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阅件]:中国大陆使用简化字与汉语拼音的第一代,亲身经历回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大陆使用简化字与汉语拼音的第一代,亲身经历回忆


从工程技术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
——汉字简繁议论之5
作者:金岷彬
关键字:简化字、繁体字、拉丁化、计算机
    1. 本组论文的缘起及本组论文的组成

    为什么要回忆自己学习和使用简化汉字及汉语拼音的亲身经历?为什么要撰写这组关于繁简汉字议论的论文?
    笔者写这组论文的基本出发点有两方面:
    ① 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看到汉字简繁论争相当激烈,一些年轻的网友甚至带上了偏激的情绪;还有人非要把文字工具的表现形态这种“技术性”的问题,总是要往政治因素上牵扯;笔者以为这种论争之风气不可疯长,因为这样论争的结果,是使简单的问题参杂进了复杂的因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越这样论争,越不能有积极的学术讨论结果,与北大中文论坛的学术争鸣的美好原则南辕而北辙了。
    学术争鸣的积极结果,应该是求同存异,尽可能取得多方面的共识,共同发展以汉字为信息工具的汉字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部分)。在论争过程里,每一位者要恪守谈论学术,避免过激的非学术性言语和情感,讲理予人;这种谦谦学风,才能尽可能地化解分歧,取得尽可能多的共识。笔者不相信有这样的网友——不是为了交流学识,不是希冀取得共识而来论坛,却是为了“吵架”、“专门闹别扭”而来;那么,笔者事先声明,笔者的话题圈子不欢迎这种“心术不正因而学术不正”的人,到时笔者也会以“金岷氏式”的方式加以回敬(一个号称高数位级的先生,可能尝到过金岷氏的蜂蛰火辣辣 “滋味”)——勿谓言之不预也,但真不希望出现在北大中文论坛这方圣洁的学术园地里。
    笔者愿意用自己论文摆实事、讲道理的方式,为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发展,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团结,为全球炎黄子孙的团结,贡献绵力。

    ② 《唐山大地震》长篇报告文学一书的作者钱钢先生,给了笔者在记史留文方面很大的影响。
    《唐山大地震》一书的作者钱钢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作为上海医疗救护队的队员到了地震灾区,亲身感受到了地震的灾害和人在灾害面前的奋力抗争。并非地震工作者或史志工作者的钱钢,却想到了唐山大地震这场自然浩劫,将来一定有人要去研究它,要把它载入各种史籍留给后人,而这,就需要尽可能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于是,在抗震救灾的过程里,钱钢着意收集了地震灾区的各方面资料,在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的时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这次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在唐山地震灾区的千千万万人当中,钱钢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一开始就意识到要把地震灾区的资料收集起来,留给以后的地震学者,留给以后的历史学者,留给以后的社会学者。有志者事竟成,《唐山大地震》一书真的成了一份研究唐山大地震的各方面学者的重要资料,也让无数的老百姓从书里了解了唐山大地震的一些现场情况。千百年之后,   《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会被后世的人们看作是历史上那场惨烈大地震的亲历记,是珍贵的信史。钱钢之后,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著述多了起来,各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最初的《唐山大地震》一书;但是——
    钱钢是地震第一现场自觉记录、自觉修史的第一位,是令人敬佩的先觉先行者。
    于是,在2006-07,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后,笔者在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发表了一篇称赞先觉者的短文《敬佩钱钢为唐山地震撰史的先觉》。
    当笔者涉足北大中文论坛时,发现网上对于汉字繁简问题的论争相当激烈。一些大陆生长的年轻网友们,学着简化汉字成长起来的,却对简化汉字抱持着相当偏激的情绪——这些年轻人对历史不了解,或者有误会。笔者是亲自经历了学繁体字又学简化字,学、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代人,对这些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深切的体会。于是,笔者决定要像钱钢那样,把自己在事件中的亲历记录下来,作为“草民野史”,告诉后代,当初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告诉后代,在计算机技术未出现之前,未妥善解决汉字处理自动化之前,中国人在解决汉字工作机械化的历程里,经过了怎样艰苦曲折的摸索。也用自己的亲历与体会,告诉网上绝对排斥简化汉字的年轻网友,事情的原本状态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笔者初步计划,这组关于简繁议论的论文,包括下列各部分:
    ☆ 之一,中国大陆是要禁止滥用繁体字的;已粘贴在“语言文字漫谈”版。
    ★ 之二,通用字表7000字集内,简化字集与对应转换为繁体字集后,两个字集的技术统计对比分析;正在作相关工作。
    ☆ 之三,书法家们喜好繁体字的原因分析;已粘贴。
    ★ 之四,当代简化字的时代局限性烙印及其解决方略讨论;待写。
    ★ 之五,使用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的初历者之亲历回忆、就是本文。

    2. 笔者青少年时代接受的繁、简字教育和汉语拼音教育
    在笔者的记忆里,是1954年的夏天发布了第一次简化汉字表。1954年的暑假里,笔者和弟弟习学写简化字,记得表上排列最前的三个字是“刘、劝、团”;现在很想了解那张表的字排序原则,可不容易找到这种原汁原味的资料。小学生的笔者,马上就感到了简化字比以前学的繁体字容易辨认,容易书写,受到了笔者这个年龄段的学童的欢迎。那年秋季开学的新学期,老师用简体字写黑板,写字快了,而且字形笔画更清晰。简化字的教学板书方便了教学,非语文课的老师们也积极地采用简化字教学。(或许,教育行政当局也会有用简化字教学的规定。)后来陆续公布了多次简化字(这不是指“文化大革命”里臭名昭著的“二简”),对于学生时代的笔者,没有去留意这些具体的公布过程和内容,总之从1954年开始,简化汉字伴随着笔者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在笔者的记忆里,像重庆的“重”字,最初也是简化了的,笔者写那个简化的“重”字习以为常。但是1985年调动工作到印刷研究所后,一位青年技术人员指出,笔者所画工程图纸上的“重”字是错别字,振振有词的笔者却在《简化字总表》里找不到那个“简化了的”“重”字。工程技术遵从技术规范的经历和习惯,使笔者在印刷行业里关注起了印刷技术对于文字的规范。也返身了解了,国家对规范简化字作过几次调整。
    笔者的父亲是中学里教“文学”课的教师,给笔者兄弟两买的小人书连环画里,曾有过一本《郝建华速成识字法》,从小人书里笔者知道了有一种注音字母,可以帮助人认字。1956年秋天,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开始给蒙童教注音字母,为了教学生,笔者的母亲在暑假里就开始了识读注音字母(好像教育局办了培训班)并准备教案。1957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始接受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教育,当年笔者进入初中一年级。当时中学的语文课分为“汉语”、“文学”两门课,初一上学期汉语课就讲授汉语拼音草案(记得,草案里的 ji qi xi 音节,当初是用 gi ki hi 来表示;ju、qu、xu音节,是用gy、qy、hy来拼写),拼音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为笔者后来的几十年提供了一种极为有用的语言文字辅助工具。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笔者顺利地掌握了随后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
    笔者小学阶段的教科书,小学一年级开始的算术书就是横排本,语文是竖排本;1955年秋,语文书(小学五年级)改为了横排。当时的《中国少年报》还有文章介绍,人的两眼是左右横向分布,利于阅读横行文字。1991-05,笔者在《中国印刷》的论文,用数学计算定量地证明,横排文字适应人眼左右分布的生理结构,利于人的阅读。
    1958年春天,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汉语课,给笔者留下了几处终身受益的知识基础——对汉字演变史的讲述,和对汉字印刷体的讲述。记忆里,课本上说的汉字手写体与印刷体有区别,比如“都”字,是手写体;印刷体的“都”字,在(部件)“日”的右上角还多了一个点。其它一些字例,无非是笔形上的差异。但是,初一学得的印刷体知识,竟成为了笔者后来专攻汉字的机器字形技术的发蒙和滥觞。
    汉语课老师讲到简化字时,对自己的学生还强调,“简化字就是过去的俗体字整理出来的,如果不是国家公布了简化字表,谁在作业里和考试里用简化字,我是要扣分的。”并且还讲,“在正规的文件、条约里,是要用正体字,而不能用简化字。”现在回顾,笔者的那位汉语课老师,是恪守了传统的正体 / 俗体的观念来看待汉字简化字。由于传统观念,也就不奇怪在北大论坛上,某些网友要专门强调,不应叫“繁体字”而要叫“正体字”。也是老师的这种话,让笔者后来始终注重保持了阅读和书写繁体字的能力。
    笔者现在来阐述“正体字”的概念吧。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中国中央政府是一个执政了五十多年的政府,由中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法定规范简化字标准,是理所当然的正体字。就像历史上的《仓颉篇》等(小篆)、《熹平石经》(隶)、《开成石经》(楷)、《正始石经》(篆隶楷)、《九经文字字样》(楷)、《干禄字书》(楷)一样,都是政府或者学政机关发布的字形标准。但是,熹平字形实际上是对小篆“正体”字形的否定;九经文字的楷书字形,又是对隶书正体的否定。这是文字史上文字标准的“相对性”的具体现象。对于汉字的字形演变与文字标准化的关系,文字标准的相对性阶段性的论述,笔者曾有论文《文字处理技术与汉字字形标准化》——《中国印刷》No.27,1990-02。
    为了避免在概念上的争执而导致繁简论争更加复杂化,笔者建议,搁置对“正体字”这种不可能有共识结论的争执,都采用“繁体字”“简化字”这样的术语。将来如果两岸制定出了统一的《规范汉字表》,那么这个统一规范汉字表里的字都是正体字。如此而已,有多大的争头?

    3. 汉语拼音给笔者带来的学习方便及不完美之感觉
    也许也是家庭的影响,笔者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和应用,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觉。笔者对于汉语拼音的自觉应用,是在大学阶段。
第一外语学的俄语。当几个相好的同学一起自学英语时,却对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感到困难,因为是自学,还不好声张,还不好请教老师。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语教育,只是让学生能阅读原文资料即可,于是在这种外语教育的方针下,笔者干脆学哑巴外语——用汉语拼音的读法来读英文单词,于是 dialogue 笔者在肚子里读成“嗲洛古也”,觉得这样“读词”,不用逐个字母地背拼写字母序。但是,现在笔者感到自己学英语的底子被自己打偏了,影响了对这门外语的准确掌握。
    “文化大革命”里的西安,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特殊”。西安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上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对立派别,相互攻讦;但是在每一个大学内部却又基本上都是一派,没有校内的分裂及武斗文斗。从1967-10开始,西安的各个大学陆续恢复上课,学生们和老师们都想抓紧机会,把停课一年的时间找回来。笔者这时到了学专业课的阶段。笔者把合金钢原理课、金属机械性能课、金属热处理原理课里的名词、术语,都用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来记录来记忆。G 钢,MeG 合金钢(这是老师用英文Me——metal表示合金而给的启发)jgG 结构钢,jxG 机器制造用钢;Q(大草体) 强度,R(大草体,下同)韧性,S 塑性,GW 高温性能,NSH 耐腐蚀性能, GY 工艺性能……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预案,而是随想随定,符号一多,时间一长,尽管是自己记录下的,也混淆得不知所云。这种实践,让笔者感到还是汉字的记录准确、牢靠,三四十年前用汉字记录下的笔记,今天仍可以准确读出其内涵(笔者感到,当年的笔记除了记录具体内容之外,现在还能帮助回忆起当时的一些情景和细节,故,内涵大于内容)。今天,笔者在作专题阅读资料的笔记时,还采用字母节省书写,但是,在专题符号之首,首先记录下本记录单元里的符号意思约定。
    接触了汉字和汉字的工程技术后,笔者更感到,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的传播装上了车轮子,是汉字的前所未有的、有力的辅助工具。如:汉字读音的准确标注(这比同音字标注、反切法注音准确、先进),汉字的音序排列,中国地名人名的外语转译,汉语的字母科技符号应用,汉语词汇的字母缩写(今天上网者,都能见到这种字母缩写,在知道目标网址的汉语名称前提下也基本上能读懂缩写的意思)。但是,笔者感到即使从单纯的技术角度考虑,纯字母的拼音文字不可能成为汉语的实用文字,更不可能对汉字“取而代之”。更不要说汉字典籍所积累和传承的中华文化。汉语拼音只能发展成为汉字的一种高效准确的辅助工具,为汉语和汉字服务。

    4. 文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改变了笔者拥护汉字拉丁化的观点
    笔者学的机械工程科系,金属学专业,自然对机械化、自动化给予关注。1964-05-02《人民日报》发表的郭沫若《日本的文字改革与文字工作机械化》一下就吸引了人。郭沫若对字母打字机非常赞赏,认为是“继造纸和印刷术之后,人类文化工具的又一伟大发明”。郭沫若论述了在字母打字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传打字机、铸字排版机,以及对文字机械化的向往,给了笔者很深的印象,也成为了笔者认同汉字拉丁化的思想基础。于是,也才有学专业课时用字母符号作笔记的举动。
    现在的一些年轻网友不了解当初中国人探索汉字机械化的艰难曲折,只是简单地想当然地认为,汉字拉丁化是共产党毛泽东的“轻率”决策。这种看法,是不了解历史。
    为了汉字的机械化,在民国政府时期,就有“国语罗马字方案”。1970年代出版的,林语堂先生编辑的一部影响广泛的《当代汉英词典》,就使用国语罗马字为汉字标音。也为了用罗马字作为中国的机械化文字,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也搞了汉字简化,也推行国语共同语,也有研究罗马字汉字的学者群落和罗马字拼音的方案。今天来回顾,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汉字机械化的摸索里,所考虑的汉字改革方略与技术措施,其实是一模一样——这就是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字、同一种文字表达观念所得到的同一种技术思考结果——技术方略与国、共两党的政见确实无关。
    1978-11,在山东青岛召开了全国的第一次汉字编码会议。
笔者因为妻子是印刷工人,因而更加关心中文印刷排版的的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笔者想到,所谓的“自动排版”就是机器自动从字库里找到需要的字,再逐字地排出来。自动排版的关键,是机器如何从众多的汉字里找到需要的那个字。把文稿里的每一个字“翻译”成为指挥机器去找字的信号,这就是一种“汉字编码”。周有光教授的《电报拼音化》成为了笔者涉足汉字编码的第一部教科书。笔者也从汉字编码起步,涉足了汉字的技术领域。
    在青岛汉字编码会议上,一些音码方案者聚集一起,考虑汉字音码标音字母的统一,并考虑共同努力让汉字音码成为将来汉语拼音文字的过渡。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扶良文工程师的话来说,汉字的音码带有区别同音字的附加字母,这附加字母好比是“蝌蚪的尾巴”,“当蝌蚪长大成为青蛙时,蝌蚪的尾巴自然就脱落了”。笔者还把自己印象深刻的郭沫若1964文章里的看法,日本在1946年颁布了《当用汉字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不是郭的原话,不加引号),向支持汉字拉丁化的编码同道们宣传。郭沫若对限制汉字数量和汉字拉丁化的看法,在学术界里,特别对当时如笔者的年轻人里有相当的权威性。在1964文章里,郭沫若也以中华文化大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书法家的眼光,展望了在汉字拉丁化之后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如何继承汉字的问题。
    1978青岛汉字编码会议,已经处于计算机技术叩敲中国大门的时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748工程。但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见到过计算机如何表现汉字的字形和汉语信息——那时候大陆见不到PC机,科学院所属单位能装备的DJS130机没有显示器,人机对话是通过“控制台打印机”打印出计算机语言来进行;而青岛会议的多数研究者就没有接触计算机的条件。所以,尽管青岛编码会议是为了让汉字信息进入计算机,但是一些编码者们还在“进一步”地考虑汉字拉丁化。
    这就是思维的惯性,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对前人走过的曲折道路加以分析、借鉴,但是不可以不管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苛求前人。更不可简单地把汉字拉丁化作为一种“罪责”扣到毛泽东的头上。
    计算机以非凡的能力成功解决了汉字信息处理问题,计算机也以技术威力和技术魅力扭转了人们对汉字拉丁化的错误观念。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和海外同胞都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计算机为汉字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华民族会坚定不移地、世世代代地使用自己的宝贵文字——汉字。
    当笔者改行,从工程技术与汉字密切交往之后,回顾自己在汉字拉丁化问题上的思想历程,回顾汉字的字形演变史与文字技术的辩证关系,笔者提出了文字技术与中国人的文字观念之间的关系看法——
    ① 任何形态的文字,都与该种文字所使用的技术方式有关。也就是说,文字技术的形态,影响着文字的具体形态。毛笔书写的汉字、硬笔书写的字母文字、压印方式产生的泥板文书“楔形文字”。印刷技术出现的印刷字体。
    ② 只有适应汉字形态、能表现汉字的文字技术,才能为汉字利用,成为汉字技术。
    ③ 文字技术的进步历程,形成了汉字的字形演变历程。
    ④ 先进的新文字技术会给汉字带来两种产品,一种是物质性的,形而下——产生新的字体(如雕版印刷术和宋体字,工业化印刷技术和现代汉字印刷体,计算机技术与汉字机器字形的多样化;点阵字形技术、矢量式字形技术、字笔画轮廓曲线的数学描述技术);另一种是精神性的,形而上——对字形的新的表现观念和新的审美观念;只有新的字形表现观念和审美观念为社会接受,新的字体字形才能进入社会的应用领域。

    电脑技术,彻底地更新了中国人的文字观。在电脑技术环境和电脑文字观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电脑时代的汉字观。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只是简单地指责在手工技术时代,因为要实现汉字的机械化技术而曾考虑过的汉字拉丁化,要看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对当时的文字观的影响。要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前人摸索里的曲折,而不要作“飘飘然”的“事后诸葛亮”。更不要把文字技术对文字观的影响,牵强地拉扯进政治因素,导致汉字简繁论争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笔者请不理解大陆实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的同胞们,对比一下民国政府也曾经考虑过的汉字简化、国语罗马字拼音,推行国语通用语,这些以政府方案名义出现的技术方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技术上的原则差别?
    把技术方案从政治色彩、门户情感色彩的纷争里剥离出来,所有的中国人会相对容易地在技术层面上取得共识——就像制定CJK的通用汉字集ISO标准时,海峡两岸的技术、文字学专家就取得了中国的共识。
    有了当代先进的汉字技术,有了共识的汉字观,何愁大陆不会使用繁体字?何愁台湾不会使用简化字?但是,民间的自由使用,与社会的文字规范是两码事。笔者希望,民间的自由使用和交流,能促进两岸文字规范将来的及早融合;希望,对大陆简化字持异见的同胞,在北大中文论坛上多做些两岸融合的学术方面的实事。

    5. 客观看待简化字、汉语拼音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过程里的功绩及不足之处
    其实,本小节标题所示的内容,笔者在前面已经都叙述了。在此简扼地归纳如下:

    5-1. 功绩:
    ① 简化汉字,便于初学者的识读和书写,笔者少年时代有亲身的体会。简化汉字的推行,方便了1950年代、1960年代的扫除文盲(1958、1959、1960笔者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数次扫忙教学)。也为改革开放之后大陆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汉语汉字的对外教学提供了清晰、简便、容易识读和书写的字形。
    ② 规范简化字的笔画比繁体字减少,便于机器字形的设计、机器的低阶点阵字形表达,便于机器处理,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③ 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的读音提供了优于历史上传统注音的新技术,对于中国人识字、对于外国人学中文,都是一个先进有力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还使汉字实现了准确的音节排序,方便了汉字工具书的编排,方便了中国人名、地名、图书资料文献的检索。汉语拼音方案还成为了国际上对中国人名、地名的字母转写标准,改变了以前用威妥玛音标转写的状况,在国际上恢复了中国文字的主权与尊严。在汉拼的基础上,为中国发展自己的字母体系缩写符号提供了基础。用简洁的(字母)符号表达专业技术语汇,这是有些学科分支发展可能需要的一种高效的专业形式语言(就如数学语言那样,笔者语拙,表达不清意思,容后补充)。囿于笔者个人见闻范围限制,笔者不清楚台湾目前对汉字注音的现状,和台湾对汉字向外国人标音的情况。愿知道情况的网友在参与本帖子的讨论时,向大家介绍。
    ④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大陆汉字音码的语音技术基础和编码技术基础,因而也是中国大陆成功地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难题的底层基础。在中国大陆实现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方面,功莫大焉!
    ⑤ 从1954年公布第一次汉字简化表算起,到现在53年了。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国家的进程、中国全面地掌握了核技术成为有强势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的进程,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自己的现代教育体系的进程,都是用伴随规范的简化汉字所作的工作并留下的文献记录。要说文献文字的总量,在现代文字技术的条件下,几十年来简化汉字的文献总量已超过了历史上所有传统汉字文献的总量。就是说,用机器处理和保存下来的规范简化汉字文献,记录了五十几年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这是一个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规范的简化字已经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了血肉相联谁也分不开的状态。

    5-2. 时代局限性
    如前所述,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实行汉字拉丁化,是在汉字的手工技术时代(手工书写、手工检字排版、手工翻译电码),面对字母文字机械化的优势时,中国人摸索汉字机械化所形成的文字观、技术观。简化字和异体字整理、汉语拼音方案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手工技术时代的时代烙印。
    ① 为了将来的拼音化,汉字要逐步采用同音替代的办法来过渡,于是在汉字的简化里,出现了几个繁体字共用一个简化字的现象,也作了异体字的归并整理。当从简化字回推到繁体字时,就出现了好些网友指出的那些缺陷。
    ② 受时代技术局限性影响的汉字改革观,在某种偏激的政治潮流的推动下,走向了极端,这就是声名狼藉的“二简”。“二简”成为了攻击简化字的靶标。
    作为对历史的回顾,笔者当时也盲目地拥护过“二简”,但是感到了“二简”的极左气味——把犁地的“犁”字简成了【上力下牛的 力/牛】。笔者曾向光明日报投稿表示,如果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文化大革命”里的时髦流行话),不再用牛耕田了,那个【力/牛】字不是很快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吗?笔者建议把【力/牛】改为【力/土】。当时的笔者确实有盲从的成分。
    ③ 1957年偏激的反右运动,使许多新中国建立后从海外回归报效祖国的爱国知识分子蒙冤受屈,偏激的政策严重地伤害了海外的中国同胞的爱国心。于是,在海外的中国同胞把简化字、汉字拉丁化看作是“极权政治”的产物,这是简化字在海外中国同胞族群里得不到顺利推广的重要原因。现在,笔者希望海外的中国同胞们,捐弃前嫌,向前展望,共同努力让规范的简化汉字与繁体字和谐相处,在民间的自由使用里相互了解相互融合,推动官方尽快达成所有中国人都能和谐使用的“规范汉字集”。
    (笔者申明,③涉及的是一个敏感话题。笔者只是作为学术讨论,探讨为什么简化汉字在海外推行不顺利,海外至今仍是繁体字流行。这种敏感话题容易“越界”而造成学术讨论的紊乱。因此,金岷氏本人只是浅尝辄止;金岷氏拒绝任何人对本小节③的横生枝节帖子。愿真诚参加学术讨论的不同学见或不同政见的网友,不要“越界”,不要危及学术讨论的宽松环境。)

    6. 从简化汉字问题着手,全球的中华同胞们捐弃“门户偏见”,妥善处理好汉字的发展
    当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行列时,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我们都少不了汉字这种工具,少不了用汉字支持的汉字文化。于是,笔者呼吁全球的中华同胞们,捐弃“门户偏见”,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使用自己看好的汉字形态,也为使用另一种形态汉字的人群给予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逐步地相互靠拢,走向和谐。
    在正规的文字场合,先维持现状,遵守所在地的文字规范,避免把对文字形态的争论干扰学术交流与争鸣。
    笔者觉得,制定一个兼容繁简形态的“规范汉字集”作为社会通用文字的基础,经过全体中国同胞的和谐努力,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切磋讨论,能够办到。即使到了那种时候,笔者对于统一的规范,仍有两点看法:
    ① 统一规范字集,仍然会有对异体字的排斥。通用字集是一种基础字集,是保证社会通用,而不是保证任何一个专业领域或者任何个人的随意性用字(比如一些人用怪辟字起名字)。从学术研究角度说,汉字的字量研究有两个方向——其一,是收集历史上曾有过的汉字字形。这个方向的原则是“见字就收”,所以计算机的汉字库越做越大,但是有许多字的社会应用很少,甚至是“死字”没有生命力,只是存形占位凑数而已。其二,保证社会通用的最低量汉字集。在这个研究方向,大陆有《汉字常用字表》3500字,还有《最常用字1000字表》,《汉字通用字表》7000字。
    ②统一规范字集将来需要不断修订。因为文字技术在发展,社会用字习惯也在流变。《简化字总表》1986最新版本,在听取了对于简化字的修订意见后,应及早修订,不要让“理發”之类的粗陋笑话再频频出现了。


                                金岷彬 2007-05-30~31 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2 15:50 , Processed in 0.08169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