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记教学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08: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记教学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考
——在日记影响成长课题开题会议上的讲话
  程韶荣

各位领导、老师们:
       非常荣幸在北京与全国这么多日记研究专家、日记爱好者一起回报我多年来探索日记教学和研究的体会,首先要感谢大会给与我向大家学习、真诚地接受大家批评的极好机会。
我想谈三个问题:
  • 日记教学研究的新机遇
日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早就有一席之地。中国日记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日记的典籍汗牛充栋,为世界各国所少见。日记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才有2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性的日记论坛已经举行过三次。而全国性的日记教学课题研究的大会这可能是第一次。
        日记写作从古代的文人、官员的常用文体引入到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领域,还不足百年历程。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逐步得到教育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认可。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最近《中华读书报》评选的建国60年60本书中,有一部日记当选了,那就是1963年出版的《雷锋日记》。这本小册子里的许多名言都已经广为流传,比如“四个对待”等。雷锋日记对我国几代青少年的成长、对全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雷锋日记对青少年的日记写作、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记写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日记写作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日记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也正在被我们所发现、利用和开掘。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间,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家已经发现了日记的练笔意义,尚未认识它的多元价值。自辽宁魏书生老师成功地开展了“日记取代作文”的改革实验,并提出:中学生写日记既是习作锻炼,也是在进行“道德长跑”的新理念之后,日记的教育功能一下子被人们所接受。山西的《青少年日记》一直在朝着“既教你作文,更教你做人”的目标迈进。到本世纪初,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倡导“师生共写日记”,并首次鲜明地提出“日记教育”的观念,极大地丰富了日记德育功能的内涵,将全国范围的日记普及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除此之外,很多语文老师还在对日记的诸多其它功能进行有益的探讨。比如江苏沭阳赵登亮先生主持的省级课题“借日记以美育”于2001年开展实验,也取得了成效,开拓了日记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还有些老师开展日记对形成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意义,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现在,将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课题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它具有多重突破性的意义。一是将日记教学研究的课题提升到了国家级的层面有组织地进行攻关。过去,日记的研究相对分散,多为教师个人的研究,校级的研究,更高层面的研究就很少很少了,因此,许多研究不易深入,即使有研究成果也不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二是开拓了研究的内涵,将传统狭义的日记练笔作用扩大到了青少年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参与写作的意义与他们的自身成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现代人文教育的新理念。日记课题的成功推进,不仅会空前提高日记的写作价值,还会丰富日记的理论宝库,推动日记学向纵深发展。三是追求研究的远期效果。过去的研究功利性太强,而此次研究着意于“影响”,它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后天发展,关注他们的习惯养成,关注他们的未来人生设计。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它的许多意义和价值会慢慢被我们所发现、所接受。我们有这么多学校加盟这项课题的实验,一定会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我们面临着难得的科研机遇,日记也侥幸地遇上了我们这一群日记的酷爱者,日记教学的大繁荣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二、日记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我们的日记课题研究不同于纯学术性的研究,它是基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基于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而展开的,具体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也可以说经验性的研究。所以,我们的课题实验更带有普及性,为广大的中小学所接受,为广大的一线老师所接受(不局限于语文老师)。那么,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呢?
  • 课题实验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确定课题前、后都在做各种实验的前期工作,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关于问卷的设计,要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摸清与之相关的现状,以便设计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终极目标,使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问卷是实验过程的最基础的原始资料,需要非常真实、非常充分、非常前面。
举例——见附录城南中学“学生日记德育功能研究”课题问卷
及调查统计汇总表、分析)
其他调研方式包括:查阅书籍、报刊、上网查阅资料,以了解更大范围此课题面上的情况,包括现状、研究的进程、研究已经达到的最新高度(前沿水平)。还可以通过访谈、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2.课题实验的展开阶段
(1)..掌握实验的常用方法
搞课题实验,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那就是掌握最常用的科研方法。我在从教之初,因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就在黑暗中摸索,自己找书来读。比如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秉德主编)
2、《与青年朋友谈怎样做科学研究》(温元凯著)
3、《调查研究方法》(孙孔文著)
4、《科学研究方法学》(吴岱明著)
5、《科学研究的艺术》(贝弗里奇)著
6《教育统计学》(王孝玲著)
7、《青年治学方法》(梅松龄著)
8、《学人谈治学》(浙江日报编辑部编)等十余种书。
我边读边做了大量的笔记,收益良多。现在看来,这些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实践证明读了也是有效果的。当然,现在有各种各样新版的高质量的书,可供我们选择。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很难说哪些最实用的,最好能够多掌握一些,我们在课题申报表中所列的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几种方法,事实上是远远不够用的。
从事课题研究,我们还要尽量多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书,这样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能活跃,思路才能广阔,思考才能深刻。如果让我只推荐一两部必读书,我首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部书我反复阅读,收益匪浅。她对我们教学和科研会有很多很多的启发。
(2)寻找实验的切入点
课题一旦进入展开阶段,我们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怎样克服这一的毛病呢?我认为首要任务是理清课题研究思路。有的课题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但方案设计缺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专家们指出,一个比较综合的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多重关系、多重矛盾和多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必定有一对基本的关系、矛盾和问题,由此找到研究的切入口,确定可行的行动策略。寻找研究的切入口,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去考虑:一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二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去寻找,三是从学校的优势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行动策略可分解为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年级层面的“长作业”、学科专题作业或班级层面专题作业等。分解得当,学校的优势和教师个人的优势都会得到发挥。层层落实,步步到位,研究就顺畅无阻了。
(3)主攻实验的难点:
我们这个课题实验会有哪些难点呢?据我分析,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难点:
A日记指导难以到位   贵在过程的引领
本课题的实验是围绕日记展开的,日记的阅读、写作是我们实验的抓手和依托。关于日记的教学,各校的情况可能差别很大。而真的进入日记课题实验,最要紧的就是日记的指导,离开了日记谈影响,一切皆成空谈。所以,我们首当其冲要解决日记的指导问题。具体说,日记教学要抓好三件事,一是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这方面老师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曾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我从日记本的命名、选名人名言、写自序、编目录等入手,和学生一起进行个性化的“编书”设计。好多同学都取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漂亮名字。
在日记指导中,我将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到的大量日记的趣闻轶事有意识地穿插介绍给学生,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在讲评日记时,我总是精心挑选不同层次的精彩日记进行评讲,令全体同学既动情又动心。
在展示日记成果时,我在班上不定期举行日记展览,或推荐优秀日记给校文学社社刊和报刊杂志。学生的日记发表了或获奖了,那种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持久的。
二是日记写法的指导,中学生对日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在小学早就接触过日记,但由于指导的缺乏系统性,好多同学时记时断。那么,我们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就不能只是一般号召,而要拿出日记指导的方案来,列出指导的若干专题,方能逐步指导成功。我在日记教学指导的实践中,着重抓了几个核心问题,包括日记的拟题问题、日记的款式问题、日记的分类问题、日记的素材问题、日记的构思问题、日记的结构问题、日记的语言问题等,指导要注意不同的年级和对象,少一点框框,多一点自由和随意,允许和提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尤其鼓励特色日记。在这个环节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明,批阅的方式多样化,有的以积分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以精彩的批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感情交流,有的采用同学互阅互改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有的还牵动了家长写点评,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日记指导之路四通八达,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是日记习惯的养成。如何养成日记习惯是一桩艰难的工作,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许多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真是让人肃然其境,他们为此煞费苦心,功不可没。我在日记教学过程中深感此道之难,曾经摸索出名人引路法、名言自励法、统计公布法、互相传阅法、定期检查法、讲评法、重温法、竞赛法、示范法等。做到这些也不容易。如示范法,就是教师要亲自写“下水日记”。我从1982年开始指导学生写日记起,就与学生一道写日记,互相交流,学生不停,我也不停。我教高三毕业班,仍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我追求的是他们毕业后还能坚持写日记,之一愿望部分地实现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坚持了27年从未间断。为了指导学生写日记,我首先在孩子身上做实验。我的小孩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写日记,到高三毕业11年从未间断,共写26本。
为了促进全市中学生坚持写日记,我从1997年起举办全市优秀日记册评比活动,共10届,先后编出20多本个人优秀日记选,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面上的日记普及和持久。
B.实验资料难以归档  贵在过程的收集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如何精心收集各种资料,是关系到实验成果能否形成的重要一环。我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时候,每学期要求学生提交一篇日记代表作和一篇日记一得,这样三年下来,两个实验班就有600篇优秀日记和600篇日记心得,这些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将经验提升为理论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同时,我还随时随地留心古今中外的日记资料,有见必收,时间长了也很可观。比如我在1983年(工作的第2年、又是实验的第2年)发表的《标题日记的初步尝试》(《学作文报》1983年12月20日)就是来自这些优秀日记的思考和总结。这是当时国内最早探讨标题日记的论文,后来得到各地师生的认可。日记专家杭世金先生多次予以肯定。1984年发表的《外国日记掠影》(《青少年日记》1984年12月20日)是国内较早的专门文章,后来我在《和中学生谈日记》一书的《日记踪迹古今谈》一章中谈到了外国日记的概貌,得到当时读者的好评,包括日记专家陈左高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也说,“笔者浸沉于古代日记,浅加探索有年,但对世界名著近人作品尚缺乏注意。近读《和中学生谈日记》一书,给了我很大启发。”现在看来,这篇小文太浅薄了,但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题实验中,就有很强的资料意识,尽量形成专门的日记教学资料档案,那么,我们就可以边实验边总结,不必等到后期的总结阶段。我的好多“豆腐块”千字文就是这样诞生的,如——
1、《日记教学三部曲》(《青少年日记》1999年1期)
2、《新教材青睐日记》(《青少年日记》2000年12期)
3、《高考日记赏析》(《青少年日记》2001年5期)
4、《提倡写创造日记》(《青少年日记》2001年6期)
5、《提倡写“绿色日记”》(《作文导报》2002年10月30日)
6、《评中学生上网日记》(《现代写作报》2003年11月28日)
7、《灵动的日记 奇妙的构思》(《青少年日记》2005年6期)等。
C实验能力难以提升 ,贵在过程的锤炼。
如果能够通过一轮三年的课题实验,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那种收获远远超出了三年之后可见的实验成果。研究能力是看不见的,但他终身受用。我们的实验能力怎样才能在一步一步的实验中逐步提高呢?我想提“三多”。一是多读书。没有广泛的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材料),是很难想象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题本身的书籍、文献,要条件的情况下要读得杂一点;二是多交友。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在日记教学的过程中,与外地的名师、学者、同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比如我得到了日记学家上海华师大陈左高教授的指导,得到山西杭世金、河北寇广生、山东于晓明、自牧、北京林乐齐等专家、学者的指点。我与南京《群众》杂志副主编、老杂文家、日记专家乐秀良先生通信频繁,先后合作发表了《建立中国日记学的初步构想》(《文教资料》1990年5期)等多篇文章。交友,不仅畅通了信息渠道,更重要的是鼓足了研究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的能力。我想,我们的各个课题之间能否建立一种联系,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能否还可以再扩大一点联系的圈子,比如与高校的学者、与媒体的编辑记者等等交友,我们的研究心得和成果就容易得到指点、承认、展示。
D实验层次难以突破 ,贵在过程的追求。
进入课题实验的领域,我们常常感到处于高原状态难以超越,难以突破,处于经验型的研究而停滞不前。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将课题“学术化”,站在更高的层面看课题,从更深的层次上探究课题。一线老师的课题研究当然不同于学者的学术研究,但如果始终处于经验的浅层次,那么,难以突破就是必然的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力图使日记教学研究视野开阔一些,能够由微观进入宏观,我们对课题的认识就会有居高临下之感,从而找到研究的新目标。比如
1、《我国日记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文教资料》1994年1期)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上世纪百年间语文教育家的倡议、语文教师的实践,并从中引出了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观点。
2、《全方位营造日记大繁荣的氛围》(《日记》2005年1期)从校园氛围、教育行政氛围、社会氛围、家庭氛围等多个层面如何为繁荣日记作出各自的贡献;
3、《日记研究六十年概述》(《文教资料》1989年5期)4、《中国日记研究百年》(《文教资料》2000年2期)是
国内最早对日记研究史的系统描绘。
不过,我们初期的研究最好将研究的面收缩一下,聚焦到某一日记作家或某一日记作品,我也写过下列文章:
1、《一代师表的最初选择——重读叶圣陶的中学日记》(《青少年日记》1989年6期)
2、《陈左高——日记学领域的一位开拓者》《江海学刊》1991年6期  与乐秀良合作)
3、《郁达夫对日记学的理论贡献》(《江海学刊》1992年4期)
4、《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追求——名师李镇西教育日记探析》(《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5、《中国日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日记教育思想和实践初探》(《日记》2006年1期)等。
由此,我想,中国的日记学还处于草创阶段,许多课题尚未有人研究或者才有非常粗浅的研究,中国日记的理论宝库需要我们去打开,也许,三年之后,由于我们的努力,会将日记学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3.实验的总结阶段
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二是研究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等)。关于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的写作不多说。如果要写成著作,就要多花力气。如我的第一本书写于1984年暑期,2年时间完成;第二本书成于2004年,相隔20年;第三本书即将出版,5年时间完成。一本比一本有提高。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有追求慢慢做,总会实现你的理想。
各位老师,我们的日记研究即将拉开序幕,日记研究的春天就要来临。我相信,只要我们及时耕耘、播种,用一颗农民的心去精心浇灌日记这朵鲜花,我们就一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日记金秋。
谢谢各位!2009年10月25日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12:35 , Processed in 0.10294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