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讲解带着学生去远方/武凤霞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5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讲解带着学生去远方/武凤霞
http://blog.cersp.com/784855/1220979.aspx

  仍然记得很久以前,朋友向我推荐了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如果,他能爬过!
  说,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堪称为经典。急忙找来,仔细阅读,逐字逐句思考,想在这平实、简单得犹如儿歌一样的文字中品味出经典所特有的味道。但我失望了。反复阅读,看到的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小诗而已。甚至怀疑起朋友的推荐来。于是,朋友对我做了这番讲解: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谁见了不想去摘下来尝一尝呢?当然这并不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但是,翻越篱笆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脏了围裙,上帝要骂我”。但这又有什么呢?――“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啊,红红的“草莓”多么诱人啊!
  人人向往美好的事物,无论友谊,无论爱情。但是,这美好与你之间是有一道屏障的,就如草莓前的那道篱笆,要得到他,必须勇敢、毫无顾忌地向前,追求美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番轻轻的讲解,带给我的是豁然开朗――原来这简单的文字中别有洞天!返回头再看这首诗,草莓、篱笆、上帝都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在我面前幻化成很多事物。原来这就是经典:简单中含蕴着广阔,平实中透射着灵性。于是,在这首诗的带领下,我走进了狄金森用优美文字构建的神秘花园。
  这就是讲解的魅力!
  也曾经听一位致力于儿童文学推广的老师说:朋友们喜欢听她念书,她念了就能感受到书的魅力,就能唤起了阅读的欲望。其实,仅仅是把文字“念”出来就能唤起听者阅读的欲望么?不,念书是一个运用语气语调讲书的过程,她是在用另一种更含蓄的讲解唤醒听众沉睡的心灵。
  讲解,就是这样在大家一片声讨的时候,悄悄来到我的眼前的,没有粉饰,没有预约。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没有讲解,我会不会悟出诗中的含义,走进狄金森;朋友们会不会走进那一部部精彩的作品。毋庸置疑,会的,但那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也许一个月,也许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但讲解则大大缩短了时间。
  是啊,讲解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启航。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帮助学生扬起风帆的过程。讲解不可或缺矣。
  但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最走红的今天,讲解,又是被抛弃最远批判最多的学习形式。很多老师视讲解若猛虎,尤其是公开课上,要么丝毫不敢触及,要么稍碰就快速弹回,讲解成了教法中的“二奶”,总被老师们有意隐藏在公开课的背后。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当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那一篇篇美文,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有时则如浮萍一样没有根基。虽然我们常常把小学阶段的自主研讨更多地定位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语文学习中知识的获取,阅读的拓展乃至直抵心灵的震撼其实都离不开教师的口传心授。而小学生以童年的阅历阅读成人的生活,以今天的眼睛审视历史的深邃,这中间的偏差到底有多大,是无法用语言估量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同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教师的讲解。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把讲解的多少当作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我想,这不能说是恰当的,这里面有一个讲解优劣的定位问题。其衡量的标准不应该是讲了多少,而是该不该讲,讲什么,怎么讲才适度。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开课从《水浒传》引入: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知道林冲吗?知道鲁智深吗?知道浪子燕青吗?知道美人李师师吗?……在学生一连串的肯定后,教师开始了这样的讲解。
  师:《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就是这些人,这些英雄豪杰,这些三教九流活动的背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自己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因此,在他的翰林院里,聚集了很多著名的画家,他们当中包括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师: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的兴盛时期,看图,看看那些由于印刷技术的欠缺而不太清晰的小人人,还有那河,那桥,那船,那马,那茶楼,那店铺,看着看着,我恍惚觉得武大郎就在那里卖炊饼,郓哥儿就在那里卖鸭梨,王婆就在那里卖茶呢,我得提醒自己:不,不是这里,他们是在阳谷县!可是,阳谷县有什么关系?只是地点不同而已,只是繁华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可以想象他们也在这里啊!记得?
  师:记得宋江带弟兄们赶灯市,闹东京,怕他喝酒闹事,不带他去,他就撒泼打滚的黑李逵吗?
  师:换谁不想去呀!“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精工细致,惟妙惟肖,凭着高超的技艺,饱蘸了浓浓的爱意,真真切切将千年以前的风俗世情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样一个艺术家的名字,我们该怎样呼他?
  讲得多么?的确是的。但是一幅热闹的图画,一部传世的经典,就在这一番讲解中鲜活地走到了大家面前。不用定定地看,这人、这车、这游船画舫,这小桥、这店铺、这鸟语花香活动起来了。这个卖炊饼的也许是恽哥,那个挑担的或许是武大郎,这个满脸胡须的大概就是李逵了……熟悉的人物走进了陌生的画面,于是,这幅画自然就熟悉起来了。人在动,声音在传入,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了。读书吧,那文字和图画就在默默中融合了。
  可见,问题不是在讲解的方法本身,而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如何去把握“讲”的分寸。
  “让讲解扮靓你的课堂”, 肖川老师说。我想,肖川老师眼睛中的“靓”,绝不仅仅是气氛的营造,讲解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顿悟,是通过讲解为学生装上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
  那么,什么时候教师要毫无顾忌的讲解呢?我想,首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要讲解,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无法运用旧知识走进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对新知识处于一种认识模糊状态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必不可少;其次,在知识性很强的地方要讲解,小学语文的学习也不可避免地要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句式――比如比喻、拟人等,要接受一些语文能力的训练,比如了解典型段落的结构、抓文章主要内容等等,所有这些认识和训练都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最原始的理解无法绕过讲解的关口;第三,在文化性强的地方要讲解,小学语文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不懂得文化,比如《杨氏之子》中“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中就蕴藏着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文化渊源,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不会搞明白。
  讲解需要,如何讲解更重要。罗罗嗦嗦,东拉西扯,海阔天空是降解的大敌。好的讲解应该符合这几个要求:简约,生动,清晰明了,适时适度。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听,讲解才有效果,我们的讲解才能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0:38 , Processed in 0.08842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