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踏访台湾的博物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6:5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踏访台湾的博物馆
文 / 陈立宇  (北京)

一般认为,博物馆应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的功能。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博物馆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状况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教育和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
包括台北市和台北县在内的大台北地区究竟有多少个博物馆?笔者曾问过台北市的前文化局局长廖咸浩。廖咸浩说,仅台北市,在册的就约有60多个。如果再加上台北县的博物馆“家族”,少说也应有90多个,还不包括不在册和台北县官办的,因为台北县博物馆“家族”的30多个成员,清一色就是民办的。
在台北市和台北县,笔者参访过很多博物馆,台北探索馆、莺歌陶瓷博物馆、坪林茶业博物馆、杨三郎美术馆、李梅树纪念馆、李天禄布袋戏文物馆、十三行博物馆、世界宗教博物馆、九份金矿博物馆、陈逢显毫芒雕刻馆等等。个个堪称各具特色,很有看头。下面就介绍其中的几个,以飨读者。

台湾目前唯一的城市博物馆

台湾的博物馆种类虽多,但可称为严格意义的城市博物馆只有一个,即位于台北市政府内的台北探索馆。
台北探索馆共有四层楼。一楼是台北印象厅。二楼为特展厅。三楼是城市探索厅。四楼为时空对话厅。与一般的博物馆不同的是,如果依时间为顺序,它的探索是从四楼开始倒着来的。走入时空对话厅,人们尤如掉入时光隧道中,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台北府。
“现在的台北是没有西门的,由于它的建筑太过中国化,侵占台湾的日本人担心因此引发民众的抗日情绪,就借口都市更新,把西门给拆掉了。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当笔者前来参观时,导览小姐正在向游客讲述着台北的历史。
她从荷据时期的地图说起,讲到郑成功的收复台湾,郑氏父子对台湾的经营。从“艋舺”讲到“大稻埕”,到清政府设立的台北府。从“三市街的传奇”,讲到“淡水河的身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结合着影像、标本、模型和高科技的表现形式,使参观者对台北的过去一览无余。她是一名义工。笔者在她的引领下,绕着仿真的古城墙走了一圈。它与笔者在大陆看过的古城,没什么两样,的确极具中国特色。
不过,让笔者最感兴趣和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辟在这一层的“发现剧场”。在这个面积660多平方米,百多个座位的圆形空间里。除了星期一休馆,参观者每天都可在此处,彷佛坐在旋转餐厅般,从360度的环形大银幕上,观看三部反映台北过去、现在、未来的影片,分别是《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和《城市想象》。导览员周彦霖与笔者一起观看了第二部。它是现代的台北人从沉静、喧哗、忙碌,到归于平静一天的典型缩影。
虽然笔者错过了看《城市想象》的时间,但却看到了影片的说明。说明写着:“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红似火——童谣中的桃花源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果有一天,台北人的家园都是这个样子,那是个什么样美丽的城市?想象与企盼是筑梦的基石,动画影像的勾摹,让台北的城市远景幻化成真了。”在笔者看来,正是它使探索馆名副其实。
如果说四楼展厅是对台北古城和人文历史的回顾,那么三楼展厅就是对台北新城由来的讲述。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台北街道的变迁,看台北城市的发展”。这是探索馆馆长郭义复对三楼展厅的概括。走入城市探索厅,就如同走入今日的台北市。展厅以传统的古街骑楼楼门作区隔,再现了台北市六条主要街道的变迁史和各自的特色。
导览员许小姐说,新生南路不算长,但因为有圣家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是台北市宗教场所最集中的地方,颇有特点,也入选了。
探索馆二楼的特展厅可说是台北市诸多博物馆共有的特色。台北市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设有特展厅。相对于其它楼层展览内容的处于静态,它是定期变动的,但却百变不离其主题。探索馆的特展厅也如是。正是有了它,探索馆常“活”常“新”,有了更多“回头客”。郭义复说,特展厅平均大约每月更新一次,配合市民关心的议题举办特展,展示方式则以有趣活泼为主。
一楼台北印象厅展示的是十多位名人对台北印象的简短评介。笔者看到,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的留言写着:“台北呢?大家非常的忙碌,但充满了活力。”笔者的认知是,设置这个厅的目的,既在给参观完全馆者一个印象的加强,也是为了给未参观者一个吸引。
依据郭义复的解释,所谓城市博物馆,就是运用博物馆的五大主要功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加上巧妙结合科学、历史、艺术三大学科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目的是让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一路走来的特色和历史。
就快到六岁的台北探索馆,已成为人们了解台北的窗口。

陈逢显与他的毫芒雕刻馆

台北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仅其中的“博物馆家族”,就有多达32个博物馆。其中一家颇为特别,这就是陈逢显的毫芒雕刻馆。毫芒也就是微雕。今年52岁的陈逢显是台湾著名的微雕艺术家,有“台湾微雕第一人”之誉。
位于台北县新店市(台湾县中也设市)的陈逢显毫芒雕刻馆其实就辟在陈逢显的家中,楼下住人,楼上设馆。毫芒雕刻馆虽然只有150多平方米,却陈列有陈逢显呕心沥血创作的90多件微雕作品。件件都须通过放大镜才能窥见端倪。
雕刻馆入门的显眼处,陈列着的是陈逢显最喜爱的作品大熊猫。陈逢显说:“我创作大熊猫为题材的作品已有五年,前两年失败了,第三年开始才成功,到现在共雕刻了十三只。”
在陈逢显的指导下,记者透过15倍的放大镜,眯着眼看到了针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们一边吃着竹子,一边用手拉着一条白色横幅。上面写着“我要去台湾”。陈逢显解释说,这两只熊猫一雄一雌。雄的高1毫米,雌的高0.7毫米,是用凝固的树脂作材质刻完后,再将整件作品放到针孔中去的,它们均为立体而非平面造型。
笔者问他为何对雕刻大熊猫情有独锺。陈逢显说:“熊猫是珍稀国宝,颜色黑白分明,模样可爱,性格温和,大人小孩都喜欢,象征着友好和平,这是我非常喜爱熊猫的原因。本来台湾称熊猫为猫熊,这几年我因为刻得多,现在也和你们一样叫熊猫了”。
“可惜我看到的熊猫不是来自照片就是图片,还有电视,如果未来大陆赠送的两只熊猫能来台湾,有实地观察的机会,那刻出来的作品肯定就不一样了。”他很感叹。
陈逢显最得意的作品是长、宽各只有0.8厘米的微小书《唐诗三百首》,共38页,76面,每面书刻唐诗4首,全书重仅0.35公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书了。
“微小书的书刻难度极高,一本微小书约需花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陈逢显说。
时下他已完成的微小书中,又以童话“小北极熊”难度最高。因为其中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线条精细和色彩丰富的插画。的确,一般人哪能想象到,在长、宽零点九厘米的纸上绘画,还能清晰地填上颜色。
在陈逢显的手中,纸、木、竹、棉、石、沙、金属及树脂都可用作微雕的质料。其中不少还是他的创新。
他的作品题材也十分广泛,有在蜻蜓的四片薄翼上书写20首唐诗,在一粒细小的贝壳沙上雕刻“一粒沙一世界”六个字。在蚂蚁头上写下“合作成功”四字。在小花瓣上写上一篇“孙中山遗嘱”等等,字体有隶有楷,有行有草,皆清朗俊秀。而放在玻璃柜中的每件作品,前面都配有一个放大镜,是其一大特色。
微雕最早见于中国的甲骨文,到了宋末才由画工加以制作推广。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典藏的多宝格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件为在橄榄核上雕刻苏东坡的赤壁赋全文,尤为精品中的精品。
陈逢显说,微雕耗时、伤神、损眼,难度高,在各艺术类别中属于冷门。需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热情才能坚持。25年前,艺校毕业的陈逢显进入“中央印制厂”,从事货币雕板的防伪工作,因工作关系爱上微雕,自此一发不可收。
陈逢显称,下一步他会尝试创作一些以大陆旅游观光点为题材的微雕,如黄山迎客松,杭州雷峰塔。“大陆游客如看到这些作品,会感到很亲切的。”他说。
他还认为,两岸文化同根,加强同行的交流,对彼此取长补短,光大国学,共同促进很重要。目前他已有七、八件作品放在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展出。
2008年在坪林茶业博物馆,笔者还透过高倍放大镜见到了陈逢显在那里展出的新作“世界最小茶壶”,有翠绿、有朱红,有黑色的,件件均可放在针孔中,却维妙维肖,与大茶壶无异。陈逢显说,这些小茶壶在茶博馆展出后,也会收入毫芒雕刻馆中,不断丰富馆藏。

自然与艺术巧妙结合的露天博物馆

在台北阳明山新安里芳草如茵,姹紫嫣红,景致万千,旧时称为“烧庚燎”的山谷中,深隐着一位苦心潜修,三十余年锲而不舍,坚持不断创作的石雕家。他就是王秀杞,一个农家子弟出身,作品充满亲情乡土气息,乐观而又进取的台湾艺术界知名人士。
当笔者慕名前往新安里的山谷中访问时,未见王秀杞其人,却已先看到他的作品,大大小小少说也有几十座以人物为主角的石雕,陈列在近千坪碧绿的草地上,屋前屋后,大树下,石级边,小道旁,台阶上,初看似有些零散,不够规则,细看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俨然一座露天艺术博物馆。
在这个昔日他父辈的果园,今日的王秀杞石雕公园中,映入访客眼帘的,既有或仰着或趴着安睡的婴儿,天真淘气尽情嬉戏的儿童,也有充满温情正在哺乳的母亲,背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阿嬷。孩子、母亲、祖母构成了公园“亲情系列”的主角。
眼前的生活就在石雕群像中,同心协力扛起巨石的农夫,果园边对着孩子们“讲古”的阿公,正在田里播种的青年农民。人物、田园、风光,都被王秀杞以石雕艺术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定格、融合在一起。如此真实动人的景象,也就难怪他有草根石雕家之誉了。
走出创作室前来招呼记者的王秀杞看上去约50多岁,身穿中国式长衫,纽和钮扣都是用布作的,一看便知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微笑好像永远溢在他的脸上,乐观似乎就是他的天性。王秀杞把自己的快乐同时带给了他雕刻出来的人物,从婴儿、儿童、母亲到老人。
他的“天之娇子”系列,婴儿着实是个人见人爱,无论立卧俯仰,脸上总是流露出安祥、满足和天真烂漫的笑容,即便是睡在母亲怀里,嘴角也还是往上翘的。令人置身于公园中,不知不觉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疲累顿失,精神为之一振。
显然,亲情和乡土是王秀杞创作的主题,快乐和纯真是他刻刀下人物性格的基调。
王秀杞说:“我有许多作品是在表现母亲哺育婴儿的感人景象,刻划孩童纯真的笑容和模样,希望通过作品展现母爱的光辉,童真的可爱,使人看到人本性善,原来有着纯洁美好的一面,因而在表达手法上,常常特别加强对婴孩天真无邪,洋溢着活泼笑容的脸部刻划,笑容是我在创作孩童形象上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期望能以此让观众在欣赏我的作品时,感受到充满希望的氛围和有着愉悦的心情。”
当笔者告诉他确有此感受时,王秀杞笑得更开心。
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而有之这句话来形容王秀杞应是恰切的,受过严格学院训练的他有着扎实过硬的雕刻功夫,得过台湾美展雕塑第一名,完全可以赶时髦去追求那些所渭高雅飘渺的艺术创作,但他却选择扎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乡土,与田园生活为偶,呼吸泥土气息。这使他的作品即使有抽象的一面也不失有根。高雅与世俗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对于什么是美,王秀杞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朴实自然、清淡是纯美。热爱生活,认真生活是真美。真心诚意对人是善美,只有自己体会才能得真味。”这也是他的创作原则。
话题最后谈到未来有何计划?王秀杞说,想法有许多,其中一个就是希望能到上海或北京举行作品展。“我近年多次去大陆,越来越感到两岸多进行文化交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笔者看来,王秀杞的石雕公园就是一个台北市不在册,却名副其实,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巧妙结合的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的功能一个不少,也就难怪连廖咸浩局长也讲不清台北市究竟有多少博物馆了。
(原载九鼎第17期 版权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6 21:35 , Processed in 0.12525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