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9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3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京师范大学  庄秀丽博士
“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有了自己身心的投入。从386SX到486SX、586SX……(计算机)在不断的升级、更换的过程中,我的人生也像在追求电脑升级一样,充满了期待和热望的投入。”——唐晓勇
引言
唐晓勇老师的名字,很早就听说,不是因为我是个blogger,他也是个blogger,而是因为他,一个学校、一群人成为blogger,一群有近300人参与的深圳南山“教育博客联盟团队”的成立。
清晰记得最初使用的blogdriver那翠绿页面模板上“唐晓勇”老师醒目的名字,还有那一行行书写学生、书写自己、书写梦想的细腻文字,感受到一位青年男教师跟小朋友在一起那种投入、那种师爱洋溢,阅读那篇“回想当年”(http://61.144.246.3/txy/blog/more.asp?name=txy922&id=66),更是感觉一种美、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2004年冬,在顺德召开的全国教育主题网站评选大会上,才有机会跟见到唐老师。那天的分组报告,唐老师分享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如何应用blog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心得,唐老师那份执着、认真的神态,就像是带着你一起去追忆那曾经走过的blog之路、一起去体验那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
本篇数据分析主要是根据唐老师从2004年1月7号到2005年6月28号所记录日志数据199篇,根据原始日志数据,在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两大专题,即 “信息技术整合与语文教学”和 “blog应用探索”。本篇后继专题深入分析与阐述还结合了笔者对唐老师的采访数据,采访方式综合使用了即时交流工具与电话。
“信息技术整合与语文教学”专题的日志篇数共23篇,这23篇中有7篇是记录唐老师自己对整合、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的思考,有6篇是记录自己对于整合应用心得的分享,有7篇是记录参加论坛交流的信息,单纯讨论语文教学有2篇(另外唐老师跟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内容,主要是以读书笔记归纳与网络文章转载为主,有近60篇)。
“blog应用探索”专题的日志数有31篇,这31篇中有12篇是记录体验blog与推广blog的历程,有4篇是记录初期blog应用探索所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有15篇是记录基于blog环境下学校教科研的主题,包括校本培训、读书沙龙、学生叙事等信息。
这两个专题内容在时间尺度上正好是延续的。“信息技术整合与语文教学”出现在唐老师早期的日志中,这也是跟唐老师早期工作相关的核心内容。唐老师担任一些教学管理工作之后,日志内容对于如何引导团队成长的规划设想以及行动记录居多,去浮躁、留真淳、静心阅读、沉淀思想成为生命舞者后期blog记录内容的主旋律。
1.基本信息
姓名:唐晓勇
性别:男
个人网志: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工作单位:四川成都实验小学
现工作单位: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http://www.sznx.com.cn/
入职时间:1992年
现工作岗位: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大队辅导员、教导副主任
2.生命舞者
唐晓勇老师1992开始从职工作,曾在四川成都彭州实验小学任教语文,1999年8月只身来到深圳,投入南山实验学校工作至今。
刚到南山实验学校,唐老师对于技术还是门外汉的角色,但是在书籍、光盘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及早6点晚12点的工作投入时间的努力下,他克服了技术门槛的难关。 短短一年,2000年6月,他所执教的课例《荷花》就获得了“首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交流会”一等奖。2000年12月,他执教网络示范课《颐和园》获得广东省有两千多与会老师代表参加的会议好评,并且此课例还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参加教育部“全国1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选”新型课例展播,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作为推广课播放。
他是生命的舞者,“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有了自己身心的投入。从386SX到486SX、586SX……(计算机)在不断的升级、更换的过程中,我的人生也像在追求电脑升级一样,充满了期待和热望的投入。”
在跨越技术的门槛后,如何基于语文学科教学适切地应用技术,成为唐老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与方向。唐老师利用网络、利用论坛进行集思广益,正是这种基于实践不断的思考和持续的探索,唐老师于2001年被《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聘为特约通讯员、2002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小学语文论坛――小学语文现代技术整合”版主,后来又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聘为版主、被《现代教育报》特约撰稿人、被深圳南山区教科中心聘为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挥洒的汗水带来了收获的果实,2005年唐老师主编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是多年实践探索与思考的结晶。
他是生命的舞者,用充满期待、热望的投入,用艰辛、快乐的付出,坚持在教育的大舞台上尽情地舞蹈;他的满腔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朋友,生命的舞者越来越多,他们彼此欣赏、相互交流,执着在改变着人生!
2004年1月6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那是唐老师生命舞者BLOG书写之旅开始的日子。不到一个月时间, 2004年2月10日,也就是在2004年开学第一周,唐老师就开始推行他的“教育网志联盟行动计划”,用唐老师自己的话说:“教育Blog”是我送给老师们最好的礼物!特别是“Blog”的思想!这种终生学习、主动研究探索的思想!
“教育网志联盟行动计划”,在不到3个月时间,就形成了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群体网志联盟,包括了麒麟部教师网志联盟、麒麟部四(4)班学生群体网、生本实验班网志联盟、中学部教师网志联盟、南头部教师网志联盟、鼎太部教师网志联盟、麒麟幼儿园教师网志联盟、金苗幼儿园教师网志联盟。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和分享,2005年3月,“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探索”被立为省级课题。
唐老师现担任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大队辅导员、教导副主任,这个过程中,唐老师着力进行“新课程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工作,以“社区建队”、“网络建队”为特色,2005年被南山区教育局评为年度“德育先进工作者”,并代表深圳市参加全国大队辅导员工作会议,《加强信息品德教育,让“网络”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大会主题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生命的舞者,为什么总是舞出生命旋律的强音?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课程整合的探索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
当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的语文老师唐晓勇从四川成都彭州踏入深圳这片以“信息技术”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学习信息技术成为无法退却的选择。当通过书籍、学习光盘以及同事同伴的帮助,不到一年时间,唐老师终于跨越了从开机关机到成为行家的技术入门学习难关。
2000年之际,虽然当时技术的教学应用还以做课件为主,但是对唐老师来说,网络的交流功能已经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制作网络示范课《颐和园》课件时,唐老师通过网络搜索到一个名为“颐和园”的网站,进而联系到在北京外研社工作的网站站长陈宇老师,陈宇老师为网络示范课《颐和园》课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素材。这就是网友,在需要的时候,他伸出友谊的双手,支持你,帮助你。
通过唐老师日志关于“信息技术整合与语文教学”专题的日志篇的分布(7篇是记录唐老师自己对整合、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的思考,有6篇是记录自己对于整合应用心得的分享,有7篇是记录参加论坛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到唐老师对于实践、思考、分享、总结等探索学习行为平衡得很好。网络的互联给我们每一个人思想碰撞与延伸都提供了支持。
当花费一个月制作一个公开示范课的课件,唐老师开始反问“这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关注点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运用?再好的资源,再精美的课件,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因为课件、资源的运用而变得高效,那还有必要运用吗?”正是这样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推动了一位探索者不断地向前进,也因为网络,使得探索者的路并非孤单独行,唐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学习、进行交流,比如唐老师日志中收藏的在小语论坛上发表的有关课程整合的精华帖:
[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培训。
[原创]小学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原创]一节网络环境中的口语交际课
再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讨论]教育信息化热中的冷思考!
[推荐]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专集
再比如说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www.nrcce.com/discuz/)跟网友深情小刀、真水无香、冷月听风、ytzhx2004一起讨论“课程整合面临的困境?”。通过“教育在线数码社区”(http://www.eduol.com.cn/web-ia/bbs/list.asp?boardid=39&page=1)跟网友黄利锋、弓长走进、一家三口、baosj、彭州懿康、浪漫一点、Lujinmao、Pinghai、叶子若为、Qever一起讨论“校长懂教育信息化吗?”等等。
游走各大论坛,集思广益,是一些优秀学习者初期快速成长的共同特征。通过论坛,可以打破生活空间的物理边界,去接触一些发展中的前沿话题,去丰富深化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不仅如此,唐老师还不断整理总结自己的心得。总结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比如日志题目为 “网络资源的运用”、“网络资源轻松用”“让数字化资源站点‘活’起来”、 “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阅读’”、“课程整合再思考”等都是基于实践、基于交流的思考升华。
生命的舞者,他也是生活的探索者,他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实践中、在反思中、在交流中舞出生命的旋律……
4.数字学习环境建设的探索
如果说游走各大论坛的能力需要一定时间打磨,才能了解不同论坛特点、主题等,从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论坛和话题,以及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网友。相比较而言,BLOG 使用简单得多,它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数字化的记录本,只要勉强能够打字,你就能够应用它,只要你勤奋坚持,它就是你的终身伴侣,你的网络小窝,你的思想园地。
当在一次课题研讨会上,偶然了解到blog这个工具之后,唐老师便开始他的blog征程,但是他与众多的早期blogger不同,他在自己书写使用一个月后,就着力进行“教育网志联盟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不仅仅是帮助周围的老师、学生、家长申请拥有了各自的blog站点,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充分利用网络互联功能的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在这里,思想的火花开始不断放射,每一个学习者个体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思考的力量。引用这个群体中一位数学老师日志中的话:
“能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的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在“博客”中实现了。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网志”,我们有了更多创作和创造的冲动,甚至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们学会不轻易打发教育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学会将自己怎样行动、怎样思考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讲给同事们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你在“释放”这种所谓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思想,当不经意的交流与碰撞之后,蓦然回首:你会突然发现,你又长大了。”
在blog应用推广的不断探索中,学生应用blog开始多了起来,以下是我从唐老师2005年11月9日中摘录的一名三年级学生周舜柯写的“我与我的快乐成长网志”中的内容:
“拥有了博客,我仿佛又拥有一片全新的天地!
       博客是我与老师、家人、朋友的交流平台。通过博客,大家可以分享我的学习、生活、游戏;也可以给我留言,给我鼓励,给我批评。只要有了博客,我和大家的交流就畅通无阻!
       我烦恼的时候,看一下别人的网站里好玩的、有趣的,可以解解闷;开心的时候,做一点老师的趣味题,会让我更加开心。这些好东西,有时我都会收藏到我的博客里,让游览我网志的朋友们也可以一起拥有!
       有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出差,又可以运用博客的方式来网上对话,比打电话好多了,还省钱呢!……
       一转眼,我接触博客已经有好几年了。在博客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童年悲伤的事、快乐的事、有趣的事,记录下来,长大以后再来回味,再次感受童年的乐趣,那该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客,走进新世界,走进这辽阔的作文大厅,让我们再次感受快乐的心情吧!!!”
另外唐老师还在他日志2005年10月28日日志中链接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地址,如:
流星雨玫瑰花园(胡明月):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humingyue
罗菲容快乐成长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luofr1997
王殿阳成长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wangdianyang2004
陈桂炼学习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chenguilian
冼熙文学习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xianxiwen
马国芳学习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mgf
李文浩快乐学习网志
http://61.144.246.3/txy/blog/xsoblog/blog.asp?name=liwenhao
……

这样一个群体数字化学习环境,不仅使得每一个人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园地,同时用技术架设了彼此交流沟通的通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为今后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珍贵素材。
基于这样的数字化学习交流环境,唐老师结合学校教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展开很多有益活动的探索,比如校本培训方式的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书香校园的读书沙龙的组织等等。进而,blog的应用也不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由教师blog应用、向着班级blog应用、向着学生blog应用、向着家长blog应用不断推进发展,为校园各项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数字环境的交流分享支持。
5.我是一名‘舞者’”
功不唐捐,唐老师的努力不仅使得他的个人网址和南山实验学校“教育网志联盟”获得2004年度全国主题网站评选一等奖,伴随唐老师blog过程,同时也成长了一批分布于互联网络空间blog网友,他们的评述给了唐老师无比的快乐:
“唐老师,有了你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 !你是我写作的动力啊!”(网友 小小包)
唐老师在日志“我是一名‘舞者’”中写到:
“看着身边的朋友海纳阿汤飘逸······,博客伴着她们快乐成长。看着她们的文章变成‘铅字’,那份喜悦无以言表。书写、阅读、分享、交流让她们对教育、对生活、对朋友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她们的这份执着改变着她们的生活。
朋友们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这份快乐历久而弥香。
我常常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舞者’,一名‘快乐的舞者’。虽然知道自己的‘舞姿’并不优美,但我坚持在教育的大舞台上尽情地舞蹈。我用我的满腔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朋友,让他们和我一起舞蹈。渐渐地,和我一起‘舞蹈’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舞姿’也越来越‘美’。我们彼此欣赏、相互交流,原来一起‘舞蹈’的感觉这么好!
我的舞姿并不优美,但我拥有执着,我的这份执着改变着我的人生!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舞蹈’吧!!
6. 后记——阅读为生命奠基
当把以上分析文字发给唐晓勇老师,他跟我在MSN上反复强调说“阅读”,阅读对他重要性,他说“阅读是我再次成长的基石”、“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想提升只有阅读”、“阅读是后继发展的基础”、“阅读是攀登更高峰的基础”、“阅读是我快乐的源泉”……
在我分析的所有案例中,没有去重点分析学习者读了哪些书、转载了哪些文章,因为不同的学习者就内容学习方面,具体选择的学习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阶段成长特征同样是显著的,这就是当学习者在网络上学会使用工具进行交流,不断学习之后,就会进入一种对学习充满热望的状态、如饥似渴的状态,这就是笔者文中所提到三进阶的“内容学习”阶段。这个阶段,虽然不同学习者学习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经由交流、实践,从而在内心产生厚积薄发的成长愿望。
在唐老师的199篇参日志数据中,有62篇是记录阅读信息和转载名人榜样的文章讲座信息。其中阅读涉及到古今中外教育名著,比如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思想的论著《真善美的丰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大学》、李镇西先生的《民主与教育》、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手记《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教师人文读本》、《中国语文教程》、《中国传统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等等。
其中名人榜样记录信息有:窦桂梅的“为生命奠基”演讲录相、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亲密接触”、“朱永新谈教师成长”、“心灵、自然、数字-走近桑新民”、“走近黎加厚教授”、“朱小蔓教育感言”、“陈垣--怎样教书?”、“心理学专家--张厚粲教授”等等。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阅读让生命保持一种清纯,一种活力一种感动。唐晓勇老师不仅自己热爱阅读,同时从其在校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也可以见证到,他像推广“教育网志联盟行动计划”一样在推行他的南山实验学校的“阅读行动计划”……
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不一样,人的生命长短并不只是用时间来度量,更富意义的是思想,思想宽度与深度的延伸发展才是生命组成的色谱,网络能够让我们思想彼此不断地丰富、放射光彩,舞出各自生命的旋律。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去把握你自己,做你自己,去探索,去追求,去成为你自己思想的主人!
做一个生命的舞者吧,舞出你自己的生命旋律!

链接:
1.“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5754.html
2.“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5755.html
3.“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5756.html
4.“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5757.html
5.“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 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575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37:36 | 只看该作者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的行与思
——我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唐晓勇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第10期
唐晓勇,1973年9月生,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分部教导副主任,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报》特约撰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深圳南山区教科中心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
多年来,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先后获得90余项各级奖励,撰写40余篇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辅导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网络》、《广东教研》等刊物上发表,主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参编《网络教研》已出版发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其中主研的6项课题已揭题,并有8项科研成果正式出版发行,并多次应邀在上海、成都、威海,以及深圳宝安、龙岗、南山等地进行讲学。
2003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校园博客群”的实践研究,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国家级课题:《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信息化深度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商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对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却带走了岁月,迈进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大门已有9年的光阴。9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算一段很长的时间,但这9年所给予我的却是一生的财富,它让我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踏上教育信息化大道开始追寻我的梦想。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在教育信息化大道上,我探索,我体验,我收获,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走,在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挑战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l 学技术: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完善自我
1999年8月,怀揣梦想,我踏上了深圳这个开放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当年仅二十六岁的我第一次迈进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大门时,这里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与充满压力。在这以“信息技术”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改革前沿阵地,我突然发现自己数年的积累在瞬间停滞了。此刻,学习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觉醒,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是我接近这些具有超前意识、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决策者,融入这“前沿阵地”梦开始的地方。
面对信息技术我却一窍不通,怎么办?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我便开始埋头苦学Authorware、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应用软件。因为学习信息技术不知道买了多少本书籍,多少张光盘,占去了我多少业余时间。那时,我常常照着书本和光盘一步一步地跟着做,把其他老师的课件源程序拿来反复琢磨,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我很快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克服了技术门槛的难关。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常常会为了课件中的小技巧或者课件中图片色彩搭配不协调而忙到深夜。经过我长时间的精雕细琢,于是就有了《荷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颐和园》(前后修改6次)这样的经典课件。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我无比快乐!因为有了自己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收获。
看到自己的成果是欣慰的,这是我挥洒汗水的结果。学习让我从信息技术的门外汉,变成一个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行家里手。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中,感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体验生命的价值,那是何等的愉悦!
但,我常常想,我花长时间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问题。花了一个月制作的课件就在一节公开课中运用,这样的代价是否太高?因为一张图片的不满意就花长时间去修改,而在课堂中却一闪而过,这样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我们的关注点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运用?再好的资源,再精美的课件,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因为课件、资源的运用而变得高效,那还有必要进行课件资源开发吗?
我想,课件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得怎么样,如何运用?才是我真正需要关注的焦点。
l 用技术:在轻松高效的学习中体验快乐
学习信息技术,走近数字化生命空间,感受着数字时代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把这份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如何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数字时代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开始关注课件、资源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中的运用。
在课件、资源的运用中,我也曾“迷路”。由于技术的先入为主,在教学中我常常优先考虑技术的运用。于是我的课堂常常被技术牵着走,被技术带着兜圈子,在技术的牵引下,我的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学科的本真。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将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那么学科的特点在哪里去了呢?一句话“都是技术惹的祸”。
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中究竟是作何用呢?我想,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推动孩子们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其目的也是让学科课程的学习变得轻松高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学科的特性,要达成的学科目标,然后再想想,技术在完成这些学科任务有何作用,怎样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自己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于是,我开始重新认识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应该如何运用。在备课时,我首先忘掉技术,优先考虑学科的特性和学科的任务,回过头来,再考虑技术的运用。如果因为技术的运用而让我的教学变得更高效,孩子们的学习会更精彩,那就运用,否则就坚决不用。
《圆明园的毁灭》是当年我上得比较成功的一节整合课。在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这一课应该通过怎样的语文活动来完成课程任务。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课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悟、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理解、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又如何让学生的感悟更到位?如何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又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从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广泛搜集资料,将活生生的事实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制作了资源丰富的网页课件,课堂上在学生朗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表象资源的启示下,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学生不仅对国之魁宝了如指掌,而且对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义愤填魇。于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愫油然而生。朗读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把技术真正地运用到课程学习中,让技术真正作用于教学过程,我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更精彩。但,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学科课程服务而已。
l  阅读-书写-思考:在专业提升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自己更多关注课程,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学科底蕴的浅薄。面对未来我怎么办?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成长及团队成长。
2003年末,初次接触Blog,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找寻的进行自主研究的学习平台。在Blog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反思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于是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开始了我的教育Blog之旅。
自从拥有了自己的Blog,我便开始阅读、书写、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的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在Blog上我把自己平时所思考的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Blog,心里便开始有了一种对学习的渴望。五年多来,我已经在自己的Blog上书写10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在Blog中我不断地阅读着、书写着、思考着,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原来,学习竟如此快乐。
2004年1月,我初尝Blog的“味道”后,便开始在学校推动“校园博客群”的实践研究。随着“教师博客联盟”“班级博客联盟”“学生博客联盟”“校际博客联盟”的成立,老师、学生、家长也开始了快乐的博客之旅,在“写-录,思-享,品-学”过程中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5年多来,随着“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专题博客—教研博客—管理博客”几个阶段的发展,博客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的常态,迄今为止学校博客注册用户已达4000余人,有近2000人加入到“教育博客联盟团队”中,在博客上发表日志最多的老师已经超过2000篇。
2005年2月,为推进教育博客的深度运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我在学校推动“教师读书工程”。3年多来,我们在个性阅读、分层阅读、主题阅读、专题研读、经典诵读这些不同形态的阅读中丰富着教师们的专业内涵,完善着老师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身的完整。在年级读书会、科组读书会、课题组读书会、校级读书会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阅读交流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阅读的行列,感受着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变化。3年多来,我们伴着阅读一路走来,温馨而快乐。我们因阅读而美丽,我们因阅读而专业,用书香浸润我们的心灵,做一名有思想、有尊严的老师。
改变需要勇气,坚持需要毅力。回顾这近9年的心路历程,我为自己喝彩!我挥洒了汗水,收获了快乐!
最后以庄秀丽博士在3年前为我写的分析报告:《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教育信息化的故事:
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不一样,人的生命长短并不只是用时间来度量,更富意义的是思想,思想宽度与深度的延伸发展才是生命组成的色谱,网络能够让我们思想彼此不断地丰富、放射光彩,舞出各自生命的旋律。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去把握你自己,做你自己,去探索,去追求,去成为你自己思想的主人!
做一个生命的舞者吧,舞出你自己的生命旋律!(2005.庄秀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38:4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博客运用的实践研究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张鹏  唐晓勇
一、研究基础
从2003年开始,我校率先在国内开展教育博客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不断创新博客运用的模式,赋予博客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以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和国家级课题《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研究》为载体整体推进“校园博客群”的运用研究。近5年来,我们根据师生运用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造、创新博客平台,以确保博客平台运用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科学性,让师生的研究显性化,聚合更多的优质资源,保障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促进共同成长。
在教育博客运用的实践研究中适当借助行政管理力量,充分发挥管理作用,适时、适度地对师生的运用进行“疏导”,“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机结合,把教育博客的运用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联,把教育博客的运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从而促进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为教育博客常态化运用奠定基础。
二、研究目标
以博客为基础建构学校数字化生命环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归属,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新型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质效,在实践探索中研究校园博客的一般运用规律,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1.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学校教研整体水平的提高。以专题教研、科组教研、集体备课、教师阅读、学习资源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学校校本研修有效、有序地开展。重点开展以博客为平台的网络教研,记录研究过程,积累研究成果。同时,建构博客与播客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基于视频的教育研讨活动。
2.通过叙事研究,提高师生的反思力。让教师和学生记录发生在身边鲜活的课程故事促进师生思考。教师的叙事研究重点在于个案跟踪、教学反思,学生的叙事重点是生命叙事、图片叙事、成长故事。
3.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的家校沟通,构建和谐教育。以教育博客为纽带,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重点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对话。各班家委会以博客为管理平台参与班级管理。
4.基于教育博客的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把博客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以“WebQuest”的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通过研究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深度对话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
5.搭建校际沟通桥梁,促进中西部学校发展。以我校博客系统为载体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缔结校际联盟,共同发展。
6.开展数字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把教育博客与学校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运用博客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文档进行管理,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7.博客与简单信息工具运用的结合。用简单工具实现丰富的学与教的过程,把简单信息工具与博客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
8.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管理的实情,不断完善博客系统,力求更安全、更科学。
三、课题研究大事记
n         2003.9 先行教师的实践(自由、随意)
n         2004.1 麒麟分部推动 借助公用平台“博客动力” 关注点:教育叙事、在线学习笔记
n         2004.4 在教育集团各部推动博客的运用
n         2004.9 搭建自主平台(OBLOG免费开源代码) 关注点:班级博客、学生博客、家校沟通,家长的介入,家长的认同
n         2005.1 承担广东省电教馆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开始整体推进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研究
n         2005.3 运用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单元立体教学,博客运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
n         2005.6 运用博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研究过程显性化
n         2005.9 书香校园:儿童阅读 教师阅读
n         2005.10 培训中的启示:“真情留言板” 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儿童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班级的团队建设)
n         2006.2 校本教研(学科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n         2006.6 博客平台转换 建立《教师工作平台》(自行设计、自主开发),运用思路的转变, 横向交流的加强,校际教科研联盟,对深度对话的关注
n         2007.4 申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课题—《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研究》关注博客运用的实效性:深度、广度
n         2007.9 “鸢尾花项目”引入,以“阅读走向实践”为切入点,博客平台为载体,开展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n         2007.12 改版《教师工作平台》,学校数字化管理系统:学校层面信息化的底层支撑,博客的常态运用(行政管理适度介入)
n         2008.3以“集体备课”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化
n         2008.3博客与简单信息工具(在线思维导图、播客、好看簿)的结合运用,弥补博客运用中的不足
n         2008.5开通博客视频,开始进行基于视频课例的校本研修活动
四、研究成果
经过5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校园博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以及北京、上海、苏州、成都、南京、山东淄博、浙江等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在国内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商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搜狐网站》、《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网络》、《中小学电脑报》等媒体和杂志多次对我校教育博客进行专题报道。
(一)博客平台改进:理念、策略的改变
博客平台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载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围绕师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博客系统,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回顾课题的研究历程博客系统经过了几次改版。根据研究需求不断对博客系统进行改进,我们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策略也在不断改进。
对几次改版的分析:
第一版:“博客动力”(公用平台) (时间:2004.1)
早期的运用,面对新的运用方式,教师积极性高,初见成效,这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受速度、交互、自主管理等局限,造成信息共享的缺失,各自为政,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
第二版:自主平台(Oblog免费代码)(时间:2004.9)
整体推动,自主管理,形成良好的运用、研究氛围。但受安全性、横向交流、模块设置、优质信息共享(信息的快速淹没)等局限,阻碍进一步运用、研究。
第三版:教师工作平台(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时间:2006.9)
以“教师工作平台”和“校际网络联盟”的思路,共享优质信息(学校专题与自主专题相结合),整合各种运用,应用范围深入到学科教学中的多个专题、深入到东西部兄弟学校,促进了多个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实施。
    但由于数据库的局限、数字化管理功能的不完善,学生模块的缺失等因素,影响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第四版:新版教师工作平台(测试中)(时间:2008.1)
综合前期各阶段平台运用的优势,把博客作为学校信息化底层支撑,建构新型的学校数字化管理系统,把管理与运用有效结合,把技术运用向课程、向学科、向师生发展逐步深入,为课题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奠定“物质”基础,在研究运用中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根据研究需求不断改进博客系统,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探索出基于博客的多种运用模式
我校“校园博客”经历了“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专题博客—教研博客—管理博客”等几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运用的深入,我们不断赋予博客新的内涵,不断创新博客运用的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专题研究、学生成长、家校沟通、校际联盟、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博客作用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博客改变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为促进师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博客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自主平台。在实践运用中老师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教育博客对自身的促进,很多老师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博客。大家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博客中书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一种习惯,可以说博客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在近5年的博客之旅中,许多老师在博客中撰写了大量的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形成了多个鲜活的课程案例。多个老师的博客在评比中获奖,文章在各级杂志上发表。
1.博客: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叶澜教授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主体意识觉醒,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也只有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生命才有意义,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在博客中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博客,心里便开始有了一种对学习的渴望。博客唤醒了老师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案例1]:教师感言
      能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的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在“博客”中实现了。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博客”,我们有了更多创作和创造的冲动,甚至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们学会不轻易打发教育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学会将自己怎样行动、怎样思考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讲给同事们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你在“释放”这种所谓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思想,当不经意的交流与碰撞之后,蓦然回首:你会突然发现,你又长大了。(数学老师:战利)
怀着一颗好奇心,在博客上流连,申请一方属于自己的免费空间,置身于梦幻秋天的背景下,设置自己喜欢的几个栏目,于是我便拥有了博客。当我学会第一次往博客中添加文章的时候,兴奋得无法入眠。我想:平素与网络无缘的我也终于拥有了一个网上家园。一个可以让我任意挥洒激情、记录人生轨迹的网上家园。感谢博客给我一块自由的空间,让我自由展翅飞翔!漫漫教学路,博客伴我行。(语文老师)
五年多来,老师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大量的主题日志,最高的发表了2000多篇。在博客中大家不断地阅读着、书写着,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学习竟如此快乐。
2.博客: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在与博客“亲密接触”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但在最初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以及浏览“东行记”“惟存博客”等著名博客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试着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面“写-录,思-享,品-学”,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博客里写作已经逐渐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让大家慢慢学会思考。
    经过自己的努力,很多老师的博客开始受到国内教育同仁的关注。于是,大家便开始关注自己学习的质量。在此后的学习中,很多教师不再一味地追求学习的速度,而更注重自己学习的质量。
    [案例2]:
付亚莉老师是一位工作10多年的“老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面对教育她曾经感到迷茫。自从拥有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后,她便开始写作,在不断的书写中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信”。书写让她更加关注教育,关注自己的心灵。在她近5年的“博客之旅”中,书写了40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从此她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做教师的快乐!
(付亚莉老师的博客:①http://61.144.246.33/txy/blog/blog.asp?name=fyl
粱宝清是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英语老师,她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但面对网络她却总有一种“排斥感”。在实践中很不愿意运用网络来开展教学活动。我校开展“校园博客”的课题研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也不接受博客,总认为用网络开展教学是“不勿正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当周围的老师都在眉飞色舞地谈论博客所带来的变化时,梁老师也慢慢受到感染并开始运用博客开展教学活动。在运用中梁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博客所带来的快乐,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博客。如今,梁老师的博客已经成为热门博客出现在“博客推荐栏”中。
(梁宝清老师的博客:①http://61.144.246.33/txy/blog/blog.asp?name=lbq
3.博客:在交流分享中成长
由于博客具备 “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BLOG ,都是跳动着的一颗生命,是闪烁着的一束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庄秀丽语)。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是一帮志同道合者,一帮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教育人,在“一路前行”! 因为志愿,因为相信,我们主动努力、认真去做,我们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样做出来才有品位和质量。
在我校“校园博客”的研究中,我们着力推动“博客联盟”的建设, 经过努力,已有近两千人加入到我们的“教育博客联盟团队”中来。在这个Blog学习共同体中有一线老师、有学生、有家长,还有高校的专家教授,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4.博客:在专业阅读中不断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本课题能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的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在继续推进教师叙事与反思的研究同时,着力推动教师阅读,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专业阅读的推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个性阅读、分层阅读、主题阅读、专题研读、经典诵读这些不同形态的阅读不断丰富着教师们的专业内涵,完善老师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身的完整。通过在年级读书会、科组读书会、课题组读书会、校级读书会,现实与虚拟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阅读交流中,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阅读的行列,感受着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变化。
读书沙龙精彩片段:
2007年12月28日,德育主题读书沙龙经过一学期的准备正式开始了。这是一次以“研读”为切入点的读书沙龙。20多位老师一起阅读了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女士主编的《情感德育论》、《幸福德育论》、《希望德育论》、《生命德育论》四本德育论著。5人一组同读一本书,经过几轮小组头脑风暴,最后由8名教师进行全校交流。老师们精彩的语段,激情的交流赢得了全体教师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心与心的沟通,更是是心与心的碰撞。此时,浓浓的书香溢满整个会场,那一句句充满智慧的阅读感言浸润着每个老师的心田,历久而弥香。杨征老师说:相信孩子,学会耐心等待。赏识、激励、期待、参与,在赏识期待中,给孩子更多的参与机会,孩子就会快乐地成长。这一过程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感悟生命的过程。王剑宜老师说:作为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收获是幸福,拥有是幸福,但幸福不是单一的色调,也不是单一的味道,幸福是七色镶嵌的美丽彩虹,是五味俱全的上等佳肴!因此,付出也是幸福,艰辛也是幸福,眼泪也是幸福,痛苦也是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吧!创造幸福的教育,收获美丽的圣花!虞佳丽老师说:等待一个更好的生活,期盼一个更好的存在,追求更高的善和美好,这就是教育必须守护的目的。
在教师专业阅读活动中,让教师通过书写提升阅读思考的质量,通过基于博客平台的深度交流分享彼此的读书感受,聚合彼此的阅读智慧。
(2)教学研究的管理平台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博客作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在博客中老师给学生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实时讨论交流的方式。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网上学习。
[案例3]:课前预习
郑中春老师运用博客开展教学工作,她更关注在博客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博客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前学习活动。
我的博客是一个网络化学习平台,为了实现和学生的实时沟通,上好每一节课,我都会在学习之前布置预习。以往的预习,要求比较空泛,内容比较单调。多数只是让学生提前多读读大课文,最多认认生字等。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欲望,也没有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从有了博客,我可以实现课前预习的综合功能。
1.资料呈现:我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大单元学习,即根据教材内容所写内容,实现重新组合。把内容相近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重新确定主题。如本学期我们把写祖国风光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重新定为《祖国山水美如画》;把历史文化的文章重新整合,定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把写动物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取名叫《动物快乐大本营》;把写植物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叫《植物世界面面观》;把写世界风光的美文整合在一起,统称《天下奇观》。于是每一单元学习之前,都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于是我便把于课文相关的资料陈列出来,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前拓展阅读,方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前,我便把中国上古时代地神话故事往博客上陈列出来,让他们提前阅读。在博客上出示这样的预习提示:中国上古时代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神话传说你听说过吗?赶快读一读吧?或者自己去查一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爸爸妈妈听,明天来到学校再讲给老师听。
2.网站链接:还是以神话故事为例,我陈列的神话故事毕竟有限,于是为了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会把精彩的神话故事网址链接到我的博客上,学生只要轻轻点击,就可以实现网络阅读。避免了学生在网上搜索的盲目性。如: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node_1806.htm
3.预习要点:另外我会通过博客把学生预习课文的要求发到网络上,学生看到就会按要求回复于我。如我在上《中国古代文化》单元时,第一篇精讲课文是《孔子拜师》,我便在博客上提了如下预习要求:熟读课文,问问爸爸妈妈孔子是谁?他的老师又是谁呢?上网搜索关于孔子和孟子的生平,收集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回复到老师博客上。孔子和老子都是一代宗师,他们写下了教育的千古名言,你知道哪些呢?结果同学们在我上课之前,到处去搜索阅读关于孔子和老子的故事,回复的帖子也让我大开眼界,有许多故事是我所不知道的。这些知识单靠读读课文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只是把课文当成一个点,语文课前的预习和课中课后的拓展才是由课文走出的一个个不同层次的面。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由点及面,时间长了能不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面吗?学生逐步养成了博览群书,跨学科学习的好习惯。大大提高了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郑老师巧妙地运用博客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进一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案例4]:课堂探究互动学习
   
朱静老师也创造性的运用博客开展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在博客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性互动学习。
课堂中,我通常采用一带多的形式授课。即以课文为载体,精讲一篇,带出多篇阅读。把课型分为精讲—泛读—浏览。在浏览略读课中,我会在课中合理利用博客适时把学习的重点问题提交上去,让学生在阅读中碰撞,在合作中解疑,在博客交流中提升。比如在学习《名人故事》单元时,第一课时精讲《孔子拜师》后,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通过读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的品质,并在阅读中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是泛读课文,我把学习要求提交到博客上,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让学生在博客上进行讨论,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合作解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博客上回复。几篇文章的学习就这样在一节中完成了,这充分体现了网络学习的高效益。
这是我放在博客上的学习表格。
课题
名人
故事内容
好词好句
读后感受
灰雀
小摄影师
奇怪的大石头
我不能失信
孔子拜师
成功之路

朱老师以问题为纽带,组织学生在博客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班级管理的自主平台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是依靠几个班干部和个别健谈的孩子。大部分学生坐等观望,尤其是班级中的中等或内向的学生。怎样唤醒孩子们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这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博客的运用为班级管理开辟了新的渠道。我校很多班主任建立了“班级博客”,运用博客进行班级的建设与管理。让学生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让所有孩子都有话语权。这样,学生的民主意识在互动交流中逐步得到培养。
[案例5]:班级的凝聚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张思浩老师为班级专门开辟了一个班级博客:“童年的足迹”,说起这个班级博客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随着博客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到这里来逛逛,班级博客已经成为我和孩子们交流的乐园。一天下午,我看着原来的班级博客的名字“麒麟部四年级二班班级博客”总感觉有些扎眼。记得特级教师李镇西也曾给自己的班级起过很好听的名字,于是我打算让孩子们自己为班级取个有创意的名字。就这样,我在班级的博客上发了一个题为“为班级博客取个好名字”的日志(http://61.144.246.33/txy/blog/more.asp?name=qlse&id=9902):“哎,我们班级博客都创建这么久了,还没有一个好名字,大家谁有好主意?我们一起来为班级博客取个好听的名字吧!”于是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两天时间这个日志访问量就达到了1000多次。很多朋友、家长,还有同事也参与进来讨论了。
   学生经过思考提交了很多的名字和口号:先锋班级、快乐城堡、快乐学习天地、缤纷学习天地、浩瀚的天地、快乐小城堡、快乐大家庭、书的王国、童年的足迹、只有幸福的乐园、畅所欲言、敞开你的心扉等等。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个班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感到在这里是快乐的,这里有很多的知识吸引着他们,他们有着充分的言论自由。再看看他们给出的口号:与书籍把臂同游,和知识畅游世界;学习是最重要的;童年的梦园,书籍的世界;书籍与人为朋,五(2)与人为友;书籍的家园,知识的海洋;轻松上课、快乐生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他们也把学习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最后在众多的建议中我们确定了自己的班级博客名:童年的足迹。我们的班级理念:邀书籍携臂同游,伴知识畅游世界。
   这样的名字和班级理念,能否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呢?在随后的一个题为“我们的班级博客名字改完了”的帖子中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感到很满意的:
这个名字的确起得很好呀!大家加油干吧!争取让我们这个改了新名的博客登上“高峰”!(郑培鑫发表评论于2006-10-28 19:02:11)
名字取的真好!让我们把班级博客做真正的好起来、名副其实吧!(伍维发表评论于2006-10-29 10:16:20)
通过在班级博客中的“起名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意识,他们为自己能在这样的班级中生活而感到自豪。
运用博客的开放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学生感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学生“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
很多教师运用博客进行班级信息发布、激励学生、开展主题班队会、学生资料管理等。崔国秀老师在她发表文章中的一段话道出了用班级博客进行班级管理的真谛:通过网络化班级管理,我深刻感到网络推动了学校办公自动化的进程,把班主任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时间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说网络班级管理是放飞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是育人工作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一大途径。
(4)家校沟通的情感桥梁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可以说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教育。而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请家长来学校、家访活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而博客跨时空的优势给传统家校沟通有力地补充。
[案例6]:
周苑青老师是一名工作不久新教师,但她的工作很快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这一切得益于博客。周老师坚持运用博客开展家校教学互动,学生和家长都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BLOG,使我的教学工作如虎添翼,并取得显著成效。辛勤的付出换来了我所期待的回报。爱上我的博客,爱上我的英语课的孩子们多了起来。上课时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朗朗的读书声,他们见到我时的欣喜表情和热情拥抱,让我快乐无比。家长们纷纷打来电话报喜讯,二(3)班黄跃的妈妈说:“周老师,您真有办法,我儿子一年级时最不愿意学英语。现在您来了后,他经常听写拿满分。而且有几个晚上为了准备第二天的听写直到十一点后才肯睡觉。”2(4)班丁伊妈妈说:“周老师,我女儿每天回来都跟我说英语课有趣的事情,她变得爱积极发言了。”2(1)班的陈雪姿妈妈在博客上留言说:“周老师,您的付出,我们家长都看在眼里,很庆幸孩子能碰到您。”2(3)班王殿阳妈妈在博客上说:“周老师您好!孩子越来越喜欢你,也越来越喜欢你的课,我们作为家长非常高兴,通过博客也可以了解你,你的留作业方式,作文大王和英语宝贝的评选,我觉得很有创意,你是一名很有才华并且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我为我的孩子能够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自豪!”2(3)班陈佳爸爸留言说:“周老师,您好!读了您的文章和博客,很有感触:教育无常法,用心,用爱,宽松的环境,孩子的潜能真的很大。”
家长们欣喜而至诚至真的留言告诉我:是博客,在创造了教学新观念的同时,也创造了师生间的默契,更升华了我自己的能力。
[案例7]:博客—家校沟通的心桥
刘晓蓓老师也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对班级管理以及与家长沟通交流没有经验。但她坚持通过在博客中给学生和家长写信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和家长打交道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稍微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发生误会。
我利用博客给家长写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每封信的侧重点都不同,基本上是针对某一个时期,班级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教学的重点而写的。在第二封信中,我主要向家长们介绍了开学初教学方面的重点,介绍了一下“八岁能读会写”的实验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家长们配合的地方。信发出去以后,家长们纷纷阅读,有些还进行了回复。有家长在回复中说:“刘老师:您好!由于出差刚回到深圳,昨天才见到您,但看着您不停的忙碌着,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听着您的嗓音都有点哑了,我不由得感触很深,在此只能向您道声"您辛苦了!今天刚看到您这封对工作充满信心,对孩子充满爱心的信,作为家长,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放心,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们茁壮成长,出类拔翠而努力!  ”家长们非常喜欢这种沟通方式,回复说:“  刘老师,你好!非常谢谢您在百忙中给我们回信,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上小学了既是开心也很紧张,所以总想在工作之余尽力帮助孩子,同时我儿子也很开心,他也很有兴趣学习,每天放学回来也会及时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学习。”。
通过一封又一封的信,我感到家长和我的心贴进了,对我的工作更理解了,相处起来也愉快多了。真的非常感谢博客这座心桥,把我的工作变得更舒心更开心了。
    从周老师和刘老师的行动可以看出,她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通过博客平台,家长们能及时了解到了老师工作的艰辛,从而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因为有了彼此的理解,家庭教育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
5)专题研究的管理平台
博客为学生专题研究搭建了新“舞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空间。把博客作为专题研究的管理平台,通过博客记录专题研究实施的全过程,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博客平台让专题研究活动的过程更为开放,它让学习者和研究者能及时了解到课程实施的状况,通过适时的评价反思,及时调整研究策略,让研究活动更有实效。
博客是一个“对话”的平台,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博客进行多向对话,通过彼此之间的及时交流,分享研究活动的经验,在深度对话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在实践中,我校很多老师在学校博客平台上开辟“专题研究博客“,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学生在”专题博客”中开展研究活动。
[案例8]:可怕的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调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一课。这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并进行统计,让学生学会怎样制作统计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了很多超出数学学科的问题,如,白色污染的危害是什么?垃圾是怎样处理的?我想了解白色垃圾的处理过程是怎样的?社会上对“白色垃圾”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吗?塑料带为什么埋在土里五百年都不会化?……老师抓住这次契机,在学校博客平台上建立“白色污染调查研究专题博客”开展了一次《可怕的白色污染》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白色污染的概念、形成及其危害。然后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小组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有的走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有的拿着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白色污染状况,还有的到商场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的宣传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师生利用“白色污染调查研究专题博客”的互动功能,通过多向对话,及时交流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报刊、主题报告、活动日记等形式呈现出来并发布到学习平台中供学习伙伴分享。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真正危害,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精神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博客平台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研究的主体,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用博客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地管理,让学习者的总结反思建立在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的基础上,这为进一步提升专题研究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6)校际联盟—东西部牵手共成长
我校加入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此项目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东西部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项目实施中,我们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的几所学校围绕共同的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共同体验着合作过程的快乐,在远程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在整个项目的实施中始终以“博客平台”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第一阶段活动“鸿雁传书真情悠悠”中,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校学生在“博客平台”上满怀期待地发出了自己的求友信。看到远方朋友的书信,犹如听到来自千里以外亲人的呼唤,甘肃的孩子们马上热烈回应,孩子们通过电子书信相互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自己的家庭成员、当地的风景名胜和风土人情等,更为重要的是还相互留下了电子邮箱或者QQ等联系方式,一对一有的甚至是一对多结成手拉手伙伴关系。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参与态度,内心时时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只要一想到远隔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朋友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自己,心里总是充满了甜蜜。双方孩子通过电子邮件、教师工作平台、QQ,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项目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顺应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比如采用孩子们喜欢的PK赛形式,选择他们热衷的话题,视频交流给他们面对面的感觉,呈现方式不管是小报还是电脑绘画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我校丁璐雅这样描述两地学生共读儿童文学的情景:“当听到要把我们批注的书寄给解放路小学六(1)班的手拉手伙伴时,大家都开心地在教室里又蹦又跳,兴奋极了。看,同学们都批注得非常认真仔细,就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动起笔来。我们用各色的笔认真地圈点勾划,三言两语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我手拉手的朋友赫亚荣开心地跟我说,他们接到书、信和读后感时十分高兴,满教室欢呼雀跃。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讲台上涌,喊道:‘有没有我的?’”
第二阶段活动两地共同描绘“我心目中的爱生学校”中,孩子们通过“博客平台”,自觉参与讨论,对“我喜欢的学校”进行了精心描绘和大胆的设计,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视频座谈会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回顾教过自己的老师,正在教自己的老师感人事例,憧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大家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心目中的老师是年轻貌美的女老师,英俊潇洒的男老师;理解、宽容、赏识自己的老师;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课余时间与自己一起活动的老师;更喜欢那些富有爱心,讲究教育教学艺术,公平公正而充满活动力的老师。
    第三阶段活动两地共读儿童文学中,更是把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首先是老师们就如何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达成共识。我校的老师们把自己的阅读推荐课、指导课和交流课的教案、课例、心得通过网络传送给甘肃的老师。老师们相互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既减轻了备课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们把圈点勾划,认真批注的名著寄给手拉手的伙伴,相互鼓励,相互点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就以我们共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为例:我校老师根据阅读课的三种类型组织学生共同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书时,指导学生圈点勾划,批注式阅读,深入交流之后写出读书笔记。然后将读书笔记夹在书中邮寄给手拉手班级。对方的手拉手学生收到书和读书笔记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和交流,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和批注,写出读书笔记邮寄回来。与此同时,双方的学生还把他们的读书成果以回贴的形式发到“博客平台”老师的主页上,他们阅读小伙伴的读后感,与小伙伴在网上或用书信讨论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体会。就像我校柴老师在给甘肃王彩琴老师的留言中写的那样:“我们的学生网上读之欢呼雀跃,现在见之欣喜若狂。他们捧读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写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再次与自己的同题作文对照,找出不足,进行了修改。”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孩子们平均每人阅读书籍五本以上,最多的竟达到十五本。数量还在其次,主要是通过交流学习,孩子们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以博客平台为载体的校际联盟活动,促进了东西部师生的共同成长。
7)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告诫我们,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应从人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这是个体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教育应以网络为背景,以网络为手段,以网络学习为人的一种学习方式,去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身的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强化和完善自主意识。
随着我校“校园博客”研究的深入,学生也踊跃参与到博客行动中来,纷纷建立个人博客,并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博客。博客成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电子档案袋”,是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摇篮。
[案例9]:周瞬柯快乐成长网志
周瞬柯是一名三年级的小男孩,别看他才三年级,他用博客来学习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了。他把他的博客经营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可以说他是我们学校出名的“博客明星”,很多学生都很崇拜他,包括高年级的孩子。近两年来,周瞬柯同学坚持在他的博客中书写自己的学习故事、数学日记等,他的作品也多次发表或获奖。博客给他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让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周瞬柯的成长离不开她妈妈的支持:
Blog对我并不陌生,而第一次接触教育Blog却是缘于儿子对Blog的热情和期盼!
记得当时儿子回家给我推荐朱老师网志时说的一句话:妈妈,朱老师的网志可美了,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我也要搭建一个属于我的王国!说干就干,从给网志取名、到注册,一气呵成!“周舜柯快乐成长网志”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阅读各科老师的教育Blog,达到了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复习、巩固、拓展的良好效果!
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童年趣事,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成功,有无数次的欢笑和泪水,这些都记录在儿子的快乐成长网志中!一个有趣的游戏,一首动听的歌曲,通过Blog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
就这样,儿子在快乐成长网志中快乐地成长起来!
一位家长的留言道出了学生博客的魅力:博客对于孩子来说,可以真实的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从初学的稚嫩,到慢慢能写简单的句子,从词句不通的几个句子,到文笔流畅的文章,从对网络茫然不知,到能够自己经营自己的博客,等到孩子长大了、毕业了,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每一步,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博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学习活动从枯燥、乏味、被动变得富有生气、积极自主。同时,也让学生慢慢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关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三)近年来课题研究的获奖及论文发表情况
(三)成果影响及获奖、论文发表情况
(1)成果影响
我校从2003年开始,便率先在国内开展教育博客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颇具影响,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以及北京、上海、苏州、成都、南京、山东淄博、浙江等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商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搜狐网站》、《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网络》、《中小学电脑报》等媒体和杂志多次对我校教育博客进行专题报道,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内各级比赛中获奖。同时,我校教育博客的研究成果在深圳南山、宝安、龙岗以及省外等多个地区和学校进行推广,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媒体报道
l         《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深圳网事》2006年5月27日刊登《我9岁,博龄3年》 作者:胡明月 (并对我校博客主持人唐晓勇进行专访)
l         《深圳商报》2006年5月28日版 《八岁能读会写小小博客真“酷”——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开放博客系统,浏览量突破一千万》
l         《晶报》2006年9月11日刊登《一个人与一个教育博客群——访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
l         《中小学电脑报》2007年7月30日刊登我校学生作品《常来我家“坐坐”》 作者:杨环 点评:唐晓勇老师
(2)获奖及论文发表情况
n         《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平台》 王奇 “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主题特色网站评选”一等奖;“2004年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网站一等奖。
n         朱静、唐晓勇的个人博客分别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主题特色网站评选”一等奖。
n         梁宝清老师的个人博客荣获广东省博客评比二等奖。
n         郑菊珊老师的个人博客荣获广东省博客评比三等奖。
n         唐晓勇论文《搭建自主研究平台在阅读、书写中成长——我的教育Blog之旅 》,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征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n         2006年6月唐晓勇老师在在《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CB030256)研究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优秀科研人员”。
n         2006年6月唐晓勇、张思浩、傅亚利老师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探索》在在《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CB030256)总课题组终期结题成果评选中评为一等奖。
n         《基于教育博客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唐晓勇《信息技术教育》2005第8期
n         《我的博客情结》 周苑青 《信息技术教育》2005第8期
n         《走出整合的困境》唐晓勇《信息技术教育》2006第2期
n         《基于网络的学科课程主题探究活动》 唐晓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第8期
n         《基于网络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唐晓勇 张桂萍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6.4
n         《教育虚拟社区》唐晓勇《现代教育报》2005.5.25
n         《我用博客管理班级》 崔国秀 《现代教育报》2005.10.12
n         《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王艳 《网络科技时代》2006第4期
n         《含羞草的故事》 付亚莉 《网络科技时代》2006第2期
n         《“一株紫丁香”教学与反思》  付亚莉 《小学语文案例研究》2005.7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1月26日 《创新少先队工作》 作者:唐晓勇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3月2日 《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阅读》 作者:唐晓勇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4月13日 《整合面临哪些困境》 作者:唐晓勇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4月20日 《整合面临哪些困境(续)》 作者:唐晓勇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5月25日 《建设教育虚拟社区》 作者:唐晓勇
n         《现代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 《我用博客管理班级》 作者:崔国秀
n         《教案教例》2005年10月上旬刊 《培养问题意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作者:傅亚利
n         《学校品牌》2006年1-2月号 《其实爱很简单》 作者:傅亚利
n         《网络科技时代》2006年12月版《组织比赛》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虞佳丽
n         《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2月10日版《心桥——家校沟通的几点探索》作者:朱静
n         《现代教育报》2007年4月25日刊登《透视教育博客的“繁荣”》 作者:唐晓勇
n         《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11月版 《当头棒喝  将计就计》 作者:王艳
n         
(3)项目立项及揭题情况
l         2003年12月30日经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唐晓勇同志申报的课题《虚拟教研: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人成长的实践与探索》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
l         2006年6月子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经《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CB030256)总课题组终期结题成果鉴定为一等奖。课题负责人:唐晓勇
l         2007年5月唐晓勇同志申报的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名称: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研究。
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本项目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探索出更多操作性强的教育博客运用模式,为推动师生开展基于网络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42:07 | 只看该作者
基于网络环境中儿童公民
技能培养的实践研究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课题组
张桂萍  唐晓勇
一、 问题与假设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触及到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媒体的重要载体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因此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
国内儿童网络运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16日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位居世界第一。调查统计,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年龄日趋低龄化,目前我国10岁以下网民比例从2008年的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实际人数还要多>。①
2009年8月18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等单位在京共同发布《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约8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②
互联网已成为少年儿童学习、娱乐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它对少年儿童的学习产生了积极效应,网络使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愉悦性大大加强。同时,网络因其开放性满足了少年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少年儿童还可以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和好奇心。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在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游戏的增多,使得一些青少年玩物丧志,不分昼夜地打游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伪科学、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泛滥,给接触网络的孩子造成极大的误导,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虚拟社区的泛滥与管理不规范,使得一些青少年,不负责任地乱发帖子,谩骂攻击他人,传播不良信息……
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和2007年两次进行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③从《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上网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另外,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网瘾用户”偏爱“网络游戏”以及成人化题材的节目,对家长的限制行为更多的作出叛逆反应,对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更弱。目前,中国卫生部已经把“网络成瘾”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教授劳凯声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⑤

因此,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迎接和回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培养文明网络公民成为当务之急。
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运用引发的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北京部)2005年起开展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影响最大,研究最深入。该项研究主要从“学校层面适应信息时代的、全方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学校层面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在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整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实验校教师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学生健康、安全地应用信息技术”。⑥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着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更多地从“道德层面”进行研究,对公民意识、公民技能等领域涉及较少。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非常关注网络公民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有严格的规定。从法律法规上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条戒律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和十条戒律。
十条戒律是:
(1)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
(4)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
(6)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
(7)你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9)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10)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是:
(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
(2)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
(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
规范的制度与法规对青少年上网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⑦
我们的现状:
从南山区的现状看,南山区提出了“南山区德育十大行动”,其中“绿色上网”作为十大行动中的重要举措在区内各学校开展相关活动。⑧
从学校看,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运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运用网络学习、娱乐成为普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之间运用网络开展讨论与交流已成为常态。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率为100%(其中接驳互联网约98%),学生建立个人博客的比例为75%,95%的班级运用班级博客、班级QQ群来进行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目前,我们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有6个,这些课题大都主要针对学科教学,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对公民教育有所涉猎,但还是比较片面。
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中儿童公民技能培养”的研究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内在需求。
2.研究目的
1.研究探索儿童网络环境中情绪、情感发展与公民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中培养儿童民主意识、合作商讨、尊重他人等公民技能的方法与策略。
3.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中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规律及网络环境对儿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的作用。
3.研究意义1.本选题是网络环境下儿童公民技能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研究涉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人际交往、独立健康人格及在网络环境中儿童的自我认识与成长,是新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国内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普及带来的儿童情绪、情感对认知行为促进的研究尚不足,关于网络环境中儿童公民技能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开展网络环境下儿童的公民技能培养研究,一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二是借助网络,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能力,使之成为促进儿童人格、个性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干预方式。
3.南山实验学校的前期实验成果为课题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实证资源,课题的研究有可能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其他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和建议。4.研究内容
1.网络虚拟社区对儿童责任感的影响及促进研究。
2.远程协作学习活动与儿童合作、协商等公民技能的培养。
3.班级博客、班级QQ群、学科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尊重他人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研究。
4.网络环境下的家校沟通对儿童公民养成教育的影响。
5.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中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在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方面少有涉猎,本课题力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较为全面地研究网络环境中儿童公民技能的养成。
本课题研究与学科课程教学及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力求促进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研究的实效性。从研究形式上,我们采取多个小课题为切入点,整体推进课题的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将与学校其他课题有效统整,同步研究,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以“系统观”的角度来进行整合研究。
二、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学校行政领导、教研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及技术开发人员组成课题组,发挥各领域的专业优势,协同攻关,开展课题研究。
l  教育叙事报告法。这是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参与研究者要围绕儿童公民技能培养话题连续地撰写教育故事,忠实地记录,认真反思。
l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促进研究的实效性。
l  头脑风暴法。课题组成员利用网络平台,共享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和现实的交流,及时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同时,对研究发现进行集体反思,见仁见智。
l  调查研究法。我们将跟踪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网络虚拟社区对儿童公民技能培养影响所发挥作用的调查研究等。力求以量化的方式,科学的数据、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l  文献研究法。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尽量少走弯路,为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9.2-2009.8。围绕研究目标、内容通过文献检索,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参照,确定研究范围,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9.9-2010.8。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实证性研究,撰写若干方面的阶段性报告,提升研究质效。
第三阶段,2010.9-2011.8。优化学习资源环境,扩大研究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
第四阶段,2011.9-2011.11。经验总结、成果推广。
3.保障条件
课题组成员学科配套,包括心理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富于创新开拓精神,大多数获得过省市以上的教学科研奖,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本课题研究将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因此从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和资金时间上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条件。
我校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较完备的技术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开发人员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在软硬件和人力资源上为实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我校的课题研究多年来得到来自区科技局、区教育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充分支持,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本课题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有稳定的研究队伍,有坚实的专业引领,有必要的条件保障,有明确的研究目标、预期结果和前期探索的积累,因此本校能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张桂萍,部长,独立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低年级儿童游艺化科普教学设计与体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主研工作,10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有很强的课题研究和组织能力,擅长于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学校社团等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张祖志,副部长,广东省名教师培养对象,参与省级课题《低年级儿童游艺化科普教学设计与体验》主研工作,多篇论文在省、国家级刊物中发表。多次在国内科技教育、校本教研等主题研讨会上发言,并多次被邀请到区内兄弟学校进行讲学。
刘虹,教导主任,“微软携手助学支教行动”主讲教师,多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擅长于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与研究工作。
唐晓勇,南山实验学校信息科研中心主任兼麒麟小学部德育主任、深圳十佳青年教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兼职教研员、深圳南山区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现代教育报》特约撰稿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人教社小学语文论坛》版主。参与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国家级课题《教育博客的实效性研究》。60多篇研究文章在《中国电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报》《辅导员杂志》《中国教育网络》等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应邀在深圳及国内学校讲学。
王剑宜,南山实验学校信息科研中心副主任,参与“8岁儿童能读会写”实验研究,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多次在市、省、国家各级比赛中获奖。
朱静,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参与《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教育博客的实效性研究》课题主研工作,多篇论文发表。
张思浩,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科研先进个人,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多次应邀参与讲学活动,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参与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教育博客的实效性研究》的主研工作,并撰写课题实施报告。
付亚莉,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的主研工作并参与课题工作报告的撰写工作。
张璐璐,研究生毕业,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其他研究教师都具有扎实的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并积极参与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实践运用。
三、分析与讨论
我们的课题研究坚持立足于校本研究基础上,并广泛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提升和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研究需求将聘请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行政管理专家、教研人员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领。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对儿童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课题成效将“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假如能够“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于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杜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中儿童公民技能的培养具有“隐性化”特点,现有的评价方式很难确认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如何让“隐性化”的“知识”“显性化”这是我们课题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进行,确保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参考资料:
1.  《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
3.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4.  《中国网络成瘾青少年年龄偏低极端性个案较多》.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it/news/2009/10-10/1902733.shtml
5.  《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劳凯声
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nrcce.com/news.htm
7.  《慎独 自律 规范-论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建设》. 冯丰收
8.  《南山区德育“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南山区教育局基教科
9.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李幼穗
10. 《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 刘守旗
11. 《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42:42 | 只看该作者
唐老师和他的“蚂蚁特工队”
深甘两地教师远程合作教学 唐晓勇全球创新教师大赛获奖
晶报记者 王小欢
《晶报》http://jb.sznews.com/html/2009-11/19/content_855605.htm
  唐晓勇在比赛中用于展示教学过程的公仔
  唐晓勇指导南山实验学校学生进行实验
  甘肃的学生们一起研究蚂蚁的行为

       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与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红旗街小学的5个班学生历时3个月,共同对蚂蚁的行为进行研究,合著电子书《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
      日前,项目设计老师之一、南山实验学校老师唐晓勇凭借该项目参加在巴西举行的“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两地成功利用远程合作教学获得专家认可,获评“最佳合作奖”第三名。这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
  全球教师的创新“奥赛”
     刚从巴西归来的唐晓勇回忆参赛过程时略感遗憾,“可惜我英语不好,答辩时翻译没能完全传达我的意思,否则肯定能拿冠军。”
  本届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于11月3日-7日在巴西举行,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唐晓勇说:“这是教师大赛中的奥赛”。来自全球69个国家的110名教师参赛,经过两轮的评选、展示、答辩等环节,最终仅12人有机会获奖。
         中国派出两名代表老师参赛,除了唐晓勇,还有广西南宁市的庞彩霞。最终,唐晓勇老师的参赛作品《蚂蚁行为探究》获得“最佳合作奖”第三名。
         唐老师感叹这次获奖的不易。“合作教学在西方学校是常用手段,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大多停留在单一传授模式,经验缺乏。前几届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专业类奖项几乎全部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囊括,这次获奖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证明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取得成果的认可。”
  两地老师共同设计
  《蚂蚁行为探究》是南山实验学校的唐晓勇老师与对口扶持学校——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的陈晓利、解放路小学的杨华共同设计的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因为学生特别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所以我们在昆虫中选了蚂蚁,并设定为研究蚂蚁的衣食住行。”
      回到各自学校后,三位老师开始搜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果收到的问题多达500多个。在QQ上,三位老师反复研究,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学生兴趣,他们选择了从“蚂蚁吃什么”着手,并设立专题博客“小蚂蚁,大世界”供两地学生讨论学习。
  书包里装着四件法宝
       两地三校5个班级约130同学,被分成若干组进行实验,他们还设计了个性队名——蚁工特工队、蚂蚁侦探队、蚂蚁特别行动队。
  唐老师介绍,学生书包里有四件必备“法宝”,一是数码相机,用影像记录实验过程;二是放大镜,用来捕捉蚂蚁的一举一动;三是面包屑,利诱小蚂蚁乖乖上钩;四是笔和本子,记录实验的全过程。
        活动以“蚂蚁吃什么?”为切入点。在探究蚂蚁吃什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新问题。经过两地师生共同商讨,确定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触角的作用。
  南山实验学校三(3)班的蚂蚁侦探队是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蚂蚁为什么打架这个问题的?记者在网站上看到,他们首先发现,同窝的蚂蚁在一起不会打架,而不同窝的放在一起就会打架。接着,他们给一窝蚂蚁中的一只喷上香水,再放回去,结果这只蚂蚁受到同伴的攻击;而把不同窝的蚂蚁喷上一样的香水时,他们就不再互相攻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蚂蚁头上的触觉能够辨别气味,气味不同的蚂蚁就会打架。
       唐老师说,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传授知识的单一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他将进一步研究,请专业人士指导,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一起研究受益,继续完成《我们的昆虫记》。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学感悟
  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信
  “蚂蚁行为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观测、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共同写作、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能力,长期进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唐晓勇说,目前国内进行合作教学、实验教学不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反对,尤其甘肃的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实验是“浪费时间”。但实施三个月下来后,家长们看到孩子可喜的改变。“甘肃有个学生小马,是个好动的孩子,课堂上坐不住。但在实验过程中他变化很大,捉蚂蚁、观察蚂蚁,他一蹲就是两个小时,专注力大大提高;因为反复写实验报告,写作水平也上来了。”
  在深圳,家长很支持活动,有的还开车带孩子去山上捉蚂蚁。唐晓勇班上的学生小健,在山上捉到了三只蚂蚁,一只不小心跑了,另一只死了,最后一只在他百般呵护下存活下来。他们小组也因为这只大蚂蚁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作为头号功臣的他因此自信起来。唐晓勇发现,成绩一般的小健,动手能力很强,对科学也特别感兴趣。“说不定他会因为我们这个实验活动,挖掘出潜能,长大成为科学家。”唐晓勇笑呵呵地设想着学生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20:55:40 | 只看该作者
  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
梁春晓1 唐晓勇 2
1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广州 510245;2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深圳 518052
刊载于《教育信息技术》2014年第1期
访谈者:唐老师,您自99年开始您的信息化教学之路。十多年来,在您的教学实践的不同时期中,您是如何理解语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您是如何去适应这种关系?
唐晓勇:1999年,我从不懂电脑的“零起点”开始踏上信息化教学之路。十多年来,我先后经历了“辅助教学”(CAI)、“课程整合”(ICT)再到“课程融合创新”等几个阶段,参与了“四结合”、“学科四结合”、“跨越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等语文实验课题的研究。在这探索过程中,我始终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运用方式如何更新,语文教学的本体宗旨不会变。技术始终是为提升语文学科学习,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起服务支持作用,技术运用是更好更优地让师生达成语文学习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一定要厘清技术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先思考学科再考虑技术运用。同时,我们一定要有开放的视野和胸怀,不断接纳和学习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用新技术更优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访谈者: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下发,信息技术教学更受关注,也有更高要求。您从政策、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真正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
唐晓勇:从政策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力提到战略高度。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我国开始加大信息化投入和运用推动的力度,开展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探索。在此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运用推进等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倡导新技术的运用,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这是国家政策层面对基层教师提出的政策引领和专业要求。从技术看,随着无线互联、智能学习终端、可佩戴技术、传感器、增强现实等新技术逐步进入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掌控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学习的主流趋势,这表明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手段。不管政策还是技术,终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新技术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这的确为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语文课堂要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无缝融合。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教师除了能够一张“嘴”一只“粉笔”外,更需要理解技术并且恰到好处地应用技术的能力,需要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视野及丰富而敏感的信息素养。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自我。
因此,要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语文教师须“两条腿走路”,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是关键。深厚的学科素养能保证直达语文教学的核心,优秀的信息素养能让教师充分理解技术并有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随时关注最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并有效运用技术把课改成果与自己的语文教学相融合,在识字、阅读、写作以及专题统整上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
访谈者:早期您也十分注重“技术”,自学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花很多心思去完成一个课件制作,而现在您走出技术的“套子”,您认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老师需要怎样的理念或观念,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和工作?
唐晓勇:确实。过去我停留在“技术层面”,发现这样实际对语文教学本体宗旨缺乏深度关注,很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本末倒置。现在 ,我熟悉技术但不迷恋技术,更关注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理念的钻研,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自己,重构自身的理论结构,用新的理念引领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先后阅读了《大脑的革命》、《数字化成长3.0》、《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等20多本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书籍。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学科素养和学科理论上也通过不断地阅读研修来提升自我。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开展学习探究,让学生根据语文学习需求自带设备(BYOD)如,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学习《丝绸之路》后,我们开展“重走丝绸之路”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历史、路径、沿途风土人情等,理清探究阅读的脉络,然后再借助情景探究工具—GoogleEarth和地图街景模式,让学生重走丝绸之路,并借助GoogleEarth自带的相关资源,进行“真实情境”的探究性阅读和写作,让儿童感受、了解历史文明的演进。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始终把语文学习放在首位,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通过写作、辩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让技术隐于学科背后,技术始终是为提升语文学习起支撑服务作用。
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用新技术进行自我管理,重构专业发展的路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会化网络进行知识管理和分享,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引领团队成长。目前我正在着力打造网络在线课程,通过课程平台和公众微信号推送我的“慕课”,让更多的老师分享我的教学成果共同成长。
访谈者:2010年,南山实验学校适应了国家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开展“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的创新实践”,全国最早应用平板电脑进行个性化教和学,您的课堂有怎样的变化?教师角色有怎样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怎样的变化?您有怎样的体会?
唐晓勇:当前,运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前任李先启校长的引领下,南山实验学校从2010年9月便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在国内率先开展平板电脑的教学运用探索。
平板电脑的引进,让我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由于平板电脑的触屏技术延伸了人的感官反应,它让学生与知识之间“零距离”接触,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学习任务,非常便捷地通过无线互联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进行移动交流、互动对话、作品创作、展示汇报等个性化的创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角色需要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提供精品学习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习支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提高,“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成为现实。学生借助平板电脑通过多样式的创新学习,其言语表达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我深切地体会到,平板电脑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促使阅读方式、沟通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发生的重大变革。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改变学生观、教师观,用全新的理念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为本”的课堂。
访谈者:与其他学科或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语文平板电脑教学的最大“特色”和“亮点”表现在哪?这与语文教学本体宗旨有怎样的契合?
我认为,平板电脑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拓展探究等语文学习APP支持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平板电脑语文教学的 “特色”和“亮点”。它也为教师开展创新探索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触屏学习、绘写融合、分享便捷等新技术优势,提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绘”五项语文学习能力。借助写作和绘画等APP,在低年级进行“阅读、写作、绘画协同发展”的探索,突出“图画”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并有效融合绘画与习作教学,顺应低龄儿童“图视化”、“可视化”的认知特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创新语文学习模式。在二年级孩子学习《人不长大该多好》这首诗歌后,开始仿照创作自己的诗歌,并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境,运用“画板”APP为诗歌配画,图与文的有效融合,意义相互补充,这样左右脑相结合的立体创作对儿童的想象力、言语表达力等都有很好的促进。
我认为,语文学习的本体宗旨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平板电脑的运用恰好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空间,但关键是我们要把技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有效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访谈者:如果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去最大化地发挥技术优势?又如何“规避”技术的消极作用?
唐晓勇: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地运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反之会出现“只见技术,不见人文”的技术至上现象。我认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最大化发挥技术优势,首先要认清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只有厘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技术深化学科学习。我非常认同格里.斯塔尔等学者的观点,把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定位为“沟通媒介”和“脚手架”。我和团队10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正是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问题解决的机会,有效把握语文学科特点,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语文学习问题。通过学习社区、网络课堂、社会化网络、即时通等工具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让师生、生生间进行多向深度对话,提升言语表达能力;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脚手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技术的作用而泛用技术,课堂在技术的牵引下将会变得索然无味。要“规避”技术的消极作用,我们教师需理性对待技术,技术的运用更多的要从语文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语文的学科属性,需要达到的学科目标,完成的学科任务,然后再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需要“忘掉技术”,先从语文学科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考虑哪些环节会因为技术的运用而让语文学习变得精彩高效,在学科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运用的设计。
访谈者:您对未来的平板电脑教学或翻转课堂有怎样的寄望和思考?
唐晓勇:作为数字时代掌控式学习的典型,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学习需求,手持移动终端自由掌控学习进度,由此带来的“翻转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趋势。我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翻转课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以及学习资源的配置情况。因此,面对翻转课堂我们一定要理性认知,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我们的教育现状,进行本土化实践。如果盲目地“人云亦云”,认为“美国的月亮就是圆”,而且还把此作为学校的“政绩”,追求所谓“天下第一”的轰动效应,这都将把翻转课堂引入歧途,误人子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8:47 , Processed in 0.12659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