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造巴别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4:5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造巴别塔
  ——《世界共通语史》评析
  
   《圣经·旧约全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原来是有一种通用语言的,那时人们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要遭一座通天塔(Babel)。人类的举动触怒了上帝,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就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之相互间不能交流,犹如一盘散沙,人类从此再无能力僭越上帝。
   巴别塔故事的本意是告诫人们要敬上帝,但后来提到巴别塔人们往往想到是上帝的惩罚——变乱语言。而巴别塔的故事也可以视为先民对世界上语言不统一这一现象的一种带有想象性的解释。
   世界通用语思想是占据历代人类最早的思想之一。当人们与说别的语言的人交往时,常常把语言的差异看做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人类文明的沟通与交流,无数人尝试着创造一种能为世界各民族交流的共通语或辅助语。而这部《世界共通语史》就是对这一行动的历史总结。
   一、关于此书
   《世界共通语史》一书全名为《世界共通语史——三个世纪的探索》(世界语名Historio de la Mondolingvo, tri jarcentoj da serchado),原文为俄文,而中文译本是根据莱比锡Ekrelo出版社1934年第2版译出,参照莫斯科Прогресс出版社1991年第4版(世界语版)校订。中文版的译稿在1936年就已经完成,而正63年之后也就是1999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
   当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此书出版已经过去7年了。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再版,甚至在全国各大书店都早已不再销售,现在大概只有在旧书店和一些网上书店还能找到此书,大概也只有图书馆与私人爱好者进行了收藏。这是一本在这个时代受冷遇的书,背后是一门受到冷遇的学科和一门受到冷遇的语言。
   《世界共通语史》这本是极为朴素的,是一本装帧十分简洁的书。封皮没有任何花哨,淡紫色的封皮上简洁地印着书的名字与作者,装订方式也是简单的无线胶订。但是印刷的质量都很好,纸张柔软光滑,字迹清晰,反映出了不一般的质量。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正文、参考书一览表、人名译名对照表、语言名称译名对照表。其中正文分十六章,其中第一、二章着重论述了语言,其任务及其发展和语言发展的人工调整。在俄文原版中,是由当时被视做权威的苏联科学院院士、语言学家尼·雅·马尔(Н.Я.Марр)作的序。本书在开头一张论述并肯定了马尔语言阶级性的论点,而这一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著作的第二章也继承了马尔关于语言的人工性(即语言文字系统有可能加以人工调节)的理论,而这一理论正是预计语言学以及发展中国家进行语言规划或文字改革的理论基础,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本书在理论上既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有着进步的学术意义。
   理论阐述之后的第三章到第十六章,着重于对历史上进行的各种人造语方案与实验的资料总结与相应评论。这一部分的线索是按时代展开的,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这一部分有几个重要的论点,即笛卡尔(Descartes)与莱布尼兹(Leibnitz)的国际通用语思想,各种先验语的方案及其失败,通用语沃拉匹克语(Volapük),死语言的复活与活语言的简化,世界语(Esperanto),拉丁国际语(Interlingua),国际生活与国际语,未来的世界共通语。
   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语言学家,当代国际术语学的创始人之一德雷仁(Ernest K. Drezen,1892—1937),德雷仁与奥地利工程师维于斯特(Eugene Wüster)共同创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是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前身。德雷仁曾经担任苏联世界语联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要著作有《世界共通语史——三个世纪的探索》、《柴门霍夫论》、《民族文化与国际语》、《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等。1937年10月27日,在大清洗运动中被诬陷人民公敌的德雷仁,被以“里通外国”的罪名处决,遇难时年仅45岁,直到1957年5月11日才得以平反。
   本书的译者徐沫,原名何增禧(1916—1966),是一名自学的世界语者,也是一位进步的世界语活动家,1936年徐沫完成了本书的翻译,而这些全部是利用其业余时间完成的,他的正职是中国银行的职员。主要著作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结算方式》,译著除本书外,还有德雷仁的《新兴言语理论》。1966年8月24日,徐沫在“文革”的风暴中被迫害致死。
   为本书作序的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陈原先生深情地说:出版本书是为了纪念两个真诚的学人,作者德雷仁和译者徐沫,他们都是悲剧时代的牺牲品。[ 《世界共通语史》,P6,[苏]E.德雷仁著,徐沫译,商务印书馆,1999]
   本书从译出到出版中间竟隔了整整63年,这是与当时复杂的环境与混乱的时局分不开的。中国的世界语者们对这部书出版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译者徐沫也包括两位逝去的老者——胡愈之和叶籁士。两位毕生致力于国际语理论与实践的两位前辈一直关心着这部译稿的面世,叶籁士在弥留之际仍牵挂着为中译本写一篇序言。这部书的出版工作最后在陈原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完成了两位老者的心愿。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企业,也是最负盛名的出版社之一。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多此出版世界语书籍,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领导人胡愈之1914年就进入商务印书馆做练习生,建国后曾担任商务印书馆的领导职务;陈原先生也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与总编辑。商务与国际语的渊源可谓深厚。由商务印书馆来出版这部《世界共通语史》是在合适不过的。这本书是一本冷僻的学术著作,对于出版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但商务印书馆不怕捞不回成本,出版此书,这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无法割断的情感联系。
   二、关于本书的历史文化价值
   《世界共通语史》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付诸于的思想发展历史,在语言学上属于语际语言学(Interlinguistics)的范畴。丹麦语言学大师奥托·叶斯泊森(Otto Jespersen)将之定义为“研究一切语言的构造和基本观念,目的在创立一种根各种语言并存的、能说能写的辅助语言”。[ 《世界共通语史》,P6,[苏]E.德雷仁著,徐沫译,商务印书馆,1999
  ]这部著作是这个学术领域的权威著作。它所记录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再造巴别塔的理想。通过了解这一方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天真、深邃;成功,失败;伟大,渺小;喜悦,悔恨。德雷仁没有单纯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而且做了丰富的社会学的探索。因此阅读起来格外生动。
   本书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在于它对历史上纷繁芜杂的各种国际与方案的整理、归纳与记录。本书中提到的许多著作藏于莫斯科列宁公共图书馆以及柏林普鲁士国立图书馆,二战的战火可能已经将这些毁坏,作者个人的藏书也可能在“大清洗”运动中失散。这部《世界共通语史》能保留到今天,无疑是为当代人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
   三、关于本书的当代价值兼论国际语
   对于一个语际语言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一定是最权威最宝贵的资料。笔者曾在许多篇这方面的论著中发现了这本书的身影。对于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有趣的读物,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见到形形色色的思考。
   然而,这本书已经淹没在我们这个火热的出版业市场中了,在主流的图书销售领域早已见不到这本书的身影。笔者愈发感觉到,能收藏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
   《世界共通语史》这部书中介绍的全部是人工语言或者是经人工造过的自然语言,并且有这样一个论点,民族语是不能作为国际语的。
   然而现实却于此恰恰相反。历史上在欧洲和西亚,最早成为国际语的是希腊语,之后是拉丁语,继拉丁语之后的先后成为国际语的还有意大利语和法语。以上提到的诸语言,除法语外都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语,或者说是大国际语、世界语(Mondolingvo),只能说是一种地区性的区域多国共同语。现在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东南亚的马来(印尼)语还扮演者这样的角色。真正具有大国际语雏形的还是法语,法语曾经作为国际会议唯一的外交语言,至今一些邮政领域还把法语作为通用语。然而现今真正取得达国际与地位的还是英语。周有光先生认为,英语取得当代国际共同语地位的条件有5个:人口多、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实用便。[ 《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P180,周有光著,商务印刷馆,2004]
   英语成为当代的国际共同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事实是很多对世界语(Esperanto)怀有深厚感情的世界语者所不愿接受的。十分遗憾的是,世界语运功的发展并不向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时至今日,世界语似乎要被我们遗忘了。
   周有光先生认为:国际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也有可能被别的语言所代替,但是任何一种语言要想代替英语,必须有对等的有利条件,这不是一旦一夕所能达到的。周有光先生不是世界语者,对世界语的现状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但是柴门霍夫(L .Zamenhof)关于国际辅助语的思想却是十分重要的,国际共同语应当是不取代任何民族语,也不是任何民族语的语际语言。只是实现这种国际辅助语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当今时代依然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而英语作为国际共同语更多的是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从德雷仁《世界共通语史》的理论来看,作者认为能实现真正共同语的是一个相当于共产主义的社会。我们无法预见民族消亡的社会将是怎样,而且这也是很难想象也很不愿意想象的。
   难么在现在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民族与文化的差异性将一直存在下去。民族语(不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还将扮演国际共同语角色。而世界语主义所强调的公正性依然很难实现,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很难融为一体的,基于印欧语系的国际辅助语对于欧洲人身份简单但对于东方人则于一般外语无异,若国际辅助语基于东方语言,则会由于东方语言文化的巨大特殊性而不容于西方。无论是基于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其他语系的民族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人造国际辅助语难以通行的原因。
  
   参考书目:
   1. 《世界共通语史——三个世纪的探索》, [苏]E.德雷仁著,徐沫译,商务印书馆,1999
   2.《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 侯志平主编,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3.《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周有光著,商务印书馆,2004
   4.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主编,辽海出版社,2005
   5.印刷概论,冯瑞乾著,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论文:
   陈雅潞,《世界语为何未能成为世界的语言》,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1(4),49-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3:37 , Processed in 0.09921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