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遭遇及解决途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多元化社会、“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时代境遇给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为促进德育评价体系符合当今时代变革,德育评价应该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化、互动化作为自己应有的转向。在面对时代遭遇时,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为主、德育实践评价为辅的双维评价体系;将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多元化,同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德育评价体系网。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评价;时代遭遇;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赵艺,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德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江苏南京   210046)。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1]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德育活动的强目的性促使人们对德育进行评价,以了解德育活动进行得怎么样,以及德育活动的效果。但是在时代的变革中,我们的德育工作出现了问题,随之,德育评价体系也出现了问题。以中学生考试作弊为例,近些年来,一些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有些高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88%;有些初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79%。[2]即便是高考,仍然有学生作弊,而且作弊手段呈隐蔽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德育工作者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中,为什么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品德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收到成效?我们的德育评价体系为什么没有监测到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评价体系来为德育工作服务?这些问题也是本文立论的基础和写作的出发点。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遭遇
  当今时代是一个政治文化多元化、经济成分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栖化的时代,是一个新旧道德历史嬗变的时代。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价值标准的多重性导致道德教育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3]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中小学德育评价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遭遇:
  (一)多元化社会给德育评价标准的建立带来困难
  德育是具有强烈未来指向的对象性活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德育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活动。因此,与过去不同的是,人们不仅关心是否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还关心德育效果能否适应现实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社会生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一半是雨露甘泉,一半是疾风暴雨。对于承载着青少年德性培养重任的学校德育工作来说,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一,社会对学生道德多元化的要求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相矛盾。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在学习之外,产生了许多与日常伦理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进入了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空间的特征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比如,如何在网上交友?能不能与网友在网下见面?上网有瘾怎么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凸现出来,然而如何在遵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像最近电视台播放的《我的青春谁做主》中三位女主人公那样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去追求自我实现吗?一系列的新事物,对学生的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要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发生了冲突,这就需要德育评价内容不断地修改、拓宽和完善,也需要德育评价工作者处理好坚持信念和创新方法的辩证关系,德育评价内容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阵痛和革新的压力。
  第二,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德育评价标准“泛政治化”相矛盾。价值观的变化是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变化的根据内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处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一方面,与社会理想相比,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与社会价值相比,他们更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其价值取向的主流仍呈健康向上的态势,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仍能积极地去面对,汶川大地震事件中,学生们用行动证明在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仍然是首选。而当今德育评价标准仍然是未摆脱“泛政治化”的影响,“在德育评价上政治因素所占比重大于道德品质的评价,对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情感训练考虑相对薄弱。”[4]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对德育评价标准的选择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给德育评价方法带来挑战
  “培养有个性的人,以及教育自身的个性化,这是教育的一大趋势。”[5]人的个性是建立在群体共性的基础上的。所谓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实践性。”[6]发展个性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因而人的个性发展迫切需要引导,而这一重任落在学校道德教育身上。“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是通过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实现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道德需要得到提升,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德育评价在德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整个德育中发挥着诊断、激励、强化等功能。如何选用合理的德育评价方法实现德育评价的指导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管理功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第一,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德育目的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个体道德自主性的表现为个体在道德情境中,有独立自主地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能力,能把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外部信息;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和在做什么;能够自觉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种品质能够帮助个体合理选择和接受现存的合理规范,使个体适应社会环境,是个体自主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会到了道德的真实意义,才会养成道德自主性。而目前的德育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构建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今德育评价方法转型的一个难题。
  第二,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绝对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能够自觉采取行动,解决人际冲突和道德矛盾。这需要把道德教育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7]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动态发展等的评价方法去激励学生自身内部生成积极的、持续的发展动力。而目前的德育评价多以德育的绝对标准作参照物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对学生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
  (三)道德习惯的养成要求德育评价体系进行变革
  曾经有专家这样评论我国的德育是“一壶只烧了五十度的水”。实际上,现在的德育评价体系也同样是“一壶只烧了五十度的水”。德育的本质目的是把道德行为变为道德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集中体现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德育的目的就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这是德育的“后五十度”,也是德育的关键。水的沸点是一百度,德育真正见效也要一百度,因此,德育评价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尤其是习惯于“怎么做”。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快速流变世界中,德育的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不但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还要体现年龄的差异。面对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如何通过建立一个长期地、动态地德育评价体系对德育进行长期有效地评估引导,对德育继续加热五十度,把德育烧成一壶开水,是当今德育评价体系在微观方面进行变革的一个难题。
  二、德育评价应有的转向及其诉求
  德育评价是德育系统工程中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是德育绩效评估的重要标杆。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德育评价在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作用。而事实上由于评价本身所蕴含的多方面功能,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调整,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要求德育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德育评价应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评价观念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看来,道德教育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所指的“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想、理智、能力等方面的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即对自身特点、自己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解。据此,人本教育家们认为学校及教师要注意道德教育过程的自然化,使教育活动如同自然、偶然发生的一样;教师要丢掉指挥者、传道者、裁判者角色,成为一个参与者、倾听者、理解者和不知不觉的推动者;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淘汰,获得发展。因此,德育评价的出发点、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人往往是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缺点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德育评价的前提就是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二)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德育评价体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8]传统德育评价体系所建构的评价内容往往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衡量为主,缺乏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衡量。而现代德育评价在范围上已大大拓展,不仅应该从校内活动中去衡量,还需要从校外实践活动中去衡量。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所以德育是全方位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个体的综合素质。
  (三)追求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基本上是封闭的,与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实际脱节,与学生发展变化的思想实际脱节,在社会适应力、竞争意识、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上对孩子缺乏很好的培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开放、竞争、时间、效率、利益、创新等观念给学校德育提供新的思想和新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的转型,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经济体制已开始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在新旧交替之间产生许多空隙和疏漏,这样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就不可避免。社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德育评价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必须努力实现多元化,既要容纳不同的价值取向,又要寻找共享的价值取向,寻求由对抗向对话转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对话意识,如可通过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相互合作,社会关怀,同情弱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求得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四)提倡互动化的德育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就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为了对被评价者的评价更准确,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解释,把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德育的评价方法应该采取互动化的评价方法。互动化是指德育评价过程应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展开,互动化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具体就是抓好四个“结合”,体现四个“为主”,即激励性评价与管理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三、走出时代遭遇的德育评价体系重新构建
  任何一种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遵循:德育价体系是否符合德育要素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评价的功能发挥的原则,是否有利于教师运用和评价信息的反馈的原则。面对当前德育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为主、德育实践评价为辅的双维评价体系。德育课程是完成国家德育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对德育课程的评价,了解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道德认知偏差,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德育这壶水烧开的“前五十度”。德育实践环节的课程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德育内容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并形成终身的品格,这是德育这壶水烧开的“后五十度”。因此,只有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为主、德育实践评价为辅的双维评价体系,才能把德育这壶水烧开。
  第二,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应该多元化。首先,在制定德育评价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能突出学生的个性,也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内容的制定。例如,农村和城市的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的学校德育评价目标也要存在一定的差异等。再次,德育评价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如果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评价目标不符合或者有相背离之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德育评价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这样,不但保证了德育评价目标不偏离高校德育大纲的方向,而且能够使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方面的变化做出适时的改变,避免了德育评价目标的僵化。
  第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网。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一个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为支点的德育评价体系网,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各种教学力量,协调各种教育团体,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德育评价面临的现代困境,笔者认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德育评价网络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这个网络组织参加单位多,人员较杂,各行各业的人员均有,如果没有明确的德育评价目标,这个评价网络系统就很难有序运作,也无法达到德育评价系统化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构建“三结合”德育评价体系网,可采用如下三种运作模式: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德育评价的领导者;一是“以社为本”,以社区为德育评价的领导者;一是“以家为本”,以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为德育评价的领导者,联结各个家庭、教育机构、学校和有关社会人员共同组成网络组织机构,家长委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三种模式要互为补充,同时并用,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评价方向达到一致,使德育效果达到统一,最终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德育系统中,德育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德育评价系统是动态发展的,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价系统,通过动态的德育评价系统,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从而能够针对学生的现状采取措施,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向高素质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9.
  [2]王文峰.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3).
  [3]李振纲.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
  [4]孙瑾等.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5]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3.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57.
  [7]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8]石书臣,郑永廷.论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10:19 , Processed in 0.10097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