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友人夜论北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9: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友人夜论北大
温儒敏





入冬初雪的夜晚,有友人来未名湖畔镜春园寓所,是多年来未见的老同学,促膝聊天,任意而谈,很是畅快。友人在外地大学任教,其女儿高中将毕业,欲报考北大,父亲全力支持,此次来访也想打听北大招生的行情。三十多年前友人考北大未能录取,上了另一所大学,以为憾事,所以希望女儿能考上北大,好圆他的北大梦。以下便是友人与我谈论北大的话题,根据日记和回忆整理,抄出来交给本书的编者,也算是对北大建校百年的一种纪念。
☆一进北大就像到了大工地,到处都在盖楼,热气腾腾。图书馆扩建后更漂亮了,看来你们百年校庆真的要“抓住时机,上一个台阶”了。
★北大是应当利用校庆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如果你女儿考上了,就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上晚自习也不用提前占座位了。
☆我多么希望她能考上!北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块圣地,是文化进步的象征。前些日子我和女儿读了张中行的《负暄琐话》。有味道!你猜我女儿怎么评说这本书给她的“北大印象”?就是“真正有故事的地方”。北大的许多旧人旧事一写出来,总有些超凡脱俗的效果,借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出的那本书的书名来概括,那就是“精神的魅力”!
★二三十年代个性比较解放,北大又是兼容并包的地方,各种人才各种思潮都在此汇聚,故事也就特别多。在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容易平面化,恐怕就再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故事了。不过,张中行先生也是拉开距离来看北大,写北大,他讲的大都是有个性的吸引人的事儿,所以将北大传奇化、审美化了。即使是本来不见得有多奇特的事儿,放到北大那种特殊的历史氛围中,也就容易令人另眼看待,读来别有韵味。
☆北大的氛围是很特别的,你一踏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这是多少年才形成的一种文化性格,开放、自由、民主的“校格”。一个学校有校格,有良好的风气,是很难得的。我虽然不在北大,也能感到北大特有的校格,而且已经作为一种传统,一种承袭久远的校风,这样有校格的学校,在国内还不多。我希望女儿能上北大,也是看中北大有好的校风。
★北大的确是有“校格”,有好传统的学校,所以北大人都比较自信,仿佛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依持。北大的学生不管对学校生活有多少牢骚不满,出去以后还是以北大为骄傲,而且很依恋母校的。
☆这一点很了不起。可见好的校风又是一种凝聚力。
★你是从外面看北大,可能比较崇仰,因此不会看到细部,忽略了缺点了。而我们常在北大的人,除了看到北大的好传统、好风气之外,还会发现某些令人不愉快、令人担忧的东西。比如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人才流失等等,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就甭多说了。我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北大人的缺点,那就是太过于迷恋过去,习惯于常常温习光荣的历史,说得难听一些,是老挂着“先前阔”的自足心理。这容易产生盲目性,不能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呢?北大历来自豪的优势地位已经不是无可争议的了,北大应该有危机感。
☆对此外边也有些议论。我早就听说,北大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和被国际引用论文的篇数均落后南大,近又听说你们今年被选为院士的仅有一名,北大的教学是否真的在滑坡?
★这些统计即使不能完全说明北大的实力,起码也说明北大正面临严重的挑战,而且众多学科保持全面的优势已经很难。当然,大家都在谋求发展,在竞争,北大在某些方面被别的学校赶上或超过,是正常的,北大也应该有这种胸怀和准备。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自己跟自己比,是不是有滑坡危险。这可能有不同看法。不过,衡量一个大学的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其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贡献,具体一点,则要看所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所欢迎和接受,是否能发挥大的作用。说到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你们那儿有不少北大毕业生吧?怎么样?
☆北大学生出去后,毕业早的,大都是各单位的顶梁柱了。但近些年毕业的,一般“混得”不一定比当地学校毕业的好。北大学生比较有才气,有个性也有后劲,业务上是可以上去的,但好像有的又心气太高,不那么安心和踏实,或者不大能融入社会,容易被人看做是眼高手低,书生气比较浓。
★你这种印象我已经听别人说过不止一次了。恐怕这也是事实。北大出去的人,自我意识一般比较强,好像精神上总有较多的“贵族气质”,很强调个性,与周围较多地保持距离,或者说不那么“入世”。
☆“圣土”里边出来的人嘛!到社会上很多东西看不惯,甚至拒绝合作。不过,社会上的确有太多的不正之风,太多的势利,保留一些精神上的“贵族气质”,未必就不好,有时我也欣赏这种“不入世”。
★你说的固然有其道理,但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恐怕又要全面地考虑,不能独酌一味。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不了社会,总那么清高,光是当站在圈外的批评家,那总于社会改革无补。有些学校,例如清华的学生,气质就和北大学生不一样,清华学生比较实在,也比较能适应与融入社会。现在清华毕业的政府官员比北大的要多得多,原因有多方面,有一点恐怕不可否认,清华的学生比较能适应社会,能干实事。我并非扬彼抑此,北大人比较有个性,往往能出些思想,都是长处,但就面对实际这一点来说,的确和清华不大一样,这跟学校的学科性质也似乎有关,文理科和工科的素质要求会有些不同。
☆有时我想,中国那么大,有一个北大即使“清高”一些,“贵族气”一些,也未尝不好。你不知道现在什么都讲商品化,人文精神失落,到处都太实际,太讲求金钱和权力。对此保留一点距离,也是好的。北大毕竟应当是张扬人文精神的摇篮,这也是北大的传统。
★有许多人的想法和你的一样。但我觉得在认识北大传统这一点上,应该清醒一点。北大从来就是一个很“入世”的学校。北大往往是走在时代前头的,是超前的,这恰恰表现了北大能融入社会。北大在现代史上影响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人总是那么关注现实,充当社会改革的前锋。如鲁迅所说,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就这一点而言,北大人是很实际的。如果光是“清高”,自以为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才好,或者迟迟不能适应和进入社会,那么还讲什么变革社会呢?再说,融入社会并非就是向不良习俗妥协,随大流,而主要是讲要有面对现实的精神,要有求实的行动。这和高远的理想并不矛盾。
☆你说的也有道理。我记得在哪儿看过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讲北大和清华学生的不同,从80年代两校年轻人提出的口号就可以看出,北大是“振兴中华”,清华是“从我做起”。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更好了。
★我是教中文的,也许说的情况比较偏重在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系科,老师有一种职业的习惯,考虑问题总是比较“形而上”,可以和现实保持一段距离。但有时未免脱离实际。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有使命感,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但另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又会表现得清高,满足于可以与现实拉开距离。我们这样做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让我们的学生也那样一味追求“清高”,那样不入世,难于融入社会,那就不好了,而且这也是自相矛盾的。又要讲改造社会的使命感,又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能进入社会,那怎么行?有些北大的毕业生尤其是文科的,找工作连海淀区也不愿离开,这样的培养不见得是成功的。北大是综合性大学,固然应当培养学者,这些人即使“清高”一些也无妨;也要培养大批更务实的人,包括官员,不能一讲从政,就以为有悖北大教育的宗旨,其实,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如哈佛、东京,都培养过许多总统、首相,对他们来说也是很自豪的。
☆大概当老师的,尤其是文科的学者,对“从政”有本能的反感,这也是一种职业的“自卫意识”,可以理解。但像北大这样的学校,的确应当培养各种人才,最好既有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文学家,又有出色的官员。
★我刚才说的是存在问题的一方面,当然,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也有过于“实际”的,他们进大学仿佛就是为了职业训练,为了日后找个好工作,理想主义的色彩全没了,这种人毕业后倒是可以很快融入社会了,但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素养和高远的目光,没有利用北大这样的条件来全面塑造自己,那也是很可惜的。在某些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院系中,这种情形会更多一些。有些人大学四年几乎就没学到什么,只拼尽全力去考托福或这个证那个证的,这种过分重实利的风气在北大以前也是少见的。
☆看来无论脱离实际或过于实利,都有悖于北大教育的精神。
★所以我刚才说要利用校庆的机会好好“整理”一下,包括正视存在的问题。校庆嘛,展示一下成果也有必要,可以鼓一鼓劲,北大的好传统更是要讲。但要清醒,北大绝对不是从来就只有光明的一面,北大这一百年来其实也跌过不少跤,甚至闹过许多大笑话,如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许多教授也同样是晕了头的,北大也曾经在全国起过很糟的带头作用。历史上有些事情的起因很复杂,一时也说不清。我的意思是要正确看待北大传统,正视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释北大传统,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今日北大是否还保持比较民主自由的风气。
★都说北大民主、自由,若讲学术民主和自由,的确很好,北大人不大信服权威,喜欢“逆向思维”,有时也表现出很有卓识。自由的空气有利于发挥学术个性,推动学术发展。北大这方面比较突出,是好传统。但如果把“民主”理解得泛了,偏了,也有问题。说老实话,在北大要干一件实事并不容易,往往议论太多,贻误时机,批评家太多,实干的人就很艰难。许多精力在互相指责当中内耗掉了。这样的“民主”就变质了。听说连去年拉赞助整修未名湖,也有人出来批评,说不该把钱花在修湖上,修了还不如不修。建图书馆新馆要占去一块草地,又有些人站出来批评一通,他们即使认为新图书馆该建,也还是批评说草地不该占,却又拿不出别的高明的方案来。某个改革措施还没有出台,就可能有人往外捅,先闹个满城风雨。还有一种特别不好的风气,要推举某个年轻的学者,马上又是议论纷纷,给他挑这样那样的毛病,有些莫须有的“罪名”会刮得满天飞。我们北大,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都当“能人”和“批评家”,光有议论纷纷,总干不成事。
☆看来长处和短处有时就连在一块了。“能人”太多,知识分子“成堆”,容易把民主当成目的。
★说北大总是“醒得早,起得迟”,有些根据。很多改革的口号和意图都是由北大提出,最终北大反而拿不出多少“干货”来。
☆你大概是反省心切,看到的问题就多一些。其实北大这些年的成绩还是不小的。
★我也并非否认成绩。说实在的,北大这些年办学的条件很艰苦,但教学和科研还是有显著成果,北大的重要地位是别的大学所不能代替的。我只是觉得北大人,包括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有盲目性,不应过分陶醉在那种当“北大人”的自我迷恋之中。
☆看来北大精神也应包括有正视自身缺失,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你对北大的批评,加深了我对北大的认识。
★不过也是“书生议论”罢了。别看我说了北大这么一大堆“坏话”,其实还是非常爱北大,对北大有特别的感情的。早些年北大分不上房子,太苦了,我也发牢骚,曾动过心思要到南方的大学去。可是一觉醒来,燕园空气那样宁静,终究还是割舍不了北大情。要讲做学问,北大还真是难得的一个地方。好好支持你女儿考上北大吧。
–本文写于1998年,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而作,载《青春的北大》.北大出版社 1998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4 03:18 , Processed in 0.12946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