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1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俊的两个秘密帖库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23:4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科学研究术语表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的效度:指结论可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反映了研究是基于某个事实或证据的,能够被证明,因此是有效的。
内在效度: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指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如多人收集资料,能否有一致的选择标准?多人观察并记录,是否能达成一致意见?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定性研究:一般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更接近演绎法,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从开始便更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
实验研究:是按照一个假设,通过人为控制某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现象的变化和产生的结果,进而论证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处理中应是随机指定的。
准实验研究:与实验研究一样,包含一个或多个实验变量,但是研究中被试是被“自然”地分配组别,比如班级。
调查研究:是了解现实中某些问题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在现实中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出某些普遍的特征或某种发展趋势的方法。所研究的变量是现有自然情境中的变量。
回溯研究:如果调查是为了确定变量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
历史研究:利用文献或其它资料,通过批判性的探究重建过去,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或改进现实的研究方法。
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的特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行动研究:它指的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很少关心研究结果是否对教育情景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的群体常常也很小,如只是一所学校上生物课的班级。
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果。因为它是评价一项实践活动或方案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价值,所以也有将其归纳到应用研究的。
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二、研究设计
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自变量: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
有机变量:用来表示研究中个体的先天特征,如性别和智力都是有机变量。
中间变量:属于研究中可以判断其存在,但是无法控制或测量的变量,又叫干扰变量。
控制变量:是一个不同于其主要作用的自变量,它的效果可由研究者控制。
名称量表:无顺序的测量,只是指出有两个或多个范畴。
顺序量表:有顺序的测量,在与指出所测量的范畴的不同,并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比率量表:含有绝对或真正的零点和统一的单位。
等距量表:顺序的测量,在量表中表现为数量上的等距变化。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假设:是对问题的结果、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统计假设:关于总体测量研究中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描述。
研究假设:揭示研究结果的方向。
定向假设:示意结果有一定趋向的假设。
非定向假设:没有示意结果的假设。
预言的问题:不是具体的期望的结果,帮助研究者考察正在进行的研究确定因素。
三、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期刊索引:定期出版的专业性杂志和期刊的索引,可以使得查询工作更加简明和高效。
摘要:对根据具体领域对从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总结。
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美国的一个国有信息系统。总部位于华盛顿,同时有21个分支机构分散载各地。主要职责是不断地搜集有关文献,并加以拍摄、编制,从而为储存教育报告及文献提供条件。
教育期刊索引(DIJE: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出版的两本信息资料之一。每月出版有关前6个月的信息。
教育资源(RIE: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出版的两本信息资料之一。主要包括诸如会议论文及课题终结报告等教育文献。教育资源(RIE)主要介绍研究的信息,而不是期刊文献的动态。每月出版一期,总结前半年的有关材料。
CDROM:花费较低的计算机查询,它为个体无需帮助只要掌握极少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就能进行查询提供了方便。CDROM局限于它们只有一个软盘数据的系统(如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计算机辅助检索:使用计算机检索查询存储有关教育版本和研究问题文献的资料库。操作者通过输入想要查询的问题的主字码(即关键词),并用“和”与“或”设置或扩大想要查询的范围,来查找特定数据库里的参考资料。
主字码:用来告诉计算机正要查找的内容。主字码可以联合起来使用,扩大或缩小查询的范围。
主字码联合:在主字码之间使用连词“和”与“或”,以此来扩大或缩小查询的范围。
目录登记:对每一篇阅读过的相关报告做好完全准确的登记。登记的内容一般是摘要或总结的一部分,这样对在文献阅读完后编辑一份完整的书目摘要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当一份材料的信息被引证时,它就必须被详细地说明,这就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列出,如:传统的脚注或更简短的方法(作者,日期样式或作者,页码样式)。
文献目录:查询文献的最后一步就是将文献目录集中起来,区别于参考材料仅限于在报告中引用的材料,文献目录可能还包括为了解背景或深入阅读提供信息的材料。
四、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实验: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受到研究者的精心处理或改变。
实验设计:广义指为指导实验而预先策划的计划。狭义指确定、安排在实验中建立某些变量所用的结构。
实验处理:实验变量的水平。
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的参与者。
实验控制: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内在效度:解释试验结果的最基本、最小限度的控制、测量、分析及方法的要求。
外在效度:涉及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
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接受实验处理的组和控制组在实验结束时进行测量的设计。
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接受实验处理的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都进行测量的设计。
所罗门4组设计:控制组、实验组各两组,两种类型的组中各有一组接受前测,实验结束对4组都进行后测,每组被试随机分布。是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组合。
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在单一设计中被称为因素。设计的单元取决于进行组合的自变量的水平。
重复测量设计:一种对有关因变量对同一被试进行一次以上测量的设计。
时间延伸设计:通过对实验组进行额外的观察使得设计得以延长。这种观察提供了有关变量可能的延迟影响和影响持续的信息。
准实验研究: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非对等组:能力水平不等的、缺乏随机性的被试组。
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使用现成的试验组进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都进行测量的设计。有助于核对试验组间的相似程度。
时间系列设计:对一个或多个原始的被试组进行反复测量,并在至少一个组的两次测量之间插入实验处理。
单组时间系列设计:只对一个原始被试组进行的时间系列设计。
多组时间系列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始被试组,其中一个组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组,至少对一个小组插入实验处理的时间系列设计。
单个被试设计:对单个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每次实验改变一个变量。
单一变量规则:在实验处理实施期间,仅有一个变量改变。
基线:传统的处理或正常条件起作用的这段时间。
AB设计:研究者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个被试,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接着实验处理,再对被试进行相同次数的观测的一种单个被试设计。
ABA设计AB设计的展开,接着实验处理引入一段时间的基线条件。
ABAB设计ABA设计的展开,接着再包含一段实验处理期。
多重基线设计:运用AB设计的逻辑,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试、行为和情境,或者这些项目的某种组合。适用于实验处理开始后就不宜再撤除的研究。
多重基线行为交叉:一个被试在同一种情境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行为表现受到观测。
多重基线被试交叉: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试单独地参与实验设计。
多重基线情境交叉:同一被试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试验设计。
五、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横向设计:在某一时间从一个样本或者从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中收集数据。
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趋势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样本。
群体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
专门对象研究:对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事后追溯研究:对已发生的事进行追溯,研究各种变量可能的关系和效果。
社区调查:学区内居民对学校看法的调查。
选择回答型项目:要求答卷人从两个或更多的选项中选择一个。
结果开放型项目:要求答卷人自定答案。
先行性测试:问卷定稿后在一小组人中做一个试验操作。
李克特测试:选择回答型采用的带有顺序测量量度数字的量表。在一系列有关的答案中,一个答案对应一个数字点,给这些点指派15或者04的数值,然后把有关同一问题或主题的所有题目的得分总计起来。
前言:向个体介绍问卷,激励他们作答并指明回答的步骤的工具。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提高问卷调查回答率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
电话访谈:通过电话进行的访谈。比面对面访谈花费少,可以在不要求面对面相见的条件下有效使用。
分叉性题目:依据对某一题目的回答而让回答者跳过一些题目。
六、SPSS的应用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统计处理:包括统计分布的描述、特征量数的计算、相关关系的分析、数量标志的统计检验、品质标志的统计检验等。
完整性检查:根据要调查项目检查是否填写齐全,避免遗漏,删去重复。
正确性检查:检查搜集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
数据分类:把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一般可分为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
数据统计表:把所研究的教育技术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以简明的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数据的图示法:利用几何图形或其他图形等的描绘,把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对比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绘制成整齐简明的图形。
统计检验:先对总体的分布规律做出某种假说,然后根据样本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对假说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
项目分析:通过获得的原始数据求出量表中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来做出判断。目的是找出未达显著水准的题项并把它删除。
因素分析:通过求出量表的结构效度来对量表中因素关系做出判断。目的是在多变量系统中,把多个很难解释而彼此有关的变量,转化成少数有概念化意义而彼此独立性大的因素,从而分析多个因素的关系。
七、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抽样: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
研究者个人因素:选择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以后,研究者需要反省自己的个人因素将对研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如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形象整饰等)和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如研究目的、角色意识、问题视角、生活经历的体验和评价等)。
进入现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取得联系,征求对方是否愿意参加研究。研究者个人置身于研究现场,在与当地人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同时与对方协商从事研究的可能性。
守门员: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
访谈: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提纲:粗线条的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
焦点团体访谈:一到两个研究者同时对一群人进行的访谈,通过群体成员互相之间的互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访谈的问题通常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加工的自然物。
本土概念: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不必是研究者本人或研究者所属文化群体不知道的概念,只为被研究者群体所占有。
登录: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
编码:将所有的码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系统,反映的是资料浓缩以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
八、观察法
观察的分类:一般来说,观察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两类。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又可以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种形式。在质的研究中的实地观察又可以分为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以及设计观察提纲等。
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观察的方式、手段,观察的效度,伦理道德问题等。
观察提纲:遵循可观察原则和相关性原则,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等六个方面。
开放式观察:在观察的初期,研究者采取比较开放的方式,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研究的现场进行全方位的、整体的、感受性的观察。
逐步聚焦:明确了自己希望回答的观察问题以后开始聚焦。研究者可以通过变换狭窄的视野和开阔的视野,或者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步骤来聚焦。聚焦程度取决于研究问题、具体的观察对象以及研究情境等因素。
回应式互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为了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当地的文化中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即对当地人发起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自己采取主动的行动。
观察的记录方式:除了用研究者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知觉器官以及其他仪器设备以外,还可以使用笔对观察的内容进行记录。
反思:对看到和听到的事实进行描述以外,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些事实的、自己在观察的过程中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九、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内容抽样: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
特征分析: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或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的特征。也称为意向分析。
发展分析:通过对某一对象在同一类问题上和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也称为趋势分析。
比较分析: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十、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参与研究的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立即应用性:重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透过行动研究可有效解决实践问题,改善实践工作情境,增加工作效率与工作效能。
情境特定性:行动研究的样本是以特定的对象为主,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研究的结果无法类推至其他的实践情境。
计划: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
观察: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包括: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十一、评价研究方法
评价研究: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
评价对象:评价研究要素之一。指被评价、被研究的人或者事物。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研究要素之一。评价研究工作的工具,通过它有目的地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同时也是评价判断的依据。
评判者:评价研究要素之一。包括组织领导机关、研究人员、专家、同行、教师、学生以及评价对象自身。
诊断性评价:在事物发展进程的某一阶段开始之前所做的评价。它是了解人们对这一事物某一发展阶段的兴趣、态度,以及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存在程度等。
形成性评价:一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
总结性评价:一种在事物发展某一阶段之后所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整体的效果,提供一个总体评价成绩的资料。
评价指标:目标在一个方面的规定,是具体的、可测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
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
评价标准的构成:标准的强度与频率、标号、标度。
描述式标准:运用文字描述每个不同要素的等级,并赋给每个登记的分值。
期望评语量表式标准:根据目标要求,写出期望达到的评语或要求,同时把该项指标分为若干登记,给每个登记赋以分值,评判者根据达到期望评语或要求的程度逐项打分。
加权:为了显示若干量数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比例系数。
十二、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计划:讨论准备做什么研究,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这一研究。
研究报告:描述已完称的研究。讨论做了什么研究,怎样做的以及研究的结果与结论。研究的意义也予以重申。
文献综述: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表明撰写人对该领域的丰富知识。
前言:计划的介绍信息,如名称、作者或调查的基本人员、工作机构。
提要:对计划内容总的说明。至少对研究的问题加以说明。通常有字数限制,很少超过一页。
预算:代理拨款机构要求在呈交计划书的同时呈交预算,通常放在计划临近结束的部分。
工作人员简历:包括参加研究方案人员个人的主要经历、受教育程度、发表的作品、研究活动。
附录:可以包括计划主体之中而又被分离出来的信息。
文献目录:为了提供背景知识和进一步阅读而提供的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为了专门而具体地支持某一篇文章而引用的作品。
征稿通知:包括论文所要求的形式,也可能还要求一份研究报告的摘要,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研究题目和提交人的情况。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5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5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23:4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23:50:22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工作室】教师合作团队-------跨省域跨学科自愿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管季超工作室】教师合作团队-联系方式:
免长话费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工作室】网站群:《教师之友网》《教师生活365》《中国教研员论坛》。




》【管季超工作室】教师合作团队-------跨省域跨学科自愿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互信、平等、协作------》出活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39:13 | 只看该作者
50个趣味游戏玩转数学
  学数学是件麻烦的事儿,也是件有趣的事儿,下面这些趣味数学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哦。
◎游戏学数学一
  1、游戏学数学:五个王后的游戏      2、游戏学数学:平分苹果酒
  3、游戏学数学:运送汽油的证明      4、六年级奥数:楔而不舍的青蛙
  5、游戏学数学:关于硬币的魔术      6、游戏学数学:三维立体问题
  7、游戏学数学:可以扭转的四面体环    8、六年级奥数:工业革命的动力源
  9、游戏学数学:抗拒地心引力的吊饰    10、游戏学数学:算术板球游戏  
◎游戏学数学二
  11、游戏学数学:坐困愁城          12、游戏学数学:辛赛的奥妙
  13、游戏学数学:西蒙斯趣味游戏      14、游戏学数学:邮票销售机
  15、游戏学数学:为数众多的魔方阵     16、游戏学数学:折叠问题巧解决
  17、游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殊属性     18、游戏学数学:约分问题的延伸
  19、游戏学数学:月历的排列问题         20、游戏学数学:数独游戏的运用  
◎游戏学数学三
  21、游戏学数学:减法的乐趣       22、游戏学数学:比赛中的排名问题
  23、游戏学数学:三角关系         24、游戏学数学:金奖杯赛车路径
  25、游戏学数学:卫生纸的厚度     26、五年级奥数:销售员的旅程问题
  27、五年级奥数:两全其美的三角形  28、游戏学数学:好玩的对称游戏
  29、五年级奥数:迷人的平方数     30、五年级奥数:著名的序列推算题
◎游戏学数学四
  31、游戏学数学:纸牌与魔方阵问题  32、游戏学数学:火柴棒的平移问题
  33、五年级奥数:最短管路长度的设计 34、五年级奥数:数阵问题的巧妙计算
  35、快乐数学:不可思议的数字关系  36、快乐学数学:大使馆的晚宴
  37、六年级奥数:圆的分割问题    38、六年级奥数:最短路径的寻求问题
  39、六年级奥数:有难度的推理问题  40、六年级奥数:图形割补规律
◎游戏学数学五
  41、快乐数学:具有特殊性质的数字    42、快乐数学:百胜客的秘密武器
  43、游戏学数学:七巧板中奥数知识    44、六年级奥数:组合数字的妙用
  45、六年级奥数:必赢的下注法       46、快乐数学:商人的万全之策
  47、游戏学数学:有效率的烘烤法         48、快乐数学:有趣的拓扑游戏
  49、游戏学数学:骑士和他忠实的狗    50、奥数难题之字码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39:5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成尚荣先生的文章
    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说到名师成长,总是想到李吉林。这位从小学教师里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身上藏着名师成长的密码。她曾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的确,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不能说自己是个思想者,当然,也不能说是名师,更不能说是教育家。看来,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它关乎名师的文化品质和教学品位,也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主张是名师“ 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名师应当是思想者,是“反思性实践家”。思想者、反思性实践家存在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思想,而教学主张正是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事业、对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达了理智上的自觉。这种自愿与自觉,正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表现为教育自觉和自由。具有教育自觉的教师才会有追求,也才会有行动;有理念,理念才会逐步成为信念;有实践,实践才会逐步成为实验。可以说,教学主张是从教育自觉的根上长出来的鲜亮的绿叶。一个缺乏教育自觉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
    教学主张是名师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教师成熟的程度和专业发展的深度。同时,教学主张的形成是教师长期历练和专业发展深化的过程。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不断汇聚、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开发了自身生命的活力,积蓄着可贵的能量。这一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成熟的过程,过程中积蓄的能量将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力量,提炼的经验和智慧,必然形成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开始新的探索,最终走向成功。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张齐华,潜心研究数学文化,从“数学+文化”,到“用文化关照数学教学,在数学中开发文化元素”,正是一个不断学习、思索、实验和提炼的过程,教学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智慧的魅力,生动而又深刻,活泼轻松而又从容沉稳,表现出教学的成熟,他的教学主张正坚定地引领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教学主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一般名师的显著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涌现了一批名师,如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名师已没有多少声音了,他们的影响已基本消失。而另一些名师则能持续地影响着今天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成长。当下的名师也大体如此。实际上,名师已分成了两类。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的名师缺少自己的见解,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严格说来,他们是操作型的,甚至是技术性的,只是按规定要求执行得忠诚、实施得认真。说得严重些,他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教书匠” 的桎梏。这类名师固然可敬,但并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名师。真正的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不仅以他的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影响着教师,更应以他的教学主张,即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改变着教师。即便是教学经验,也应是以教学主张为支撑的教学经验,也才能真正影响教师。就他本人而言,也因为是教学主张以及教学主张下的实践,使自己获得持续的影响力,并使自己不断有新的进展和新的经验。这样,才能从深度上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家办学”才是有可能的。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教学风格绝不是一张面具,也绝不是教学的炫技和表演,它有自己的内核。这内核就是思想。福楼拜说:“风格是思想的血液。” 别林斯基则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思想,使风格具有深刻的内涵,使风格站到一块精神高地上。教学风格的这一思想内核,往具体方面说,应该是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教学主张的血液里流淌着思想。失却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就失去了灵魂,充其量只是一种可供一时观赏而无实质内容的、平庸、苍白的教学表演。历史上所谓的幽默型、典雅型等教学风格,其背后都有理论支撑,其内在总是活跃着一种思想。从另一个方面说,教学主张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说,教学主张贯穿名师成长的全过程,它不是一个环节,不是一个步骤,而像是发动机,提供着名师发展的动力。当下,大家对“名片”情有独钟,不过,我还是喜欢“通行证”。教学主张以及以教学主张为内核的教学风格,应该是名师成长道路上的通行证。这张通行证,引领名师走向教学改革的深处,走向特级教师,走向教育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和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总之,教学主张是名师发展中一个亟待重视的话题,也是当下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亟待深度开发的领域。
    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
    最具凝教学主张是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见解。这种见解是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它指向行动,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被证明而发展。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总结、提炼出“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际上这就是她的教学主张。她始终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的使命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她主张,应该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教的前头,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唯此,才能真正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人的教育成为学生自己的教育。李庾南对此坚信不疑、坚定不移,“自学·议论·引导”这一主张,坚持数十年,并在坚持中改善,在改善中发展,至今她还活跃在课堂上。
    教学主张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主张是个性化的,但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从文献资料来看,思想与理念往往是同义的。苏格拉底说:“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思想。”黑格尔甚至说:“理念也就是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在我国也有关于“理”的概念,它指向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事物的规律。我们应该把教学主张看作是教师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理性认识、一种理想追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生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形成了教育观念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梳理和概括。对此,不仅不应该反对,而且要鼓励。南京市力学小学一直致力于“力学”校训的传承和践行,让学生努力学习、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着力构建“研究性课堂”。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一定是学生的尤其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研究性课堂”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无疑,这种主张是正确的。也正因此,我相信这样的团队里会走出名师。所以,教学主张既打上了个体经验、理念的烙印,是个体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凝聚,又植根于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教学主张是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苏州市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坚定地认为语文就是语文。他说:“语文和生活密切关联,但语文不等于生活,生活也不等于语文,应该是生活中的语文或语文中的生活。” “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的人文性,不是历史的人文性,不是艺术的人文性,也不是人文科学的人文性,只能是语文的人文性。”他认为,把一切人文性的东西都拉过来堆在语文上,必然会失去语文自我,“语文的人文性只能在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黄厚江:《语文就是语文》,《江苏教育研究》, 2008 年5 月号实践版)笔者也曾写过类似的文章,不过黄厚江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说明,教学主张往往不在“主张”的命名,而在“主张”内涵的独到和丰富。
    学科教学还应体现教学的特质。香港大学程介明先生曾讲过“墙上的洞”的故事,说,印度新德里穷人街上的孩子,没有钱进学校,实验者在墙上开了洞,安上电脑,洞的高度与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看到电脑感到非常新奇,乱触摸。三个星期以后,孩子们在互相帮助下,竟然学会了用英文上网。故事后的题目特别有意思:“他们在学校吗?” 回答是: “不在。” “他们在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十分肯定:“他们在学习。”实验告诉我们,要重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要从学生内心渴望和经验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教学主张的独特性,表现了教师的独到的、创新的见解,但仍然基于学科教学特质和基于教学特质的深度认识与把握。
    教学主张坚定地指向实践,但又是实践经验的理性概括和提炼。可以说,教学主张在理论与实践中搭起了一座桥梁,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它与学院式的概念不同,更具有实践智慧,更“平易近人”。名师需要有理论素养。笔者以为,名师与一般教师相比较,他的可贵之处、高人之处,就在于他有理性思考的品质和习惯,在于他逐步累积并内化的理论素养,因而,他往往有深度。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的是理论向实践靠拢,这当然没错。但是,实践也应主动向理论趋近。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学主张最终指向实践,不过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把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孙双金开始认为,小学生在课堂里学得好,应当是“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常举、小嘴常开”。这些描述符合实际,也很形象、生动,还便于观察,但毕竟是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非理论的概括。经过学习、思考及与专家的研讨后,他提出了“情智语文”的主张,从情感与智慧两方面追求他所认为的理想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孙双金已把自己的认识提升到了形成自己教学主张的层面。这一教学主张内在地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始终互动着。今后,他的实践将更有方向感,会持续地向着教学改革的核心部位走去。
    保持教学主张与教改实验互动的张力,使教学主张成为一种现实。
    教学主张与教改实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了教学主张应当进行实验,实验应当伴随教学主张的发展。这种互动产生一种张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成功。道理不难理解。其一,教学主张是一种思想、一种见解,这种理性层面的主张必须通过实验去证明,只有在实验中才能得到完善,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否则,只是理念而已,是口头的“主张”而已,只是一种可能性。其二,如前所述,教学主张是指向行动的,是为行动服务的,唯有行动的改进才是它真正价值的体现。否则,它只是空中楼阁,是天上的五彩云霞,教师可望而不可及。其三,名师成长的实践,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将教学主张与实验融为一体,在互动的过程中共生共长。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范例。曾记得,邱学华开始把尝试教学叫做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他把尝试提炼为一种教学的原则,又是在实践中,尝试教学成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说起邱学华,必然想起尝试教学,必然浮现他在课堂躬耕的身影。
    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验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用课题来凝练、提升。教学主张及其实验应有它的表达方式,笔者以为,最适合的表述还是用课题的方式。课题最具凝练性,是理念精髓的揭示,是研究重点的表达,也是发展方向的引领。而且之所以是课题,说明是未完成的,是生成性的、发展中的。因此,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课题来研究,既是对教学主张的进一步确认,又是在研究中对其提炼、提升,使之更准确、更清晰,通过研究去完善它、发展它。研究最讲科学,实事求是是研究的生命,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自己主张的偏颇与缺陷,因而可以作进一步的修整、调整。这是一条被名师发展事实证明了的正确的有效的成功之路。
    第二,从问题出发来研究。研究要从问题出发。教学主张的形成之始,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研究的价值,才会有发展的空间。教学主张在实验中,必须把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只有从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问题出发,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深入到教学的内部,深入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可能发现问题,把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主张结合起来,深入解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学就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教学主张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和坚定起来的。当然,关键是要找到教学主张与教改实验的最佳结合点,用教学主张来看待与对待问题。如果把教学主张永远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才会持续地在高位运行。
    第三,让案例和故事来说话。我常常把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案例就是一个个事件、一种种现象,实质上就是一则则故事。说案例、说故事,就是将时间人格化,就是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同时,说案例、说故事就是用象征符号解决无法用经验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研究的方式、研究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的方式、文化的过程;此外,说案例、说故事在本质上就是再创作。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教学主张在教改实践中变成一个个案例、一则则故事的时候,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令人欣喜的状态啊!那时,教学主张已不仅仅是一种见解,也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是成为现实,它鲜活起来、真实起来,可感受、可触摸。翻看《李吉林文集》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我们就是这种感觉。
    第四,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也是名师成长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余光中先生说得非常好:“风格多样,因为我长寿。”教学生命的长寿甚至永恒,可能就在于你的风格。他又说风格可以使自己“清楚自己站在哪里”。如果你还不知道在教学改革中自己站在哪里的话,那么,说明你还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无教学风格是不可能成为名师的。教学主张只有走向教学风格,才会是真正的成功。名师以自己的教学主张去追求教学风格,那么,教学主张就不是昙花一现,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就不会转瞬即逝,而可能是完美的永恒存在。
    在即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戚韵东约我去讨论她的“快乐学语文”。我心里一亮:这是个好题目,好主张。名师们已在实践中认识到教学主张的重要,教学主张在实践这块土壤将会生长出更加绚丽的名师之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44: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数一数
数一数
数数、读数。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二、比一比
比多少
1、“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比长短、高矮
1、"长短"、"高矮"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的长短、高矮。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及书写




1、认、读、数、写1——5各数。
2、能按规律读、写出1——5各数。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比大小
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运用符号“>”“<”“=”填空。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几
1、基数、序数的含义。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几和几
4和5的组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加法
1、加法的意义。
2、读、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减法
1、减法的含义。
2、读、算5以内的减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知道减法的含义。
0的认识
1、揭示0的含义。
2、书写0。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平面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
2、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五、分类
分类(单一标准)
1、分类的意义。
2、体验分类。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分类(不同的标准)
不同标准分类。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2、知道6、7的组成,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3、利用一图二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3、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8和9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8和9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1、正确读写8和9
2、掌握8和9的组成
3、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1、10的数的概念及组成,比大小
2、用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解决用数学的内容。
3、填未知加数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正确读写10
2、掌握10的组成
3、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4、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活动
巩固知识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通过走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做游戏,感受与人合作探索的愉快
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11-20各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
1、数数
2、数的读法
3、数序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写数
数的写法
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正确书写11到20各数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书写11———20各数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理解2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1、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口算,明白一图四式的关系,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名称。
2、培养分析操作能力
熟练地口10加几,十几加几和响应的减法
八、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认识钟面、整时、半时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重点:会看整时、半时。
难点:确定几时半。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口算方法
2、用数学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4、能运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理解“凑十法”

8、7、6加几
口算方法数学
1、学习8、7、6加几的题,正确计算,理解“凑十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操作能力。
3、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重点:正确计算8、7、6加几。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4、3、2加几
口算方法及用数学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44:4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位置
上下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前后
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左右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位置
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二、20以内的
退位减法
十几减九
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几减几
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用数学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难点:计算方法及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
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图形的拼组
图形的拼组
平面图形的特征、关系,立体图形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数的组成


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读数 写数

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数的顺序
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数数。
比多少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实践活动:摆一摆 想一想
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五、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取币。


简单的计算
1、人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
2、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单价。
3、元、角、分的加法计算。
4、元、角、分的减法计算。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2、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口算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知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的减法。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难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七、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
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知道1时=60分。
2、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1.知道大格刻度对应分时表示几分,会正确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根据时间拨出时针和分针。
2.让学生自己探索看时间的方法,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的关系,知道1时=60分,理解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
4.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重点:正确读出、写出几时几分,会拨几时几分。
难点: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比较快速地说出几分。

小小商店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八、找规律
找规律
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3、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4、数字变化规律。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或下一个数字。
  2.通过观察、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九、统计
统计
1.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进行简单的统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45:28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厘米作单位。
2、用直尺量整厘米长的物体的方法。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米、用米量
1、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2、米和厘米的关系。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线段的认识
1、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它有“直”的特征。
2、画线段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理解并掌握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不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用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5、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和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1、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三、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
认识角及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角的方法。
认识直角
认识直角和直角的符号,知道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学会辨识直角。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画直角。
四、表内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4、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掌握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6的乘法口诀
1、口诀间的关系。
2、用口诀写乘法算式。
1、  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乘法口诀,学会运乘法口诀求积。
2、  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乘加、乘减算题
在一道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
用数学
根据乘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称图形
(1) 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 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镜面对称
(1)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六、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3、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4、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图。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乘法口诀表
1、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
2、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看一看摆一摆
(1) 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七、统计
(1)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95页内容可以设计决策问题)。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八、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 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 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准确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简单的推理
1) 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 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 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46:1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1、运用加法和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1、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算式的应用
二、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图三式
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得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图形与变换
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数出平移后的距离
2、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移动后的图形。



剪一剪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能剪出各样图形
四、表内乘法(二)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用表内乘法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4、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
千以内数的读写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2、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近似数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4、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2、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减的方法, 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六、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

认识、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克。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估算


   加、减法估算


1、  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有多重
1、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概念。
2、  通过活动,感受测量质量工具的作用。
3、  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感受测量质量工具的作用。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八、统计


复式统计表


认识、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  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



认识条形统计图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九、找规律

找图形的排列规律


找图形的排列规律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找数列的排列规律

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

1、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  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0:46:5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分米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感受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
千米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间的关系。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千米与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对1千米的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
吨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间的关系。
认识质量度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吨与千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感受1吨的实际重量,对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的数学
对本单元内容的整理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
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
减法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三位数减三位数中连续退位减
加减法的验算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三、四边形
四边形
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平行四边形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周长
知道周长的含义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解决问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时、分、秒
秒的认识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观察钟表,得出
1分=60秒。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时间的计算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时间单位的进率以及推算经过的时间。

填一填,说一说
统计完成家庭发作业的时间,统计一下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计算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搜集信息,使学生从小养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有目的的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合理的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估算
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
有乘法。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笔算乘法
1、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包括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
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
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进位)的算法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几分之一:包括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认识几分之几:包括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
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
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
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的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简单计算
1、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2、1减去几分之几。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
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
法的实际问题。
八、可能性
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使学生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重点: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单元难点: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九、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
1、介绍排列以及组合。
2、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单元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掷一掷
通过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通过有限次的实验,对结果有一个初步的猜想,然后通过相对严密的“数学化”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3:06 , Processed in 0.2500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