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撰写文稿 朱文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3: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如何撰写文稿 朱文君作者:1744511281
我想把“投稿”两个字拆开来说先来说怎么投
第一、给一份刊物投稿,之前一定要懂得这个刊物的特点
不要盲目地投,哗一下子发出去,像天女散花那样,可不行我常常观到我的邮箱里,有的老师给我投稿的同时,还有同时发向很多杂志,抄送栏里密密麻麻的地址,这样不好,编辑最忌一稿多投每一种刊物都有鲜明的办刊特色,你的稿子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可用”比如说《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刊物的特点就很鲜明,它特别关注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注重浮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刊物的广告这么说: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发短小精悍的文章,发最贴近课改一线的文章,发信息含量大的文章,让老师们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我这可不是做广告(笑)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这本刊物的用稿特点是非常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章比如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案例反思,教材研读,再比如教学随笔,园丁故事等等而有些刊物则不同,可能更关注理论研究,比如人教社的《课程、教材、教法》,那就是一本很强调教育前沿理论的刊物老师首先懂得了刊物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要懂得栏目的特点
既然设了栏目,那么不同的栏目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就不同栏目也是特点的老师们可能也经常看各种各样的杂志,不知你们是否注意了,办得比较好的一些杂志,例如《读者》,它的每一个栏目从内容到篇幅,从版式到插图都有鲜明的特点,随手打开,认识它的读者立刻知道这是什么栏目
我做这本《小学语文教师》也尽量地保持不同栏目的不同风格
比如教学论坛,主要是发一些教学理论性的文章,体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文章钱老师是我们的老作者,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密切关注实践,以其融通理论与实践的视阈撰写了很多指导实践的理论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我们的“备课参考”栏目,今年,我把这个栏目名改了,鸣做“备课室”希望能更多地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而不是仅仅供应资料性的参考那么“备课室”里需要的文章如:教法尝试、教材解读、备课思考等等最常见的文章,如教学设计,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及教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篇幅太长,所以我们往往选择一些好的、有新意的片段设计例如,今天小周老师上了这节课,导入很有特点,就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可以是“谈谈《古诗两首》教学的导渗入渗出,不用写很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两千字,就可以写得明明白白,放在备课室里最合适这样的文章,给老师供给的是“半成品”似的“操作模块”,便于读者将其融入在自己的教学中,机动运用
“案例反思”栏目,其实也是为老师直接供给教学实践信息的栏目,和备课室相比,它侧重于教学案例的浮现和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比如今天大家听了小周老师的课,有一些想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记载下课堂片段,然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我们的“案例反思”栏目的文章形式就是片段实录加上反思
我也会为大家精选一些名家的课堂实录,完整地全课浮现,供老师们学习,这就是“精品课堂”栏目不仅仅是名师的课,我还注意发掘一些在课型上、内容上、设计理念上有创意,有突破的课或许这样的课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太具操作性,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不是有“概念车”吗?课堂是否也可以提出“概念课堂”这一说?加上少许点评,让老师们通过这个课例,受到启发,激起思考,语文教学,再往前,我们该怎么走
你观,这就是不同的栏目的不同特点再说我们的“教学随笔”栏目,随笔和“备课室”里面的文章要求就不一样了随笔更强调一种叙事风格的文章,文章不要长,就抓住一个事例去叙说,不见得是教学的,也可是语文教育方面的也就是说,用叙事的方法和大家去叙谈,这就是教学随笔老师们如果抓住了不同栏目的特点,你投稿就有的放矢了写了一篇的文章,看看吻合哪个栏目的要求,投过去,正中编辑下怀,命中率当然大大提高
第三点,要懂得编辑的流程
编辑期刊有一个流程从收到稿件到选稿编稿,再到审读校勘、付印出刊,要经历好几道工序,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你观,今天我下午赶来回上海马上要做的工作是把第六期已经三校的稿子最后验清后发到印刷厂出片那么这第六期的稿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的呢?春节前后那时开始策划、组织这期稿子三月份编稿,四月份审稿、清样、三校一期稿子编辑们要一个字,一个标点反反复复观上三四遍,尽可能地将错误率降到最低四月底送到印刷厂出片付印,从印刷到邮局六月一日发到读者的手里,一个月时间,也不宽余懂得了这个过程,老师们投稿,特别是投备课类的文章,就要注重时间的提前量了,至少提前教学入度两个月,具体地说,比如这学期我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课的设计很有新意,课后我把设计和实录整理出来,但现在投来的稿子,编辑肯定没法用,你是按正常的教学入度上的,刊物两个月之后登出来,已经事过境迁了
你说,没关系嘛,我先发给编辑,他放着下学年再用好了那样当然也可以,但毕竟像食品放陈了,不那么新鲜了钱正权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文章刊出来,经得起推敲,且历久弥新同样,老师们现在上了的课,感到不错,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又发明问题了,这时候如果能改良一下,一定会比现在完美得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把当初写的稿子拿出来,臻于完善,自己满足了,编辑拿到手也会如获至宝这是我说的时间问题,老师要把握这样一个流程,你的投稿命中率的“血”又上升了几格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你要学会跟编辑交流
经常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于跟编辑交流,他们在投稿前后,会给编辑打电话,交流沟通一下:朱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写了一篇稿子,您看看,给我提提意见,我过一段时间再给你打电话但不能像前段时间我遇到的一位作者,他非常热切地想投稿,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师,我昨天给您发了一篇文章,我今年最大的心愿,也是唯一的心愿就是发这篇文章,您一定要给我发呀”我一看他的稿子,不行,可怎么说呢?我只好给他打电话:“我想问问,你今年还能有别的心愿吗?”(笑)
不能用这种方法来交流要相信编辑们是会非常重视老师们投来的每一篇稿子的我和你们一样是老师,我完全可以体会到老师们投出这篇稿子的满心希望所以我这里详细讲一下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普通的纸质信件投稿,只要注重一点,在稿子上写清联系方法:电话,单位、地址、邮编
电子投稿有这样几方面需要注重:
一、一稿一投,切忌利用网络的方便一稿多投同样的稿子,好几本刊物上都有不是件光荣的事,反而会引起编辑们的反感
二、稿件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要直接贴在“正文”上下载起来麻烦不说,原文格式也无法浮现稿件里一定要写清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便于我们和你联系,便于稿件刊用之后给你邮寄稿费
三、邮件名称不要只有“投稿”两个字,最好直接写明文章标题,所投栏目也就是把文章标题作为信件名称,写在地址下面的“标题”栏里让编辑检索时一目了然最后一点还请大家原谅,老师们投稿后,都非常希望能尽快得到往返复,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时间往返复的除非这个稿子需要修改,需要跟作者交流如果不需要修改,一般会在稿子审定后通知你,或发用稿通知这是投稿的基础常识,由于时间关系先简单跟大家说说,挂一漏万其他有什么,会后再交流
接下来,我要说说“稿”,怎么写稿,什么样的稿才能入编辑们的“法眼”
我确实很想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我们刊物天天的来稿量很大,但不需要怎么修改,拿来能用的不算太多原因在哪里?我一直在想本来当老师,或做教研员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到走出来再观,看出点问题:咱们教育系统内部的论文爱好求全、求大爱好追求宏大的题材,爱好新名词,新概念我们的文章通常是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如《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这样的题目,恐怕不是你三五千字能说透的;或者一个不知所云的标题,如《文化生命的课堂》,听上去更像一本书的名字
文章什么样呢?必定有小标题一二三四五个,没有五个,至少也得凑齐三个字数相等,句式相同为此,少不了一番推敲,颇费些工夫很多小标题放到哪篇文章用似乎都可以框架搭好开始填内容,我之所以说“填内容”,就有“填空”的意思在里面为了既定的框架填内容,甚至为了框架凑内容,而非为了内容结构文章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不鲜活、不灵动,毫无赌气,好像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透,读起来味同嚼蜡一些老师写例谈类的文章,有时候仅仅以一节课为例,也得弄出三、四个小标题,然后再把一个完整的课例一块一块地贴到这个标题下,再贴到那个标题下课例变得支离破碎,似乎都说了,似乎都没说本来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也被弄得面目含混了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差,编辑不爱好老师也最好不要写即使教育部门论文评比需要,也尽量少写些,它会写坏自己的文风,耽误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
那么写什么?
第一,用鲜活的事例说明问题
前面我说了,一些小标题往往是一些概念的表述你提出这些概念,如果不用鲜活的事例来验证,那么这些概念什么也说明不了鲜活的事例哪里来?从我们老师的实践中来,研究理论的专家也得向你讨教实践,你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实践中你每时每刻经历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详细事例,为什么不把这些记载下来呢?在这里,我想说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例子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位德国闻名汉学家的讲座,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让世界瞩目,他是一位值得中国敬重的人那天他的报告是关于中西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文化差异,标题很有意思,好像叫“中国人不散步吗?”报告开场半个多小时,他一直在讲述他和中国人交往中,发明中国人都不愿意无目的地走路(散步)的事例先讲在中国的校园里碰到的学生如何,再讲他的中国朋友去德国如何,类似的例子一个接一个,先生操着不太流利的中文,不厌其烦地讲述一连串琐碎的细节,显得散乱而没有条理,全然没有通常所见的报告者无懈可击的推理和不断抛出的,令人眼花纷乱的看点难道这是一位大学者的研究?散步不散步能说明什么?这些个别的例子又能说明什么?观观他庄重严肃,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真有些诧异
然而,一个个细节,甚至细节中的细节,不断地叠放,镜头开始聚焦,共性的东西逐渐浮现出来,中国文化中对待身体与精神的态度,在“散步”这一生活细节里得到印证此刻的我,不能不随着他的讲述思想开去,头脑里不是被告诉,而是被质疑,被激活,被开辟出一片片新的空间留待充盈散步与不散步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孰优孰劣,这位汉学家直到报告结束也没有作结论随后的交流,在座的很多学者从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提出完全不同的懂得一些问题又引出了新的问题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不同学科在这里交错,“散步”的价值浮现出来研究,就此开始这段场景我终身难忘
反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却鲜见这种针对细节的本质性研讨更不用说我们空洞的,充斥着课程理论名词,甚至哲学名词,却鲜有说服力的语文教学论文,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显示我们学问的“高深”
学问在哪里?学问在细节中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说:“没有细节,你的学问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说,因为学问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有一些想法,提出一些概念名词”事实就是如此,理论如果没有穿过这些细节,就无法真正抵达实践层面;而对理论的懂得如果没有透过这些细节,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是纯粹的历史学家陈春生先生提出历史研究要“回到历史现场”,他认为,真正深刻的有价值的研究作品,不是我们归纳出的所谓“特点”,不是主看臆想出的所谓“看点”,而是所能提交和浮现的个案,详细事件等等
听讲座往返来,我写了篇随笔,名鸣《散步与细节》,我说,研究文化的,能从“散步”这个寻常的生活细节着眼;研究历史的,力求“往返到历史现场”去关注细小的详细事件,这应该给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一些启示的教学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恰恰是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里,蕴藏着丰富的具有共性的观念或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聚焦细节,放大细节,就可能使教学研究摆脱在理念的圈子里打转的窘困,走向本质性的突破平凡的细节被理论穿越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理论,只有穿越了一个个细节,才能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真正的研究就从眼下的细节开始
老师们,爱护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把你的细节用你的笔头表达出来,也许事例之后你没有说什么,但是,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文章首先要有鲜活的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21:30 , Processed in 0.1077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