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0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慧园论坛》推荐:教研专家刘永和先生文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作业”应该“好”在哪里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

     上海人善于创意设计,“中国好作业”就是其中一项创意设计。看了《中国教育报》上的“热点追踪”:《上海请各界专家布置暑假作业引发社会热议——“中国好作业”写出别样暑假》,眼睛一亮,这项设计着实有创意!报道的主要内容一是“专家学者为学生布置‘好作业’”,主办方在众多的作业中遴选出64道“好作业“挂在网上,供上海的学生选择。二是“走进博物馆、农村完成‘好作业’”,主办方鼓励出题者和答题者线下活动、互动,在实践中完成作业。三是“为何‘好作业’学生有话说”,学生认为的好作业是自己愿意做的作业,是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的作业。
     据主办方说,“中国好作业”将进入展评阶段,以便将“中国好作业”活动引向深入。我以为,“好作业”应该在“好”自上做足文章。
     第一,“好作业”应该好在作用大——促进学习。这是对“好作业”的内容的要求,内容好是第一位的。内容好的重要标准应该是有用,有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促进学生成长,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暑假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辅助线和延长线。在暑假,促进学生成长的要求更应该突出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以补充学期学习中的不足,为之“辅助线”。而暑假又是学生学习的“延长线”,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学而时习之”,需要“温故而知新”,更需要查漏补缺;因此,作为学科教师、教授还是不能忘记精心设计一些“积极开动脑筋,阅读、观察、思考、写作相结合的活动”(学生王恕宬语)。
     第二,“好作业”应该好在形式活——喜闻乐见。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好作业”,有了很好的内容,还需要有好的形式。好的形式的标准应该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通过我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15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我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践性。从学生生活特点看,因为平时的学习静坐的太多,因而暑假里实践性作业一定更受欢迎。二是游戏性。从学生年龄特点看,青少年活泼好动,特别喜欢游戏,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的作业,学生一定会着迷。三是思考性。学生一般不喜欢机械呆板的作业,不喜欢“重复抄写课本”,而是喜欢积极动脑的作业,具有思维挑战性的作业更有魅力。四是创新性。好奇心是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征,因此,解决问题,发现创造,是青少年特别喜欢的活动。
      第三,“好作业”应该好在实施好——便于操作。连接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的问题,那么,“好作业”还必须便于操作实施。主办方例举的几个“好作业”有些便于实施,有的可能难以实施。便于实施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评比标准,否则,有些中看不中用的作业也会成为“中国好作业”。

                                           2013年9月1日

附:《“中国好作业”写出别样暑假》

“中国好作业”写出别样暑假
董少校(《中国教育报》记者)

  这个暑假里,“中国好作业”的称呼从上海发端,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引起各界对中小学生暑期作业话题的强烈关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联合发起“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邀请大学教授、劳模、特级教师、体育明星等各界人士为中小学生布置暑期作业,并开展各种线下交流,伴学生度过快乐充实的暑假。一场关于何为暑期好作业的讨论,也在持续发酵。

  专家学者为学生布置“好作业”

  “中国好作业”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陆续收到各界投来的作业近百道,主办方遴选出64道挂在网上,供上海中小学生选择。出题者不仅有来自上海十几所高校的教授,还有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诸多专家,作业题材涵盖节能减耗、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益慈善、休闲娱乐、健康体锻等诸多方面。

  著名舞蹈家金星布置的作业是“走出家门看世界”,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引导孩子们关注“我心中喜爱的校服”,报名学生都超过300人。受到学生追捧的作业还包括“推荐你最喜爱的一本书”“记录最美的上海”“美丽阳台——绿色行动令”“拍拍家人”“家中寻‘宝’”等。截至8月10日,“中国好作业”网上报名人数5129人,收到学生作业1899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4:23 | 只看该作者
一报在手读天下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网上流传的“永和读报”,“百度”上就有872条信息,其作者就是本人刘永和。作为南京市教科所的前任所长、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现任书记,引领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有选择地读书读报是我义不容辞地责任,于是我写读书笔记发至网上,以身作则,推荐阅读,阐明观点,引导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转变了我的阅读方向,以读报为主,特别是阅读《中国教育报》,因为该报具有综合性、新闻性、开放性和国际性,一报在手,读遍天下。
1.“永和读报”事出偶然
2005年2月18日《中国教育报》在“今日关注”栏刊登文章《青岛出现中小学生特色家教》,介绍了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家教创新形式。“特色家教”,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于是就有把“特色家教”和自己的点评发至网上,推荐给更多的读者,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永和读报”:《“特色家教”——家教发展的新趋势》,我提出“家教,需要讲究教育质量,还需要讲究教育方法,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家教,应该与学校教育错位发展,而不应该重炒学校教育的‘夹生饭’。家教,需要研究,需要规范,更需要引导。青岛市的‘特色家教’也许是家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篇读报深受读者的欢迎,于是,“永和读报”找到了阅读的主要对象,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已经发表博文“永和读报”522篇,而其中绝大多数推荐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教育报》。
2.“永和读报”方式灵活
“永和读报”有的直接转发,推荐阅读。如“永和读报”(489)《转:王栋生教育语录》,“永和读报”(490)《转:王栋生——捍卫常识的思想者》,“永和读报”(491)《转:王栋生,一位有信仰的教师》,等等,都是这类博文。王栋生笔名“吴非”,是著名的杂文家、教育家,是南京市教师的骄傲,推荐阅读就是为大家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
“永和读报”有的是摘录要点,进行“导读”。如“永和读报”(498)《“教育均衡发展”意义解读》,阅读的是《中国教育报》张天雪撰写了一篇题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效度》。“永和读报”(510)《法国的“重建学校”》,阅读的是《法国宣称“重建学校”》 (侯鹏生,《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8日)。“永和读报”(511)《教育现代化,一个时代性、发展性的命题》,阅读的是《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8日发表的《教育现代化,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作者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曾天山。……这些博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提纲挈领;加以“导读”,让读者看了提纲就想读全文。
“永和读报”还有的是评价阅读,提炼创新点。如“永和读报”(504)《“颠倒的课堂”值得研究》,阅读的是《2013年美国高中课堂的三大期待》(2013年01月18日《中国教育报》)。“永和读报”(517)《想象是教育腾飞的翅膀》,阅读的是《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25日发表的题曰《想象至于教育》,作者系南通市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我以为这些文章观点需要调整,材料需要充实,于是一边读报,一边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讨论。
“永和读报”还有的是批判性阅读,重在商榷。如“永和读报”(434)《“师生同考”的拷问》,阅读的是《师生同考能否通向教学相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6日)。“永和读报”(520)《当下日本尤其需要“爱心教育”》,阅读的是《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16日《德国爱心教育三步曲》。这些“永和读报”读者和作者的观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
3.“永和读报”传播有方
“永和读报”有主页、博客、微博三条传播渠道:一是“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建有“名师网永和在线”:www.njsnsw.com,“永和在线”是“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网站中最为活跃的窗口之一。二是浙江大学“优势网”建有“刘永和博客”:http://yonghe.usors.cn,“刘永和博客”早就成为“优势网”点击量第一名。三是新浪网微博“南京刘永和”:http://weibo.com/u/2021844322,现有微博近万条,粉丝近5000。这样,“永和读报”三管齐下,网民众多,因而流传甚广。
4.“永和读报”影响较大
网上曾经流传一篇博文:《推荐一个好栏目--永和读报》(发表于2008年2月18日,作者“蔷薇”,出自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今天,因搜索年前申报的南京市教育科研课题的结果,来到了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http://www.njjks.cn/index.asp),虽然没有找到申报结果,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发现了一个值得一读的网络栏目-永和读报(http://www.njjks.cn/geren.asp?action=more&c_id=25&s_id=77),也发现了一个勤于思考,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2001年他从一个中学副校长调任教科所所长,“让教科研成为基层学校发展的坚实阶梯,成为一线教师生活的方式。”这成为他工作的目标和信念。永和读报栏目是刘永和结合自己所阅读的报刊文章思考当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好多文章思考有深度,有个人独到的见解,读来颇有收获,也深受感染。如果关心教育和教育问题,你也可以去看看哦!”
“尊敬的刘所长,我一直都很关注您的博客,几乎篇篇必读,由此了解了处在全国教育前列的南京教育。我常常向老师们推荐:‘你想了解教育吗?去看刘永和的博客吧!你想多掌握一些科研知识吗?去看刘永和的博客吧!你想学习把文章写好吗?去看刘永和的博客吧!’” (大邑县王老师)
“永和读报”,基于《中国教育报》,感谢《中国教育报》,也许,也是《中国教育报》的另类传播。
                                            2013年3月2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5:06 | 只看该作者
“减负”的四个深层问题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减负”,我举手赞成;给小学生“减负”,我举双手赞成!从目前的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看,给中小学生,特别是给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应该,而且必要。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人文关怀的教育情怀和攻坚克难的减负勇气确实可叹可赞。但是,“减负”的实践又让我忧心忡忡,“减负”十多年以来,一些地区学生实际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减下来,有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我以为,“减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却对它进行了简单处理,所以很难实施,也很难奏效。。
     “减负”,至少有四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
     第一,“减负”应该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操作。“减负”原本说法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就是说,只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才需要减下来,而非“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是正常的负担,甚至是应该的和必须的负担。因而,简称“减负”以后就会给人一种曲解甚至是曲解:只要是负担就要“减”,负担越轻越好,没有负担更好,这是大错特错的认识,是过度的“减负”。学习是一种繁重而艰苦的劳动,只要有学习行为就会有身体和心理的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课业负担控制在学生能够承受的一定的范围,我以为学校应该守住四条底线:一是每天确保8~9小时的睡眠,二是每天确保1小时阳光体育,三是开齐开足开好全部课程,四是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诚如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负担没有“过重”。
     第二,“减负”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减负”必须因年段而异。“减负”是对不同年段学生而言的,而不同年段的学生其身心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一样地减负,减一样的负,这肯定是不可取的。有些负担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是“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到了中学就不成其为负担了。其次,“减负”必须因个体而异。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水平迥异。有的学生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能力很弱;有的学生基础很好,有的学生基础薄弱;因而,学生个体对于相同的课业负担感觉也会迥乎不同。比如,对于原本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课外作业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对于这一个半小时的作业,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不需要半小时即可完成,负担太轻;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可能一整夜也难以完成,负担过重。这样的“减负”也只是减轻了一部分学生,却加重了另一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三,“减负”应该综合治理,不能各自为阵。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其中可能有学校的原因,也可能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而现在的负担唯教师是问,“减负”唯学校是求,于是,在“减负”的问题上,往往是学校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奏效的。学生每天可能的学习时间应该在8~12小时之间,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只是也有一个“度”,而这个“度”是不能超越的。在这个“度”的范围之内,由于应试升学的推动,就会出现此消彼长,“堤外损失堤内补”的情况。从世界范围看,台北的“补习一条街”的热闹非凡,日本的“补习公司”如雨后春笋,韩国下令限制社会办学机构补习时间,等等,但凡学校“减负”,那么,家长和社会办学机构就会联合起来,给学生增负。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地区之间学校“减负”工作失去平衡,有的“减负”,有的不减;有的减少,有的减多;这样的“减负”难以持久。
     第四,“减负”应该保证质量,不能减负又减效。“减负”已经很难,“减负增效”难上加难,但是,我以为,“减负不减效”却是我们的底线。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某个学科、某个学段应该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这是国家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要做到“减负不减效”,科学合理的跟进措施一定要到位。比如“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就需要具备有效的跟进措施。家庭作业有四种作用:深化课文的理解,检测掌握的程度,巩固知识的记忆,架起知识和能力转化的桥梁等,而这些作用是“体验性作业”无法取代的;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家庭作业减掉了,那么,我们应该设计帮助学生、保证质量的措施。比如“规范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我们有没有跟进措施?如果在期中或者期末,学校举行一次大型综合练习,让学生自我检查,反馈给老师,也许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再比如“均衡分班”。由于城乡差异、家庭差异、禀赋差异,学生的基础也会截然不同。教育规律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育;而教育政策需要教育公平,以期实现社会公平。教育政策是刚性的,那么,我们在“均衡分班”之后,需要研究分层教学、走班学习、个别辅导等相应措施,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减负”决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因而,不应也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

                                              2013年8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55:56 | 只看该作者
名校长更应具“上天入地”的精神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

    毋庸置疑,名校长是教育家的后备军。名校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素养,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今日读了山东省青州市教学研究室史振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名校长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眼睛一亮。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研究过名校长的成长途径、成长经验、成长机制等,而研究名校长的内涵、名校长的专业素养的却不多,不深。
史文指出:“创建名校、培育名校长是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为名校长更是广大中小学校长的理想与追求。那么,名校长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能力、特质?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思考,结合实地考察以及与许多知名校长的沟通、交流,笔者试图对名校长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与能力作一粗浅探析。”
     史文认为:成为名校长应该具有“八大素养”:即先进前沿的教育思想、炽热如火的教育情怀、澎湃不已的创业激情、持久如一的学习习惯、卓越非凡的管理能力、开放多元的办学视野、深度挖潜的研究能力、专业水准的写作能力。
     应该说,这“八大素养”确实是“好校长”的专业素养,但是,“名校长”的专业素养似乎仅仅这些还嫌不够。名校长需要名校的支撑,名校长需要能够建设名校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我以为名校长还需要另外两种专业素养:一是名校长还需要扎扎实实的常规务实精神,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精神,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的精神,这些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本色”,少了“本色”也就没有特色了。二是名校长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文化建构精神,名校长基于名校,名校则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教学实绩,更需要具有与众不同、形成共识、明显感受的学校文化。有了名校才能有名校长,而这样两种精神就是名人所说的“择高处立”,“就平地坐”,我称之为“上天入地”的精神。
     当然,这里说的是专业素养,如果要成为名校长,除了专业素养以外,还需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深远的教育影响,否则,他还不能出“名”,也就不能成为“名校长”。

                                              2013年10月4日
附:《名校长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名校长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成为名校长是广大中小学校长的理想与追求。那么,名校长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和能力呢?名校长应该有先进前沿的教育思想、炽热如火的教育情怀、澎湃不已的创业激情、持久如一的学习习惯、卓越非凡的管理能力、开放多元的办学视野、深度挖潜的研究能力、专业水准的写作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4:00:46 | 只看该作者
“微科研”,一个很好的角度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课题”“微课程”“微调查”“微型讲座”,到“微科研”,应该是一种提升和创造。我佩服这位中学老师李湖江,——名字也很有个性:偏偏就不叫“江湖”!一是“微科研”概括强。“微课题”“微课程”“微调查”“微型讲座”等等,都离不开“微科研”,或者说都是“微研究”的成果和表现形式,“微科研”是一种本质性提法,一如“启发式教学”之于其它各种教学法一样。而且,“微科研”又要好于“微研究”,因为一个“科”代表了科学性要求,排除了“伪研究”和低效研究、无效研究等。二是“微科研”作用大。“研究微课题,解决大问题”;“动笔微记录,积累大经验”;“开展微对话 迸发大火花”;“进行微反思成就大作为”。课题、记录、对话、反思,都是“微科研”,却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还可以“开发微课程,推动大课改”;“进行微调查,解决大问题”;“举办微沙龙,讨论大主题”;“撰写微论文,积累大经验”…… “微科研”,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2013年11月16日 附:《微科研对一线教师更有帮助》
微科研对一线教师更有帮助2013.11.13 中国教育报 李湖江如何让一线教师不畏惧教育科研,又如何让一线教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笔者认为,微科研应该是一线教师进行教研的一种好方式,它能体现教师的智慧并有助教师的专业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4:58:22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评比:重要角度,不是唯一角度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

《扬子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南京一中学进行班主任评比,“温柔”老师受欢迎》,这大概是继南航附中学生评选优秀教师并给教师颁奖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学生评学活动。作为读者的我,感觉心头一热:学生拥戴是“好老师”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即学生拥戴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而学生不拥戴的老师肯定不是“好老师”。
南京一中高一到高三近2000名学生日前自发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评比——给全校38个班级的38个班主任评奖,6个“称号奖”和7个“最受欢迎奖”新鲜出炉。南京一中专门设立“班主任节”,以表彰获奖老师。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学生们选出来的班主任和评选倡导的“老黄牛式”班主任形象大相径庭,而各种获奖称号也是五花八门。
没有获奖的老师不一定不优秀,获奖的老师也不一定优秀。根据我的经验,获奖的老师已经具备了“好老师”基础条件,而真正成为“好老师”还要达到其它专业标准、社会标准等;而没有获奖的老师,则还没有具备成为“好老师”的基础条件,需要认真改进。也就是说,没有获得学生认可的老师首先需要协调师生关系,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逐步成为一个大家认可的“好老师”。
所以,学生评价是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2013年11月18日
附:《南京一中学进行班主任评比,“温柔”老师受欢迎》
南京一中学进行班主任评比 “温柔”老师受欢迎
2013-11-07 扬子晚报
南京一中高一到高三近2000名学生日前自发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评比——给全校38个班级的38个班主任评奖。昨天6个“称号奖”和7个“最受欢迎奖”新鲜出炉。记者在南京一中采访发现,学校专门设立“班主任节”,以表彰获奖老师。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学生们选出来的班主任和评选倡导的“老黄牛式”班主任形象大相径庭,而各种获奖称号也是五花八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5:09:3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
——与“三星联盟”学校南京六十六中开课教师交谈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

一个上午,一鼓作气,一连串听了4节课,感觉很爽快,很有意义。 4位老师都是骨干教师,因为是根据我的要求由学校安排的;都是临时接受开课任务,虽然听课前刚刚告知;都有充分的准备,当然不是为我准备的;而且,课上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高安邦老师是一位新教师,履职刚刚4年,从被点名开课的角度看,深得学校的信赖,原因在于高老师就是一个“熟手”,而不像一个“新手”。高老师上的是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特点鲜明:一是“导入”精巧简洁。从“有这样一片小小的树叶,它却能挽救一个姑娘的生命”开始,简介欧·亨利的经历,突出他底层的生活和复杂的经历,为他成为“小人物”的描写专家,为他的“含泪的微笑”的风格做了铺垫。二是“开题”高屋建瓴。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从环境的铺垫(环境破旧);到情节的梳理(情节简明),再到人物的描写(人物典型),由外及里,突出重点,居高临下,井井有条。三是“描写”关注细节。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事业失意、整日酗酒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同情心强、舍己为人的人,这些都是从细节描写中分析出来的。四是“想象”的翅膀展开。课文没有交代老艺人贝尔曼雨夜作画的情景,高老师让学生想象;让学生揣想贝尔曼雨夜悄悄画那片树叶时的情景,打开了学生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五是“小结”呼应开端。贝尔曼一生想画一幅杰作,但是一直没有实现,而这一片长春藤叶就是他人生的“杰作”,意义更加深刻,体现“含泪的微笑”。课文讲解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高老师的课属于传统的上法,作为新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开始锤炼。我欣喜地看到,高老师知识面宽阔、驾驭课堂能力强,与学生对话自如,特别是还想将板书设计成“常春藤叶”的形状,虽然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很有创意。今后,可以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始研究与实践,可以让学生主动一些,多讲一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的主体。研究建议:高老师上的这节课,就像领着学生进入这篇小说做了一次旅行,而高老师就是一名智慧的“导游”。我们能否研究一种新的小说阅读的方式,题目叫做《老师:小说阅读的“导游”》。第一步:“仰望目的地”。展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展示欧·亨利的特色“含泪的微笑”,我们就是要看看他的小说是怎么“含泪的微笑”的。第二步,“向导的大路”。沿着大路就能够达到目的地,就如高老师设计的“三要素”分析路径一样。第三步,“路边的风景”,关注过程的分析,特别是三要素的细节描写,从精彩中感受主题。第四步,“来途的回望”,看看我们的一路走来的路径,一直看到我们设置的目标,算作课文总结。——也许,这是小说阅读的新路。当然,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让学生想象贝尔曼雨夜画树叶的情境,我们说这叫“揣想”,研究教学中“揣想”的作用、揣想的原则、揣想的方法等也是很好的研究题目。
一个上午,一鼓作气,一连串听了4节课,感觉很爽快,很有意义。 4位老师都是骨干教师,因为是根据我的要求由学校安排的;都是临时接受开课任务,虽然听课前刚刚告知;都有充分的准备,当然不是为我准备的;而且,课上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姜玮老师姜玮老师上的是《胡杨人家》练习讲解。姜老师首先明确文体特点。《胡杨人家》的文体,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对照起来讲解文体的特点,同时把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和侧重抒情的记叙文对比进行辨析,让学生对于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要素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为练习的讲解做了文体铺垫。其次,讲解由浅入深。江老师讲解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次都问一下:哪道题目最简单?我们就先看这道题目。这样的讲解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理解的规律,对于学习具有积极作用。第三,讲解针对问题。在讲解之前,姜老师已经批阅了学生的练习,同时,已经把学生的错误收集整理出来,作为讲解的重点,特别是有趣的离奇的错误,既可以消除错误,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第四,关注语文细节。比如网络语言“大忽悠”“山寨”等;比如“粗犷”“腼腆”的读音;比如“浸”和“侵”的注音;语文教学积累是关键。第五,注重方法传授。语文考试不是有了知识就能正确答题,也不是懂了就能答对,答题要求和技巧也是重要的。姜玮老师比较注意交代答题方法,比如,要求“概括”,后面就不需要分析,等等。姜玮老师讲解细致,这是必要的,要是能够多一些概括就更好了,比如答题常见错误等。其实,试卷和练习的讲解也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讲解需要简洁、准确、生动、深刻,需要老师准备充分和方法恰当。我希望姜玮老师研究一下练习的讲解艺术,研究“轻重缓急讲练习”这个小课题。“轻”,从简单的题目开始,简单的题目可以一带而过,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重”,高难度的题目需要认真分析,深入讲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缓”,有些容易出错,涉及思维方式的问题,需要进行互动学习、社会学习,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论,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急”,有些高正确率的题目,可以点到即止,一可以让错者警醒,二可以强化记忆,但不必牛刀杀鸡。如果,还能为“轻重缓急”设计出一些常用的方法,举出一些实例,这篇文章应该有价值。 2013年12月3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5:13:10 | 只看该作者
有序有效有劲道的“赣榆教研”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刘永和

慕名而来,大开眼界:这是“南京三星高中联盟”赣榆海头高中考察的初步印象;有序有效,有方有劲:这是“南京三星高中联盟”赣榆教学研究调研的深刻感慨。一个114万人口的大县,地处江苏最北的地区,经济也欠发达,而教育欣欣向荣,高考蒸蒸日上,除却这里的高考崇拜、苦读成风之外,赣榆教研扎扎实实,功不可没!教研室刘主任给我们介绍了赣榆教研,让我们叹为观止。 1.面不在宽,在准。赣榆教研室20多人,教研、科研、信息、培训四位一体,什么都管,全部学科、所有年级、各类学校、各类教育等等,都在教研室管理范围。常常一人多学科,一沙一世界。而赣榆县教研室紧紧抓住“四个关键”:一是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县级教研部门的工作重点。二是课堂改革,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度,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作业改革,把作业改革当做一项重点工程进行设计,要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因为孩子的时间紧张,不能浪费。四是考试改革,考试进行整体设计,不能经常考,“小猪不喂天天称”,肯定长不好。 2.力不在大,在猛。赣榆县教研室的定位是“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要做好这些工作,平均用力不行,要抓住重点使猛力。一是赣榆教研关注“三全”,即教学研究和指导讲究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二是关注“三点”,即关注县域教学教研的三个重点:小学减负、初中课改、高中应考。三是关注“三研”,即教研、科研、考研,认真落实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先行的理念。四是关注“三转”,即从粗放想精细转变,从外延发展想内涵发展转变,从重理性向中实践转变。赣榆教研“强化执行力,追求到位度”。 3.人不在多,在精。赣榆县114万人口,是一个大县,但是,赣榆教研室一共有20余人。但是,刘主任说,人不在多,在精。选拔一个教研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精挑细选,源头把关。要求每一个教研员既是一线教师,又是活动组织者、学术引领者、教学示范者。因此,要练就五大功夫:一是脚板子功夫,能下基层;二是脑瓜子功夫,能做研究;三是嘴皮子功夫,能说会道;四是笔杆子功夫,能写文章;五是搭台子功夫,能做活动设计。 4.行不在快,在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是赣榆教研室的战略方针。“五‘点’意识”助推教学研究稳步发展:一是明确重点,课堂教学是重点;二是把握难点,有效教学是难点;三是关注热点,高考应对是热点;四是扫除盲点,农村学校可能盲点;五是培植亮点,“建构式生态课堂”建设是赣榆教研的新亮点。防止“目标不明干劲大,愿景不清热情高”的现象出现。高考应对是赣榆教育的一大优势,一是关注“三情”:考情、学情、教情;二是“五位”:准确定位、责任到位、争取进位、力戒缺位、失职让位。刘主任的关于赣榆教研的介绍有三个特点:一是“大气磅礴”。从教研定位的顶层设计到课堂改革的细节关注,自上而下,层层深入,顶天立地,大气磅礴。二是“大道至简”。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拗口的术语,没有迷人的作秀,“四个三”(三全、三点、三研、三转)至真至理。三是“大爱无痕”。人本观念始终渗透在赣榆教研之中,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教师为着力点,真正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负责,对教育负责:这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高考强劲的赣榆现象的背后是有序有效的赣榆教研,有序有效的赣榆教研背后是坚强有力的赣榆教育局,坚强有力的赣榆教育局背后是赣榆崇尚教育的文化。赣榆之旅,不虚此行! 2014年1月31日(马年初一)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5:19:4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教育?(讲座语录)
南京师范大学朱曦教授
时间:2014年5月9日上午
地点:南师大田家炳楼南楼报告厅
记录:刘永和

我讲课语调平缓,不够生动,实在受不了,可以睡觉,因为睡30分钟,还有60分钟可以用。否则
题目:什么是教育?解题:基于人性的教育精神。到现在没有人能把人性说清楚,所以发杂。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不是要普及,而是要运用。正因为不需要解决问题,使得生活充满未知,才有意思。
我们学哲学有什么用?没有用!特别是女士不要研究哲学,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哲学家是女的。不研究哲学不等于没有哲学。
0.理解教育的哲学基础
宗教哲学解决了教育的什么问题:为人搭建了心灵的安顿的精神家园,宗教活动使教育免为物理意义上的活动。
一个教师可以不学理论,照样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斯霞当年给我们做报告时说,这一辈子就是没有学习过理论,包括李吉林老师。这样的好教师好也好得有限,坏则会每况愈下。
做教育科研千万不要听我这样的专家的话,以为我和你坐在一起,就理论与实践结合了。实践应该是具有理性的。
古典哲学解决了教育的什么问题?理性与思辨哲学解决的是教育如何成为一门学问。但并未真正从人性价值的原点来讨论“教育生活”。
人文主义哲学切中教育价值的内在层面: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性”的扩充与完善。
教育的内在价值原理示明的是教育的卓越性,这种卓越性指向的是对人的内在的“文饰”。教育比以人性力量的扩展为核心问题,人性力量可以扩展为道德的、理智的、创造的、审美的诸方面。
人,需要“文饰”的。人生下来不带颜色的,需要文化教育。真善美是人的终极起点。
1.教育的逻辑起点:
人,是一个可以向世界无限开放的“x”。
人性之谜。
性,质也。(《广雅》)天命之谓性。(《中庸》)
荀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人性的特质:卓越性。自觉,反省,道德认知与践行,审美体验,信仰,创造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这是一句废话,因为发挥不发挥,主体性都存在。因为差生就没有主体性吗?
苏格拉底请教鞋匠怎么治理国家,向律师请教怎么做鞋子,结果可想而知,于是苏格拉底明白了自己的聪明之处,在于我不讲我不知道的地方。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这一点很重要。什么人都有,自然人、经纪人、文化人、社会人,还有好人和坏人?究竟以什么人为本?还有,人以什么为本?德性、理性。对人本主义的曲解:在任何方面都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过度泛滥的人性化,反而导致了人性成长的瓶颈。
生命的本质:将生命视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内在的冲动、活动和过程,生命是有活力,或者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和生命存在。
生命哲学的观点:对于一个有生命之物来说,时间是它的生命的真正的本质,是它的意义所在。(应该还有空间)生命的两种“时间”:时间可分为真正的时间(生活和具体的时间),科学的时间(度量和抽象的时间)。
人性提升的历程:人的物性(生存)——人性(生活)——神圣(生命)三个层次,三重境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教育的本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所施一定要有规范。育,养子使作善也。应该是教和育的结合,既当爹又当娘。我们教的多育得少。
南京的孩子热衷青奥会,为什么不热衷世界杯呢?有点虚伪。谁能够组织学生看一场世界杯,我就佩服他!
所谓教育,就是尝试持续在任何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避免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简言之,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方面提升他们的活动。(德国·布列钦卡)
教育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必须完全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它是一种善意的活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的活动;第三,它是教育学的活动;第四,它是成功的活动。满足了这些条件,则教育的本质可以完备。(台湾·陈乃臣)
一个班,可能有80%的学生没有成就感。差生不好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在你的课堂上坐一天。
朱曦:教育是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一个未知的人。
3.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西方的人文有四种含义:表示人道与仁慈,慈爱或慷慨,人性之意,人文学科,指人类之意。
设定人以善性为本,守望人生价值与意义,崇尚自由的心灵影响,坚持公正与人道的法则。
4.教育人文精神的载体:
环境载体,知识载体,人格载体。
5.怀有教育的理想:
亚里斯多德的标准:积极的活动与免灾。教育启发人有知明智。
6.后现代的命题:
解放的教育,希望的教育,自由的教育,为人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5:21:3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亟待走進效益時代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科研興校”已成為基礎教育界的一個響亮口號。如今,大到一個區域,小至一所小學,如果沒有承擔各級別的科研課題,其含金量就好像缺少了“成色”,說起工作業績便感覺“腰杆不硬”,因而教育科研在基層十分“火爆”。但是在“遍地開花”之后,中小學教育科研卻頻現“有花無果”或將成果束之高閣的情形。為科研而科研、研究止於課題結束之時等沒有效益的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意義,區域教育科研亟待走進效益時代。
教育部近來相繼頒布的義務教育教師、校長標准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對中小學教育科研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目標,都集中指向了對“教育規律”的認識與把握,要求廣大教師不僅懂得教育規律、遵循教育規律,而且要深入探索、運用教育規律。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育科研需要有一種新的自我突破,突破口就在大力提升科研效益上。
我非常赞成杨处长的意见。如果把基层学校好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应该有旨在量的积累的“初级阶段”和质的提升的“高级阶段”。因为教育科研不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师范生也没有经过教育科研的专业培训,因而要求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必须进行系统培训和专业引领,“初级阶段”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至今,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信息技术改造学习,因而教育科研死在必行,“质的提升”才是关键。
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的“质量时代”已经到来。
2014年9月29日
附:区域教育科研最怕有“花”无“果”
區域教育科研最怕有“花”無“果”
楊潤勇
“科研興校”已成為基礎教育界的一個響亮口號。如今,大到一個區域,小至一所小學,如果沒有承擔各級別的科研課題,其含金量就好像缺少了“成色”,說起工作業績便感覺“腰杆不硬”,因而教育科研在基層十分“火爆”。但是在“遍地開花”之后,中小學教育科研卻頻現“有花無果”或將成果束之高閣的情形。為科研而科研、研究止於課題結束之時等沒有效益的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意義,區域教育科研亟待走進效益時代。
教育部近來相繼頒布的義務教育教師、校長標准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對中小學教育科研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目標,都集中指向了對“教育規律”的認識與把握,要求廣大教師不僅懂得教育規律、遵循教育規律,而且要深入探索、運用教育規律。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育科研需要有一種新的自我突破,突破口就在大力提升科研效益上。
楊潤勇
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對教育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高要求。教育科研,特別是以中小學為主的區域教育科研,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如何取得更高的效益,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隻重面子不重需求
區域教育科研遭遇發展瓶頸
“教師成為研究者”,如今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共識。隨著地方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地方教育科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取得了較大進展。教育工作者對其先導性、前驅性作用更加看重,教育科研在中小學校遍地開花,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但總體講,地方教育科研正在遭遇明顯的“高原”現象,處於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期,集中表現在科研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效益不大。
相對於轟轟烈烈的區域教育科研“大好形勢”,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校長對於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教育科研的滿意度並不高,甚至負面評價佔據了上風。
筆者曾就區域教育科研進行了一項專項調查,訪談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認為區域教育科研活動“未能很好地滿足中小學教師的需求”,“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宣傳的那樣大”,“對學校、教師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幫助有限”,等等。大家對教育科研的不滿意還集中在諸如教育科研“整體水平低,含金量低”,“對教育理論發展建樹不多”,認為其仍然“徘徊於教學經驗的總結上”,“既缺乏一定理論指導,也少有理論提升”,難於達到真正意義上教育科研的要求。
而中小學領導對於區域教育科研的不滿意則集中在“上級壓得太狠”,將學校置於“非常被動的位置”﹔教育科研的課題、活動“不得不完全聽命於上級”。而且,他們認為當前區域教育科研隻看重“規模、速度”,隻重視數量上的“突飛猛進”,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以至於“不能進行扎實、有效的研究”﹔學校科研活動“表面上看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但實際上很多是“追求一時的轟動,為研究而研究,為轟動而擺樣子”。
作為區域教育科研的主體,廣大教師、校長們的態度實際上就是他們對多年來區域科研效益的評判。
管不到位、研未深入
教科研不能用行政“一刀切”
總體分析,以下幾方面是造成區域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的主要因素。
管理不善的問題首當其沖。目前區域教育科研存在的管理缺位、錯位和越位現象,體現在區域教育科研底數不清、難見整體規劃、忽視過程規范、缺乏整體推動等方面,與有關部門、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對其放任自流、未能行使有效管理職責密切相關。
很多時候在很多單位,教科研的立項、開題、結題等“能制造氣氛和轟動效應”的環節都十分熱鬧,因而尤被重視,但兩頭以外的日常科研卻常遭冷落。區域教育科研被當作一種以活動和數量為主要目標的形象工程,“高大上”似乎是特征也是追求。同時,區域有關部門對學校、校長對教師,同樣都是把教育科研活動等同於事務性工作,往往用行政命令甚至唯行政命令進行“一刀切”,干預科研的具體環節、具體內容,致使管理無序,科研規范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是中小學教師在區域教育科研中的實際參與度不高。忽視效益、不講效益,教育科研活動與教師們的需求南轅北轍,一定會導致中小學教師表面上“身在其中”,但卻沒有全心全意、真心實意參加教育科研。這種“貌合神離”直接制約教育科研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效益當然也就無從談起。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教育科研活動如果只是“擺設”或“點綴”,那麼中小學教師在科研工作中的巨大投入,除了帶來科研素養得不到提升、科研活動低水平重復的挫折感,還有時間精力分散、疲於奔命之苦,科研熱情受到嚴重打擊在所難免。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與之漸行漸遠,區域教育科研也必然演化成少數人做的事情。
還有,區域教育科研內容、形式脫離區域教育實際,“空對空”。區域教育科研本該具有強烈的地域特殊性和分明的層級性特點,而從各地教育科研“千篇一律”的展開、推進狀況看,區域特點還沒有充分顯現﹔教育科研的項目、內容與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與學校存在的主要問題還存在明顯的“兩層皮”現象,很大程度上持續著“遠離教育教學實際”的路子﹔研究課題的過分追新逐熱,往往隨著形勢的變化徘徊不定,而缺乏對自我發展的需求研究﹔科研方式傳統、單一,有“淺嘗輒止”之嫌﹔科研過程隨意、失范,模仿、追蹤他人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文不對題”現象並不少見。
無視效益最失策
教科研必須“中看又中用”
效益不高的教育科研好比海市蜃樓,對於區域教育改革和教育質量提升,對於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提高,都難有實質性的意義。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先“一哄而起”后“無果而終”的惡性循環。這種情況的延續,對區域教育迫切需要的、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有著極大的殺傷力。
教育科研要適度超前於區域教育發展,發揮前瞻性,站到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沿,尤其需要提升效益。當前,需要針對問題的症結,把握重點,找到突破口和著力點。
向創新要效益。區域教育科研管理的創新應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的作用,切實從控制走向服務,從指令向走指導,更加關注“區域性”的特點,走出一條管理創新之路。
創新教育科研管理理念。既要突出“科研先行”理念,也要突出“效益優先”和“服務”意識。在科研管理中,尤其要尊重廣大校長、教師的主體地位,負責任地解決教師發展的問題﹔創新教育科研管理方式,實現從“微觀管理走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理”的轉變﹔創新科研管理機制,切實建立和完善縣(區)、校兩級教育科研管理組織,在區域內形成上下對口、校際互動、完善靈活的教科研組織體系。而放權於中小學校,形成區域統籌管理、學校自主研究相結合的區域教育科研,是管理操作模式的一種創新。
找問題求效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主線,才能提升區域教育研究的效益,問題的解決應視作區域教育科研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效果。這就要求區域教育科研管理者、教師把“實踐性”作為教育科研最基本的定位,扎根實踐,研究“我的”、“我們的”問題,增強研究的針對性﹔還要練就敏銳的眼光,學會把握真實問題,善於做出問題值不值得、能不能研究的判斷。最終解決了問題,就是教育科研最大的效益。
以規范保效益。教育科研有共同認可的規范,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成果的優劣和水平的高低,從而關系到教育的實際成效。同時,規范也是教育研究的一個尺度,是對科研有效性的評判。離開了規范性,教育科研會一無是處。當前區域教育科研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教育科研失范,隨意性大,這也是科研效益不高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往往表現為研究中對象不明確、缺乏必需的論証和計劃、缺乏有序的過程,或者方法不適合、成果表述隨意化等。隻有按照規范行事,敬畏規范,通曉規范,遵循規范,才能增加教育科研的效度。
以科學提效益。區域教育科研中,很多人往往看淡其科學性,將之等同於一般性的工作,而教育科研是人們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育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因此,在找准問題、科學選題的基礎上,一定要對教育科研活動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也要設立明確研究目標,設定合理研究內容,還要對教育現象的事實、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認識。更為重要的還有選擇、設計和運用針對性的科研方法。
抓應用擴效益。研究成果價值大小,是表明研究效益的重要証據。中小學教育科研雖然“遍地開花”,但“有花無果”的不在少數,科研成果“束之高閣”也很普遍。教育科研止於研究結束之時,就失去了發揮效益之力。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含金量”,使成果更富有創新和特色﹔另一方面區域科研管理部門、學校要明確標准,做出科學判斷,做好科研成果評價工作。特別要強調科研的實踐價值,強調經驗共享,搭建開放平台,大力度傳播和推廣科研成果,突出本土化的輻射應用效益。
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和效益,是一個涉及教育管理、外部環境以及個人教育科研素養等多層面的系統工程,絕非輕而易舉之事。但是,隻要真抓實干、沿著正確的思路,以創新的精神,循著科學的方法,就一定實現科研數量、質量與效益共同提升的目標,區域教育科研一定能根深葉茂、得到繁榮。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6-30 21:17 , Processed in 0.1891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