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3:5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
李海林
  当今教师现状存在三种类型: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职初教师是指自己都做不好自己事情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也帮不了别人的老师;卓越型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让自己进步的老师。他说现在的普通老师,对校长的专业引领意图非常的抵制。校长如果每人发一千元,这个意图执行得很快,但这不是一个校长的专业。这样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做,连傻子都能做的事情。
  教师为什么强烈抵制校长对教师二次成长的专业引领呢?他到洋泾中学当校长后他才知,教师的成长是很奇怪的,必须是在全校老师基数大的发展后,老师个人才主动的去自发展,自成长。教师团队是呈金字塔式结构,以团队合作形式发展后,才能推出金字塔上的卓越型老师。最后他得出四条结论:
  1、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
  2、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3、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4、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他研究出教师二次发展论,存在着发展曲线图,即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1、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
  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他打了一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他从这个高原期标志得出结论:
  1、高原期对教师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老师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处境。教师对同行引领心里不服,这个对教师的毒害最大。教师有问题自己不知道,你也不能抓住他说你现在处于高原期,你要进行第二次发展。这种话不好说,说了,老师会跟你急。
  2、据观察,大约有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教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这是教师专业的悲哀,教师每一天的工作都没有变化。
  3、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的,往往还有教师人生的一些际遇。如离婚、生病、生活困难等等,教师要走出高原期,格外艰难。

  三、教师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志: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6、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不注意收集自己的资料,说明教师没有倾注自己的心血。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浙江师范大学时,有一位年轻的教师非常的刻苦好学。他觉得这位年轻人有培养的前途,就派他到日本去学语文1年,再派他到欧美学习两年,基本上这个老师对全世界的语文就了解得差不多了。这位年轻教师到日本去学习之后,日方安排他跟一位日本老教师学习语文。不幸这位教师去世了,政府方把老教师一生收集的所有教学资料存放在博物馆里珍藏,还划出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存放。年轻人与工作人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有整理好老教师的那些资料。可见卓越型教师是非常注意收集自己的资料的。
  7、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
  8、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作法的不满意。
  9、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
  10、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
  11、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
  12、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

  四、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比较:
  1、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2、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
  3、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
  4、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有很多是受到较大挫折后开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5、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

    五、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有效性调查表
调查情况
第一次发展
第二次发展
听课评课
非常有效
无效
开公开课
非常有效
无效
集体备课
非常有效
无效
在校内师徒结对
非常有效
无效
到大学或教育学院脱产学习
一般有效
一般有效
读书
无效
非常有效
参加由专家组织的课案研讨
无效
非常有效
教学反思
一般有效
非常有效
听专家报告
一般有效
非常有效
由专家个别指导
一般有效
非常有效
撰写论著
无效
非常有效
参加校外学术组织
无效
非常有效
开展课题研究
无效
非常有效
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培训
无效
非常有效
撰写教师个人博客
一般有效
一般有效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一般有效
一般有效
参加校内外教辅材料的编写
无效
非常有效
参加教学管理活动
无效
非常有效
从调查情况表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1、读书、读书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
  2、教学反思是二次成长的关键;
  3、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4、参加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5、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
  他接着给我们分析以上五条结论:
  1、为什么说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有从生活的最底层崛起的勇气和力量;
  勤奋刻苦是每一位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所有专业人士最经济最直接最快速的民展就是读书。
  读书有三种:
  读书以消磨时间叫休闲式读书;
  读书以认识事物叫学者式读书;
  读书以解决问题叫问题式读书。
  而教师问题式读书有五步法:
  一在身边找问题;二带着问题来读书;三在读书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四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五在反思中改善行动。
  他说,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处方,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他就跟我们聊起他在洋泾中学“逼”老师读书的趣事。一开始,他在语文组里介绍老师读那些书,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去语文老师那里交流读书心得。有一些老师没有读书,或没认真读书,在校长面前一问三不知,显得没有学问,非常丢面子。他问到的语文老师脸都胀红了,过几天,他午餐时又去问老师,没有读书的老师非常怕校长走到他的面前,都低下了头,心里在想,中学里怎么来了一个“逼”人读书“令人讨厌”的教授?他说,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为了鼓励教师读书,他用学校经费在杭州西湖中包了一艘大船,让老师们在船上跟他读书二天,谁都不准下船。多么好的校长呀,用心良苦的校长,竟然用这样的方式来促使老师读书,促使老师进行第二次发展。他还说老师是非常讲面子的,讲面子也是一种资源。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提前一个月让学校的语文老师读一本书,然后邀请了书的作者,还有他带过的8位博士生,建平高级中学的5位语文教师,集中来讨论他们读的那本书的内容,最后是洋泾中学的语文老师最出风头,发言非常有深度,有见地,使他们学校的语文老师获得了读书的成就感,从爱上了读书。瞧,多可爱的校长,多有趣的校长。
  2、教学反思是第二次成长的关键。
  反思:自己看自己;
  条件:首先把自己分离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前提: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
  操作:用“理想的自我”观察、判断和评价“现实的自我”;
  教学反思的四个层次:一普通的:备课,上课,自我评价,修改。二更专业的:备课,上课,反馈,修改,再上课,对比,总结。三较高级的:教学诊断。记录、观察、切片、描述症状、同类相并、病理分析、同类病案检索、治疗。四最高级的:课案库建设。教学分类-指标体系-课案-课案原理说明。
  3、课例研习最有效。
  他认为,企业管理者最有效的培训是撰写企业个案;工程师最有效的培训是项目实习;医生最有效的培训是病人会诊;律师最有效的培训是案件调查;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是课例研习。
  上课评课:上课评课的焦点在教师;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磨炼上课的技术;教师作为评课者,它的作用是对课堂技术的模仿。
  观课评教:观课评课的焦点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作为观察者,它的作用是从他人的课上受到一些启发。
  析课评理:析课评理的焦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帮助老师领会到上课的道理;教师作为评析者,它的作用是实现从经验到“意识”的飞跃。
  4、参加学术研讨会是重要契机。
  专业成长的五要素:
  学:学问(这是一个人的底子);识:见识(决定一个人的态度);才:才华(决定他人是否认识到你的价值);胆:胆略(能否把握住机遇);德:品德(能把事业做得多大)。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学识胆德》,在他的博客中发表。
  见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气度:陌生化情境为教师提供逼近自我的外在条件;在现场体验中获得巨大灵感;在一个平台上迫使自己承认己不如人;有利于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体验成功;扩大自己的工作圈与交际圈,成就自己的发展舞台。
  5、论著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台阶。
  教师写作的实质:由默会知识向明言知识转化
  由默化知识向明言知识转化的意义:一固化经验:经验因固化而不断积累。二促进反思:明言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三提升知识层次:明言就是由个到类的转化。四强化教师的成就感:明言就是“立言立说”。五有效传播:意会是手把手,明言是“心贴心”。六形成共同体:明言可以寻找到学习共同体。
  教师写作的“三个面向”:面向自我(不是面向专家)—写给谁看,写出来作什么用;面向问题(不是面向命题)—思考程序;面向事实(不是面向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而戴帽子的研究文章为:某某理论是怎么说的(复述理论);你们看,我就是这样做的(举例);哈哈,我做得多么好(结论);证明: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呀(论证)。
  老师要应该这样写文章:
  1、我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观察);
  2、这个问题的实质在哪里?(用理论来思考);
  3、从我对问题的实质的理解出发,我从哪一个方面入手开始对实践的改善(行动);
  4、改善的结果(观察);
  5、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及初步的结论(思考);
  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前瞻);
  然后,再来一回观察——用理论来思考——行动——观察——思考——前瞻,这样就进步了。
  教师写作:临床教学研究
  1、从个案出发: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方式:行动者研究如何改善行动。
  3、用理论反思:不是研究理论。
  4、聚焦任务:我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5、综合性的视角:不是单纯的认知视角。
  6、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13:37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看了一篇文章感觉不错,推荐给大家, 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读书、阅读是很重要的,我愿与大家同阅读,同赏析,分享读书的快乐。
编者按:
    一所好学校要有响亮的歌声、开心的笑声,还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一名好教师要有纯粹的爱心、高超的教育艺术,更要有阅读的习惯。现实中,那些杰出的教师无不是坚持不懈地阅读。对于经常抱怨工作太忙太累、没有时间阅读的教师来说,怎样才能挤出阅读时间呢?其实,读书不能仅靠外力推动,而是需要强烈的内在动机。阅读习惯就像火车,一旦开动起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的前进。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课堂生态。
    一位知识丰富的教师,课上得生动有味,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不知不觉地感染和引领学生。而没有积累、仅靠书本满堂灌的教师,课堂机械僵硬、索然无味,其执教经历在学生的心中可能留不下太多痕迹,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表面上,这是教师之间执教水平的差距,背后却是积淀的差异、阅读的差距。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韧性、在于坚持。而坚持,不仅指上好每一堂课,还包括坚持阅读。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要教育孩子,要照顾老人,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一位教师在博客里曾经这样抱怨。
    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上课三四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每天还得至少有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占用,的确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那么,教师是否真的难以找到读书时间?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阅读离不开内在动机
    在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时,青岛市蓼兰小学教师葛冬梅说:“看着日子匆匆过去,一咬牙,把书放在床头,规定自己每晚入睡前看10分钟。果然,一个月下来,书就读了一大部分了。所以说,时间是挤出来的。现在的年轻教师总有许多娱乐活动,下班比上班还忙,或约三五知己出去玩,或在网上遨游四方,感觉人生惬意无比,却忽略了看书提升自我的重要。”
    某种程度上,葛老师的话道出了教师不读书的玄机。事实上,真正的名师无不是忙里偷闲地阅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时事新闻,读喜欢的书,“如果不读一些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说到底,读书不是通过外力强加的,而是需要有强烈的内在动机。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一旦有了阅读的欲望,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与阅读无关的事情,心无旁骛、想法设法地寻找书籍,充实自己,从学科书籍到人文书籍再到教育哲学经典,一步步对课题、对教育和生活加深理解,进而养成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
    当阅读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知识的丰实与内心的充盈似乎水到渠成。听王栋生、窦桂梅、王崧舟、程红兵等名师讲课,整堂课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实际上,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他们阅读生活的真实反映、知识的自然流露。
    需要指出的是,养成阅读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不仅有教师自身原因,也与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关。有些学校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鼓励、不支持教师读书,不为教师读书开绿灯,没有建立健全的读书制度,缺少积极的读书环境。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却不关心教师是否从阅读中受益,是否将读书心得应用于教学实践。
    现实也许让人失望,但教师要明白,阅读和吃饭一样,有与无,都是自己的事,多与少,都会有收获。面对不容乐观的阅读环境,教师更需要一颗恒心,如阿贝尔·加缪所说的“西西弗斯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自己的事”。
    在阅读中享受思考的乐趣
    一些教师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找了哲学经典和理论著作来读。问题是,这类著作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很长时间啃不下来。而阅读障碍一旦产生,受挫的可能是整个阅读计划。
    其实,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快乐的,是王小波所谓的“思想的乐趣”——“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除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而享受阅读之乐,需要选对合适的书。在合适的时间读到合适的书,实在是一种幸事。同时,也要换一种思维来阅读。因为阅读尤其是教师阅读,讲究的是循序渐进,从感性阅读开始,拾级而上至理性阅读,最终上升到知性阅读的境界。
    在这方面,王栋生和程红兵是很好的例子。他们读书时都有一种好习惯,就是喜欢联想,喜欢思考。有时为了读懂一本书,他们会画一些表格和公式,借助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这种思考源自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益处,一是阅读变得轻松而愉快,真正产生阅读之乐。二是养成有条不紊的处事习惯。三是借助旁证和反例,发现事物背后的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了高屋建瓴的视角,便可以从容驾驭,将头脑中想到的和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分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不会被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杂事所左右,不会纠缠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琐细。阅读之余多与同事交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就像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其实,对教师来说,挤出阅读的时间,最可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程红兵在上饶一中教书时,当时的学校非常看重高考成绩,他又不想陷入没完没了的试题中,于是把历年的高考题目按照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进行分类。分析透彻之后,他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解题规律和技巧。这让他带的班的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也将他从课堂上彻底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通往名师之路无捷径,阅读同样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
    名师于漪多次表示:“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区里上了一节公开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课后,有人向他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还是应了那句话,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
    与之相比,一些教师做事总是临时抱佛脚。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图片和资料;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连续几个通宵。最终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平时积累不够。
    教育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而薄发,讲起课来充满底气、自信,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学中的困惑不是这两本书能解决的,教学技巧的提高需要学术专著的指导。
    大量的事实证明,汲取学术专著的营养绝非易事,是一种知性阅读的层次。而知性阅读的内在含义,魏智渊在《教师阅读地图》阐释道: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知性阅读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
    真正的名师无不达到了知性阅读的境界,并践行了把阅读作为一辈子的事。所以,教师是否真的没有读书时间?教师如何才能有自己的阅读时间?想想名师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方法,答案似乎就在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18:49 , Processed in 0.11135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