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E时代的书法怎么发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22: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兼容并蓄,多元共赢

——谈E时代的书法怎么发展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漫步在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的都市,我们常为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愈来愈丰富的物质便利所感动。注目高楼林立的都市丛林,在感慨现代文明发展的高速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觉到有一种伤逝的隐痛。都市景观,是窥视文明变异的窗口。我们传统艺术的精粹——书法,在都市景观中,曾经是独受娇宠。但如今,她虽然风姿依然,但在现代都市摇曳多姿的电脑美术字姊妹花美丽光影中,她已不再艳压群芳。从都市楼宇商匾题名越来越多的电脑美术字,越来越孤独的汉字名家书法,我们似乎感觉到时代的残酷脚步:伴随计算机的发明和信息时代的崛起,原来曾经无限辉煌的传统艺术,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衰萎!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局部

中年以上的人们一定都会记忆犹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法,曾经经历一个怎样的历史热潮!那时候“十年动乱”刚结束,拨乱反正促成了精神饥饿多年后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最早创刊的上海的《书法》杂志,每期印刷40万册!书法图书,在图书馆里那个叫抢手啊,每一本都翻烂了。在没有电脑打字,但书面文字信息传递渗透生活各个层面的时代,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尽管它“语言”精微、要达到一定境界,需要大投入(时间、精力和经济付出),而且学书的“产出”需要长周期,有没有天分,能不能“练”出来,“风险”也极大。但是多少人,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2007年4月,我曾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意外地碰到一位洋同道。他是八十年代在南开留学的考古学博士,地道的美国人。研究明清史,博士论文做的是王铎研究,嗜书法、篆刻。在他家里,我们还看到了依稀的中国儒士风范:卷轴、书桌、文房四宝,还有漂亮的印章,书架上整齐排列的明清篆刻家印谱。谈起他怎么爱上书法和篆刻,他笑着回忆说:八十年代初期他在南开大学上学,那时候他寝室里人人都练书法、学篆刻,所以,他也就很自然地加入了。从这位美国朋友的经历,我们可以想见,那时在国内大学(其实不止大学,社会各界都如此)学书之风是多么之盛。自然,商店的名家牌匾,也就是各城市书法家的艺术竞技场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从老一代名家郭沫若、李一氓、楚图南、赵朴初、舒同,到当时还处在中青年的后起名家启功、大康、刘炳森,还有现在健在的各位名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妍斗艳。爱好书法的朋友在北京大街小巷一转,当代名家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啊!外国朋友来北京,听我们的介绍很惊讶: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光写字学问就这么大!那时候我们真是很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瞧,这可只有我们中国有!我们在大学开书法选修课,那时也很受欢迎。一次200人的大教室,坐得慢慢腾腾。学生上课的热情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来:上课时无数热情的眼睛像电棒一样盯着你,那个热度几乎要把你灼化!

沧海桑田的变化大概是在九十年代中期悄悄进行的吧。计算机、网络出现了。噼啪几下电脑键盘,就把写字不好的问题解决了。书法的实用空间突然间萎缩了。特别是出国热、托佛热,还有市场经济下择业竞争需要的这个证、那个证,对外开放和现代传媒不断释放的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未来美好生活的样板,使整个社会(自然包括青年学生)的想法不能不越来越实际。无论是作为纯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书法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小。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最大的伤痛是在九十年代末。从1995到1998年,我因攻读博士学位就不开课了。就是过了这么三四年,2000年我在大学再开课,原先因为200人的教室总是坐不下,特意要了个250人的,结果那次选课的居然只有三四十人!离开讲坛仅三年,情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电脑时代;在实用艺术领域,书法家遇到了十分强大的“敌人”,那就是神通广大的计算机!

书法艺术发展的整体“下滑”趋势,不仅在国内。我们去日本、韩国,这些都是我们汉字文化千年文脉相承同风同俗的国家,在历史上书法风气之盛是和中原无出二致。但是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应用,同样给这些国家地区的书法家提出了相似的难题:在所谓的E时代,当机器可以代替你书写了,书法家,未来社会还有你生存的空间吗?

图为某款电脑书法软件

进入电脑时代书法艺术能不能继续发展,怎么发展,很多朋友都感到忧虑,这很正常。一百多年前欧洲人发明了照相机,曾经引发欧洲美术界的惶恐:画家的功能眼看被照相机取代,绘画艺术是不是该终结了?事实上呢,欧洲的绘画继续发展,而且越来越丰富了。由此我们想到,虽然科技发展无限,今后手写的机会一定会越来越少,但是作为艺术的书法,它是不会消亡的。

首先,所有电脑美术字都只是对人的创造性书写的模仿。电脑美术字,包括名家字库,都是技术制作的产物,它永远不能代替艺术家创作。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书法家通过具有特殊艺术形态的汉字笔墨形象的创造,表达艺术家情感。这充分个性化的具有特殊艺术形态的“汉字笔墨形象”,是电脑技师光凭技术无法企及的。因而电脑可以惊人相像地模仿书法家作品,但永远无法替代书法家原创创作。

第二,东方民族(中国、韩国、日本等)语言的特点(大量的同音字词存在)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图形化的汉字是社会交流和历史文化传递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学习汉字,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需要。汉字存在的历史和科学合理性,决定了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而且永不衰竭。

第三,长期以来,东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培育了东方民族人民的深深的翰墨情怀;这种情感通过孩提时代汉字书写的启蒙学习,渗透在血液中,成为东方民族共同的审美文化定势。我相信所有中国人,不管他是否学习书法,对优美的汉字形象,都会有天然的亲切感。因为,从他的无数前代的父辈开始,这种爱好已透入血液。

第四,书法艺术以简单的黑白二色,“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寄以骋纵横之志,托以散纵横之怀”。(唐张怀瓘语)它所创造的美,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无法取代的。因而即便高科技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类型的审美享乐,书法的美,魅力依然。

总上而言之,我觉得电脑美术字在汉字实用艺术领域的征服,固然是缩小了书法艺术的空间。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说,书法艺术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没有摇撼。在计算机的征服中书法失去的是建立在“平面手写传媒时代”囊括一空的实用艺术空间,它的艺术审美领域则完全不受影响。而且随着国际大众审美娱乐形式的趋同化,形式独特的书法很可能愈来愈受到国际关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向数百位国际友人发出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2008北京奥运期间您最希望了解的中国艺术是什么?”统计结果出乎大家意外,排在第一位的是书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那么E时代的书法怎么发展?

我觉得应该是兼容并蓄,多元发展,以期共赢。

在书法艺术逐渐从实用艺术领域退却、向纯审美艺术转型的今天,我觉得落实“双百”方针,倡导兼容并蓄多元发展非常重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社会文化品格等等,已出现了与计划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强求审美文化上的一致性,强求所有的人都按一种模式进行审美艺术活动,显然不合时宜,既与现代社会的自由民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目前我们国家的书法艺术发展,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它的标志,就是不同的艺术主张、艺术流派,都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自由发展。这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复兴的基础。

我们中国书法史上被奉为最正统的创作模式,是立足传统,融合创新。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临摹掌握书法基本语言和技巧,在临摹、融汇众多经典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创造,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创造格调纯正的中国书法新形式,接续中国书法文脉。无疑这是一条前途光明但须经跋涉万水千山才能获得成功的艺术之路。因为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书法艺术的形式发展已关山万重,要所有超越,那怕是一点点,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对选择这样一条艺术之路的探索着,我们当然要表达敬意。

同样,在我们书法艺术领域,也有一些同道,他们认为过去书法家所选择的形式和道路,已不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探索自己的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我们看到前二十年书法界出现了被称之为“书法主义”、“现代书法”、“流行书风”、“学院派书法”等。我认为都应该鼓励。不管是借鉴日本“墨象派”也好,借鉴西方现代抽象主义也好,还是嫁接“波普”艺术,抑或是搜集“残砖断瓦”、“残纸遗书”,或乃至于引入“王小二”引车卖浆者流之“丑书”,或乃至于引书法元素入看似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我认为,这都是我们当下这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态势下,当下中国书法界“众生相”的一种反映,都是当下中国书法界艺术生态的“实录”。因此,出现一些新东西,没必要自己吓倒大呼小叫。总体来说,参与者越多,事业越发展。所以探索者都是可敬的。至于谁怎么样,艺术的评判只能交给时间老人。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百花齐放,大家都“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了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在历史的筛选中留下来,另外一些东西则被历史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任何一个时代,科学要发展,总要有人探索、失败,有人作出牺牲,后面的人才能成功,艺术也是如此。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成功的创造和探索的牺牲都是时代的奉献者。正是这两者的共同创造,才有我们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繁荣。让大家都有表述自己的机会,让大家都有让历史老人检验遴选的机会,我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界应有这样的宽容。提倡兼容并蓄,大家都有机会发展,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时代的丰收,这就是中国艺术的“共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3:28 , Processed in 0.0745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