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2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本是禅宗的主张,笔者却认为教师对待教学经验,也应“不立文字”。
禅宗认为:菩提之道是以心传心,经书只是唤起自悟的方便之门而已。比如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明月并不在手指上;文字能指出真理,真理却不在文句上。文句只是帮你到达悟境的舟车而已。只在文句上打转,便会离真理越来越远。
初次接触禅宗,对上面的话似懂非懂。等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失败了几次,才恍然大悟:万不可迷信文字,别人的经验没有被自己悟通前,哪里是那么好用的?
记得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对能否管好一个班级没有一点自信,见到魏书生老师的书,便如获至宝,一心想把他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自主学习”搞过,“班级银行”搞过,“班级公安”也尝试了,不但没有收到他所讲的那种效果,有时还弄得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回到“严防死守”的老路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难道魏书生的办法中听不中用吗?
经长期思索,我终于明白,自己失败的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真领会魏书生教育理论的内涵,而只是停留在他的语言、文字表面,只是把他的一些具体做法简单“拿来”的缘故。任何成熟的理论,都由其“形而上”和“形而下”两部分组成。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他多年的教育实践经过他自己的头脑加工而产生的结果,是“形而上”的部分,而我所引用的管理方法,是其思想的“形而下”。正是因为魏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贯彻了“形而上”的思想,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按照他的启迪去想问题、做事情。而我在没有领会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同时,生搬硬套他的具体做法,自然会一败涂地。所以禅宗认为:参破一切只有靠自己,别人悟通体会的事理永远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除非你能从中自己悟通才能纳为己用。
然而,要自己悟通,的确是不容易的。现在提倡终身学习,许多老师都在孜孜不倦地阅读教育家的书,但真正能纳为己用的,有多少人呢?
比如周宏的“赏识教育”成功地培养了周婷婷,于是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课堂上一个简单的回答,就能得到老师大张旗鼓的赞扬:“你真聪明,长大一定是个科学家。”“你真行,你是个小天才!”“棒!棒!你真棒!”……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也许可以活跃一时的课堂气氛,但对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态度的形成贻害无穷!因为,无节制的廉价表扬,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而且,冷静想一想,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如果学生的成长中只有掌声和夸奖,只有远大而遥不可及的理想,致使他们抱负越大,期望值越高,重新在现实中认识自己就越痛苦,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周宏究竟是如何把握“赏识”这个度的?不知道!但凡他能说出来,早告诉我们了。
所以,赏识不是万金油,别人的经验不能成为我们教育者懒于思考、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所以教育经验也是“不立文字”的,也如习禅:内心有体会,却说不出来。这一点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了。
据说,齐桓公在厅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工匠在厅堂下制作车轮。这个工匠问桓公:“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
“是圣人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已经死了。”
“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我的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呢?你若说出道理,还可恕你无罪,否则就要处死你。”
工匠说:“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制作车轮,慢慢地干,虽然轻松,但全车轮做的不坚固;干得太快了,不仅很辛苦,车轮还不合卯;要不快不慢,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才好。这里的技巧,口里说不出来,只能从我制作轮的动作中看出来。我不能将我的技术明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同样,古代人和他们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一同死去了,所以您读的东西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的体会没办法真正说出来,一旦说出来,必然和他自己体会的不太一样;我们再去学习,出入就更大。所以,书本知识要学,但思索着实践比读书更重要。不要老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论多么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把自己的悟力塞入别人心中。只能像接生婆一样,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孕妇去生她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自己根本就没有用心思索,想依靠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教学理论自成体系,我看难得很。就像一个女人,自己根本没怀孕,倒要让接生婆帮她生孩子,这可能吗?
教育家悟出了理论,想要把理论告诉你我,给我们启发,自然是好意。但我们必须明白:语言是有限的,而真理是无穷的,想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真理,必须用心思索,否则只会越离越远。只有拥有经验而又懂得如何利用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同样,只有拥有教学经验而又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原文地址: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班主任作者:四眼先生

友人赠书,其中有一册便是《涉江采芙蓉》。

引起我阅读兴趣的,是因为其作者是闻名遐迩李迪老师。

这不仅是因为老早就听说她是班主任圈子里的大佬,名声在外,更因为我还知道李迪老师作为一位中职学校的女音乐教师。以自己在中职学校当班主任的体会,能在当前的环境下当好班主任并不容易,更何况李迪是一个教副科的女老师。因此,我一直都很好奇,想找机会看看这样一个兼有天仙一样的美貌和诗意一样的才情的女子到底是怎样把一个奇人,能够超越常人的去工作。

就这样,带着想深入了解李老师的迫切愿望,我很快就翻开了书,开始了此书的阅读。阅读中,我抓住一些细节,跟着文字在头脑中构建真实的场景,尝试着跟着李迪老师一起在场,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悟。客观的说,《涉江采芙蓉》这本随笔并没有让我失望,在李迪老师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我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比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迪老师因为学生提前早退而伤心的和学生一起流泪,看到在寄宿生没有经验管好自己的生活费的时候,李迪老师耐心的给他们当“管家婆”,看到在学生受到欺负的时候,李迪老师咄咄逼人的保护她们……

当然,除了这些精彩生活片段,我们还能找到了李迪老师超越常人的素养,比如,在文章中顺手拈来的古诗词以及名言的引用,折射了她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厚积薄发的人,比如,在《父亲》《蓉儿》等篇目的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除了清新细腻的笔调,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会让感受到李老师是个重情的人,还比如,在《探春理家到班主任理班》中,你更会为她善于思考和善于借鉴而叹服!

读完此书,我想任何一个读者一定会和我一样,在头脑中一定会形成一个智者的形象,这不仅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师,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人,一个积极向上的长者。

这就是我读了《涉江采芙蓉》这本随笔和案例之后最大的收获。

或许,有人会问,你不是说是要学习李迪怎样当班主任的吗,怎么会想到先去看她的随笔,而不去看她的别的著作,比如《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针对性不是更强呢?

我这样选择,其实有我自己的理由。做班主任,其实最本质的技巧就是做人。虽然优秀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的确会有一些特殊的做法,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些做法并不会凭空而来,它一定根植于这个教师生活的土壤,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一个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并不完全在于他有多少奇特的招式能够控制、管住学生,而在于他在面对学生独特的问题的时候会有怎样独特思考。

更何况世界上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具体方法都只是适用于某种具体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名师的经验难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而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并不等于控制学生、操纵学生,过于偏重对方法的渴求,而忽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难免会让我们迷失了真正教育的方向。

因此,学习李迪,从选择学习李迪老师的教育案例和随笔入手,其实就是想看看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平凡的一面,想看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她是怎样去思考的。

看完这本说,我更加确信一个人的生活姿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胆识和思维,或许李迪老师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她有平和而又积极的心态,能在贫瘠的中职班主任这个位置上过出诗意的生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0:12 , Processed in 0.08968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