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中学语文课堂学什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2:2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中学语文课堂学什么?
文/郭学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中学教师,亦或中学课堂,始终怀着一份敬畏之情。
如果不算在《王开东的非常语文课》、《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等书中读到过一些中学老师的课堂实录、理念及主张,我扎扎实实听过的中学语文课实在有限。若说印象深刻的,还是参加《教师博览》全国重点作者笔会时,在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听罗田涛老师执教初二语文课《幽径悲剧》,以及史金霞老师执教高二语文课《滑稽列传》。
罗田涛是一个清朗俊秀的小伙子,省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他感情充沛,拥有饱满磁性的嗓音,非常适合朗读,他也在这样的观摩课上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他的课和他的人一样,精致,美好,是一节预设充分的漂亮语文课。只是面对《幽径悲剧》这样一个篇幽雅深邃的美文,作者却用“案发现场”、“真相调查”等生硬的技术性标题,对文本的整体风格进行破坏,值得商榷。
史金霞,网名沧海月明。在我眼中,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子,明丽和煦的外表,弥漫着忧郁和感伤。她文字功底好,更重要的是,有思想。在史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了,在思辨了,在交流了,从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到屈原、贾谊、胡适、郭沫若、聂绀弩的悲剧命运。在史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动于教师“示弱”的勇气,正是这种“隐让”,让我感受到一种“大智慧”。
那天和上海凤凰颐合的李菁不知怎么聊起郭初阳,她是一位图书编辑,听过郭初阳的一节课《九月》。据她说非常精彩。我问她精彩在何处?她被我问愣住,想了一会儿,说:“我只记得课堂上学生很出彩,至于郭初阳,还真不记得他在课堂上是如何表现的,也许这正是他的出彩之处!”我没有亲历过郭初阳的课堂,只是浏览过一些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印象比较模糊,总觉得他的课堂有着越出一般教师的视野,并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如果把这样一些中学语文老师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我最想对自己说——个人素养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015年1月11日上午,我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六期“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研修课主题活动,在主题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讲座之前,参与一场由《中国教育学刊》副主编时俊卿先生主持的“主题性校本研究”现场示范活动。我和来自杭州的陈琴、北京的邢冬方,以及安徽的张志刚等四人任观察组长。执教者李京是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用的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二(3)班的学生,课文是《我与地坛》中的节选。四个观察小组的侧重点分别是:
观察点1:教师提问与解决观察
观察点2:小组合作学习观察
观察点3:课堂教学评价观察
观察点4: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度观察
我是观察二组,观察组的成员是我们在活动现场临时招募的,我的组员分别是:
观察员1:牛  越(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初中语文教师)
观察员2:杜若飞(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观察员3:梁  梅(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观察员4:余兴林(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观察员5:黄艳明(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观察员6:王彩萍(河南省郑州荥阳市教体局教学研究室,研究员)
观察员7:陈柏根(江西省遂川县博雅学校小学,语文教师)
观察员8:李文会(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课堂观察伊始,首先由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组组长郝杰老师,用一组具体的数据,对学校的基本学情进行了介绍,理性,客观,现实: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08年成立,高中入学分数在430——460左右,处在西城区比较落后位置。中高语文成绩在90——100之间(满分120分)。一部分学生为市区示范校的尾部生,初中阶段缺乏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普遍存在自卑感;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缺乏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部分学生存在懒惰的不良习惯。基于以上的学情,提出“主题性校本研究”——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用来做什么?评估哪些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哪些是低效的。
接下来,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二(3)班呈现的这节课例,就像一次临时的专家会诊,躺在刀俎下的就是这些常态的学生,以及北京市优秀语文中学教师李京。李老师引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为8分钟,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环节一:故事导入,介绍鲍尔吉·原野《墓碑后面的字》。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我伸手摸了摸,字起凸,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孩子的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文字因为真实而具有生命力!
■环节二:了解史铁生,走近“母亲”。要求:阅读资料有针对性;整理资料有条理性;介绍资料时用最精炼的语言。一名学生上讲台用一组数字,介绍了史铁生的一生:1951年、16岁、18岁、21岁、22岁、30岁、47岁、59岁……
■环节三:走进史铁生,认识“母亲”。要求:“素描母亲”,用“我认为作者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因为      。”这样的句式进行“微写作”汇报。
生:我认为作者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叶静儒)
生:我认为母亲是一个性格坚忍的人……(隋钰全)
生:我认为她是一位很智慧的母亲……(赵林夕)
■环节四:品析史铁生——理解“母亲”。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评”、“思”、“展”,从写作方法、人物描写手法、遣词炼字、句式设计、修辞使用……等方面,选择感触最深的角度进行品析,汇报。具体要求:
读:尊重文本,结合语句。
评:写作方法、人物描写手法、遣词炼字、句式设计、修辞使用……(感触最深的角度,集中出击……)
思:观点是否明确,思路如何做到清晰……
展:语言力求生动,表述力求流畅……
人文类学科,用这样的的纯技术化手段进行观察,其科学性需要再斟酌,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语文课堂观察带给我另一个的启示——有时不妨用理性的思维观照一下感性的人文课堂,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应该说,李京老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课的设计也颇为用心,因为我负责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所以,观察反思的重点也都落在这个“点”上,总体印象是:课堂上有明确的任务导向,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没有平等的沟通交流,有及时的帮助指导。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
1、学习小组组建合理,角色意识明确。全班6个小组共24名学生,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通过问询,我们还了解到:一定周期后,各学习小组成员会进行角色分工轮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并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教师引领作用凸显,合作效率较高。教师重视“引”,大胆“放”,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
3、合作学习比较务实,做到不图热闹。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在交流过程中,6个学习小组的汇报,无一雷同。通过6各小组的汇报交流,能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1+1+1+1>4的实效,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摆样子”的现象。在这样的观摩现场,教师能够给足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我们组的8位观察员在现场观察中还发现,全班90%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之中,不排除也有10%的学生态度游离。(这是大型观摩课,如果在平时的常态教学环境下,学生小组学习的参与率会不会降低?)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小组之间缺少互动,生生评价单薄。几位观察员的意见比较集中地是: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汇报,小组与小组之间,还需要有交流和评价,可以是呼应,可以是补充,甚至是争辩。在我之后,其他三位观察组长逐一进行了总结汇报。当然,说永远比做容易。当我们以庖丁解牛似的技巧解剖这样一节高中语文课时,会不会有些残忍?然而,没有疼痛,又怎么会有成长?
感谢执教者李京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4 18:20 , Processed in 0.23757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