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3: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
     唐晓敏
      研究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所论多是学校的语文教育,而实际上,就民国时期的教育实际看,学校的语文仅构成了语文的一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不太重要的一个部分,另一个部分是私塾教育。
       这一时期,私塾教育是大量存在的。张倩如:《江苏古代教育生态》讲到江苏的情况时说:“自清末废除科举、限制和改造书塾、兴办新式学堂以后,江苏私塾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张倩如:《江苏古代教育生态》,第222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05年) “常熟据宣统元年(1909)常昭劝学所资料,两县境内“私塾生徒恒数十倍于学校”。民国15年(1926),全县有私塾106所,生徒1448人。”“清末至民国期间,常州城乡计有私塾280余所,其中农村198所。民国6年(1917),城区在校小学生4849人,其中私塾生3422人,占入学人数的70%。民国25年(1936),武进县计有私塾1500余所,为小学数的4倍。”(张倩如:《江苏古代教育生态》,第223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05年)
      又说:“丹徒全县民国4年小学仅有70余所,不及私塾的十分之一。……至民国9年(1920)9月,取缔私塾规程已颁布多年,但丹徒城厢学区学龄儿童总数2128人,入小学的仅414人,占总数的19%”(张倩如:《江苏古代教育生态》,第224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05年)
又有材料说:“1927年,陈鹤琴……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当时儿童接受学校正规教育还没有蔚然成风,私塾教育依然兴盛,南京市接受私塾教育的儿童是小学入学儿童人数的4倍。”(赵娟:“为人民服务 为儿童尽瘁——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见张宪文主编:《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第31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其他地方也与此相似。如程千帆讲湖北武汉的情况说:“20年代,即使在汉口这样的大都市,新式学校还是不多的,能够出钱送子弟进这类学校的人家也不多,所以私塾也还不少。(程千帆:“有恒斋求学记” 见王丽编:《名家谈语文学习》,第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敏泽出生于河南,5岁入私塾读书,他回忆说:“我出生于1927年……我早年开始受教育时所上的小学,并非现在在小学,而是传统的私塾。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的县城位于陇海路上,也不算太偏僻,但当时除了县城内已经有了小学外,乡村的教育仍然普遍是私塾。”(敏泽:“私塾教育与我” 见王丽编:《我们怎样学语文》第46页 作家出版社2002年)
     而且,当时虽然有了新式的学校,但许多学校的语文教育,仍然采用私塾的教育方法。
     杨功亮就说,那个时代“有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仍然采取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半新半旧的小学,等于变相的家塾,也可以说是由私塾到新式学校转变的过渡形式。”他读书所在的学校“虽采用班级制而仍用私塾式的个别教学。教学的方法仍是背诵式与讲述式。经书国文不仅要背诵而且要‘回讲’。每星期作文一篇,每天写大字一张,小字半张,点阅《纲鉴易知录》两页。这种日常工作与在私塾时并无差异。”(杨功亮:《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第12页,黄山书社,2008年)
      作家杜宣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是六岁发蒙的。进的是县办的国民小学,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学校,一方面读我国传统的发蒙课本《三字经》,一方面又读《共和国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与其说是学校,还不如说是私塾更恰当一些。”(杜宣:“惜分阴——谈我的一点浅陋的学习经验”,见《学人谈治学》,第335页,浙江日报编辑部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任继愈讲,自己“受的教育就比较杂,总的来说是中西合璧――既读《龙文鞭影》等蒙书和四书,学写文言文,也学科学、音乐和体育。经过小学教育后,读古文基本上没有问题了。”(任继愈:“为‘官’终究为学问”,见陈洁:《山河判断笔头尖》,第176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这是说,学校已经有了科学、音乐和体育课程,这是私塾所没有的,但就语文学校而言,主要还是读“《龙文鞭影》等蒙书和四书,学写文言文”,这些正是传统私塾的教学内容。
      徐开垒讲:“我9岁进宁波翰香小学读三年级。那时已是30年代初期,旧式私塾早已没有了,翰香小学虽是宁波一家颇具规模的私立小学,却仍保持着《弟子规》等私塾课本的传统。(徐开垒:“难以忘怀的师教”,邓九平主编:《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第260页,同心出版社,2004年3月)情况与任继愈所说的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4:26 , Processed in 0.09391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