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及其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及其现实意义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徐龙年
《教育研究》2003年4月第4期

  
  摘要:解放之后,叶圣陶给全国各地师生写了大量书信,这些书信成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教育书简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广,几乎涵盖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叶圣陶教育书简的思想内容,对推进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 教育书简? 语文教师? 教学方法? 现实意义
  叶圣陶从1912年走上小学教员岗位之后,一生都在关注着教育,除了参加语文教学的实践,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论著。此外,他长期以来都与全国各地学校的师生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他们的来信几乎是每信必覆,每问必答,使收信者解了惑,鼓了劲。他的教育书简结集出版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让语文战线上的广大师生深受教益和鼓舞。
  叶圣陶解放之后究竟给多少师生写过信,写了多少信,这恐怕是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了,因为他写出的信实在太多,如江苏省常州市一位农村业余教育干部,至今还保存着叶圣陶的信札250余封;[1](P86)再加上收信的人又遍布祖国的天南地北,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将叶圣陶的来信全部完好保存并汇总。但仅从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的36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中的48封,我们也完全可以体会得到他对语文教育的非凡造诣,对广大师生的一片深情。
  叶圣陶与各地师生之间的这84封书信,时间从1959年春直到1981年夏,跨度长达22年多。1981年叶圣陶已是88岁高龄了,视力严重衰退,与人对面,仅见其轮廓,不辨其眉目,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给师生们覆信;每当稍迟回覆时,他总是不忘在信的开头先写上“迟覆为歉”,“殊深歉疚”等语。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竟是如此蔼然可亲,平易近人,让我们每次研读他的教育书简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感奋。
  与叶圣陶通信的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师范学校的师生以及基层的文教干部,其中以中学语文教师为最多。所有这些人中,叶圣陶原来就熟悉或有过往来的仅占极小的比例,绝大多数都是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平心而论,给这许多人回信,并不是叶圣陶非做不可的份内事,他却全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做了。联想到他在解放之后还担任着教育部、人教社、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民进中央等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还是挤出时间一一回覆,这种心里时时装着语文教育,处处想着师生成长的精神,也足以令我们顿生敬仰之情。
  叶圣陶的书信内容涉及面相当宽广,差不多涵盖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 换言之,只要认真研读、深刻领会他的这些书信,完全可以窥测到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概况。我们对叶圣陶的书信内容进行大体的归类,发现阐述得最多的是以下四大类:一是怎样才算好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二是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三是关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四是关于教育界长期有争议以及必须格外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无论是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还是从教过多年的老教师,绝大多数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那么,怎样才算得上是好的语文教师呢?叶圣陶在1973年写给江苏一位农村业余教育专职干部的信中说:“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那就反过来,对个人、社会、工作总有或大或小的害处。”[2](P521)在这段话里,叶圣陶着重强调了要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好习惯。叶圣陶之所以把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看得如此重要,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早在1949年8月,叶圣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由他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就在“目标”一项中规定,语文教育要“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地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3]{P199}叶圣陶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一系列良好习惯:“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4](P478)吕叔湘更是把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之一。[3](P1)大家知道,任何知能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好习惯。国家教委1996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说的仍然是习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5](P2)所以,如果语文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一位好教师,反之,就算不上是一位好教师了。但是,要使学生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一系列良好习惯,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收效不大, 主要就是这个方面的欠缺,以至于出现了“十年的时间, 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 的咄咄怪事![3](P150)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下大决心变“讲”为“导”。他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么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2](P518)三言两语给学生指点,究竟用哪“三言两语”?到底如何“指点”?这其中显然都是大有讲究的,它直接涉及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水平。叶圣陶反复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教师自己就得有看书读书写东西的好习惯。他经常在书信中勉励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增加本钱:“教师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盖即添本钱之意。而除课本以外,经常认真看书读报,熟悉阅读之道,是亦添本钱也。……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2](P490)很难设想一个既不善读,又不善写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来。这样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中,假若后来有的终臻善读善写,断非教师之功,而是学生得到了其他高明教师的指点或是他们自己暗中摸索出来的。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大多不善读不善写,而少量善读善写的又不是你的教导之功,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情形?要变可悲为可喜,就要不断加强进修,既钻研专业知识,又钻研教学方法。当今的教育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都在一日千里地飞速向前发展。语文教师若没有一点紧迫感,恐怕不但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而且还完全有可能迟早被时代淘汰出局。
  谈到语文教师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仍有相当部分教师总是离不开教学参考书。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文之前,不是联系学生实际去反复钻研教材,思考教法,而是先看参考书,让参考书牵者自己的鼻子走路。叶圣陶认为这种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他希望教师不要完全依靠参考书,最要紧的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逐步改进教法,创造经验。那些长期依靠参考书,没有参考书就无法上课的教师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好教师的。道理很简单,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教法怎能一成不变?再说,经过自己钻研教材文本后设计出来的教法总比照搬参考书来得真切,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自己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把参考书视为只起参考作用的辅助材料,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较快提高,这样的教师就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叶圣陶在回答如何改进教学的书信中写道:“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3](P733)叶圣陶要求语文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方面想,怎么讲可以给他们启发,怎么讲可以增进他们的理解。总之,教师讲课,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任何时候都要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最重要位置,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引导。教师心目中一定要有学生,要时刻把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的真正受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想出更多的好办法来。
  为了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工具,解决工作所需,生活所遇的各种问题,叶圣陶历来不赞同教学时作琐碎的分析。他认为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的东西。学生要能不靠老师阅读书报,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体会。他更不赞成一堂课都由教师一讲到底,而提倡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而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在一封写于1962年的信中他还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2](P491)叶圣陶关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我们早已在他此前的论著和书信中见到若干端倪,至此终于让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科学论断。这是叶圣陶对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巨大贡献。在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叶圣陶“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6](P1-2)
  按照叶圣陶的这一光辉思想,我们认为检验一个语文教师是不是善教,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他所教的学生是否能尽早自奋其力,减少乃至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善教的教师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3](P721)离开了这一点,不管教师的学识何其渊博,讲课多么头头是道,那还是教师本人的,没有变成学生的,到头来至多只能给学生留下对教师的些许羡慕,而教学的效果及学生之所得,仍如菜篮挑水一场空。所以,教师应把最大的气力,最多的心思化在如何启发、引导和诱导方面,它甚至比上课的内容要点本身还显得重要。如果说课文的内容要点是金子,那末精要有效的开导就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2](P497)对于叶圣陶的这些谆谆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再有半点犹豫了,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与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相违背,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相违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害学生,它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滋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毕业后离开老师了,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时时处处都会碰到更多的困难,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平添数不尽的烦恼,岂不是害了学生?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一贯主张要让学生有所为而发。作文原本不该由教师命题规定写什么文章的,“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违异。”[2](P504)但是自古以来,从幼学直到各级科举考试,无不要求作命题文章,从不考虑应试者对此题是否有所为,有所感,更未考虑过这种做法与实际作文的程序是否相符。叶圣陶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指出命题作文的弊端。当然,他并不反对一切命题作文,而是要求命题者须反复斟酌怎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有所为。“命题必如学生所自发,彼本无所为,示之以题,彼即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如是乃可使练习与实际一致,见题作文与自发作文无殊。”[2](P504)根据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我们认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语文卷中的作文题,大多数都设计得较好:有时只规定作文的范围,有时拟两题让任选其一,即使只有一题,也能使考生感到有所为而发;近几年来还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给广大考生拓开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和自由。这些改革的思路和实践与叶圣陶所提倡的作文教学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1964年,叶圣陶针对一教师拟编写《作文辞典》一事时指出,这类书籍对学生并不“至切于用”,因为“作文必有可写之材料,材料之来源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此类皆由‘自得’,不宜求之于辞典。……辞典惟列语句,无上文下文,莫由知其承贯,即或略资启发,究未免近乎枝节。”[2](P510)这段话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先生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鲁迅也曾教导文学青年不要去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近些年来,社会上到处泛滥的各类《作文秘诀》、《写作指津》、《抒情妙语》和《写景大全》等等, 大多都是在给广大中小学生误导, 并无多大的实用价值——古今中外哪一位写作有成就的人是靠读这类东西而得益的呢?
  作文的修改历来是语文教师最耗时的一件工作。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都默默无闻地干过来了,并未有太大的抱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渐渐发现,自己长年累月地替学生改作,若真能“为他人作嫁衣裳”,那也心甘情愿认了,而事实上却是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学生未必会买你的帐,领你的情!正如1984年高考作文所提供材料中语文老师说的那样:“每次作文,我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对于这种极其普遍、不以为非的现象,叶圣陶响亮提出,学生的作文教师根本没有必要精批细改!老师只要看一看,指出某几处还要学生自己去想想,就可以了。或者索性不改,让学生自己去改,让他自己去再想想,自己看出哪儿不妥当,对他会多些益处。众所周知,文章修改主要应是作者自己的事,语文教师(包括学生家长)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把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给包揽过来。当然,这样做可能会遭到某些学校领导和一部分学生家长的责备,但叶圣陶坚决相信,只要大家都认识到无谓的改对学生并无好处,学生学会自己改才能真正受益的道理,最终自然是会取支持态度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还非常适时地解答了语文教育界许多长期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语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2](P506)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语文”的“语”当指“语言”,而“语文”之“文”则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文学”,因为“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 ,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所以 ,“语文”应理解为“语言文章”为较切。 [2](P477)又如,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一直是存有许多模糊认识的老问题。不少人认为阅读教学就是为写作服务的,从而导致了重写轻读的结果。对此,叶圣陶在给多人的信中都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而善于指导阅读,虽不喋喋言作文,实大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之培养。”[2](P497)“多诵文篇,固有裨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矣。”[2](P498)
  关于语文教学中“道”与“文”的关系,叶圣陶1959年在给一位小学教师的信中谈得相当透彻:“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读一篇文章,理解它的内容和理解它的语言文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写一篇文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分不开的。因此,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和‘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2](P475-476)如若将“道”与“文”分主次,排先后,势必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或其他类型的什么课。语文课要做到“道”与“文”的和谐统一,就坚决不能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之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因为“苟如是讲课,学生即完全理会老师之所讲,而于本文犹生疏,或竟不甚了了,此与练习读书之本旨不合,故务必戒之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3](P717)
  叶圣陶还多次在书信中阐明语文教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要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3](P718)  “所谓通过写作关,目的在能顺顺当当地写好一般文章,……文艺创作不是人人必须办到的,写作关却是人人必须通过的。读一些文艺作品,就写作这方面说,也无非因其有助于写好一般文章而已。”[3](P721)至于吟诗、作歌,撰写小说、戏剧之类,学生如果有兴趣,教师亦宜予以鼓励,但它决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的意思非常明白,对于文艺创作,师生若心有余力和爱好,为之亦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与文艺创作的主次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那样做于工作和学习都是不利的。
  叶圣陶的教育书简中,对广大师生常有颇多鼓励的话语,如1964年6月6日给江苏省一位年轻语文教师的信,一开头就写道:“诵来书并大稿,甚佩造诣之深。以若是之才教语文,编教材,自易使学子心通,课本切用。且二十四之年已臻此境,更积岁月,精进何可限量。”[2](P511)与此同时,凡是不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事情,哪怕并非大事,叶圣陶也会进行善意的批评和细心的开导。1972年9月10日的信中,针对一位教师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况,他严肃而又不无风趣地指出:“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对学生尤其要清楚,因为你是语文老师,得做学生的表率。字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2](P519)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全都倾注了叶圣陶对语文教师的满腔热情和殷切期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所涉及的内容还远不止以上这些,但仅仅从所摘的这一小部分,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到他的每一封信都“无不浸透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关心。”[6](P3)他的语文教育书简所闪烁出的思想光辉,必将继续指引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光辉照耀着滔滔长河[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3:18 , Processed in 0.0888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