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专业成长有捷径──对20年教学与教研工作的回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3:3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专业成长有捷径──对20年教学与教研工作的回顾



福 建 杨梓生

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已经二十个年头了。二十年的从教经历,根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基础教育发展进程,可简单的划分为四个阶段──入职期、反思期、探索期、转型期。四个由浅入深的工作时期,因学习、实践与反思的逐步深入,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下面通过对四个时期教学教研工作的回顾来反思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一、入职期(1992819958

1992年8月,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此后的三年,先后担任高一到高三的化学教学工作,并跟班担任三年的班主任。

这一时期,和很多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名师。然而,教学理论的缺失、教育经历的贫乏,工作只凭一腔热情。在自己看来,不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应该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只需做到“勤”、“严”与“实”,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成效)。

于是乎,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利用自己超充裕的时间和班主任的“特权”,经常占用自习课和班会课来授新课、讲练习、做习题,还经常出其不意的到班级检查学生及纪律。两年下来,总体上看,学生人头盯紧了、班级纪律管好了,而且在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之下的学科成绩也不错。

进入高三,意味着进入高考。在这一年里,采用更勤、更严与更实的“管理方略”,试图让自己班级和所教学科成绩更好。然而,从实际结果看,班级与学科成绩并没有往预期方向发展。尤其让我纳闷的是:1995年7月底,从张榜的高考成绩以及录取情况看,自己管理的班级高考目标完成情况仅处于年段中上游,高考化学成绩也远没有高一、高二那么拔尖(仅处中上游而非前列)。

为何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投入没能实现预期的高产出呢?我思忖者。三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仅仅靠勤、严与实是不够的。可是,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什么呢?这是后续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思考、探索的。

二、反思期(1995919998

接下来的四年,因教师调动、领导信任和自身努力,连续执教了四届高三,并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和分管教学副校长等行政职务。这四年,因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

这几年里,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自己清楚的认识到,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跳出学科视角,应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因此,做好学科协调、减轻学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的出发点,对于那种期望通过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来提升教育教学成绩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四年来逼迫自己深入研究教学投入与产出问题,力争实现轻负担、高效益的目标。

为研究教学投入与产出问题,我决定以教育理论学习为抓手、以课堂听课为手段来进行。通过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主体性、协同性、交互性、实践性等。基于教学活动的这些特征,我认识到教学工作除需教师“勤”、“严”、“实”外,更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和情绪状态,关注学习主体的参与状态与活动质量,否则教学是无法获得高产出的。同时,我带着这些认识去分析、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表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实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与能状况、活动的频度与质量、思维与情绪的反应,而教学成绩不佳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包括自己),则更为关注的教而忽视学。

为改变只关注教、忽视学的状况,我从自身教学入手,注重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设计(备课)为抓手,力图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实现对学的关注。为此,提出了教学设计必须落实“四关注”的要求,即关注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状况、关注师生活动、关注反馈评价。基于这一思路,改革传统教案本,设置新的格式要求,促使教学设计(教案)能够体现“四关注”。

经过两年校内的推广与实践,课堂教学教师“一言谈”的现状得到了较好的转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在这些外在转变的背后,隐含着教学观念的变革。

三、探索期(1999920038

1999年9月始,由中学调到县教研室工作。由于工作变动,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学校管理转向全县性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与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认识到要做好此工作必须做到“三要”、树立“四种意识”。所谓“三要”,是指要有更为丰富系统的教学理论支撑、要有超前的思维以及要有深邃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所谓“四种意识”,分别为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服务)、引领意识(为教师专业成长做好引领)、大教研意识(跳出学科视角,站在课程系统、县域系统的角度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意识(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创新教研机制)等。

基于“三要”、“四种意识”的要求,工作过程中,一方面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继续总结、提升学校教学与管理经验,同时寻求一个能够引导全县性教学教研工作的抓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结合听课评课活动的工作需要,决定以教学设计改进为抓手、以创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为核心、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切入开展工作。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研究,教学设计系统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设计,在落实“四关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反思”的要求,力图通过抓教学反思,回顾总结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并为后续教学的改进与完善积累素材;对于课堂教学评价,针对教学设计“四关注”要求,提出了“四维评价模型”。“四维评价模型”抓住教学的核心要素,侧重从内容理解(包括对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学科思维和学习价值等的认识)、学情把握(涵盖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的把握)、教学组织(关注执教者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与任务、创设怎样的问题与思维情境、开展怎样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及实施效果(聚焦课堂教学后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等)四个视角,整体性考察课堂教学状况。

由于课堂教学“四维评价模型”评价体系和教学设计“四关注”具有高度的统一,因而实施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转型期(20039~至今)

2003年秋,又由县教研室调入市教研室。从2003年9月起,我将这一阶段定位为教学(教研)转型期。为何称为转型期?因为这一年是我市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课程改革的第三年,中学(初中)化学将使用新的教材。在随后的几年,高中新课程也将陆续实施。这场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建立了一套崭新的课程体系,和旧课程相比,它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业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因而,对于广大教师、教研员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课程转型,势必要求教学、教研方式等的转型。

这一时期,研究与解决什么是新课程、为何叫新课程、如何推进新课程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阶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较为系统的学习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试图从理论的视角、一定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同时,致力于“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编写的教科书的学习与研究,力图总体上把握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内容体系、逻辑线索等。对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总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和“大纲”及旧教材对比),力求从“变什么”、“怎么变”、“为何要这样变”、“教学将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变”等方面来把握。

为了解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深入基础学校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教学与管理惯性的使然,学校教学、教研常规更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如何开展教学、教研常规创新以适应新课程要求,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为此,在后来的教研工作中,确立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教研)常规创新研究”为抓手,深入开展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教研)常规要求。如教学设计,要求用“对话哲学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归根到底,就是组织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三者的对话)为指导,重视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反馈评价;在教研活动方面,建立“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说课──观课──议课‘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范式,确保教研活动基于本校、聚焦课堂、任务清晰、重心前移、全程关注、注重实效。

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学习、深入实践、积极反思是做好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从教以来,由于个人的不断学习、研究与总结,对教育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撰写了二十余篇教学经验总结与论文在CN刊物发表(其中大部分为核心期刊)。工作过程中,不断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应用于教学指导、教研工作中,从而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然而,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学习、探索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将继续采用学习与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工作策略,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13:20 , Processed in 0.07918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