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政涛:教育与生命的限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5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政涛:教育与生命的限度
每次回家过年,我的心情都十分复杂,尤其是面对母亲的时候,总有一种浓重的揪心的伤感和辛酸。除了那日渐衰老的面容和衰弱的身躯之外,最揪心的是她的絮叨。作为当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母亲是一位叙事高手,可以把一个看似平淡的琐事讲得绘声绘色,或者,活色生香,例如,她如何把两只袜子穿在同一只脚上却不自知,在楼上楼下几间房子里反复转悠着,试图去寻找可以搭配另一只脚的袜子……这是近期发生的故事。
她最擅长的是回顾当年在部队生活的经历,一个个故事,如同一个个镜头,被她用生动的话语铺展和播放出来。那些故事里浸透了种种苦难和艰辛……然而,问题是,她已经反复讲过很多遍,甚至,无数遍了……这是经历了往年生活的重重艰难困苦,进入老境之后的母亲的一个“本领”:可以把一个故事,天天讲,月月讲和年年讲,而且每一次都仿佛是自己从未讲过一样。这就是我的心酸之处:母亲的记忆已经凝固了。她的所有思想和话语,都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走不出来了。之所以如此,和她的身份、兴趣爱好、性格和身体状况有关。她不像做过法院院长的父亲,有较大的交往圈,即使退休后依然可以到处走动,可以与不同的人去,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一下钓鱼、打牌和旅游的兴趣。母亲退休后,成了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菜地,灶台,房子和院子,还有四个儿女及其后代,是她全部的世界。除了看看报纸和偶尔看些和当年岁月有关的电视剧之外,她几乎没有别的爱好。而重病卧床之后,这些兴趣似乎也都退化和暗淡下去了,——白内障、心脏病都不允许她满足那些似乎已经成为奢侈的爱好了。
仅剩的爱好,是教育后代,尤其是孙子、孙女辈的成长,一直是她所牵挂的,只要他们来到家里,母亲就会逮住不放,抓紧教育,讲一些“爱学习”“会生活”的道理,但新鲜的东西实在不多,很快,重复几次后,孩子们听烦了,怕了,躲避了,最后,逃跑了。只剩下我们几个儿女辈的,在她身边继续努力耐心地受教育。
为什么我的母亲长年累月且乐此不疲地反复咀嚼那些陈年往事?原因很简单,她的自我教育,其实很早就终止了。像很多老年人一样,由于生活空间和交往对象的限制和固定,只接受固定的圈子、固定的交流对象、固定的话题和固定的爱好,甚至到最后,有的老年人的固定交流对象只剩下老伴了……由此停止了扩展生活体验的历程,实质是终止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生长的历程,只能不断的返回过往的经历。在一次次的重演式的返回中走向衰老。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衰老,只不过是“老得只剩下回忆了”,失去了自我更新和再生的能力,这是生命的老年,最可能陷入的悲哀之地。
这是老年可能带来的对生命的自我局限和自我限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当经历了多年大城市生活之后的我,回到我生长过的那个小城,总是感到我当年的同学和同事们,在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眼界上的狭隘和封闭。当我从国外回到国内,却又感到了国内某些很有名气的同事同行在自我感觉良好中崭露出的“小气”和“偏狭”。由此,恍然悟出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自我封闭、自我限制、自我窄化,直至自我牢笼的可能性。即使他处在一个众人羡慕的发达国家和城市,依然存在着自闭而不知的危险。就像我当年遭遇到的某些上海人,总是自诩为“城里人”,所有的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因而都容易被他们俯视和斜视;也像我当年遇见的部分北京人,总有一种皇城根脚下的优越感,在官样十足和胡吹海侃中散发的仍然是一股小家子气……他们共同忽略了一个真理:无论他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或者是在“纽约”“伦敦”“东京”或者“柏林”,和“小地方”相比,只不过身在一个更大的鸟笼,一口更大的水井而已。这个世界,有太多自我优越感太好的人,因为有了财富、身份、地位、资历、聪明和“智慧”等等,而自我感觉很好……每当人有如此感觉的时候,他就开始自我封闭和自我限制了,一个人生命的限度就自动生成了。
生命的限度,既是天生自然的,更是后天人为的,后者与教育相关。既然,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那么,教育的限度,就是人生的限度。反之,人生的限度,就是教育的限度。不同人的生命,所具有的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往往取决于或者来自于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
好的教育,可以打破已有的生命边界,不断扩展生命的疆域,且能够赋予人以自我扩展、自我突破生命限度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不好的教育,则是压制人开拓生命边疆的潜力,使人日趋走向闭锁、落入自我局限的教育。后者的状态可以转换为如下描述:教育是一种监狱。
能够打破生命限度的好的教育,还需要有时间的长度和延续性。教育的停滞,就是生命的停滞。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意义:只有永不停歇的通过教育打破生命局限,才可能使人生成为始终充满成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的人生。
这里的关键不在“他向教育”,而是“我向教育”。前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生命限度的了解和把握,后者则是人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自我体察生命的特有限度,自主探寻突破生命限度的方式。这恰恰是处在中年,正在迈入老年之境的我,最为关注的。在生命的延伸过程中,各种限度一再涌现,逼迫我认识它,改变它,突破它,即使改变和突破本身也有限度,但能够认识自我生命的限度,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教育去敲击直至敲碎这一限度,也是自我提升、自我救赎和自我解放的方式。
对此,我无法依赖任何他人,只能凭借自我对自身的教育,获得突破限度的生命力量,并且,让它绵绵不绝。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今日教育》2015年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2:14 , Processed in 0.11921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