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玄子:再别“好好学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3: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玄子:再别“好好学习”

  前记:今年五月的一天,在北京读大学的小女魏玄子来电话交谈,电话中父女之间略有争论。大约我持一种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还是要好好学习。对此她以为不然。没想到晚上就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且附了一篇题目为《再别“好好学习”》的文章。我惊讶于文章的文从字顺,语言雄辩,忙去信问这文章是谁写的。得到的回答只有冷冷的三个字“我写的”。我无语。心里有几分高兴,也有几分担忧。又过了几天,玄子来信说这文章可不可以发表,我说当然可以。并要她去联系法律出版社的周丽君阿姨。在丽君的努力下,这篇文章经过删节以《听话,听谁的话?》为题发表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13年8月号第16期上。我现在将原文刊于此,以为纪念,并对周丽君女士的慷慨相助表示感谢!

  ——魏敦友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

  从小到大都在校园里度过的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家长耳提面命,师长千叮咛万嘱咐,就连学校的壁墙上都写满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诸如此类的话语。人们也似乎不加思索地认为“好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正确。

  “好好学习”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呢?在说这句话的人也不曾真正思考过。其实,“好好学习”和中国父母时常叮嘱孩子的“听话”表达的意思惊人地相似。“好好学习”更像是在说,听老师的话,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记下所有考试需要的东西,然后考个高分。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于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有不可小觑的联系。

  直奔结果简略甚至、忽略过程,是中国父母一贯的思维模式。中国的父母希望孩子在读书的时期不要恋爱,初中高中是不用说的了,在这些时期的恋爱都被扣了个大帽子--“早恋”。在大学时期恋爱也是不被父母所提倡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之前都不要谈恋爱。当然这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希望子女少走弯路,但这同样验证了他们所信奉的真理——省略过程。在自己的孩子上了工作岗位而还没有恋爱,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打算时,父母又会采取逼婚政策,一反当年在高中死活棒打鸳鸯的态度,楞是要把那不合适的盖儿往瓶口塞。

  他们在遵守某项属于整个社会的潜规则。认为某个年龄就该做某个年龄该做的事。然而这个“该做”的范围到底是由谁划分的,人们却都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带给他们习惯性思维那样不求甚解了。

  忽略过程,只求结果。中国父母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然而人生其实是一段旅途,所有人旅行的终点都是死亡,沿路的风景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正题“好好学习”在这个时代代表的东西并不是这几个字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机械化的麻木的学习模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使我们的文化多元多彩。但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思维,一些过于保守的思维。例如“听话”,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奶奶对我说“到学校要听话”,但当我问“听谁的话?”的时候,奶奶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在中国,你常常会发现,有民族英雄,或遭万人唾骂的人,但当你问人们为什么要赞扬或是唾骂他的时候,人们却无法举出什么实质性的例子,也无法表达出任何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听话”的产物。

  “听话”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同“好好学习”一样,你在家听父母的话,到学校听师长的话。总之听话就是没有错的。就连我,一个超过18岁,即将要上大学的学生都会被强调“听话”。这是非常可怕的。

  每个时代有有其特有的特征。在古代,资源紧缺,渴望获取知识的人们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得以满足,于是有了课堂这种将人们聚集以传授知识的产物。然而,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资源供远甚于求的现状而言早已不甚实用。

  这样不求甚解,只知道听话的学习模式导致了创新性思维的缺失。只知道听话的孩子,幸运的话他们还是能在社会中谋求一份安稳的职业的。然而人生的价值绝对不止于此。但是一个人如果只要求能安稳地活下去,而不去做出任何人类却别于别的生物的特有性质——创新,那人生的意义将被大大削减。

  中国人保守,未雨绸缪。当然这在很多时候是件好事,例如金融危机来袭等等。但这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件好事。

  “当你把一个人的财富,地位,权利都去掉,剩下的才是他正真有的,反映他的价值的东西”。当然这句话不是一句容易理解的话。这世界上这么多人追名逐利,如若都被去掉才是正真拥有的,那么人生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呢?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

  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只有经历才能真正地锻炼人的品质,在一切浮华被去除时她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不要剥夺孩子经历的权利,所有没有经历作为铺垫的经验都只是纸上谈兵。

  我曾有幸在某杂志上读到过关于定义梦想的散文,其中提到一个观念“梦想于成功无关”。中国人喜欢把异常宏伟的目标称做梦想,“成为科学家”、“成为宇航员”诸如此类的。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这些取得大成功的想法才配称之为梦想,孰不知梦想绝不是人沽名钓誉的工具,她也并不分高低贵贱,只有真正忠于自己的心才能得到梦想给予人的快乐。


来源: 魏敦友博客 | 来源日期:2013-09-3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7:26 , Processed in 0.07378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