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7:3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零年代的思想叙述者
——读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

何小竹

    我先读了书中那首名为《妹妹》的长诗。他把这首诗作为“跋”安排在书的最后,有点别出心裁。诗歌写得不差,节奏、音韵都没乱来,毕竟是学过钢琴的人写的。但是,想到它出自一位曾经对先锋诗歌有过广泛接触和深入研究的批评家之手,不免有些疑惑。就像我读到李野光翻译的埃里蒂斯的诗歌,觉得那语言厉害得不得了。但当我读到李野光自己写的诗的时候,就十分疑惑,这是翻译过埃里蒂斯的那个人写的吗?
    与《妹妹》这首长诗靠近的,是本书的第七辑,标题为“小说烧杯和炼金术”,辑录了他的六个短篇小说。我读了前面的两篇,《雷雨前书》和《方舟哀歌》,不免又有些疑惑,他干嘛非要写小说?但当我继续读下去,读到《铜镜记》的时候,看法开始有了改变。再读到《罕达奇迹书》的时候,我已经由衷地喜欢上他的小说。再到后面的两篇,《巣父记》和《仙鹤启示录》,也是一样,十分喜欢。他完全可以再多写一点小说。
    但是,朱大可毕竟不是靠诗歌和小说行走江湖的。在这本名为《记忆的红皮书》的文集中,小说和诗歌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还是他的文化批评随笔,以及带文化批评风格的回忆文章。在我看来,相比于诗歌的抒情和小说的叙事,朱大可最为擅长,也最为出彩的,还是文化批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靠这样的批评成名。本世纪开始到现在,他依然靠这样的批评彰显着自己的存在。他始终像一个斗士,坚持与自己所处时代的风尚为敌,在原则问题上永不妥协。与那些油嘴滑舌、装神扮酷的“酷评家”不同,朱大可是真正有思想的。在这个思想被嘲笑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思想者,既需要能力,也需要勇气。事实证明,朱大可不仅不缺少这个能力,且敢于在一片嬉皮笑脸中,坚持自己严肃的表情。
    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比如,我可以很顺口地就说出,朱大可在“八十年代”的文学界就是很牛的人。他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按时下的流行说法,也可叫做“50后”)。但是,当我要简明扼要地描述并评价他的现状,首先,那个标明年代的术语,就让我有“失语”的感觉。新世纪?二十一世纪?两千年或2000年之后?多么别扭、拗口。我脑子因短路而愚笨。直到这次在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里看到“零年代”这个词语,才解决了我对现时代的称呼问题。
    “零年代”,顺口,而且别有意味。因为零年代,我们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有断裂之感,今非昔比,顿生怀念之情。零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什么都好像正确也好像不正确;轻的也是重的,重的也是轻的;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观众一思索导演就发笑;机会主义是务实的美德,浪漫主义是不合时宜的疯子;较真是拧巴,写诗是傻瓜;没有精神生活大可以昂首阔步,没有性生活肯定抬不起头;有钱光荣,无钱可耻;靠实力说话,就是靠权力说话;靠作品说话,就是靠市场说话。但就是在这样的零年代,八十年代的文学牛人朱大可,没有像他众多的同辈人和同行那样,表现出犹疑、彷徨、自我怜悯乃至于自我沉沦,畏缩不前。同时,他也没有如众多聪明人那样,幡然醒悟、洗心革面乃至于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的得水之鱼,在庙堂与江湖、餐桌与书斋、男人与女人之间自如穿梭,吐着一个个快乐而得意的气泡。他本色难改,立场不变,宝刀未老,且越来越犀利。他不仅一如既往地向那些庞然大物开战,对于沉渣泛起的市侩、庸徒、屁巴虫,也绝不放过刺他一剑的机会和乐趣。他由此而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评论家。这身份跟他在八十年代的身份本质上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言说的领域扩大了,从相对封闭的文学进入到了无所不包的文化。也就是说,零年代的朱大可,成了一个见什么说什么的人。只要他看着不顺眼的,必定上去砍一刀,决不当一个旁观者和过路人。而他挥刀言说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依然是他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及其审美趣味。
    如果说我倒着去阅读本书中的那些诗歌和小说是出于一种好奇,想看看这个使惯了兵器的人怎样摆弄厨具,那么,在满足了这种好奇心之后,我开始按着本书的书目顺序,去观赏他的刀光剑影。不过我发现,他与那些时下的“酷评家”完全不在一个战壕。他也偏激,但不哗众取宠。他也刻薄,但不卖弄机智与小聪明。与酷评家相比,他的语言也是生动活泼的,但语调却不乏严肃,甚至是厚道。他一切的言说,都是为了清除“文化垃圾”,而不想也不屑以打架为乐。他自信,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这也是他与酷评家们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光体现在言说的立场和态度上,也体现在他行文的风格和语调上。与其说他是在“评论”,不如说他是在“叙述”。我也因此而找到了写作这篇书评的关键词:零年代的思想叙述者。是的,读这本《记忆的红皮书》的时候,我每每感觉到,他是在自说自话。这种自说自话的语态,让我联想到“梳理”、 “追问”和“辨析”等等字眼。从表面上看,他是在针对一些文化现象发言,向公众宣示他的文化观。但本质上,他是借助这些文化现象,梳理自己的精神脉络,追问和辨析心中的疑问。所谓自说自话的语态,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叙述的语态,所叙述的,正是躁动在他大脑中的“思想”。
    作为一个读者,这一周的阅读是十分愉悦的。但当我从阅读中抬起头来,还是比较迷惘,我不知道该和谁分享这这种愉悦。或者说,我不知道这本《记忆的红皮书》,它的准确的读者在哪里?对于零年代,我可能是过于悲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9:34 , Processed in 0.06996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