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白砥临古书法精粹》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3:2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非花
——读《白砥临古书法精粹》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书必临帖—没有人怀疑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谁可以倚仗自身的过人才华、天赋说我不临帖、无视古帖。可以说,从书法爱好者成长为书法家的漫长过程中,就是伴随临帖而展开的。我们在临帖中得到什么?可以说从平面到立体,由形态到神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吸收过程。同时又通过具体临写,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书风、书法家情怀,开阔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学养,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丰富自己的技法。
沉甸甸的《白砥临古书法精粹》八大册,始于甲骨刻辞,止于沈曾植,洋洋洒洒,诸体兼备,显示了一位书法家在临写古帖所下的笔头功夫和精神感悟。巨制小品共存,给人的印象是临写者的整体素养都在临写过程中充分地展示出来。细细品味,从外在的表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注意了细节的表现。临写的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到临写者在用笔上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是粗疏还是细密,是到位还是缺位。白砥在这方面十分出色,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原帖的细致观察,在细部上力求逼近。当代人临书比较偏重于整体的气势把握,细节往往被忽略,在气势外张时经不起推敲,以至于空洞粗糙。一个人如果不注意细节、不注意最基本的点画的运用,那么他的临写必定是挂一漏万的。宜精不宜粗,白砥在临写时首先坚持了这一点。
其次,是白砥在临写中对于形态的把握,更显造型之巧,活泼生动。譬如临写钟繇的《荐季直表》小楷,在我们看来就多了几分摇曳之姿、飞扬之态。可以说,在临写篆、隶、楷书中,所用的笔意含行意是存在的,它渗入到篆、隶、楷书中,且更为舒展、轻快,显示出天机清妙。
其三,是墨趣。古帖有不少是无墨趣可言的,这当然与材料有关。而白砥在临写中,突出了行笔的疾涩对比,有了鲜明的墨色之美。涩感多了,飞白呈现,润燥浓淡距离拉大了,使临写的古意里有了新的信息。虽然我们认为临帖要忠实原作,要真切,但是材料的改变,临作呈现中的不同气息、韵味,亦属意外之得。
与原作比较而言,可以得出一个看法,白砥的临作不全是忠实原作,也就是说不像,是意临、放意之临,硬气多、文气少。是白砥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也就太多是白砥的个人特色。原因何在?是白砥将自己的创作风格融入到临写的过程中了。譬如,在白砥的创作中,笔法、笔调不少是取自北碑的刚劲猛厉的。方笔明显,因此他临写的《篆隶卷》、《刻石楷书卷》就十分投合、默契,用笔爽利开朗,铿锵坚韧,真是有钟磬之响、金石之声。可是,如果遇上婉约圆转轻盈灵秀的古帖,白砥在临写中就显得多了一些方折的凝重。譬如临写王羲之《游目帖》、《中行成帖》、王献之《鹅群帖》,就加强了奇崛峭拔兀傲骨鲠,而圆润委婉的笔调隐匿了。临写者关键在于想把一本古帖临成什么样子,如果求逼真,那就要摒弃自己的想法,尽可能更单纯、更简单地进入;如果是临神、临意,则不妨复杂、自我一些,依己意而行。我以为白砥还是更多选择了后者。
具有自己创作风格的书法家,要遍临诸帖并显示差异,还是有难度的,甚至比一般临写者困难,因为自己的手法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临写过程中。白砥此书的临写过程,始于1997年,终于2009年,跨度有12年,从时间上分析,还是可以看到白砥在临写上的笔法之变。如1997年临写的蔡襄《暑热帖》,都有很浓厚的白氏的影子,蔡的书风并未写出。2007年临的颜真卿《争座位帖》,就显得从容安和多了,生硬削弱了,自然的流动穿珠贯玉,舒展畅快。这说明白砥在临写中,无论是感悟还是技巧都在逐渐深入。每一篇古帖都是迥异他人的,一家一世界,一帖一风情,临帖就是对自己的挑战,从心气到技法,从形态到神采,都是有难度的,有时近之古帖,比较自然;有时又远之古帖,动作多了一些。远远近近,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心事的游移不定,不断有新的想法,其中也不乏有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实者虚之,死者活之的寓意,也就与古帖有所差别和脱离。譬如古帖中的古意是难以把握的,不同的时代、生活,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己所在的时代,晋与唐有别,唐与宋迥异。当代人要临写,任你用功用意,也是有隔膜的,不似胜过相似。因此,气韵上的不似也很自然,阅读中很强烈地感受是白砥的临品,这里的不似成分正是白砥自身长期积累下来功力的表现,无法在临写中洗去。
《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的推出是有现实意义的。它提供了一种临帖的思路和手法,让我们看到一个书法家在众多古帖面前的理解和表现、在临写中对于古人的亲近和疏离,从中测出了对于古帖的感受和理解的边界,那些临写中的微妙和差异,正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奥妙之处。
(原载2010年7月《书法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08:08 , Processed in 0.1258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