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字里行间深处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06:5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里行间深处行
 ――谈谈《雷雨》一文的片断教学
 陈艳萍
  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文字,是需细细品读,才会品出其深意来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浮光掠影,停留于文字的表面,对那些含义深刻的文字蜻蜓点水地说说,读读,以为就达到理解的目的了。其实,不然,品读精点词句,需要教师像一位细心耕耘的老农,于绵绵密密中引领学生走入文字深处,方能体悟其奥妙。近听学校一老师执教《雷雨》,眼前为之一亮,感觉她如同一位巧妙的裁缝,于穿针走线间将课文的重点词句梳理得精精致致,跃然纸上,一个个如同鱼儿般鲜活起来。
  且看她教这个片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段话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情形,表面看每句话读起来都很容易,可是真要让学生理解透,却还得花一些功夫。教第一句时,该老师是这样教的:1、读一读,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满天的乌云压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理解乌云之多之重。  2、教师范读此句,特意将“压”字读重,询问学生听起来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乌云的气势。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团云,问学生这是“压”吗?学生摇头说“不是”。教师再添一团云,问学生这是“压”吗?学生仍说不是。教师在已画好的云周围画上一堆云,问学生这是压吗?学生齐声回答说“是”。熟能生巧地运用简笔画的添画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而易举理解乌云“压”下来是怎么回事。比较、范读引导、简易图动,精练简洁地将“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那种大雨来临的紧迫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接着,教第二句“树一动也不动。”教师先让学生模仿树做“一动也不动”的样子,然后轻轻地问:“有风吹来么?”有学生说“有”,马上有学生反驳说“没有,风来了,树就会动啦!”教师再启发学生:“一丝风也没有么?”“没有!”孩子异口同声答,“有一丝风,树也会动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在细致入微的体验中感受树一动也不动的情形,这种体验式教育留给孩子的印象是深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长大以后,偶尔回想,他们也许还会想到当年的课堂自己曾扮演一棵树在那儿一动不动呢!这情节真是有趣。教师还不止停留在理解“树一动也不动”这句话上,她还进一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一动也不动?”“小花、小草、房子・・・・・・”这一问,将文本激活了,使沉睡在文字深处,作者没有表达出来,但文字本身隐含的内容挖掘了出来,拓展了文本的空间和意境,使文字描绘的画面更活泼丰富起来。
  再看,教第三句:“蝉一声也不叫。”教师问学生“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说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组“知了鸣,天放晴”的谚语,让学生读读,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设自己是那只蝉,想说什么话。问题的抛出,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对自然现象引起关注与思考;谚语的展示不但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蝉一声也不叫的疑问,还让学生进行了有关谚语的积累,体现了语文课堂重在学语文的理念;让学生扮演角色,展开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进入文本,感受雷雨前的情境。
  短短的三句话,教师运用比较、想象、绘图、角色模拟、思考、谚语、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字深处,深刻而又细腻地感受到了蕴藏在文字浅表下的万千气象。如此看来,阅读文章,还得字里行间深处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4:24 , Processed in 0.12424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