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察教育的两个视角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察教育的两个视角

                     

王晓春

    高考又到了。我在今天《环球时报》上见到一篇文章《高考让一代中国人感慨万千》。其中有这样两段:

高考就是在口诛笔伐的骂声中走到今天的,然而骂够了,人们回过头看,把高考同中国的其他竞争性领域横着一比,又发现,不管怎么说,高考还是在公共领域对公平坚持得最好的制度。针对高考的营私舞弊是最难的,高考至今是中国社会实现阶层流动的最主要通道,它是平民子弟改变命运最值得一搏的沙场。因为有高考,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不是固化的,年轻人打破出身对人生的限制从一开始就有了制度化的鼓励和希望。

高考制度浪费了学生的不少宝贵时间,但从世界的角度看,它也为中国青少年注入了拼搏精神,培养了年轻一代对规则和纪律的认真态度。高考造成了很多成长时代的遗憾,也留下了一些有点沉重的收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对高考的批评更多是中国社会的集体思考,个人无论是高考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恨”高考的并不多。

于是想起来了另一篇文章:《高考改革不是为了追求公平》。作者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文中说:

   今天,高考改革反对者的一个最重要、最堂皇的理由就是所谓的“维护公平”。这些人认为,在今天中国的信用环境下,现行高考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好方式。但是,这些反对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这些反对者,并没有想清楚,进行高考改革并不是为了追求公平。

世界闻名的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科举考试是一种形式上非常公平的考试,许多保证考试公平性的措施今天都很难做到。例如,科举的“单间”施测,进场搜身,誊录(为了避免阅卷人根据笔迹作弊将所有答卷全部重新抄录),等等。17世纪传教士将中国的“考试取人”方法介绍到西方,得到西方进步思想家的高度赞扬。今天在世界许多国家实行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大都源于中国的科举。

但是,形式非常公平的科举却遭到近代几乎所有进步思想家的切齿痛恨,严词挞伐。例如,明末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痛斥“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之所坑者”。康有为认为“中国之割地败兵,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梁启超讲“救弊之法归之于废科举”。谭嗣同讲“变科举诚为旋乾斡坤转移风会之大权而根本之尤要者也”。在朝野的一片批评声中,清廷终于在1906年取消了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为什么遭到进步人士猛烈攻击?科举为什么最终被“改革”掉了?并不是由于科举不够公平。科举被取消的原因是由于它既没有为中国带来政府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带来国富民强和国家尊严。科举失败的原因在于考试脱离实际,引导人死读书,读死书。科举不是以“德才”取人,而是以“背书”取人。清廷是迫于“文无经世致用之臣,武无统兵御敌之将”的局面,迫于“圣阙涂炭、祖陵震动”压力,才取消了科举。(http://www.guancha.cn/XieXiaoQing/2014_06_07_235492_4.shtml

两篇文章都很有道理,但是可以看出,视角不同。第一篇文章的视角基本上是政治家(官员)的视角,第二篇文章的视角则是思想家的视角。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的思路,虽然我也承认前者的思路应该重视。今日的教育制度应该如何评价?我想,如果从社会稳定这个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但若从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可能就弊大于利了。所以我认为教育(包括考试制度和方法)必须改革,只是这种改革急不得,要迈小步。

                      2014,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1:36 , Processed in 0.11110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