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耀红:诗词意象里的“文化联想”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7: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本文发表于《年轻人》杂志
诗词意象里的“文化联想”
黄 河远
假如有一天,世上所有的文字全都消失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消失了,所有的文化成果消失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毫无疑问,在天赋的生存环境里,人类照样会繁衍生息。大气层保持着的地球依然会绽放生命的美丽。归雁掠过斜阳,猛虎穿行森林,鱼虾畅游大海。屋檐下的春燕刚去,窗前老树里又会传出悠长的蝉鸣。星星依然在我们头顶闪烁,月光里依然有夜来香的芬芳。然而,当我们失去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失去了文化典籍的滋润,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文明。人类那么多伟大的创造,那么多奇特的想像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想看,人类精神世界将是怎样的一片荒芜!虽然我们的肉身依然存在于大自然这个家园,可我们精神的家园毁灭了。在没有文化的世界里,时间与空间、生活与生命全都失去了意义,我们就像那些星空下飞舞的萤火虫一样,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
不管你信不信,你现在拥有的所有智慧,你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你的知识水平,你精神世界里的一切,无一不是文化浸润、文化塑造的结果。你见不到文化的手脚与面孔,但你无法离开它。文化就像你精神世界里的阳光、空气与水。有了它,或许你并不会生出敬意与感动:没有它,却宣告一切都将枯萎。文化与亲情一样,是永远割不断的血缘。不管年轻的你如何追逐流行与时尚,如何向往绚烂与繁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总在濡染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行为。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生物。
说了大半天文化,这与我们要谈的阅读与作文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想从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中常见的“文化意象”入手,表达一个观点:古典诗词里的“文化意象”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联想空间。
“文化意象”是什么?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古圣先贤怀着真善美的人格追求与价值取向,总在大千世界寻找那些足以寄情表意的“生活意象”,再通过生动的诗文、书画、建筑、雕塑、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无数文化成果的累积与漫长时间的酝酿,这些承载着人们共同情感与追求的“生活意象”便浸透了思想、意义与情趣,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比如梅、兰、竹、菊,比如松柏,比如明月与柳树,等等。
遍布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象”都是一双双幽深的眼睛,它们扑闪扑闪地泛着人文智慧的神光。从这些“文化意象”出发,我们的联想就像一个快乐的旅人,走过长亭短亭,走过山高水长。
就说梅吧。当你走到某个山村,在某个池塘边,意外地看到一株腊梅,此时,你的联想能走多远?可以肯定,你的文化积累将为你的联想提供强大的动力,展开纵横交错的线索与网络。你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红梅傲雪?对,这是一种精神象征。“宝剑锋从磨厉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警句或被悬诸中堂,或被题于书笺。由梅引发,你会不会去追溯一些前人的思想?让我们从唐代出发吧。诗人齐已有一首《早梅》,诗中充满着梅报新春的喜悦:“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是不是梅花从来就是顶风冒雪的报春使者形象呢?让我们把联想前移到南朝。陆凯的《赠范晔》里也写到梅花:“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的梅花表达的是友情与思念。如果我们的联想行至宋代,会想到关于梅的那段佳话。林逋,这个雅致的读书人,平生以梅为最爱,终身未娶,自云“梅妻鹤子”。他写了很多咏梅的诗篇,现在,在那些以梅为题的水墨尺牍之上,他的诗句总与水墨画相得益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果联想再前行,我们还可想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由此,还可想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同题词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兰与梅不同,作为一种草木植物,它总是默默地向人间吐着醒目怡神的清香。当兰成为联想的触发点,我们想到的是什么?是空谷幽兰、兰心蕙质、兰香桂馥,是《楚辞》里的兰香,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屈原。
而竹呢,又与前二者不一样。竹,往往表达一种虚怀与挺拨,一种平安与吉祥,一种清雅与生机。同样先到唐代看看。薛涛有诗曰:“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你看,就是这几句诗所开拓的联想空间就相当宏阔。我们可以追念湘妃竹上的泪痕,可以追念晋代“竹林七贤”的不羁个性,这些都是与“竹”相关的传说与历史。
在有关竹的诗画中,最能凝聚人们目光的也许还是宋代的郑板桥。板桥对竹情有独钟,其竹之画、竹之诗堪称一道文化景观。其中最为知名的配画诗当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是清代小官,他爱竹之虚心与高洁,并以这作为自身人格修养的自然范本。竹如
还有一点,在烟花问世之前,爆竹成为先人们营造喜庆氛围的原始方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竹报平安”四个字总是传达一种欢乐的喧嚣,一种等待后的欣喜。这也是竹的另一种联想。
说到菊,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或许是晋代的陶渊明。“芬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菊的风姿与情操。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可以想到陶令的隐逸情怀,想到赏菊饮酒的风雅习俗,想到寄情于菊、寄情于酒的情感方式,想到许多远去的身影与面孔。你看,在唐代的天空下,那个行走于青山绿水间的自然游侠叫孟浩然,他正与友人轻声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那个“东篱把酒黄昏后”而“人比黄花瘦”的宋代女子叫李清照,她正掀开寂寞的帘子寻寻觅觅……
诗歌里的“文化意象”远远并非止于梅、兰、竹、菊,还有许多自然之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内涵,譬如月光与思念,柳树与惜别。这些意象,就像那些文化老宅前见证着历史岁月的沉默的老树与石头。
在中国文化中,月光引发的是一种神秘的向往,一种柔情与思念的寄托,一种时间与生命的见证。遥想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人,为了生活,他们行走于阡陌与市井,驻足于落日长亭。没有手机,没有短信,送达一份音书都得经过山复水复。阻隔的时空,让他们失去与亲者爱者的联络,也增添了许多眺望与暇思的时光。在万籁俱寂、四顾茫然、举头凝聚之际,目光所触就是那一轮普照天下的明月。于是,明月自然地凝结着思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典型的妇孺皆知的诗句。同样,沿着月光我们可以作一次铿锵的古典旅行。就是我们头顶的这轮明月,它照着嫦娥的神话,照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也照着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月下于花间饮酒的人是谁?那不是衣袂翩然而才高八斗的李白吗?此时,他正寂寞地“举怀邀明月,对酒成三人”。再往后看,那个“把酒问青天”的达观长者不是苏东坡吗?此时,他正在向着明月表达心中的祈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所有与月相关的诗文联想中,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或许最能触动青春的心事。平是,“春江花月夜”五个汉字给人带来的似乎只有古筝与琵琶才能演绎的柔美,可每每读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料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诗句时,我就深深感动于诗人对于生命与时空的深远思考。在这里,诗人突破了月寄相思的表达模式,而是由月光之永恒联想到人生之有限,诗句里充盈着哲理之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柳也是一个多见的文化意象。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成为古代惜别的方式。我们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可以想见这一风习形成的久远。走到唐诗的意象里看看,长在诗句里的“柳”大都浸淫着思念的眼泪。“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媚觅封侯。是王昌龄的诗句吧?为什么杨柳春色引出少妇的悔恨?或许就是这些杨柳勾起了她伤心的回忆吧?是的,就是丈夫出征边关那个清晨或傍晚,她与他曾在那一片柳树下挥泪惜别,折枝相送,丈夫当年是何其壮志凌云,自己又何其深情款款。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令她触目伤怀呢?我们还可以在唐诗里找到更多的“柳”。这里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诗人同样是将浓浓离情寓于早春的柳色之中。如果联想前行,我们会遇到宋代的柳永,听到他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心曲,感受他伤心离别的惆怅与缠绵。
文化意象的联想能给我们平常的作文带来什么?尽管我们早就懂得作文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但是,有时候,写出来的文字仍然不见丰盈不够灵动。联想似乎是件生拉硬扯,很牵强很蛮霸的事情。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文化积累还不太丰厚。写作需要阅读作支撑,远远不止是去学习别人表达的技巧与方法。只有当你拥有一定阅读积累一定的文化视野之后,你的联想就会比别人飞得高,飞得远,它划出的轨迹更美丽,更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7:28 , Processed in 0.19027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