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盛刚:21世纪的资本主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1:0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盛刚:21世纪的资本主义
作者:鲍盛刚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产能过剩和由此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在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代之以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详细分析另外的解决方案,其一向外通过帝国主义或者全球化可以化解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二向内通过改良资本主义或者建立福利国家体系可以提高大众购买力。其三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通过创造性毁灭,改变生产结构以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是向以上三个方面变化发展的,但是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由此它们只是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拯救资本主义。

  简单地讲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怎么办?马克思认为产能过剩原因在于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原因在于分配不平等,分配不平等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但是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走上了另外两条发展道路,而且是齐头并进,一是向外扩张,寻求海外市场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先是帝国主义,然后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在国家内部走向改良资本主义,然后是福利国家,目的是扩大社会购买力,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福利国家的萌芽出现于德国,德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主导性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保险,这一模式史称“俾斯麦福利国家”。然而,20世纪30年代,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国政府在大萧条时期力推新政,建立了美国式的福利国家。1942年,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胶着之际,就发表了《贝弗里奇报告》,并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1946年)推出《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服务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和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即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闪亮登场的NHS)。由此,大西洋两岸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福利国家,史称“凯恩斯福利国家”。这一福利国家的理念基础,又被称为“社会凯恩斯主义”(Social Keynesianism),以区别于将公共财政支出重心放在公共工程上的经济凯恩斯主义。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来看,在封闭的经济体内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大致采用如下的方式,信用消费模式,建立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企业主动或者不得不调高工资,一是为了提升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认识到工资提高可以扩大社会购买力。还有就是所有制的不断社会化,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显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否则,无法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顺利进行的,而是充满利益的博弈与斗争。

  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在外部主要是通过商品,资本输出以拓展海外市场,先是19世纪末出现的以国家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扩张,但是结果是导致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是以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表现就是资本,技术与人力资源加速在全球的流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资本向国外流动,产业向国外转移,意味着本国投资减少,一般产业增长停滞。发达国家要实现产业增长,必须依凭创新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因为这种产业不但可以承受国内的高劳力成本,还可取得高利润。但创新不是说创新就能创新得了的。其次,贫富差距拉大,产业转移导致就业流失,政府财税收入锐减,赋税国家面临破产,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而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投入,是生产低成本的选择,收益比在国内投入更高,所以他们会更富。他们更富的来源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主要是劳力成本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追求更富,投入在国外,不受本国市场与民主机制力量的约束,因而不能惠及本国人民,甚至带来产业发展停滞和下降,导致失业增加,扩大贫困群体。资本与技术输出,使发达国家某些拥有资本与技术的少数人更富,而普通民众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贫富差距由此迅速扩大。美国“占领华尔街”的民众运动,反映了这种矛盾。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与政治精英是有利的,对社会和政府是灾难,原来在封闭经济体内垂直向上的发展模式突然转变为垂直向下,工资不增反降,中产阶级陷入贫困化。

  同样,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福利国家体系的建立扩大了社会购买力,但是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导致低积累,低效率与低增长。美国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我们所了解的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正在受到一种结构性的制约,人们已经不再能够驾驭,而这种结构性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全世界的非农村化的结果,这是非常超前的现象,将可能在今后的25年中大体完成。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成本在全部创造价值中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二是成本外化的长期后果,这导致了生态的枯竭,这就使投入到全部创造价值中的百分比上升。三是世界民主化的结果,它对公共开支不断提出更大需求,用在教育,卫生保健和终身收入的保障上,这就使税收开支在全部创造价值中的百分比上升。以上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大规模的长期的对生产利润的结构性压缩,而且使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赢利。由于资本的无限积累是定义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体系的特征,但是以上三种制约使这一体系的最初动力不再起作用,所以资本主义面临结构性的危机。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但是显然也是资本主义走向毁灭的种子,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讲的资本主义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在于它的发展。为了解决过剩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扩大外需,走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的道路,但是后遗症是导致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发生战争,导致国内产业的空洞化,以及失业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剧,对此就如19世纪末霍布森在《帝国主义》一书中分析的那样,帝国主义或者拓展海外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得利的只是少数金融资本家,成本却有社会承担,而且由于资本与技术的转移会导致本国经济的衰退以及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导致经济中心的转移。二是扩大内需,走改良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的道路,还是霍布森他认为没有海外扩张,资本主义不一定会毁灭,他更相信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不是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来解决,因为这种政策将导致大众购买力的提升,显然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受到了霍布森对帝国主义的批判的启发和影响,而且投资国内可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避免因为投资海外导致和加速自身的衰退,但是从以后的发展来看,改良资本主义与国家福利体系最后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高症以及竞争力的下降,还有资本的出逃,所以这条路也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相反增添了许多问题。那么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目前危机,应该如何选择呢?显然他们正陷入迷失之中。而对于中国和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讲,又应该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呢?


来源: 共识网 | 来源日期:2014-0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2 23:34 , Processed in 0.11630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