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卓斯乐:海报的爵士音乐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1: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卓斯乐:海报的爵士音乐家2013-08-05 作者:钟和晏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音乐家爵士海报卓斯乐
卓斯乐既是知名的平面设计师,又是一个知名爵士音乐节的创办人和组织者。他是用海报向人描绘声音的人,音乐主题、音乐人的个性乃至时代的精神特质,都会从他那种明亮欢娱、悠扬摇曳的视觉表现中洋溢而出。



塞西尔·泰勒(1989)
尼古拉斯·卓斯乐
“欢快的”、“喧闹的”、“奔放的”、“混乱的”、“无拘无束的”,对瑞士平面设计师尼古拉斯·卓斯乐(NiklausTroxler)海报作品的最初印象可以用这些词来描述。在一张张标准尺寸的海报上,你看到重叠的字母、凌乱的线条、被切割的色块、断断续续的点和线,色彩互相拥挤,图形开始变形,看得人眼睛有点刺痛,内心却是非常快乐的感觉。
几乎所有的海报只和爵士这一主题有关,宣告一届年度爵士音乐节的来临,或者通知一场音乐会具体的表演者、举办时间、地点等信息。所以,萨克斯作为爵士乐象征反复出现,有时像蛇,有时是酒瓶,有时候又变成电话或摩天大楼。吹奏萨克斯的乐手形象也总是出人意料:用三角、方块、箭头等组合,用水墨般的笔触勾勒,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堆叠出来。有一张海报是白色底色上一堆无序的黑色墨点,只有站远些,才能从中辨认出一个欢快演奏的乐手形象。
对于具体的音乐会海报,卓斯乐大多数采用游戏感的字体设计——像儿童彩色蜡笔涂鸦出的字母,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油墨斑斑的字母,白色粉笔写在黑板上的笔迹,或者隐藏在黑白钢琴键或者彩色圆点中的信息。视觉效果足够强烈,有些情况下要准确读出海报上的文字内容变得费劲。
在深圳华·美术馆,“卓斯乐的爵士设计回顾展”用近150幅作品展示作者长达37年的爵士海报创作,那些海报上,出现最多的单词是“JazzinWillisau”(维利绍爵士音乐节)。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卓斯乐在他的家乡瑞士维利绍创办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节,后来发展成欧洲最负盛名的爵士音乐节之一,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停止。每年他为音乐节和其他的音乐会制作海报,结果产生出回顾展上那些爵士乐主题的作品。
所以,卓斯乐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知名的平面设计师,又是一个知名爵士音乐节的创办人和组织者。他的海报结合了音乐的热情与艺术的自由表现,色彩丰富地流淌,轮廓明亮而清晰。海报与音乐节都是自然而随意,容忍一定程度的混乱,但又组织得当、结构严谨,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总有人问他,从事平面设计并创办音乐节,是否就是为了一生能为爵士音乐节设计海报?
0
大卫·莫雷(2001)
新包(2002)
疯克乐之夜(1987)
桑拉爵士团(1980)
埃勒里·艾斯克林三重奏(2007)
低音爵士(1981)
华·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序是这次回顾展的策划人之一,早在1999年,他就编辑出版过介绍卓斯乐平面设计历程的书籍。“酣畅的视觉沟通,淋漓的意象语汇,无阻于制作印刷之种种限制。”这是王序对尼古拉斯·卓斯乐海报作品的至深感受,他评价说:“卓斯乐轻快鲜活、妙趣横生的爵士海报,风格随不同时期而变化。早期作品色彩浓郁,线条意象富于变换。1995年来,画笔转入了黑白双色世界,此后又转向字体,寥寥几笔轮廓描摹,一些不相干的色块搭配。近来,更多的是延续反复的图形与狂放不羁的线条。”
华·美术馆三层展厅的展示编排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图形语言的演变历程,从底层大厅的最新作品向上逆回,到三楼主要是卓斯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起初的风格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的涂鸦,带着明显的波普艺术放纵的影响。如果说瑞士平面设计以冷静简约、排列整齐和网格编排为典型风格,卓斯乐用任意的、自发的形式和手工的方式,把自己与同时代平面设计师的思想体系区分开来。
电脑时代以前,卓斯乐只用简单的媒介工作:墨汁、蜡笔、画笔和颜料。他一直遵循自我的审美准则,采用有限色阶,借助黑白并置、单色反差营造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大多数是丝网印刷和经济制作。丝网印刷的色彩穿透力不会被过滤,如同纯净的光盘音质。“我总是希望我的海报引人注目,让人们第一眼就注意到它们,这是我想要的。”他说。
卓斯乐本人出现在回顾展开幕式上,他戴一顶米色的草编鸭舌帽,穿简单的白衬衣和牛仔裤,健壮粗犷、笑容可掬,就像你在欧洲农村随便遇到的一位普通人。不过,王序忍不住把那个时刻称为“神话的事”,在他看来,“卓斯乐的启示是一个人一辈子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一直坚持着,然后享受其中的整个过程”。
有音乐节之前,维利绍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瑞士乡村小镇,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7000人。始创于14世纪初的维利绍离卢塞恩不远,有着典型的瑞士山区风景,深深浅浅的绿色山峦草坡,平静如镜面的湖泊,三四层楼的白墙褐瓦住宅点缀其中,充当地标的是一座比小镇自身历史更久远的13世纪罗马教堂以及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17世纪圣血教堂。
1947年,尼古拉斯·卓斯乐在那里出生,父亲是汽车喷漆工,也是铜管乐队的大号手。受父亲的影响,后来卓斯乐的五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各自学会了一种铜管乐器。卓斯乐开始学吹喇叭,后来又学了长号。少年时代,他常常收听瑞士广播里每周一个小时的爵士乐节目。“当时广播里播放的大多是传统爵士乐,我很快被迷住了。”他回忆,“我开始购买那种每分钟45转的爵士乐唱盘,其中有艾灵顿公爵、贝西伯爵等。当西德尼·贝切特(SidneyBechet)到卢塞恩的时候,我还有幸见到了他。”
上世纪60年代,卓斯乐就读于卢塞恩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同时热衷于参加苏黎世国际爵士音乐节等活动。因为那些音乐节,他结识了许多爵士音乐家,对自由爵士乐和前卫派产生浓厚的兴趣。1966年,不到20岁的卓斯乐在维利绍组织了他的第一场爵士乐音乐会,表演者是本地爵士乐队“摇摆屋七人演奏组”以及一位半职业次中音萨克斯手。出乎他的意料,这场演出吸引了300多名观众,在一个乡村小镇,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从那时起,他每年为一些乐队和个人组办12到14场音乐会。“当时,我好像是前卫爵士乐唯一的瑞士籍推广者。”
无论如何国际化,爵士乐究竟是一种美国音乐,一般来看,瑞士不是适合爵士乐发展之地,那个美丽的国家缺少城市气息,而城市是产生爵士乐的温床。但是,瑞士音乐评论家彼特·卢第的观点是:“从早年克莱曼·哈金一代开始,美国音乐家们就意识到,对爵士乐最有细腻把握的地方不是纽约或者芝加哥,而在世界其他的角落。日本的唱片公司把美国公司资料库里快要发霉的稀有老唱片挖掘出来重新出版发行,新爵士乐、自由爵士乐、比博普(Bebop)等在欧洲的高雅艺术领域内引起很大的反响。”
1951年,苏黎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爵士音乐节,一般持续三四天,是半职业化、半业余的音乐盛会,但是到1974年被迫暂停。因为这一变故,卓斯乐决定从1975年开始,在维利绍举办首届国际爵士音乐节。他邀请的表演者是丹麦爵士乐萨克斯演奏家约翰·基凯(JohnTchicai)和瑞士爵士乐钢琴家艾琳·施韦策(IreneSchweizer)。某种意义上,艾琳·施韦策可以说是瑞士爵士乐的代名词,卓斯乐总是定期邀请她到维利绍演出。
华·美术馆的展厅里一直在播放纪录影片《卓斯乐的爵士与设计人生》,艾琳·施韦策在影片中说:“卓斯乐几乎一手包办了整个音乐节,这是他的权利。许多人因此批评他,说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组织音乐节的,需要团队合作,但他对此不以为然。”
第一届维利绍音乐节花费超过7万美元,没有任何商业赞助,由于吸引了大量观众,最后的结果是不亏不赚。到了第二年,观众人数下降,卓斯乐损失了3万瑞士法郎。不过,维利绍的当地政府和商人愿意对爵士音乐节提供资助,它使小镇获得国际知名度。卓斯乐决定把音乐节继续办下去。1977年维利绍音乐节的主题是纪念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Coltrane)——那年正是柯川逝世10周年。
0
即兴表演音乐会(2011)
蒂姆·伯恩(1998)
对于音乐会的布局,卓斯乐有他的个人观点和价值尺度,他具备一种艺术家的意识,其他人可能是出于商业头脑。他不凭借现成的巡回演出决定他邀请的乐队,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组织:欧洲爵士乐、瑞士爵士乐、英格兰爵士乐、自然音乐乐团、非洲爵士乐等等。
以自由爵士乐为代表的前卫音乐,在维利绍自然地聚合起来。瑞士国家电视台记者彼得·斯宾是位爵士乐爱好者,他几乎参加了每一届维利绍音乐节。他评价说:“卓斯乐非常尊敬他邀请的每位音乐家,从来不拆散任何组合。对他而言,没有不优秀的音乐会,只有他认为新颖的或者特别的音乐会。”
总共4天的维利绍爵士音乐节通常由6个大型音乐会组成,每场音乐会大概有1200到1500名观众。维利绍的演出场地很简单,一间像学校礼堂一般的演出大厅,或者在露天营地和当地酒店里举办音乐会。参加音乐节的大部分人是了解和痴迷前卫音乐的老观众,这些人像家庭聚会一般每年相聚一次,总是玩得很愉快。音乐家和观众之间无流派的、和睦宽容的气氛,是维利绍在欧洲各个爵士音乐节中的独特之处。
独特的当然还有卓斯乐精心设计的海报,可以说他是海报的爵士音乐家——即兴创作,个性化,富有表现力。他的设计与音乐之间必然有密切关系:“当我用柔软的线条创作海报时,它们就像旋律。最好之处在于我不去想‘哦,我得做张海报’,而是仅仅想演奏时,音乐家不会按照某种格式去思考。我会考虑主题本身,来回摆弄我脑子里的素材,然后想法渐渐变得具体,点子就来了。”
变得具体的意思是说他从演奏家向作曲家演变,他是掌握媒介图形语言的“作曲家”——图案、形状、色彩——就像作曲家操纵各种音符。“非洲服饰上的图案,在美国黑人音乐中以节奏的形式出现。”他解释,“我从音乐中学到很多,音节与声响、对比与反差、结构与韵律,总能有些不一样的效果产生。”
还有他对爵士LP唱片封面的迷恋,其中包括以录制爵士乐著称的美国“蓝色音符”(BlueNote)公司的LP唱片封面,尤其是封面设计师里德·迈尔斯(ReidMiles)的华丽字体,有时混合了摄影。爵士钢琴家麦克考伊·泰纳(McCoyTyner)的那些只使用字体的唱片封面,那是自由的平面艺术。最近,他又注意到荷兰女插画师马特·罗宁(MarteRoling)的一系列美丽又前卫的唱片封面插画。
2010年,他为萨克斯演奏家查尔斯·加尔(CharlesGale)制作的音乐会海报,获得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DC的奖项。他在颁奖仪式上说:“我几乎是违反常规,我要让海报自由,发出声音和叫喊。”
已故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说过相似的话,他把卓斯乐称为“一个一直向人描绘声音的人”。他的评价是:“卓斯乐的表达方式总是不受羁绊、不拘泥形式,表达的信息清晰准确。每幅海报中,音乐主题、音乐人的个性乃至时代的精神特质,都会从他那种明亮欢娱、悠扬摇曳的视觉表现中洋溢而出。”
福田繁雄还曾经特意提到卓斯乐1992年的海报《死亡之树》,这是应邀为“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设计的主题海报,虽然最后没有被组委会采纳。鲜绿底色的画面之上,一棵棵树桩被齐根砍断,空留刺目的、鲜红色的树桩切面。福田繁雄哀伤地写道:“一个个淌血的树桩覆盖整个画面,再多的演绎都是多余的,这是我们这个沉默的、压抑的星球的挽歌。”
1986年的《纪念泰罗尼斯·蒙克的音乐会》是卓斯乐作品音乐性的最佳例证之一,他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用连绵的字母勾勒出爵士音乐家泰罗尼斯·蒙克(TheloniousMonk)的肖像。“蒙克是爵士乐的先锋,我没有为这张海报选择简单的方式,事实上,我想把他的作曲视觉化,他的《午夜时分》是我最喜欢的曲子。”
起初卓斯乐用蜡笔和彩色铅笔画了很多蒙克的肖像,然后把纪念音乐会的信息沿着头像写在旁边。某天他突然放松下来,不再关注画像时就产生了这一设计。蓝色为底色的海报上,表达信息的文字采用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色彩,字母的色彩和每个单词的起止并不一致,这种复杂的节奏是《午夜时分》的一部分,这里有一种重合,营造出蒙克音乐那种舒缓流畅的感觉。
卓斯乐总是采用类似的方式,通过字体和色彩把抽象的音乐视觉化。回顾展的策展人、平面设计师何见平说:“他的字体设计有许多不同风格,一种偏向游戏,另一种呈现出更为清晰、结构性的特点。他在自由和秩序之间摇摆不定,从纯粹的字体设计中获得绘画体验,在绘画的笔触中雕琢字母的形象。我想他创作的最大秘诀就是快乐,这个快乐融入设计中,感染着每一个人。”
现居柏林的何见平曾去维利绍卓斯乐的家中拜访,他的家是一座三层楼的尖顶房子,上半部分贴着深褐色护墙木板,木阳台上摆着鲜花。顶层的工作室也就80平方米左右,其中一半被海报和书籍占据,卓斯乐就在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上涂涂画画,他画的草稿很小,完成的海报尺寸却很大。“我在他家住过两个晚上,第一天我感觉很美很安静,第二天我就想,尼古拉斯怎么能多年住在这样的小城市里,第三天我就急着要回家了,因为实在太闷了。”何见平笑着回忆。
还是1981年的时候,就有记者问卓斯乐:“为什么把爵士乐这一外来之物引入维利绍这样的小镇?”他回答说:“这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我一直住在这里,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维利绍爵士音乐节总是在夏季举行,每年7月,卓斯乐整个家族的人就聚集在一起准备音乐节,完成装邀请函信封、印制纪念T恤等各种杂事。有时候,卓斯乐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张贴海报,举办露天音乐会时,他的妻子还会在食品亭中负责售卖食品。今年5月18日,66岁的卓斯乐举办了他的最后一场爵士音乐会,决定以后把音乐节的事物全部转交给他人。
华·美术馆在深圳的开幕式上,不断有人问卓斯乐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热情,用35年时间去做同一件事情?他回答说:“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热情,但也不可能全是热情。也许因为我这辈子唯一能干的就是这件事,所以必须一直做下去。”
(图片提供:华·美术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15:44 , Processed in 0.10856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