辈自然也概莫能外。

“分数”犹如“金钱”,自有其两面性,关键还在于现实中我们老师怎么去“使用”它,给学生以温馨地持续地有效地鼓励与鞭策。“为非作歹”、“任意胡为”、“荼毒生灵”固然不可,“赈济灾民”、“匡扶正义”“奖掖先进”、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有素养,岂无分数

在教学中,我遵循与信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向语文素养要高考成绩”;我始终坚信面对高考,有素养,必会有分数。教学多年,多次面对高考,我的这条原则基本还是成立的。我教过的绝大多数语文素养好的同学在高考中也相应获得了高分。我一直十分执拗地认为简单机械、反复大量的“知识练习”,让学生获得110分上下的分数,尚可一为;如若想让学生超过120分,特别是超过130、140分,则必须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何况我们的教育目的,绝不仅仅止于高考成功这一件事。教育是培养宏大健全优秀的“人”。高中教育,如能朝着这一目标迈进,“高分”又何足道哉!

2007年,我创建北京四中首届人文实验班,并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三年下来,这个班不但没有补过一节课,而且利用平常的节假日与寒暑假,出行7次,先后组织了“古朴的中原”、“风雅的江南”、“华茂的北京”、“美丽的台湾”、“汉唐的魂魄”等人文游学活动,行数十万公里,跨越了祖国的十几个省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讲座,相互讨论,写文章,用心去感受“文化场”。概括班级培养目标,我为学生拟定为:

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广大见胸襟,悠久见生成;

英拔巍如峰,秀丽皓月空;

胸中焕星斗,笔底起苍生;

中国有书生,磊落慨然行。

就是这个班,2010年高考中,语文的平均分126.5分,全班30人,总共有12人考入清华北大,一人考入哈佛大学,一人考入伯克利大学。在今年北京卷阅卷现场,编辑的《阅卷纵横》中,共选出10篇高考作文范文。其中,甚少有两篇出自于我的学生之手。

也许是幸运,我一直奉行“向素养要成绩”,而在实际高考中从未败落过。03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执教,一个班共有7人获得高考作文满分。

当然,学生自身具有了较好的语文状况,在高考中还不一定必然胜利。有几点,需要老师们注意。其一,语文素养里包含学生的理性思辨素养,不仅包括,较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于学生高考成绩的取得以及今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艺术,当然需要模糊、需要感觉,但绝不止于此;没有有效的“介入”,就没有有效的“模糊”。断臂的维纳斯引人联想,美感无限,但首先要有一个断臂的丰腴匀称的“身体”在。这个“身体”是需要思维与逻辑的。我们看到多少徒以“感性”自负,吟风弄月,卖弄辞藻,结果却是败絮其中,思维混乱,不知其所云的文章呀!其二,素养之后是技术。写好一篇作文,既有素养还是不够的。写作一篇高考作文,就像是为一只玻璃杯注水,水太少了,强往外挤,固然尴尬;但拿一桶水一股脑地不分轻重缓急地倾斜而下,结果流水四溢,横流各处,自然也非快事。“技术”就是懂得做事的层次与步骤。以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例,写好这篇作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

1.     能不能读懂“形象”并进而驾驭“形象”?

2.     对于“形象”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仰望”、“脚踏”界定了吗?是否在界定之后才展开?

3.     对这个题目是否能够把恢弘的大局和细切的局部结合起来处理?

4.     对题干中思辨性很强的“与”字,是否有个性化地把握?

素养有了,又懂得怎样有效释放自我的素养(解决好“技术”问题),高考作文焉得不获高分!

三、生命课堂

语文课是关乎一个人“生命状态”的课程。我一直奉行“改变人,然后改变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绝不仅仅只是个“知识系统”,也不仅仅是个“能力系统”,它更是一个“情感系统”、“生命系统”。语文课就是探触到学生的生命处,引导,激发,启迪学生形成自我宏大的“内在状态”,就是不断促进学生“人”的觉醒。语文中的“读”与“写”,其实都与此密切相关。“读不懂”其实就是“走不进”;“写不出”其实就是“胸中无”!

在课堂中,我是这样为学生评介西汉才子贾谊的。我希望将我读雄文后,心头燃起的“火”重新燃放于学生的心头。他们中应该更多地涌现出“贾谊”式的人物。

每次读《过秦论》的时候,我都为贾谊年轻而喧腾的血液所席卷。壮丽而雄健的汉廷台阶不歇一口气一直将未央宫推入天宇。在大殿上,一位只有二十余岁的青年,峨冠博带,气宇轩昂,面对满朝王公亲贵,慨然以对。他言辞激切,辞采飞扬,字字句句仿佛都是从思考的深谷与情感的大海中撷取熔铸提炼而出的。他年青的眉骨,高迈峭拔而稚气仍未脱尽;他犀利的目光,持重而光彩四溢,可在如炬的放射中,你依然可以看到他心灵深处泛起的纯稚的涟漪。

他,就是贾谊!

高三时,讲现代文阅读。我曾动情地对学生说:“现在,大家能够读懂、把握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的1200字,将来还要读懂世界上人类最优美、最深奥的思想。当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当他走进剑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曾深情地倾吐:‘我就像一条小鱼,游归了大海!’”在高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当我讲这番话时,课堂上闪现出无数晶亮的眼睛,他们一起射向我。在同学的注视中,我看到了“人”的高贵,我甚至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希望。

课堂在不断雕塑学生的过程中,亦会不断雕塑教师;换言之,课堂在不断雕塑教师的同时,才会不断雕塑学生。课堂让我们教师暂时地挣脱了多少“现实”的名缰利锁,让我们暂时脱离眼前的“万丈红尘”,以一颗纯净美妙的心与学生一起虔诚地面对“世界”,面对“人”,面对“人”无限深广的“内在”。课堂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过多少“纯粹时光”。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想说是课堂让我们更像“人”,并进而无限度地贴近“神”。

因此,我感恩课堂。感恩课堂赐予我的“万丈光芒”。

因此,我期待课堂,期待那一节节从我窄小的身体里冲决而出的大大的“宇宙”。

这届学生临走的时候,送给我一个大大的“祖”字,这个大“祖”笔画间又是由无数个小“祖”组成的。我想“祖”是回顾,是感恩,是根源,是孕育,是依傍,是精神回归,是情之所系,是万事之始……我深深地感激于学生送给我的这个“祖”字。它凝粹得表达出学生对老师核心的那种期望。

四、造就我们自己的语文天空

记得,作家筱敏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结尾,深情地写道: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的语文,我做主!

走,老师们,上语文课去!

真想永远上下去,永不下课!


连中国:语文差,算个啥?——语文低分病理分析及改善之法
    语文差,算个啥吗?算,得当回事!
    下面就和同学具体说说。需要解决三大问题,然后完成60天改善计划。
    一、  观念问题:语文不是背一背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那就是语文差一点没关系,因为语文不需要脑子,临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记一记,也就行了。当然,大家之所以这样讲,与语文课堂的某些现状有关,有的老师就是把语文当成知识课来上的。考试就是知识搬家,将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试卷上。语文考试就变成了关于记忆力的检测。记忆力当然是人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一个人失去了应有的记忆力,那会完全变成白痴了。但是现代人才,绝非仅仅有记忆力就行的。思维力、想象力、反思力、推断力、创造力,这些能力的要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是更为重要的能力。语文课与这些能力原本相关,但为大家所忽略。将语文的学习视为只要背一背,记一记,这是造成语文低分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二、方式问题:从不关注或一曝十寒
    这里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方式上找一找语文低分的原因。一部分同学低分的原因是除了在课堂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几句之外,课下从未关注过语文,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只写老师布置的作文。这一类同学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朗读,读书只要一出声,必定是磕磕绊绊,念什么文章,都是一个劲,没有轻重缓急,也无抑扬顿挫。这一招当然也是家长朋友检测孩子语文程度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有效方式。您不妨让孩子读一段报纸,读一篇文章,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话,那就证明他的语文学习已经出现了问题。还有的同学,倒是关注了语文学习,不过是一曝十寒式的。猛干一晚,十天不看。其实,语文的学习最是不能这样。它需要的是少量多次,循序渐进,边读边悟。
     三、 内容问题:识记之后还干什么
     语文低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同学备考复习的时候,将语文丰富的内涵与思考内容经常简化为字音、字形和文学文化常识、背诵的课文这几项内容。假如我们新近学了贺知章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般同学复习备考的内容是:复习字形“鬓毛”的“鬓”,写几遍,保证会写;然后再掌握字音“衰”读作“cuī”;再后,记住这首诗的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还曾写过的一首诗叫《咏柳》。这个复习够充分的吧。都这么复习了,那还能干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去考场发挥了。其实这个同学语文复习得的确不错,但他把最应该复习的内容却丢掉了。那就是面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白发苍苍的87岁致仕归乡的贺知章此时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他有何样的人生感慨?你可以将贺知章此时心潮起伏的心情用你的笔描绘记录下来吗?体悟人生,感动生命,增加人生丰厚的体验,将复杂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笔能够准确细腻的记录下来,这些才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四、 60天提升之法
     1.  转化观念,从今天做起。改变对语文不重视的观念,改变语文学习方法。坚持每天学习语文40分钟。
     2.  提前预习,认真面对课文,将容易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划出来。能查字典弄清楚的,就自己查字典。查完后,仍然难解其意的,准备好,第二天问老师。一边读,一边想,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铅笔写在书页空白的地方。大胆地去写,不要害怕自己的幼稚与错误。
     3.带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老师碰撞。看一看,自己哪些地方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哪些地方自己理解错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4. 课下整理基础知识后,能够坚持写听课感悟,感悟中可以写:在课堂上,自己领悟了哪些,在哪些地方收到了启发,转变了什么,老师与其他同学的精彩在哪里?
     5.  带着自己这些感受,与老师坦诚交流。认真听取老师肯定了你什么,对哪些内容指出了问题。
     6.  增加阅读量,带着从老师那里领悟而来的方法,运用到自我阅读中。
     7.  期末考试早下手,提前二周,自我先做模拟考。依据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再行改变。

连中国:自我诊断教育状况十个简易且重要的指标
同学,你或许整日早出晚归,你或许整日顾此失彼,你或许整日匆忙应对,你或许整日急于“完成”,而没有闲暇“思考”,那么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请暂时停缓一下手头的任务。学习,是“活着”的一部分。如若“活着”懵懂无意识少觉识,学习自然也容易死气沉沉。一个人对自我切实的体认,对价值的反复探索与确认,既是做好眼前现实性事务最重要的保障与前提,又是成长里重要的大事。
下面,为同学提供自我诊断教育状况十个简易且重要的指标,大家不妨就此思考省视一下自我的状态。聪明善思的你,这些标准或许会激发出你特别有价值思考,或许也会有新的发现与补充呢!
n  你所在学校是否额外加课,是否为额外加课补课寻找“恰当理由”或有模糊说法?
n  在你上学的过程中,你是否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享受过读书与思考的快乐,哪怕仅仅只有一个星期,哪怕仅仅只有三天,哪怕仅仅只有一天?如果一天都没有,无论上过怎样的名校,你其实就没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
n  在你的学校里,在你的心目中,“分”是利刃,还是光芒?
n  对于学习,你焕发不出热情了,之所以还能学下去,主要是对前途的恐惧,为自己未来的命运担心。理智让你忍受艰苦,不断做下去。老师让思考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就一片茫然,心里想尽整这没有的;对于知识性、结论性的笔记,对于答题方法你比较感兴趣,看着这些心里就觉得踏实了,有底了,暖洋洋的。如果上述特征存在,无论你现在的分数如何,你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n  上课的时候,你的老师特别反复强调的不是掌握、记住这些要求,而是在强调思考、发现,而是在强调生命与价值;考完试后,你总结试题的成败得失,失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没记下来,而是思考与感悟不够。
n  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可以呈现丰富学科细节与丰富生命细节的老师。在更真实的意义上讲,这才是教师间最大的差距。教师是教育最核心的载体与体现,教师的差距自然是不同教育间最大的差距。如果你忽视了这些细节,或没有体味到相关细节,那么你的教育肯定存有困境。
n  在上学的过程里,你有没有感觉到一节课的辉煌、庄严、神圣和美好?有没有因为上了一节课,你变得很高兴?当然,如果你因为上了一节课,若有所思,甚至是就某个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是优质课程优质教育重要的特征。上述情景发生,同时,说明你的学习状态亦佳。
n  你先是听“课”,后来你渐渐听出了老师这个“人”,再后来你又听出了“课”与老师这个“人”完美的结合?如若果真这样,那么祝贺你,你的教育状况真好!
n  你的学校是否给你提供了丰富的可供你选择的课程与课外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更多的是保姆兼警察?
n  你涉世渐深,甚至是你毕业后,你越来越感觉到了老师思考的力量与精神的光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8 23:13 , Processed in 0.09741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