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方德育范式的主要理论分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中国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德育实践有着明显的差异,德育实践差异的背后有着鲜明的理论分歧。中西方德育范式的主要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注重德育内容还是德育过程,重视主观价值还是客观价值,德育是学习还是建构,防微杜渐还是自由发展,政治中立还是注重政治社会化。德育范式并不存在先验真理范式,在德育发展中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理性。
  关键词:德育范式;德育理论;中国;西方
  作者简介:冉亚辉,男,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管理(重庆   401331)。
  中西方德育范式差异的背后,除了历史、文化、哲学的原因之外,在教育理念方面也有着重要原因。德育是政治、道德与教育的结合,所以从其本质上讲,德育不只是社会政治、文化、伦理、价值观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产物,其中蕴含着该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社会之间教育理念的分歧,必然反映到具体的德育中来,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理论分歧的研究,是德育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两种德育范式
  中国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德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德育中,道德与政治紧密相连,而在西方德育中,道德与政治明显分离。同时,中国德育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社群主义德育,而西方德育则是明显的自由主义德育。两种德育范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德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差异。
  德育范式是反映和呈现不同国家或社会文化中德育差异和特点的系统范畴,并大都有一套系统的、有鲜明特色的概念、内容和实践特征的体系。德育范式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同时还反映到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具有复杂性和自组织特征的范式。不同社会的学校德育实践,大都是该种德育范式的现实表现。德育范式引导和规范着德育的社会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发展方向。德育范式的影响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德育研究中,在不同的德育范式中,有着不同的德育研究的术语、内容和研究基本假设。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地表现于中国德育与西方德育之中。
  二、两种德育范式的主要理论分歧
  中国德育范式与西方德育范式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与西方德育范式的对比中,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德育独特的理论特点。
  (一) 注重德育内容还是德育过程
  如果说在德育内容与德育过程两者间做选择,中国德育更为看重德育内容,西方自由主义德育更为看重德育过程。中国德育主要是一种系统、价值取向明显的德育内容体系,而西方德育则主要是一种德育引导和发掘,通过外部的引导促进学生个体自我反思、自我构建。
  中国德育是一种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道德而获得道德,实践道德而成为道德的个体,所以中国德育重视内容。西方德育主要是一种自由主义德育,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建构与自我构思,一切道德伦理价值观都必须在本质上是个体自身建构的,所以在西方德育中更为强调德育过程。在西方道德教育中,如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都是着眼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与此相对的,中国德育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如德育内容重要,更偏向于系统学习,排斥道德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观。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在强调德育过程的重要性时,实质上认为德育内容的系统性或者主导价值观并不科学时,中国则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对社会更为危险。在内容与过程两方面的选择上,实质上也显示了中国文化更为强调目的正义性,而西方往往喜欢偏向于程序正义。
  中国德育在理论上排斥道德相对主义,所以在德育中选择主导价值观。认为通过主导价值观,对价值观、政治、伦理、思想等多种体系进行必要的指导,是确保道德和谐、政治和谐的必要前提。中国德育中的所有内容都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能够确保德育内容之间的和谐,也即,中国的所有德育内容在理论上都处于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相互之间都受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指导,德育的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和系统性。中国德育强调指导思想上的明确,认为这能够促使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目标、明确的主流价值观、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的德育内容体系,这种指导思想上的明确最终反映到社会中,则是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的和谐。
  对于自由的尊重,导致西方德育本能的拒绝灌输,最终演变成一种相对忽视内容而更为重视德育过程的德育。“不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还是拉斯思等人的价值观澄清,都注重道德教育的心理形式,都把问题解决、决策制定、道德推理和判断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我们可以把这类道德教育概括为决策制定模式。该模式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视道德推理的过程,而不注重道德教育的文化内容。”[1]自由主义德育倾向于重视学生的自由选择,弱化德育内容,直接导致学生个体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自由化,而个体自由化的价值观导致个体在价值观层面上的多元化。
  这种忽视德育内容的倾向,给西方德育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W.Kilpatrick)指出该模式的缺陷有:“1.它把课堂讨论变为随意闲谈,在这里各种观点争来辩去但永远也几乎得不出结论;2.对学生而言,该模式意味着道德价值观的整体混乱,要学会对几乎还未获得的价值观进行质问,要抛弃在家庭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并且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正确与错误无非是些主观的东西;3.对成人而言,为年轻一代确定良好榜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受到怀疑;4.该模式意味着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发权已经移交给了这些理论家:他们反复申明鄙视诸如美德、品格、良好榜样这类概念;5.该模式虽然宣称其创立的课程是非灌输性的,但却是毫无内容的;6.该模式造就了一代道德文盲……”[2]
  (二)重视主观价值还是客观价值
  人类社会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倾向的价值体系,一类是比较关注社会个体自身主观感受的主观价值,另外一类则是关注社会整体的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社会个体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由自我感受而产生的社会价值体系,偏向于强调个体自身生活、主观感受与个人追求。主观价值主要包括:爱,自由,关怀,自我实现,安全感,成就感等。客观价值是人类社会自身构建的价值标准与基础,是决定和规范人类社会的整体社会价值倾向与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观。客观价值维护社会必要的秩序,抑制个体恶的倾向,并发扬善的品行,给社会中所有人以基本保护,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与象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人类的客观价值主要包括民主、正义、平等、安全等,其中正义与平等是人类社会中客观价值的两大支柱,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发展。
  在主观价值中,自由是核心价值观,在客观价值中,正义是核心价值观。相对这两者来说,中国德育更为强调客观价值,而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则更为强调主观价值中的自由。在中国德育中,自由、民主都必须符合正义的价值,正义是核心价值基础,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才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种文化上的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之间的差异,也是中国德育与西方德育相互之间区别的社会哲学上的重要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德育更为强调主观价值,社会鼓励并容忍社会内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主观价值并被认为是一种人权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得一种建构在自由基础上的整体社会平衡。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自由价值维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转向的重要原因。教育理论背后都有着基本的社会假设的存在,在西方社会,自由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这是与其他文化范式最大的差异所在。“要关注世界,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论背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文化图式或者元存在假设。比如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个几乎不言自明的原则——个人自由主义,他们大多数教育理论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之上的。”[3]
  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德育的范式,因为德育范式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社会价值观。因为对于自由价值的珍视,西方自由主义德育极为强调个体的自由,所以在德育中不能采取主流价值观导向,必须由学生个体自由选择、自由反思、自我建构。
  中国德育更为强调正义和平等,在中国,任何自由和民主都必须符合正义的价值,对于正义价值的偏爱,导致中国倾向于从整体社会角度界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促使社会整体正义和谐,这是中国德育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西方德育,中国德育更为强调客观价值,其主要追求的也是诸如和平、稳定、和谐一类的社会客观价值。
  (三)德育是学习还是建构
  中国德育的核心理论是个体在德育中学习善而向善,最终成为道德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个体,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主义德育理念。行为主义强调外在的因素,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这种学习善而向善,学习善而成为善人的行为主义德育的倾向,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比较一致。
  中国德育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一种系统、正面的德育内容体系。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一种正面、系统的教育和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观与政治伦理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学生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相关,在小学阶段学习品德,在初中阶段开始关注社会理论、法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开始关注政治伦理与中国的国情,以及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教育。这种对德育内容的系统学习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个体施加该种价值观的强化,希望学生能够最终产生相同的价值倾向。
  在西方德育的核心理念层面,德育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西方德育理念的核心教育假设是,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即西方德育极为看重个体自我构建、自我选择的权利,这种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自由的、个体自身的教育观。所谓内在的,是指这种教育认为个体的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教育,是个体自身的教育,是个体自我构建自身的知识、伦理规范的教育。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就有着能够自我教育的潜能,教育只是用适当的方式把这种教育能力激发出来。所谓自由的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并不具有强制学生选择的权力,学生个体拥有自由选择、自由构建的权利,而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任何预先的价值都是不合理的。所谓个体自身的,即指教育的一切都指向个体自身,个体自身就是教育的唯一的终极目的。运用任何其他的需要来强制个体接受,都是不合理的,也是非正义的。
  这种建构主义的德育是一种典型的反灌输的德育理念,西方文化坚决反对灌输的德育,这种反灌输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其一是指德育不能封闭、禁锢学生思想,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二是强调德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我构建价值观的过程;其三是认为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是没有真正道德发展的德育,所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上的发展进步。[4]
  (四)防微杜渐还是自由发展
  相对来说,中国德育是一种防微杜渐的社会教育,中国德育为了防范学生个体的不良倾向,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规划一种对于个体的正向教育,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减少个体成长中的代价,并且确保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正义性和一致性。西方德育则主要是一种自由发展,个体采取的是一种试错法与自我反思法。即个体在成长中,可以自由选择,但如果选择错误则将由个体承担错误的后果。
  中国德育范式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是社会个体发展上的可预见性。在德育过程中,所进行的德育内容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内容与方向,这种德育范式实质上是鲜明地直接告诉学生个体在社会中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规范背后的价值观导向。中国德育范式从不避讳自身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种社会规范和要求是社会直接施加于社会个体身上的,社会个体在此过程中不完全拥有自由选择权力。中国德育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中,社会会预先思考社会个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环境安排和教育,以实现道德领域中免疫能力的培养。这种防微杜渐的德育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较高,虽然在客观上拔高了个人的道德水平,可能与个体的道德实际水平有差距,但至少在道德认识上是有成效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学生在自由度上,不如西方学生,但在个体自身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上,中国学生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个人代价,这是防微杜渐的哲学在教育中的体现,这种整体要求的价值观一致,并有着严格的教育系统作为保障,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德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西方文化对于个体的自由发展极为珍视,在西方,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我们需要明晰自由主义在西方教育中的影响,西方自由主义强烈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偏爱自由,这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一个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做跨文化研究的作者同样强调,与其他集体主义盛行的地方相比,在西方,个人主义占统治地位,该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最不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义认作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5]
  正是因为对自由价值观的极端重视,所以西方教育中学生个体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力和空间,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在德育中,学生拥有着较大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道德价值澄清理论,其理论基点是教师在德育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则不在教师的指导权力范围之内。相反,对于学生明确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在西方往往指责为道德灌输,认为伤害了学生自身的道德批判反思能力。学生个体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自由选择和发展,是对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对于学生自我建构道德价值观的信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道德体验,在促进学生对内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上,特别是在道德批判和建构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自由价值实际上仅仅只是人类珍视的一种价值,并不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并不能认为自由天然的高于平等、正义、民主等其他人类珍视的价值,自由主义德育过于强调自由的价值,而忽视了其他价值观的存在。“自由是否比经济福利或文化自我发展更具重要性,这并非简单的是一个偏爱问题。自由的权利与文化自我发展的权利有重叠之处,这一点只要看下述问题便不言而喻:自由的权利是否包括了精神空虚和无知的权利?”[6]
  相对来看,中国德育更为强调社会稳定,西方德育整体上更为自由。从西方角度上看,中国德育是一种灌输,在教育方式上就是不道德的,而从中国德育的角度看,西方德育是一种严重的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是一种看着学生跳悬崖的冷漠的教育。[7]
  (五)政治中立还是注重政治社会化
  在中国德育中,道德与政治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儒学传统文化中,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道德目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道德修养实现社会政治抱负,所以道德与政治在个体身上也是紧密相连的。在整个社会中,修身是核心,家庭伦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抱负是个体的人生价值的导向,这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基础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中国,德育传统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这也许可以追溯到我国先秦儒家倡导的家国同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证,从诸子百家的学说,到西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密切。”[8]
  在古代经典中,孔子的影响深远,在《论语》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今天的中国,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政策错误就是道德罪行。按古老的儒家观点,行为是品质的显示,或按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理论和实践相互起作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之所以能够达到或者至少能作为目标,是因为如同在威严的儒家学说控制下一样,人民共和国的道德和思想权威与政治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9]道德与政治相结合,能够形成为社会内部的一种整体上的道德共识与发展愿景,容易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这是中国德育的重要特点。
  西方德育范式强调政治中立,这种中立不管在实践中是否实践,但在其理论和信念上则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强烈存在的。西方德育一直受宗教影响强烈,在形式上排斥政治。在西方文化中政治被视为社会必要的恶,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是道德高阶的社会理念很不相同的。“自由民主国家应该在各种道德价值观之间保持中立,同时通过在政治制度上制定有关规则,以确保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只要每个人的行为正当并且不妨碍他人的自由。”[10]
  最终表现在现实德育中,西方大都禁止政治进入学校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对于各种政治派别保持中立。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中立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自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西方的自由主义对于群体和社会的道德有着本能的敌视,认为可能有损于个体的自由教育。西方自由主义在社会道德上的表现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自由和权利不可侵犯。基于这个基础,个人主义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倾向,即为了个人的最大自由,抵制国家和社会对个人自由和各种基本权利的侵犯,不断的摆脱道德、法律、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制约和束缚。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对于现实政治(政府)有着本能的抵触,所以这种德育范式不包括政治在内。
  三、德育范式的现实理性
  中西方两种德育范式,有着其背后的哲学、文化、历史和社会逻辑,不能简单的认定哪种德育范式具有先验真理性。德育范式不仅仅有着理论理性,还存在现实理性。德育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其教育性,还需要关注德育的社会性构成。中国德育范式有其优势和缺点,西方德育范式也同样如此。
  西方自由主义德育认为自由是不需要加以考证的终极价值,自由即德育中的真理,自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德政之分德育范式的基本假设。自由作为人类珍视的道德价值观,自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将自由作为不加辨别的终极价值,而忽视了人类其他的同样珍视的价值,比如平等、民主、正义,这是自由主义德育的最大败笔。自由主义德育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极为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认为在德育中对于学生的一切灌输和强制都是非正义的,所以,在自由主义德育中,需要的是强调个体自由反思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但对于自由的推崇,也直接导致西方社会中暴力严重,社会和谐程度偏低。“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2010年10月13日的报告显示,美国12岁以上公民2009年共经历430万起暴力犯罪、1560万起财产犯罪和13.3万起个人盗窃犯罪,犯罪率为每千人17.1起。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成为各种犯罪行为的受害者,这一比例居全世界之首。” [11]追根溯源,这与美国的自由主义德育有深刻关系。
  中国德育范式在其优势的背后,也客观上有着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发展的速度、价值观的创新和社会的保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没有完美的德育范式,任何德育范式都没有绝对的先验真理性,而只可能具备现实理性。我们需要关注中西方德育理论的分歧,但不可简单地认定某一种德育范式的真理性。在德育发展中,既需要比较学习,同时也需要警惕简单的拿来主义。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02,403-404.
  [3]于泽元.教育理论本土构建的方法论论纲[J].教育研究,2010,(5):8.
  [4]王凡.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及发展趋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4,(8):25.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2.
  [6][美]郝大维等.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50-51.
  [7]冉亚辉等.防微杜渐与自由发展两种德育模式的对立[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52.
  [8] 罗越媚.中西德育传统及其比较[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3.
  [9](美)费正清等. 中国:传统与变革[M]. 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16.
  [10] 余维武. 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4/10/content_184124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3:04 , Processed in 0.13137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