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研究》总目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4:5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研究》总目录
(金氏江声草堂整理版)
第1辑(1979.05 共10 共112
1   人民群众与书法艺术(郭绍虞)1--10
2   书法学习讲话(白蕉)11--32
3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摘录简释(祝嘉)33--42
4   “违”与“和”
--读《书谱》札记(金学智)43--49
5   关于笔的执使(黄绮)50--65
6   怀素的神力
--《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66--74
7   管城子小谈(老卉)75--80
8   齐白石的治印艺术(黄养辉)81--84
9   漫谈刻章(丁吉甫)85--94
10  《辞海》书法词目选登95--112

第2辑(1979.10 共11 共124
1   《唐拓十七帖》管窥(牛光甫)1--19
2   学书偶得(马国权)20--34
3   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遽常)35--43
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44--49
5   《鲁迅诗稿》的书法艺术初探(王新陵)50--53
6   马叙伦先生论书法(陈从周)54--56
7   论墨法(-洪丕模)57--59
8   端溪名砚(刘演良)60--72
9   论汉代印章的艺术性(庄新兴)73--82
10  中国书法的影响[日本](伊东参州著   吴树文译)83--118
11  书法小辞典(范韧庵)119--124

第3辑(1980.03 共12 共124
1   行书十二题(范韧庵)1--17
2   略论古竹木简书的书法(范祥雍)18--46
3   述篆书(罗君惕)47--55
4   沈尹默先生跋张廉卿草稿(李天马)56--58
5   略谈运腕(朱守之)  59--63
6   漫话书法的形象性(王学仲)  64--70
7   书法教学方法初探(尉天池)   71--79
8   书说(叶百丰)       80--96
9   沙村印话(选刊)(沙孟海)  97--105
10  潘天寿的篆刻(林乾良)  106--109
11  甘肃洮砚(黎泉)       110--111
12  书法小辞典(论著部分)   112--124

第4辑(1980.10 共15篇   共124
1   书法的欣赏(白蕉)1--8
2   生活·形象·功力(傅晏风)9--13
3   “力感”初探(张铁英)  14--20
4   谈题画(周尉祖)    21--34
5   主笔、余笔及其他(金学智)  35--46
6   从用笔方法分析"平铺纸上 "(柳曾符)47--51
7   碑学与帖学(应成一)  52--73
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74--80
9   论马王堆一号墓遣册之书法(许庄叔)    81--95
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96--97
11  书家小史释疑(王义耀)  98--100
12  指书、指画盛衰史议略(姜澄清)101--103
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
14  读印小札(赵一新)   115--118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第5辑(1981.03 共14篇   共124
1   隶书概论(任政)1--16
2   章草典型概述(王薳  遺作)  17--23
3   草书浅见(闵祥德)     24--28
4   方笔与圆笔(潘岳)    29--44
5   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姜澄清)45--55
6   从云南碑刻看书法艺术(顾峰)56--73
7   翰香馆法帖议(张友椿)74--76
8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77--87
9   谈永字八法(老卉)  88--92
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93--104
11  漫话“边款”(聿明)     105--108
12  中日的书法与友谊(沈柔坚)     109--113
13  现代书法的流派[日](铃木史楼著  吴树文译)114--120
14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砚)121--124

第6辑(1981.07) 共17 共124
1   学书琐语(周慧珺)   1--10
2   浅谈邓散木的书法篆刻艺术(卢祖品)  11--16
3   “八法”与学书(李丁陇)  17--24
4   试谈学习小楷(盛季萱)     25--29
5   茧纸不是蚕丝制造的(张文玲)30--34
6   论内擫外拓和方圆(张铁民)    35--44
7   书法艺术的共同美(姜澄清)45--49
8   西汉书法(翁闿运)  50--58
9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之一班(沈茹松、潘德熙)59--72
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73--76
11  来稿摘编三篇   腕力遒时字始工   “力说”我识
也谈“全身力到说”    77--79
12   从米芾特色看《多景楼诗》的真伪(大江)    80--86
13   黄山谷书法及书论(日本  中田勇次郎  叶百丰译)87--90
14   日本现代书法家简介(吴树文译)91--98
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99--109
16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0--119
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笔)  120--124

第7辑(1982.03)共15 共124
1 加强理论研究  壮大书学队伍
--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
2   《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高二适)  7--11
3   《兰亭序》之管见(翁鼐)    12--24
4   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庾人俊)25--38
5   晋代书体与《兰亭序帖》(马千里)  39--48
6   《十七帖》文义释(应成一)49--58
7   介绍几种日本现存的《十七帖》(杨震方)59--60
8   汉子的象形基础(洪丕谟)61--67
9   "虚"与"实"(金学智)  68--86
10  漫话不律(智龛)87--91
11  碑帖正名琐谈(傅宴风)92--95
12  云南的六颗古印(顾峰)96--103
13  钱瘦铁的篆刻艺术(潘德熙)104--112
14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3--120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  李志贤)121--124

第8辑(1982年第2期1982.06)共17 共124
1   海岳名言注释(沙孟海)1--17
2   书法是所谓"抽象的符号艺术"吗?(金学智)18--27
3   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白谦慎)28--40
4   线的意象艺术(沈一草)41--43
5   书法艺术中的抽象美(许光)44--46
6   弘法大师与中日书法交流(徐松)  47--50
7   文徵明与《赤壁赋》((周道振)  51--53
8   高凤翰与"肃府砚"(蒋华)  54--59
9   记宋拓《天发神谶碑》(马子云)60--63
10  古代书法派别及其代表作概说(闵祥德)    64--70
11  崇善楼笔记(四)(王壮弘)  71--75
12  笔势浅谈(刘小晴)  76--84
13  草书技法(续《方笔与圆笔》)(潘岳)  85--103
14  草书杂谈(兼与马国权先生商榷)(虞锡雄)  104--113
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114--120
16  鈢印的起源(庄新兴)  121--122
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3--124

第9辑(1982年第3期1982.09)共20 共124
1   执笔论(翁闿运)  1--20
2   论"笔力"(赵一新)  21--32
3   我在书法上的实践(祝嘉)  33--37
4   笔法浅议(侯开嘉)38--44
5   《力感初探》补说(张铁英)45--50
6   《力感初探》的商榷(袁奋芝)51--55
7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56--61
8   撩开书法美的神秘面纱
--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文尚光)  62--65
9   书法艺术的形象思维(程国安)66--69
10  论书意--兼与韩玉涛先生商榷(周宗岱)70--80
11  笔意探微(欧阳龙)81--85
12  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他(尹旭)  86--90
13  远古陶文之一瞥(林懋生)91--98
14  梁启超论书二题(李慎言)  99--102
15  《多影楼诗》并非伪作(味琴)103--104
16  《蔡襄论书》注释(包备五、甘金英)105--108
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
--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
18  印章的"残破"(王善杰)115--117
19  徐峤与徐峤之补考(朱关田)  118--121
20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其他)122--124

第10辑(1982年第4期1982.12)共15篇   共124
1   汉印风格浅析(单晓天、张用博)  1--28
2   略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刘江)29--36
3   余天遂的篆刻(钱基)    37--39
4   章太炎和他的书法(张念驰)40--48
5   二王书法甄优管见(张弩)    49--57
6   浅释傅山书论中的"四宁四毋"(牛光甫)    58--65
7   《苏轼论书》注释(包备五)  66--68
8   黄宾虹先生论书(王新陵)  69--74
9   字体释名(杨春霖)  75--86
10  文徵明原名考证(周道振)     87--97
11  蔡襄书法名次考辨(林岑、林垚淼)98--106
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
13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113--114
14  篆刻刀的制作(何天恩)  115--117
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8--124

第11辑(1983年第1期1983.03)共16篇   共124
1   中国书法的抽象美(蒋彝)1--18
2   邑人蒋彝八十冥寿画展志感(许德珩)  19--19
3   介绍蒋彝(叶君健)        20--20
4   书法是"抽象的符号艺术"(陈振濂)  21--34
5   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陈训明)35--49
6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陈方既)50--55
7   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王邦虎、詹绪左)56--62
8   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姜澄清)63--77
9   对书法美学问题讨论的一点意见(康衡)78--79
10  王羲之生卒年辨(六桥)  80--82
11  王羲之生卒年难确(潘岳)83--86
12  关于《临河叙》和《兰亭集序》(刘开扬)  87--94
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95--106
14  书画钤印(谢三中)107--110
15  简谈"落款"(张思理)111--118
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第12辑(1983年第2期1983.06)共17篇   共124
1   书法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蒋彝)1--11
2   "神谶"书体之探究(智龛)    12--16
3   石鼓与籀文(潘振允)17--23
4   篆书琐谈(杨英侯)  24--32
5   浅谈篆籀书法(郑珩)     33--37
6   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之作用(潘良桢)38--47
7   对隶书的几点异见(张承锦)  48--53
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诸因素(刘涛)   54--71
9   也谈书法艺术抽象性的有关问题(金学智)  72--82
10  试谈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杨士林)   83--90
11  侧锋初探(刘小晴)   91--98
12  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万文武)99--101
13  汉印文字缪篆试探(庄新兴)102--114
14  "印钮"漫话(吴聿明)115--116
15  写字·书道·书法(许兹惠   译)117--118
16  字体·书体·书风(晓真  译)119--120
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21--124

第13辑(1983年第3期1983.09)共17 共124
1   谈秦印(沙孟海)    1--5
2   五岳储心胸  峥嵘出笔底(刘江)6--16
3   印学话西泠(颐斋)  17--36
4   "西泠"早期社员楼辛壶(艺乐)  37--39
5   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王一川)40--45
6   书法的审美特征(陈梗桥)  46--52
7   书法美探源(周宗岱)53--62
8   试谈书法的表情美(欧阳龙)63--67
9   书法艺术性质谈(周俊杰)    68--76
10  字体变迁管见(钱今凡)77--81
11  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孙杰)  82--89
12  "八分"之我见(苍舒)  90--91
13  试谈《黑女志》的书法(何本安)92--103
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
15  鉴定·鉴赏(晓真   译)  111--113
16  读者来信一束(十则)    114--118
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中)(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19--124

第14辑(1983年第4期1983.12)共13 共124
1   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林雨、丕谟)1--13
2   张宗祥的书法及其他(张珏jue)  14--19
3   临池一得(张宗祥遗著)  20--25
4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宗白华)26--27
5   宗白华书法美学论述简介(赵一新辑)  28--33
6   要重视书画创作中的"意存笔后"(王天民)34--44
7   《兰亭》真赏(许庄叔)45--61
8   读《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华人德)  62--65
9   "润笔"趣闻(王稼冬)  66--67
10  现代日本书坛概观(陈振濂)68--98
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吴亚平译)99--113
12  来稿摘编     114--117
13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18--124

第15辑(1984年第1期1984.03)共21 共124
1   说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祝嘉)1--4
2   气质与书法(钟家骥)5--12
3   浅论节奏(叶效原)  13--19
4   书法艺术杂谈(一林)  20--22
5   谈谈现代几位文学家的篆刻(刘云鹏)    23--28
6   柳宗元与橘逸势(杨群)29--33
书法答问
7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34--38
8   从行书入手行否?(胡问遂)  39--41
9   书如佳酒不宜甜(赵冷月)  42--43
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
11  字体与书体的区别(苏渊雷)  46--47
12  书法与美术字(金学智)        47--49
13  有关书法艺术欣赏种种(周斌武)49--53
14  篆刻四题(单晓天、张用博)  53--55
15  书法史鉴(黄绮)  56--72
16  朱有燉的兰亭图拓本(马道阔)  73--77
17  龙门三十品拓谈(宫大中)78--84
18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韩天衡)  85--98
19  汉印文字的源流和变化(王紫虹)  99--109
20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谢三中)  110--112
21  书法小辞典(南北朝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13--124

第16辑(1984年第2期1984.06)共17 共124
1   书法家王蘧常传略(赵一新)  1--20
2   读《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后感(葛鸿桢)21--26
3   宋书尚意浅见(陈训明)     27--33
4   "宋四家"中的蔡,当指蔡襄(水赍佑)34--42
书法答问
5   鉴别法书的真赝(崇善)    43--44
6   谈谈读帖(徐利明)    45--47
7   临摹碑帖做到形神兼备(马仁高)47--49
8   临摹、仿写算不算抄袭?(田原)50--51
9   侧锋  偏锋  立体感(翁闿运)  51--52
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井然?(秋泓)52--53
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
12  历代碑刻外流考(王壮弘)    57--80
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81--98
14  草书艺术的欣赏(赵子久)99--102
15  字学忆参(洪丕谟  标点)  103--106
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道》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107--121
17  书法小辞典(隋代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  122--124

第17辑(1984年第3期1984.09)共24 共124
1   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邱振中)  1--26
2   魏碑书体源流浅探(傅期松)27--37
3   张迁碑书法研究(程质清)38--47
4   卫夫人及其《笔阵图》(王慎行)48--53
5   试谈陆柬之的《文赋》墨迹(沈锡泉)54--60
6   米芾侧锋用笔浅说(吴柏森)61--64
7   颜真卿《刘中使帖》书写年代小考(蔡慧苹)65--67
书法答问
8   自学书法能否成功?(赵冷月)68--70
9   咋样临帖?(柳曾符)70--73
10  有关"圆笔""方笔"之说(朱学达)73--74
11  "石刻不可学"吗?(翁闿运、魏启后)  75--77
12  谈讨论书艺性质的作用(陈梗桥)77--77
13  笪da重光《书筏》美学三题(金学智)78--89
14  书法创新的量质观(朱以撒)  90--92
15  谈谈书法上的悟(沈季林)93--100
16  印海遗珠(敖普安)101--103
来稿摘编
17  浅谈《石鼓与籀文》(陈培盛)   104--105
18  为古人"正名"(弓立)    105--107
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
20  书法教学与美育(黄真)     108--108
21  潘天寿先生谈篆刻的信(张茂荣)109--111
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111--112
23  给钢笔字书法以应有的地位(王启海)113--113
24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14--124

第18辑(1984年第4期1984.12 共19篇   共124
1   初探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王世德)1--7
2   书法与艺术(苏白)8--12
3   关于"关于什么是'书法美'"(张学棣)13--18
4   谈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王乃栋)19--22
5   常与变(欧阳龙)    23--28
6   钟鼎千秋意  风流百代开
--金石考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29--38
7   回忆潘伯鹰先生(陈声聪)39--46
书法答问
8   字的"法度"与"好看"之间的关系(魏启后)47--48
9   关于"疾涩"问题(刘小晴)    49--51
10  "字一半是看会的"吗?(任政)  52--52
11  再谈读帖(王壮弘)53--55
12  书法学古人与学今人(魏启后)56--57
13  书法的落款(张森)58--60
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
[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
15   孙过庭《书谱》释文问题初探(赵云起)73--82
16  评《〈十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
17  古为今用的瓦当文字(崇善)90--92
18  法书的复本与伪迹(傅申  著  章汝奭  译)93--115
19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116--124

第19辑(1985年第1期1985.03)共12篇   共94
1   渊雅闳正  瑰丽超隽
--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1--9
2   书法品评管见(张森)10--20
3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顾鹤冲)21--25
4   读《中国书法》(吴惠霖)26--29
5   《汉谿书法通解》校正序(沈培方)30--33
书法答问
6   答问八分(王蘧常)34--35
7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刘小晴)36--47
8   云峰诸山北魏刻石与郑道昭(翁闿运)48--56
9   砖铭书法(殷荪)57--70
10  陆机《平复帖》商榷(曹宝麟)71--77
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
12  书法小辞典(两宋、金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编纂)  84--94

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 共92
1   一艺之成  源远流长
--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  1--16
2   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  17--22
3   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  23--37
4   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38--41
5   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
6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
7   宋四家试析(刘主巨)    66--69
8   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
9   《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73--77

第21辑(1985年第3期1985.06)共9篇   共92
1  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
2  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
3  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
4  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
5  运动与情感(邱振中)51——61
6  力,力感(方尧明)62——70
7  草书“动”“静”辨
——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
8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钱基)80——82
9  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

第22辑(1985年第4期1985.12)共12 共92
1  凌云健笔意纵横
——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
2  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
3  《瘗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
4  《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
5  楷书我见(邢增庆)31——39
6  隶书浅谈(刘夜峰)40——51
7  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
8  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
9  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
10  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
11  “狂怪”和创新(党禺)71——79
12  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

第23辑(1986年第1期1986.03)共12 共124
1  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
2  《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
3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
4  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
5  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
6  论欧阳询(殷荪)47——65
7  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
8  新悄瘦硬  清雄雅健
——浅谈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
9  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
10  释“始艮终乾”(华人德)99——101
11  题跋与法书(傅申  著   郑达  译)102——118
12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9——124

第24辑(1986年第2期1986.06 共12 共124
1  心血为炉   熔铸古今
——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
2  论虞世南(殷荪)12——23
3 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梁扬)24——36
4  模糊·虚无·无限
——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
5  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
6  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
7  论“两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
8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
9  米芾试论(吴法乾)84——94
10  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
11  九百年印谱史考略(韩天衡)102——115
12  崇善楼笔记(八)(王壮弘)116——124

第25辑(1986年第3期1986.09)共12 共124
1 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
2 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
3 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
4 论蔡邕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王岗  肖云)37——47
5 论褚遂良(殷荪)48——62
6 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
7 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
8 对“异类而求”的错误理解
——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
9 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
10 “运腕运指”说(潘景年)89——99
11 杨凝式小考〔日〕(石田肇  著  刘艺)100——111
12 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

第26辑(1986年第4期1986.12)共13篇   共124
1 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
2 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王岗   肖云)10——21
3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
4 论薛稷(殷荪) 30——42
5 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
6 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
7 汉印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
8 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
9 《平复帖》再辨
——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
10 朝气依稀寻旧迹
——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
12 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
13 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

第27辑(1987年第1期1987.03)共13 共124
1 “黄钟大吕之音  雄强高古之作”
——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
2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
3 孙过庭的意义
——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
4 论孙过庭(殷荪)40——55
5 创新  末议(陈梗桥)56——65
6 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
7 “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
8 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
9 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
10 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
11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
12 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
13 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壮弘)117——124

第28辑(1987年第2期1987.06)共12 共124
1 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
2 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
3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
4 论李邕(上)(殷荪)33——46
5 《书断》与张怀瓘
——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
6 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
7 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
8 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
9 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
10 明代印论发展概述
——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
11 孩童如玉需雕琢
——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
12 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

第29辑(198/7年第3期1987.09)共13篇   共124
1 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略及其他(王伟林)1——5
2 浪漫的强音
——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
3 论李邕(下)(殷荪)18——35
4 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
5 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
6 “清人尚质”浅探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
7 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
8 祝允明的书艺、书论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
9 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
10 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
11 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
12 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
13 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

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 共124
1 格高思逸    奇气郁盘
——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
2 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
3 论张旭(上)(殷荪)25——36
4 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
5 “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
6 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
7 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
——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
8 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
9 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
10 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
11 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
——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
12 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

第31辑(1988年第1期1988.03)共9 共124
1 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路恒光)1——10
2 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
3 论张旭(下)(殷荪)26——44
4 反思与抉择(上篇)
——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
5 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
6 《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
7 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
8 备尽众体  一代师表
——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
9 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

第32辑(1988年第2期1988.06)共13 共124
1 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
2 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
3 “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
4 论徐浩(上)(殷荪)33——48
5 反思与抉择(下篇)
——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
6 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
——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
7 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
8 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
9 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
10 隶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
11 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
12 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
13 崇善楼笔记(十六)(王壮弘)107——124

第33辑(1988年第3期1988.09)共12 共124
1 “黛色参天二千尺”
——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
2 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
3 论徐浩(下)(殷荪)22——35
4 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
5 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
6 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 60——71
7 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
8 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兼及创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
9 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
10 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
11 “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
12 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

第34辑(1988年第4期1988.12)共13篇             共124
1 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
2 《衍极并注》——理学化的书学系统(王岗)8——20
3 论李阳冰(上) (殷荪)21——39
4 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 羿良忠)40——43
5 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丛文俊)44——56
6 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
7 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
8 “官奴”辨(任平)72——76
9 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
10 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
12 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
13 崇善楼笔记(十八) (王壮弘109——124

第35辑(1989年第1期1989.03)共12篇         共124
1十年磨剑 心血为魂
       ——《书法研究》十周年记言(本刊编辑部)1——6
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
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
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
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
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
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
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
9若从变处搜灵庙  应识昆仑在震迁
      ——书法艺术创作之我见(吴文水)81——88
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
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
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

第36辑(1989年第2期1989.06)共11篇    共124
1风雨潇潇惊笔落    精神跃跃看花开
——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
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文采)12——24
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
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
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
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
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
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 (赖非  王思礼)76——87
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
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
11崇善楼笔记(二十) (王壮弘)106——124

第37辑(1989年第3期1989.09)共12篇    共124
1论颜真卿(殷荪)1——16
2刘熙载书法体系引论
      ——中国书法大系初探(张郁明)17——32
3简论“象形书法观”(章建明)33——41
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
42——60
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
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
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
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
9汉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
98——103
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
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
12来信来稿须知124——124

第38辑(1989年第4期1989.12)共15篇   共124
1试论“现代派书法”(野夫)1——8
2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毛万宝)9——19
3从心所欲不愈矩——析“法度”,谈创新(吴之兴)20——25
4运笔十四势论(白鹤)26——33
5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宋民)34——44
6论怀素(殷荪)45——58
7怀素生平小考(三则)(熊飞)59——61
8苏东坡的书论与禅悦之风(王南溟)62——68
9苏黄书法理论漫谈(欧阳忠伟)69——80
10傅山书法美学观的渊源(辛尘)81——86
11“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
——试论康有为的书法美学观(周信远)87——94
12高二适先生及其书法艺术(庄希祖)95——102
13论元代篆刻家朱珪(黄惇)103——112
14论印章由实用到艺术的过渡(萧高洪)113——120
15文彭事迹考证札记(阿仲)121——124

第39辑(1990年第1期1990.03)共12篇   共124
1历史的使命    时代的呼唤
——《书法研究》十周年专辑前言(本刊编辑部)1——8
2论当代书法的创新问题(殷荪9——22
3苍白的书法——来自生命哲学的诘难(马啸)23——36
4关于书法艺术本质与定义(王玉龙)37——47
5孤独的叛逆者——一个非纯书法的课题:
关于“现代书法”文化背景的思考(胡传海)48——61
7“书法极限论”的产生和由此引起的思考(陈方既)62——75
8书法定义本身的方法论问题(张天弓)76——87
9论书法历史逻辑及其导向(姚淦铭)88——98
10对当今书法理论问题的几点质疑(许云瑞)99——105
11要用发展的观点给书法下定义(郝文勉)106——110
12主要是再现艺术——谈书法的性质及定义问题(张国诠)111——124

第40辑(1990年第1990.06)共10篇    共124
古代书家
1论柳公权(殷荪)1——22
古代书论
2清早期书论大势(王岗)23——41
创作研究
3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吴振峰)42——51
古代书法史研究
4试论两大笔势类型及其流变(徐利明)52——62
5关于明清印学兴盛的几个问题
——《明清篆刻流派述评》第一章(王玉龙)63——71
6“扬州八怪”书法艺术特点的探索和反思(袁继先)72——83
技法探讨
7论笔力(李文采)84——95
书坛纵横
8当代书风谈(闵祥德)96——100
碑帖考据
9论《爨龙颜碑》的出土、发现、拓本、书者诸问题(顾峰)
101——108
书家年谱
10郑簠年谱(胡艺)109——124

第41辑(1990年第3期1990.09)共11篇    共123
古代书家
1论杨凝式(殷荪)1——24
古代书论
2乾嘉道的碑学新声(王岗)25——43
书法教育
3现代书学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邱振中)44——58
当代书论
4析品(二泉)59——69
5书法批评基础理论构想(一鸿)70——80
6论当代书法欣赏与评选(朱以撒)81——92
7主体意识与当代书法(王宏理)93——99
8略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朱光)100——104
书坛争鸣
9争鸣要注意思辩的逻辑性——答皇父《书法的属性》(韩书茂)
105——109
古代书法史研究
10汉代草书概说(陆锡兴)110——116
11佛教与中国书法(夏伟军)117——123

第42辑(1990年第4期)书法篆刻与上海论文集 共17篇共124
1前言(谢稚柳)1——1
2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
——再议南北书派分流说(翁闿运)1——7
3上海书坛一千七百年(张晓明)8——18
4回顾与反思
     ——上海书坛现状简析(一瓢)19——36
5上海东宫书法组活动十年追忆(席云鹏  王宽鹏)37——40
6上海高校的书法教育(王延林)41——46
7北碑南帖之说与上海书风(茆帆)47——60
8上海《顾氏集古印谱》刍议(韩天衡)61——66
9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赵冷月)67——69
10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沃兴华)70——84
11沈尹默意义(戴小京)85——91
12云间二沈(吴柏森)92——96
13清姿可挹 雅韵欲流
——王福厂篆书析赏(陈祖范)97——99
14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风(周正平)100——107
15《松江急就章碑》考略(林晓明)108——118
16浅谈沈尹默潘伯鹰的执笔法(蔡慧苹)119——122
17活跃在清末明初书坛上的海派书家吴昌硕(洪丕谟)123——124

第43辑(1991年第1期1991.03)共13篇    共124
现代书家研究
1沈尹默书法的透视与思考(滋兰)1——13
书法美学
2金石气论(白砥)14——30
3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王渊清)31——40
4从和谐到冲突(郑军健)41——47
5书法艺术的接受美学观
     ——从接收者的角度审视书法艺术(靳继君)48——56
6大道纲驭书道中——论阴阳与书法(潘朝曦)57——63
古代书法史研究
7禅与书法——浅论禅味书法(杨谔)64——77
8略谈禅宗对董其昌书论书风的影响(王伟)78——83
古代书论研究
9历代书法品第发微(陈见)84——103
考辩
10“人书俱老”辩(桑火尧)104——109
11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笔)”质疑(杨臣伟)110——113
12关于拙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释文的辨误
——兼及有关各书(李志贤)114——120
技法研究
13竖锋 铺毫 换向——浅析中锋用笔的三要素(朱大熙)121——124

第44辑(1991年第2期1991.06)共12篇    共124
当代书家研究
1陆维钊书论简议(章建明)1——9
古代书家研究
2李阳冰散考(朱关田)10——21
3黄庭坚草书艺术初探(欧阳忠伟)22——34
当代书论
4书法与哲学——《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一文质疑(刘守安)35——49
5空白界说(蒋天耕)50——54
6书法创作的求简趋势及意义(朱以撒)55——66
古代书论
7苏轼的书论、书艺及其美学思想(朱郁华)67——80
8略论康有为尊碑的思想渊源(林春鹏)81——87
古代书法史研究
9略论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陈必武)88——98
10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的文化意义(胡传海、王南溟)99——111
11馆阁体浅议(刘夜烽)
112——116
碑帖考据
12读《颜家庙碑》札记(王宏理)117——124

第45辑(1991年第3期1991.06)共12篇    共124
古代书论研究
1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上)(王南溟)1——11
2试论古典书论中的模糊思辨(王太雄)12——27
3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范建华)28——34
书法美学
4平正与险绝——试论书法方构图内力的平衡与和谐(枕石)35——50
5意象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沈忠喜)51——60
6控制原则运用之研究(桑火尧)61——65
古代书法史研究
7求意态于两极之间(尹旭)66——76
8张即之的书法艺术(水赉佑)77——85
书坛纵横
9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周俊杰、李强)86——95
书法与文字
10关于书法的文字内容问题(叶鹏飞)96——105
碑帖考证
11亦论《兰亭序》之真伪(张润民)106——112
书家年谱
12杨维桢年表(孙小力)113——124

第46辑(1991年第4期)共14篇    共124
“当代书法展”讨论专栏
1“现代”之前的徘徊(卢辅圣)1——10
2“后现代”原则——也谈“现代书法”(郎绍君)11——17
3“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栗宪庭)18——26
4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书法追求(陈方既)27——38
5滞重的超越与艰难的选择——当代文化中的中国书法(张强)39——45
6分宗上轨和学者修养(刘骁纯)46——49
7“现代书法”臆议——兼说改革太急便会出现“胡来”(胡传席)50——51
8古今书法家创作心态辨析
——兼论颜真卿与邱振中的书法创作(彭德)52——59
9“当代中国书法展”述评(顾非音)60——65
古代书论研究
10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下)(王南溟)66——81
当代书论
11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邱振中)82——92
古代书法史研究
12王羲之升平五年卒说献疑——与王玉池先生商榷(张荣庆)93——102
13就王羲之卒年等问题答张荣庆先生(王玉池)103——113
印学研究
14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黄惇)114——124

第47辑(1992年第1期1992.03)共12篇    共124
′91绍兴首届国际书学交流会专辑
1时代风格与大师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傅申 著、朱琦 译)1——20
2论傅山之“拙”兼析书法批评的标准(梁农)21——36
3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爨宝子碑的美学特征及价值(蒋大康)37——49
4黄山谷书论研究[南朝鲜](金炳基)50——64
5略论书法的本体特征(王景芬)65——72
6评以具象为指归的所谓“现代派书法”(余国松)73——75
7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的布白[台湾](李郁周)76——80
8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及书写时间初考(王玉池)81——87
9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祖先世系初探(李长路)88——99
10曲水流觞杂考(沙孟海)100——102
11论沈周行书《赤壁赋》卷的真伪及其书风转变期的界定(葛鸿桢)103——118
12徐生翁年表(沈定庵)119——124

第48辑(1992年第2期1992.06)共10篇    共124
书法美学
1空白论(蒋天耕)1——20
2朴拙美初探(沈洁清)21——34
3现代书法——历史的进程与体验的过程(张强)35——44
4古代数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傅京生)45——54
古代书论研究
5感觉的陈述——对古代书论中的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邱振中)55——72
6苏轼书论辩证思想初探(王伟)73——78
古代书法史研究
7江山代有才人出——清代书法刍议(乐心龙)79——90
8卫门书派的书法风貌臆测(梅墨生)91——98
现代书家研究
9黄宾虹书法艺术研究(桑火尧)99——114
篆刻史研究
10试谈四凤派的篆刻艺术(王玉龙)115——124

第49辑(1992年第3期1992.09)共10篇    共124
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专栏
1赵之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王筱光)1——15
2从《章安杂说》看赵之谦的书艺观(宋文京)16——26
3文化视野中的沈曾植(胡传海)27——40
4丰子恺书法美学思想探研(傅爱国)41——52
5鲁迅书法艺术初探(李小龙、小舟)53——65
当代书法史论研究
6书法表现形式的演化(朱以撒)66——78
7钱钟书的古代书论研究(姚淦铭)79——91
古代书法史研究
8冯子振的书法艺术(孙国彬)92——100
创作研究
9创作心态说(陶雪华)101——108
技法研究
10笔性论——用笔的物质性与科学性之基础(白鹤)109——124

第50辑(1992年第4期1992.12)共10篇   共124
1碑学论辨三题(侯开嘉)1——14
2 书法美学阿基米德点批判(毛万宝)15——25
3从精熟走向原始——对现代书法的思考
[日](铃木史楼  著   陈仲明  译)26——35
4金文书法史论(沃兴华)36——46
5苏、黄异同论(徐利明)47——55
6永葆书艺常青(赵鉴钺)56——63
7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陈振濂)64——86
8龙渊印社的盛衰及其意义(陈金彪)87——96
9汤燕生年谱(胡艺)97——120
10书法热的历史机缘及意义(宁润生)121——123

第51辑(1993年第1期1993.01)共14篇    共124
“书法与中国文化”专辑
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1两种人本主义及其书法对抗(朱大可)2——6
2书法理论中的语言问题(邱振中)7——13
3书法文化:向世界开放(王南溟)14——22
4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兼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熊玉鹏)23——29
5嫁接与扩散——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花建)30——35
6现代书法与文化认同(朱光)36——45
7“馆阁体”辨(徐建融)46——51
8书写·书法·抽象(刘骁纯)52——57
9书法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对应与互渗(侯毓信)58——61
当代书论
10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郑晓华)62——76
11从古代医学理论看书法“中和”原则(辛尘、文田)77——84
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
12历史观念、史料批判与书法理论研究(王元军)85——91
古代书法史研究
13生命的祭祀——从《瘗鹤铭》的
艺术特色谈中国道家艺术精神(王渊清)92——110
印学研究
14印学研究的阶段性及其范畴——中国印文化专题研究(萧高洪)
111——124

第52辑(1993年第2期1993.03)共8篇    共124
学术争鸣
1失去的传统——亦论沈尹默之意义(马啸)1——14
2书坛新变是“从和谐到冲突”么?
——评《从和谐到冲突》(辜颍明)15——26
书坛纵横
3寻觅与超越——当代书法艺术片谈(梅墨生)27——36
理论家研究
4论章祖安的书法美学思想(毛万宝)37——55
书法史研究
5民国书法史论(上篇)(陈振濂)56——90
书评
6书法学研究在当代书法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评《书法学》(辛尘)91——102
印学研究
7中国印学社团的发轫与发展(徐畅)103——119
8读《砚林印款》小札?(胡小罕)120——124

第53辑(1993年第3期1993.05)共12篇    共124
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1“有人在思”——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叶秀山)1——8
2苍颉·书契·笔聿——汉字发生学与中国书法原始(臧克和)9——19
3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金丹元)20——28
4书法·文字·道(谢遐龄)29——35
5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散论(单国霖)36——44
6略说性差与中国书法(李继凯)45——52
7神秘的草书[日](土屋昌明、程麻  译)53——60
8书家及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以祝允明的个案研究为例(陈麦青)61——67
书法史论研究
9民国书法史论(下篇)(陈振濂)68——96
学术争鸣
10新空间的美学——阐释“现代书法”(王南溟)97——105
11理论和实践的误区——我眼中的“现代书法”(林洛伦)106——111
考辨
12蔡邕《九势》考辨(张天弓)112——124

第54辑(1993年第4期1993.07)共9篇    共124
学术争鸣
1旋风还是彗星:陈振濂现象(沈语冰)1——4
书法批评
2中国书法传统批评方法述评(王太雄)5——33
3流行书风及其系统批评(严学章)34——51
书史研究
4应均——一个站在边缘的书法家(曹工化、周国城)52——61
5梁启超其人其书及其创作思想寻绎(李义兴)62——71
书法教育研究
6论现代书法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陈仲明)72——80
印学研究
7文彭的印章艺术(杨坤炳)81——93
8魏锡曾论(张爱国)94——108
书家年表
9黄庭坚书法年表(水赉佑)109——124

第55辑(1993年第5期1993.09)共16篇   共124
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1书写的欣悦(张颐武)1——8
2二度文化的创造——书法从尊字意识走向自我解放(金学智)9——15
3书法审美之我见(陈鸣树)16——20
4谈书法的表现意识(王琪森)21——27
5传统、现代和后代刍议(王宁)28——33
6刍议当代书法的窘境及其文化性(梅墨生)34——39
7自由的迷失与追寻(田兆元)40——44
当代书论
8消解的意义——析现代书法中的文字艺术(高名潞)45——54
9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胡河清)55——58
古代书法史研究
10回归与叛逆——元、明书风论要(尹旭)59——67
11明代草书简论(郑荣明)68——79
古代书家
12南宋杰出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徐润芝)80——89
13略论倪元璐的艺术主张及书法艺术(范建华) 90——97
14分解秩序与拓展空间——王铎书法艺术谈(百川)98——106
书家年表
15王铎年表(孙国彬)107——122
16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通告123——124

第56辑(1993年第6期1993.06)共8篇    共124
“书法的传统与现代”专辑
1 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邱振中)1——31
2 鄙视与理解:关于非自觉书法命运、性质之思考(马啸)32——53
3 试说书法理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毛万宝)54——67
4 为书法的“现代”定位(陈振濂)68——84
5 方死未死    将生未生——中国书法的传统与现代(陈滞冬)85——98
6 书法美的历史稳定性与时代变异性(陈方既)99——113
7 当代书坛创作现状的分析及瞻望(赵鉴钺)114——122
8 书法主义与当代文化——′93中国书法主义展前言(徐恩存)123——124

第57辑(1994年第1期1994.01)共11篇    共124
学术争鸣
1 且慢祭奠——评余秋雨的《文化苦
旅》兼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熊玉鹏)1——30
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
2 传统书法批评“比较分析法”例说(丛文俊)31——45
古代书法研究
3 唐代“狂士书法”初探(王元军)46——59
4 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赖非)60——66
5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叶敏)67——74
6 从沈阳故宫藏乾隆“御题”看对清代书法的影响(王梦庚)75——84
书法与文化
7 楚文化与中国书法(巢伟民)85——92
书法与文字
8 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刘志基)93——100
当代书论
9 试论当代书风的时代印迹
——关于当代书法风格的探讨(宗致远)101——109
印学研究
10 “印宗秦汉”辨析(马士达)110——121
论文摘编
11 道家思想在明清篆刻中的轨迹(孙洵、孙慰川)122——124

第58辑(1994年第2期1994.03)共9篇    共123
书法的传统与现代
1 民族思维性格与传统书法艺术(黄君)1——20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上)(王渊清)21——37
3 “后现代书法”审美略论(朱以撒)38——46
当代书法
4 中国书法生殖文化机制探讨(毛万宝)47——63
书史研究
5 王羲之亦儒亦玄思想辨析(王伟)64——71
6 董其昌、黄道周书法之比较(金琤)72——86
7 弘一书法论(桑火尧)87——106
印学史研究
8 中日篆刻交流的先行者——心越禅师(刘江)107——114
9 试述沙孟海先生的篆刻艺术(于良子)115——123

第59辑(1994年第3期1994.05)共11篇   共124
书法史研究
1 从启蒙到神话:八十年代书法思潮的内在理路(沈语冰)1——22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下)(王渊清)
23——35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3 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王岳川)36——47
4 通神——外行谈书杂感(葛兆光)48——52
5 线·私人化·动作整合(邵琦)53——59
创作研究
6 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郑晓华)60——73
7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一)(辛尘、张平)74——87
古代书家
8 论钟繇(殷荪)88——110
考辩
9 《龙藏寺碑》的成就及其版本(储大泓)111——116
10 《文徵明诗书真迹》的鉴定(周道振)117——120
11 玺印考源(尚辉)121——124

第60辑(1994年第4期1994.07)共10篇    共123
书法与文字
1 汉文字与中国书法(程琦琳)1——16
2 德里达的书写论和中国书法的书写特征(马钦忠)17——25
书学史研究
3 中国古代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王涌豪)26——38
4 唐法之性质、类别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论纲(傅京生)39——45
5 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毛万宝)46——59
6 中国当代书论中的比较美学观[日](长沼雅彦   陈仲明译)60——73
“现代书法”研究
7 本质主义的消解与过程意义的提示
——关于“书法主义”的谈话(张强)74——82
8 从“中国书法主义展”看当代中国“现代书法”
之困境与出路(马啸)83——89
创作研究
9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二)(辛尘、张平)90——103
学术争鸣
10 《论柳公权》驳议(吴鸿清)104——111
印学史研究
11 刘江先生的印学理论及其成就(于良子)112——123

第61辑(1994年第5期1994.09)共14篇   共124
书坛争鸣
1 谁来祭奠——书法在当代艺术情境中的问题(沈语冰)1——9
2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10——18
当代书论
3 走出黑格尔的阴影——当代书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马啸)19——30
4 书法艺术全息重演论(周俊杰)31——41
古代书论研究
5 释道互补的“法——无法”体系
——董逌论书法对书法的超越(金学智)42——51
6 中国古代书论的两大命题与苏轼书论的形成(陈奕纯)52——63
古代书家
7 论皇象(殷荪)64——88
创作研究
8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三)(辛尘、文田)89——100
9 唯一法则论(陶亭霏)101——110
域外书法史研究
10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写经(韩天雍)111——116
论文摘编
11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谈(曹大民)117——117
12 “字意”、“书意”与“诗意”(虞卫毅)118——119
13 比较的困惑(吴国璋)120——122
14 “现代派书法”形式初探(刘虹莹)123——124

第62辑(1994年第6期1994年11 共9篇    共124
书家批评
1 启功书法的观念局限(许伟东)1——14
书家心理研究
2 论书法家的孤独意识(朱以撒)15——28
“现代书法”研究
3 多维价值观模式和日本现代书法(陈仲明)29——37
古代书论研究
4 中国古代书论性格四题(毛岸宝)38——51
创作研究
5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辛尘 张平)52——65
书史研究
6 春秋战国书风管窥(杨士林)66——77
7 卫瓘与索靖(殷荪)78——90
8 中国当代书坛两高峰——林散之与沙孟海比较研究(桂雍)91——103
印学史研究
9 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杨坤炳)104——124

第63辑(1995年第1期1995.01)共14篇    共124
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
1 关于近现代书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5
书坛争鸣
2 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理论的再认识——就教于傅京生先生(王元军)
16——25
3 书论首要文从字顺(牛裕民)26——36
中国书法史专栏(魏晋南北朝)
4 卫夫人考(刘茂辰)37——42
5 卫夫人、王羲之师生关系考(赵泾生)43——51
6 王羲之任职吴兴太守二考(王似锋)52——55
7 王羲之研究三题(王晓真)56——63
8 王羲之问题商榷(杜萌若)64——72
9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是真迹(李庆绵)73——78
10 北魏墓志中的同志异刻现象(杨克炎)79——85
11 陶弘景(王同顺)86——94
域外书法
12 日本少字数书法评(曾景充、魏锦光)95——100
13 欧美书法的历史与现状(陈训明)101——116
比较研究
14 怀素大草《千文》、《自叙帖》比较研究(姜寿田)117——124

第64辑(1995年第2期1995.03)共9篇    共124
书法美学
1 韵外之致(刘墨)1——16
2 论书法作品趣味的形式方式(朱以撒)17——32
“现代书法“研究
3 “′94现代书法探索展”座谈会纪要(王乃壮等)33——51
4 “′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傅京生)52——62
书史研究
5 颜真卿的书法精神(黄君)63——80
6 怀素研究现状综述(方爱龙)81——93
7 恣肆狂怪的心理与艺术中的悲剧
——略论徐渭与宋人“尚意”书风(梁少膺)94——99
8 王铎:一个历史死结的解析兼论中国书法的“魏晋情结”(马啸)
100——117
印学研究
9 略论邓散木《篆刻学》之失误(吴清辉)118——124

第65辑(1995年第3期1995.05)共13篇   共122
书法与文化笔谈
1 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金开诚)1——6
2 书法在何处辉煌(张法)7——15
3 反省书法(王林)16——22
4 书写·自我·生命之道(马钦忠)23——31
5 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与现代美学思潮(林同华)32——38
6 书卷气·学者心——兼论传统及其他(管毅平)39——44
7 大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郑晓华)45——52
书法美学
8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王岳川)53——64
9 凝重与透明——书法审美一得谈(金丹元)65——68
10 “品味”接受(靳平夫)69——80
书坛争鸣
11 论“民间书法”之命题在理论上的缺陷(丛文俊)81——94
12 关于皇象生平的若干问题
——与《论皇象》一文商榷(张天弓)95——100
印学研究
13 印章章法揭秘——九宫八卦五行图的设计与应用(张用博)101——122

第66辑(1995年第4期1995.07)共9篇    共124
方法论研究
1 论书法学和书法史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6
2 书法史与艺术研究(刘墨)17——27
书法美学
3 书法审美直觉心理辨析(钟家骥)28——55
学术争鸣
4 批评的胆与识(王强)56——64
书坛纵横
5 书坛入静求理致    大有作为学术年
——1993、1994中国书法理论述评(毛万宝)65——82
书史研究
6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析(石君一)83——86
7 张树侯与《书法真诠》(虞卫毅)87——99
8 徐生翁研究(王伟)100——112
印学史研究
9 赵孟钣⊙侍庵际觯ㄓ诹甲樱113——124

第67辑(1995年第5期1995.07)共14篇    共122
书法与文化笔谈
1 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书法创变(陈方既)1——9
2 书法学科建构中的误区(王元军)10——16
3 谈帝王介入的书法文化现象(姚淦铭)17——23
比较研究
4 刍议明清书风对文人画的影响(季崇建)24——34
5 从书画同源到笔墨表现——书画艺术分合辨析(林木)35——46
书评
6 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格——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岳水)47——53
7 书法美学的宏伟建筑群——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简评(陆嘉明)54——60
8 把书法当文化看——评《唐人书法与文化》(戈云)61——66
中国书法史专栏(唐代)
9 唐代的书法教育(白鸿)67——92
10 《书谱》的艺术人格论——略谈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刘启林)93——98
11 唐人收藏字画的心理探索(李秀云)99——106
12 试论“抑欧扬虞”现象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王登科)107——113
论文摘编
13 《书谱》释文札记(马亦钊)114——117
14 气——书之魂灵(应旦红)118——122

第68辑(1995年第6期1995.10)共10篇    共124
书法美学
1 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学性
——道家思想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宋祥瑞)1——9
2 “知白守黑”美学思想探源(傅爱国)10——16
3 想象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作用(汪国勋)17——21
书史研究
4 王愔《文字志》考略(张荣庆)22——42
5 二王书札中的习语(任平)43——53
6 诸乐三先生书法艺术析赏(朱春城)54——57
书坛纵横
7 专业化书法创作摭议(许伟东)58——74
书法与文字
8 许慎“转注”新议(王宏理)75——96
书家年表
9 于右任书法年表(徐畅)97——113
印史研究
10 继承与创新成功的典范——吴让之及其篆刻艺术分析(杨坤炳)114——124

第69辑(1996年第1期)共13篇    共123
专题:世纪末的对话
1 与叶秀山先生谈书法(叶秀山、王强、刘树勇、梅墨生)1——11
当代书论
2 评帖学与碑学(华人德)12——21
3 从民间书法看书体的演变与用笔特征(白鹤)22——35
书评
4 深邃的历史眼光与现实的睿思追问
——评卢辅圣先生的《书法生态论》(姚淦铭)36——44
5 对中国书法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读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陈新亚)45——53
文字与书法
6 从汉字与传统书法的构成看现代书法的五个走向(澹远)54——77
7 汉字的符号化与书法的写意化(任平)78——82
年谱年表
8 傅山年谱补正(白谦慎)83——101
9 翁方纲年表(童一鸣)102——108
论文摘编
10 浅论中学书法教育(宗致远)109——113
11 高效书法教学几个问题探讨(任宗厚)114——116
12 丁敬“岭上白云”印质疑(陈军)117——118
13 何绍基说(巢伟民)119——123

第70辑(1996年第2期1992.03)共6篇    共124
学术争鸣
1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阿唯)
1——13
方法论研究
2 也谈书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毛万宝)14——31
书史研究
1 “魏晋新道学”思潮对书法艺术自觉所发生的影响(王俊、许宏泉)
32——43
3 晋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象(朱以撒)44——58
4 隋代楷书论(沈浩)59——74
5 董其昌的书学(傅申  著、董寿琪  译)75——108
书法教育
6. 1949——1994书法教育理论研究评述(傅爱国)109——124

第71辑(1996年第3期1996.05)共13篇    共124
专题:世纪末的对话
1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王天德、王林、王南溟、
周长江、胡传海、徐虹、黄笃)1——17
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
2 当代书法史刍议(周俊杰)18——34
3 书法结构的概念及类别划分(江河)35——39
古代书法研究
4 鸟凤龙虫书合考(丛文俊)40——80
5 颜真卿《天中山碑》初探(刘建平)81——88
书坛争鸣
6 《印章章法揭秘》驳议(张茂荣)89——94
7 不妨换一种说法——非王羲之“书圣”说(郑荣明)95——102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专栏
8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记要(百川)103——107
9 走进大师——记书法家赵冷月先生(郭舒权)108——112
10 赵冷月现象析疑(吴文水)113——117
11 赵冷月书法的审美意义(曾明)118——118
论文摘编
12 “匆匆不暇草书”新解(万林)119——122
13 试说火筋画灰(郭廉夫)123——124

第72辑(1996年第4期1996.07 共8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王羲之草书与中国草书的发展(陈仲明)1——17
2 生命旅途的传真写照——黄庭坚斋室名号研究(黄君)18——30
3 赵孟睢⒐艿郎槟昙罢粤痢⒄杂荷甑目嘉觯ㄊ纾31——36
书评
4 书朱关田作《唐代书法考评》后(韩玉涛)37——53
当代书论
5 书法崇古意识探源(沈洁清)54——80
6 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汪颍之)81——84
印史研究
7 韩天雍、孙丽英译  丝印考(日)(今村光甫 著)85——97
8 马一浮篆刻:抒情写志——一种文人印的典范(方爱龙)98——124

第73辑(1996年第5期1996.09)共8篇    共124
专题:世纪末的对话
1 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邱振中答问录(邱振中、河内利治)
1——24
当代书论
2 先锋书法的现代情境(马钦忠)25——37
3 论书法艺术的时间特性(傅合远)38——53
书法与文化
4 书法与人生(钟明善)54——65
5 书法与科举(丁正、白鸿)66——79
古代书法研究
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及其书法(傅嘉仪)80——109
7 丁公陶片草书之初步研究(王宏理)110——122
论文摘编
8 “火筋画灰”辨析(王新芳)123——124

第74辑(1996年第6期1996.11)共9 共124
书法与哲学
1 禅宗发展历程断面及从书法艺术看禅宗思想的异化(傅京生)1——12
方法论研究
2 从“非自觉书法”质疑说到书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丛文俊)13——23
当代书论
3 论艺术真诚(朱以撒)24——34
4 书法风格矛盾性内涵探微(毛万宝)35——55
书史研究
5 题壁书法兴废史述(侯开嘉)56——67
6 邓石如论(傅爱国)68——89
7 论刘墉(张金梁)90——103
8 谢无量、徐生翁之比较(王伟)104——113
9 论近、现代浙江书坛三大师
—— 兼及传统与创新问题(景迪云)114——124

第75辑(1997年第1期1997.01)共15篇   共124
专题:沧浪书社同仁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1 从精英的艺术到大众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主要变迁之一(白谦慎)1——7
2 文字·伦理·书法(华人德)8——14
3 漫谈书法(潘良桢)15——22
4 考辨与书法(曹宝麟)23——26
5 “极端”、“和谐”与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沈培方)27——30
6 现代价值与审美转型(言恭达)31——36
7 妇女与书法(孙晓云)37——40
′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选刊
8 书法须臾离不了中庸
     ——兼评《书法史上的一个圆圈》(许云端)41——51
9 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口号的保守性(刘斌)52——57
10 朝代书法风尚辨
——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他(张金梁)58——64
11 现代书法批评“形而上”精神的失落(王焕林)65——73
12 方法论问题:技法与形式(张天弓)74——83
比较研究
13 扬州画家书法中的异端思想(沈语冰)84——104
14 画家书法浅论(梅墨生)105——118
书家研究
15 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屈德洲)119——124

第76辑(1997年第2期1997.03)共9篇   共124
专题:世纪末的对话
1 焦虑:批评与创作(胡传海、马钦忠、梅墨生、
马啸、陈新亚、桂雍、刘涛、张天弓)1——24
古代书家研究
2 论康有为的碑学研究(周俊杰、姜寿田)25——37
3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批评意义(黎忻38——52
4 老罴当道  百兽震恐
     ——翁同龢及其数方法艺术(李琼)53——77
5 赵孟盍迩男问奖嫖觯ㄕ帕78——85
书法史研究
6 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甘中流)86——97
7 抗战时期的重庆书法教育初识(廖科)98——104
篆刻研究
8 既得平正   务追险绝
——黄士陵印章中的点睛之笔举例(杨坤炳)105——120
论文摘编
9 也说爨宝子碑(杨修品)121——124

第77辑(1997年第3期1997.05)共10篇    共124
世纪末的对话
1 书法拓展的当代契机和困境(马钦忠、王见、左正尧、
李正天、周涌、罗天尧、黄一瀚)1——13
当代书论
2 也论书法本体——兼与盛东涛先生商榷(严学章)14——29
3 自救:书法批评的觉醒——对当前书法批评走出困境的思考(吴振峰)30——41
4 草书浅识(曹国庆)42——50
书史研究
5 狂草:说不尽的美学难题(王田葵)51——70
6 论怀素《自叙帖》(姚力毅)71——79
7 怀素现象与怀素意义(张小补)80——89
8 傅山的连笔与连绵大草(一真)90——99
9 解构与宣泄——论楷书的诞生(程琦琳)100——115
10 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汪小玲)116——124

第78辑(1997年第4期1997.07)共11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笔墨颂(熊玉鹏)1——21
2 在继承中实现创新(李文采)22——43
3 “行书主流”现象及当代行书的几个重要特点(沈松祥)44——52
4 赵孟罟觥娲鹇窖蔷壬跗袅郑53——68
书法史研究
5 黄山谷书《幽兰赋》真伪考[韩国](金炳基)69——78
6 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书学观念(陈方)79——86
7 试论贞人与甲骨文书法(吴仁生)87——95
印学研究
8 道进乎技——读《印法参同》札记(陈金彪) 96——106
9 《七家印跋》小识(周新华)107——113
书家年表
10 阮元年表(童一鸣)114——120
论文摘编
11 记朱复戡(张文康、何伟毅)121——124

第79辑(1997年第5期1997.09)共10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当代书法思潮及其外部走向(沈语冰)1——32
2 书坦桤忧录(何崝zheng)33——45
3 浅析计算机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张斗文)46——51
古代书法研究
4 秦篆散论(俞黎华)52——60
5 “石门十三品”与蜀派汉隶(杨代欣)61——71
6 略论《龙门二十品》(霍宏伟)72——83
7 《集王圣教序》说异(王焕林)84——94
8 唐人尚法浅论(叶鹏飞)95——105
9 “始艮终乾”说本意新探(张果诠)  106——120
论文摘编
10 介绍山西书法家赵铁山(王宝明、赖敬)  121——124

第80辑(1997年第6期1997.11)共8篇    共122
书史研究
1   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华人德)1——24
2   《书谱》蠡测(裴芹)  25——30
3   关于《宣和书谱》的几个问题(王元军)31——45
4   颜真卿、米芾、王铎书艺与人品比较(余清源)46——53
5   赵孟钊烁竦淖统剑ㄓ嘁θ耍  54——71
6   王铎与《阁帖》(曹军)72——103
当代书论
7  书法: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兼答《也论书法本体》一文(盛东涛)104——115
书家史料
8   王庭筠生平事迹考略(王登科)  116——122

第81辑(1998年第1期1998.01)共14篇   共124
书论研究
1   神采:张怀瓘的审美理想(薛龙春)  1——28
书史研究
2   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学的终结(王岗)  29——46
3   重理明代书法史(潘良桢)47——55
4   “八分书”新释(贾文毓)56——59
5   南朝史书中书学一词考(王学雷)60——67
6   神龙本《兰亭》的底本不是真迹(熊任望)68——73
7   论叠用字与笔误在书法创作中修饰性处理的演变(刘清扬)74——81
书家研究
8   王珣籍贯新考(罗勇来)82——86
9   鲜于枢生于汴梁和“渔阳鲜于枢”辨(戴立强)  87——90
当代书论
10  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忧思(马钦忠)91——98
11  关于书法批评主体的思考(王玉龙)99——102
印学研究
12  秦汉印分期臆yi说(元白)    103——111
书家史料
13  程庭鹭年表(曾士冕)  112——117
14  杜关其人其书(黄泽江)  118——124

第82辑(1998年第2期1998.03)共8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论“善史书”及其文化涵义(丛文俊)  1——24
2   关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白谦慎)25——54
3   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学的终结(续)(王岗)  55——72
学术争鸣
4   关于《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问题(邓成龙、翁泽文)    73——83
5   电脑与书法研究(王焕林)   84——95
6   不是“幽灵”——论电脑对书法的影响(汪小玲)  96——104
碑帖研究
7   颜书《祭侄稿》的史实与意境(蔡慧苹)105——109
印学研究
8   印章起源初探(都元白)       110——124

第83辑(1998年第3期1998.05)共12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关于风格的思考(陈方既)1——24
2   引入与误用:新文人书法的当代美学及基础(王南溟)25——38
3   书法创作中的“精气神”(杨建文)39——49
4   “书能表现一般情感”论的我见(毛万宝)    50——58
书史研究
5   鲜于枢研究七题(戴立强)      59——78
6   从《王子午鼎》看楚鸟虫书的精神意蕴(胡智勇、刘涛)  79——85
7   “始艮终乾”、“始巽终坤”与笔画的质量感觉(郭占奇)   86——93
8   评《法藏敦煌书苑精华》(刘涛)  94——99
篆刻研究
9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余巨力)      100——106
10  古玺研究状况及其对印学界的 启示(万瑞杰)  107——115
11  印籍珍本钩沉(陈麦青)116——123
12  弥足珍贵的《谢稚柳书集》(张伟生)124——124

第84辑(1998年第4期1998年7月)共9篇    共124
古代书法研究
1   楚书锁言(何琳仪)   1——13
2   上古书法要略(秋子)   14——39
3   张怀瓘及其《书断》探出(王丹一)  40——49
4   士与书法(丁正  白鸿)     50——77
5   浙江新昌董水矿摩崖题刻之初步研究(梁少膺)78——84
现代书家研究
6   康有为书体风格学略论(胡湛)  85——98
7   徐生翁、应均之比较(王伟)  99——109
8   浅析王蘧常《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运天)110——117
篆刻研究
9   印史人物考遗(陈麦青)118——124

第85辑(1998年第5期1998.09)共9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艺术文化内涵发微(毛万宝)  1——21
2   匍匐在神牌脚下谈何创新(刘斌)  22——30
3   书法的“刺激法”与“耐看性”(吴振峰)  31——43
书史研究
4   章草辨(华人德)       44——48
5   书法用墨论(翁志飞)  49——61
6   赵体与馆阁体之关系(张云龙)  62——66
篆刻研究
7   残缺作为一种审美形态(陈方既)    67——77
8   明代徽籍印人之归属及徽宗流派考(张郁明)  78——91
书家年谱
9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年谱(朱关田)  92——124

第86辑(1998年第6期1998.11)共8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怀素《自叙帖》真伪辨略(刘启林)  1——32
2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考(仲威)33——42
3   徐浩《张庭珪墓志》勘补(王焕林)43——51
4   李邕《李思训碑》及其校勘(宓学澍)52——59
5   书法与选官制(王宏理)  60——66
书法书评
6   读上条信山的《现代书法创作大系》(杨代欣)67——72
篆刻研究
7   印学东渐探讨(陈麦青)73——81
书家年谱
8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年谱(朱关田)82——124

第87辑(1999年第1期1999.01)共11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1——15
2   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对书法发展之影响(刘宗超)16——27
书史研究
3   庾翼的书法及其位望(刘涛)28——47
4   《采古来能人名》作者考略(常汉平)48——56
5   辽代书法概论(王登科)   57——68
6   杨维桢之“桢”字演变及其心态关系探微(乔光辉)  69——77
7   民国书法家的界定刍议(张茂荣)  78——83
书论研究
8   论孙过庭《书谱》中的兼通观(任漫丛)84——90
学术争鸣
9   论“六合同春”——书法思维深层形式结构初探(傅京生)91——105
碑帖研究
10  北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会约》真迹(王壮弘)  106——114
印学研究
11  明代印人王梧林考证札记(无相)  115——124

第88辑(1999年第2期1999.03)共10篇    共124
书史书论研究
1   《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潘良桢)1——21
2   自然之最写意之尤:苏东坡的书法艺术观——兼及苏米比较(周祥林)22——40
书家研究
3   王羲之研究三题(蔡慧频)41——49
4   论丰纺(张金梁)   50——66
技法研究
5   执笔紧松论(大江)  67——74
碑帖研究
6   也辨《潭帖》(水赉佑)75——93
7   傅山为陈谧作草书诗册研究笔记(白谦慎)    94——104
书法史料
7           历史的积淀
——抗张时期陪都重庆书法评述(廖科)  105——115
争鸣园地
9   张怀瓘研究商榷(王学雷)   116——121
10  致《书法研究》编辑部(沈定庵)122——124

第89辑(1999年第3期1999.05)共9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业余考核评审准则(初稿)(刘小晴)  1——15
2   从传统书学到现代书学(丁正、白鸿)16——52
书史研究
3   论欧阳修的书法美学观(文师华)53——60
4   苏轼书写:文人体验(蔡先金)61——75
5   苏门弟子黄庭坚(张传旭)76——94
6   清代隶书线条形象的强化与示弱(刘宾)  95——102
学术争鸣
7   刻意为文    虚张声势(汪小玲)103——118
8   字体书体两相异(王太雄)  119——124
9   《书法研究》编辑部征稿启示  124——124

第90辑(1999年第4期1999.07)共10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变态书家的精神分析(胡传海)1——18
2   飞白书史相与史绎(姚淦铭)19——33
3   《孝女曹娥碑》碑阴八字作者小考(景迪云)  34——40
4   隶八分与当代书法创作(丁正白鸿)41——55
鲜于枢研究
5   鲜于枢的书学思想与实践(戴立强)56——67
当代书论
6   现代书法:一个临时性概念及其本质主义两难(王南溟)68——81
7   论书法的节奏(郭颐扬)  82——96
8   是忧思还是背离(枕石)      97——103
篆刻研究
9    关于小篆西朱文印(余巨力)104——111
10   蔡守生平(徐畅  徐憬)112——124

第91辑(1999年第5期1999.09 共12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代文化的书法艺术(邱振中)1——18
2   书法现代化臆说(池长庆)    19——25
3   书法发展的逆向思辨(靳平夫)     26——34
书史研究
4  “正书”书体及书名的发生和演变新探(广寒)35——42
5    八分说(王宏理)  43——47
6    相思文化背景下的王羲之与颜真卿(薛军)  48——55
7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政治理论(刘耕货)    56——68
8    王羲之颜真卿异同论(白鹤)                                   69——84
9    祝枝山法书五跋(陈麦青)     85——88
鲜于枢研究
10   鲜于枢的名字和祖籍考(戴立强)  89——96
11   鲜于枢之死试探(戴立强)  97——110
篆刻研究
12   流派印事杂陈(靳秉岩)111——124

第92辑(1999年第6期1999.11)共10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隋唐帝王的书法活动及其影响(梅蹊)1——13
2   唐代诗人与书法(张学忠)  14——23
3   章惇论(曹宝麟)24——38
4   南宋书法衰微探因(张同印)39——48
5   从《广艺舟双楫·碑评》看康有为倡碑及审美之寄兴(丛文俊)  49——69
6   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莫家良)70——86
当代书论
7   论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何循真)87——93
8   精观·静观·静养——书法精义悟探(徐文平)   94——100
9   论书法教学与修养(蒋臻)101——109
鲜于枢研究
10  《鲜于府君墓志铭》考释(戴立强)110——124

第93辑(2000年第1期2000.01 共7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心灵的自由——对新的时期书法文化意向的回望与反思(吴振锋)  1——31
书史研究
2   理想与偶像——论魏晋书风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王渊清)32——49
3   《鲜于氏离堆记》考辨(林学远)  50——72
4   关于《石门颂》的版本问题(陶玉之)    73——88
5   论岭南书家与清代碑学(侯开嘉)   89——98
鲜于枢研究
6   鲜于枢《别家》诗作于至元丁丑(1277)考(戴立强)99——106
书法百年
7   上海书法的百年拓进(张伟生)107——124

第94辑(2000年第2期2000.03)   共6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90年代书法思潮与创作评(沈语冰)  1——27
书史研究
2   欧书三题(何本安)    28——43
3   古典书论的语义阐释(楚默)44——65
4   《集古录目跋尾》(叶培贵)  66——78
鲜于枢研究
5   鲜于枢传世墨迹考释(戴立强)  79——97
书法百年
6   上海书法的百年拓进(张伟生)98——124

第95辑(2000年第3期2000.05 共7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论“书卷气”(陈方既)1——18
2   唐代书学制度考(何崝)19——35
3   《天柱山铭》(于书婷)36——45
4    隶书散论(沈洁清)  46——66
书法教育
5   当代书法教育的误区(严学章)67——79
6   书法教育层次论(周德聪)80——87
鲜于枢研究
7   鲜于枢年谱(戴立强)88——124

第96辑(2000年第4期2000.07)共9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史与现代性(邓宝剑)1——16
2   回应书法批评(丁正)17——32
书法教育
3   书法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周斌)33——42
古代书法研究
4   六朝书论笺识(詹绪佑)43——54
5   《周礼》“篆”义辩证(侯学书)55——60
6   《十七帖》刻本考(伊藤滋)61——71
7   尚意书风的衰微(吴慧平)  72——93
8   张穆与何绍基交游考略(子牧)94——98
书法百年
9   上海篆刻的百年拓进(茅子良)  99——124

第97辑(2000年第5期2000.09)共9篇   共124
古代书法
1   第三条道路(郑晓华)  1——24
2   二王书法地位的变迁(朱道卫)25——31
3   传世朱熹《〈书翰〉、〈文稿〉合卷》考辨(方爱龙)32——43
4   宋元浙东僧书法及日本的书法交流(俞建伟)44——56
鲜于枢研究
5   鲜于枢史料正误琐考(戴立强)57——76
当代书论
6   自然之辨(李彤)  77——83
篆刻研究
7   “缪篆”新证(李华年)84——96
8   古代篆刻美学二题(张树天)97——103
百年书法
9   上海篆刻的百年拓进(下)(茅子良)104——124

第98辑(2000年第6期2000.07)共11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隶书名称的历史沿革辨析(张同印)1——10
2   缪篆考辨(赵宏)11——25
3   论书法的神采(虞晓勇)26——33
4   “碑学”、“帖学”献疑(叶培贵)34——42
5   魏晋南北朝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王元军)43——53
6   书道玄妙:唐人对书法内涵的认识(甘中流)54——64
7   黄庭坚“韵”(张传旭)65——73
8   赵孟畹氖檠枷耄ń庑∏啵74——83
9   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简介84——87
当代书法
10二度抽象与形式方法(王波)88——97
书法年表
11   甲骨文书法史年表(陈爱民、胡长春)98——124

第99期(2001年第1期2001.1)共7篇   共124
书史研究
1   永明书学研究(张天弓)1——26
2   书法技法论(黄君)27——51
3   兰亭揽字考(日)(祁小春)52——62
当代书论
4   书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严学章)63——86
王福厂研究
5   赵叔孺与王福厂比较(王庆忠)87——104
6   王福厂的金石至交(周建国)105——115
7   王福厂年表(袁慧敏)116——124

第100期(2001年第2期2001.03)共10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黄惇)1——22
书史研究
2   “字体”与“书体”论辩(刘延玲)23——29
3   从篆书的笔法结构特征论及篆书创作(刘清扬)30——40
4   隶书正名(寇克让)41——47
5   关于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戴家妙)48——60
6   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侯开嘉)61——71
7   晚明书法风格论(陈宇、邹成)72——86
8   阳明心学与晚明书学(李彤)87——97
9   从“声无哀乐论”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金玉甫)  98——102
史料钩沉
10  范成大书迹分类编年考(方爱龙)  103——124

第101辑(2001年第3期2001.05)共6篇   共124
古代书法
1   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作者考辨(刘启林)  1——31
2   《采古来能书人名》质疑(张天弓)  32——42
3   唐及唐以前的书法复制(刘光裕)  43——67
4   阮元北碑南帖论与清代书风的革新(冼剑民)  68——76
5   傅山与平定友人交游考略(子牧)  77——81
史料钩沉
6   范成大书迹分类编年考(方爱龙)82——124

第102辑(2001年第4期2001.07)共10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陈振濂)  1——27
2   中国现代派书法思考
——“巴蜀点兵”′99成都回顾展观感及联系(沈戈然)  28——48
3   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倒退”说起
——兼与严学章先生商榷(王兴国)49——60
4   谁在前进——眉批“书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张渝)61——67
5   谁是前进而且主义——请益严学章先生(吴振锋)  68——78
6   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张金梁)  79——92
7   谈书法的“势”(韩盼山)     93——97
古代书法
8   漫谈郑道昭“刻石诗”(于书亭)     98——104
篆刻研究
9   钱塘二陈——陈秋堂陈曼生及其印艺(杨坤炳)105——116
10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华人德)    117——124

第103期(2001年第5期2001.09)共10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心理研究札记(傅京生)  1——14
2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研究与编纂刍议(刘宗超)  15——31
3   书法批评三题(王晓玲)    32——46
古代书论
4   六朝书论笺识(续)(詹绪佐)  47——60
5   说“隶变”(张同印)  61——69
6   复习颜真卿(王宏理)  70——76
7   大字书法初探(陆锡兴)    77——83
8   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张金梁)84——98
9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俞建伟)99——109
书家年表
10  赵古泥年表(周金元)     110——124

第104期(2001年第6期2001.11)共8 共124
古代书法
1   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丛文俊)1——28
2   “误读”的书法史(邓大强)   29——41
3   书法艺术的中庸之道(徐儒宗)42——57
4   书法:汉字之升华(李印华)     58——72
5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书法(刘耀辉)  73——81
6   “通”与“变”(邓宝剑)   82——89
7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王铎(丁正)90——102
篆刻研究
8   唐醉石篆刻艺术简论(昌少军)  103——124

第105期(2002年第1期2002.01)共9篇   共124
1   中国“书法”现代定位及跨世纪架构三论(蒋立群)1——16
2   从当代审美文化看书法艺术的当代走向(沈洁清)17——37
3   对21世纪书法文化建设的期待(吴振锋)  38——56
4   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定位(刘斌)   57——62
5   精品与精品战略(汪小玲)  63——75
6   试论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李庶民)76——82
7   论书法的时代风格(刘云鹏、王换新)  83——91
8   现代美学书法美学研究述评(刘宗超)92——118
9   从“千人一面”谈书法创作、审美(余清汉)119——124

第106期(2002年第2期2002.03)共9 共124
1   缪篆辨(罗勇来)  1——14
2   大篆的裂蘗(翟万益)  15——32
3   隶书流变浅论(吴聿明)     33——43
4   “文字异形”和“书同文字”与“隶变”的关系(谭学念)44——52
5   试论凉州在草书源起时期的重要地位(徐华)  53——68
6   论“守令作偏”与“匆匆不暇草书”(薛龙春)  69——78
7   “六分半书”“乱石铺街”及其他(斯萧)    79——88
8   “羊大则美”辨(王渊清)  89——101
9   “书画同源”辨析(胡志颖)    102——124

第107期(2002年第3期2002.05)共8 共124
当代书论
1   书法景观的文化地理浅释(吴慧平)  1——13
2   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书法的人文建构(邓宝剑)  14——24
3   经验的异化与贫乏(梁培先)     25——31
碑帖研究
4   瘗鹤铭新证三题(罗勇来)  32——47
5   《淳化阁帖》研究(张小庄)  48——68
6   《越州石氏帖》考(梁少膺)  69——73
7   宋、清两代金石学家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崔树强)74——104
8   “书画同源”辨析(续)(胡志颖)  106——124

第108期(2002年第4期2002.07)共7 共124
书史研究
1   马澄《逸少正(镇)书目录》散考(张天弓)  1——10
2   王铎书法思想中的崇古观念(寇克让)  11——50
3   刘熙载书艺辩证思想研究(周斌)51——62
4   伊秉绶隶书自评试析(周平、夏时)  63——72
5   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侯开嘉)    73——102
6   论书法史的人文主义学科性质(周俊杰、姜寿田)     103——119
7   动生静兮静生动(周文杰)  120——124

第109期(2002年第5期2002.09)共11篇    共124
当代书论
1   全球化:危机下的沉思(郑晓华)    1——18
2   流行书风  书法传统  现代书法(周德聪)  19——32
3   米、王到底能走多元远(周建强、周汉标)33——43
书史研究
4   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高华平)       44——51
5   寂寞高手——王志(肖鑫)         52——63
6   黄庭坚书事二考(陈志平)     64——74
7   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方爱龙)75——91
8   吴门书派的界定与成因浅探(向彬)        92——101
9   关于董其昌任职礼部的问题(齐江)     102——113
10  阮元的书学和书法(叶鹏飞)     114——123
11  本刊启事               124——124

第110期(2002年第6期2002.11)共8 共124
当代书论
1   近二十年书法创作思路的清理(刘宗超)   1——27
古代书论
2   六朝书论笺识(詹绪佐)    28——35
3   章程即章草说(寇克让)       36——44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区的划分(吴慧平)    45——58
5   南碑述论(谢光辉)                 59——75
6   飞白书考说(陆明君)        76——89
7   道艺关系下的“人品即书品”论与蔡京(韩顺任)  90——101
书家年谱
8   李建中年谱(陈志平)  102——124

第111期(2003年第1期2003.01)共123 共6
当代书论
1   差的现代书法,更差的抽象画(王南溟)  1——19
2   非“派别”(司有来)      20——35
古代书论
3   瘗鹤铭二号石刻非原刻辨(罗勇来)36——57
4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研究(王家葵)    58——81
5   诸葛亮碑帖汇考(陶喻之)   82——109
会议综述
6   “潘天寿与20世纪中国书法”学术研讨会述评(卢炘、卢铁)  110——123
篆刻研究
7   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孙群豪)(未录)125——126
8   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小霓、刘昆)(未录)127——?

第112期(2003年第2期2003.03)共8 共122
书论研究
1   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金丹)  1——13
2   中国古代“气”论的逻辑演进(陈雅飞)  14——26
3   书法功能与学书定位(钟家骥)     27——35
4   东坡的书法史论(叶培贵)   36——46
碑帖考释
5   《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释》二帖补正(曹宝麟)47——60
书家年谱
6   苏轼年谱(刘兆彬)     61——110
篆刻研究
7   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孙群豪)  111——112
8   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小霓、刘昆)113——122

第113期(2003年第3期2003.05)共11 共124
学术争鸣
1   论误读与书法史的关系(徐学标、谢光辉)1——18
2   论流行书风的创作走向你(沃兴华)    19——29
书史研究
3   论古代书论中的“思”(叶梅)30——35
4   论书说“虚”(莫小不)   36——53
5   白云先生“书气”说探微(裘金康)54——63
6   古代书论的肇始:从班固到崔瑗(张天弓)64——76
7   郑道昭与“九仙”(于书亭)     77——86
8   宋克生平与交游考论(朱天曙)     87——97
9   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张金梁)     98——105
10  《旧唐书》、《新唐书》记述本朝书家书法书事之比较
及评析……(张志攀)  106——115
11  杨维桢籍贯别号考(杨尔)    116——124

第114期(2003年第4期2003.07)共8 共124
当代书论
1   论线性艺术与点性思维(蒋天耕)   1——9
古代书论
2   从“书为心画”到“书如其人”(万林)    10——25
3   “史书”与“八体六书”(刘涛)  26——30
4   “五乖五合”刍议(刘春梅)   31——43
5   浅谈中国古代执笔方式(杨森)44——61
6   晋人执笔、用笔及书风阐释(翁志飞)  62——77
7   浅谈隶书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价值(胡卫平)78——82
8   陈淳书法研究(朱爱娣)    83——124

第115期(2003年第5期2003.09)共10 共124
学术年谱
1   书法抒情说平议(李华年)    1——15
2   传统哲学思想的切入对书法空间形式的作用与影响(白砥)  16——45
3   经典与流行之间(陈治元)  46——50
4   对建立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张淳)     51——61
书史研究
5   论行书艺术的类型及审美特征(王鼐)      62——76
6   不可思量之思量(邱志杰)      77——86
7   黄宾虹之书学(王宏理)      87——96
8   飞白书研究(靳鹤亭)   97——106
9   “颤笔”探微(王波)   107——114
书家年谱
10  伊秉绶年表(唐戈)115——124

第116期(2003年第6期2003.11)共10 共124
当代书论
1   关于当代书坛流派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西中文)1——23
2   直气  勇气  责任感——有感于“当代”书法史研究(傅爱国)24——31
书史研究
3   《淳化阁帖》肃府本研究(何碧琪)     32——58
4   王羲之重要传本墨迹评析(陈麦青)59——71
5   书写家具变革对唐代中锋笔法的影响(陶贤果)    72——82
6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向彬)83——97
7   董其昌书法尚淡美学思想管窥(崔爱武)     98——103
8   康有为书论中的“精、熟、通”思想(吴聪)  104——114
9   就“羸”、“瘵”二字和曹宝麟先生商榷(孙向群)115——118
印史研究
10  丁敬卒年考(方小壮)119——124

第117期(2004年第1期2004.01)共8 共124
1   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侯开嘉)1——33
2   论汉字用作书法的优越条件(江平)34——45
3   从因字立形原则论及书法创作中汉字造型的空间因素(刘清扬)46——55
4   科举与书法的再审美(薛帅杰)  56——69
5   白沙论(张金梁)  70——84
6   阮元书法品评标准(杨开飞)  85——95
7   阮元金石书法年表(金丹)  96——110
8   程南云资料整理与考略(戴立强)  111——124

第118辑(2004年第2期2004.03)共9 共123
书史研究
1   谈启徐萧三人对怀素《自叙帖》的论述(李郁周)  1——22
2   清代北碑学理论概述(徐红梅)  23——32
3   元代书法教育研究(王新宇)  33——48
4   欧阳修书法观研究(林如)49——72
5   重新评价《非草书》的美学价值(王德军)  73——82
6   “草篆”非字体书体辨(侯学书)  83——92
7   “抖擞”:对黄庭坚的误读(张传旭)  93——99
篆刻研究
8   蔡易庵篆刻艺术论(朱天曙)100——112
9   论明代文人篆刻兴盛的文化背景(陈道义)   113——123

第119期(2004年第3期2004.05)共8 共123
书法研究
1   书法静中观(陶雪华)1——20
2   “书字贵平正安稳”索解(陈龙国)21——31
3   两汉“史书”名实考辨(徐学标)32——50
4   四川渠县汉阙书法考略(侯忠明)  51——64
5   “北凉体”刍议(华人德)       65——84
6   蜀僧兰溪道隆等人对日本镰仓书风的影响(赵仁春)  85——93
7   明代殿房书办研究(张金梁)  94——119
8   略论篆隶书法(何崝)120——123

第120期(2004年第4期2004.08)共7 共124
现代书法
1   照相术的东传与20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变革(侯开嘉)  1——23
2   简论20世纪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王兴国)  24——37
古代书法
3   权量秦两诏的诠释、标点、翻译(侯学书)38——71
4   崔瑗《草书势》法象论思想初探(刘星)72——82
5   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薛龙春)  83——94
6   北碑宫廷中的书家及其活动(方令光)95——111
7   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吴锡标、寿洪)112——124

第121期(2004.11)墨法、风骨与个案研究   共9 共122
1   画家书法墨法之研究(吴海峰)1——34
2   书法风骨论(陈龙海)35——43
3   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侯忠明)  44——53
4   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胡传海)54——67
5   六朝社会与寒人书法(邹方程)68——87
6   从九篇唐诗的共同点看怀素及其草书形象(张志攀)88——101
7   苏东坡书法中的“意”与“法”(叶军)   102——107
8   王献之《鸭头丸》帖后宋高宗赞语考(程渤)108——115
9   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付强)116——122

第122期(2005.03)唐代的书法教育与科举 共10 共122
1   隶书与八分之名实考辨(宋开罗)1——11
2   蔡邕与唐隶(张同印)12——20
3   “飞白”名实考辨(陶贤果  谢光辉)21——30
4   三本怀素《自叙帖》在宋金元的递传
——兼谈明代严嵩藏本问题(李郁周)31——45
5   唐代的书法教育与科举(孟云飞)46——51
6   论草书形象性描述(温存)52——66
7   浅谈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金玉甫)67——77
8   论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相)78——96
9   论周应愿《印说》的仍旧观(李彤)97——107
10  赵宧光印谈(赵彦辉)108——122

第123期(2005.04)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   共9 共123
1   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白鹤)1——16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方式(吴慧平  沈晓林)17——30
3   对历来赵孟钍榉ㄒ帐跖赖呐溃ㄑ钤  31——57
4   《平复帖》“羸瘵”词义商榷(谢光辉)58——64
5   康熙皇帝书法考辨(邓云峰)  65——73
6   陈介祺书学思想与书法探析(陆明君)74——90
7   黄宾虹之书学(王宏理)  91——100
8   “书卷气”的几个重大问题——兼评《论书卷气》  101——113
9   “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何震宇)114——123

第124期(2005.05)唐代论书诗研究   共7 共123
1   唐代论书诗研究(蔡显良)1——38
2   赵孟钍榉ㄑ芯慷题(黄惇)39——53
3   王宠的生平与书法艺术(潘振远)54——79
4   吴大徵的金石研究及其书学成就(张俊岭) 80——91
5   书势论的审美巡礼(王玉龙)  92——110
6   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
    ——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朱天曙)111——116
7   论明清吴中篆刻艺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处在因素(陈道义)  117——123

第125期(2005.06)魏晋书法论   共8 共122
1   魏晋书法论(梁少膺)    1——23
2   关于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
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两个问题(张天弓)24——36
3   书法的气、气势与气韵(张树天)37——50
4   生熟论(陈方既)  51——70
5   “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徐清)71——83
6   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周斌)84——93
7   李瑞清书法研究的回顾与检讨(陈雅飞)  94——110
8   《张猛龙碑》注释(朱兴邦)  111——122

第126期(2005.09)金朝书法史论   共5篇   共121
1   金朝书法史论(王凯霞)1——28
2   秦隶书的成熟形态(侯学书)29——43
3   两汉修辞学的发展与隶书的形成(林婥琴、刘清扬)44——54
4   北朝书法楷模的缺失及其影响(张恒奎)55——73
5   《祝允明年谱》增补(戴立强)74——121

第127期(2005.10)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 共8 共121
1   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吕金光)1——18
2   碑眼看帖:康有为帖学论(曹建)19——35
3   康有为书法理论与变法理论的相关性(黄阳兴)36——50
4   汉隶书的成熟形态(候学军)51——70
5   窦氏兄弟对张怀瓘理论的阐释与盛中唐审美观的初变(邵军)71——86
6   论沈曾植的晋唐情结(段永成)87——103
7   沈尹默的书学思想(周正平)104——113
8   略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中国书法(王兴国)114——121

第128期(2005.12)魏晋南北朝书法研究 共9 共119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吴慧平)1——20
2   试论《泰山刻石》的文字规范与艺术特征(沈晓英)21——31
3   论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之推崇(钱建华)32——39
4   朱长文与《续书断》(刘文秋)40——51
5   《东坡题跋》中的书学思想初探(周斌)52——64
6   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向彬)65—— 81
7   赵宧光资料整理与考略(赵彦辉)82——98
8   傅山的侠义精神与书法精神(杨吉平)99——108
9   曾熙生平交游考略(冯文华)109——119

第129期(2006.03)翁方纲的书学思想研究 共7 共124
1   翁方纲的书学思想研究(朱友舟)1——54
2   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薛帅杰)55——69
3   先秦时期的史官与书法(吴高歌)70——78
4   《知汝殊愁帖》与姚鼐今草说(吴聪)79——87
5   郭尚先书法及其字号考辨(俞建良)88——96
6   关于书法的形质与神采(黄鸿琼)  97——105
7   黄牧甫印风综论(傅舟)106——124

第130期(2006.04)张照书法年表 共8 共122
1   汉代书法的风格体系(刘宗超)1——12
2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书学尚意贵神之特质(邓宝剑)13——43
3   项穆书法“三鉴”论辩(陈龙国  傅晏风)44——52
4   翁方纲书法理论浅探(朱乐朋)53——64
5   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倪文东)65——72
6   对谢光辉教授“羸瘵”词义商榷文章的批驳(孙向群)73——83
7   清张照书法年表简编(初稿)(谢权熠yi)84——113
8   传统之辩与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念(王兴国)114——122

第131期(2006.06 书笔论    共9 共122
1   书笔论(翁志飞)1——21
2   从山东庙堂汉碑论隶书的发展(周平、夏时)22——37
3  《笔阵图》的书法创作思想管窥(周海平)38——44
4   李邕书法的守成特性与历史定位(杨继龙)45——61
5   颜体起源说辨析(王连富)    62——81
6  米芾《书史》所论宋初科举“誊录”制度与“趣时贵书”现象之真实关系的考证(李慧斌)      82——90
7   海峡两岸大学书法社团比较研究(潘善助)91——99
8   20世纪书法篆刻史上一种可贵存在的状态
——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05周年(周斌、陈红梅)100——112
9   文人篆刻刀法观的三种取向(周振)  113——122

第132期(2006.08 祝允明书法作品辨伪 共10 共124
1   魏晋南北朝书法创作理论述论(邓宝剑)  1——11
2   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问题(刘涛)12——18
3   李世民与赵光义对唐宋书法的影响比较(叶俊)19——32
4   寻绎“神、妙、能”
——张怀瓘《书断》品评体系溯源(胡春涛、廖方容)33——47
5   唐《孟府君墓志》书体研究(张树天)48——59
6   祝允明书法作品辨伪九例(戴立强)60——81
7   论书法丑学思想的两个审美维度(周斌) 82——93
8   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陈道义)94——104
9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刘宗超)105——115
10  中国书法与绘画差异的哲学研究(李欣)116——124

第133期(2006.11)纪念黄庭坚诞辰九六零周年专辑共9篇共122
1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黄君)1——37
2   由澄明走向超越——黄庭坚艺术论纲(刘墨)38——48
3   数的神助——论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灵感现象(毛万宝)49——60
4   试论黄庭坚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启蒙与影响(彭励志)61——75
5   黄庭坚论书诗研究(蔡显良)76——88
6   黄庭坚论书所言“道义”之文化渊源略解(刘天琪)89——100
7   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看晚年黄庭坚书法道路(张炬)101——110
8   宋徽宗、宋高宗书宗黄庭坚论(王庆忠)  111——115
9   古碑书刻与立石次序考辨(王宏生)116——12

第134期(2007.01)秦文字草化研究 共8 共118
1   秦“文字”草化研究(杨宗兵)  1——12
2   北齐书家刘珉考(张恒奎)13——24
3   李邕法帖述考(王鼐)25——38
4   论陆游的书艺观(胡源)39——48
5   试论康有为书法形学观的本体意义(王之义、赵明)49——60
6   凤凰涅槃
——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孙晖)61——72
7   丁辅之年谱(丁利年)73——108
8   论印刷与书法之关系(张平)  109——118

第135期(2007.04)宋克章草书风论   共8篇   共124
1  “史书”即八分考(陆锡兴)    1——15
2   沟通南北的书法家——彭城丛亭里刘氏(张恒奎)16——28
3   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杨豪良)29——42
4   从后妃到名妓——唐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常春)43——52
5   章草中兴的高峰——宋克章草书风论(朱天曙)53——65
6   陈鸿寿年表(孙慰祖)66——83
7   近六十年上海书坛重大动态(郭舒权)   84——114
8   论古代汉字书法装饰的文化背景(陈道义) 115——124

第136期(2007.05)揭傒xi斯事迹系年 共9 共124
1   “浯溪三铭”考述(唐幼铎)  1——15
2   《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程慧颖)16——33
3   涪fu陵白鹤梁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考辨(李金荣)  34——46
4   揭傒xi斯事迹系年(张函)  47——63
5   吴廷及《馀清斋帖》问题研究(程渤)  64——77
6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比比弊述论(冯广贺)78——95
7   楷书的流派与风格(张世杰)  96——102
8   略论当代中国书法的现代化(王兴国)103——115
9   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考(温存)116——124

第137期(2007.07)徐渭书法论   共9 共124
1   王羲之为右将军非右军将军(吴聪)1——9
2   重谈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张树天)10——21
3   徐渭书法论(张恨天)22——33
4   徐渭的书法之“变”与心学背景(范美俊)34——55
5   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刘云鹏)56——64
6   论《说文解字》的书法正字范本价值(罗红胜)65——74
7   浅谈中国书法的“表演性”(孙晖)75——86
8   黟山黄士陵年表(唐存才)87——115
9   晚明尚“奇”审美风尚与文人篆刻的残崩之美(王荣敏)116——124”                                                      

第138期(2007.11)元龚璛书迹考评    共9篇    共122
1   “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及影响(朱喜发、李光德)1——14
2   元龚璛书迹考评(程渤)15——28
3   宋曹交游考略(刘东芹)29——49
4   俞樾书法论(徐传法)50——61
5   古代书学论著分类述论(王宏生)62——71
6   书法练习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实验研究(周斌)72——80
7   关于若干种何绍基年谱的考证(钱松)81——105
8   徐三庚及其印艺(杨高钰)106——115
9   “有书学而无书才”——对王世贞此说的质疑(隋邦平)116——122

第139期(2008.01)张瑞图书法形式探微    共8篇    共124
1   张瑞图书法形式探微(王晓光)1——20
2   兰亭论辨与20世纪疑古思潮(王渊清)21——39
3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书法的影响(邓云峰)40——54
4   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王春林)55——68
5   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白鹤、李雯)69——80
6   默会知识与大学书法教育(周红旗、周斌)81——88
7   写意印:开辟印艺新时代的标志(章海荣)89——98
8   曾熙年谱(曾迎三)99——124

第140期(2008.04)傅山与明末清初草书丕变 共8篇   共120
1   汉代书法风格发展的阶段性(刘宗超)  1——15
2   二王书法异同论(张国宏)16——30
3   陶弘景书法年表简编(赵洪军)31——50
4   论王冕的书法艺术(寿洪)51——62
5   傅山与明末清初草书丕变(王晓光)63——81
6   杨宾《大瓢偶笔》资料整理与考略(王忠涛)82——100
7   清代中叶书法创作的正体化倾向(孙学峰)101——11
8   书法作品中非具象因素辩证(陈龙国)113——120
    本刊因故停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33:1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近十年书法博士论文研究综述作者:北溟有鱼
当代书法学科建设和书法研究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从早期单一的关注书法创作到今天兼善书法学术研究,我们的书法学术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特别是一批从事专业书法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出现,把书法的学术研究推进了一个全面发展期。为了更明晰书法学术研究的动态,我们从已有的博士论文选题来看待当前书法学术研究情况。[[1]]
一、书法文献
1.古代书论: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从宋代论书诗的发展、题材、特色等方面窥见宋代书风及其思想,认为“崇古尚晋是宋代书法思想的母题”“对宋代书法史亦有补正作用”;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总评古代书学论著的著录和存留基础,并分别考论了欧阳修、朱长文、苏轼、黄庭坚、米芾、黄伯思、《宣和书谱》等七部书法论著;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从张怀瓘的著作真伪入手进行考辨,探求张怀瓘的书法史撰述思想、以神采为尚的书法美学观、以“神、妙、能”为差降的品鉴方法等三方面内容;由兴波《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结合苏、黄、米、蔡四人书论与他们的诗文作比较研究,以此“深入得探究创作主体的个人气质与时代文艺特色”。
2.书体字体、遗书墨迹: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确立了“‘敦煌学’除了在文书内容的‘历史价值’、敦煌壁画的‘美术价值’外的‘书法价值’”。以敦煌书法人物入手,探明王羲之书法与敦煌书法的联系;何学森《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从早期遗迹入手,概括行书成熟特征,归纳了行书发展的萌生期、确立期、规范期、破格期、再规范期、放逸期六个阶段;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是一篇比较研究论文。重点考察宋元时期中日禅僧的交往,进而比较墨迹书法风格的差异;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指出宋代被称为“墨迹” 的禅宗高僧书法,是特指“禅宗高僧的书法”,与我国书法史所指的“墨迹”概念是不相同的;刘家军《晋以前汉字草书体势嬗变研究》从“书法审美学、文字构形学、环境类型学等层面对晋以前的‘草书体势’做引论式研究”认为影响体势改变的是“用笔方法”;刘凤山《隶变研究》从社会需要、文字自身因素、书刻工具等三个方面阐释隶变原因,认为“隶变主要通过线条变成笔画、象形特征的消失、体态变纵势为横势方面等表现出来”;黎东明《秦系文字研究》采取“以形说字”的分析方式研究“秦系文字的传承特征、演化规律及其规范化进程”,得出秦系文字由“‘衍形’特征所决定”;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总结出 “碑别字”出现的五种原因,又详细分析书体演进、书写性差异、偏旁讹混、构件移位、仿佛性代换与约取、隶定、刻工等一系列与“碑别字”相关的问题;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界定了“草书”概念,指出草书在形体与书写上都有简易化趋向,在实用中既有优长也有局限、实用与审美是对立统一的;孙鹤《秦简牍书研究》通过分析秦简牍文字,得出秦简牍文字“结构上颇具篆意”“具备后世隶书特点”,从“文字学和书学的双重意义上证明了汉代隶书由秦简牍书演变而来”;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现象与规律》指出楚文字与商周文字存在阶段性的演变与渐变;与秦汉文字有书同文的基础。通过“简化”“繁化”“异化”“形声化”四个方面揭示楚文字形体演化的内在规律;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得出“符号化是草书体形成与演变的基本特点,连带是符号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逆连的作用尤其重要”的结论。
3.版本、名物制度:陈忠康《兰亭序版本流变与影响》以“接受观念”考察《兰亭》版本在历朝历代的流变情况,指出其“艺术信息”的流失及人们自我观念下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顾涛《墓志书法研究》围绕洛阳北魏墓志,探讨从平城到洛阳因汉化进程、书法流播、宗教兴盛等原因而出现的墓志风格类型多样化,从而体现出内在的审美观念;刘天琪《隋唐墓志题铭艺术研究》提出了“题铭书刻”的概念,借助多学科知识对隋唐墓志盖题铭文字进行研究,涉猎书体的类型、书手刻工工艺、纹饰、谶语、地域风格等内容;马玉兰《宋代法帖研究》考察宋代“法帖”的名实、底本、版式、鉴选编辑等内容,总结出宋代书法崇尚魏晋、倡导文人个性的审美风尚;彭励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书迹作为文献,它本身隐藏着较一般书仪更为鲜活的时代内容。对其形制的探讨,既可以解决尺牍作品中相关的文本问题,又可以触及尺牍书法的某些内在成因,还能丰富传统书仪和文书研究的内容”;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辩》大量考察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情况,归纳出五种身份类型,得出“石刻书人署名的郑重其事在唐代以后”的结论;王鹏江《唐碑研究》指出唐碑在“盛唐气象、宗族门第、宗教传布、德行善举”等背景下形成,存在地域、书体、书家分布等差异;周侃《唐代书手研究》从史学角度对唐代书手的从业、入仕、经济生活、身份地位、书写特点等做出考察,认为他们与名家名士书法组成唐代书法的全部。
二、书法史
1.断代史:刘灿铭《中国现代书法史》关注了现代书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从书法的活动、创作、理论、教育四个方面分析现代书法的特点。孟云飞《两晋书法研究》立足于两晋时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大背景对两晋书法昌盛的研究,认为地域存在差异,书法世家特征明显;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从沈曾植看清末民初书法的丕变》以沈曾植为视角窥探“以复古为解放”的清末碑帖争论的学术背景,并从沈曾植身上看到碑帖对立的消解与章草的复兴;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描述了在经学、道学、佛学、文学艺术等历史文化背景下隋代书法的教育、鉴藏、书家发展情况,指出书学体制和书写规范等内容为唐代书学完善提供了基础。
2.专门史:蔡清德《十五至十六世纪金陵书法的区域性考察》勾勒金陵书家群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金琮、徐霖等与文徵明等吴门书家的交往,建立起的士人对金陵的认同和向往;蔡梦霞《元代篆、隶书法研究》认为元代因篆隶可学资源的限制、并受书家自身对篆隶的看法、今体书法‘经生体’趣味、书籍刻版书等影响,未能对唐宋的篆隶书风有大的突破,逐渐走向平庸规范,板结薄弱的书法风格特征”;曹建《晚清帖学研究》认为清人对经典的研究学习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帖学与碑学转型期间也并不矛盾。又以广东为例探讨刻帖问题,厘清晚清帖学脉络;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和形态研究》指出古代书法教育的范本是“以字书与石经为中心”,采用了以“笔法”为主的传授方式。通过选官和书法教育的手段强化古代书法教育中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从宋代铨选、科举誊录、职官、机构、书学五个方面研究制度层面的书法史问题;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涉及了宫廷侍书、选官与书法等问题。指出官学教育以文字学教育为主,家学教育则以书写的艺术性为目的、以书写笔法传授为内容;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全面疏理古代书法教育中有关官学、家学、私学、自学等内容,指出其对书家书风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加深《北宋书法教育研究》提炼出宋代书法“重意轻法”“趋时离古”的社会倾向及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首次从书法教材的角度,对若干官私刻帖进行新的审视与定位”;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首次从制度史视角考察明代楷书、篆书、中书舍人、书办等问题,厘清了明代“中书体”的原委及书学与选官、宦官之间的关系等系列问题;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锁定清代乾嘉学者书法情况,认为以“书”为用是他们书法学习的根本思想,书法反映学术特点。
3.书家专题: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梳理“文字禅”与书论的关系,探讨字中有笔的创作方式,并对书事书作做了详细考证;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认为石涛有着“书画同源”的认识观,并在“传统中变”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全面整理包世臣的事迹生平及其著作情况,并从技法观、品评观等入手研究其书学思想;李放《苏轼书学思想研究》认为苏轼发展和完善“学书为乐”的思想,指出“意”“法”关系的实践原则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出新意于豪放之外”;钱松《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用“年谱”形式进行研究,同时指出何绍基书法中“横平竖直”的碑学特征,及“古拙、真气贯通、重骨轻姿、典型庄正”等审美思想;宋明信《蔡邕之书法与书法美学思想》认为蔡邕书学思想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周易》之阴阳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四个方面内容;熊沛军《王世贞书论研究》认为王世贞书法品评是对“格”“自然”的追求,同时在书法创作中提倡“悟”的意义;解小青《赵孟钛芯俊反由街觥⑹榉ㄒ帐酢⑹檠枷搿⒂跋炱兰鬯母龇矫嫒嬲箍哉悦项的研究;野田悟《吾衍与其<</SPAN>学古篇>之研究》详细考察吾衍家世生平等问题后,围绕其“印宗秦汉”的印学思想对《学古编》的版本及流传进行梳理考证;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论证刘熙载书学是在《周易》、禅宗、道家等大文化观角度下形成的,其审美范畴、伦理范畴的产生有着重要社会根源。朱天曙《周亮工及其<</SPAN>印人传>研究》总结出周亮工“本色”“己意”的印学思想本质、“正”与“变”的风格论、“精思”“戏”“动”的创作论三方面内容;张小庄《赵之谦生平及其艺术研究》系统整理赵之谦的生平、书法、篆刻、绘画、诗文著述等五方面内容;
4.鉴藏研究:陈红梅《宋人关于<</SPAN>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以“鉴藏”角度看待宋人对《兰亭》的学术研究情况,梳理了《兰亭》版本及派系之间的联系;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以张丑的书画著录为文本,从书画鉴藏角度,全面考察张丑在确立自己为“书画鉴赏家”的前提下,所体现出的社会审美风尚和个人风尚;刘金库《“南画北渡”:梁清标的书画鉴藏综合研究》以传统的考据辑佚方式,并借鉴社会人类学的方法,考察梁清标的“鉴藏模式”,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修订明末董其昌时代鉴藏的方式方法”;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考察成化至嘉靖百年间苏州地区的私人鉴藏情况,指出“苏州地区兴盛的鉴藏风气,对吴门书画家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米芾书画鉴定研究》围绕米芾笔记体著录、“无李论”、推崇董源、《兰亭》题跋四条线索展开探讨,确立米芾对后世书画鉴定的影响;叶梅《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指出晚明内府藏品外流、标尚风雅是项氏收藏的历史因素,以此来看晚明的书法活动情况。
三、书法理论
1.理论结构: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论文部分探讨书法问题,涉及了风俗、书画同源论、观念、“永字八法”四个方面的内容,重在揭示古代书法的传统因素;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划分书法的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并确立书法艺术的基本范式“是人们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对文字书写中的美由自发而上升到自觉的一种改变”,是“以作为范例的作品形式出现的”;林书杰《书写之道》认为“汉字书写并不能由‘延异’充分描画,汉字书写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在自身性中生发,这也是汉字所具有的‘特权’的一种体现”;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认为南宋书论相对北宋书论,在理学的成熟下出现转型,其中“胸次论”、“心画论”尤为发达;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认为王铎晚年由阳明心学向道家思想转变,借鉴了“妙悟”“禅”“虚”的方法,形成书法上重结构和视觉效果的实践特点;姚宇亮《“魏晋古法”源流析论》认为“魏晋古法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汉字书写的特殊运笔方式”,“是对隶势向楷势转变过程中种种笔法范式的总称” ;叶培贵《古代书史研究的产生及其基本格局的确立》认为“从汉末到西晋,书中研究主要是树立今文字的历史地位;南朝主要是树立今体书家的历史地位和典范系统”,这一时期“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书史研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郑晓华《唐宋书学的发展与中国古典书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通过对唐宋书学重要理论躯干的分析研究,揭明古典书学理论的结构,揭示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周睿《儒学与书道—清代碑学的发生与建构》通过晚明心学、清中前期儒学、晚清的士风来说明士人审美的转向、意趣、追求,进而提出儒学与书学对碑学的影响。
2.美学原理: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以审美领域的艺术性墨法为对象”,“以‘中和’型墨法为始基,分化出‘墨趣‘型和综合型墨法”,用以表达一种“和谐”的状态;裵奎河《中国书论中的美学思想研究》归纳了崇尚“法象”、“书意”、“中和”、“自然”、“正道与个性”、“朴质”是古代书论美学思想“自发”、“确立”、“成熟”、“发展”“、通变”、“深入”的主要内容;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研究》认为“李嗣真、张怀瓘、窦氏兄弟三家书论以‘自然’为核心构建出涉及本原、创作、作品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及“以神—神采为审美理想,以‘贵奇’‘尚逸’‘尊古重质’为主的审美观念”;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以汉唐书论文献为中心》总结出书法意象美学包括“意象物象式意象、意志形象式意象、抒情体道式意象”,并进一步指出“‘体道’一直是书法美学理论的核心”;杨志恒《书美发生学研究》确认“书美”的根源存在于彩绘工具与纹饰中,笔法、构型、章法均是“书美”形成的重要因素;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主要论证“身心”因儒、道的逻辑起点不同形成了道德精神论、自然气化论两种特征,并借助笔、墨等“语言”做到身心合一,实现书家生命和审美的超越。
3.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将文人画书法化意识划分为萌发、发展、深化、拓展四个时期,并指出“六法”“心画”“纵横有象”“计白当黑”等内容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特征;方波《宋元明时期的“崇王”观念研究》通过考察宋元明世人对王羲之的记载,说明了权威的“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他们在对大王政治道德的建构中取法,形成一线单传流派的局面;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在划分自订和代订两种润例的情况下,考察了润例类型、途径。并研究了海派与京派书画家在生存方式上的不同和市场等社会因素带来的创作观念、风格、心态等一系列问题;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代家具的影响研究》挖掘“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影响的背后成因。从文化内涵、结构造型等多角度入手,予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归纳”;李林琳《宋代书画市场研究》指出由官吏、士大夫、经生组成的书写群体,通过固定场所或者直接交易的方式进入市场流通。消费群体也从皇家遍及到官僚文人和普通市民,创作、生产竞争也影响了开宗立派;朴相泳《论“松雪体”对高丽末朝鲜初书画艺术的影响》梳理出赵孟钍榉绨ā八剂晔榉纭薄袄铉呤榉纭薄八樟橹ナ榉纭保敝痢耙钥槲鳎褂靡恢中惺榈脑吮饰卣鳌钡摹八裳┨濉毙纬啥怨糯呃瞿┢诘囊帐跤跋欤晃馀簟锻砻魇咳松钪械氖榉ㄊ澜纭方沂就砻鳌笆咳俗允痈哐诺纳罘绞街校榉ǖ囊庖宀唤鲈谟谠鎏硇菹猩畹睦秩ぃ谟谒悄芙柚魄橹滦恕⑽蚶碇さ馈保煌踉《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社会》考察了士人生活风尚与书法、宗教与书法、书法世家与社会等诸多关系,认为六朝时期的世风尚艺是产生六朝书法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
4.书法批评: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挖掘出康有为书法以“形变”为主的书法史观、“静态解析”“动态还原”的作品笔法考察标准、“常态”与“非常态”书写的作品品评标准等相关问题;汪中《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第一章第三节、第六章涉及书法批评,指出“魏和西晋的这些书法批评文字,侧重于对书法艺术作审美描述”即“所谓由‘力的式样’的相同而引起类似的感受”;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将传统批评方法分成比拟式、品次式、意象式、理趣式、伦理式、道家式、禅宗式七种,构建了传统书法批评模式;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把清代书法批评分为“审美感受式批评”“图像分析式批评”两种,进而挖掘其对“形质”品评的考察。
5.书法学术史:林如《民国以来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从学术史角度对“书画鉴定学”的方法做理论性研究,划分六个时期,并证明“中国书画鉴定方法和观念的确存在‘现代转型’这一基本事实”;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构建与反思》从学术史角度对相关书法美学理论的学人、著作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辩之研究》对“古代书法文献”、“古代书迹”、“书体发展史”三方面的真伪年代之辨做出研究,隶属学术史研究范畴;宗成振《刻帖著述研究》考察“宋代至今对刻帖进行著录考论的相关著述”,对刻帖学术史进行了研究。
6.书法研究方法论: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指出在“是”或“存在”理论框架下,书法作品“存在”的可能性与真实性,并确立书法了存在样式及分层结构;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发展“二重证据法”理论形成“多重证据法”,构建书法学术与创作的研究模式。
7.当代书法流派:陈大中《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将当代书法划分为新古典主义、现代派、学院派三个流派,并逐一分析其形成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模式;史长虹《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立体解读》对“学院派”涉及的观念、理论、作品、教育、作者五个方面做分类研究,从而凸现时代特征。
8.装饰与环境文化:陈道义《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之道》把汉字书法与装饰联系起来做跨学科研究,认为“汉字形式意义是汉字书法装饰的必要条件”;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指出“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中心为书法形成区域风格差异提供了基础”,并通过四种传播模式,对周边文化带来的影响。
9.比较研究:张克峰《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指出这一时期文论、书论、画论有一定共同性:语词如“意”“势”“骨”“形神”“自然”“丽”“奇”等范畴,方法如“推源溯流”“品第”“象喻”“概括描述”四种批评方式。
10. 形式创作: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总结出王铎书法形式包含了笔法用笔特点,结体、章法、内在运动形式等内容,空间上从二维到多维变化,以及揭示其对当代创作的借鉴意义。
四、篆刻及其他
1.印史与印学流派: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将中国古代印章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归纳不同时期印章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莫武由工匠之“艺”到文人之“艺”》指出印人以金石学和文字学为依据的治印实践,实现了工匠镌刻和文人篆写的结合;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认为清代篆刻在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学术风气等因素影响下繁荣,并在实用和艺术两个方面均有突破.
2.其他:张平《书画装裱研究》从形制、色彩、规格、功能、自然环境、地域特征、时代样式等方面研究装裱与书画艺术活动的关系,并为鉴定提供依据。
五、结语
从百余篇的学位论文看,缺少了关于“书法技法”的研究成果。这与古代书法发展的本体内容明显相悖。高层次书法专业教育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往往体现了书法学术研究的动态。博士论文选题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也映衬了导师对书学动态的洞察力。对于这些选题我们从中发现不同类别的研究地域性很强,不同学术专长则有不同的学术眼光,既有实践应用,也有义理分析。然而,高层次学位论文研究并不能代表“前沿先行”。通过分析博士选题可以更好的研究当代书学发展的动态,有益时人,有益后人。


[[1]]目前有关书法的博士论文,截止2009年12月份,超出百篇,由于部分没有公开,所以仅能从已公开的论文来分析,没有涉及到的论文,还望作者谅解。论文顺序采用作者姓氏字母方式排列,对涉及的论文作者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1:56 , Processed in 0.1146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