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晓珮:怎样为孩子选择美术班?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07:3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晓珮:怎样为孩子选择美术班?



我 们都把孩子“学”画的地方叫“美术班”或“绘画班”,网上很多的问题也是到哪里去“学”画。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几乎95%以上的“美术班”都在 “教”孩子怎样照着一个东西“学”画,不管这个孩子是3岁、4岁还是7岁、8岁,高度模式化的“简笔画”、“儿童画”等大为流行,甚至推行“考级”。

比如让30个孩子同时画一幅老师已经画好的向日葵、还把画得最像示范画的作品评为好的,所以,30个孩子都努力使自己要画得与示范画一样、最后是一堂课下来,大家画得全部一样,而30个孩子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感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又丢到哪里去了呢?

而那幅向日葵的示范画又成了其他小组的标本,一批又一批的30个孩子在丢失着自己的个性,关闭了本来明亮的眼睛、敏锐的洞察力、有奇妙创想的心、和最自由最美丽的幻想、、、。

这样的“学”就不如不学,是在“摧残”孩子,把他们装进口袋,成了统一牌的方便面。

为孩子选择“美术班”是件大事情,美术对培养孩子对文化艺术对世界的审美情感和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不同的美术形式又有不同的内在需求,这是具有科学性的问题,所以,在家长为孩子选择时,我想应该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背景宣传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考察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
2、老师在课中是以开启孩子的想象为目的,还是每次课只“教”孩子画具体内容,建议12岁以前,不要去选择做绘画具体示范教学的方法和老师。
3、是否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创作的过程,能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以相应的启发。
3、是否按年龄段来分成小组。
4、是否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课程设计,或者同样主题的课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 有不同的要求。
5、课程的设计是否具有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跳跃性和交叉性,最好是又有平面的绘画、又有其他丰富的立体动手内容,可以满足孩子多方位的需求。退而求其次,即使是只有平面绘画的内容,也要看是否具有跨越性大的主题,符合孩子大开大合的想象力,避免形成定式的形象思维。
6、课程的时间是否足够孩子来完成表达,在时间段内如果对孩子绘画作品有数量限制的,比如只画一张,或者不能超过两张,会压制部分孩子的创想欲望,导致抑制。

这是好的“美术班”的基本条件,不然,不仅没“学”到,反而会有许多的负作用。
现在的“美术班”非常多,也很难提出具体的哪个好哪个不好的建议,如果能做到上面6点的,肯定就不坏,就是可选对象了,家长也可以按这几点对对方进行咨询。

胡晓珮女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著名儿童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学术委员,论文《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根深蒂固——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失落的光环〉等积极呼吁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首先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创造力的基本准则,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任《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专栏、《少儿美术》、《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专刊、《学前教育》等杂志的专家作者。
亲近视觉艺术

转载



  8月15日艺术儿童工作室在中国美术馆的活动可称精彩,但也让我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呼吁: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们很少走进美术馆!而部分妈妈竟然是第一次跟随孩子走进美术馆!
  1997年,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除了初见梵高原作后的激动,还被一个动人的场面深深感动了,至今也无法忘记:一群3岁多的孩子坐在梵高的《卧室》那幅作品前,仰着小脸,认真地和老师在对话,我听不懂荷兰语,以为孩子们在听老师讲作品的创作过程,结果,他们的老师用英语告诉我:孩子们是在通过这幅画来认识“床”、“灯”、“屋子”、“椅子”,同时也认识“黄色”、“橙色”。另外有5个孩子跟着妈妈也加入进来了,显然比这群孩子大,原来他们6岁了,妈妈们是从德国开了3个多小时车过来的,专门带孩子看作品。孩子说,因为阿姆斯特丹还有伦勃朗的美术馆,妈妈会经常带他们来,不过他们更喜欢梵高。妈妈们告诉我,她们除了去渡假地外,只要是到城市,都会先看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像荷兰这么近,很多城市都有好的美术馆,哪怕是最小的都会去到,我问她们:孩子们觉得汉堡的现代美术馆怎么样,因为我刚从那里过来。妈妈们说:她们就住在附近,经常通过电话查询展览,那也是他们的孩子常去的地方,很多新艺术家的新展览,孩子们都喜欢极了。我又问妈妈们:你们觉得美术馆对于孩子来说,是个什么地方?结果妈妈让孩子来回答我,小海曼说,是个神秘的地方,有很多好看的画,还有我想不到、梦不到的颜色,还有会在地上写字的打字机呢!我知道:那部打字机就是汉堡美术馆中的一件著名的现代装置作品。
  2000年,我应德国艺术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带着中国的老师和孩子们到柏林青年艺术学院作展览交流时,就把“走进美术馆”作为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展览结束后,从德国的柏林美术馆开始,到法兰克福美术馆、
汉堡现代美术馆,法国的奥赛美术馆、蓬皮杜现代艺术馆、卢浮宫、马蒂斯美术馆、里昂美术馆、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伦勃朗和皇家美术馆,最后到了西班牙的毕加索美术馆、米罗公园,孩子们的兴奋可以用幸福来形容,每天在早餐时会问我,今天是去那个美术馆么?其实,他们昨天就知道了,进去后,总有一群孩子紧紧跟着我,怕听漏了、怕看漏了,孩子会站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让其他人帮他拍照,要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在蓬皮杜,原来3个小时的计划最后成了一天,当我让他们用一句话说说感受时,9岁的男孩张一明来了一句:“其实,我觉得梵高很古典。”,真吓了我一大跳。当我让他用更多的话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时,他说:“我很喜欢那件作品——用大毛粘包着的钢琴,我看呀,还摸了,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面还有一个红十字,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和他参加 世界大战的经历有关系的,那个大毛粘就是他打仗时用过的,我好象就明白了,钢琴被包起来,谁也弹不了,就不能有音乐了,世界有战争,也没有音乐了。梵高的画我很喜欢,但我一看就知道他的画是什么,我觉得艺术是让我们想一想的,老师说那个钢琴是现代艺术,它就让我想了,那么我就觉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的画应该很古典。”孩子们马上吵吵嚷嚷沸腾了。赞同的不少,还举了例子,如奥登堡的巨大红色消防栓作品。我被震惊了,孩子对艺术的感受是那样亲近,他们的直觉在感受的过程中是那样完美,还得到了真切的释放和发挥,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比我们更能读懂现代艺术的原因之一。不用多说,走进美术馆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北京的美术馆在全国来说是最多的了,但又有多少孩子能走进去呢,这和某些政策或美术馆的职能宣传有关,但并没有任何美术馆及展览是拒绝孩子和妈妈们进入的,而且每个展览都有介绍以及相关的册子,妈妈们是能读懂的,也是完全能体会的,本来一件作品就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你和孩子可以打开想象力,跟着自己的感觉在他人的创造中漫游,我问了许多妈妈为什么不去美术馆,所有的回答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我怕看不懂!”,我告诉妈妈们:相信自己,相信你对色彩、对审美的直觉,你是有能力去看一件作品的,就像你能自信地在商场挑衣服、选口红的颜色一样,审美本身并不神秘,也许有了很好的美术专业背景,我们能更透彻地欣赏,但是最常规的欣赏能力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具备的。
  牵着孩子的手,或者让孩子牵着你的手,去美术馆打开视野吧,打开心灵和作品对话,勇敢地肯定自己,哪怕是错觉,也是积淀了你审美观念的观点,逐渐地,你会像孩子一样恢复了对视觉艺术的感觉和亲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3:15 , Processed in 0.21399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