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好的教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0: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好的教学”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文| 季勇
何谓“好的教学”?
何谓“好的教学”?诸多教育主管部门、专家以及教师都习惯于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学等问题上,提出了种种“好多方法”、“好的模式”、“好的标准”。更有甚者会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复制一种模式。
当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否定自我”,以一种纯熟技艺、完美的方式奴颜婢膝于“好的标准”时,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所教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二是我们所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和复杂。教学就是不断的鲜活的相遇,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如此复杂的彼岸,我们有时会对课堂无能为力,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
其实,我们在仰望学科、仰望学生时,却忘记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教学意义上的学科、学生不是理性世界的学科、学生,而是基于我心灵内化的“我的学科”、“我的学生”,教师的内心生活在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真正好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走向自己的内心,这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我们只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潜能、局限的全面认识,才会“透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而不是像“黑土大叔”嘴里的“感谢TV,感谢所有TV……MTV……”,其实他并不知道嘴里说的这一大堆“TV”到底是什么。
启示二:我们只有能够和自己内心对话,足够洞悉、反省、澄清自己的心灵,才有资格并且能够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不会对一颗“迷糊”的心灵敞开心扉。如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惟有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才会发生“教学”,其他的是灌输。
启示三:我们暂且可以不必纠缠复杂且令人困惑的学科和学生,而是“认识你自己”,形成教学意义上自身认同,在你和“学科”、“学生”遭遇时,凭借你的自身认同,你的个性,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选择有益于自身达到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因素,将它编织到教学中,将它们整合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达成自身的完整。这也就是本文的核心思想“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走向自己的内心的三个通道
教师应该如何走向自己的内心呢?帕尔默认为有三个通道:智能上、情感上、精神上。对于自我内部景观的三种通道,帕尔默惜墨如金,只陈事实,一带而过,没有深究。其实理解这三通道,是文章前后勾连的桥梁,越是深入,对于帕尔默那些未加解释的箴言式话语,内心越是豁然开朗以至趋向明朗。
我们可以暂且这样粗略的、浅显的解读这三个概念。智能上,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采取的方法;情感,就是感情;精神,就是与他人、与世界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因此,我们“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我所理解的学科、学生以及教学方法;我对学生内心的感情;我对教学工作的内心需求。我们可以再次回味帕尔默在解释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所举的埃里克(Eric)的例子。埃里克具有手工技艺的天分,成长过程中都学习了手工技艺,然而在进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埃里克在智能上对自己认识,认为自己是“混进了这个层次的群体中”,从而在情感上以“愚蠢的问题!”来窒息学生,精神上不听别人讲话的优点,而是专挑缺点、吹毛求疵。
我们可以这样走向自己的内心:
1.你是否了洞悉你所教的学生,还是对所谓的“差生”耿耿于怀?
2.你是否清晰的梳理了你的学科知识,还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
3.你是否寻找到与自身特质相符的教学方式,还是感觉教学是一种煎熬?
4.你对学生充满真情还是对有些同学是有情绪的?
5.你有没有把真实的自我袒露给学生,还是维护着师道尊严?
6.你是认为自己是一位传授者还是成长者?
拒绝分离
走向自己的内心,按照内心的指引去从事教育,意味着从内而外的袒露真实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开放。这也是容易导致心灵的伤害。俗话说:学高为师,传统意义上教师角色应该是博学而无所不知的,学生无法认可一个“被看透无能”的教师。为了维护了师道尊严,教师在“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脱离了我们的心灵,远离学生,远离学科,照本宣科的转述,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
而当下的教育环境、应试机制更让我们分离。我们屈从于功利竞争环境下的分数标准,不计代价的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异端的、歧途的方法,引发很多事端,包括很多悲剧。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上有网友发了一张孝感市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的照片,称之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图片上,学生一边打吊瓶一边埋头做作业,老师还在学生中巡视。当学生选择集体挂吊瓶学习时,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她的意义,更让全社会为之而感到辛酸。
我们盲从于官方给定的符合应试标准的解答,不再有对真理的敬畏和无限探求,不再有批判的翅膀和飞翔思想。就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参在课堂上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言语权威,强夺了文本生命本身的纯洁,禁锢师生的思想,教师、学生也就失去了基于当下、基于自我的“阅读体验”。
就这样,我们不再听从心灵的声音,这声音无关良知、无关道德,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不是赋予我活力,让我保持内心愉悦的?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只有当一个人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时,他才是他自己。只有展现了教师独特个性的教学,才能是是好的教学。我们看到每一个名师都有与他自身认同相符合的教学风格,能够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其实教师职业的最佳方式就是与自我认同相统一,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迸发出心灵能量。
形成共同体
教学的最佳路径,这持久地“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是一种“联结的力量”!这样的“联结”教学意义上的表现就是形成共同体,并认识于共同体中。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共享,达成自身的完整。
在教育共同体中,主体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共同体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在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与主体发生关系——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要面对的问题都是主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把它们拿来研究解决时,就是在和主体进行互动。同时,通过对主体的共同参与,每个教师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行互动。
就我们的教学而言,教师组织大家一同进入学习的过程,确定主题、提问、研究、讨论……在一致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中,共同分享成长的体验、生活的真实、快乐和责任。我们的字词教学应该和学生一起查阅《细说汉字》、《汉字源流字典》,辨析字音、探求字义、探讨汉字的源流,感受汉字的魅力字典。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一起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一起描述生活的本身,比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记载一天的生活。在文章写作上,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这样舒展写作的天性的了,释放写作的潜能。在文本解读上,我们不应简单的僵守教参所谓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价值取向,而是和学生一起推敲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基于文本,我们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这样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启迪,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中那种痛快淋漓的审美的、思考的、情感的愉悦感,才会有对生命的自由面对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29 , Processed in 0.09350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