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格明《语文课应当教什么?》——2015年7月21日《光明日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10: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格明《语文课应当教什么?》——2015721日《光明日报》)


他们为什么这样教语文?因为他们误将课文的内容当成语文教学的内容。殊不知,课文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这是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话题。
任何文章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或者说,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
语文教学更应当关注的恰恰是文本的语言形式。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者说语文设科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一表述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是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
当然,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人文工具。语文教学具有多重功能,语文素养中还应当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过程中去,而不是外加香油一勺,更不能喧宾夺主。

        李福忠《为什么语文老师教的都不是语文课?
教《我的母亲》,只进行母爱教育,那是思品课;教《本命年回归》,只讨论过年风俗,那是社会课;教《中国石拱桥》,留作业设计石拱桥,那是科学课抑或是美术课。如此施教,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教的都不是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中的人文性的教学是是熏染,是潜移默化,不是直白地灌输,不是刻板地说教。那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人文性。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研究作者是怎么组织表达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专门在“说什么”上兜圈子,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凌宗伟我们教的是语文吗?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包罗万象、大开大合,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它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它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语言文字将各种各样的现象、知识、道理、情感等等呈现出来了。我理解的所谓语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能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字,别人的话和文字呈现了那些现象、知识、道理、情感等等,还有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写出来。再进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说得好,哪里写得好,假如我自己说、自己写会是怎样的一种方式。
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读懂别人的文字,听懂别人的言说,学会恰当地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的过程。它的基本方法也不外乎听、说、读、写、译、编。
有一点到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味道。对一个具体的文本而言,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语文教学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将不同的人的口味调起来,或者说就是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当如何判断那堂课是不是语文课呢?学术研究讲究的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感觉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凭感觉生发的“概念”,如何推导出符合学理与逻辑的结论呢?
谈及语文教学的任务,最为权威的恐怕就是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所说的:“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语文的教学对象并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情感因素恐怕就是第一位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早就阐明此种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再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00 , Processed in 0.10003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