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媒介素养与师生关系建构》研究总报告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7: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媒介素养与师生关系建构》研究总报告




“教师媒介素养与师生关系建构”课题从2009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即开始展开全面的研究。从2010年3月份开始,历时半年多,在江西的南昌、赣州、九江三个城市,选择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九江学院和蓝天学院为样本,并以“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师生关系”为调查目标,依托南昌大学学生会、江西财经大学学生会、共青团赣南师范学院委员会、共青团九江学院委员会、蓝天学院,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1860份问卷。受访学生主要是大学生、老师,少量涉及研究生。这次调查选择样本的标准是充分考虑中心城市和 地方城市的差异、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异、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差异。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的盲目性,师生关系依托新媒体沟通的重要作用等。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新媒体因其蓬勃的生命力,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人们如何传递和接受信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应该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中国传媒的高速发展,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养。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形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和知识,但随之传播的信息剧增,也催生了许多问题。人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辩和梳理的能力,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在媒介空前发达的时代,一些不规范、缺乏自律的传媒单位所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东西,极大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杜绝这种“病毒”式的污染信息而遏止传媒的发展;也不能阻止人们的传媒接触行为。既然外力的解决措施无法奏效,那么更积极的办法就是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污染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
摘要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媒介素养应该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高校教师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受众,高校教师应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为传者,高校教师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潜兹暗长,慢慢渗透进入社会,使人们的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像普法一样普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媒介素养。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师生伦理关系在教育理论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师尊生卑是仍然是社会师生伦理关系的特点。
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的建构应该从六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利用媒介将师生关系从师尊生卑到实现平等互爱。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单向输出到互动学习。师生关系的长远保持和深入发展。从传授知识到事业上的合作。
调研分析
一、 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度很高,大部分用于人际交往。
在回答“你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时,78.6%的同学选择了“A非常了解”,这说明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具有强烈的兴趣。只有6.78%同学选择了“C不了解”,经研究,这部分学生主要来自赣州和九江二线城市。
在回答“你认为新媒体能给你提供最大的帮助是哪方面”时,有81.32%的同学选择了 “B提供交流平台”,只有17.25%的同学选择了“A提供学习资料”,这说明新媒体用于社交的功能比用于学习的功能更强烈。
二、学生较多地利用新媒体来与老师进行沟通,但老师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却比较滞后。这种剪刀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被访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利用新媒体和老师进行交流”时,有65%的同学选择了“A. 很方便”有24%的同学选择了“B. 比较方便”,这说明学生比较乐意使用权新媒体的沟通方式。在回答“在寻找老师的联系方式遇到困难时,你首先想到的是”选项时,有68.72%的受访者选择了“B.用搜索引擎搜索 ”和“C.在BBS、blog上发贴求助”;而学生在回答“你在课外与教师的交流情况是”只有19.2%受访者选择了“A 经常主动通过E-mail、QQ、Blog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有69.24%的同学选择“D 除了咨询与考试相关的问题外,基本上不作任何交流”。这种奇怪的现象在问题11得到了答案,学生在回答“你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用过新媒体教学”选项时,76%的受访者选择了“C没有”,有11%的受访者选择了“B很少”,这足以说明教师在使用新媒体方频率方面,还远远没有学生使用频率高。
你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用过新媒体教学( )
A. 有 B. 很少 C. 没有
三、 学生对老师的关系趋于实用、功利。
在回答“你最希望通过媒介了解老师的( )”时,受访者选择“D通过老师了解其门下学生,扩大社交”的占56.12%,只有13%的学生选择了“B学术动态”。
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形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和知识,但随之传播的信息剧增,也催生了许多问题。人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辩和梳理的能力,长期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对高校教师如何提升其媒介素养,从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服务。本研究致力于建设提出一套系统的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培养方案,并通过本方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意义
本课题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运用新媒介来重构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于每一个时代来说,都会有自己的不一样的师生关系。在新媒介不断产生的时代,师生关系从原来的服从、单向传输,转向平等,互助,相互激励。新的媒介手段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人与人的相互影响、相互信息传播,都起到革新作用。
研究假设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人们如何传递和接受信息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应该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全球化和中国传媒的不断变化,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养。由于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传媒素养的缺失产生了许多问题,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重视媒介素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提高媒介公民的自身素质,建立更良好的媒介环境。
本研究假设着重于:媒介素养与师生关系成正相关关系。师生媒介素养越好,师生关系越融洽;师生媒介素养越低,师生关系越紧张。
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透视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以引起大学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系统研究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媒介素养,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研究对象:各种媒介的特点和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关系,以及媒介素养的提高对改善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作用。
核心概念
在媒介空前发达的时代,一些不规范、缺乏自律的传媒单位所传递的信息中可能包含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东西,极大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杜绝这种“病毒”式的污染信息而遏止传媒的发展;也不能阻止人们的传媒接触行为。既然外力的解决措施无法奏效,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训练内在素质来弱化污染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和提升受众的传媒素养。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建立系统完整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并将其加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媒介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用不好可能伤害了师生关系。全面、正确认识媒介和提高大学教师媒介素养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起点,现代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早在1933年,在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就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其出发点是在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其后,根据鲁宾的分析,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直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媒介等五种媒介形态,人们已经被各种媒介包围着,特别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更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媒介的普及,宣告了以单一的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宣告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影像时代”和“移动时代”,而且身处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涵和意义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它至少应该涵盖认识大众媒介、使用大众媒介、对大众媒介的批判三方面。
3.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从社会调研开始,从实证研究入手。先对目前存在的师生问题进行分解提问;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细分成若干个细支,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研究对象
主要以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师生之间关系的变迁作为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师生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改变,由此而不断延伸和提炼出新的规律。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调研法、比较法、综合法和文献法。
新的媒介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而高校师生又比较分散,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采用调研法,才能够更为便捷、准确地掌握当前的动态。
比较法主要用于中国和国外的情况比较,通过采用比较的方法,看出差距,迎头赶上。
综合法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归纳,并运用于指导师生关系建设的方法。
文献法是基于本项目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而且,本研究是跨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的研究,所以,涉及到的文献比较多。文献法对于提取第一手资料,对于查阅最初的文献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先着眼于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扎实调研,然后结合国内外重大师生关系事件,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出新型师生关系对新的媒介环境的依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研究发现或结论?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产生爆炸式发展,第五代媒体——新媒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纪元。高校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所以,重构师生关系是必需的也是迫切的。
在多种媒体形态并存的时代,人们对新闻的权威性进一步消解。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机制的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IPTV、Mp3、Mp4、Mp5实现个性化、细分化和互动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基于互联网的有博客、微博、播客、RSS、电子书、电子杂志等;基于数字广播的有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基于无线网络的有微博、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电视等;基于跨网络媒体的有IPTV等。在新旧媒体既竞争又联合的大背景下,人与信息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的紧密。高校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新的媒体形态,重构良性的师关系。
利用媒介将师生关系从师尊生卑到实现平等互爱。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博、个人空间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现教师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丰富立体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关系可以得到缓和。真正值得宣扬的是师生的平等与互爱。这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心的消除、多元模式的扩张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师生之间不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紧密接触,而且还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师生观点的争锋,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刺激和灵感,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感情也会日益走向平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师生关系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单向输出到互动学习。学习是有双向性的。一般来说,最先是学生向老师学,但老师的知识结构可能相对老化,学生代表新鲜血液,在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方面会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后来可以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所谓的教学相长,不仅仅是学生帮助老师改进了教学的质量,更多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强于老师。正如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关系从静态关系到动态关系:一日为师生,终生为朋友。利用新的媒介,学生可以多方位向老师学习,从订阅老师的邮件、RSS以及访问老师的博客等,都能找到知识的蛛丝马迹。反之,老师也可以通过访问学生的个人网页,欣赏其微博等,捕捉学生的动态,择其善者而从,非常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轻化。
师生关系的长远保持和深入发展。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学生从一个所大学毕业后,从此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保持联系,有时候,因为书信不通或地址更换,从此失去联系。现在因为各种通讯手段非常发达,而且,各种网络IM软件一再盛行,使人与人的联系可以保持久远。师生之间的这种特殊的关系,因为在学术上、专业上、职业领域上,都有许多重叠的关系,所以,师生关系可以依托全新的媒介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从传授知识到事业上的合作。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从事于本专业的工作或创业,如果一旦创业,他对社会资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他可能有丰富的热情,但却缺少必要的经验。而教师往往在这方面具有较多的经验和社会资源,师生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合作,成为事件的伙伴。新的媒介形态下,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一毕业,从此分道扬镳,各不相顾。这种师生关系,必将被新建构的合作关系所打破。
新的媒介环境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而对于师生关系的建构尤其重要。教师应该利用好新的媒介,更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进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性、发展性和国际性人才而作出更大贡献。
5.分析和讨论
师生关系不是一劳永逸的关系,它是动态的、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自古以来,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而建国以后,教师担当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输者的角色。而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学相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面,更多也可以体现在师生关系建构上面。新的媒介环境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所以,重视并持续研究是媒介环境和师生关系,既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
?? 6.建议
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改进的问题:师生关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足够的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巨大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过份简单地看待了师生关系,有的甚至仅仅将这种关系视为一种“交易”关系,即“我”出了学费,购买到了知识;老师收取学费,传授了知识。如此而已。这种认识会很大程度地伤害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深入发展,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启示:教师的媒介素养在影响师生关系方面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此前教育界普遍低估了教师媒介素养的作用。教师的形象是如何传播的,学生如何获得教师的资讯,得出何种结论,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服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陆晔等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 数字媒介社会 ,(日) 水越伸著 冉华, 于小川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 网络暴力研究,陈潇 著,文学硕士--北京大学,2007.6.10
4. 媒介素养引论,主编单晓红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5. 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美) 威廉·格拉瑟著 杨诚译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 青少年创新思维及其教育研究,刘卫平著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7. 基础与应用心理学 ,(德) 雨果·闵斯特伯格著 邵志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致谢
首先要感谢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本课题的支持,没有一定的经费,本课题的研究无法展开。其次要感谢南昌大学对本课题组成员工作安排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便利,在侧重以科研为重心的指导思想下,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再次,要感谢配合调研的南昌大学学生会、江西财经大学学生会、共青团赣南师范学院委员会、共青团九江学院委员会、蓝天学院。尤其要感谢南昌大学社科处的领导,社科处为本课题的立项和结题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深深感谢!最后要感谢课题组成员的艰辛付出,没有你们的配合,研究难以为继。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负责人:肖良生 南昌大学;课题编号:11509YB1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2:16 , Processed in 0.09302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