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1)
              演讲人:张筱叶    录音整理:吴 蓓

大家好,我叫张筱叶,去年大学毕业,我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了去英国做一年志愿者,我明天回英国,再工作一年。
大一我就知道做特殊需要人志愿者的机会,当时我不愿意做,想象不出来怎么照顾他们。大四下学期,我突然决定去了。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回过头去看,才看得清楚。
经过一年,我慢慢觉得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从高中到大学,我都比周围的人想要更多的东西,想要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但我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别人可能比较满足于现状,沿着即成的道路,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或赚钱的工作。我想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毕业前我也在杂志社、咨询公司实习过,看似理想的单位,我感到失望,在里面工作的人很压抑,有的人跟我说,他有暴躁型忧郁症。我觉得很可怕,天天挤地铁也受不了。我想要自由的生活,有些东西是国内的环境提供不了的,
我这么多年在国内上学,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大脑思考的层次上,行动力不够。中国的教育就是培养大脑,大家脑子里会想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死记硬背,但实际上没有动手能力,也没有用心感受,不知道怎么样去实践头脑里的很多理想。对社会的不满之类的也没有途径去解决。我觉得当志愿者,是很好的自我锻炼机会,我在英国一年,基本上把我想的很多东西真正去实践了。



                       康复村社区

我去的那个社区。叫康复村(Camphill communityy),最早是由Karl Konig  发起的,他是德国的儿童医生。受到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 )的影响,人智学是一种哲学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他在教育方面,除了创办面向普通儿童的华德福学校外,还论述了特殊需要教育。但Karl Konig和斯坦纳并没有见过面,
Karl Konig从小聪明过人,他做儿童医生的过程中,接触到特殊需要的儿童。读了斯坦纳的哲学著作后,他非常感兴趣,觉得这个人把他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在苏格兰创立了第一个康复村社区。在Karl Konig的心目中,康复村是一种社会运动,他希望建立一种生活环境,让特殊需要的人和普通的人一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发现彼此的价值,一起创造平等、自由的新社区,通过创造一个小的社区来影响更大的社会。
康复村分两类,第一类是成人社区,第二类是学校社区。在成人社区,特殊需要人从18岁以上可以一直住到去世,有工作人员、义工和他们一起生活、劳动。他们是以工作坊为中心的,有手工、园艺、编织、陶艺、烘焙等。康复村生产的东西,比如做的面包,除了社区内部消费,还会对外销售。
我去的社区是学校类的,全英国有3所这样的康复村学校。我们学校招收16-22岁的青少年,他们有这几种类型:学习障碍、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癫痫、发育迟缓,还有基因上的疾病和其它罕见的精神疾病,基本上都是先天性的疾病。我们和他们一起上课,在课堂上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课后,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料和帮助,培养他们自立。
大约在二战后,因为Karl Konig的第一个社区做的非常成功,影响了一批人,这一批人把康复村的精神带到非洲开始实施,欧洲也开始了康复村社区,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康复村,亚洲只有印度有一个。我在网上看到截止到2010年9月份,全球21个国家有119个康复村社区。
某种程度上,在主流社会里,特殊需要人是被隔离的,或远离社会的。在英国,普通民众对特殊需要的人,还是有些冷淡的,表面上很礼貌,比如说我们大家外出的时候,特殊需要学生经常喜欢跑去跟陌生人说话:“伏地魔?是坏人,是不是?”我们有个邻居,她儿子是口吃,学校给家长安排的作业是你假装口吃外出一天,体会一下孩子的感觉。那个妈妈去坐火车,想问人家几点了?好几次想问问不出来,最后她终于问了,她都快哭了,体会到她儿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此,她们家人全都学了手语,和她儿子沟通顺利的多。希望每个人都努力,社会环境总会改变的。


                  一天的安排

给大家说一下我们每天的流程,即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早上7点一刻我们要去叫学生们起床,帮助他们洗漱、穿衣服、叠被子。比如有的学生刷牙,需要我们站在一旁也刷牙,以便他们模仿。我们有个可以放进嘴里的牙套,检查他们是牙齿否刷干净了。7点三刻开始晨诵,大家安安静静的围成一个圈子,朗诵诗、唱歌。8点开始早饭,我们的三餐都是一起开始,一起结束。就餐结束后,有的人去洗碗,有的人擦桌子,有的人扫除。
9点有个每日例会,说说当天的工作安排。
9点半上课,学校有四个年级,一年级上的是基础课,开设的课有:手工、绘画、舞蹈、体育等,二年级、三年级是以工作坊为中心,每个学生选择他想学的专业。工作坊的内容有木工、编织、陶艺、烹饪、烘焙等。学生在工作坊里和老师一起学习工作技能,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十个步骤只能做到一、二个,剩下的步骤由老师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两年结束后,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哪怕只学会做一种饼干。第四年是年轻人就业项目(Young adult transition program),即逐渐要培养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毕业后能够进一步融入社会。学校安排他们住在校园内相对独立的房子里,生活内容自主性比较强。
12点半上午课结束,13点午餐,下午14点半开始上课。
我们社区一共有5栋房子。我住的是最大的房子,还有其他4个比较小的房子。一个房子里有好多个单间,供我们和学生住。我们义工是一个人一间,学生是二个人一间。课余的活动,大都以每栋房子为单位来进行。
下午上课到16点结束。16到18点是学习生活技能的时间,根据学生的情况,我们让他们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说打扫自己的房间,认识钟表。周末出去的时候会花钱,我们教他们怎么管理自己的钱。我们还安排人际交往练习。很多特殊需要的学生,社交方面有障碍,我们鼓励他们多说话、多沟通。在开会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怎样去妥协,也知道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18点吃晚饭。19点开始晚间活动,周一到周三的晚间活动,是由第一年的志愿者来带领的,我带的是24式太极拳。一年下来,他们基本上第一式也没有学会,但是这个过程蛮好的,他们觉得挺开心的,能够体验一下中国功夫,踢踢腿什么的。周三晚上有其他志愿者带着讲故事,周二晚上有户外活动,打羽毛球、打板球之类的。周四晚上,每栋房子开会,让学生说说周末想做什么。每周五晚上是舞会。通常,我们周末开车或坐火车带学生出去玩。出去玩也是锻炼他们外出的能力,比如说自己买票,过马路、找零钱、算钱。




                      心要在手上

生活教育是特别重要的,我在这方面也学到了特别多。因为要去跟学生一对一做清洁。首先你自己要做好,如果你自己做不到的话,你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且教的时候,方法也很重要,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负责一个女生,她有唐氏综合症。一般的唐氏学生都不爱动,她不太愿意干活。每次都跟我唧唧歪歪的半天:“我不打扫,太累了。”脏衣服也不愿意洗,洗衣房有阿姨洗衣服。她连衣服都不愿意放到篮子里,她觉得放了,衣服就回不来了。我就跟她解释,洗完了还回来,她不相信,基本上她一星期只洗一件衣服,怎么说都不洗,说多了她就急得哭。每天学生有一个小时时间打扫自己的房间,她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
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她。我拿本杂志一坐,我说你打扫吧。她特别不情愿,慢吞吞的,她说:“以前的义工都是帮我打扫,你也不帮我。”我说:“这就对了,让你自己做。我觉得你能干,我干嘛要打扫,我看我的书,你继续干,回头我验收。”可她就是不行,一直弄的很慢,每次都要罗嗦半天。
我们每周有一次培训,有一节课讲如何教别人生活技能。教育也需要一些技巧。我就跟老师说了我的情况,她说你这么监督是不可以的,你绝对不可以坐在那里看她做。你一定要跟她一起做。通常有两个小方法,第一个,反向教学法,比如说叠被子有5个步骤,她要是不愿意做,那你说:“我先做前面3个步骤,最后两个步骤你来完成,”让她觉得好像她完成了一件事情。有成就感。慢慢反过来,你做前两个步骤,她做最后三个步骤,你做第一个步骤,她完成后面四个步骤,最后她能够自己完成所有的步骤。第二个,你要让她感觉到你在帮她。如果我说:“你打扫吧,快点。”她就不乐意,她会说:“我不打扫。”我以往会反驳说:“你怎么不打扫呢?你怎么那么懒,就该你打扫,你不打扫你以后怎么办?”我数落半天,效果也不好,后来换了一种方法特别灵。我说那我帮你一下吧。特别亲切的跟她说,她就特别高兴:“真的?”我说是真的,她打扫了。其实特别容易,就一句话转变了。我怎么帮她呢?比如她擦灰的时候,我就把桌子上的东西拿起来,其实也没费多大劲,但是效果很不一样,她还使劲谢我。她打扫卫生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基本上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我刚去的4个月,被分配到和一个女生打扫我们那层的厕所,一共有三个厕所。出国前,我对打扫卫生没有什么感觉,就跟很多人一样,从来没想过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大学期间,基本上我的宿舍实在乱得不行时,才打扫一下。在英国,环境本来就很干净,每天还要去打扫。
我们开会讨论打扫卫生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厕所,到底有多少项需要做,窗台要擦,水池要擦,还有玻璃、浴缸、马桶都要擦,我们讨论得非常细致,然后请学生写下来,写的不全的地方我们再补充。因为每天都做这些事情,我自己也会注意怎么认真的做一件事情。做完以后需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清洁到了。
我们社区里所有的卫生都是由学生和志愿者共同完成的,对他们来说这种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每天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通过打扫卫生的过程,志愿者和学生之间也会有互动,我们也能最直接的感受到怎么和他们交流,去理解他们。
回国前,琳达托马斯给我们做了一场讲座。她被誉为华德福领域的清洁女王,她讲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她做清洁工是因为要给两个女儿上华德福学校挣钱,华德福学校是私立的,学费蛮昂贵,开始的时候,她发现人们对清洁工缺乏尊重,没有认同。他们从你旁边走过去的时候,不跟你打招呼,好像你不存在一样。她感到这份工作没有存在感,很痛苦,她想一定要爱上这份工作,这样做起来既开心,也能做的好。怎么能够喜欢上清洁?
小时候她在非洲长大,她想起她爷爷去世的时候,奶奶非常伤心,经常哭,妈妈就带她给奶奶收拾床。铺床的时候要很仔细,每一个地方都要铺平,还要把枕头拿到外面去抖一抖、拍一拍。把伤心都拍走,然后小心的放回床上,对枕头念一段祈祷文,让奶奶每天睡觉的时候有一种被安慰的感觉。她就想起这么一件事情,仍然觉得爱不上打扫卫生。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去女儿的幼儿园打扫,她走进厕所,看到小小的马桶,想到女儿和女儿的同学,突然觉得充满了对女儿的爱,突然明白做清洁也是你对一个人的爱和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关怀,从此她就理解了清洁。后来她经历了很多事情,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现在她经常到各地做讲座,带大家一起做清洁。
有一次琳达去康复村打扫,那里有一个特殊需要男生,前段时间睡不好觉,经常失眠,变得非常焦躁。需要2个工作人员天天守着他,不然他会有攻击行为。琳达去他的房间打扫卫生,打扫到床下的时候,琳达觉得有非常奇怪的灰尘,琳达说你房间的灰尘80%以上来自你的皮肤,每个房间的灰尘都是不一样的。她观察房间的灰尘,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生病了,琳达感到有一种阻碍力在房间里,她跪下来把床底下的灰尘擦掉。当打扫完毕,她退到房间门口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一声大喊,只见那个男生朝房间里奔跑过来,一边跑一边脱衣服、脱鞋,跑到门口越过琳达,倒在床上就睡着了,一连22个小时都没有醒过来。
琳达觉得特殊需要的人对环境非常敏感,她朋友的儿子是盲人,她按照琳达给她说的方法打扫儿子的房间,当儿子放学回来的时候,他说:“妈妈,天花板怎么高了?”他就能感觉到空间不一样了。
琳达说打扫卫生也能够体现出你的心态,同时也能够磨炼人的心态。比如,现在很多人开抽屉,打开以后拿东西,推回去的时候推不到底。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我观察自己的确是这样,经常会留条缝,推不到底。她说现在很多人心不在手上,比如打扫卫生的时候洗抹布,都是乱揉一气,揉完以后就是一团。为什么不叠好了再洗呢?这就说明你的大脑不在你做的事情上。她觉得打扫卫生的时候不能听音乐,要专心你在做的事情,心要在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6:53 | 只看该作者
艺术活动
我们社区是为特殊需要人打造的,非常具有治疗效果。我们普通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也会受到疗愈,我们所有的布置和环境都是以治愈性为主。不仅非常干净、整洁,也非常注重美感。室内每天都会有鲜花,我们有自己的花园,种很多花,还有蔬菜。到处有很美的颜色,
每当节日的时候,或者到特殊的时刻,我们都会很精心的准备、布置,非常注重细节。细节很重要,也需要用心,特殊需要人能感受到,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整个社区没有一面白色的墙,墙面有粉色、淡黄、淡紫,有的贴上墙纸。墙上还挂着很多好看的油画。
我从小是北京长大的,到康复村是第一次真正住在大自然里,推开窗,就能看到野鹿、野兔,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不管工作中有什么压力,你走到门外就是广阔的天地,你会很快的放松。
我觉得城市里的人心理没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人不能脱离大自然。空间太小对人来说是很难受的,我现在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外面戴耳机,到哪儿都戴耳机,哪怕你听耳机也是有一点点的私人空间,城市里私人空间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有非常多的艺术活动,每天会有唱歌,经常有戏剧表演,学生们到学年结束,会排一出隆重的大戏。给家长还有全社区的人观看。每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义工会排一场剧。大家在一起增进了感情,一起排练、唱歌,玩的很开心。我们享受这种治愈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治疗效果的。对我来说,在中国上了16年的学,不可能没有受到伤害,也是需要治疗的。
每年我们会有一天的晚上,社区里所有的人,写下这一年去世的家人或者朋友的名字,我们为这些亡故的人演节目。
到康复村后,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以前我弹琴,弹了5年以后放弃了,社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三角钢琴,我又开始练钢琴。我也会去做手工编织,我们志愿者也会被艺术、手工还有生活环境、生活节奏,工作内容所感染、所熏陶。
有一个人跟我说,前年9月有一个巴西的男孩来做义工,圣诞节前的几个月,他天天喝酒、跳舞,去夜店玩,圣诞节之后,他“闭关”了,开始天天练钢琴、弹吉他,然后自己写东西,开始往内心发展,寻找自己。


              


                     摆脱工资的束缚              

我们社区承担了两个角色,一是照顾,二是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事情非常多。我们一周有15种不同的会。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社区没有经理,也没有校长,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决定。我们没有轮班制,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开会,讨论这天发生的事情,哪个学生有什么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这是康复村特有的管理模式。
英国的政府近几年加强了监管力度,对慈善行业有非常多的监控,我们社区有41年的历史,一直是这样运行的,去年,英国政府强行要求我们花钱顾一个经理,等于来控制我们。他对我们社区理念完全不知道,但是我们要付高昂的工资给他,每天监督我们的工作,他想要改变我们的社区,比如说变成8小时轮班制,想要发工资。
我们社区的特别之处,比起一份工作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生活在社区里,都是没有工资的。不管你是工作二十年还是三十年,你当老师还是志愿者都是没有工资的,不过外聘的老师是付工资。学生的学费好比放在一个罐子里,每个人需要的时候就从里拿,当然是有一定的上限,要经过开会讨论。假期的时候如果谁想旅游,我们就会坐在一起,讲讲自己假期的安排,你可以说你需要多少钱,我需要多少钱,大家讨论一下。
我问过创始人Gill关于这个制度是怎么回事?她说“我可能需要两双鞋就够了,你可能需要6双鞋,没关系,你可以买6双。每个人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之间不会说,我买两双了,你只能买两双。超越金钱的是兄弟情谊,是博爱。我保证你有鞋穿,你保证我有鞋穿,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人员不为钱工作,不会想每个月我挣多少钱,我还要交房租,还要交水电费,别人是不是比我挣得多。所有的费用都是社区出,他们有房子住、有车开,小孩儿送华德福学校不要钱。也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不会天天想着我要攒多少钱,要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当这些阻碍、顾虑全部消失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真的很不一样。在外面主流的社会里干活,你会考虑有多少年薪、奖金,担忧房贷,当这些都消失的时候生活可以很不一样。
  康复村的经费来自学生的学费。政府是全额支付学生学费的。甚至包括他们的零花钱。英国政府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开始做的比较完善,基本上基础教育方面,父母是不用承担任何费用的。国内真的做不到。
今年4月份我要决定下一年是否回国,我挣扎了好久,以至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是不是康复村生活物资条件比较好,自由度比较高,自己发挥比较多,我就选择了英国?我是不是在逃避?后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就好像人家问我们社区的人,为什么那么封闭,你们为什么不出去多跟别人交流,你们这个世外桃源保护的很好有什么意义?外面社会你们怎么不去接触?但是,正是因为外面社会我们不满,我们觉得做的不好,我们觉得外面商业社会对人的伤害很大,我们才会费这么大的力气,同心协力建一种社区来过不同的生活,同时期待能够对广大社会有影响。

世界各地的志愿者

康复村有个传统,每年招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去年我们社区是12个志愿者,他们大多是高中刚毕业,也有大学毕业的。很多人对华德福和人智学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特殊需要人,所以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学生相处,而不是在脑子里幻想或者是参加培训。我们去之前是没有任何培训,我也问过,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事先也没有培训,怎么样能够做好工作?经过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没有培训就开始做也挺好的。在学习理论之前让你先去实践,真正遇到这个人,而不是先学习他有什么病,他有什么行为模式或症状,他首先是个完整的人,你需要和这个人去做朋友。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旅程,每个人在同一个年龄走到的地方是不同的。我们这些人在那里相遇,在生活中互动和成长,每个人都能看到彼此的问题,对彼此有很深的了解,也看到彼此的成长。有一个巴西志愿者跟我同年去的,他是大三停学去的,他本来要回国完成大四的学业,但一年下来,他实在不想回去,决定继续停学一年。我们劝他,干嘛不上完大学再回来?他觉得这样的环境离开了就很难再回来。
我们从早上7点15到晚上9点都在工作,期间有1个半小时休息,但是基本上工作非常满。开始的时候真的很累,晚上开会的时候,我坐着坐着会从椅子上掉下去。生活的节奏也不太适应,工作方式也不适应。我需要很多的时间来找到自己的平衡,我觉得过了大半年、一年的时候才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式,能够相对轻松的去工作,同时也是很认真的去工作。
我们12个志愿者,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德国、尼日利亚6个国家。后来,有2个人2月份的时候离开了,又来了一个土耳其的。还有一个韩国的。我们的确是非常多元。我初三的时候在英国上了半年学,我本身又学英语,我以为文化障碍不会太大。但在英国上学,我是被动的接受。真正去那里工作,我必须要跟人打交道,要开会要沟通要交流,要妥协要处理问题。这时候我就会发现,文化障碍还是存在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身后的很多东西。
有人说我们社区像世外桃源,又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度,不受外面影响,是被保护起来的地方。我觉得其实不然,因为从世界各地来的志愿者,他们会带来所有的东西,他们的社会必然会在他们身上有所反映。比如说有个韩国志愿者就不习惯表达自己,英语又不好,半年的时间都适应不了,很苦闷。另一位巴西的志愿者,刚来的时候,只会用英语说自己的名字,但是没过多久,她完全可以给学生上课了,用半英语半葡萄牙语掺着讲,她非常热情、开朗,肢体语言很丰富。这些我们亚洲人就比较缺乏。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体育课上做助教,老师要学生站成队形。中国人好像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不是很强。不像英国人那么强,我拍学生的背示意,说你站这儿来。老师说:“你在干嘛?你不可以这样。我们要演出给家长看,你这样做就是虐待,你不可以去拍他。你只能做手势,请站在这里。”她当时就冲我发火,那件事闹的蛮僵。其实我们平时不可能避免身体的接触,规章制度实在太严苛了,给家长演出的时候就会格外小心。
在中国,我们平时很习以为常的、无所谓的事情,从来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在英国你就会意识到,它会挑战你去思考。开会也是,我的那栋房子一共有30个人,16个工作人员。开会的时候,每个人性格都很强,都要说自己想说的话。有点像吵架似的。我觉得重要一点是,你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只是讨论这件事情怎么解决,而不是变成你说这个人怎么样。
大家现在都比较自我。比如你觉得我看护的学生出问题了。我立刻就说,你怎么说我做的不对?我觉得我做的已经够好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说这个学生有问题,我们可以合作一起来帮助学生。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涉及到一点点的委屈就立即反击,
我们那里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不是一个天堂,各种挑战每天都有。我觉得特别的地方是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克服自己,去挑战自己,不断的变得很开放,去接受不同的声音,接受不同的事物。然后也学着放开。
一天工作14个小时会发生很多事情。不可能所有的事情你都觉得合情合理,如果你每件事情都耿耿于怀的话,你这一天下来肯定受不了。所以我也学会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基本上不出5分钟,就把它忘记,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磨炼了我的性格。可能也分人,我本来性格比较强,也比较暴躁,做了一年志愿者变得平和了很多。
我们和学生相处需要耐心,性格就会变得比较温柔。开会的时候换另外一帮人来,可能吵的更加厉害。我们社区这么多年,有一点很幸运,大家都没有互相憎恨过,没有人与人相处受不了要走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争执是很正常的,憎恨没有。
我刚到社区一个月的时候,我和一位比利时同事有了矛盾,她性格很直,我很不喜欢她的处事方式,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只是忍着,但是忍着问题是不会消失的,有一天我终于受不了了,鼓起勇气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她高兴地接纳了我的批评,说我能够说出来很好。从那以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相处的都很好,再也没有类似的不愉快发生了。她没有因为我的意见而憎恨于我,反而改变了她的处事方式,我也很感动。


         
            

宽  容

大二的时候我读了房龙写的《宽容》,还写了书评,当时印象非常深。他讲的是人类不宽容的历史,人类历史中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于不宽容。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宽容到底有多难?什么才叫宽容?怎么能做到?到底为什么这么难?以至于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这么的不宽容?我这一年也极大的体会到了“宽容”这两个字。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生很不理解,比如说学生冲你嚷嚷,可能是他心里不安或者焦躁。我们不知道,他跟我们嚷嚷,我们说嚷嚷什么呀?对老师怎么这态度?不许嚷嚷。他会觉得很难受,因为你不理解他,后来慢慢相处时间长了,我们理解了,有些时候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者他对你嚷嚷是需要你帮助他,但他不会表达,这份工作也是教会我很用心地对待周围的人。
我很喜欢看日剧,日剧会讲到“温柔”这个词,中国很少讲到温柔,什么叫温柔?日剧里并不是说这个人性格好温顺,而是这个人对人、对事用心。你的朋友对你嚷嚷了,或者怎么样了,你不会去生气,你会去想他为什么这样?你会理解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你反而会去关怀他,而不是冲他嚷嚷过去,这就叫温柔。
尊重和包容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的还是比较快的,因为我们觉得学生是特殊需要人。他跟我们是不一样的,理解能力有限,你容易去包容他。后来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对周围的普通人,对我们同事的包容和理解更困难,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你自然就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在英国,周围的同事也会八卦、互相猜疑,哪里都是一样的,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6月份,我们社区开了一个青年会议。邀请英国各个康复村的志愿者来我们这里,我们请了一位在康复村生活了30多年的老师,在讲座中,他非常悲观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失败了。我在想他说的失败指的是什么?我觉得他说的是我们对学生、对特殊需要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对周围人做不到。
不是说我就能完全做到。我觉得值得大家不断实践。因为互相的不宽容和评判是人的本性,很难去避免或者很难根治。在平时的工作中,每天这么长时间和同样一群人相处,晚上9点以后大家一块儿玩,还是这群人,我学会了面对,一定要反复的去面对、去解决问题,或者是去思考怎样让自己放下。这是非常好的锻炼,怎么样去理解周围的人。
有一位志愿者,她是德国人,高中毕业就来了,19岁。一开始我觉得她挺夸张的,比如说玩游戏,她就输不起,都那么大了,还耍一些小花招,一定要赢。那花招谁都看得出来,但是你要说她,她就生气,好像不给她面子。还有,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聊的很开心,在那儿笑。无意中朝她那个方向看了一眼,她就很紧张的过来问我:“你在嘲笑我吗?我怎么了?你笑我干嘛?”她经常会这样,非常非常的敏感。有两次我们工作的时候起矛盾,她的自尊心非常强,觉得我说话她受不了,就哭了,我们吵的蛮厉害的。我们一起工作这么长时间,聊天聊了成百上千个小时以后,才真正了解一个人,她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的,她爸爸跟她的关系很不好等等,她童年的原因,她的生活环境对她造成的影响,我觉得真正理解了以后,不但我不会责备她,或者觉得她这么奇怪。反而我会想办法帮助她、开导她,去告诉她一些我体会到的经验,也会有更深的友谊。
     回想以前的时光,我有这么多的朋友,有没有谁是我真正能够完全理解的人?理解后,一点都不会去责备他。因为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只有理解,才能真正尊重。我觉得对周围任何人都是这样,你对他真正上心,真正理解,然后你就选择你的方式去帮助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需要的一面,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家庭的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些影响你可能自己消除不掉,你要学会和它做斗争,你可能一生都在这样的阴影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需要治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9:07:22 | 只看该作者
   超越于暴力之上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经历到。我们有两个学生有攻击性行为。学校里一共有30个特殊需要学生,大部分都是很平和的。但是这两个学生,他们是自闭症,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女生比较严重,她和我不住在一栋房子,所以我经历的比较少。     
这位女生一直和妈妈一个床上睡觉,来到我们住宿学校,暴力行为比较严重,受不了对峙的情形,有一次有位外聘的艺术治疗老师去劝她上课,她生气了拿起茶壶就把开水泼到了老师胸前,烫伤的挺厉害的。很多学生的家人把他们当婴儿看,我们在学校里就很难期待他们的行为符合成年人的标准,对自己负责任,对别人负责任。
那位男生住在我隔壁的那栋房子,几乎每天都有事故发生,和他一起工作的志愿者经常被他打,早上叫他起床就直接给一拳。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也遭到过他的暴力,但很轻,我没有太在意。我们平时也会聊这个学生的暴力行为,很多人说他要敢打我的话,我肯定会一拳打过去。
4月份,他一下打了3个还是4个人,他还抄起椅子什么的打人。他又矮又瘦,身体也很脆弱,但是攻击别人的时候,他非常有力气。照顾他的三个义工,同时拒绝和他一起工作,他只好先停学,被送回家。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就被送到我的这栋房子,住在我的楼下。我跟他相处的时间就多一些,
一年级的学生在下学期,会到各个工作坊去体验,为二年级做准备。有一天上编织课的时候,我们已经上课了,之前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不知道,别的老师送他进来,对我们说他已经没事了,平和了,可以来上课了。我们就说,那行,来吧。可是,老师一走,他就开始骂人,骂脏话。编织课的老师因为很少跟他接触,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我跟他天天相处,就比较担心,周围的学生也比较害怕紧张。过了一阵子,他一直在骂,我就说:“你要不要回房间休息一下?”老师一直都没有理他,谁都不理他。我是第一个跟他说话的人,桌子上有一个这么大的木头架子,他瞬间拿起就冲我脸上抡过来。当时我的眼眶就肿了,我很震惊,哭了半个小时。可是,我真的没有想回手打他的感觉,之前我也想过,他打我,我也打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真的发生时,我没有这种感觉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我们天天开会讨论这件事情,他到底为什么打人?他知不知道自己错了?怎么预防?怎么解决?讨论了一年也没有讨论出来,因为真的是很复杂,人是个很复杂的动物。你问他,他又说不出来。
这件事情过后,开会的时候,要我讲事情的经过。我还提到,我们第一年的义工被打了,怎么也没有人来慰问我们,应该请我们出去吃饭什么的。明年新的义工到来后,希望在这方面的处理能有所改善。我的义工朋友也经常被打,我被打的算少的。
我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因为眼眶疼了很久,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现在是非常自我的时代,每个人的自我心都很强。如果被言语攻击了一点的话就会暴跳如雷,更何况身体上被这样伤害了,那就非常受不了。过了一个星期,我想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从小没怎么被打过,没跟别人打过架。遇到别人的暴力,我还是很不舒服的,的确是很难受。可他又是个特殊的人,不是街上随便一个人打我了,他是我的学生,我的任务就是帮助他,理解宽容他。如果我们这里接纳不了他的话,他很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去,限制在一个床上,按点吃药,也没有什么人管他,就在那里过一辈子了。我们有报警的权利,我也可以去报警。那么警察会去抓他,送到精神病院。我在想之前的那些被他打的人,我的朋友们,然后我又想自己,又想到他,其实我们宽容的能力是很大的。通过这次经历,我又一次实验了宽容是什么。
最初,我们整个房子的人,听说他要来住,我们都很紧张,大家觉得这样一个人来我们这儿了,我们都要挨打了,该怎么办?你一旦有这种想法的话,他就能感觉到。我们不断的给自己打气,大家很努力的包容他,看到他以后,对他很热情,问候他。他也会问候你,比如说我周二休息,每周三看到他的时候,他就会说:“啊,你昨天休息?昨天我很想你。”假期我不在学校,他会问我:“你去哪儿了?我们好玩的你错过了,太可惜了。”他放假回来,看到我会来拥抱。一个人的确是多面的,我们接纳一个人的话,真的是尽可能接纳他的所有。我们整个房子的人都很齐心协力,他比较幸运。大家真的尽了很大努力去包容他,他真的改变了很多,自从上次打过我以后,后来两个月他就没有打过别人了。
我们有一位女生,她妈妈也是特殊需要人,有学习障碍,妈妈不太能够接受女儿有问题,她有另外两个正常的儿子。她家里贴的全是两个儿子的照片,一张她的照片都没有,她在家里跟五个兄弟姐妹睡一个房间里。她在我们学校三年的时间,她妈妈没有来过学校一次。今年是第三年,她要走的那天,她要参加话剧演出,是一个大话剧,开始她妈妈答应来,后来说感冒了,不来了。这位女生特别伤心,一直哭。我们开车跑到她家去,把她妈妈拽出来,一定要她妈妈参加最后一次演出。她不会再来上第四年了,她家人要搬家,我特别伤心,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学生以后会有什么样的道路。我跟他们生活一年后体会到,虽然他们心智可能像10岁的小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和我们人生一样,背后有很多坎坷,有很多辛酸。他们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特殊的情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最后看他们演出的时候,我突然体会到这一点,特别感动,眼泪不停的流下来。



          成   熟

我这一年的收获,一个是工作很有意义,能够帮助别人。还有一个是自我不断的接受挑战,我有一个朋友说,她也很想去康复村,不怕苦。我觉得虽然工作蛮辛苦的,但更多的是挑战。就是你敢不敢去挑战自己的很多底线。真正去做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空想阶段。
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真正去尊重他,所以我们相信他有发展的潜力。哪怕他连被子都叠不好,或者说挑食很厉害,我们相信他有发展的能力。
家长把孩子送过来的时候,对我们的创始人Gill说:“只要我的孩子在你这儿开心就好。”。Gill说,什么叫开心就好?他来这儿不是享乐的,我要让他进步,他就是要挣扎、要有成长。
我觉得对我们志愿者来说也是这样。跟我同去的还有一个中国女生,她问我们创始人一个中国式的问题,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Gill说:“我不在乎幸福,我不会去想幸不幸福,而是想我做了什么事情,我有没有做好一件事情,我有没有进步。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要相信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挣钱买房,结婚生子,这不是全部的意义。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可以有意义的,工作意义不在于你的薪水。”
这一年我也变得成熟了很多,成熟的标准我觉得是放下自我。之前我也很喜欢跟别人争论各种问题,争的时候经常会非常的生气,晚上都睡不着觉,觉得他怎么能这么想呢?太哪个了,这人太奇怪了,太讨厌了。在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帖子上互相谩骂,骂的没完没了的,只要他说一句,我就一定要回一句。通过这一年我体会到,什么叫放下自我,就是放松了心态,没有什么非得要争的。有的人性格就是不爱跟别人争,但我是个特别爱争的人,现在我能体会到成熟的过程,就是我变得比较放松、比较自信,不再急着一定要去打败什么,一定要去说服什么。我可以让所有人的意见都放在那里,支持我也好,不理解也可以,没关系。
我前两天讲了一次,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好几年没见了,来听我讲座,没有听完,她就走了。我说你怎么没留下跟我吃饭?她说:“我听前半段的时候热血沸腾,听后半段的时候我觉得你讲的什么玩意儿?我就回家了。”她写了长长一段发短信给我,说年轻人就应该努力工作,学什么就要干什么,她就要挣钱。你在英国有什么好的?你干嘛不在中国做呢?你在英国能够工作一辈子吗?如果不能的话赶紧回来吧,退休金怎么办?我爸退休金有多少钱,他看病能够报销多少,就给我列了一堆,后面我也没仔细看,也没有时间。我给她回话说,有时间的话我会回答你的疑问。但是我现在没有时间,不过也没关系,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而且每个人的路程是不一样的。也许她今天没有体会到,明天可能会体会到。现在我跟她去争论没有意义。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除了宽容、挑战以外,还有一个词就是“意识”。我体会比较深,在高一的时候,我本来是上美术班的,我准备考美院,我问周围的同学,你们是不是真心喜欢艺术?他们说,什么啊?就是高考好考点,没想那么多。我觉得挺没意思的,天天就画石膏,最后就退出美术班了,我上了文科班,走了普通高考。上大学后,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程考这个证、考那个证,哪个工作有前途就去考哪个。天天跟家长打电话商量怎么安排就业,或者商量选哪个男朋友。
在许多人的眼里,工作基本上只有2种,一种是好工作,一种是坏工作。好工作就是稳定、挣钱多、福利好,那就是公务员了。我在英国期间看到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大学生到体制内去。毕业生很多人想进到国家体制内,像私企什么的已经不吃香了,体制内是最吃香的。这意味着进去之后就一劳永逸,你不用再去奋斗,不用再去挣扎,不用再面临失业,这是金饭碗。大学毕业生22-23岁,直接就想跨进一条走到老的轨道上去,我觉得这是社会方面的压力和现状。
另一个方面,年轻人没有意识到我是谁?我想干嘛?我喜欢什么?现在说解放个性,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个性,都是随大波。我在大学里,只遇到一个音乐系的同学跟我说,毕业以后要搞摇滚,其他人完全没有概念要干嘛,哪个工作挣钱就干哪个。从来不想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报考大学的人,我周围很多人都报金融专业,因为金融挣钱。
我也不知道我想传达什么。我以后也会回国工作,我不是说我要当一辈子志愿者,别人工作不好。我想说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是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真的很大。如果你天天听欧美音乐,你也可以去学习一下世界上不同地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其实有很多种,你可能觉得,中国社会限制了你的选择,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勇气的话,你可以开拓出来不同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就是你的意识问题,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只为了眼下的最实在的金钱。



                     站在外面看中国

我在国外的时候,是站在外面看中国,听别人说起中国很多,最常听到的就是你们中国崛起了,太了不起了,马上就要吞并全世界了,是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感觉很高兴?上英语的课的时候,老师都会带杂志来,一大标题,血红的标题,巴西多少矿业属于中国,非洲中国人好多,做铁路建设,港口建设等等。7月份温州动车出事以后,我看到美国杂志上面写:中国请你放慢发展经济的脚步,等一等你的良心,等一等你的人民。我觉得这是一方面,你在国外的时候就能够站在外面看,看到很多东西,这是你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感受不到的。
我记得英国的首相布朗访问中国的时候,我听新闻一直在关注布朗会不会向中国的领导人提中国的人权问题。英国人非常关注,提不提,什么时候提,是吃饭的时候还是吃完饭提?吃饭的时候提会怎么样,很多专家讨论,还有观众打热线电话,很热闹。好像最后也没有提。
高中时候我想大学读新闻专业,我想做一个记者,我最想去的就是南方周末,其实我现在还挺想去的。高中、大学我都很关注时政杂志。但是这一年很少看了,每次看的时候觉得触目惊心,因为媒体喜欢报道触目惊心的事情。每次看中国的新闻觉得像看恐怖故事一样,我就看的比较少了。比如说一个妈妈有两个非常严重的特殊需要的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把两个孩子亲手溺死在水里,然后自杀。类似这样的新闻。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进步蛮大,但是社会的矛盾现在真的是非常剧烈,而且是越来越剧烈。很多的矛盾需要我们以个人的力量,从改变自己开始。
中国和西方,还有年轻人的不同,我在英国和各个国家的年轻人打交道最多,比如说德国的年轻人,一开始我觉得德国人特别自我,什么好事全占了,第一个就冲上去就说我要。我要那个我要这个,中国人比较含蓄,总是等着人家分配或者等着人家照顾,德国人不会,他们会说,我要去。那就你去吧。我想你怎么全占了?
后来他们跟我说,这是德国教育的一方面,就是你想要什么,要去争取。还有一方面他们挑战权威,二战以后,他们的反思非常多,甚至很多人都觉得过头了。他们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置疑权威。有个德国志愿者跟我说,她从小在学校里就是这样被教育的。很多德国人经常会反对社区做的一些决定,比如说星期六早上9点起床吃饭,他们会反对说,10点起来吃。其他人说不行。德国人就会一直坚持10点。你们不是尊重平等吗?就10点。当我了解到背后的原因,觉得很有意思,能够更多了解他们。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觉得比较重视保小我,就是说上层和下层分的比较开,上层说什么是他们的一套体系,不关我们的事情。我们是老百姓,自己挣钱过日子就行了,不会去多干涉。当然我们也没有什么选择权。比较重视和气和稳定,没有这么多的戏剧化的东西,西方人还是比较戏剧化的。


                  你要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前两天我见一个朋友,他在某个公司做事。他说:“你回来吧,我们这儿招人,你来我这儿干活。”我说:“我不去,我还要去英国再做一年。”他说:“我不知道你那儿有什么好,我觉得你要想做好事,先挣好多钱,然后再给他们钱不就行了吗?”可是,我觉得不身体力行的话,缺失很多意义。你说你挣钱,你在挣钱过程中,会违背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会牺牲掉很多原则。你会做出很多与你想做的事情背道而驰的事情。然后你再把钱捐出去有什么意义呢?你干嘛不直接去做呢?而且你做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更多,你自己也会改变,而不是想着反正我最后捐点钱就得了。甘地说过一句话,大概就是你要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我觉得这句话真的特别重要。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在国内做义工。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机遇,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但是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要去做事情,而不是停留在智力水平。我们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其实都远远的超过我们的感受力和我们做事的能力。
我回国后和我的同学有沟通,我之前觉得我说的这些东西,我朋友同龄人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购物或者是化妆什么的,但是我很惊讶,很多高中同学都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他们表示很羡慕,有一个同学看完我写的东西以后,他在他的主页上写我不想过没有意义的生活。现在国内的人心态越来越开放,就算他考级,他在走主流的路,他的心也不再那么封闭了,我觉得距离会越来越小。而且我并不是说我做的就是多超前了。
我周围的人之所以感兴趣,他们过的不愉快。我同学工作的没有一个工作的很开心的,没有,嫌钱少,压力大,时间又少,就是不开心。我有个同学在国外读书,她说活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干嘛了。她交了很多朋友,却不知道这些朋友是干嘛的,很迷惘。她能感觉到自己想要一点别的东西,她才会有欲望去寻找。
所谓快乐的一生,什么是决定因素,我觉得就是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关系,你对自己是不是了解,对自己是不是认可,你自己是不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第二是跟周围人的关系,跟朋友、同事,跟父母、丈夫、孩子的,我觉得这两个关系都可以处理自如的话,这个人生活是蛮好的。在大学期间我觉得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一课。
我回北京这一个月,我讲了三次,这是最后一次,我明天早上要回去了。我一直想和大学生分享。前面的2场讲座我一点都不紧张,今天有点紧张,可能是我真的比较想和大学生分享,但是跟你们分享我觉得比跟其他人分享要困难。不知道怎么让你们感兴趣,看到走了不少人,那也没办法。我特别想让年轻人知道有这样一种生活,今年会有两个中国志愿者来我的社区,她俩就是在网上看到我写的东西,然后我帮她们申请的。还有其他中国年轻人申请了别的康复村.
最后特别谢谢我妈妈对我的支持。


                     讲座时间:2011年9月6日
                                讲座地点: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20:49 , Processed in 0.08573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