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名师上课与评点——国培活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7: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名师上课与评点——国培活动
余文森 2012-11-10
小学语文名师上课与评点——国培活动
一、走进儿童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评点洪丽玲老师的《穷人》课
(2012年11月7日上午)
洪丽玲老师所上的这节课,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有激情。激情,是教学中应该实践并追求的核心要素。一节有激情的课,不仅让教师享受教的魅力,而且还让儿童感悟到学的乐趣,师生在激情中得到共同陶冶。相反,教师无激情的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的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会背对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性情陶冶等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激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号都畅通无阻地流向学生心田。第二,对文本的解读较为深入。文本解读的深入与否,自然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决定着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力的提升。第三,反映文体特点,体现语文味。文本体裁的不同而决定了语文课有不同的上法,如小说、散文、诗词、说明文、小品文等等,各有千秋。同一类文体的文本也各有其特质,例如,特定一篇散文的独特性,使它得以区别于其它散文。教学要上出每个文本、每篇文章的独特性和个性。第四,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写法训练。因此,能够引导学生把课文学深、学透,称得上是一节有效教学的课。            
有点遗憾的是,从这节课来看,文本没有完全走进儿童的心灵,尚未成为儿童的内在素养。文本应当走进儿童的心里,能够和儿童“贴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换成为儿童的内在素养。换句话说,学生除了从语文课文中学到描写方法、情节安排的写作要领外,还应该学习课文背后更为重要的东西——思想与精神意蕴。按常理说,在《穷人》一课中,如此贫穷的家庭,家里的布局一般会显得凌乱和破败,而这个渔夫之家却显得如此整洁有序,折射出女主人公——渔夫之妻的贤惠,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从另一方面说,虽然家贫,但是他们自得其乐,知足常乐。这正是小说文本中所揭示的宝贵生活品质,以此为抓手,可以对儿童的生活态度进行积极引导。
此外,文中还暗含着做好事应量力而行的道理,女主人公把别人的孩子抱回家抚养,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因顾虑到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而深感忐忑不安。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可以适当引导儿童的情感和思维。所有的教学、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思维,都不能脱离常识、脱离常理。如果文本是非常高尚的,很难走进儿童,因而读起来都是在外在的、表面的,而且往往令儿童敬而远之甚至敬而畏之。
因此,走进儿童,成为文本解读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要领,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堂要促成儿童在课堂上产生自己的观念,诞生自己的人生态度。儿童的态度、品格何以养成、从何而来?从语文的视角而言,是从一篇篇的语文阅读、一次次激荡内心的感悟而来,从中学到如何为人处世。如果教师直接把道理告诉儿童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说教式的告诫是很苍白无力、不得童心的,要让儿童从文本阅读中、从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亲历式地感悟到今后要这样做人、要这样写作,这样才是儿童诞生的观念,这就是我们名师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了。
二、林莘《花钟》评课(2012年11月7日下午)
林莘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表现出色。从课堂本身而言,她充分体现了追求有魅力的小学语文教学,彰显了她“魅力语文”的教学主张。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四个优点:首先,文本的魅力、内力得到充分散发,学生切身体验到语文知识本身的可爱之处,“嗅”到知识的芬香,享受到语文之美和魅力;第二,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活动是有趣的。第三,正如她的平易近人,她的课堂对学生有内在的尊重、关爱和宽容,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很有安全感、很自由、有心灵的放松。第四,她充分发挥个人的文学修养、人格魅力,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魅力课堂、魅力语文。
在此,我希望跟大家交流两个问题,分析这节课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应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这一课文没有清楚地交代作者是何许人,也没有注明是否为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现在有些课文,被改的让人看不懂了”。这篇课文有些地方表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篇第一句话是“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紧接着的一句是“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有不妥之嫌。按常规来写,“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句讲完,一般应写花很重要、花很美好、花对人类和世界的重要性,因此,我怀疑原文也许不是这样写的。再比如,第二句话“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的问题更严重,其后那句话“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意味着同样一种花因为福州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莆田的不一样,开花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句话只能解释这个观点。因此,这两句话存在逻辑问题。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这对矛盾论,变化的内因一定是植物的内在结构不一样,但外因上受到一些温度、光照等影响,这两句话在逻辑语序上欠妥当。当然,这不是老师上课的问题,而是文本本身的问题,但是,教师应该在解读中引领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用思考的心态阅读文本,而不是盲目推崇文本。为此,我强调课堂教学一定要回到常识、回到常规,尊重理性和逻辑。
其二,文本解读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中去。例如,可以问问儿童知不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花是什么时间开的,引导他们充分提取和运用自身经验。在这节课上,老师还是有浓厚的“教”的意识,显得比较强势。我曾说过,课堂的出彩,一定要出彩在学生身上。我觉得今天这堂课,学生的确非常出彩。例如,一个学生在寻找第一段的共性时,说到“这些句子都是好词好句”,这时候我们就要顺着学生追问,你来讲讲这个好词好句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切断学生思路,按照教师原来的思路继续上课。第二个是听到学生讲的“点逗号”,我觉得真是精彩极了。这真是文学家,你怎么能说“分号”一定比它好呢?儿童的语言智慧横生,精彩绝伦,这就可以让这个孩子命名,就叫做“点逗号”,这就是儿童的精彩。另外,在讲到每一种花是怎么开放时,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睡莲怎么从梦中醒来、蔷薇怎么绽开了笑脸或牵牛花怎么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就会更有利于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学生的理解。之后,可以结合今天对比喻的学习,试着让学生来写一写。今天课文的比喻,要让孩子们知道比喻要贴切,更高一层次就是神奇了。就如台湾一位学生写道“妈妈就像一杯酒,爸爸喝上一口就醉了。”这就是很神奇的比喻,这就不是一般的形象、贴切了。还有一个小姑娘写阿姨的眉毛很稀很淡,是这样写的“阿姨的眉毛很淡,淡的好像忘记长出来一样”,这就是比喻的最高境界了。就像牵牛花是“吹起了”喇叭,而不是用“鼓起了”喇叭,蔷薇是“绽开了”笑脸,而不是“张开了”笑脸,让学生通过对比意识到这就是课文的神奇魅力,有知识的味道,能够让人嗅到芬香。另外,文本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今天的课文学习“花”,可以适当联系我们所在的福州市的市花——“茉莉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自己家里种的花是什么时候开花的,这样讲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儿童生活。
三、林珊《爱如茉莉》评课(2012年11月8日上午)
林珊老师把“真善美”抽象出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用它来引领语文教学、来审视语文教学。首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内在的真善美的东西,把真善美做优做强,然后做成她的一种风格、一种主张,以后慢慢的做成她的一个学派,这是我们培养名师的一个核心的理念,我把它称为一种专业模式、专业模型。教师一定要从自己的教学当中,把自己所擅长的、或者是个人的想法和思考提炼出来,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思想,然后回过来用这个主张、思想构建整个教学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百家争鸣。
林珊老师谈到“真”,就其本义而言,这个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的真,一个是文学的真。如果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真地点,那一定要体现生活的真,这个真是可以检验的。而文学的真则是一种心灵的真、情感的真、想象的真,当然也包括一种思维的真。文学的真,可以说是我们语文的根,而且这个真往往比现实生活的真还重要。文学的真还包括儿童的真,即童真。
求真要求我们尊重文章的本意,尊重客观的东西。学生对文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这个解读要尊重文本的本意,尊重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当然,如果作者或文本有错,我们就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要有一种不断接近真理的精神来上课。但是,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儿童被文本化了。儿童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主体在阅读文本,就像我们在听报告一样,报告极其精彩感人,到最后我们丧失了自我。文本解读的主体,应该是真实的人、真实的儿童、真实的学生在进行真实的解读。另外,文本解读一定要回到真实的生活,一定要记住,文本只是一个案例,文本最终应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不要把文本的真当作生活的真。就这篇文章的教学而言,不要让儿童产生这样一种想法:以后要表达父亲对母亲的爱,可以睡陪床也不能睡,一定要伏在床沿上,这就是没有从文本当中走出来。要知道,即使在陪床上睡照样可以表达爱和关心,这就是回到生活,否则,现在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肯定是局限于文本中。我们要承认文本是一种存在,不管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艺术的存在,重要的是感受到文本中父母之间爱的可贵性,但一定要意识到生活还有更具体、更朴实、更真实的爱,写出来一样是感人的,在陪床上睡照样是可以表达爱的。
四、刘仁增《秦兵马俑》评课(2012年11月8日下午)
首先,语用是一个目标定位,把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像今天上午林珊老师把“真善美”作为语文课堂一个追求,这是一个定位问题。学生都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离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尚有距离,教师一定要通过某门课程和他的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影响,达成预设的目标。例如,就语用教学而言,在教师授课一两年后,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写作。
第二,目标定位后要回归到课程来。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有很多定性,诸如人文性、工具性等,但是这堂课的定性是语用,语言运用就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性质,就像林珊所讲的真善美,我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有真善美,真善美应该成为语文核心的追求,这是对语文课程的一个定位。语用是语文本身就有的特性,不是刘仁增老师外在赋予它的,语用是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一个属性。
第三,要用语用的观点和视角解读文本。每位名师都要用自己的教学主张来解读文本,这样,同一篇文本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侧重点。例如,在这篇文本中,刘仁增老师会发现和挖掘出语用和句式训练的东西来,林珊老师会挖掘出真善美,林莘老师会挖掘出独特的魅力,洪丽玲老师会挖掘出意文兼得、情理交融。这样才能展现名师的风采。
我对名师有一个要求:做报告一定要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述清楚,讲到熟能生巧,“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充分内化,就能达到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的情境教育境界。在情境创设、情境教育方面,李吉林老师未必是上得最好的,但是她把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单独提炼出来,做强做优、做出品牌,自成体系。这是一般的老师做不到的。
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所有的解读最后都要落到“语用”上,你不要全面解读,让人知道这个文本还可以有这个视角的解读,这就非常好了。一篇课文可以有很多的目标定位,不要什么都讲。语文教学除了语文味是一样的,其它的都不一样,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色、亮点。所以,我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在听完这些名师的课后,一定要善于捕捉、发现、挖掘自己教学中最感兴趣、最有亮点的元素,把它做强做优。刘仁增老师是福建名师中做得最优、最强的,“语用”已经进入到他的实践、生活和灵魂了。这类似于江苏省小学数学名师许卫兵,简约已经变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灵魂,变成他为人处事的一种风格了,那就走进生命,变成一种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了。当然,最后要落到课堂实践上。
五、陈曦《开国大典》评课(2012年11月9日上午)
借用陈曦老师今天所讲的理论,“易”有阴阳,所以我谈三点,第一点是“阳”的一面,第二点是“阴”的一面,第三点是“不阴不阳”的一面。
1、“阳”的一面:这次推荐了五位名师给大家上课,应该算是福建省语文名师中最出类拔萃的五位。上完以后,他们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各有各的粉丝、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才气、各有各的灵气,也各有各的霸气。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的主张就是希望各位名师有各自的风格、特色。这是我在下面听课感到“阳”的一面。
2.、“阴”的一面:虽然今天陈曦的课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但是我一直是非常谨慎地对待她的这个主张,她今天的课对我打击比较大,甚至让我丧失自信,我原来以为这些名师我是可以完全研究和指导他们的。这学期我狠下决心放弃了个人的所有课题研究,专门研究这些名师,但是我还是无法真正理解“易语文”。没想到她得到你们的认可,杂志社也认可她。我只好收回自信,就像一个导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学生的研究已经超越老师的时候,老师就要反思,转过来向学生学习。
陈曦老师今天提到的易经解读,我个人还是似懂非懂。前两天我解读了另外四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我是希望他们的主张离自己的实践高一点,当然不要高太多。从语文教学中提炼出一种主张,一种具有语文味的主张,就像这个灯在上方,它可以照亮我。但是这个易经就像是月亮,离我们太远了,它可以照耀世间的万物,不是单独照亮语文。我也希望我们名师提出的主张,比自己稍微高出一点,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又达不到的水平。这个易,我感到我自己达不到,但不是说我的学生就一定达不到。我曾经对理论到实践之间的层级进行研究,例如,教育教学理论中,课例、案例、操作程序是最直观的理论;对教材的理论分析是稍微高一层的理论;再提升到课程、教育、儿童或儿童哲学等概念,在我看来就是最高的了,然而这个“易”高于它,而且超出很多,我就感到我见不到了。就像“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道和易又是什么呢,太深不可测了。
3. “不阴不阳”的一面:对这节课我也提一些个人的看法,陈曦能够挑战这样的课文,可以说是勇气可嘉,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教,我在看到一篇课文时,我都会设想一下要怎么教。但是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自信又一次受到打击,不知道这篇课文要怎么教。不知道怎么教就会有最淳朴的想法——我怎样把这篇课文读懂,我很钦佩在座的老师,包括陈曦老师,我到现在还没读懂这篇课文。课文中写到“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我始终无法在脑海中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通过反思,我觉得可能因为我形象思维比较弱,需要画面和情景来理解特定的文字。语言文字只是符号,这个符号描述的是场面事物,当语言符号和场面吻合一致的时候,才叫读懂了文章。如果你读文字,不能把场面呈现出来,那么按照心理学来说,就是死记硬背或机械学习。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是儿童的生活经验,我们这一期的培训,非常强调儿童的观点和视角。实际上这五位名师都在谈儿童的观点,但是我认为都不够。儿童要读懂这篇课文,他一定要有参加类似典礼的经验,学生一般没有参加过这样的盛典,但学校也有典礼,至少也参加过生日或乔迁的典礼,参加这些典礼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开心。所以,举行典礼一定是有什么大事,跟这个典礼有关的人一定都很高兴。就像这所福州宁化小学开学初的乔迁之喜,所有老师和同学一定是很期待,因为跟个人有关系。开国大典是特别重大的,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它跟所有人都有关系。但是,如果儿童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典礼,那一定是机械的读懂。当儿童读不懂这篇文章的时候,画面则难以形成,课文难以理解。
六、贵州张昌翠《颐和园》、浙江陈传敏《你一定会听见的》评课(2012年11月9日下午)
张昌翠和陈传敏老师是我们这次国培班的两位学员代表。感谢他们用这两节课来汇报自己的培训收获。
刚才大家都表扬了张老师的勇气,她敢于报名来上公开课,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勇气更重要,她敢于用新的理念,一个刚刚接触到、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新理论来尝试一下、改变一下自己的课堂,这个勇气也是非常可嘉的。这个勇气可能会导致课堂有一些错乱,这个就让我想起前一段听“中国好声音”,一个唱的很好的歌手,四个老师给他评点之后,他马上就变得不会唱歌了,但是这个过程就是由困惑到最后有收获的过程。我相信张老师一定会学有所获的,她的这种勇气会改变自己,我们再一次对她的两种勇气表示肯定。我们培训的目的不是安排几个名师给大家展示一下课堂,而是让老师们在培训的过程中领悟名师们的观点,以及新课标的理念和自己的课堂有一些不相符的地方,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大胆努力地去改变和尝试,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培的目的,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今天陈老师的课,我们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的,当然我们不能说陈老师的课是我们这几天国培的成果,国培的成效更多的要反映在张老师的身上。我有一个坚定的看法——“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好老师也不是导师带出来的”。听他的课时,突然感到有一种很强烈的观念撞击着我——“好老师太重要了”,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在生命成长上。如果学生有幸碰上这样的好老师教他三年、六年,学生将有多么扎实的功底。好老师对一个学生至关重要,他会改变一个学生,甚至改变学生的生命和命运。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用理论来审视陈老师这堂课的时候,陈老师的课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已经不会影响他的整个格局,正所谓瑕不掩瑜。在格局形成的前提下,在平常上课中他一定能够非常从容的改进、完善这些细节。他的课就不仅仅是有效教学,而是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这正是我要研究的卓越教学的一个案例。不管他有没有名师的头衔,他是我心目中的名师。还不仅仅是卓越的教学,像他的同伴刚点评的“大道至简”,通俗一点说,也叫做“以人教人”。他看似有用教科书,但是他已经达到用他的人格甚至是整个人来教学生,我本来希望老师们从教书转向教人,但是他更可贵的是以人来教人。他用自己的思维来启迪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智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灵感来引导学生的灵感,也用自己的情感、人格、灵魂来塑造、激发和影响学生。他达到以人教人的境界,不是说他没有教书、没有训练技能、没有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他的整个格局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即使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他也会有这样的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44 , Processed in 0.08883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