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场典型中国官场饭局的解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6:1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场典型中国官场饭局的解读


  X年x月x日,陈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唐经理,晚上唐经理为老同学接风洗尘,并邀请了李科长、曾主任、王秘书、张局长、李局长五人于晚上6:30在x市x酒店x包厢吃饭。

  品味这场官场饭局,不难看出官员的到场顺序反映出官员权力的大小;称呼后面玩的是面子游戏;酒是官场饭局的精华所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反而觉得土豆好吃则是对官员的一种绝妙讽刺。

  一、到场顺序:权力大小的反映

  官员迟到:看似无意实则是摆官谱。官员迟到,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是官员的一种习惯,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唐经理与陈教授5点50分就到了酒店,5名官员在6:30分这个约定的时间,则是一个也未到,6:35分李科长到酒店包厢,6:42分曾主任到酒店包厢,6:50分张局长到酒店包厢,7:02分李局长到酒店包厢,7:13分王秘书最后到酒店包厢。5名官员都迟到,是偶然?是巧合?还是必然?不可否认,有的官员事情比较多,因为公事而迟到那也无可厚非。5名官员都迟到,这样的现象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如果请吃饭的是几位官员的领导,还敢迟到吗?官员迟到:表面无意实则有意,是在摆官谱,“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官场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应当有官谱、官派,不然算什么官?所以,一旦为官,便要摆谱、摆派。”迟到的根本原因在于请吃饭的是生意人,在官员面前处于弱势低位,似乎不摆摆谱就不能表示自己是一个官,难以体现自己尊贵的身份。

  到场先后:权力大小的反映。官员迟到是一种常态,科长迟到几分钟,而局长迟到半个多小时,权力越大的官迟到的时间也就越久。唐经理要等官员,官员也要等,当然只是小官等大官,权力小的科长要等权力大的局长,局长要等更大的官。权力分三六九等,位低者只有等的份,“等上级”是一条重要的官场原则,并以权力大小为依据,无权者等有权者,位低者等位高者,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秘书:权力递延的获益者。表面看来,秘书最后一个才到是对到场顺序是权力大小反映这一规则的颠覆,事实上并非如此。“近水楼台先得月”,领导的权力很容易递延到秘书这里。“所谓权力递延就是非权力拥有者因与权力拥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接或间接行使着权力,也就是权力递延到了他们身上。”作为市领导的身边人,王秘书在该市拥有的政治资源并不会比其他在场的官员少,“宰相家人七品官”,在该市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接近领导、与权力核心联系密切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往往容易获得实质权力,是权力递延的最容易获得者,甚至大权在握。科长、局长办不好的事,王秘书则很有可能办好。不是因为秘书本身的官有多大,权力有多大,而是王秘书是市某领导的秘书,“不看僧面看佛面”,官职不大,但权力却有可能约等于他的领导,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也是市领导。

  二、称呼:面子游戏

  鲁迅先生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中国人爱面子,甚至死要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做事处世,最忌抹面子。“‘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泛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积累起来的声誉。”“与某某领导在x酒店一起共餐”,对于唐经理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副教授称教授,经理称老总,副局长称局长,虽然“副”说起来的确有点拗口,称呼中变“副”为正,这也符合日常生活习惯,当然也有“转正”的期待,更是一种有面子的行为,玩的是面子游戏。“人是脸,树是皮”,面子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息息相关,“正”比“副”更有面子,于是“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面子”,大家互给面子。

  三、酒:饭局的精华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这些民谣都体现了酒在饭局中的重要性。

  “无酒不成宴”,酒是饭局的精华所在,没有酒的饭局就说不上真正的饭局,在饭局中没有哪样东西比酒更重要了。以酒助兴,借酒消愁,酒还化解官员个人之间以前的恩怨,“一杯泯恩怨”;我敬你,你敬我,“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喝了酒,大家的感情自然也就会升温。

  酒的档次。饭局当中的每个人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酒的档次太低也不行,浏阳河、金六福这种档次的酒在农村可以说是高档酒,在官员的眼里这种档次的酒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档次太高也不行,毕竟有教授在场,担心老同学不习惯,此外,一些名酒价钱太高,也没有这个必要,最终要了2瓶52度的茅台酒和1瓶葡萄酒。

  敬酒。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敬酒看是无关紧要,实则充满了权力的音符,敬酒后面隐藏的是权力崇拜,表现为权小者对权大者的媚权行为。敬酒前大家齐举杯并相互碰杯,每个人嘴里都念念有词,但是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具体说了什么,杯里的酒也没有一口干,只是象征性地喝一口。

  唐经理首先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才敬局长,最后才敬李科长和曾主任;李科长首先也是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才敬2个局长,最后才敬曾主任;2个局长也向王秘书敬酒,但是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王秘书回敬了2个局长的酒,也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在敬酒的过程中,5名官员都向唐经理敬酒,毕竟是唐经理请客,能在一起吃饭,私人感情或多或少还是有的。5名官员也都向陈教授敬酒。

  陈教授并不是没有敬酒的经验,只是与官员在一起有点不适应,作为一个官场的局外人,刚开始不知该如何是好,也许是看不惯敬酒中逢场作戏的表演,更多的还是没有“入场”,不是局内人,敬酒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很懂。但在其他的政府官员敬酒后,才慢慢意识到应该“入乡随俗”。陈教授首先也是先回敬王秘书、其次才是2个局长、最后才是曾主任、李科长,敬酒的顺序与其他官员完全吻合!教授不愧是教授,一学就会!其实敬酒的规则很简单,无权者敬有权者,权小者敬权大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敬酒,只要经历几次,自然而然就会了,关键在于有没有资格“入局”。敬酒玩的是权力游戏,谁拥有的权力最大,谁就掌握游戏规则,权力较大的人则可以对某些游戏规则进行变通,权小者或无权者则只有遵守的份,对权力的崇拜、追逐与抵制通过敬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酒量。在官场,饭局很多,不喝酒的人很难在官场生存,仅仅喝酒是不够的,还要有酒量才行。喝完2瓶白酒,也没有什么醉意,看来官员“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并非言过其实。难怪有的领导在选用干部的时候,认为“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把会喝酒、酒量大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喝得满地爬,这样的干部要提拔”,就是不去理会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谈酒。中国的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酒给了多少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酒桌上,官员当然会谈酒。

  1.与酒有关的故事:如数家珍。如十八碗酒醉上景阳岗的打虎英雄武松,“鸿门宴”,“杯酒释兵权”,周恩来总理为什么独爱茅台等等。

  2.意外:吟诗助兴。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并不是大老粗,或许是有教授在场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许是今天兴致很好的缘故,唐经理无意之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陈教授说“葡萄美酒夜光杯”,看到唐经理与陈教授都说了,几个官员也不甘落后,张局长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曾主任说“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科长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局长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吟诗助兴在官场饭局中非常少见,这次完全是意外。

  3.怪论:酒与人才的关系。“对酒的历史不了解,对酒文化一窍不通,也能算是人才?“连酒圣是谁都不知道也能称得上专家、教授。”“不喝酒的人就不是人才,酒量不行的人也不是人才。”难怪有的领导在选拔干部时把酒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

  四、吃:土豆胜过山珍海味

  官员的饭局多,应酬多,哪个酒店有什么特色菜,厨师的手艺怎么样,都了如指掌。

  投其所好。“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一些生意人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李科长喜欢x鞭,曾主任喜欢吃狗肉,李局长喜欢燕窝,王秘书喜欢吃红薯、土豆;谁喜欢吃酸味,谁喜欢吃辣味,谁喜欢吃甜味,唐经理心里有一本帐。其实在一起吃的次数多了,连某某官员喜欢吃什么这点本事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与官员“称兄道弟”。在官员没有到酒店之前,唐经理就已经把菜点好了,当然,在邀请这些官员时,唐经理也不会忘记与他们说“X酒店有您喜欢的xx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生意人抓住官员吃的爱好这块“软肋”,“吃别人的嘴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官员迟早要为“吃”付出代价。

  想吃土豆讽刺了谁?官员喜欢吃土豆不是因为土豆营养成分高,有治疗习惯性便秘和预防血胆固醇增高等功效,其真正原因在于吃腻了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吃多了,也就不是山珍海味了,土豆反而成了山珍海味。土豆更多是农村那些原汁原味的农产品的代名词。要是让官员连续吃上几天土豆,还会说土豆的味道好吗?

  五、说:双重角色

  一方面,官员表现出普通人粗俗的一面,言语中充斥粗话、脏话、笑话;另一方面,官员就是官员,官员话官场,小心翼翼,点到为止。

  粗话、脏话、笑话。官员是官不假,但是官员也是人。吃饭喝酒过程中粗话、脏话连篇,“他x的”、“操你x的”、“顶你个肺”,脏话粗话基本不离口。有吃有喝是不够的,还要喝得痛快才行,笑话是酒桌上的调味品,特别是说起黄色笑话来津津乐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这样酒桌上的气氛也就浓了。

  有的高见其实很荒谬。有的官员虽然有本科文凭、有的甚至有研究生文凭,其实并没有多少“墨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不简单,农民多赚钱就行了”,“和谐和谐,像我们这样有好吃的、好住的就和谐了”。荒谬的高见!

  官员话官场:点到为止。官员在一起,交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些与官场有关的人和事。如“x普通话说不标准、一口XX腔,写文章也不行,可现在在x单位做一把手。”“某某领导最近怎么样怎么样”、“谁是谁的人”、“谁又可能被提拔”。尽管大家都是熟人,还算“信得过”,但是几个官员说话时都很注意分寸,知道哪些事可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事不能说,不该说、不能说的的坚决不说,“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点到为止就行了,反正都是官场中人,大家心知肚明。


来源: 《聊吧》杂志 | 来源日期:2012-03-3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6:44:45 | 只看该作者
马昌博:揭秘省部级饭局


  酒到半场,因为一个话题,省委书记突然大笑起来,对旁边的省委副书记说:“说的这么好,干脆你给大家来一段家乡的小调吧。”省委副书记笑而不语,旁边的同僚则颇有分寸的催促。副书记矜持一会儿后说:“那就听XX同志的吧。”随后一段家乡小调,最后一个高音符的结尾把酒敬给客人。

  掌声一片,不过没人起哄。

  这是一个饭局,地点在该省省委招待所最好的包间。装修毫不奢华,却透着身份。我们是省委书记邀请的媒体客人,在座的多是省委常委以上的官员。

  我们自然小心翼翼,省委书记来自中央,风格文气,说话声音又不大,场面稍显沉闷。不过省委副书记出身基层干部,习惯了热闹,几个包袱抖出来,气氛就热烈起来。

  外人眼中官场级别越高越讲究排序,饭局也是。我的经验是,严格的秩序和位置感更多在前半场,后半场多是分寸极佳的热闹,中间负责活跃气氛的官员尤其责任重大,当然这也跟现场最高官员的风格有关。

  记得一次因为工作跟一位副部长吃饭。副部长向来以和蔼可亲著称,席间坚持不坐主位——当然最后大家依然自然形成了环抱的态势。因为部长平易,而且在座的都是朋友而无下属,大家很快进入“捉对厮杀”的状态,虽然彼此应接不暇,但看起来都颇感快意。饭后领导提议去该饭店高层大平台俯视紫禁城夜景——看到此处可能你猜出是哪家饭店了,但我就不说。

  不过某次跟政法系统的一位部领导吃饭,则深刻体会了他们更要求纪律第一。除了下属们都纷纷提前20分钟到场外,所有的座位也都是安排好的,跟开会一样摆上了名牌,丝毫不会出现错位现象——两个外来的客人安排在部长一侧,另外的司局级官员按照所在部门在该部委的官方排序安排在另一侧,俨然部务会般的严谨。

  期间部长说话,下属很少插话。敬酒也不喧哗,类似一般饭局把酒三巡之后相互走动,各自形成互动小圈子的现象更是绝没出现——整场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最重要的领导。

  饭毕,领导先走,然后我们依次退场。这种饭局,沉闷是沉闷,但也主题突出,时间合适,主客相宜——本来就是礼节性应酬,实在没必要太耗时间,否则领导也烦。

  顺便提一句,在北京,官员很多时候喜欢选择一些门帘看起来不扎眼的会所请客,我就去过紫禁城旁边的一些胡同四合院。一般来说,部委官员们选择地点不太招摇,方便为主,隐含着品质。招摇的多是商人和来京地方干部,恐怕这里也有充场面的意思。

  实际上,在和官员的饭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几次和退休老干部的聚会。

  他们是一群80年代的老部长,一些人的名字到现在依然广为人知。几次饭局中,老干部们穿着大都类似,往往是一水的白衬衣深色裤子,或者深色夹克衫,但内外修饰都干净整洁——这颇似他们在万寿路住的老部长楼,面积很大,色彩朴素,沙发家具甚至都是一样的,但都带有一种严肃的规整。

  席间座位排列也多按照退休前的行政级别,倒未必是刻意为之,只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规矩,这样大家才自然。席间谈论的一半旧事一半时局,往往因为某事就语调高昂了起来,另外诸如朗诵诗歌和来信之类的场景更是寻常。

  但如果觉得他们都毫无情趣,却全然错了。很多时候,官位退下来了,架子也不端着了,这群“老领导”喜欢饭间拉歌和对唱。某次我跟一位女同事参加一个部级的老干部聚会,就被点名盛邀唱一段。我推托说不会老歌,对方大笑,说就给我们来点最新潮的嘛,震一下我们。

  最后是刚做妈妈的女同事站起来唱了一首哄孩子的儿歌,老先生们报以热烈掌声。轮到我时,我颇为纠结地想要不要给老领导们来一曲特潮的歌看看他们反应,比如花儿乐队的“喜刷刷”之类,最后还是没忍心。

  如果换到现在,为了配合心情,我想我会唱神曲“忐忑”。


来源: 搜狐评论 | 来源日期:2012-09-0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0:33 , Processed in 0.08849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