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耀红:培植“湖湘语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7:5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本文已发《湖南教育》2009年1月中旬刊  
培植“湖湘语文”(上)
  黄耀红
我们所说的“湖湘语文”,就是以湖湘文化为底色和底蕴的语文教育。
  “湖湘语文”与“湖南语文”,仅一字之差,然“湖湘”所强调的不是行政区划,而是文化归属。
“湖湘语文”不在于标举此种“语文”有何异质,而在于湖湘人在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保持一份深刻的文化自觉,极力彰显湖湘人血液中流淌的爱国济民、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强健、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湖湘文化精神。
   在中国语文教育呼唤本土化、民族化的语境中,在大一统的语文教育研究格局中,我们鲜明地树起“湖湘语文”这面地域文化下的语文教学大旗,是建设湖南语文教学“研究共同体”的需要,是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感、挖掘丰富的湖湘语文教研资源的需要,是建设湖南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人才梯队、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学术研究、教研引领和田野实践之间对话的需要,是铸造湖南语文教育界集体群像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依然严峻的当下,在语文教育依然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当下,我们“湖湘语文”如何在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使下,杀出一条血路、开出一片新天?
路在脚下。
一、  底蕴:湖湘语文的文化渊源
“湖湘语文”的底蕴与根基来自于湖湘文化。
提起湖湘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岳麓山下的那座千年书院。仅从存在的时间上考察,岳麓书院之历史比英国之牛津、美国之哈佛更为久远。自宋代起,数百年来,这里名师咸集,学者如云,一度成为全国学术活动之中心。
遥想当年,湖湘学派之传人张轼---我们的宁乡人,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迎着远道而来的朱熹,两位大师于岳麓书院设坛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风范何其令人神往!至明代,一代硕儒王阳明与东林学派到此,学院一时云蒸霞蔚,辉映四海;明清之际,王船山布道于斯,学者又是络绎不绝,奔走相告……
   毫无疑问,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象征。
   值得追问的是,湖湘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不了解湖湘文化精神,我们就理解不了“湖湘语文”中“湖湘”二字的份量与重量。
   人是文化的核心。对于历史与现实中湖南人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精神、气质、性格的破译,就是对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的最好阐释。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从来就是一个豪杰并起、人才辈出的地方。
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创造“湘军”的曾国藩到抬棺出阵、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维新志士谭嗣同、“无君既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到“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蔡锷,从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朱镕基等杰出的政治家到袁隆平、黄伯云等卓越的科学家,从沈从文、黄永玉、谭盾等一大批湘籍文学家、画家、音乐艺术家到无数湖湘俊杰……无论是政治、军事、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无论文韬还是武略,湖南人都足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甚至有人将湖南誉为中国的“人才之都“。
湖南人才中从来不乏改变中国社会的风流人物。“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这已成为中国历史的共识。
为什么湖湘大孕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女?湖南人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性格?湖湘文化到底有着怎么的精神内核?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然而若对湖湘人才群落加以历史考察与现实剖析,你会发现,湖湘文化精神的最大要义在于:它是一种忧世济民、九死不悔的担当精神,一种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一种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湖湘精神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条文,它表现为湖南人的群体性格和价值取向。湖南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既“霸蛮”又“灵泛”。“霸蛮”就是坚忍、执着、倔强、刚硬,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血性精神。这种“蛮”性与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地理环境有关,更与湖湘文化的浸淫分不开。湖湘文化之形成,一方面受中原文化(正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吸取了野性自由、清奇瑰丽的楚文化之精华。因此,在湖湘文化中,既有兼济天下的儒家因子,又有不循规蹈矩、敢于打破现有框架的野性气质。他们“霸蛮”而不“愚鲁”,“灵泛”机智而不油滑。
从周敦颐创立理学到王船山提出的“实有之道”,再到毛泽东对“宇宙之真理”的探索,湖湘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原道精神”。在“原道”过程中,湖南人时刻表现出不信邪、不怕鬼的斗士精神,表现出开风气之先的志士精神。湖南人从来相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们普遍敏于行而讷于言。
厚重而鲜活的湖湘文化,滋养着湖南这片土地,滋养着优秀的湖湘儿女。
湖湘文化与我们所讨论的“湖湘语文”是一种怎么的关系呢?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 师郑定子先生说,无论多么有名的学者名流,他们都离不开他们所处时代的“语文教育”(这种教育不一定以“语文”相称)。从这个意义上说,“湖湘语文”其实是一个包容空间极大的概念。可以说,没有“湖湘语文”也就没有“湖湘文化”。即使将“湖湘语文”中的“语文”理解为近代书院、现代学校制度下的“语文教育”,其历史也是极为悠远的。在湖湘语文教育发展的长河中,从朱熹、张轼、曾国藩到徐特立、杨树达、黎锦熙等等一大批令我们景仰的先人,已经创造了一座又一座教学与学术的高峰。他们都是湖湘文化优秀的传播者与建设者。
确实,今天我们标举“湖湘语文”,就是要总结和继承“湖湘语文”的悠久传统,就是要从湖湘文化中获得精神动力、思想启示与智力支撑,就是要大力弘扬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的湖湘精神,造就一支扎硬寨、打硬仗的“语文湘军”,就是要彰显湖南语文教学中的务实与求变的精神。
二、  历史:湖湘语文教育的荣光
回眸和检索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数发黄的书页里清晰地记载着湖南语文人的思想旅痕与历史荣光。
远者如湘人曾国藩,他的教子家书里存留着大量关于读书、作文的独到见地。如读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氏对“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的读书法推崇备至;他强调读写结合,“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及至近代语文独立设科之后,不论是语文教育研究与语文教育实践,湖南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学者与学校。一代宗师徐特立在国文教育上的建树足以彪炳史册。早在1914年,他就提出国文科之教授要旨:“一知普通之言语,二知日常之文字文章,三养成表彰正确思想之能力,四启发其智德。”他认为,教材要选择三种材料,即“用教训为主者”,“以知识为主者”和“以趣味为主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苏区,他具体组织编选教材,注重乡土教材的开发,强调作文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等等。徐氏是毛泽东的先生,是湖南语文教育的骄傲,也是了不起的教育家。
黎锦熙,是另一位载入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湖南人。1924年,他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本语文教学法专著。1950年,该著又得以修订重版。在这部专著里,黎氏从“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两方面对“国语要旨”展开深入探讨,他提出国语教材要“合于本国的教育宗旨”和“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为了改革旧有教学的弊端,他特别提出了“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教段”分为“理解”“练习”和“发展”三个阶段。这种探索,在国语文教学中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1938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成立。遥想当年,这汇聚了一大批语文名师。如杨树达先生在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在中文教学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谐;曾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工作过的早期语文教育家阮真先生的《中国国文教学法》更是以调查为基础,充满了真知灼见;国学修养深厚的钱基博先生也提出了诸多关于国文教学的深刻见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语文教育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诸多“第一”。据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周庆元先生回忆,已故的师大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隆华先生堪称新时期语文教学论研究最早的开山启林者之一。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以张先生领头的湖南师范学院语文教学法教研室率先出版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本《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又率先推出了第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语文教育的学术界与实践界联系相当紧密,张隆华先生就曾与当时湖南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曾仲珊先生合作撰写过《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在张隆华先生的影响下,湖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承传中发展和创新,建设了一支实力强劲、令学界注目的科研梯队。张先生故去之后,学术研究不仅薪火相传,而且发扬光大。进入新世纪,湖南师大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的师范院校之一,周庆元先生亦是全国最早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可以这么说,在语文研究界,湖南师大早已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南方重镇。
从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看,湖南学校语文教育也有着历史的荣光。创立于1912年的“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一中)当为近代湖南语文教育的典范。至今,该校依然保存着毛泽东当年就读该校时写下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二三十年代的省立一中,慎选良师,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极其活跃。诸如《一中学生》《长高学生》等校史资料清晰地记录着动荡清贫岁月里的辉煌。
进入新时期之初,当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相当一部分就由湖南省教科所组织编写。省教科所也先后组织编写过一些具有“湖南风格”的语文教材与读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湖南也涌现了相当一批在全国有地位的特级教师及其教改经验,如湖南师大附中邓日老师的“自能作文”、长沙市一中吴稷曾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等等。
总之,不管是从湖南这片土地上走出的语文学者还是名优教师、特级教师,我们从他们的学术成果与教学探索中,都能感觉到湖南人特有的执着精神、创造意识与务实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7:59:23 | 只看该作者
培植“湖湘语文”(下)
三、  问题:湖湘语文的现实困局
培植“湖湘语文”,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语文“。
“湖湘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积淀,它从遥远的历史绵延而来。只是,我们或许还不曾具有鲜明的“湖湘意识”,以致于“湖湘语文”成了掩埋于岁月尘埃里的“语文”
我们所说的“培植”,就意味着深入挖掘和悉心培养,意味着继往开来和努力复兴。
何以需要挖掘、培养、承传和复兴?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我们对湖南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的审视,源自一种“生于忧患”的湖湘精神。
不论是将“湖南语文教育”放到历史发展的纵坐标考察,还是放入与兄弟省域的横坐标上考察,我们不能不承认,“湖湘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陷入了现实之困局。
从表层上,当代湖南鲜有富有全国性影响的语文名师。别说名师不及东北、京沪、江浙,就是与毗邻的湖北、四川、江西相比,似乎也缺乏应有的亮色。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搅动语文教育思想、标举语文教育主张方面,“湖湘语文”丢失了“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
笔者于《湖南教育》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编辑,每天要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来稿。来自湖南本土的教学稿件当然不乏优秀之作,但若论整体印象,湖南的语文教学稿件确实比不上那些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稿件,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论文话语。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差距。
“湖湘语文”何以变得这般沉寂?
提起这一话题,长沙市一中老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马清泽先生感触良多。在他的印象里,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春天来临,湖南语文教研曾掀起过一个高潮,当时的语文教研活动确实如火如荼。他至今都记得,著名作家丁玲给中学语文教师搞讲座的情景,也记得省市教研员经常下课堂、搞调研的情形。然而,这种“教研好景”并不太长。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中,不少专业教研人员不再眷顾中小学课堂教学,而把主要精力放到编印各种考试用书和复习资料上去了。虽然这不是湖南特有的现象,但总的来看,专业教研的引领无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湖南语文教研的疲软和倦怠。
应当说,这种状况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至《湖南教育》杂志辟出“语文教师”专版之后,湖南语文教研才又显示其良好的生机。但《湖南教育》杂志毕竟只是为教研“鼓与呼”的媒体。
当下,湖南语文教研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丢掉了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我们没有真正把脚踩到中小学语文课堂里,没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总结。
湖南省教科院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当代教育论坛》副总编刘建琼先生深有同感。他说,立足于课堂的语文教育研究实在太少。目下普遍盛行的“赛课”当然是一种课堂研究形式,但是,这样研究的只是“例”与“件”的研究,不是真正的“学理研究”。特别是,在赛课活动中,“课”与其说是某个教师上的,不如说是一个“智囊团”的集体智慧。这样的“课”,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这样的“第一手材料”到底还有多大的研究价值?特别是,现在赛课,人们关注的根本就不是如何站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理平台上进行观察与剖析,而是汲汲于得奖的等级与名次。再者,评课者亦受制于自身的理论水平,他们还未必就能对教学实践作出科学的导向,同时,种种功利语境使得他们的评课也未必就能实事求是。
确实,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至少也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在当下依然强大的应试压力下,语文学科的地位因为失去“捞分”功能而不断下降,学生背着书包到学校不是来“读书”而是来“搞分数”,这是非常严重的教育异化。
四、  实围:湖湘语文的合力培植
一个有良知的研究者应当承认:所有关于湖南语文教育所有的批评与忧患,无不缘自心中的炽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忧患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建设。
对湖南语文界来来,当务之急就是要高扬湖湘文化精神,以心忧天下的情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锐气,以兼收并蓄的胸怀,来合力培植属于我们自己的“湖湘语文”。
基于现实的“湖湘语文”,应当是一种怎么的“语文”?如何才能培植湖湘语文?
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周庆元先生认为,培植“湖湘语文”,一是要有大背景,有必要对“湖湘语文”发展的来龙去脉作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关注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与湖南相关的语文大事件、大活动、大人物,知道我们的先贤想过什么、做过什么,从而增加对湖湘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二是要有大视野,要以比较的视角,探询湖湘文化与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浙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而探询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语文思想有何异同;三是要有大力度,要整合学术机构、教研机构、媒体、学会的研究力量,实实在在地推动湖湘语文,促进湖湘名师的成长。
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硕士生导师程大琥先生提出,培植 “湖湘语文”,应当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与国际视野下思考,其重点在于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湖湘教师阶伍的建设;我们要在“湖湘语文”的感召下,建设一个强大的语文教研共同体,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语文湘军”。同时,还要特别加强对湖湘语文的历史研究,可以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呈现历史上湖湘名师的思想与风采;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祖国语文的进步、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湖湘语文”所指涉的内容的应当是多层次的。对此,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良田先生有他的思考。他说,我们提出“湖湘语文”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教学追求。培植“湖湘语文”,一是要打造一套在全国有影响的湘版语文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湖湘文化的课程资源。湘版教材应当有意识地反映湖南人的文化性格、表现湖南的山水人文,彰显湖南的地域特色。二是要在湖南高考命题上下功夫,在“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上凸显湖湘人的智慧。三是要大力宣传湖湘语文教师,不断发现新人,给他们打开通道,提供平台。
湖南师大语文教学论教师周敏的想法是,培植“湖湘语文”之于教师的意义应当是提供一种最核心的价值引导,这种引导应当立足于语文本位,要在学术界、研究界与实践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杨云萍认为,“湖湘语文”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已经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在她看来,湖南语文教育的学人大多是稳健派,他们少有偏激的学术主张,在整体上表现出经世致用的学术气质。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刘光成、王建峰、胡虹丽认为,培植“湖湘语文”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搭建公共平台,提供体制保障,加强学术界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对话与互动,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理论的引领作用。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汤正良先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主发展起来的。学生没有读写兴趣,不能自由阅读,语文教育就没了生命。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育应当是向着生命、向着生活、向着世界“开放”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灵性而有效的课堂”,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课堂。师大附中,普遍开设“读书课”,建设蓝天作文网,种种探索无一不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他心目的“湖湘语文”是摒弃繁琐的分析、摒弃机械训练的“语文”,是“大取大舍,大开大合”的“语文”。语文教师只有从繁琐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于语文教育的三尺讲台。他说,因为“放得开”,附中学生写下的诸如“两宋婉约词研究”之类的研究性报告,足以令一些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惭愧。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郭在时先生提出,培植“湖湘语文”,务必改变语文教育的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该校青年教师厉行威、谢朝春提出,培植湖湘语文,一定要加强对小学、初中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衔接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上,既要倡导“实践精神”,又要呼唤“理想情怀”,做到“厚重”与“灵动”的结合。
谈到“湖湘语文”的建设问题,长沙市一中马清泽先生言辞尤为恳切。他说,培植湖湘语文,就是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一种“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来建设我们的湖湘语文;就是要有语文教育的危机感,不能丢掉语文教育的“语言因素”这一根本之根本;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说,实事求是,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观;是思想,是原则,也是操作方法。语文教育研究一定要关注当下教师正在想什么、做什么,就是要发现语文教育的真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务必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了解实际,发现问题,才谈得上总结经验、有效引导,也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语文湘军。
我们深知,培植湖湘语文,远远不是一篇文章可以促成。文章只能是一种宣言,一种唤醒和感召。
我们需要的是,切实而有效的行动和作为。
语文,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语文教育,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语文教育的疲软,即人文教育的疲软;语文教育的疼痛,是最深的人文疼痛。
滔滔湘水无次数聆听过湖湘子弟的激情誓言,岳麓书院也见证着湖湘文化的沧桑与辉煌。今天,我们依然在湖湘文化的大地上行走,依然在湖湘文化的天空下飞翔。我们生活在魏源、曾国藩、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生活过的土地上,难道这仅仅只是文章里的一种自豪吗?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来培植我们的湖湘语文?有什么理由不让“湖湘语文”这面旗帜在中国语文教坛上猎猎飞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6:30 | 只看该作者
湖湘语文:我们的文化自信力
黄耀红
最初提出“湖湘语文”,还是2008年岁末。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岳麓山下那次思想翔集。追问于学院的教授与博士,躬耕于课堂的名师和新秀,一起将“湖南语文教育”放于“中国语文教育”的文化版图上考察,将“当下湖南语文教育”与“史上湖南语文教育”放入今昔比照的视野下审思,话题里便充满了喟叹和感慨、愤激与呐喊。
就在那时那刻,“湖湘语文”这一创意的提出,恰如冬日轻寒里的一簇温暖,在十多双激动的眼眸里闪烁,跳跃。
是的,对于湖南人来说,还有怎样的字眼比“湖湘”更加悠远,更为厚重、更具荣光?
湖湘,跳动着千年书院的文化正脉,激荡着百年中国的波诡云谲。
湖湘文化有如长河东逝,浪里飞歌。无数伟大而苍凉的背景,有如一页碧空下的孤帆,被我们久久目送,代代目送。那是“睁眼看世界”的隆回人魏源,是清洁如莲的道县人周敦颐,是执着于原道的衡阳人王船山,是扎硬寨、打硬仗的湘乡人曾国藩,是抬棺出阵的湘阴人左宗棠,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浏阳人谭嗣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湘潭人毛泽东……
唯有大木柱长天。试问:还有哪一个人才谱系能像湖湘儿女这般溢彩流光?
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一文中所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身为湖南人,湖南之语文教师,无论是显赫抑或平凡,我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浸淫于斯的“湖湖儿女”。 有什么理由不去掂量湖湘二字的文化重量,有什么理由不以湖湘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标识?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空疏概念,一道商业标签。它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秉承的力量和光大的信念。
当下地域文化下的教育,尤其是地域文化下的语文教育,急切地需要冲出画地为牢式的学科言说,将研究的视域引向文化的辽阔与纵深。在公共话语遮蔽个性风格的格局下,我们太需要一份不跟风、不附合、不信邪,特立独行的文化自信力。
自信,就是信自已。这样的文化自信力,显然只能来自湖湘。因此,在“语文”前冠以“湖湘”,其意不在于城头插旗式的标明某种流派,不在于封闭视听的自立门户,而在于显示出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精神气度,语文教育思想上的共识与共鸣,一种文化自觉下的教师交流与联盟。
回顾两年多来,“湖湘语文”踞长沙,上岳阳,下永州,奔株洲,抵常德……或高端访谈,或主题研讨,或约会课堂,我们的足迹遍布四水三湘。所到之处,研讨会场的横幅永远是:“教育媒体是一线教研的思想平台,一线教研是教育媒体的源头活水”“倡导主题教研,培植湖湘语文”。
在岳阳楼下,我们曾以惊奇的眼光发现《寓言,你这神奇的魔袋》;在株洲市区,我们曾以一颗挣脱重重羁绊的心,发出《鲁迅,原来如此温暖》的感慨;在柳子庙前,我们曾追问《神话究竟有多神》;在长沙砂子塘,我们曾与儿童作家有过美丽的课堂约会……
创意的触角总指向那些习焉不察的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又必然伴着一声声急切的呐喊——《作业里有多少不堪承受》《莫让孩子成为套中人》《革命历史文本,如何叩响当代少年的心》《爱情它是个难题》《母语学习第一程,先拼音还是先汉字》……
近三十次专题研究,前后五千人次的参与,我们始终以理性与激情相交织的姿态,叩问,前行。
每次置身于湖湘语文的活动现场,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追问: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让如此众多的教师宁愿将那迢迢春水、树树秋色关在窗外?哪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成百上千的语文教师如此执着如此踊跃如此追随?
是的,“湖湘语文”的凝聚力究意来自哪里?
标举湖湘语文,其实是在标举一种精神价值,即语文教育中的湖湘气质。要言之,这种精神气质就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意志,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标举湖湘语文,又是在倡导一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即谋求的理论庙堂与实践江湖的深层对话,谋求平民草根与理论专家的深度交流,谋求精品课堂与先进理论的辉映,谋求民主与对话氛围的营造。
  标举湖湘语文,还是建立基本共同文化追求下的教师联盟。在沟通便捷、对话多元的时代,我们试图通过教育纸媒与网站互动的方式,建立一个庞大的语文研究共同体,彰显湖湘教师的群体智慧,成就湖湘教师的湖湘风格。
湖湘语文风格的形成,远非朝夕之功。然而,形成地域风格的前提在于,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基本立场上,应当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
那么,湖湘语文的内涵追求是什么呢?
——湖湘语文应当站定“文字立场”,明确“人文同一”。即明确文字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发展学生的文字读写能力乃语文教育独当其任的“任”;文字与精神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内外关系,而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生命联系。
我们看重语文对于心灵的化育之能,而绝不离开文字作空洞而浮泛的人文讨论。不将文字视为工具与符号,彰显文字的生命性。这便是语文教育中的经世致用。  
——湖湘语文应涵养“文学情怀”,追求文心融合。最优美的文字一定是文学。我们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文学趣味性。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意味着教学目标确定、过程展开中的审美性、情感性,意味着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形象感,故事性,意味着教师的文学素养与体验,意味着文学在情怀滋养,兴味感发,思想提升,精神丰富等方面无可替化的作用。文心与人心的相通,不在于认识,而在于体验。因为体验的在场,我们藉以沟通中外古今的普适人性,获得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文学情怀,将让我们懂得人间的悲悯,关怀,懂得感动,真实,善良、细腻,懂得生命的尊严与优雅。
——湖湘语文应坚守“文化使命”,实现固本开新。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经典诗词,集中体现着汉语的韵律、节奏,意境、旨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汉语表达的深刻智慧。怀抱一种古典情怀,获得一份经典滋养,此之谓“文化固本”。固本的同时是“开新”,即湖湘语文应始终保持与异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多层对话,吸纳其思想精神,不断累积,不断生成,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内涵。
湖光万重百家语,湘水千里一脉文。
襟怀着八百里烟波浩淼,仰望九万里风鹏正举。
这,就是我们的湖湘语文梦。
梦想,依然在飞。依然,在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7:01 | 只看该作者
为地域语文找一份文化自信
对于湖湘语文研究来说,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日子。
    长沙市雨花区政府会议中心。来自全省各地的八百名中小学语文教师汇聚于此,从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五点,除了一顿匆忙的午餐,会场里是一片辽阔的安静与思想,如同无数花树静默于春光春雨。
看着那黑压压的人群,那波光般的离合的眼神,你会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愿意将明丽的秋阳关在窗外,如此执着而专注地倾听?一切的一切都缘于湖湘语文,缘于我们潜藏在我们心里的那种不跟风,不附和,不卑不亢的湖湘基因,缘于那种不信邪、不怕鬼的霸蛮与倔强,缘于那份对湖湘故园的未来憧憬。是的,身为湖南教师,“湖湘”二字是我们数百年来共同的文化名片。无论是显赫抑或平凡,我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浸淫于斯的“湖湖儿女”。
湖湘的文化寻根与语文的学术牵引,让我们汇聚于此,守候于此,感奋于此。
湖湘语文不是诸如“诗意语文、本真语文、精致语文”之类的城头插旗,也不是一种区别于诸如闽派语文、巴蜀语文、吴越语文之类的另一种语文,我们不是自立门户的封闭学派。
  湖湘语文首先是一种精神价值,是湖湘气质在语文教育中的流淌。要言之,这种精神气质就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是九死不悔的追求意志,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其次,湖湘语文还是一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它谋求的理论庙堂与实践江湖的深层对话,是平民草根与理论专家的深度交流,是精品课堂与先进理论的辉映,是民主对话的氛围营造。
  再次,它是一种基本共同文化追求的教师联盟。
此次“湖湘基础教育学术报告及语文名师课堂研讨会”,荟萃了湖南省、市语文教育界的各路精英。政界有之,师范教育学界有之,教育媒体界有之,教育研究界有之。博导、硕导致意频频,教授、特级契阔谈心,老中青握手问候,我们称为一次湖湘基础语文界之盛会,毫不夸张。正如秋泉兄联语所道:湖光万重,欣闻华夏百家语;湘水千里,细论雨花一日文。这是一次真正上了规模、上了档次的研讨会。从某种意义上,是空前的。
今天的 李庄先生,着红色毛衣,比青春的跳跃多了一份沧桑的沉稳,又在沧桑的沉稳里多出一种青春热力。特别是进入他的课堂,他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独特与凝聚智慧的设计,纯正而深厚的语文理解,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此次名师研讨的绚亮。上午阅读,下午习作,两堂课精彩纷呈,所谓童年视角、语言立场、文字情怀、教育激情,全在他从容而朴实的演绎之中。
雨花区教科中心的朱紫标主任及她的团队为活动付出的艰辛超乎我们的想像。这个能干的女子,既精且明。从这里,我们真的见出了雨花教育人确实体现着湖湘人胸有大局的大格调。
砂子塘学校一直是我敬重而心生感慨与惊讶的小学。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再次看到它非同寻常的魅力。上课的孩子是他们的,祝健群书记、毛忠民副校长自始至终都坐镇现场,将每个细节都当作雨花形象、砂子塘形象来呵护。或许有人并未在意,那些孩子的脖子上红领巾,没有一条是带歪的,他们的头发上甚至都打了一点点摩丝。细节就是文化。细节如此,文化品质可想而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两位主持。一袭红裙的徐幸操出现于舞台,有绽放于晨光的清新;一身紫裙的王艳萍出现于舞台,似乎午后蝴蝶的翩跹。她们的台风与话语,或柔婉,或深情,或点晴,或提升,轻重缓急,足为全场所注目。
还有一位背着相机的老帅哥,总在对着主席台、嘉宾席、观众席,变换角度,撷取一张张专注与凝神,会心与灿烂。其实,并没有人安排他摄影,他一直跑前跑后。他就是黄祖训,优雅而精明的训哥。没有他的运筹,很可能没有这次活动。
最后我上台讲话的时候,已是四点半。人已阑珊,激情依旧。
湖湘语文最初只是我的一个念头,经过几十个专题,近三千人次的参与,今日之湖湘语文及未来之湖湘语文的内涵,乃:坚实文字立场,明确人文同一;怀抱文学情怀,追求文心相融;坚守文化使命,追求固本开新。湖湘语文,可历史叙事,可大地行走,可网上联盟。
  因为梦想,我们相遇。我们是湖湘语文之追梦者。
  趁着麦克风效果尚可,即兴诵诗,以表追梦的心迹:(徐志摩《再别康桥》)
那榆荫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枝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9 05:59 , Processed in 0.09594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