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9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发帖日志21:硬笔书法--2015年2月21日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6 21:3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硬笔书法人之不亦快哉(十则)

       作者简介:管季超,“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创立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2003年应邀策划编写河南省《书法艺术》地方教材,1997年—2003年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书法篆刻”栏目责任编辑。系《书法报-硬笔书法》之《书人随笔》特约专栏作家。

其一:购得好帖,不亦快哉!

       杨卫列君在《相伴十余年》一文中曾生动论述了与《钢笔书法唐诗三百首》字帖之间的情缘。周永君也习惯在每天晚上,找出心爱的字帖读赏。欧海君则说:“闲时翻看字帖,细细琢磨其中的设计装帧、版式内页,想像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别有一番风味”。张文海君也说:“读好帖,临好帖,甘之若饴,幻化绕指之柔。养沉静之心,培纯真之根,静心涉远,静水流深”。笔者历年来收藏各类硬笔书法字帖、作品集,凡三百余册,闲时翻阅,颇获雅趣。

其二:手握好笔,不亦快哉!

       马书根说得好:“摆弄文字之人爱笔,犹如古之武将爱马”。“我喜爱笔,是天性使然。我总是让笔保持最佳状态。钢笔,必注满墨水;铅笔,必削好笔尖;圆珠笔、中性笔,必装好笔芯;毛笔,必洗后妥为放置。常用的几枝笔,总是放在随手可取的地方,惦记着它们,心里就有了一丝温暖的牵挂”。

       硬笔书法人,对笔的选用大多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薛晓先曾说:“用不同的笔写东西,会有不同的‘笔感’。比如,用铅笔涂鸦可以,用原子笔、中性笔做记录可以;但如果写点有创意的东西,那只有用钢笔了。只有用钢笔才能诱发出我心底的澎湃来”。

      笔者收藏有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先生、江苏王刚君和王惠松君的圆珠笔作品,也颇耐看。另收藏有陈舟波君的草书册页一件,大概不是一般钢笔所书。想来书家在选笔上,有各自的偏好吧。

      有些朋友,不满足于选用现成的笔具,要打造“独门暗器”。彭建武君“除了买笔之外,还喜欢自己做笔,有时回老家或到郊外游玩,都会砍回一些细竹条或芦苇杆之类的东西自己做硬笔”。

其三:选纸而书,不亦快哉!

       硬笔书法人,乐于在各类纸张上作创作尝试。

      有一次,与陆舍无君同游武汉,笔者搜罗了一大堆旧挂历、海报和广告册,经过一番裁切,从中选出一叠好看的空白页,请老无写字,引得他书兴大发,一次获藏其佳作十余件。

       朱以撒先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不论是龙凤笺,还是团花笺、罗纹笺,都力求清雅。小雅是信笺的美感所在,它不流露出天风海涛、金钟大吕的气度,而展示小家碧玉、禀灵含异的内秀——独自展读甚至秘不示人”。

      金伯兴先生曾两次在给笔者的赠书空白页上写长信,金先生说:“铜版纸上写钢笔字,好畅快!”

其四:书友相聚,不亦快哉!

      毛明强君曾在《酒香会书友》一文中说:“同道中人,聚饮自然是常有的事。三五知己小聚,在茶楼,一杯清茗,畅叙幽情。氤氲芬芳里,一起品味真草隶篆的清香;谈笑风生中,书坛逸事掌故随茶香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娓娓道来,常常是不觉晨昏。”
     去年,我们一帮硬笔书人相聚滁州。未及寒暄,就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同道站在报到大厅里交流品析,直到餐厅服务员催促开饭才落座。

其五:搜奇藏珍,不亦快哉!

      硬笔书人,都爱收藏些与书法有关的物件。这其中,当然以名家手迹最为宝爱。

       杜伟国说:“我爱书家名人的手札,尤耽读学人作家的手迹,对于已成收藏界新宠的名家手札我自是望而兴叹,徒唤奈何!但于当代学人之书迹,我努力寻觅着,只为寻求只言片语的珍存,只为给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古意。”

      笔者的本职工作是语文教学研究,历年收藏的语文教育名家手札近百件,其中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教授、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先生和浙江杭州王崧舟先生的来札,都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尤为珍爱。

其六:读报阅网,不亦快哉!

     吴世栋君在读师范时,“躲在寝室楼昏暗的厕所灯光下,悉心体会书法报刊中每一句理论讲解,心追手摹帖中的每一个范字。”想必每位学有所成的硬笔书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笔者早年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常常将自己订阅的《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摆在教室一角的课桌上,供学生翻看。有不少学生受到影响,爱上书法。其中有一位,已成长为重点大学古籍所研究战国文字方向的副教授。

       网络时代,书法交流的渠道更趋多元化,也更便捷。除了专业的硬笔书法网站外,现今几乎所有的书法网站,都有硬笔书法栏目,交流学习,更加方便了。有几位硬笔书法家朋友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都花一两个小时浏览硬笔书法网站,或在网上与异地书友交流。

     《书法报·硬笔书法》2005年试刊,2006年正式创刊,今年满九岁了。一报在手,硬坛动向、名家新作、教育信息、书友风采,尽收眼底,是笔者最为推崇的一份硬笔书法专业报纸!相信在2015年,该报一定会层楼更上,有新的面貌。

其七:参赛获奖,不亦快哉!

      临帖、拜师、交流、创作,十年功成,一朝获奖,岂不快哉!

     如今的硬笔书坛,由协会、报刊、网站组织的硬笔书法赛事,此起彼伏,许多硬笔书法名家,都是通过大赛获奖而广为人知。

其八:文以载道,不亦快哉!
       许多硬笔书法人,既“软硬兼施”,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齐头并进,又雅好读书写作。

      严海南君曾经写有一组《寻觅生命的宁静》散文短章,他在这些文字里记录自己对书法创作和报刊编辑生活的感悟。他在《心和距离》一文中说:“不能相见,却能遥望;不能相聚,却能回忆;不能言说,却能感受。”、“心能相遇,是毕生修来的福气,应当珍视。”《书法报·硬笔书法》正是一座架设在硬笔书法人之间的交流桥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修桥人”,其苦中之乐,想来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矣”的独特吧?

其九:心手双畅,不亦快哉!

      硬笔书法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执笔创作的时候。

      软硬兼擅双管其下的周继中近年书艺追求“褪去火气,摒弃张扬,靠近自然,对线条和节奏的把握犹如品茶之境界,在不经意间抒写自己的情感”。
“时光从笔尖流过,涤荡着人的心灵。在点横竖撇中感受艺术之芬芳,参差错落闪烁着哲学思辨的精微;从章法布局里领悟人生和谐之韵味。”相信王虎军君这段话写出了硬笔书人共通的感受。

——难怪张学鹏说:“我喜欢用笔写字,当黑亮的字迹在洁白的纸上一个个出现时,它们就像你一个个小精灵,从我的笔尖上滑下来,在纸上跳着快乐的舞蹈。”

——难怪陈侃君说:“硬笔书法,已经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我用书写的姿态,来体现我的内心,也从中学着如何行事做人。感谢生命中有她的陪伴,我会与她一路同行。”

其十:笔者此文写硬笔书人之乐,不亦快哉!

       用钢笔写完硬笔书人九则“不亦快哉”,到客厅泡了一杯茶,返身要誊写时,见妻在电脑前帮我录入。妻说:“录完之后,草稿我来收藏。人家莫言一件草稿拍了蛮多钱呢。”我说:“虽都是姓管,也都是草稿,俺这篇,怕是一分钱也卖不出去呢。”妻答:“那不一定!你文章中这些硬笔书人的话,说得多好啊!存放一百年,肯定值钱。”二人相视,不觉莞尔。












硬笔书法人的精神面相

      
口管季超  湖北孝感


         他,她,他们,是硬笔书法人,具有相似的精神面相。

         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特别留心汉字源流史料和古典书法碑帖,他们比同龄人更具“历史感”和“古典情结”;他们经常抄录古代诗词精品或精短文言文,对诗词格律和精简冼练的表达较同龄人更为熟稔;他们总能在脑中储存下若干首古典诗词名篇,用不着临到要写作品时才搬出一本《书家便携》来;他们中有些人在进行硬笔书法研习时,同时在传统毛笔书法上用功,被同道称誉为“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双栖书手”,其中的顶尖高手,近年频频在中国书协举行的各类展赛中入展获奖。他们大多对传统国画、篆刻乃至平面设计作品也有浓厚的欣赏兴趣,能从这些姊妹艺术中获得硬笔书法的创作灵感;他们读高中时,不一定在“文科班”。读大学时,不一定在中文系或艺术专业,但无一例外有尊崇传统文化的精神朝向。在我的硬笔书法家朋友中,陈利军、孙大权是机算机专业毕业,孙光松、陆舍无则是中学英语教师。早年的朋友,曾获“一九八五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的葛全胜先生,是北大地理专业研究生,获奖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杂志编辑工作。全胜兄在1986年写给我的一封长信中,生动地讲述了传统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们大多爱读书,是书店的常客。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之外,他们或许对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你到他们的书房去,书架上总会有若干册古代书法碑帖。可能发现他订有一份《南方周末》,或者正在读一本明清文人的清言集。我的好友、大悟县书法家张应明收藏了数十册古今楹联的专书。他在隶书创作之外,有若干楹联创作在各地联赛中获奖。他们中许多人,似乎并未因创作文学作品而获得文名,但你从他们写给朋友的书札中,发给熟人的手机短信中,网络论坛的跟帖中,还是能从十余字、数十字的“碎片”文字里发现他们书面表达的水平高于同龄人,时出灼见、不乏文采。即或从朋友间互相转发的偕趣“段子”里,也能窥见他们的文化视域,宽于同龄人,对文字美感和趣味的拿捏,比同龄人更敏感。

      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神似古典文人的雅癖,比如即或“漂在北京”,租居于民房,也时常弄几个斋名写在书法作品的下款里;名章闲章也有好几枚,闲章均为古雅之辞。

         虽然硬笔书写限于笔具性能,不宜创作尺幅过大、字径过大的作品,但他们着意在一笔一画里较量书法临习积累下的功力,常常在一张A4纸上比拼艺格高下。传统毛笔书法家很重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硬笔书法人也有自己进行硬笔书法创作时应用“文房四宝”的诸多“讲究”。

       他们的“笔”,似乎比毛笔书法家种类更为繁多,钢笔、记号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荧光笔、竹笔、粉笔等等,每种笔又可分为多种型号。即以硬笔创作的“重型火器”钢笔来说,根据笔尖的特点,细分为暗尖型、半明型、全明型,还可分为直尖型和弯尖型。笔者收藏有1988年南京马明先生寄赠的一件硬笔书法作品,是用蘸水钢笔写的,竟能表现出不逊于毛笔书法的丰富含蓄、浓淡枯润乃至断笔飞白的笔姿墨韵。

       硬笔书法创作用“墨”,比传统毛笔书法创作“节约”,但其实也有“讲究”,笔者好几位硬笔书法圈朋友,偏爱用黑色碳素墨水,喜其乌黑发亮,凝固性强,遇水不易化开,视觉效果好。另一位朋友则偏要将他的蘸水钢笔和自制的竹笔伸到毛笔书法家的端砚里,甚至也与毛笔书法家一样,同时蘸墨和清水,追求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所获的“墨趣”。

      硬笔书法人的用“纸”,肯定是与传统毛笔书法家一样“讲究”。复印纸、布纹纸、书皮纸、毛边纸、卡纸或铜版纸等等,花样繁多。除了《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部推出的“甲骨笺”之外,在硬书界还流行好几种品牌的硬笔书法专用纸。笔者收藏有香港书家雷超荣先生的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写在特制的豪华型全彩印刷仿绫硬书专用纸上的;另一件日本硬笔书法家的作品,写在印有花纹的一种硬书专用纸上,字也许并不算有功力,但整体看,观赏效果颇佳,显见是“纸抬字”了。

     硬笔书法人的“文房四宝”之四,不是“砚”,而是“印”。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如果不铃上一枚精致的小印,总觉得少了什么。笔者的多位硬笔书法圈好友,都请擅治小印的篆刻家如江苏顾健、黑龙江张呈君、河南刘明帅刊石治印。笔者本人,请山东李令唐先生刻制了三方小印。俺字写得好不好,另说着。小如绿豆的一方印面,竟能清晰地看出“管季超书”四个篆字,盖习作上,没人不夸印家之绝艺。

       从事硬笔书法创作的,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幸逢“网络时代”,大多对网络交流方式很熟悉,得风气之先者,如孙大权、陈利军、刘有林、周继中、陆舍无等人,更自办书法专业网站,为书友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不少硬笔书法人有自已的个人博客,习惯于在网上下载高清碑帖,江西欧阳荷庚君已网上举办过多次个人书法展。他们习惯于“围观”网络书法上的讨论热点,习惯于在QQ群里呼朋唤友,习惯于用手机拍下自己的作品发到微信朋友圈里“直播”。他们的交友圈子已不限于居处邻近或是同乡同学,借助网络之利,他们将朋友交到省外异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常常见面,但可能天天网上互通音讯。甲地书友要办展,乙地朋友第一时间就知悉,贺作第二三天就快递上门了。丙地朋友发起雅集,丁地书友可能打个“飞的”准时赶到,更有一位青年硬笔书人,是将婚礼和个人硬笔书展同时举行,异地的朋友赶来,新娘子和新作品一并看到。这种以共同的志趣爱好为纽带,以网络为桥梁的友谊,因其纯净,历久弥厚。

       硬笔书法人,或许多多少少有一点“收藏癖”,他们对有文化意味和艺术巧思的物件都有一点儿“据为己有”的冲动。他们深知硬笔书法虽为“雕虫小技”,但通向的是文化和艺术的“大道”,并不能一蹴而就。因而他们更尊奉传承与笃于勤修,志向高远,意志坚韧,持恒努力;他们虽性情各异,但以文静儒雅者居多;他们可能不是 “高富帅”,更不是“土豪”,但他们在追女朋友时能祭出独孤绝技,一封手书的情书,文采飞扬,字迹清秀,分分钟就抓住了心仪女孩那颗芳心;他们从书法之“小道”,悟出许多人生至理,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因而不会盲目自大自傲,但因为在本职工作的“正业”之外,还有硬笔书法创作这块“自留地”,有一帮硬笔书法圈的朋友,他们又有一种无需张扬的自信。

       他们是“硬笔书法人”,是网络时代仍钟情于手书的“珍稀生物”。

       亲爱的读者,您是其中一员吗?


作者简介:管季超,“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创立者。创办《教师之友网》、《教师生活365》网站,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03:30:1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要不要写作?

丁昌桂


教师要不要写作?当然,这里指的是教育写作。这个问题素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且各有理由。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教师离不开写作,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不要写作?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有人将教师分为匠师——良师——名师——大师这么几个层次,所谓匠师,就是常说的教书匠。顾名思义,这样的教师就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年复一年,只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手工作坊靠的是师徒相袭,技艺相传。我们的确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工匠有什么“论文”流传于世。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当名师哪怕是良师,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良师,就是教书育人,德艺双馨,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至于名师,那就不仅需要德艺双馨,而且需要一定的名气,也就是知名度。如果你德艺双馨,而且声名远播,那就应当属于名师的范畴了。那么,名师靠什么获得?或许有人会说,靠评啊!的确,现在好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打造”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通过工程培养教育家。教育行政通过所谓的各种“工程”来推动名师成长最后也由他们来认定所谓的名师,当然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的认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媒体社会的条件下,教师的成长与成名,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修行,还要靠各种媒介的传播。有人说,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传播的前提是你要有“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通过这种传播,如果你能够声名远播,想不当名师恐怕也不行。要是这种名声能够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名师,甚至成为大师了。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们才需要写作,其实,即便是一名“良师”也是需要写作的。如前所说,什么是良师?良师就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德艺双馨需要有多种途径长时间去修炼,修炼自己的师德师能,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与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也是提升人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或许有人会说,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确,作为名师,尤其是中小学名师,上好一堂课应当是看家本领。如果连一节课都上不好,只是述而不作,是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评上所谓的名师了,连几篇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文章也拿不出来,这样的名师恐怕也走不了多不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上好一堂课也就是站稳讲台是名师的基础工程,而能够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提升工程。对此,李吉林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你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的,一定要有理论的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李吉林正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追求,她总结出“学、思、行、著”专业成长的四字经,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全部奥秘。据统计,李吉林老师至今已写作论文200多篇,著述达到200多万字。(参见《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冯卫东文)其实不仅李吉林,你看看那些当今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洪宗礼、王栋生、李镇西、程红兵、魏书生、孙双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师哪一个不是著述丰富?

其实,我们根本无需将教育写作与上课对立起来,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属于叫得响的,凭着上课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是这样认识写作与上课关系的,“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写可以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因为写作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辨别批判的声音,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见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肖川教授更是从课堂与写作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写作的四要素“主题、素材、技巧、语言”与教学的四要素“主题、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四要素是一一对应,好课的标准其实与好文章的标准是一致的。所以他认为,一个能够写好文章的人是不可能上不好课的。

至此,对于教师要不要写作的问题,似乎结论已经逐步清晰,那就是,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混饭吃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相反,如果你不甘平庸,是一个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而且要进行教育写作。李镇西老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说过,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情感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那些理想之火不灭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忘记,每天,当我们走下讲台之后,请坐到书桌前,打开你的电脑,开始你们的教育写作之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07:07:14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工作室】写给北京大学中文系周燕、李铎老师的信

http://www.pkucn.com/thread-305708-1-1.html
http://www.pkucn.com/thread-305708-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1:0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01:4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6:0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17:27 | 只看该作者

《书法报-硬笔书法》特约专稿。将于2015.4.1.刊用=未经许可,禁止转帖!~~

管季超(湖北孝感)


       很多硬笔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是毛笔书法的习练者。其中一些人,还是国画的习练者。
      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字或画在宣纸上的画,如有得意之作,或友朋索求,就需要送到装裱店去装裱了。
     一般说来,凡是“书画人口”比较多,书画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总会存在一家或数家装裱店。这是符合商业规律的,有需求就有供给么。
      专业的书画艺术研究者从各种角度研究书画艺术,但罕有人从装裱店的多寡存废去观察书画活动的发展兴衰。这样的一个观察角度是社会学的观察角度,是从从事书画活动的人的交往和书画作品“生产过程”两个侧面去追寻书画文化踪迹的角度。
      书画报刊盯住各种书画赛事作报道,揪住书画名家作专访,却忽略掉书画装裱师和书画装裱店,是不是很可惜又很不应该呢?
     书画装裱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形成手卷、挂轴、册页等形式,这些问题的历史记载并不明晰。最早的书画装裱记录大约在晋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两汉以后,有关书画装裱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书画装裱的技艺也日渐完善,形制也更趋完美。到民国时期,民间私人装裱行业就比较兴旺了。甚至民间裱工因师承不同、手法各异,形成了“北裱”和“南裱”两派。一但某种技艺到了要分出流派,这种技艺也就达到成熟期了。
        很多书画装裱师,本身也是书画家。我的祖父管新藩先生,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参加者。他在任新军31标标统的时候,与部队驻地的一位装裱店老板常相过往,是行伍之外密友。
       据父亲讲,先祖解甲归田之后最钟爱的几件东西是:当标统时佩挂的指挥刀、国民政府授的勋章和那位装裱店老板的手迹:“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想来先祖也是一位儒将吧。我生以晚,这三件宝物无缘得见,只能从伯父、父亲的叙说中去揣想先祖的神貌。
      有过用毛笔宣纸创作书画作品经验的人都知道,装裱是书画作品从创作者的案头到观赏者的壁上的必经一站。曾经有位书画爱好者问我:“书画为什么要装裱呢?”我给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装裱的书画作品,就像人穿着睡衣上街,既不正规,也乏精采;一经装裱,就如同洗发修面、穿西服打领带皮鞋擦得倍儿亮再上街,那叫一个容光焕发。”
       现今大部分地级城市或小城镇,还没有美术馆、艺术馆,有的地方要举行书画展览,找一个像样些的展厅,也比较困难。书画爱好者之间的交流,缺少公共空间。即使是书画展览,也常常是上午开幕时摩肩接踵,到下午展厅里就没几个人了。
       平日里私交甚厚的密友,是可以到朋友家里去,在朋友的书房里切磋交流的。但,总不如在公共空间来得方便自在。
      装裱店,就成为书画爱好者在公共空间进行书画交流的首选之地。
      装裱店,常常是书画爱好者相约见面的约会地点。
      装裱店老板,特别欢迎书画同好们将他的店堂当作“接头地点”,因为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人气很重要。如果在一个地方,同时存在数家装裱店,大家爱到哪家店去玩,哪家店的“人气指数”就高,生意自然就好。
      书画爱好者来来去去多了,装裱店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地方书画信息的交换站。谁谁又上国展了,谁谁特别勤奋,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裱件,谁谁的作品“走市场”很抢手,谁谁这次书协改选可能要当副主席……装裱店就是民间的“书画新华社”,功能与当年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那是一样一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经常到孝感城一家装裱店去玩,看熟了本市所有书法高手的作品。二十多年后,我与他们成为了好友,能说出哪年哪年你一件小楷是如何如何精到,某一件草书作品里某一个字写得如何如何神妙……每当这个时候,朋友的眼里就放出光来,认定我是知晓他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光荣历史的知音。
        有一位家境比较困难的小男孩喜爱书法,他的母亲问我到哪里去找书法水平高收费又比较低的书法老师?我给她出了个主意:你陪他去装裱店,让孩子带上习作,在那里,可以参观天天替换展品的常设书法展,还有轮流坐堂、免费指导的书法导师。
          我有一老一少两位装裱师朋友。
        退休干部艾大雨先生,六旬之后才开始学习书画,又由研习书画而自学装裱。1988年,我在一家花鸟鱼商店里花50元买了他一件墨梅,留下家庭住址。老艾上门退还了这50元钱,还送来一件裱好的欧楷。他说:我退休金比你工资高,怎么能收你的钱?我只是检验一下自己的字画有没有欣赏者。
        装裱师高汉斌,小我十多岁,我常常到他店里玩。汉斌在装裱活计间歇,勤于习练书法,书艺大进,是我市一颗冉冉升起的书法新星。
         汉斌的装裱店,每天都有三五位爱好书画的退休老者闲坐喝茶。他的店堂,一切都是杂乱的,电话号码用铅笔直接写在墙上,装裱时切割下来的纸屑堆满一地,一本《中国书法》杂志可能掉落在茶几下,一毛笔又可能滚到沙发角。
        我劝汉斌把店堂扫一扫,弄整洁些。他说:我就是要让每一位来玩的朋友坐在我的店里,比在自己家还随心。把店子弄得一尘不染,别人就不好意思坐在这儿玩了。
      哦?还有这般妙处?!这汉斌,多老实本分一个人,竟有这样的心窍,呵呵。
     亲爱的读者,你到过你家附近的书画装裱店吗?建议你多去装裱店,因为那里有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22:59:14 | 只看该作者
兰亭县首届硬笔书法展
管季超(湖北 孝感)


     县文化馆馆长、县硬笔书法协会会长韩绍这几天忙坏了。这不,刚按受了省报记者的专访,《书法报·硬笔书法》的记者又来电话组稿。

     三十出头的韩绍没想到,由他和县硬协同道们策划组织的《回归日常——兰亭县首届硬笔书法展》轰动了县城,每天到县文化馆展厅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原定展期一周,看来得延长了。

     兰亭县是一个偏远的小县,县硬笔书法协会成立的时间不长。虽然也搞过几次活动,但没有什么影响。

      那一天,韩绍和协会里的几位顾问和副会长在一起闲聊,大家七嘴八舌,侃出了一个硬笔书法展的策划案。

     县文体新广局局长刘国琼建议说:“现今各类硬笔书法展赛,都是爱好硬笔书法的人专门为某项展赛而创作作品,虽然能够展示硬笔书法艺术性的一面,但离百姓日常生活总是有些隔膜。这次展览能不能作一个限定:只展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产生的硬笔书写作品。当然,字写得要好,是入展的必要标准。”

      大家认为刘局的建议可以一试,于是起草了正式的《征稿启事》,分头到各乡镇各单位去征集作品。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魏义赴送来了县长牛友凡关于挑水街、府后街、汪公池等老旧城区拆迁还建问题的一组文件批示复印件。牛县长那一手端庄的颜楷,让筹展的同仁们爱不释手。

      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殷明辉送来了该局退休老局长陶鼎承先生和现任局长蔡耀章的一组往还信函。年近百岁的老局长退休客居京城,记挂着家乡教育,他在信中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专业基本功颇多细腻的建议。陶老是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那一手铁画银钩的柳体楷书,简直可以当字帖。

     县一中图书馆馆长汤春霞征集到的展品,是该校两位退体语文特级教师胡成佳先生和陈材信先生的教案,厚厚的一摞。

      汤春霞的父亲是这两位老先生的学生。父亲常对春霞说:“现在书店里卖那么多字帖。我的两位老师每天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就是最好的字帖呀!凡是胡陈两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字都写得好”。春霞在县一中读书时,也是胡老先生的弟子,她至今还珍藏着胡老先生工楷细批过的《作文本》。老先生言传身教几代人,桃李满天下啊!

      县实小教导处主任王建是协会副秘书长,他送来的是:该校校长梅建辉写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上的读书批注。该校青年教师、县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罗永超的《班主任工作札记》,还有近百份学生课堂作文原稿。

     县实小在解放前被本地百姓称为“儒学”,有百余年历史。该校一惯重视教师“三笔字”基本功训练,专门配备了四名专职书法课教师,在历次参加《书法报·硬笔书法》组织的书法大赛中,该校获奖学生数都名列前茅。

     县书画院院长郑谷顺征集来的几件展品,让筹展的同仁们眼前一亮:

——县中医院退休老院长郑灵光先生的医案手稿;
——县博物馆馆长胡望安先生《兰亭县志》序言手稿;
——县卫校语文教师、女作家周芳女士散文集《沽酒与何人》手稿;
——县委宣传部部长、县作协主席关淳先生散文集《凝墨余香》手稿;

     最早提出策展建议的刘国琼先生送来了他的散文集《寂寂竞何待》手稿。

     县盆景协会会长杨金波的展品别具一格。他送来了十几盆小盆景,每个盆景都配上一首自撰自书的格律诗。

      枫叶广告公司老总饶国治先生送来的是一组公司办公室照片。原来,饶先生 是一个狂热的硬笔书法爱好者,他公司每间办公室都有一件或数件装帧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他办公室挂的,就是在《书法报·硬笔书法》“名家新作”栏目刊发过的他自书的楷书作品。

      协会的其他会员,本来都用“甲骨笺”精心创作了参展作品,但韩绍反复强调:本次展览不收通常意义上的“创作”,只收日常书写状态的作品。

     于是,家信、便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手稿,乃至借据复印件都送来了。

      县硬协会长韩绍提供的一组展品,围观者最多!原来,他征得妻子同意,把当年写的四十多封情书曝露出来。那一手字字飞动的小行书,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引得观展的小伙子小姑娘们一阵阵轰笑。他妻子瞋看韩绍一眼:“我就是被他一手好字骗到手的”。

     《书法报·硬笔书法》在报道兰亭县这次盛况空前的硬笔书法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与汉字相伴而生。其发展与应用的诸多形式,无不深深植根于由实用需要、审美取向与文化理想共筑的情境之中。书法因日常应用而得生命,日常书写因书法而增内涵,由此形成整体的书法文化生态。在当代,书法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电脑的普及,日常手书日渐衰颓,乃至于高学历人群也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书法,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与普通百姓产生了深刻的隔膜。兰亭县的这次硬笔书法展,试图重建时代生活与日常手书的关系,试图强调日常手书无可替代的文化意义,是一次有学术价值的成功尝试。”

     列位看官看到此处,笔者必须友情提示一下:本文内容,纯属虚构;人名地名,均为虚拟。中国并无兰亭县,当然也从来没有举行过这样的一个硬笔书法展。

      但笔者很希望中国有这样一个“兰亭县”,有这样的一个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23:25 | 只看该作者
由看电视剧所想到的
                  ◎ 湖北孝感 管季超
放暑假了,没啥事儿,看了上十部电视剧。本来是想以此消夏,得些快乐,没想到却越看越纠结。
怪只怪笔者三十余年一直喜爱书法,对书法有一些认知有一些审美眼光,被电视剧里书法元素使用的乱象扰乱了心绪。
这上十部电视剧多为历史剧,几乎没有一部剧书法元素的使用,带给了我认同感和愉悦感,有些剧集,挂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书写水平极其拙劣,细看甚至有错讹;有些历史剧,剧中人写的毛笔或钢笔书札、电报稿,不但书写水平着实低劣,而且繁简混用,年代感明显不对。有些电视剧导演或者美工,大概对书法有些兴趣,几乎每一个室内镜头,都能让观众看到一件书法作品。书法元素出现得越多,错讹就越多,露怯就越多。
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电视大概要算最有传播影响力的媒体了,因为几乎家家至少有一台电视机,电视影响大众的面是最宽的,如果电视剧在以其剧情吸引人的同时,也承担起一份文化传播的责任,当是其功甚伟的。而若干电视剧书法元素使用的不当和不到位,让剧集的年代感错乱,妨碍了观众进入故事的历史情境,降低了审美品位,白白丧失掉借助电视剧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好机会,岂不可惜?!
随着书写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社会早已进入了键盘时代,因此很多人都在感叹快不会用钢笔了,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毛笔也已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下中国大众的书法鉴赏力整体下滑,书法审美人群萎缩,书法文化传播“小众化”。
也许,我们也无法去苛求并非书法专业人士的电视剧导演和美工。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选择书写水平很平庸的都本基来书写引导牌,我们也只能热议一番,批评一通。“老谋子”虽是名导演,但不是书法鉴赏的行家。
当下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书法文化传播方面,每多无知、低俗、粗疏、乃至荒诞。我所举者,只是冰山一角。
要解决电视剧中书法元素使用不当和不到位的问题,也许可以用设立“驻组书家”制度来解决。广电部门或导演行业协会可以提出建议,凡电视剧较多使用书法元素,就要求该剧剧组聘请一位够水准的专业书法家,当“书艺顾问”,专供导演和美工咨询之用。正如拍军事题材影视剧,往往要聘请“军事顾问”一样。
各位看官看到此处,可能会笑笔者这个建议是“书生气”的,确实,增设一个“驻组书家”作“书艺顾问”,又得一笔开支,导演们也许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么”,他们也懂的,这笔开支可以节约下来。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好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许,我们该从提升书法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做好书法教育工作,扩大书法专业媒体影响力等方面去着力。
从魏晋始,书、画、诗、乐就成为独立的学科了,现今虽有书法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但实际的学科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当代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仍然极其有限。
书法在汉字实用书写的基础上“加之以玄妙”,升华为一门世界上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书法里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将书法的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是书法人的责任;在与各类大众媒体的互动中,承担起积极的文化参与者、文化瞭望者与评论者的角色,是书法人的责任;唤起大众对书法文化的关注,确立对书法文化的敬畏感,以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传播中书法文化符码使用问题,是书法人的责任。
书法教育工作者和书法专业媒体的从业者,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书法对于一位当下的知识者,绝不仅仅是个修养、爱好的问题,而更可能成为一个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入口。职业化的书法家或具专业书写水平的书法家总不会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但正确地感受、理解书法,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需要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现状要改变。书法教育的任务要从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落实到课堂上。既要鼓励专业书法家创作精品力作,更要通过书法专业媒体和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扩大书法艺术鉴赏人群。
京剧的衰落,是因为会“听”京剧的人少了。大众传播媒介里书法元素的使用不当和不到位,是因为会“看”书法的人少了。
难道不是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3 01:24 , Processed in 0.096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