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面设计中意象“空间”的视觉建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面设计中意象“空间”的视觉建构

朱永明

    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感受是平面艺术形式视觉美感形成的基本条件,它的空间关系建构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平面设计艺术的视觉空间建构与写实的、再现的自由绘画艺术就有所不同,主要不是依靠透视、比例、光影的物理逻辑空间来塑造,由于设计中涉及各种形态元素及文字元素的综合使用,且这些元素多呈现出脱离物理时空关系的状态,因此在画面经营上需要抽离与利用事物空间属性的视觉组织方式形成具有特定生理与心理意义的意象空间。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所面对的任何平面作品,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充满空间意味的有生命力的“场”。在这个“场”的辐射范围,任何一种形态元素置入其中都会因其形态和所处位置而诱发心理力的刺激与反应,形象的意义、形态的多少强弱以及属性的差异又会导致更复杂的心理的变化与冲突。一个观者的视觉反应,不仅是由大脑皮层中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也是个体生存状态下社会、文化经验作用的基本反映。平面设计中视觉空间的建构与体验也是如此。
一、空间意识形成与建构的生理经验和生存体验
    人对空间的理解始于呱呱坠地的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注视这个世界,从此人生活于一个三维的可以纵深扩展的物理空间,这种伴随生命体的空间习惯和秩序根深蒂固于人的意识深处,在审视与评价平面艺术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空间世界的经验带入,成为获得视觉满足和愉悦的重要尺度,也自然成为人审美经验的重要尺度。
    从人的视网膜经验来说,倾斜的、转折的、被遮挡的事物有空间感,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强远弱是人的物理空间感觉的基本特征。人不断地通过视觉环境比较和生活积累获得这样不同的空间经验,这种恒常性的生理体验转化为心理经验,就会将其转移到对其他事物的空间认识与判断上。在平面设计中不同形态及文字相配合的画面经营,就是依靠对各种元素进行大小、强弱、冷暖、虚实、穿插等的变化组合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意象空间。这样的意象“空间”没有物理逻辑空间表现直观形象,却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后抽象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是物理空间在心理空间中的映射与再造,不仅成为设计表现的重要技巧,也成为形式美规律的基本原则。因为,元素差异造成的对比是产生视觉愉悦的根本原因,而其中关键恰又是元素间对比关系可以恰倒好处地塑造丰富的空间意象与层次。不论你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作品中各类元素的组合如果能激发你视觉的审美愉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必然是其中元素组合关系建构了意象空间层次与变化,这也是人的三维空间生活经验被深刻折射到平面体验中的结果。
    人的生理结构对空间的感受和需求除了置身三维空间环境的强烈体验,还表现于视觉感受系统的独特功能上。我们知道,人接收外在信息的主要光觉细胞集中于视网膜的黄斑区,因此人的视觉习惯上有聚焦一处分辨物体的基本特征,这和黄斑区光觉细胞密集分布状态有关,这种习惯与经验使人更乐于感受主次分明的事物形态,喜欢主体和环境事物的对比协调。也因此在作品中,视觉需要画面有主客体、层次、强弱等对比关系的元素建构,以适应视觉生理的习惯与愉悦感。
    人的视觉还有区分物体视觉吸引程度及分量轻重程度来观测事物的特点。由于人的视线容易为事物本身重力、吸引力所牵引,大脑会根据其密集、聚散程度,根据其相似性等因素自觉区分归类,形成不同梯级、层次的集块,对于每一个集块都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也就形成了西方完形心理学“整体性”理论的生理学基础。再者,因为视网膜细胞接受信息多少与激发关注的程度有关,也决定大脑视觉皮层的接受刺激程度。大脑首先分辨到的总是最具吸引力和体量感强的物象,比如显目的、重要的、特殊位置的事物,也因此形成视觉观察上的先后次序,这种视觉流程与习惯直接导致了画面形态与信息表达中层次规律形成。
    好的设计不仅应有空间表现意识,这种空间表现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意象深度。因为人的生存状态对空间有多样性的需求,这样的深度意象需要不同层次的参照物来体现。也就是说,在画面中最好有三个以上的层次对比,要有中间层次参照才可能激活更丰富的空间联想和体验(例如画面远、中、近空间形象、层次的营造)。当视觉形态在组织中形成空间关系的力场和冲突,并得以平衡和消解,当人的各种感受获得心理认知的平衡,就可以达到平静进而形成美的体验。它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生理与心理机制,也是艺术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重要的造型和审美准则。可以说,人类的视觉生理经验与生存体验构成人观察世界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不断积淀形成人的有意识的视觉空间经验和态度,并在寻找与发现中总结出形式美法则与规律。
二、空间意识和审美态度的文化积淀与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人的思维特性与社会属性对视觉感受有着深刻影响,生存经验和文化经验更是直接左右着人的视觉体验与认知。尤其是对信息接受的类比判断思维特征,造就了人类比较性、关联性大脑语法生理机制的生成,并形成抽象归纳、分析、理解的生命本能。因此,人对视觉的感受已经不仅是生理层面的主动性知觉与记忆,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经验、知识的分析、判断与修正。
    人的生存体验在不断的社会化学习中逐渐建构起社会性文化性经验、感受与判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生存意识和文化经验开始影响人对世界的观察。文化的、经验的认知可以使人的审美情感与行为从被动、消极、低层次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积极的高层次审美活动。这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判断基础上的感觉经验的升华,通俗地说,就是高级感觉。传统美学神话这种审美能力,将其视为人的纯粹精神产物或“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美学与艺术实践研究长期陷入灵性的、神性的价值思考,也因此其审美发生学研究的立足点也迁移到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超人性的甚至是神性的形而上冥想。其实它的源头还是人的从生理到心理的审美过程与体验。
    人类有天生的辨别事物并抽取其属性特征的能力。它不仅存在于形态的知觉,也表现在含义的感受领悟上。人类已经可以运用生存体验和文化经验来识别、提炼与升华形态的意义与内涵,这种抽离与运用能力体现了人的心理空间的延伸,也使得视觉形态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人之所以可以感受平面中的空间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到底,是基于自己身处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与认知结构,无论是生存空间的适应,对生活中丰富形态、体量的亲身体验,还是社会环境下被同化接受的阅读形式及模式的形成,都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的理解。这些感知和作用一方面来源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经历、体验,一方面也是文化与社会意识的拓展与映射的作用,是所谓“异质同构”。
    我们对空间意象的体验与理解,就是基于类比联想作用下对事物属性的提炼与概括。在有强弱大小和虚实变化的画面形态组织中,强弱和虚实本身就是源于观看经验的抽象已经具有空间的意味了,尽管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感受是不自觉的,是由于恒常性空间体验这一非自觉的习惯愉悦起作用,但也因此逐渐形成因空间意识而造就的审美经验。这样的空间认知在创作实践中作用很大,比如,利用形的转折、投影、斜线、大小、虚实和色彩冷暖关系进行的画面的组织设计,就是利用物理空间的属性特征进行的。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丰富的材料、形态、色彩经验,也会促使我们在视觉作品穿插相关因素的变化,使画面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和美感。
     因为社会意识与文化情感的介入,在设计创作中我们经常会选择特定的文化元素进行空间力场的强化表达,如运用时尚的、悦目的、易引发兴趣的事物,通过富于创造力、感染力的艺术技巧进行视觉体量与效果的打造。因为注意力的激发能强化主体元素力场,也相应强化了作品元素对比的空间意味,并由于特定事物与情境的营造,构成富于感性魅力的空间韵味。
     为了更好营造空间,许多设计还利用画面形态的动势处理,通过动静对比,引入时间的意象,形成具有时间延迟感觉的四维空间意境;另外,视错觉空间表现则为我们营造了另一类的文化景象,它通过空间恒常性经验破坏或改造,如参照物异化,或相关物重力、引力诱导造成视错空间的产生。利用这样的组织原理,矛盾空间的创作曾经被埃舍尔、富田繁雄等一代大师运用得出神入化……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平面空间视觉建构涉及广泛的人类生存经验与文化体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可以给我们设计创作与阅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5 , Processed in 0.12009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