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蒲红果:谈网络媒体的责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4:2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给腐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一)
   近期,网民对于网络媒体的责任,讨论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网络媒体作为新的影响力极大的大众传播媒体,必须至少和传统媒体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对自己平台所传播的信息负责。
   这样的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世界性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运用的实践,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道德的约束和网民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和互联网经营者明确自己在互联网管理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主要互联网大国,都主张对互联网进行合乎情理、有利于发展的管理和约束,从法律上加强对互联网传播的规范和引导。应该说政府的管理,主要还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比如美国,它对于互联网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同时,联邦最高法院经常通过一系列判决,不断调整涉及互联网案件的执法方向。
   德国汉堡州级法院民事法庭今年5月下旬对德国“超自然(Supernature)”论坛经营者马丁·高于斯(MartinGeuss)做出一项判决,认为互联网论坛经营者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原则上也要对发表在其论坛上的内容负完全责任。近日,韩国信息通信部要求影响力日益增大的门户网站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安全措施,配置能够事先拦截诽谤、色情等问题内容以及小广告的装置。
   中国加强对互联网的规范和管理力度,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情。尽管相关法规还不健全,法规远比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滞后,但近两年的规范和管理,显然已经初见成效,并正在得到加强,这样的规范和管理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国网民。
    但是,政府的管理意图,归根结底,“终极目的”还得通过网络媒体这个“终端”来实现。目前,很多网站和网民仍然想当然地认为,互联网应该是绝对自由的,网站可以声明网民上传内容与本网站无关,网民也可以对自己匿名发送的信息不负责任。因此,作为“信息出入口”的网络媒体有没有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想当年,25岁的木子美的《遗情书》,因为有了网络的“帮助”而使其事件成为了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挑战。就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先有博客提供腐烂的土壤,再由于新浪网和一些原本看来很不错的网站的介入,木子美现象被无限放大。一个道德观的问题,演变成一场对中国网络职业操守的思考。后由于一批分量级的网络媒体又提供如“木子美的专栏”的“帮助”,让木子美的文字变得有了力度。西祠胡同、榕树下等文学网站也夹杂其中,把那些腐烂的文字套上圣洁的外衣,包装成了“文学精品”。
   我们知道,芙蓉姐姐、竹影青瞳、流氓燕 红衣教主、二月丫头、后舍男生、石榴哥哥、菊花妹妹等类似的网络事件,在前几年发生了很多。放任糟粕自流,助推垃圾流传,谁的责任最大?网络媒体!
   某种程度上说,为了提高知名度而全然不顾个人廉耻,这是个人道德沦丧的标志;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全然不顾社会责任,这是网站、企业道德沦丧的征兆。我们的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网站,如何能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积极力量,值得深思  

驾驭住互联网传播形态发展趋势的冲击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二)

    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到1998年底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开始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到2003年网络媒体跻身中国重要媒体形态行列,到2005年中国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再到2006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传播形态得到蓬勃发展,这就是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形态的全部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趋向(或者说涵义)很明显,那就是不管是WEB1.0、WEB2.0,还是未来的WEB3.0、WEB4.0,从本质上讲,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信息传播由相对禁锢走向相对开放,由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向收受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转化并将由传受主体共同驾驭和运用新闻传播工具的过程。
    起初,鲜有传受互动、传受平等的理念和条件,互联网信息相对比较单纯,管理相对比较容易,舆论调控的难度也不大。随着Web2.0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也开始真正参与到互联网中来,他们不再做被动的信息收受者,而是同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传受平等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要促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就不能违背互联网发展规律,这是铁律;要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并拥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就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规范和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这也是铁律。
    也就是说,一方面网民享有尽可能多的言论自由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网络信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言论自由和高质量、安全的内容常常是一对相生相剋的生死冤家。因此,网络媒体如何驾驭住互联网传播形态发展趋势的冲击,是个大大的课题。
    这要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有驾驭互联网传播形态发展趋势的冲击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网络舆论的特性、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斗争等的学习和研究。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和把握能力,处于一线的编辑人员也不能只做信息搬运工,脑子里要有根弦。
一些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必须要改变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三)

    说网络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主要关注的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价值观,说商业网站的新闻价值观,人们自然要集中注意力于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新闻中心目前的日新闻更新量高达约5万条,日新闻页面浏览量超过约8000万页次,公众关注度和到达率均为全国最高。这些商业门户网站新闻内容的选择、尺度的把握、传播的形式、编排的手法以及互动言论的倾向,对网上舆论导向和网民的思想都有着重要影响。
    1998年下半年,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开始涉足网络新闻,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三大网站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不十分准确地说,新浪的新闻观强调新闻的快速与海量和处理过程中的“平民化”原则;搜狐的新闻观就像张朝阳的个性一样,强调新闻应该向受众传递自己的观点;而从网络社区起家的网易,在追赶网络新闻的过程中依然将社区互动置于重要位置,从网友中挖掘新闻来源。论网络新闻的影响力,主要还是新浪搜狐为其真正的排头兵。
    一直以来,新浪和搜狐在新闻上的较量就没有停息,对于彼此新闻价值观的质疑不可避免的有来自对方,不过这样的较量,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商业网站的新闻观。譬如木子美事件,因为这个25岁女人的言行大胆出位,成为各大媒体炒作的焦点,新浪为此制作了专题称其为“木子美现象”。对此,搜狐的观点是木子美的消极影响,正在由于新浪网的介入而被无限放大,关于木子美一个人道德观的问题,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对中国网络职业操守的思考。然后搜狐搬出了“互联网的责任和良心”的大牌。
    新浪以“原始”的新闻平台形象出现,以快速传播海量真实的新闻报道为己任;搜狐则以“有甄别性”的新闻平台形象出现,在报道中将新闻通过自己的判断予以取舍,并将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融入新闻报道中。
    其实,在新闻价值观上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网易都各有各的道理,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知道,网络媒体的新闻价值观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更多的内涵和表现。而且,我们要研究的是他们在新闻价值观上的的共性。
    应该说,经过10年的磨练和实践,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的新闻中心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网站新闻报道和编排模式,其新闻中心首页首频、次频,包括“要闻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两侧专栏部分是网站发挥其编辑意图最最集中的区域。目前,各商业网站编辑人员的新闻意图主要通过四种形式表现,即重新制做新闻标题、有意识地排放新闻次序和位置、制做专题和引用或推荐无预期无组织的互动言论。
    在充分肯定商业网站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事实表明,在实践这四种表现形式的过程中,商业网站的编辑暴露出一些错误的新闻价值观:
    一、只有负面新闻,才能赢得点击率。一些编辑片面地认为,做负面报道和揭露、监督类新闻就是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倾向炒作负面热点新闻,甚至正面新闻也要从负面的角度来做。许多批判的、挑动性的、观点激进的语言往往被从文中拽出来直接作为标题。推荐、置顶的帖文,负面的居多,新闻跟帖中负面的、反对的总是别优先放行。
    二、只有猎奇和反主流,才能出新。新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没有错。但是,把新闻的出新,狭隘地理解为猎奇和反主流,恐怕问题就大了。这种新闻观也是很突出的,只要是主流的东西,他们神经总是难以敏感,只要是赞美的、颂扬的,他们潜意识里就反感。他们一定要去捕捉那些猎奇和反主流的信息,觉得这才能博得网民的青睐和取得网民的信任。对正面新闻报道的宣传的理解和认识严重不足。
    三、只顾传播信息,缺乏政治意识。商业网站新闻编辑和管理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专业培训,其媒体导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欠缺。一般都认为自己离政治很远,可以脱离政治之外,可以不讲政治。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度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必须要改变   
要谨慎对待互动言论当新闻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四)
   
    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后妈’陈彩诗没有虐待小慧的行为,小慧体表初始伤势是自己跌倒造成的”的结论出来后,法制晚报评论栏目的同志约我“谈谈看法”,我于是写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互动言论岂能直接当作新闻处置》,发在该报2007年7月28日二版作为其话题的“核心观点”。我同时也以此作为“谈网络媒体的责任”之四——

互动言论岂能直接当作新闻处置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四)

    从网络舆论的角度,目前,网站的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转载内容,二是原创内容,三是互动内容。其中,互动内容已经显示出了它的非凡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传受主体平等理想的新表现和互联网信息传播形态的新趋势。我说过,互动是一种生产力,它能拯救互联网,拯救网络媒体,互动将是网络媒体竞争力所在。
    但是,现实一次次告诉我们,互动的自由和信息的泛滥相约而至,网民言论的随意性和网站传播责任感的缺失不约而同。由此带来的新闻真实和舆论导向等问题,扑面而来。
    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最初的网友帖文(不论初衷如何)原本就是虚构和想象的,而更多的网民其实是不自觉地在以讹传讹,网站更是咬紧刺激不放松,置顶、设精、推荐,专题一夜之间雨后春笋般闪现,编辑们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上、现实中各种最恶毒的语言铺天盖地而来,几乎要淹没这个无辜的女子,有骂她“禽兽不如”的,有发网络通缉缉拿她的,还有威胁要取其性命的……
    无独有偶,今年4月初,名为《中国女留学生北欧户外全裸行》的帖子出现在天涯和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该帖也迅速成为热门文章,被千余网站转载、推荐。导致当事人被迫停学回国维权讨清白。再看今年7月16日,一篇“北大女生自称被州长(地级市)、州委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强奸”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网站如获至宝,大肆散播,影响恶劣。7月24日,帖子被证实是谣言。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由网民贴发的一条虚假信息,在网站的全力助推下“成就”的假新闻。因此,完全可以说,把互动信息当着新闻来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网站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互动信息的大问题。全国现有1.62亿网民,理论上就有1.62亿个发表言论的信息源,如果都把这样的互动信息作为新闻处置,广为传播,后果不言自明。
    因此,网站作为大众媒介,必须对自己传播的内容负责,严肃认真地对待来自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等互动环节的互动信息,建立起符合网络传播相关法律法规的互动言论管理规范和制度。这样便于网站把握好自己的传播平台,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尽到自己作为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先进网络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然,最终伤害的不仅是网民,也包括网站自己。
    一句话,互动信息不能直接当作新闻处置。因为互动信息根本不具备作为新闻的必要条件:真实。至少在目前是这样,因为就目前的状况,互动信息还远不能作为新闻来源。
    当然,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到,互动势不可挡,互动信息成为新闻的主要来源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网站如何把握好这种活力与社会责任、舆论导向的平衡,政府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立怎样的法规和规范,怎样的政策才是既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又适应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附:
    “最恶毒后妈事件”
    2007年7月中旬,一篇名为“后妈毒打6岁继女”的帖子开始在网络中流传,帖子称一个名为丁香小慧的6岁女童被后妈“打得口吐鲜血,背部6块脊椎骨基本被打断”,配发的血淋淋的图片更是触目惊心。在几经各大论坛转帖后,标题已经被升级为“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暴打6岁女儿”。诸多网络及传统媒体的介入将这一事件迅速升级为舆论热点。在几乎是一边倒的声讨中,那名后妈被推向舆论谴责的风口浪尖。网民的评论中不乏“魔鬼”、“杀了她”、“没人性的畜生”这样刺眼的词语。也有不少网民将矛头指向当地政府和警方,认定其“失职”,不断有人打电话到事发地政府表示责怪。然而,7月20日,在面对各地媒体采访时,“后妈”陈采诗却突然跪下,哭求媒体还个公道,称“我真的没有打她,我是很冤枉的……”。7月24日上午,当地公安局做出结论:那位后妈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丁香小慧体表初始伤势是自己跌倒造成的。

    真相之后的网友之声
   ★有网友说,或许该对小慧的后妈说声对不起了。但仅仅一声“对不起”是远远不够的。“后妈”事件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也许并不在于如何去辨析信息的真伪,而在于如何区分权利与义务。假如失去了理性,网络也将最终失去公正和自由。
  ★网络是虚拟的,一旦造成伤害,却是真实的。看着那张流传于网络的“后妈”跪地号啕痛哭的照片,不知那些曾经义愤填膺声讨、批判,甚至是谩骂、诅咒过她的媒体和网民,作为由于缺乏理性而参与制造了“网络暴力”的一员,在事实出现了实质性变化后,究竟又该作何感想呢?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众可以更加直接和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越是这样,就越是需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客观、公正、自制,是发表言论的应循之道。否则,就极易把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加诸当事人身上,甚至形成“网络舆论暴力”。而作为网站,也应该在传播新闻时做到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不能仅仅只想到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
   ★这件事提醒我们,网站的编辑需要睁大眼睛选新闻,论坛的版主也要睁大眼睛看帖子。
危险的敏感神经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五)

    广州“警察开枪打死医生尹方明”事件成为近期网络舆论的焦点。从事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出现,到目前有关机构陆续公布相关调查事实,舆论的起落冷热,显现无遗。网络媒体对于此事件的关注也是“脉络清晰”、“好恶分明”——
    最初的关于此事件的基本信息是:11月13日凌晨4点多钟,广州珠江医院副教授尹方明与朋友在医院门口聊天时,受到两名警察盘问,随后双方发生争执,尹方明要驾车离开,其中一名民警开枪打中他的心脏位置,其后抢救无效死亡。
    网民爆料,纸媒快讯,信息闪现,网络媒体的敏感神经被触发,都迸发出互联网表现突发事件的弹指一挥间的强大力量,这是互联网的优势。瞬间,各网站突出位置迅即转载,相关专题如雨后春笋般闪亮登场。
    网络媒体的敏感神经引爆了网民的敏感神经,“警察打死医生!” “警察打死医生!” “警察打死医生!”在警察和医生之间,根据网民的感性判断,警察是强势,医生是弱势,医生被警察开枪打死,警察是滥杀无辜。
    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一个事件,网络媒体持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基于什么样的新闻理念,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对于网络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事实信息尚不清楚、不确定的事件,网络媒体最喜欢最青睐;那些一方明显强势另一方明显弱势的事件,网络媒体最热衷最青睐;那些与政府、官员、公务员、警察、城管等相关的事件,网络媒体最热衷最青睐;那些涉及到收入差距、社会公平、拆迁补偿等敏感问题的事件,网络媒体最热衷最青睐;那些迎合一些网民低级趣味的事件或信息,网络媒体最热衷最青睐。
    在广州“警察开枪打死医生尹方明”事件进展过程中,网络媒体兴奋于事件的爆发阶段,网络舆论集中于感性判断,井喷式地渲染着一种悲情氛围:
    ——尹教授平时为人处事非常随和,心地善良,专业能力也极强,已经被评为脑外科副教授。由于得知这一消息,他非常悲伤。
    ——现场有警察示意,不让记者拍摄,但尹的妻子坚持让记者拍摄,并说:“我的老公无缘无故被一枪打死了!我要求严惩凶手!”
    ——尹教授是左侧胸部中枪,出口点在右侧胸部。因为心脏被击穿,血液都流到了腹部,肚子里面灌满了血。
    ——为死去的,默哀,为还在上中学的女儿可惜,为还是年轻的妻子痛惜丈夫的离去。
    ——据说,警察之前在军人的医院警务室工作过三个月,认识军人的可能性很大,之前有没有什么过节就很难说了。
    ——一个国家培养的,参与国家多项科研的军人,一个医生,就这样被警察一枪打死了吗?
    ——皖籍博士遭警察枪击身亡,其年近八旬老母尚不知情。
    如果说,在事件的事实信息还无法得知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作为尚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在事件的事实信息陆续公布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冷谈对待事件事实甚至全然不理会事件事实,仍然肆意渲染感性认识,引导网民偏激情绪,就让人有些不解了。
    相关调查逐步深入,事件事实信息陆续公布,网络媒体的敏感神经顿时迟钝起来,不再热情于此事,那些足以减少疑问,淡化争议的信息,却不是网络媒体喜欢和青睐的:
    ——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前后车牌均被报纸包裹着的可疑小汽车。民警进行盘查时,遭到驾车男子的阻挠,并被强行抢走出示的警察证,其后,该男子快速倒车,碰撞民警,造成民警膝部受伤。为阻止其驾车逃逸,民警拉住车门,被该男子强行开车拖行数米。在紧急情况下,民警被迫鸣枪,致该男子中弹受伤。民警即报“120”。该男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死者尹某驾驶的小车没有合法登记手续,所挂的车牌为已作废的军车号牌,车尾箱还有粤AAB×××、湘K×××××车牌各一副。
    ——检察院的一位负责人说,“弹道鉴定对查清事情的真相很有帮助,我们初步准备委托给警官学院来做,”这位负责人说,司法鉴定做得越早越好,如果延期可能造成一些困难。
    ——刘副区长说,省市区领导都非常重视枪击事件,如果民警犯有过错,决不会包庇。刘捷说,为了避嫌,联合调查组由检察部门牵头,区政府绝对不会干预。
网络媒体有责任将事件的事实信息全面地提供给网民,而不是有选择地只敏感于挑起事端和争议的信息。这是做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常常发现,不确定信息、负面信息出现时,网络媒体热情爆发,事件真相、正面信息出现,网络媒体马上麻木不仁。
    其实,道理很简单,出了这样的事情,当事警察的责任是难免的。警察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保护神”,网民更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仅目前的信息看,开假军牌车或者报废车、抢夺警察证、逃跑,当场击毙显然是不适合的。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相关的事实仍在调查中,搞清楚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分清责任以正视听显得极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警察乃至政府的形象。
    网络媒体在其中应给起到促进问题解决,信息透明化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把自己的“敏感神经”有意无意地推向某种逆反的境地,有意无意总企图制造点对立情绪,或感觉只有自己才是“民众利益代言人”,那显然是歧途,是很危险的。
立论要有基础
——谈网络媒体的责任(六)
   
    核心观点:华南虎照片的真假,我无法判断,甚至我也倾向于“其为伪造”,但是,截至目前(2007年11月26日),我们还无法断定其真伪。因此,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文章立论在“尚无法确定事件真假”、“网民推断其为伪造”、“多半网友认为是假照”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某一方、某一种观点的质疑是可以的。如果你立论的基础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你的结论和观点自然就难以客观,就真成了无本之木了。

    “华南虎照片”事件的网络舆论狂潮,汹涌澎湃,几乎已经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网络舆论,是网民或说部分网民对于某一事物或事件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意见的集合,一般来说,它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
    但是,针对同一事件,形成怎样的网络舆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导向,至关重要,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导向正确,则形成积极的进步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舆论,导向不正确甚至错误,则往往形成消极的落后的不利于问题解决的舆论。
    2007年11月26日,各网转载了东方早报的新闻,标题均为《陕西林业厅副厅长称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按汉语的基本修辞方法和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个标题自然是个陈述句,是判断句,无疑是要告诉受众“陕西林业厅副厅长说,华南虎照片有假,他将要辞职” 的事实。这一来,把“华南虎照片”事件的网络舆论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事实是“陕西林业厅副厅长说,华南虎照片有假,他将要辞职”吗?不是!文章的真正的内容是:“陕西林业厅副厅长说,如果华南虎照片有假,他将会辞职”。东方早报和各网络媒体所转的的该条新闻,其标题《陕西林业厅副厅长称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和文章内容南辕北辙、声东言西。(个别网络媒体后来做了标题改动)
    《陕西林业厅副厅长称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与《陕西林业厅副厅长称如华南虎照片有假将辞职》,一字只差,谬以千里。真是东方早报和各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的水平有限吗?显然不是,至少不应该是。一个字,表现的是某种意图。这种意图产生的引导舆论的作用,就是导向。
    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想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形成对舆论的某种导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我们仅以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的两篇评论文章为例,来说明建立在主观臆断基础上的立论,所造成的导向,是多么的有害。
    11月21日,《“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文章认为,一场沸沸扬扬热闹了几个月的“全民打虎”闹剧,因为一张“年画老虎”惊现网上,至此似乎该画上句号了,直言华南虎事件作为一个“闹剧”已经“水落石出”,并先入为主地把此事件定性为是让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挺虎派”蒙羞的造假事件。
    11月22日,《“华南虎事件”是时候翻底牌了》。文章认为,没有什么比坦诚与坦白,更能驱散笼罩真相的迷雾,更能取得公众的谅解。无论是个人的造假,还是蓄意的合谋,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只要勇于把真正的底牌亮诸公众,那么,身体里面的诚实的民族基因还没有变异,公众还会对政府部门、专家乃至我们的社会,保持足够的信心。
    “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华南虎事件”是时候翻底牌了,导向作用,不言自明。可仔细想想,这两篇评论的立论基础,都是“华南虎照片是造假”。可,你凭什么这么判断?你有什么把握?你的事实依据在哪里?仅凭一张年画吗?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我无法判断,甚至我也倾向于“其为伪造”,但是,截至目前(2007年11月26日),我们还无法断定其真伪。因此,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文章立论在“尚无法确定事件真假”、“网民推断其为伪造”、“多半网友认为是假照”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某一方、某一种观点的质疑是可以的。如果你立论的基础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你的结论和观点自然就难以客观,就真成了无本之木了。
    2007年12月19日上午10时,国家林业局在该局216会议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卓榕生说,对公众质疑虎照真伪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林业局积极协调,推动虎照鉴定。陕西省林业厅是“虎照”信息的发布方,是负责本行政区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鉴定结果的后续处理事宜由地方政府负责。因此,12月9日,国家林业局已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
    目前,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已经启动华南虎照片委托鉴定工作,鉴定工作将由国家专业鉴定机构承担。事实,真相,拭目以待吧。






网民认识论之一:认识的角度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极富哲理的诗,诗人借景说理,寓意深刻,我们不难领会其中奥妙。一方面,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很有趣,据说是印度泰戈尔讲的。一个老人带着孙子到集市上去卖驴。刚出门的时候,疼爱孙子的爷爷让孙子骑着驴,自己牵着驴走在前边,人们见了纷纷指责孙子不孝,大逆不道;面对指责,孙子心里不是滋味,赶紧下驴,让爷爷骑驴,自己则牵着驴走在前边,有人见了却又指责爷爷狠心,虐待孩子;面对指责,爷爷心里不是滋味,于是,祖孙俩一起骑上了驴,这下总不会有人说了吧。却不然!一位老太婆看到后,指责祖孙二人同时骑着驴是只顾自己舒坦,不管驴的死活;祖孙二人听后感觉此话似乎也有道理,于是二人均下驴,徒步跟着驴走。可没走多远,又有人嘲笑他们一定是两个傻子,要不怎么会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还有一个典型的故事,那就是盲人摸象。传说几个盲人欲探大象模样,大家一起摸一只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扇子,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这样的一些故事,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涉及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角度,泛指观察事物的出发点。角度问题是认识事物的首要问题。
    网民对新闻事件、相关信息、敏感话题等事物的认识也一样,总和认识的角度有关,角度不同,认识自然就不同。要么,对同一事物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要么,对不同的事物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不信,你看——
    取消城乡户籍,是顺应时代发展,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进步,但同样有网民强烈反对,认为如此必然导致社会秩序大乱,不利于社会稳定;有网民甚至认为“这是要掠夺农民的土地”。
    被称为国内第一个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公益性网络游戏《清廉战士》推出后,网民对此认识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说这是寓教于乐、创意新颖;有的说这是舍本逐末、哗众取宠;还有的则认为这是严肃问题娱乐化、庸俗化,是另外一种意淫。
    奥林匹克是历史最悠久的体育比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体育盛会,同时,又是一场吸引数十亿人的文化盛会。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人民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2008年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另外,它对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巨大变化,为促进中国的全面进步意义重大。但是,同样也有一小部分网民,认为花费巨资和大量人力,筹办奥运不值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为中国老百姓中绝大多数人所切身感受。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等改革的不到位、不尽如人意等原因,不仅全面否定国内改革,而且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成就与政策。
    早在2003年,我总结过当年的一些激烈交锋,譬如:“大学生怀孕”是观念进步还是道德败坏?“男女同龄退休”是追求平等还是压迫妇女?“禁食野味”是保护动物还是破坏自然法则?“酒后驾车险”是保护受害者还是纵容违章?“明星成为文化偶像”是时代特征还是商业炒作?“北大毕业生卖肉”是理性择业还是人才浪费?“禁用生僻字取名”是规范用字还是侵犯命名权?“用雷锋牌赚钱”是市场观念还是玷污榜样?“性感警花”是打击罪犯还是引诱犯罪……论争源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挑战,新观念对于旧观念的冲击,但是,根本的是认识角度的问题。
    而认识的角度所以不同,和网民的社会地位、自身利益、职业习惯、生活经历以及思维方式直接相关。正是由于网民的社会地位、自身利益、职业习惯、生活经历以及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即角度就不同。仅仅从某个角度观察事物会导致认识的片面,只有从多种角度对事物进行综合考察,才能权衡各种利弊,从而确定比较恰当、比较适宜的行动。
    那么,认识角度的多样性是不是就意味着网民在选取认识角度时可以随心所欲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当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的原则,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避免片面性。
    至于网民认识事物的角度的选取,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下篇再议。

   
网民认识论之二:认识角度的选择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极富理性思索的诗。诗的前两句已把山之绝顶、日出东方的形象勾画出来,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当前境况的理性反思。“只缘”这个虚词表明,在诗歌的后两句之间有一种逻辑的因果关系,留下了诗人理性思索的印记,也正好切合着我们对认识事物角度的选择原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实,我们说话,之所以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我们写文章,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我们做新闻,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归根到底,就是说角度、写角度、做角度。同一事件、同一事物、同一矛盾,我们对之做出怎样的判断,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选取怎样的角度。
    众所周知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郎顾之争”,曾是网上的一个热点,很多网民都参与了讨论。这本身是个带有学术探讨的重大问题,但是很多人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特别是有些人在网上发表言辞激烈的言论,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全说成失败,进而全部否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这就未免太情绪化了。不可否认,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大事,也是一件难事,问题确实存在,但成就也令人瞩目,简单地作出否定,不仅伤了众多对国有企业改革有功者的心,也会影响整个改革开放的事业。
    又如,有人刊文提出要正确看待中国的腐败现象。文章的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确实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二是中国的腐败现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并非是最严重的,三是中国对腐败惩处的力度是最大的。这样的认识角度和观点是有道理的,客观的,当然也还可以进一步商榷,但是有些网民不仅全部反对,而且把我国的干部队伍说得一团漆黑。
    再如,关于“房奴”的争论。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认为,目前房价高涨主要是住房需求量不断提高,因而造成了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消费同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是成正比的。他表示,有了住房贷款就是“房奴”的说法,并不客观,他不同意时下“房奴”一说。而我们大多数人却认同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角度和观点,它认为,中国的房贷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中国的房屋贷款市场已经高达2270亿美元,规模居亚洲之首。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的房屋贷款市场总额已占中国GDP总额的10%。毫无疑问,这个“2270亿美元”,所承载和遮蔽的,是民生之多艰,是为了每月的房贷而终日奔波的甲乙丙丁。所以,说“2270亿美元”在吞噬着一部分群体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许并不为过。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8.09%背负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因为还房贷而出现诸如困惑、迷茫、焦虑、压抑、悲观以及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等生存体验,相信背负着这“2270亿美元”的每一分子,都有着切身的体会。这种民生之多艰的心酸,不是“房奴”是什么?除了“房奴”这个词,难道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如此妥帖、如此客观地显现出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吗?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虽然认识事物的角度,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时候,角度本身没有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之别,但是,我们作为认识的主体,认识角度的选择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从大的方面讲,所选择的角度,应该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为基本立场。小一点讲,就是要用积极的眼光认识事物,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总的说来,就是要选取积极进取的角度,而不是消极逆反的角度,更不要用消极的眼光看待积极的问题
    就好比孔雀开屏的时候,从正面看,非常之美,可是假如你绕到它背后看,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屁股。
    就好比兄弟二人进玫瑰园。哥哥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刺上有花;弟弟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花下有刺。但是,我们却要赞赏那个收获了美感看到了光明的哥哥。
    就好比就像桌上有半杯牛奶,悲观的人见了说有一半是空的,乐观的人见了说有一半是满的。
    就好比两个人同时到一个岛上去卖鞋,他们发现那个岛上的人不穿鞋,悲观者说他们不穿鞋,所以一双也卖不出去,乐观者却说,因为他们不穿鞋,所以可以买给每一个人。
    就比如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有人认为,拥堵都是车多惹的祸,完全抵触私车进入市民生活;而我们比较认可的角度和观点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00万辆是首都发展繁荣,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消费水平快速提升的标志,我们应该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迎接新的挑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就比如城管与小商小贩。城市化的加速,城管与小贬的矛盾日渐增多,在人们的眼中,城管与小商小贩、市容与民生的矛盾,似乎早已经是一对你死我活的关系了。深入分析其中原委,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实二者并非相生相尅的对抗性的矛盾。简单地说,城市管理与小商小贩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小商小贩设摊点为了谋生,是民生问题,而城市管理是为了市容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实质上为的仍是民生问题。城市管理或者说城市管理者,没有自己的私利,更没有与小商小贩所谓的利益争夺。从这样的角度看,市容与民生和谐共存的新路就在眼前。
    只有持这样一种精神和心态,去把握和选取认识事物的角度,才可能达到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

《网民认识论》之三:从感性到理性到实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地球与太阳)


(从月球看的地球)

    这是选自《列子·汤问》的一则传说故事,一百多字,文字简洁,层次分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朗朗上口了。那时候,就知道故事好玩,没有也不可能有太多想法,更不知其中深意。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探索的却仅仅是事物的现象。即便如此,所掌握的现象(也就是感性材料)也实在是少。另外,两小儿没有对现象也就是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得出不知对错,无法完全诠释此种现象的答案。孔子没法决断,说明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亦然。
    当然有人说了,如果孔子能够活到现在,他一定可以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已经非常清楚,甚至连每时每刻太阳与我们之间距离都可以精确地得到。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焦点上。自然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些,但我们看它的大小与感到的温度与相差的这点距离并无关系。
    我们知道,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2007年8月26日,各网均转发了新华网题为“北京奥运特供猪每天锻炼2小时,最贵48元/斤”的新闻,各网可能标题有所不同,但新闻主体是一致的。
文章引述北京奥运会冷鲜猪肉及猪肉制品独家供应商的话说,出于安全考虑,北京建立了近10个秘密养殖基地,以5倍的供应量准备奥运猪肉。基地内有24小时的摄像头监控,不仅陌生人不能进入,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养殖基地一年内甚至不能有其他的猪闯入。为保证猪肉健康,生猪饲料用的是有机农作物,另外小猪每天须室外“健身”两个小时。
    由此引发了网民排山倒海般的热议。我注意到,一些网民对此有大大的误解。譬如凯迪社区的猫眼看人,由一名叫“heming134”的网民在2007年8月27日5:51:26转贴的新华网消息“北京奥运特供猪每天锻炼2小时,最贵48元/斤”帖文,到当日10点47分,阅读者达2084人次,跟帖4页47条,且全部为负面言论。多是一些类似“最厌恶的就是媚洋的这样人的嘴脸,MD好东西都给洋鬼子,垃圾给老百姓,作这些决定的官员都一副奴才像”、“从这些事上来看,老爷们是知道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只不过谁叫你是中国人呢?”、“以多5倍的供应准备奥运猪,以好五倍的肉质取悦洋老爷”的言论。
    这就是一个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的例子。只是感官的条件反射,缺乏理性认识和思考。奥运特供猪是特殊时期特殊事情的特殊措施。试想,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我们中国举行时,你愿意看到,猪肉供应出问题吗?你愿意全世界的人说中国的食品卫生糟糕透了吗?这就是“确保”的涵义。千万不要这样认为,我们国内的食品卫生方面有缺陷,搞特供,就是把有问题食品给国人,不管其死活;千万不要这样认为,奥运来得多是外国人,就是取悦洋老爷;千万不要这样认为,政府一眼只盯着奥运盯着服务大事,不管民生……如果是这样一种思维和逻辑,那是很可笑的。
    再譬如,目前处在针尖上的“城管”吧,三天两头就有一个负面话题出来。一旦有此相关信息,媒体和网民就会无一例外地把“城管”劈头盖脸一通臭骂,十分尖刻。仿佛城管人员和城管制度是历史罪孽,应该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在人们的眼中,城管与小商小贩、市容与民生的矛盾,似乎早已经是一对相生相尅的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的矛盾了。
    但是,理性地深入分析其中原委,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实二者并非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的矛盾。简单地说,城市管理与小商小贩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小商小贩设摊点为了谋生,是民生问题,而城市管理是为了市容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实质上为的仍是民生问题。城市管理或者说城市管理者,没有自己的私利,更没有与小商小贩所谓的利益争夺。
    看清楚了这一点,一条市容与民生和谐共存的新路就在眼前,我们的批判也就不至于那样没有理性了。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走上了这条暂新观念下的新路。在上海,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在西安,实行人性化执法、服务式管理,关系趋向和谐。在海口,举办“草根晚会”,城管和小贩得以同台亮相,建起情感融合的桥梁。在新疆乌鲁木齐不把小商小贩当成“麻烦”到处撵,而是创造条件支持其发展的做法更是受到广泛赞誉。
    其实,只要我们看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意义,也看到他们面对的人群的特殊性(当然同时也要看到城管制度的亟待改良和完善),就自然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认识。
    由此,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人们凭着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认识过程就结束了吗?没有!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不付诸实践,不用以指导实践,则一切认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
    对此,毛泽东作了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就是说,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

走出华南虎照片事件的网络舆论狂潮
——《网民认识论》之“认识的基础”
   
    要说2007年的网络舆论大事件,“华南虎照片”事件要算一个。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网民、华南虎专家、法律界人士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引发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关注。
    事件刚开始时,法制晚报约我发言,我“勉为其难”说了两段话,因为,对这个事件,我没有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无法断定真假,既然无法判断是非曲直,自然也就没有更多可说的。可以断定的是,这个事件的最终了结,只有依赖于公安机关出面,立案调查,才能真相大白,大家等着吧!迟早的事。现在如果非要评论几句的话,只能是从现时网民言论的这种狂热现象,提出了点批评。


    正当“打虎派”和“挺虎派”纷纷陷入“以人头担保”的泥潭中时,网友举报虎照原型系年画,但周正龙表示年画是抄袭他的照片。陕西林业厅有关人士还表示虎照为真,应刑事调查“年画虎”,网上更是有传言称周正龙等三名“造假分子”已自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网上舆论,风云翻滚。
    目前为止,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的真假尚无定论。但网民似乎更相信其为假而非真,而支撑其假而非真观点和结论的“依据”不是别的,就是各种推理和网民相互的情绪感染。也就是说,“满城风雨”原来是建立在人造风雨基础上的,在这种基础上得来的结论,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下面是一段网民的对话,可以见些舆论的得来的端倪:
天坛:华南虎案已经真相大白,陕西官员还在狡辩
PHG :大白了吗?
天坛:照片主人承认与年画是同一只虎,而年画有证据诞生于两年前——在浙江义乌。现在陕西官员提出要刑事调查浙人造假年画。
天坛:推波助澜的官员是想把当地划定为华南虎保护区,得到国家巨额拨款,那可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Bluemonkey:升官发财
微风:所以用心更险恶
Bluemonkey:唉……咋整
微风:欺骗国家
Bluemonkey:欺骗人民
天坛:就是,一旦骗局成立,当然升官发财
Bluemonkey:周正龙被利用了
Bluemonkey:他的初衷就是那悬赏
PHG:问题是现在还没有定论
PHG:一切批评都为时过早吧
bluemonkey:闲聊而已
PHG:网民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没有
大大方方:考验公信力的时候到了。
bluemonkey:我们就是网民
PHG:我们在评价这个事件时,依据来源于哪里,是什么呢
Bluemonkey:直觉
Bluemonkey:呵呵
大大方方:直觉
PHG:直觉恐怕不是那么靠得住吧
Bluemonkey:当然是靠不住啊
Bluemonkey:所以说是闲聊啊
Bluemonkey:就跟打车跟的哥扯淡一样
PHG:一亿多网民一起扯淡就不是个小事啊
Bluemonkey:恩,也是
Bluemonkey:反正现在网民认为是假虎的占大多数
Bluemonkey:大多判断的依据还是网络
大大方方:来个调查吧:认为是假虎回个帖。
大大方方:我认为是假虎
雅韵流年:网民的判断依据多数是来源于网络的消息
Bluemonkey:恩,官方专家鉴定结果都不能说服
PHG:可能假也可能不假。但不能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断定是假啊,
Bluemonkey:恩
雅韵流年:而且好像现在大多数网民的态度是只要跟政府沾边的就不信任,跟官方沾边就认为有袒护
Bluemonkey:但是刚刚出这个消息时,也没有多少人往这是假消息方面想
Bluemonkey:就是一个专家提着脑袋出来,说这是假虎,这才跟风似的
PHG:嗯

    每年都有那么一些网络舆论事件出现,结果都“毫无意义”地收场,闹剧成了网络舆论事件的代名词。其成因,简而言之,但凡一个具有悬念的信息出现,网民便开始主观臆断,捕捉线索演绎故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真的显得不真,假的显得不假。审视其成因的本质,就是网民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的认识,缺乏基础支撑。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没有实践,没有实地的调查考证,我们的认识的来源就成问题;没有实践,没有实地的调查考证,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无法深入和提高;没有实践,没有实地的调查考证,我们从哪里来得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联系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的桥梁,只有调查考证才能为检验网民的认识是否正确提供客观的物质上的证明。
    毛主席曾经有一段关于实践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
    因此,关于“华南虎照片事件”,我们应该冷静理智,等待调查结论,即便最终没有调查结论,也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无端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来覆去的咀嚼,有些事情,让它自然滚动就很好了。总之,我们必须要反对形形色色的臆想论、先验论,并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后附:
2007年12月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就备受关注和争议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最近陕西镇坪县的老虎照片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反响,最近有民间机构鉴定说这个照片和有关方面鉴定的结果不一样,称照片有假。请问林业局对这个事件是什么看法?
曹清尧:您刚刚提的这个问题,也是近期来广大网民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每天也打开电脑查看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国家林业局已经注意到,昨天互联网上公布了华南虎照片鉴定的消息,某网站聘请了几位人士对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的40张数码照片进行鉴定,并宣布了鉴定的意见,对照片也做了一个表态。
  公众对华南虎的关注,表明了我们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关爱,也是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的表现,我们深感欣慰。二十年前,就算打死一只老虎也不会引起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社会对华南虎事件的关注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一种进步的表现。
  国家林业局作为中央政府野生动物保护的主管部门,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护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包括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野生动物利用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陕西镇坪县华南虎照片的消息,国家林业局一直予以关注,也十分理解媒体、公众,特别是广大网民探究真相的心情。华南虎是世界上极其濒危的虎亚种,属于中国特有。国家林业局一直在调查和寻找华南虎野外生存的信息,并一直在恢复华南虎栖息地、生存环境、推进人工繁育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陕西省镇坪县属于大巴山系,历史上属于华南虎分布的区域之一。陕西省林业厅从2006年6月到2007年的2月专门成立了调查队,对这一区域的华南虎等野生动物的资源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野生华南虎存在的痕迹,但是不足以分析它的实情。所以这次照片中老虎是真是假,是否是活体,都难以评估该地区野生华南虎的状况。
  本着科学、严谨和对华南虎野生动物保护负责任的态度,国家林业局选定了十位在老虎或大型猫科动物调查保护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已经于11月10号抵达陕西省镇坪县进行了调查。将近一个月来,专家们进行了访问调查,寻访了当地的数十位居民,也查阅了以往发现的各种野生动物痕迹的照片、模具或食物,实地查看了当地野生动物生存的状况。根据专家们初步讨论的意见,国家林业局确定了20万公顷的调查范围。也进一步完善了加密调查实施的方案,设计了加密调查的要线。本次野外调查主要对象,既包括野生华南虎,也包括豹类、黑熊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为大巴山系区域具有生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有必要进一步调查清楚,以确定这一区域的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1999到2000年,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曾组织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上次调查发现了48处野生华南虎存在的痕迹,所以这次调查也是1999年开始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延续。专家们在这个地区野生动物的野外调查,要等今年冬季该区域第一场降雪之后开展。届时将按照国际惯例,按三倍的密度架设一批红外的照相设备。以期拍摄到该地区多种野生动物的照片,收集更多野生动物的痕迹,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生存的状况,并且对该区域的自然保护作出评估。有关调查结果,我们将及时向公众予以公布。感谢广大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心和支持。
  南方都市报记者:国家林业局是否就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予以进一步地鉴定,给予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打算鉴定的话,那国家林业局将通过何种鉴定的方式?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最后什么时候对照片的真假给予说明?
  第二个问题,陕西方面说这个照片是真的,请问陕西方面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式鉴定照片是真?当时国家林业局是否收到有关的情况?
  曹清尧:国家林业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资源调查和保护区的建设,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切实履行好保护和抢救濒危野生动物的职能。所以,一听说陕西镇坪县报告有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消息,我们即刻采取了措施。广大公众对我们国家采取的科学冷静的态度予以了赞赏。陕西省林业厅11月13日公布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他们经过了有关方面的论证。我们相信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置疑。
 
新京报记者:请问新闻发言人,您刚才讲到华南虎的问题,是我们林业部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那我的理解是我们林业部门对于虎照的本身真假应该是不承担鉴定的责任的,但是陕西的林业厅却认定它是一个真的,并将它公布了。那么,陕西林业厅是否越位了?是不是即便是林业部门找到一个真的华南虎,我们也不能证明它一定是我们公布的虎照里面的虎,这个照片的真假仍然是一个谜,到底哪个部门介入调查才能对虎照的真假作出权威的解释?
  曹清尧:关于国家林业局的职能,刚才我已经做了通报。在11月8日新闻发布会上也做了相关说明。这次调查能不能拍到真的老虎,照片中的老虎是不是真的,都不能完全说明野生华南虎在当地生存的状况。不论照片中的老虎是活体还是其他,我们和大家的心情都一样,希望野生华南虎在我们的国土上面还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野生华南虎以及野生动物都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希望它们在野外生存良好。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当时国家林业局派了十名专家到现场做了一个勘察,我相信他们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因为调查范围还包括其他的动物。但我认为这个事情已经在社会中讨论相当长的时间,是不是发布照片的真伪过程中,担心另外一个舆论压力?我相信在整个林业局或者是其他调查单位对这张照片的真伪问题会有非常好的鉴定过程。我想问的是,不知道发布这样的照片是不是让林业局为难?
曹清尧:谢谢台湾媒体对这件事情的关注。我想,台湾同胞和我们一样非常关注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状况,2005年我们选送了一对熊猫送给台湾同胞,显示了台湾同胞的热切盼望。华南虎和大熊猫一样,都是我们的国宝。所以,我也希望通过你的报道,让宝岛台湾的同胞更进一步地关注,包括华南虎、大熊猫等关于我们国宝的生存状况。并且通过媒体来促进两岸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交流。关于照片的信息,国家林业局会根据调查和鉴定结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关于记者们的提问,让我想起了英国尼斯湖的水怪,不知道在坐的记者有没有到过尼斯湖旁的一个国家博物馆去看过,它也有很多尼斯湖水怪的照片。人们并不知道那些照片是真是假,而更关心的是水怪存不存在。

“嫦娥一号”照片舆论事件:我们不做“乌合之众”
——网民认识论之六

    还未完全从“华南虎照片事件”网络舆论狂潮中走出来的很多网民,不知道是不是受此情绪的影响,当一些“虎迷”忙着寻觅华南虎踪迹的时候,另一群人却在网上因“失踪的嫦娥”大吐口水。

    2007年11月13日17时16分,网友“台辅”在凯迪网络“猫眼看人”论坛的一篇帖子,引起了一场短暂的风暴。

  自2007年10月24日顺利升空以来,“嫦娥”奔月的每一步无不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因此可想而知,这篇标题为“嫦娥一号失踪了吗?”的帖子引起的巨大冲击波:超过12万的点击量、近千个回帖,“看来是出问题了”“可能正在抢救”等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

  
在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照片公布的当天,就有网友对照片真实性提出质疑——

    有网友发帖《我认为嫦娥拍到的图片是假的》。用GoogleMoon(NASA提供月球照片)上找到的月球相同区域照片与嫦娥照片进行对比,嫦娥照片旋转20度后与GOOGLE图片比较相似。

    另一个质疑帖中,有网友又找到一处“疑点”:嫦娥照片最左侧,一个小环形山下,有一块长方形马赛克状的区域。甚至有网友怀疑上面写着英文字母“MIN”,或者是倒过来的“WIN”。网友进而认为这是别人的图片,马赛克是没有抹干净的痕迹。

     这样的质疑和谣言,对更多的网民的认识,起到很坏的引导作用。

    “嫦娥一号”照片可不是华南虎照片。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很快在中国航天网访谈时主动提到网上质疑,驳斥了嫦娥照片作假的言论。当然,许多网民对这样的质疑也表示了反对。

    对此,陈一舟先生作了比较精道的评论:毫无疑问,对于“虎照”的怀疑以及之后跟进的民间“调查”,所折射出的不迷信权威的公共理性精神值得欣喜。时代需要这种敢于质疑和判断的理性精神,但“质疑”却不等于“乱疑”,不可以怀着一种“多疑”的心态,什么都去怀疑、什么都要怀疑、什么都乱怀疑。这是一个必须要澄清的问题。

    批评月球照片造假,显然就是一种“乱疑”。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奔月,是举世瞩目和公认的重大航天科技成就,其发回来的图片资料是代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必将载入人类科技文明的史册,如何能够造假?怎么去造假?某些不具备专业科技素质的网民,单凭“眼睛的判断”,就急匆匆发出“有假”的喧嚣,最多是披着质疑精神的低能无知罢了。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人融入群体精神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被消解,智力认知水平开始下降;所有的单个人都在模拟或追随群体,“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当前,“华南虎照”事件引发了一种日益强烈的错位思潮,这种“一切都值得怀疑”的情绪和行为具有传播性和传染性,越来越多的人都“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了迷幻状态”,从理性走向了跟风,迈向了浮躁,打着自以为高尚或者正义的旗帜纵容狭隘,导致道德放量下跌。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理性的张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和渠道。但恐怕谁都无法否认,真正掌握和运用质疑精神并站立于理性正义行列的人,目前仍然是少数。更多的网民,仍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他们围绕在“少数人”周围,可悲地沦为勒庞笔下那种操纵想当然智慧思维的“乌合之众”,人云亦云,话语跟风,诋毁一切,变成“话语的流氓”,炮制着另一个极端的“舆论专制”。

    真实与虚假总是对立的,而真实总是在虚假的破碎中不断前进,故而我们永远需要质疑精神,但却不需要或者迷失自我或者鹦鹉学舌的“乌合之众”。这种盲目的“多疑综合征”,是社会文明的大敌,值得我们警思。

    总之,我们认为,怀疑精神本身没有错,甚至值得提倡,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凡事均怀疑,凡事均不信任,凡事均持否定态度,凡事均企图给谁抹点黑,凡事都是“腐败所致”,凡事都有“幕后黑手”,等等,这样的认识论,是病态的认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5 , Processed in 0.1094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